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_中西方诗歌文化

合集下载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1 前言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

“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

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

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

”“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

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

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正是探讨这种差异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以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为比较对象,从而深入探究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鸣。

一、主题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通常着重于抒发情感、赞美自然和表达个人体验。

例如,唐代的诗人们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社会和哲学思考,通过诗歌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弗罗斯特的《雪夜》和雪拉比的《自由钟》等作品更多的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二、形式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诗歌常采用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注重音律的把握和节奏感的呈现。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自由诗的形式,不受特定音律和格律的约束,更加强调个人的表达和自由创作。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使用了一种自由韵律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三、语言风格中西方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方诗歌多用意象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景象。

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抽象的思维,通过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词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尽管中西方诗歌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无论中西方诗歌都强调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无论是中方的山水情怀还是西方的社会思考,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具有悲喜交织、真挚动人的特点。

其次,中西方诗歌还都具有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的双重性。

中方诗歌承载着山水文化的传统,西方诗歌则体现了个人的创新和思考。

再次,中西方诗歌都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无论是中方的五言绝句还是西方的自由韵律,诗歌都追求一种旋律和节奏的感受。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注重情感、自然和个人体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律的安排;西方诗歌着重社会、哲学和个人思考,形式上更加自由创新;而在共同之处,两种诗歌都强调情感的表达、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以及音乐性和节奏感的呈现。

中西方诗歌比较(专业版)

中西方诗歌比较(专业版)

整理ppt
27
内容——战争
赢取绝世功名荣誉和天下人的赞赏是阿 喀琉斯参战的主要动机,他的言行表达了 鲜明的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毫无集体主 义精神可言。
而作品中唯一的表达集体主义的英雄 人物赫克托耳,却被荷马描写成了一个胆 小、怯懦、不堪一击的弱者,在与阿开亚 军中主要英雄的搏斗中总是处于下风,而 他的胜利只是借助神的力量才得以获取。
整理ppt
9
词语——叠词运用
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在重叠词的使用上都有悠久的 历史,诗人们通过使用重叠词以到达“借声音的繁复增加 语感的繁复, 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朱光潜? 诗论?〕。我们来试读中古英语时期的诗歌?The Cuckoo Song?里的一节: Summer is i-cumen in – (Spring is come in - ) Lhude sing, cuccu! (Sing loud, Cuckoo! )
中国古代诗人们强调“炼字〞、“诗眼 〞, 便是讲究古诗中词的转类、兼类和活 用。
整理ppt
8
词语——形态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活用做动词,带给全诗动感 。汉语中的字词没有明显的时态形式故而 在活用方面比拉丁语系的语言更加灵活。
与中国爱情诗不同,西方的诗歌情感更加奔 放、表达更加直白、情感更加浪漫,涉及的主题 大多为“婚前恋〞“婚外恋〞。
整理ppt
16
内容——爱情
再如?我曾经爱过你?
例如彼特拉克?歌集?第72首:
高我雅曾可经爱的过夫你人:啊爱,情,也许
在你我闪的动心的灵眸里子还里没,有完全消亡,
我但窥愿见它了不指会引再我打,搅你,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会计学院Z10061143100603侯文君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纲要:歌作一种自我表达和表人世界的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摆列,并拥有必定的奏韵律的文体,在各样文体中出的最早,主要有叙事和抒怀。

限于的有限,里只中西抒怀的异同。

关:歌,中西方,音,抒怀一、中西抒怀的生及。

中西抒怀的生都是个人意增的果。

但此中的个人意有所不一样。

西方古代抒怀要求抒个人主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抒怀是把个人价含于社会价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

二、中西歌情味。

中西方个的不一样品行,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成立在儒道的基上。

儒家重人事、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成儒家的最高理想。

使中国歌亦的教化作用、使用价。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自然的道家,根底还是着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存亡、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

因此,于中国人来,他不之余,在求解脱之,自然常常成他独一的皈依,因此,中国人极少走开人事去尽宇宙的根源、精神的本。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世享,另一方面又拥有一种彼岸超越意。

使得西方歌一方面在鼎力弘英豪主、个人主精神,衬着人情世故,另一方面在关注中又经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求人的极挽救,因此代表极价的求的宗教精神穿于歌之中,使许多歌常常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含此中。

