湖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探索
长兴话翻译
长兴话翻译摘要:一、长兴话简介1.长兴话的地区分布2.长兴话的特点二、长兴话的音韵特点1.声母系统2.韵母系统3.声调系统三、长兴话的语法特点1.词法2.句法四、长兴话的词汇举例1.常用词汇2.特色词汇五、长兴话的传承与发展1.传承与保护2.发展现状与趋势正文:长兴话是中国浙江省长兴县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
长兴话有着自己独特的音韵、语法特点,以及丰富的词汇。
下面我们将对长兴话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长兴话简介长兴话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长兴县,以及与之相邻的安吉县、德清县部分地区。
长兴话是吴语太湖片的一种方言,具有鲜明的吴语特点。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原因,长兴话在与其他方言的交融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长兴话的音韵特点长兴话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在声母方面,长兴话有19 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韵母方面,长兴话有30 个韵母,包括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在声调方面,长兴话有6 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三、长兴话的语法特点长兴话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
在词法方面,长兴话有丰富的词尾变化,如“儿尾”、“子尾”等。
在句法方面,长兴话有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如主谓宾、主谓定中、主谓状等。
四、长兴话的词汇举例长兴话的词汇丰富多样,既有与其他方言共通的词汇,也有自己独特的词汇。
以下是一些长兴话的词汇举例:常用词汇:吃饭(吃饭)、睡觉(困觉)、明天(明日)、后天(后日)特色词汇:掼掼(玩)、掼跤(摔跤)、掼搭(扔掉)五、长兴话的传承与发展长兴话作为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当地政府、学校等机构也在采取措施,加强对长兴话的保护和研究。
说三道四(4):漫谈南浔方言(五)
说三道四(4):漫谈南浔方言(五)(五)南浔方言、湖州城区方言的差别和南浔方言谚语方言既然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语言,就不可能像普通话一样大面积覆盖。
在七大方言区内部,差异性有时大得惊人。
同为吴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太湖、台州、东瓯、婺州、丽衢5个片。
南浔方言所属的太湖片方言和东瓯片方言(即温州片方言,旧称瓯语)其实相去甚远,是十分难于交流的,有人说笑话称它为鸟语。
即便在太湖片方言区内,也还有六个小片之分,即常州小片、苏沪嘉小片、湖州小片、杭州小片、临(安)绍小片、明州(即宁波)小片。
再就近一点说,在同为湖州小片的城区和南浔,方言词语、语音和语法上也互有差异,尽管这种差异要比市区方言和三县方言的差距要小。
《湖州市志》称湖州城区和近郊区、南浔、菱湖、双林的差别为城乡差别。
湖州城区与近郊(环渚、塘甸、白雀等乡镇)以及南浔、菱湖、双林等大镇的方言差异,如声母,城区和近郊区一部分舌面前音,到了东部南浔、双林等地变成了舌尖前音(周、抽、绸、牛、收、受)。
在方言的差别上,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在一些人称代词上,如湖州城区称“我”是“什吾”,“我们”是“什伢”,“你们”是“什那”,南浔话则免去了冠在“吾”之前的“什”。
城区称“他”为“其”,南浔话说“移”。
湖州城区说“很好”为“乱崭”,南浔话则舍了“乱”,斩钉截铁地说“崭”!还有城区说“做什么”是“作舍啦”,南浔人说“折啥啦”;城区说“死”是“史”,南浔说“死”是“喜”;丢脸,城区称为“垫舌头”,南浔称为“汏舌头”;洗澡,城区说“汏浴”,南浔说“朝浴”。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然而,不论是南浔方言,还是从总体上说的湖州小区方言,大量古文言语汇的广泛使用,加之调值低沉,连续变调复杂而丰富,以及保留完整的入声韵系统,使那些由普通话读来无韵的诗词,(不信你用方言朗诵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试试)用南浔方言读来都朗朗上口,显得特别的抑扬顿挫。
如“特别急促”这样的四个压入声韵的词,就是最好的例证。
浅析吴方言区“嗲”词汇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系
浅析吴方言区“嗲”词汇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系吴方言,又称吴语、吴越语、江南话、江浙话、浙江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
它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约2600多年的时间。
“嗲”是吴方言区最具代表性的词,由它衍生出的词汇独具特色。
如上海和无锡方言中的“嗲声嗲气”、“嗲得很”、“侬嗲啥”,常州方言中的“做嗲”、“就嗲”、“嗲个”、“嗲事体”……简单的“嗲”渗透出来的却是吴越人民的赖以生存的吴文化,“嗲”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甚至有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笔者将从“嗲”的源头讲起,讲述它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嗲”词汇的形成的原因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与吴越文化的关系。
一、“嗲”的起源与发展在“嗲”的起源方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它源于苏州,有人认为它源于上海,更多的人则认为它源于常州。
在这里笔者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它源于常州。
而常州话中的“嗲”最多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与北方话中的“啥”意思相近。
据一些专家学者考证,近人说常州话的“嗲”本字就是古汉语里的疑问词“底”。
“底”作“什么”古已有之,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赵翼《陔余丛考》四三:“江南俗语何物为底物,何事为底事,唐以来已入诗词中。
”可见“底”作为“什么”的通俗意义早已流入民间,诗文里也常用。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秋歌十三》“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北史·艺术传·徐之才》:“之才谓坐者曰:‘箇人讳底?’”;杜牧《春末题池州弄水亭》诗:“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白居易《放言诗》:“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宋范成大《双燕诗》:“底处双飞燕,衔泥上药栏。
”清代吴伟业《满江红·蒜山怀古》词:“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裙屐偏轻敌”。
像《子夜四时歌》正是六朝乐府中的吴歌。
