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在西方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教育模式:(1)发展性辅导模式,强调对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以促进个人成长,认为长期的成长重于短期的了解,偏向描述性的说明,而较少做决定性的诊断。(2)“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的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去指导和启发学生们进行学习,应该融入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3)“辅导即心理教育”的模式,倡导者建议制定一种包含一系列课程的计划,重点落在人类生命周期的各种不同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知识传授模式。(4)“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强调普通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应该由全校的人员来共同分担。

那么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什么模式实施的呢?

1、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各地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调的是对个体心理障

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有的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教师参观、学习,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的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名,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有的学生的智力测验分数偏低,同学就开始取笑他笨蛋,老师也基本上放弃了对他的教育要求。也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但是课程的内容却主要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总体来讲,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生看作是病人的医学模式,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也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

2、建立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强的相对性,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结构不良问题。问题的性质决定了解决方法,很多问题不是在学校环境里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心理咨询加治疗并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那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我们认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教育辅导模式,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要建立这种模式同样需要澄清几个问题。

(1)是课程化还是全面渗透

课程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数学、语文一样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这样,专职的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教育辅导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2)是传授系统知识还是创设成长环境

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多是以科普化后的普通心

理学知识或变态心理学知识为主要体系的,向学生讲授知觉、动机、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而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种种需要却难以顾及。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很多素质都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成长环境应该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建立。物质环境主要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心等。

(3)是整体原则还是局部原则

这实质上是关于如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问题。中医医理强调医疗对象的完整性,注重对整体的调节,主张“有症无病”,是一种整体性原则。而西医则是以一种分析性的局部原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的是症状的消除。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借鉴中医学的观点,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考虑,以学生的长

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而不是西医式地将学生独立于环境,满足于表面症状的消失。如出现问题时,只是单方面从学生入手,通过改变学生来解决问题,而不去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与学生发展不相宜的地方,那么一方面可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其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障碍。比如学生有严重的学习焦虑,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能力低下造成的,也可能是父母的高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造成的。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仅从消除焦虑出发,教给学生一些放松办法或者进行系统脱敏,也许能暂时解除焦虑,但问题的主要症结仍然存在,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

1、专业化及其局限

“专业化”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技巧后,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职责,通过专业的心理诊断、咨询与治疗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刘翔平、周俊华(1999)曾指出走“专业化”道路必须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的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心理异常的学生,只不过是情绪控制不当、不会应对的表现,并非特质性的人格障碍。而近年的一些心理咨询工作所依据的只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

。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