从《荷史》、《神曲》、《浮士德》、斯、拜、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这样。

中西方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致中国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理的交流,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人更着重于揭露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于此,下边就情与自然两大主,探中西抒怀的差异。

(一)、情抒怀中西情都史悠长,但情味各异。

中国情多写婚媾以后或以外,建立了一个“怨”之境地(如从先秦到唐甚至元宋均这样);并且羞于表达情。

怨多出自男性,却恰恰要借女性之口想念之情。

许多歌原来是典型的情,也被后代解作忠君国之。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强力推崇。

然而,不同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却有着各自独特之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中西方的诗歌。

一、韵律与格律中西方的诗歌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的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如英语诗歌的iambic pentameter韵律和德语诗歌的六十牙韵律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以格律为主要特征,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格律。

二、意蕴与表现形式中西方的诗歌在意蕴和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差异。

西方诗歌的表现比较自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寓言诗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将诗歌看作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强调意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形式的精湛性。

三、词汇和表现方式中西方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诗歌的使用频率和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对于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日常用语、科技用语等等。

而在中国,对于古诗词的运用,使用的大多数都是古代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古诗词也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诗歌在表现形式、韵律和格律、意蕴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每个国家的诗歌都有其独特性,透过诗歌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后的汉语学习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中西方诗歌的理解和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从小方面比较中西方诗歌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

中国拥有最博大精神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

中西的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

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从表达上中国的诗歌更加含蓄中国的诗歌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所以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而西方诗歌比起中国的诗歌的含蓄则显的更加的直接开放。

比如英美现代诗歌大多都是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诗词上看有共性也有差异的特点上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从中既可以看到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三、从写作方式上看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在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诗歌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诗歌常常通过各自具有特色的意象或表现手法,体现出文化特色与文学风格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究其差异性和共性。

一、景物与情感中西方诗歌意象表现方式中,议论比较大的方面当属景物和情感。

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的阐述。

这种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交融,在中国古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同时,情感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

例如在唐代河北胡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便表现出了悲壮、疏离和坚定的情感;而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了对于家乡、亲友的思恋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意象,虽阐述的仍然是景物和情感,但强调的更多是形式化的咏叹和抒情。

尤其是在诗歌的形式上,以长短句、诗行和押韵作为意象的表现形式。

例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诗歌语言表达清晰,表现手法丰富,情感直接饱满。

如《狄波拉》中的“春天神仙狄波拉,裸身不挂云朵乘,轻轻飞越天际和漾流光,一路追逐拂晓草泥跳跃,弯下芳草采撷哈士奇,喜欢小桥流水红鱼跃,为食忘忧挑营色泽艳丽,朱橙紫绿微寒凉夜月舞。

”二、受众与文化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形成、发展和受欢迎程度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静夜思》表现了诗人吟咏其心灵感受和环境氛围的交融;《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对故乡之美的景仰和感慨。

西方诗歌的意象同样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演进。

如英国十几世纪的抒情小诗,表现出英国自然风光的浪漫情感;美国一战前后的洛杉矶诗派,体现出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受众。

中国的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以熟练精湛的表达方式和睿智生动的形象表现来吸引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而西方的现代诗歌,则倾向于以现代性、个性和独立自由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差异比较
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表达方式:中国诗歌通常更加含蓄,情感表达较为间接,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

2. 形式和韵律:中国诗歌通常注重形式和韵律,许多古诗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脚要求,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不同追求。

3. 主题和风格:中国诗歌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自然、历史、哲学等,风格通常较为简练、含蓄,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营造。

而西方诗歌的主题则更广泛,包括爱情、人生、人性等,风格各异,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有涉及。

4. 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通常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西方诗歌则更关注个人情感、自由、正义等价值观。

5. 读者和接受方式:中西方诗歌的读者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的读者通常较为固定,多为知识分子或文人墨客,而西方诗歌的读者则更加广泛,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

此外,中西方诗歌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诗歌通常通过手抄本或印刷本传播,而西方诗歌则更依赖于出版和媒体传播。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关键信息项:1、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西方诗歌的题材和主题中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中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西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中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中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11 中方诗歌起源中方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诗歌比较概述:诗歌是一种以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为目的的文学形式。