冯沅君在《吴歌声中几个字》中写到“底”,“不独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也可作疑问代名词,吴声歌中的‘底’大都属于后者”。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吕琳【摘要】吴文化是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依托江南水乡的特有地理优势,形成独有的风格特质.吴文化的审美特质有"水、柔、文、融、雅"的特征.吴语方言对江南民歌有方言调值、押韵、双关语、村词和衬句等方面的影响,对其音乐形态的旋律、曲式、同宫系统、主属移宫等方面也产生重大的影响.吴文化与吴语方言孕育了江南民歌的鲜明特色,具有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体现并传承着"软、檑、甜、媚"的语风与音乐特征.【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吴文化;吴方言;吴歌;江南民歌;音乐形态;特质;演唱【作者】吕琳【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吴”——主要是江南①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然而在历史上,人们在使用“江南”一词时,却赋予它不同的地域范围。
据学者考证,“江南”之词始见于春秋时期,时指今江陵对岸的东南地段,范围极小。
战国时期,楚在长江南岸开拓土地,江南的范围亦随之向东南扩展,延及今武昌以南及湘江流域。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南达南岭一线。
而在实际应用中,“江南”的范围极为宽泛,秦汉人的观念中,“江南”包括了今天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秦汉时人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用得最多的还是“江东”、“江左”等名词。
自孙吴立国江东,江东经济文化在经过秦汉数百年的相对沉寂之后,开始得到新的发展,其后,历经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已经形成为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随之,“江南”所指的范围也由西向东转移,成为一个意有所属的特指概念。
地区[1],它是中华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区域文化,吴地在上古时期属于荆蛮地区,殷末周初,泰伯、仲雍奔吴,将中原文化带入荆蛮,产生了吴文化。
吴语
历史
春秋战国 构成吴语的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 隋唐时期 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 宋元时期
吴语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
明清时期 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影响全国。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 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 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 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 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中国地区,吴语、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吴语语法特点
1.定语后置:闹热、闹忙、楼阁、笋干、月大、人客、豆腐生等 2.状语后置:乃走先、乃坐那(god)、家去等 3.宾语前置:饭吃过哉、衣裳洗过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链拉拉好、侬字识否等 4.疑问词: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为之/为甚(为什么)、甚she个/底个/啥么斯(什么)、……否 /啊……(……吗)等 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 啊、哩、外、嘛等。一些语境下的口语句子,习惯在末尾加个字,方才觉着舒服完整。 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 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 应答:“谢sia谢sia”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和宁波)]、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 吾等/阿拉(上海和宁波)]、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 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等 10.特色口语句式:把本书我。(水浒传用“把”字,吴语皆此用法。普通话为“给我一本书”)等 11.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人(nyin,参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韵脚)/任nyin/肉 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为gang)/风fong(古诗韵脚一查便知)/梦mong/雪sieh/新sin/加ga/监gae/街gai/晚 mae/千cian/白ba/将ziang/非fi/那go/的ge/热nie/日ni/瓜gu等,较多。吴音对。
活化石的湖州土话
活化石的湖州土话作者:寇丹来源:《文化交流》2013年第02期语言是交流工具。
因地域与生态的关系形成了语言极大的差异,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个“风”里就包括了语言。
浙江北部因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形成了吴语系;南部山多,仅一山之隔就影响了人们的往来交流,就出现了越语系和更多的地方语言。
这就是一方土地上的方言了,比方言更小范围使用的就是土话。
土话的用词用语不仅承载着一方小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它更是维系着世代人们的乡情、亲情、民族之情。
唐代贺知章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道出了乡音的凝聚作用。
一个人一旦在异国他乡的公众场所,一听到自小熟悉的乡音,那种他乡遇故知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分外亲切。
有个感人的例子:战争时期,某次战斗前,上级为防意外、下达了不得随意沿途停车施救的命令。
但是,有一个驾驶员违反了命令,他的理由是:“我听到伤员说了我们家乡的土话,他一定不是敌人。
”这就是乡音的价值。
前几年,有识之士提出了保留并研究方言的意见,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许多电台、电视台也播送、播放了用方言传播的节目,许多地方小学教小朋友学当地土话。
这说明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延续地方的人文遗产,如果失去了方言的支撑,想保持一地的民俗风情那也是不可能的。
