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与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与评估病情。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与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

络,与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与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就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上转患者流程:全科医生判断患者符合转诊标准→转诊前与患者与/或家属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上转医院层级→联系二级及以上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确定患者确需上转→全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上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图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二)二级医院服务流程(图2)。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就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基层就诊/三级医院→定期/不定期派内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与/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图2、二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三)三级医院服务流程(图3)。

初诊患者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给患者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判断就是否能够纳入分级

诊疗服务→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患者转至二级/基层医

疗机构就诊→定期/不定期派专科医师到二级/基层医疗机

构指导诊疗,对分级诊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接诊上转患者及下转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诊断→制定

治疗方案→患者经治疗稳定、符合下转标准→转诊前与患者

与/或家属充分沟通→联系二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

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信息技术与下转医院共享患者相关信

息→将患者下转至二级/基层医疗机构。

图3、三级医院分级诊疗服务流程

附件2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就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

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

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

成,就是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原因。房颤

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是心血管病

患者住院与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负

担。对房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全程规范管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与死亡率。

一、我国房颤的现状

200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5%,并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7、5%。有资料显示,房颤致残率高,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并导致女性、男性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1、5倍。目前,我国房颤规范化治疗率低,区域协同诊疗体系尚未建立。科学地推进分级诊疗,为房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全程管理,对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颤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协同作用,规范房颤患者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对房颤患者全程管理,改善房颤患者预后。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与质控管理。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

管理工作。

2、二级医院。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病情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与随访。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三)分级诊疗路径(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