中西方文化盛行的两种不同诗歌传统,即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比较中西诗歌在形式、主题和风格方面的差异,并探讨背后的文化因素。

形式比较: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如唐诗和宋词。

这些古代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和规则的押韵,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更加隐晦含蓄。

而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自由和开放,不受格律的限制。

现代诗人追求表达个人内心体验的自由,他们破除了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自由诗和断行诗等形式,以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主题比较: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情感。

中国诗人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而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现代诗人通常以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感受为主题,表达对生活、人际关系和存在意义的独特见解。

风格比较: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中式诗歌常常以意象化的语言和比喻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共鸣。

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直白和直接,注重真实和直接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现代诗人少使用修辞和寓意,他们通常以直观和真实的方式来传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追求读者在阅读中直接领悟他们的意图。

文化因素:中西诗歌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背后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儒家思想和禅宗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追求超脱尘世的理想和对自然的崇拜。

而西方现代诗歌则受到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人情感和自由的表达。

结论:中西诗歌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表达。

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自由和直接,注重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是人类文学创作的瑰宝,是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中西方诗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异同之处,以加深我们对两种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中西方诗歌在诗歌形式和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传统中国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代表,注重格律和韵脚的处理。

与之相比,西方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常见的有押韵诗、自由诗和散文诗等。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诗意的表达,对于形式的限制较少,给予诗人更大的自由度。

其次,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审美追求上也有所不同。

中诗强调内涵,注重写意、抒怀和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有许多以山水、季节、爱情和哲理为主题的诗歌作品。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关注思想、哲学和现实社会问题,力图在诗歌中传达独特的思考和观察。

另外,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文是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中国诗歌注重形象的描绘和修辞的运用,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语言描绘情感和景物。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更加注重抽象和概念的表达,语言更直接,富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和主题上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

首先,中西方都强调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都以音韵的和谐为表达手段。

其次,中西方诗歌都追求语言的精炼和凝练,都注重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中西方都倡导诗歌的自由表达和创新,都鼓励诗人挑战传统形式和观念。

最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无论中西方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

无论是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还是领略西方诗歌的奔放和多样性,都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灵感的启迪。

总结起来,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主题、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

然而,无论是中文的含蓄和深远,还是西方文化的开放和多元,都展示了人类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加深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中英诗歌一直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观点。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中英诗歌对比成为了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英诗歌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下诗歌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首先,中英诗歌在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诗歌多使用五言、七言古体诗的形式,注重平仄韵律的对仗关系。

诗人通过写景、咏物和抒发情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更为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自由诗、押韵诗或者无韵诗等不同形式。

英文诗歌更加注重音韵与节奏感,使用富有韵律美的句子结构和押韵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其次,中英诗歌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文化注重“咏史抒怀”,以古代文人骚客的视角向读者传达道德伦理、人生哲学和社会议题。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写景叙事,表达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

而英文诗歌更加开放和多元,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社会、政治等。

英诗通过表现个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思考来触动读者的感知与思考。

此外,中英诗歌还存在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文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而闻名,更加注重思辨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礼仪、道德和孝道,这些价值观也贯穿于诗歌创作中。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并融入了儒家的忠诚和感恩情怀。

而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英诗鼓励诗人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追求独特性和创新。

最后,中英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文字的端庄和言简意赅,采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的塑造。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中,他通过写秋夜的景观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致和生动,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来塑造意象和情感。

英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中英诗歌在形式、主题、文化价值观、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中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中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诗歌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精妙形式,是文学的一支重要分支。

中西方诗歌分别有着长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中西方的诗歌发展史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探讨,来阐述中西方诗歌的异同点和文化深度。

一、中西方诗歌历史发展1.中式诗歌中式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从最初的祭祀歌谣演变而来,先后形成了“古风”、“近体”、“楚辞”、“汉乐府”等流派,它的特点有节奏和韵律。

节奏是指每个字、每个音节和每个词都有其固定位置和重量,而韵律则是指诗句的末韵声音,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式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魅力。

2. 西方诗歌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起源比较晚,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以神话、史诗和哲学为主,其诗歌形式受古希腊的史诗和民歌的影响。