我是北京的满族人,从军队转业到浙江湖州已经几十年了。
起初,我以一种好奇的心情听着吴侬软语,一段时间以后听懂了,就被像蚕丝一样柔软缠绵的语言表达词汇所迷醉。
慢慢地,我不仅会说吴语,而且还把它们用在了文学创作中,觉得不用方言土话就刻画不出人物的生动性格和地域风情。
就这样,我也有意识地记录、收集、整理、考订起来,用十年的积累编著了《湖州土话》一书。
我做的,仅仅是把湖州人嘴里说出来的东西变成文字,然后再还给湖州人。
让湖州的文化历史上第一次有这样一本书,算我没白喝了这么多年的苕溪水、顾渚茶。
乡音土话和血缘一样是有根有源的。
从远古的《诗》“风、雅、颂”里所采之“风”,到今天的土话,我在考订探源中并不感到有时空上的隔阂,它们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德清方言语汇浅探【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德清方言语汇浅探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吴语在语言学上和北方官话、粤语等并列为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
根据宋代的字典《广韵》,“吴”“越”可以互训,意为“吴越”,所以江浙民间所谓的“越语”也就是语言学上的“吴语”,即吴越地区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等地区。
而本文研究的德清方言是浙北吴语中的次方言之一,属于吴语太湖片中的苕溪小片。
语音方面,吴语最重要的特征是保留了中古汉语全套浊音音位,有丰富的连读变调和系统化的文白异读。
词法方面,吴语有大量表现力强的单音节动词和古代汉语词汇遗留。
对于吴语方言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包括语音、音韵、语法、词汇、综合研究等多个方面。
较词汇而言,光绪年间范寅《越谚》是“分类考释派”的代表作。
1928年赵元任先生出版了《现代吴语的研究》,1992年当代方言学家钱乃荣先生追随赵元任先生的调查踪迹写成了《当代吴语研究》。
由吴连先生撰写的《吴方言词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11月版),对近200个无语方言词的本字和涵义作了深入精细的研究,纠正了一次辞书及古籍注释的差错,颇具学术价值。
该书结合书证、事理和音韵学、训诂学知识来考证吴方言词汇。
江浙其他地区对方言词汇大都做了收集整理工作:《绍兴方言》记录了绍兴方言词汇3600多条和谚语3100多条;崔山佳著有《宁波方言词语考释》,其他主要的论文有:《浙江宁海方言词汇特点》、《浙江方言词汇内部差异例述》等。
基于方言学界普遍认为,方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法。
所以,一直以来方言学的研究重点落在语音和语法上,有关于德清方言声韵调的研究做的相对较多,而关于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非常稀少。
主要论文有:俞允海的《德清话声韵调之研究》,对德清话的声韵调系统进行描写分析,并于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作对比研究。
作为吴语苕溪小片方言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德清,研究其方言的学者很多,但是从掌握的材料可以看出,语音部分还是重中之重,词汇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例如《德清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02)中整理出的德清方言语汇虽然可以让我们对方言词有了数量上直观的把握,但是未能深入分析,它只能是最基本的材料。
吴语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紧喉音譬如:我/鹅/饿/牙/碍/安等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如ae。有韵尾如合hep。有zh/ch/sh,如真zhen/城chin/身shin,非卷舌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1)无轻声,字字着音,如葡萄的萄不会轻声,而发声明显。(2)无多音字。一字一音,是汉语的基本准则。如:“血”音xue无xie;“落”音luo无lao;“剥”音bo无bao;“辟”音pih无bi;“长”音zhang无chang;“重”音zhong无chong等。单字音调之变无所谓。(3)无任何儿化音。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宁波等)]、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吾等/阿拉(上海宁波等)]、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物事、事体、搞七捻三等
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的研究
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的疑问代词的研究发表时间:2019-12-17T09:15:00.43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4期作者:张清如[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而方言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据调查,一种语言全面进入互联网后,其知名度将极大地提高,网上的互动还会给其带来新功能,吸引年轻人。
相反,不能进入互联网的语言将会逐渐被边缘化。
本文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疑问代词进行研究。
关键词:吴方言区;海盐方言;疑问代词;研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到要“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
所以对方言的保护和研究是文字工作者势在必行的事情。
海盐地方方言以吴方言为代表,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本文对吴方言区中的海盐方言疑问代词进行研究。
一.海盐方言保护利用简介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海盐人对普通话的依赖,海盐方言的造词能力逐渐衰退,这些“逐渐消失的声音”亟待保护和传承。
作为浙江省方言建档首批试点之一,海盐县在正确处理保护海盐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关系的前提下,着力发掘海盐方言的历史传承和整体完备性,使海盐方言得到有效保护并合理利用。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嘉兴市, 紧邻上海市。
海盐方言属于吴方言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其方言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胡明扬先生曾经对海盐方言有过调查,并且写了《海盐方言志》这本书,在海盐方言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在本文着重只对疑问代词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试图加深对海盐方言疑问代词使用特点和使用规律的认识, 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丰富汉语方言语法。