西方诗歌的发展可以归成两个主要流派:一是抒情诗,二是史诗。

抒情诗以感伤、爱情及人的个体感受为出发点,主体思想是古典爱情主义,而史诗以传承历史和传统为主要目的。

莎士比亚的诗剧没有确定的体裁和手法,但具有生动的对话、富于感情的形象和音韵、节奏和韵律的灵活运用。

诸如拜伦、雪莱、济慈和诺顿等浪漫主义者,通过自由奔放的形式,写出了许多富有感情的抒情诗篇。

二、中西方诗歌文化传承1.中式诗歌文化传承中式诗歌源于祭祀文化,是古代文人在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中孕育出来的。

它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是学问的一种体现。

古人以詩文为媒,宣扬民主、促进文化杂交、传递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式诗歌文化传承中,人们更多的是追寻其中所蕴含的内在美和文化品质,而非其实际意义。

2.西方诗歌文化传承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文化传承更加注重抒情和思想性。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史诗,还是浪漫主义者的抒情诗,他们在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西方诗歌开拓了自由和进取的个性,不拘浪漫的恋爱和文章,只要是强烈的表现力都可以成为诗歌。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 诗歌的中心始终和社会的发展动态与民族 传统习惯密不可分。
中国诗歌的讽刺笔调比较节制和含蓄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岳飞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光山月》陆游
• 物:借物咏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 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触景生情的“景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 求等,触景生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 、快乐、悲伤等感情。
和大自然对话
中国 西方
• 感慨和敬仰大自然的 威力 • 作为追求目标,获取 精神上的鼓舞
一、借物咏志和触景生情
二者的差异性
• 借物咏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 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 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 触景生情重点是触,是主观上看到的景物,然后 不自觉的心中有所块垒、有所跌宕、有所生情, 这种感情完全是那一瞬间油然而其的。也就是说 景物先于情感。
西方诗歌的差异
• 与中国古典诗歌不同,西方诗歌关注的问 题更多的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或者个人 感情的宣泄。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 For the sweet love remember 'd such wealth brings/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 中国和西方,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 晚起。 • 中国诗歌真正以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的诗 歌直到屈原时才出现。 • 西方诗歌起源于浪漫运动初期,文艺复兴 后,越来越多人对自然景观产生了兴趣。

中西方诗歌比较阅读成果简介

中西方诗歌比较阅读成果简介

中西方诗歌比较阅读成果简介
中西方诗歌比较是一门研究中西方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学科,它通过比较中西方的诗歌作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阅读中西方诗歌比较的成果中,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路径不同,通过比较诗歌作品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文化在宗教、哲学、历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西方诗歌注重个体表达和情感表达,而中国诗歌则更注重抒发对自然的感悟和社会思考。

2. 语言特点:中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基础上的,通过比较诗歌作品可以了解到中西方语言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方式。

例如,中文以象征和借代为主,西方诗歌则更注重音韵和韵律的表现。

3. 艺术形式: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有着显著差异,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到中西方诗歌艺术形式的不同,并体会到不同形式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追求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而西方诗歌有着复杂的韵律结构和对押韵的要求。

通过阅读中西方诗歌比较的成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丰富个人的跨文化视野,同时也能够启发思考和创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第3期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 rnal of P ingx iang Co llege2000NO.3①比较:中西方诗歌文化段初发(莲花县教研室 江西莲花 337100)摘 要:本文从西方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交错运动的视野,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诗学文化的影响与现代诗创作的转型。

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并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和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关键词:比较 诗歌文化 全球化语境 诗学 当今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一体化。

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究竟走向如何呢?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三千余年来的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已经作了回答。

在几千年漫长的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孔、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等始终给当今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世界多元文化的漫长传递过程有纵向的继承,也有横向的开拓。

前者是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后者是对主流文化的离异;前者起整合作用,后者起开拓作用,对文化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横向开拓尤为重要。

最值得重视、最复杂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中国文化也和欧洲文化一样,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

显然,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中国诗歌文化的宝库,经常激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当今中国诗歌文化的不断革新。

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格局,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中国诗歌文化。

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诗文化与西方诗学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存在形态也有许多近似之处,因此,运用当代多种新观念与方法,将那些与当代中西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语言哲学等可以通融的,建设当代中国文化学需要的比较诗学话语,加以认真清点,精心筛选,建构当代诗学的理论范畴、体系,为当代比较诗歌文化建设提供总体参照。