二.海盐方言研究历程(一)国外吴方言研究历程西方学者对吴语对研究早于我国,早期西方研究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语言学训练,然而留下了大量的研究吴语历史的重要资料,到了中期研究者受到了专门的训练,之后美国研究吴语的著名学者Ballard,其著作《吴语音韵史》和《吴语连续变调》都是研究的重要资料,虽然国外已经对吴方言有了一定规模和系统的研究,但受到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像海盐方言这样的小众方言是很少被研究和提及的,因此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的。
湖州文化之湖州话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朝年间,湖州来了一位姓劳的知府, 到任之日,地方官员设宴为他接风。湖州 盛产鱼虾,席上菜肴都以鱼虾为主,吃得 来自江西山区的劳知府满心欢喜。他特别 喜欢那盆“油爆虾”。 此后,劳知府老是想吃河虾,可是千思 万想也记不起筵席上给他介绍过的名字。 他对随从说:“我到任的那天,在接风 酒席上吃到的那种水生虫,甚是鲜美,可 是忘记叫什么名了。”说罢,伸出一只食 指,弯了又弯,接着说:“就是这个样子 ,大小也差不多,浑身绯红。”
湖州赞
• 湖州赞,湖州瘪三顶赞 两声闲话讲勿拢,一个字 ——“掼” 湖州赞,湖州大佬顶赞 小弟出嘞事体,渠就吤,第一个 ——“闪” 要讲赞,湖州缠心顶赞 湖州缠心到底有唦赞? 湖州缠心裙子越着越短 弗管天气冷热,一条吊带衫 也弗管自家着,好看弗好看
“百坦”
百儃”
• 湖州方言中还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词就是“百坦”。其实,“百坦”的专 利并不完全属于湖州人,其他如桐乡、 海宁等地,也习惯说“百坦”,故确切 地说,“百坦”是浙北方言。据《吴下 方言考》记载,“百坦”的“坦”实为 古语“儃”(音tàn)字的误写。 • 湖州人说的“百儃”是一句礼貌用语, 是与人告别时说的。正像日语中的“沙 扬娜拉”一语具有“再见”和“珍重” 两层含义。湖州话中的“百儃”也有两 层含义:一是希望对方“慢慢走”,透 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意;二是祝愿对方 “运道好”,体现主人的良好心愿,就 像英语中的“good luck”。
• 湖州吴语声母中完整保留了中古浊音,即 “巴”、“怕”、“爬”三字声母相互对 立。次浊依据声调阴阳两分。这也是吴语 的基本特征。湖州话中保留了入声,但入 声韵尾已经合并一律收于喉塞。同其他吴 语相比,湖州吴语韵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即湖州吴语中一些字今韵母都读齐齿呼, 如:雨i,女nyi,选shie,远ie。湖州话 的声调中,有8个单字调,完好保存古八 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 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一说湖州吴语 声调数为7)。 因而湖州话调值低沉,连 读变调复杂而丰富。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
浅析吴方言内部词汇差异卜杭宾(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5)摘要:吴方言作为中国第二大方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与北方方言有着很大差异。
在吴语区尤其是苏南浙北上海,各地差异不大。
然而就词汇而言,由于历史演变以及地域差异,吴语区内部仍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存在差异,有些词汇独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吴语;词汇;内部差异;地域特色吴方言(Wu)又称吴语,作为中国第二大方言,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
目前全世界有约八千万人使用吴语,在中国排第二,在全世界非官方语言中排名第十。
吴语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中尤以苏州话为代表,声音软糯清脆,优雅柔美。
然而吴语在非吴语区的人看来,却好听难学。
的确,即使在吴语区,虽然吴语互通性很高,但由于吴地南北差异及历史演变等因素,各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存在差异。
—. 吴语人称代词的复杂性众所周知,在普通话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分别为“我、你、他”,复数则为“我们、你们、他们。
然而,在吴语区,人称代词却相当复杂,形式多样。
为方便而不致繁琐,现将吴语太湖片主要地区的人称代词以表格形式列出①: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上海话吾侬伊阿拉那伊拉苏州话吾倷俚(恩乃)伲恩笃俚笃宁波话吾恩其阿拉那其拉绍兴话吾拿欧伊伢nga那牙嘉兴话吾倷伊伢nga那拉从上表可以看出,吴语第一人称代词基本相同,音近似ngou, 与陕西方言的“我”nge 的发音很相近,不知是否与当年泰伯从关中奔吴有关。
事实上,在上海话中“吾”与复数人称代词“阿拉”早就有混用现象,最有名的当属那句“阿拉上海宁(人)”。
至于第二人称“你”情况就复杂得多,很多人都知道在吴地“侬”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很普遍。
然而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侬”是作为第一人称的,如鲍照《吴歌》第二首:“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
”《晋书·武十三王传》:“道子颔曰:侬知侬知。
”《玉篇·人部》:“侬,吴人称我是也”。
《温州方言词典》所见方言语法特点及其他
《温州方言词典》所见方言语法特点及其他作者:吴越来源:《辞书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文章举例分析了《温州方言词典》所见的两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见于条目设置和释义。
温州方言的语法特征是其主要成因。
这些问题反映了温州方言三个语法特点:第一,发达的轻声辨义功能;第二,话题显赫性;第三,趋向范畴的显赫性。
第二类问题普遍存在于汉语方言词典,见于条目设置、条目释义、记录用字等方面。
但若以类型学眼光考察,汉语方言词典的共性问题似又反映汉语的整体类型特点。
关键词《温州方言词典》语法特点语言类型学词典编纂《温州方言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持编写,李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共四十二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003)之一,为方言使用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但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方言词典,《词典》还存在一些问题,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见于条目设置、条目释义等方面,成因很可能是温州方言复杂的语法特征。
本文结合温州方言语法特点进行分析。
第二类问题普遍存在于方言词典,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难寻万全之策。
对这类问题,本文仅针对《词典》的具体情况分类概括。
由于《词典》未对例句进行翻译,本文所引《词典》例句的翻译均为笔者所加。
本文如实摘录《词典》条目,用字依原书[1],页码以下标形式注明,如“[撞伤(212)]”表示“撞伤”这一条目位于第212页。
一、《词典》中与温州方言语法特点相关的问题与温州方言语法特点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条目设置和条目释义两方面。
同时,条目设置问题常不可避免地伴随释义及语音标注问题。
对于此类由条目设置所引起的释义问题,我们一并讨论。
单纯的条目释义问题则分开讨论。
(一)条目设置对于综合性词典(尤其是方言词典),条目设置原则与收词原则的确定一直是重点难点问题。
不同方言词典又有各自的考量和侧重,编纂者一般会对取舍原则进行说明。
但有时编纂者很难制定周全的取舍方案,这很可能受到方言本身语法特点的制约。
湖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探索
目录说在前面 (2)概述 (2)语音 (2)声母 (3)韵母 (3)声调 (3)文白异读 (4)内部差异 (4)词汇 (4)人称代词 (5)虚词 (5)名词 (5)形容词 (5)动词 (5)俗语 (6)特色词汇之“弯转” (6)特色词汇之“百坦” (7)总结 (7)语法 (8)名词词缀 (8)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8)动词重叠式 (8)特殊量词 (8)特殊数词 (8)现状 (9)说在前面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古属吴越之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今湖城中心建“项王城”。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
西汉初年,湖州在吴王刘濞封地之内。
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
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
此后湖州一直是当时浙北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
先后置湖州路、湖州府。
同样,作为吴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分区,湖州方言在吴方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毗邻南太湖的湖畔城市。
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的湖州方言有有着其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而今,我再次尝试用实例和比较的方式,仅从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介绍部分湖州地区方言的独有特色。
概述湖州西倚天目,北临太湖,东、南铺展平原,它拥有三县两区,湖州市本地及两区溪泊纵流,河港密布,桑榆阡陌相间,小桥流水人家,为著名的江南水乡,交通便捷,使得湖州方言十分复杂。
湖州地处苏、浙、皖三省之交,交通便利,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地移民甚多。
外省以河南(冈山、罗山两县为主)、湖北、山东及苏北人为主。
本省如温州、平阳等地移来定居的人也不少。
五方杂处的结果就是语言相互影响,不但在语音方面使湖州话有所变异,用词及词汇意义也大大发展,使湖州方言变得非常丰富。
湖州话中的“V记V记”式
湖州话中的“V记V记”式湖州话中的“V记V记”式主要表示动作的反复次数多以及动作行为程度的减弱这两种语法意义;它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也可以充当状语。
能进入“V记V记”式的动词一般都是单音节的自主动词,而且以可反复进行的弱持续性动词为主。
标签:湖州话V记V记语法意义语法功能湖州话中存在一种普通话所没有的特殊格式“V记V记”式。
关于“V记V记”式,傅国通在《方言丛稿》中略有提及。
傅先生认为“V记V记”①是吴语中较有特色的动词重叠形式之一,“表示一种持续反复的动作状态”[1](P34),他还列举了以下用例:“看记看记、摸记摸记、弄记弄记、跳记跳记、拉记拉记、踢记踢记”[1](P34)。
但目前未见有关湖州话“V记V记”式的专门研究。
鉴于此,下面拟对湖州话中“V记V记”式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以及动词的特点等问题进行探究。
一、湖州话“V记V记”式的语法意义在湖州话中有较多“V记V记”式的用例②,比如:渠望记望记望索西啦?(他看啊看的看什么啊?)其中的“记”相当于普通话“一下”的意思。
“V记V记”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比较明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表示动作的反复次数多湖州话“V记V记”式主要能强调动作的反复次数多,具有动态性和节奏感。
例如:(1)阿明来门后头看记看记,好像有索事体。
(阿明在门后面看啊看的,好像有什么事情。
)(2)喫好饭以后,婷婷用笤帚来房间里扫记扫记。
(吃完饭之后,婷婷用扫帚在房间里扫啊扫的。
)例(1)中的“看记看记”表示看一下看一下,也就是“一会儿看,一会儿不看”,这个动作一直反复出现。
试将例(1)改为“阿明来门后头看,好像有索事体。
(阿明在门后面看,好像有什么事情。
)”那么,句子表达的仅仅是阿明“看”的这个持续的动作,不存在反复义,也不能体现出一种动态效果。
而且,“V记V记”式中间可以有稍许停顿,读成“V记,V记”,比如“看记看记”可以说成“看记,看记”,从而更突出“看”这个动作反复的时间长、次数多。
吴语
吴语吴语是汉语的一支。
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url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和安徽南部。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
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但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声母* 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尽管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
*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
*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
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艺”[ɳʱi113]]≠“异”[ʱji113]。
*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根音(或喉音)。
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ɳʱiɪ113]文/[ŋʱɛ113]白、“樱”[ʔiŋ52]文/[ʔã52]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
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 b ]。
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ɳʱ]。
如上海“日”[zəʔ2]文/[ɳʱiɪʔ2]白、“人”[zən113]文/[ɳʱin113]白。
*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ɳ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客家话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吴方言平湖话“多”的三个语音及语法功能的历史层次