一、冯至与里尔克近年来,冯至的《十四行集》与西方诗歌文①收稿日期:2000-06-21化的联系谈论得最多,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而探讨它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以里尔克、歌德为代表的德语文学之间的联系,则成了研究的焦点。

将冯至在创作《十四行集》的独特人生体验与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心理机制纳入比较研究的范围,才能真正清理《十四行集》与西方诗歌文化的联系,认识到《十四行集》不仅是冯至在里尔克的影响下学会了透过宇宙万物体悟到孤独和寂寞是人生真谛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冯至运用歌德的蜕变论思想反对里尔克式的孤独所带来的文化创造。

因此,我们仍然有必要从冯至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心理机制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认真研究它的发生形态及其结果。

冯至1930年9月赴德国留学之后才真正进入里尔克的世界。

此期间,冯至反复阅读了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杜依诺哀歌》、《祈祷》、《新诗》等以及大量的书信。

在此,深深触动冯至灵魂的是里尔克对孤独的独特体验。

作为一个追求精神家园的现代人,“里尔克最本原、最重要的体验是在喧嚣尘世间的孤独感”。

里尔克这种最本真的人生体悟在《最后一个继承者》中有最生动的呈示:“而今我站在世界上,不停地 走向它的深处, 有自己的幸福,有自己的痛苦, 有一切的一切,都感到孤独。

…… 他们留给我的遗产,我挣得的 永久权利是——没有归宿。

”里尔克在努力追寻人生真正归宿的过程中,以独特的姿式去面对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恐惧、孤独、痛苦乃至死亡。

里尔克认为如果要寻找到世界与人生的真实性,那么只有面对孤独而又要真正进入孤独之中,否则,躲避到喧嚣的世俗生活的庇护之下,自然无所谓艰难也无所谓孤单,只有隐瞒和欺骗。

因此,在面对孤独时忍耐孤独,在孤独和寂寞中默默地体悟宇宙万物的真实性,乃是作为一个诗人最根本的诗性存在。

无独有偶。

冯至对孤独与寂寞的真切体验与里尔克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所生成的冯至内向、敏感、怯弱的性格,以及家道的衰落、父母为生活奔波而无暇给孩子应有的爱抚,给童年的冯至在心灵深处催生出孤独感。

在中学和大学时代,冯至一方面受到新思潮的洗礼,看到了一个新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是面对一种“没有花、没有光、没有爱”的黑暗现实,二者的反差使他自己又疏离了这个世界。

这种对现实的人生感悟构成了冯至20年代诗歌写作的基本主题——孤独。

再则,带着在国内找不到人生位置和出路的孤独寂寞情绪,去到了战乱的德国深造,在那里目睹法西斯势力猖狂,加之天性的忧郁寡言、敏感和怯弱,陌生而举目无亲的异域环境,使冯至的孤独感更为强烈。

此时此刻,孤独的歌手里尔克成了冯至心路历程上最亲切的伴侣,他这样向读者表白自己:“他(里尔克)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

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那些并排着的树。

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

”冯至认同并选择了里尔克对待孤独的独特姿态,实在是情理之中的必然。

然而,到写《十四行集》时,冯至却发生了变化,想表达的已不再是他对孤独的体验,而是“人世间和自然界相互关联与不断变化的联系”。

个体生命完全融入了整个社会、整个的自然万物,“我”化成了“我们”,在孤单和沉静中默默生长着的个体生命,转化成了与周围世界的一切紧密关联的存在:“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十四行集・十六》)。

冯至凭借歌德的影响和自己刻骨铭心的亲自体验,将深深植根于他心中的孤独感融化掉了,并大胆地向四面八方伸出敏锐的触角,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保持着高度的密切联系。

冯至的孤独和里尔克的孤独,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两种并非同质同构的孤独,这是冯至最终摒弃里尔克式的孤独的必然原因。

而我们认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者在中国文化里并无严格区别,它们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

冯至作为一个诗人的孤独和一个普通人的孤独是相同的,都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47・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三期 孤独。

他早期的《不能容忍》一诗简直就是鲁迅式的孤独的诗化表述:“我不能容忍了, 我把我的胸怀剖开, 取出血红的心儿, 捧着它到了人丛处, 有的含着讥诮走远了, 有的含着畏惧走远了; 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只得也缓缓地走去。