吴方言平湖话“多”的三个语音及语法功能的历史层次作者:顾骁晨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8期摘要:对吴方言平湖话中“多”字的两个语音形式的语法功能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另一种可能的语音形式通过跨语言的比较及其在语言内部地位的考察进行推断,从中分析出“多”的三个语音及语法功能的历史层次,强调其语音的历史层次和语法功能的历史层次的对应关系,试图说明汉语方言中某些字的较早期语音形式可能会在一些较早期的语法功能的使用中滞留。
关键词:吴语平湖话历史层次多来平湖话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与上海话、苏州话、嘉兴话关系密切。
平湖话中“多”字最普通的语音形式为[tu1],与普通话中的具有相同词汇意义的“多”是同一语素。
“多”在上海话中还有另一个语音形式[ta1],与“多”[tu1]的语法功能不一样。
笔者还认为可能存在“多”的第三个语音形式[lᴇ2],具有另外一种特殊的语法功能。
笔者试以此为例探讨汉语方言中字的语音层次与语法功能可能存在的一种关系。
由于平湖邻近上海,与上海话的语音和语法比较类似,因此笔者的研究多参考关于上海话的研究文献。
一、语音形式为[tu1]的“多”(一)“多”[tu1]的语法功能在平湖话中,“多”的语法功能大致与普通话中的“多”相同,具有形容词、动词和数量词词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其中与普通话相同的地方,下文中不作具体分析。
1.形容词的“多”“多”可以作定语、谓语、宾语、补语和带宾语、带补语,这与普通话一样。
但用“多”修饰量词的情况平湖话和普通话的情况不太一样(详见第二节)。
2.动词的“多”在平湖话中,“多”都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名词宾语或补语,但不可以带形容词状语,这与普通话也是一致的。
3.数量词的“多”“多”可以在“数+多+量”或“数+量+多”结构中作数词修饰量词,与普通话一致。
4.“多”不能作副词与普通话存在很大差异的是,“多”在平湖话口语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作副词。
在普通话中,“多”在疑问句中可以修饰形容词作状语,询问程度、数量,在平湖话中则不能。
苏北方言语音研究
苏北方言语音研究一、本文概述《苏北方言语音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苏北方言语音特性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苏北方言的语音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地区方言的独特魅力和语言价值。
苏北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
它不仅是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研究汉语语音演变、方言分区以及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窗口。
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的语言学方法,对苏北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期揭示其内在的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综合运用田野调查、语音实验、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对苏北方言的语音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大量的方言语音材料;借助语音实验设备,对收集到的语音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测量;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苏北方言的音系结构、语音演变、方言内部差异以及语音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对苏北方言语音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将从引言开始,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接着,对苏北方言的音系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然后,探讨苏北方言的语音演变规律和方言内部差异;分析语音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和启示。
《苏北方言语音研究》旨在通过对苏北方言语音的深入探索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价值,为汉语方言学的研究和地方文化的传承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北方言的历史演变苏北方言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演变过程丰富多彩,深受历史、地理、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苏北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当时的语言形态已初具规模。
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中原汉语开始向四周扩散,苏北地区作为帝国的边缘地带,开始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
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苏北方言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演变。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士民南迁,他们带来的中原汉语与当地的土著语言相互融合,形成了初步的苏北方言。
吴语宁海方言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
吴语宁海方言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赵则玲【摘要】吴语宁海方言处于太湖片与台州片的交汇地带,基本归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在以宁波方言为代表的甬江小片中,语音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一是止摄开三等精组和见晓组字声母读音相同;二是遇摄见晓组字声母仍保留[k]组读音;三是曾梗两摄开口字韵母混读;四是鼻化韵比较丰富;五是完整保留中古四声八调.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行政建制沿革,宁海方言内部呈现出一定的语音差异.【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9【总页数】7页(P72-78)【关键词】宁海方言;语音特点;内部差异【作者】赵则玲【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狭义的宁波方言专指宁波市(包括六区)方言,广义的宁波方言除宁波市六区外,还包括宁海、象山、慈溪、余姚、奉化等五县。
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宁波方言大部分区域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因其与吴语代表点上海方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以往宁波方言研究,主要着眼于宁波市区为主体的方言研究,对其属县方言的研究则很少涉及。
宁波市属县宁海,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的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北纬29°17′,东经121°25′,北接宁波,南连台州,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宁海方言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宁海方言是宁波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吴语太湖片与台州片的交汇地带,它除宁海岔路镇以南归属吴语台州片外,基本归属甬江小片。
本文以中片的跃龙、桃园为主要调查点,重点记述宁海方言中派(年龄在45~65岁之间)的语音特点。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行政建制沿革,使宁海方言语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内部差异,暂且分为北中南3个小片加以描述,以西店话为北片调查点;以跃龙话为中片调查点;以桑州话为南片调查点。
运用音韵学理论从古今两个视角揭示宁海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
语料来源于笔者为续修《宁海县志·方言卷》[1]而作的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湖州话中“名量+名”构式分析
湖州话中“名量+名”构式分析作者:金宏来源:《语文学刊》 2019年第3期[摘要] 湖州话中的“名量+名”构式的独立使用是一种古老的语法现象,它在主语、中心语、同位语、宾语、谓语、补语等句法位置均有分布,细分为“原调的名量词+名”和“变调的名量词+名”两种结构,前者可表定指、不定指、类指三种。
其中,原调量名构式表定指,只出现在主语位置或兼语句的兼语位置,前提是说话双方的共同认知中只存在唯一指称对象。
变调量名构式只表定指,此时指示词与量词合音,但本土人语感中已经感受不到指示词的存在,当属“连续变调的裂变现象”。
部分量名构式除了表达语法义、概念义外,还有一定的色彩义,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特点。
[关键词] “名量+名”构式; 语法功能; 预测性; 色彩义[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9)03-0119-06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9.03.020湖州位于浙江北部,当地方言湖州话属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其次方言织里话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发现存在明显的量名结构独立使用的情况,尤以“名量+名”显著。
该结构除表定指外,还可表无定义和周遍义,分为可完全预测和部分预测两种,俨然可视为一种构式。
一、“名量+名”构式的语法位置“名量+ 名”构式在主语、中心语、同位语、宾语、谓语、补语位置皆可见,分为“原调的名量词+名”和“变调的名量词+名”两种,前者可表类指、定指、不定指,其中“原调的名量词+名”表定指的情况只出现在主语或兼语位置。
当说话双方共同认知中只存在唯一指称对象时,此时仍用原调表定指。
后者变调的量词一定表示定指。
(一)主语位置的“名量+名”该处的构式可分为定指、类指两种,表定指时量词或保持原调或变调。
不定指或类指时量词只能是原调。
1.构式中量词原调表定指。
之所以量词原调也表定指,我们认为主要和对话双方的心理认知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说在前面 (2)概述 (2)语音 (2)声母 (3)韵母 (3)声调 (3)文白异读 (4)内部差异 (4)词汇 (4)人称代词 (5)虚词 (5)名词 (5)形容词 (5)动词 (5)俗语 (6)特色词汇之“弯转” (6)特色词汇之“百坦” (7)总结 (7)语法 (8)名词词缀 (8)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8)动词重叠式 (8)特殊量词 (8)特殊数词 (8)现状 (9)说在前面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古属吴越之地,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今湖城中心建“项王城”。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程县”。
西汉初年,湖州在吴王刘濞封地之内。
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置“吴兴郡”。
至南朝,吴兴郡辖地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
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以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为湖州名称之始。
此后湖州一直是当时浙北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
先后置湖州路、湖州府。
同样,作为吴方言的一个重要的分区,湖州方言在吴方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毗邻南太湖的湖畔城市。
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的湖州方言有有着其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特点。
而今,我再次尝试用实例和比较的方式,仅从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介绍部分湖州地区方言的独有特色。
概述湖州西倚天目,北临太湖,东、南铺展平原,它拥有三县两区,湖州市本地及两区溪泊纵流,河港密布,桑榆阡陌相间,小桥流水人家,为著名的江南水乡,交通便捷,使得湖州方言十分复杂。
湖州地处苏、浙、皖三省之交,交通便利,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地移民甚多。
外省以河南(冈山、罗山两县为主)、湖北、山东及苏北人为主。
本省如温州、平阳等地移来定居的人也不少。
五方杂处的结果就是语言相互影响,不但在语音方面使湖州话有所变异,用词及词汇意义也大大发展,使湖州方言变得非常丰富。
湖州方言有吴语、官话和客籍三部分组成。
其中本地方言是湖州话,它属吴语区太湖片湖州小片方言。
湖州西部的官话人口是太平天国战争后的中原移民;客籍方言人口大多为闽南语,系战后清政府招垦而至的浙南及福建籍人口。
它除了吴语所共有的语音、语汇、语法的特点之外,在语言交际功能上颇具特色。
一个普通的词语,一句简单的话语富有鲜明、生动的表现力和含蓄、委婉的修辞特点。
在语言交际中,当发话者无法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和解释一定的意义时,他通过语音的多种形态来表明语言符号所属的感情、风格、色彩并附加其主观感情评价意义,使受话者通过不同的语音去推导发话者的语用目的,按交际语言学的观点,这应该是一种语音修辞活动,也是湖州方言颇有特色且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
湖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俗称“湖州闲话”,与上海话、苏州话、杭州话、无锡话、常州话、嘉兴话、绍兴话、宁波话等同属北部吴语(吴语太湖片,即狭义的吴语),彼此间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高度相似,与其直接交流基本无大障碍。