”无怪乎鲁迅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了。

冯至生长在重“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中,不管他作为诗人还是普通人,都希望被周围的群众理解或接受,但由于觉醒的知识分子与历史境遇铸就的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隔膜与距离,使他不能不被围困在寂寞与孤独之中。

因此说,里尔克的孤独是他自己主动离开群众而进入形而上的诗人层面所致,冯至的孤独则是他走进普通人中间不被接受与理解的结果。

简言之,冯至虽然认同了诗人里尔克对待孤独的态度,但实际上都不可能走进里尔克的孤独。

换言之,冯至只是借用着里尔克式的形式来肯定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

这也是冯至在《十四行集》中“反抗”里尔克的根源。

二、李金发与象征主义李金发现象构成了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奇特的诗歌景观。

他早年留学法国,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成为开启他诗歌创作灵感直接的思想与情感源泉。

在诗歌文化观念和美学理想上,李金发诗歌创作起步时就直接受惠于法国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魏尔伦等人。

在波德莱尔等人看来,现实人生是一场悲剧,其间充斥痛苦和压抑,甚至混乱和罪恶;人生又是一种充满绝望、孤独、冷漠、忧郁等情感和情绪的复合体,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以颓废的姿态去消解现实人生病态。

他们觉得,给空虚的人生带来真实意义的唯有通过诗歌艺术去创造永恒的“美”,因之对于“美”的潜心追求并开掘就成为他们最高的艺术法则与审美理想。

在诗集《恶之花》中波德莱尔明显含蕴着要在丑恶的现实人生中开掘“美”之精华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趣味。

他在另一首《腐尸》中,典型而集中地表现象征主义先驱们颓废变态心理以及他们“化丑为美”、“丑中求美”的美学观和艺术观。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金发的不少作品以他个体生命体验的方式对法国象征派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作出了感性的诠释与印证。

可以这样说,李金发带着特有的清醒态度把早期象征主义诗人们的诗歌文化观念自觉地贯穿到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诗人最关注的是疲惫、绝望、悲哀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生虚假与荒诞,并对此作了深刻而本质的揭示。

然而,李金发以他作品的“唯美”追求来显示中国早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的艺术特色,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深得法国象征派先驱诗人的思想与艺术神髓。

李金发在象征主义诗歌文化观念上有着清醒的自觉,他算作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代表倒还当之无愧。

他对诗歌艺术的见解是深刻的:“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

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工作,就是表现自己。

”将他的这种观点与法国象征主义大师波德莱尔在《论泰奥菲尔・戈蒂耶》一文中对于艺术(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见解作比照,不难发现两者何等相似乃尔。

《美神》开头两句可以看作李金发诗歌创作的“美学宣言”:“开展你荒凉的床 为我心之埋葬地”,这表明李金发不仅在艺术审美观念层面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波德莱尔的影响,而且还以此观念直接而具体地观照其创作实践。

他的不少作品,诸如《心》、《自挽》、《你的Jeunesse……》等是直接作为品尝和凝思的对象。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李金发作品中的“美”的色调既不纯净又不明丽,其色彩非常驳杂,那种太多的令人压抑的灰色暗喻着象征派诗人对于世界与人生的悲观思想。

因此,李金发与吟咏“美”的主题相关的一切诗作,都以忧郁、伤感、悲凉为其基本情感调子,甚至如《有感》、《死》一类诗作还不乏沉痛与愤懑,“美”本身也洋溢出极其微弱的欢快调子。

不难看出,李金发言说“美”的这类作品中,其“美”恰似一轮新月,被灰黯的情感云涛淹没,它要奋力抗争才能凸现在灰黯云块上面,然后把它极其苍白和黯淡的光线投入一小块夜空,让人观赏品味时更添心灵的荒凉。

我们认为李金发不喜欢魏尔伦的原因恰恰在于魏尔伦对音乐性的高度重视和过份强调,・57・ 第三期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而李氏不喜欢用格律束缚他自己丰富泛滥的情绪。

在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层面,象征手法指的是给人的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赋予一种具象形式,其本质特征则是具象形式的完整统一性与相对凝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