湖州话与温州话、台州话、丽水话等虽同属广义吴语区,但彼此间差异较大,故无法进行直接交流。
语音浙北吴语是吴方言的次方言,湖州话是浙北吴语的重要一种.湖州话的声韵调系统中,声母有29个,韵母有41个,声调有8类。
(赵元任认为湖州话的声韵调系统中,声母有30个,韵母有37个,声调有7类)声母湖州吴语声母有29个,其中完整的保留中古浊音,即“巴”,“怕”,“爬”三字声母相互对立。
次浊依据声调阴阳两分。
韵母韵母有37个。
和普通话相比,湖州话同大多吴语一样韵母多单元音化,如效摄读若英语dog中的o,而普通话则是读若house中的ou。
湖州话中保留了入声,但入声韵尾已经合并一律收于喉塞。
同其他吴语相比,湖州吴语韵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湖州吴语无撮口呼,古合口三、四等字今韵母都读齐齿呼,如:雨i,女nyi,选shie,远ie。
声调湖州话有8个单字调,完好保存古八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一说湖州吴语声调数为7)。
文白异读受北方官话的不断影响,湖州话中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如:“大、学、跪、下、晚、味、肥、讲、间、江、人、日、鸟”等等。
生活中使用的白读音要比读书时使用得文读音更为存古。
内部差异1. “走奏凑叟嗖”等字以及“抽丑州昼愁瘦臭手仇”等字,市区及吴兴区西部地区读舌面音声母,南浔、双林、菱湖等地读舌面音、舌尖音均存在。
2. 流摄字发音各异。
3. “台猜才裁”等字,市区和菱湖读e ,吴兴区部分地区读i ,与“团川传船”等字韵母不同,南浔、双林则相同。
4. “嘴、水”,市区、吴兴区大部、菱湖念e ,南浔和双林念y。
5. 第二人称单数,市区、菱湖、吴兴区西部念n,吴兴区东部、南浔、双林念nyi 或ni 。
6. 市区入声韵“eh”,郊区西部读“eih”,如“黑直色”等;“oh”,郊区则读“uh”或“euh”,如“剥六毒”等;“ieh”,郊区则读“ih”,如“立级吃”等。
7. “热肉木六”等古次浊声母,郊区、双林二者和其他地区有阴入阳入之分。
词汇湖州小片方言属于吴语,如同其他吴语一样,其大体语法音韵词汇都大同小异。
然而湖州小片方言拥有专有的独特之处。
以下将列举若干湖州吴语特色词汇。
(前为湖州话,后为普通话。
括号内注音均为吴音非普通话)人称代词吾[ŋ] —我;伢[ŋa] —我们尔[n] —你;倷[na] —你们渠[dʑi] / 伊[i] —他;伽[dʑia]/ 倻[ia] —他们(自指:自家;他指:人家,别人家;统指:侪家)另外,湖州市区(吴兴南浔两区)西部,使用人称代词时有发语词"zeq",书写为“实”,如:实吾,实伢等等。
东部则没有这种情况。
东部第二人称亦异于西部而称[ɳʱi]或[ni]。
虚词个—的嚡—还(有)啲—(这)点呱—(这)些弗/勿—不搿—这吤—这么,这样覅/ 消—不要呒不—没有交关—很侪(部)—都畀—给、被搭—和嗒—为、帮(区别“搭”)啦/ 嘞—在个、咖、嘅—句尾语助词特、呾、哒、啕—句尾语助词名词掼脱货—败家子小巴戏—小孩子老倌—老公辰光—时间日脚—日子家生—生活用品弯转—虾翨革羽(音同“绩括”)—翅膀镬子—锅子形容词结棍—厉害推扳—差劲热慕—可惜、惋惜苦恼子/罪过—可怜清爽—干净龌龊—脏,不干净写意—舒服,舒坦白坦—慢走,慢豪X(音同“骚”)—快,通常用于催促别人。
闹猛—热闹(另外“轧闹猛”意为“凑热闹”,多为贬义。
)忌糟—麻烦,亦指事亦指人。
如:搿个事体真告忌糟嘅!(这件事情太麻烦了!)实尔搿个人哪哼吤忌糟嘅嘢!(你这人怎么这么烦人啊!)动词推位—相差掏鲜—开玩笑掼高—摔倒,跌倒困搞—睡觉彼相—玩耍汏/净—洗啯嘴—漱口囥—藏烊—(冰等)融化嗍—吸吮——舔修作—收拾(房间,碗筷等)收拾人—吃生活干活—做生活俗语强盗进学堂—摸到侪是输(书)六月里困觉—覅面皮(棉被)光郎头撑伞—无法(发)无天石头啷向掼乌龟—硬碰硬聋彭只耳朵—空招牌绷铁势硬-形容物品非常硬冰瀴彻气-温度低,非常冰冷揩兔子—字面义为“抓兔子”,指卖方对买方进行商业行骗,也指日常交际中的欺骗行为。
戳壁脚—原为“听壁脚”,指背后挑拨,说人坏话。
拆烂污—做事苟且马虎,不负责任,致使事情糟到难以收拾,但偏向于致使事情糟到难以收拾。
在笔者家乡,“尴尬”也有类似的意思。
崇明人阿爹—形容人脑子不太灵光,“一问三不知”。
这句话带有浓厚的地方歧视色彩,这是因为吴地农业发达,人们小农意识浓烈,往往看不起外地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江北,安徽,山东,贵州等地。
盎梗拨楞—该词无法找到对应汉字,故为记音。
意思是指做事做了一半等原因,使的现在情况很尴尬。
这类词汇很多,另外还有“滑里滑骨”(形容莫名其妙);“蛀五蚀六”(形容做事不经大脑)。
特色词汇之“弯转”河虾,是淡水河的一种生物,肉嫩味鲜,可是湖州人把它称为“弯转”。
遍查史、志和辞典,都无这个“弯转”的名词,这是湖州人的专用词。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远在明朝年间,湖州来了一位姓劳的知府,江西人士。
到任之日,乌程和归安两县的知县在乌程县署设宴款待知府,为他接风。
湖州盛产鱼虾,席上菜肴都以鱼虾为主,什么生炒甲鱼、清烹河鳗、炒鳝丝等,不一而足,吃得来自江西山区的劳知府满心欢喜,频频举杯痛饮。
他特别喜欢那盆“油爆虾”,用筷子夹着虾问乌程知县说:“这叫什么?”乌程知县回道:“这叫河虾。
”劳知府听了点头说:“湖州人的口福真不浅啊!”说罢,哈哈大笑。
酒足饭饱后,劳知府打轿回府。
此后,劳知府老是想吃河虾,可是千思万想也记不起筵席上乌程知县曾给他介绍过的名字,又不便差人去乌程知县处去问清楚。
一天,他对从江西带来的随从说:“我到任的那天,在乌程县衙接风酒席上吃到的那种水生的虫,甚是鲜美,乌程知县给我介绍过,可是忘记它叫什么名称了。
”说罢,伸出一只食指,弯了又弯,接着说:“就是这个样子,大小也差不多,浑身绯红。
”随从听了莫名其妙,但深知劳大人的个性,不敢多问,只得去请教绍兴师爷。
那师爷一听,顿然醒悟,知道劳知府说的是“河虾”,就叫伙房去市场购买。
待煮熟送上餐桌时,劳知府高兴无比地说:“我要你买的就是它。
你看它不是个弯转身子的吗?只要大、活,价钱贵点不要紧,以后天天给我买!”那随从心领神会,关照停在馆前河头的渔船,每天上午送到衙前。
由于那随从曾对捕鱼人说:“我们大人喜欢吃它,只是叫不出名堂,只说是弯转的东西,后来我问了别人,才知道是河虾。
”以后那些捕鱼人每天上午总是把河虾等送到府衙前高声叫喊:“弯转老鱼噢!”知府听后忙叫随从去买,从不还价。
从此,“弯转”一词,成了河虾的代名词,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特色词汇之“百坦”近年来,湖州人对“百坦”颇有些微辞。
其实,“百坦”的专利并不完全属于湖州人。
笔者是桐乡人,从小就听惯了“百坦”声,其他如海宁等地,也习惯说“百坦”,故确切地说,“百坦”是浙北方言。
湖州人说的“百儃”是一句礼貌用语,是与人告别时说的。
正像日语中的“沙扬娜拉”一语具有“再见”和“珍重”两层含义。
湖州话中的“百儃”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对方“慢慢走”,透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意;二是祝愿对方“运道好”,体现主人的良好心愿,就像英语中的“good luck”。
“百儃”一语,由具有“吴侬软语”风韵的湖州人道来,听上去别有韵味,内涵又十分丰富,更何况又能透出一种悠久的吴越文化气息。
就像我,特别喜欢说“百儃”一词,但其实如果不是这次论文,我还不知道这词具体的意思。
总结作为太湖边的水乡城市,湖州有着十分浓厚的水文化,在古代湖州便有着“水晶宫”的美誉。
作为太湖平原的农耕区,在此处混合了渔猎文化,因而使得湖州方言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水乡色彩。
这种影响,十分鲜明地从语汇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尤其是,湖州方言对鱼类的分类细致,很多鱼都会在湖州有自己特别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