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

合集下载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献学: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分类、鉴定、整理、利用和保护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文献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2.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古代书籍的各种版本及其差异、源流、价值等问题,旨在确定古籍的真伪、年代、作者和内容等信息。

3. 校勘学:校勘学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文本的错误和遗漏,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和史料,进行文字修正和补充,以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和意义。

4. 编纂学:编纂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编排和出版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原则,包括选题策划、素材搜集、体例设计、编辑加工、审稿出版等环节。

5. 档案学:档案学是研究档案的性质、分类、管理和利用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填空题1.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书籍、手稿、碑刻、档案、电子文献2. 古籍版本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鉴定版本、研究版本源流、评价版本价值3.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4. 编纂学的核心问题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选题策划、体例设计5. 档案学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内容?A. 文献的产生和发展B. 文献的分类和鉴定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D. 文献的整理和利用答案: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2. 下列哪一项不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A. 稿本B. 刻本C. 抄本D. 印刷本答案:C. 抄本(抄本也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3. 下列哪种校勘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来发现和纠正错误?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答案:A. 对校法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素材搜集B. 内容创新C. 体例设计D. 审稿出版答案:B. 内容创新5. 下列哪一项不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答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书籍B. 手稿C. 碑刻D. 档案E. 电子文献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校勘学的基本方法?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E. 归纳法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选题策划B. 素材搜集C. 体例设计D. 编辑加工E. 审稿出版答案:A、B、C、D、E4. 下列哪些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鉴定和评价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E. 创作和发表档案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内容?A. 鉴定版本B. 研究版本源流C. 评价版本价值D. 比较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E. 分析版本的装帧艺术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献学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与实际应用无关。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见于北宋。《宋史· 邢昺传》 “(真宗)景德三年(1005),上幸国子监, 阅库书,问昺经本几何?昺曰:‘国初不及 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又《崔颐 正传》“咸平初,诸经版本多舛讹,真宗命择 官详正”。在此,“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 书。它是与写本相对的。 二、为什么要讲究版本: 古籍的各种版本书,由于刻写的时代不同、 地区不同、刻写的单位、方式和增删、批点、 评注等情况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版本。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

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

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历史文献学(Historical Criticism)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文本本身的内容、形式、语言和上下文等方面,对历史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

以下是一些与历史文献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1. 文本批评(Textual Criticism):文本批评是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手稿、印刷本,修正文本中潜在的错误和误传。

2. 史料(Sources):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指的是人们用来了解过去事件或情况的各种物质或非物质载体,包括书籍、手稿、文献、档案、遗址、口述历史等。

3. 主要史料(Primary Sources):主要史料指与研究对象直接相关的原始材料,例如历史事件中的书信、日记、官方文件等,能够提供第一手的历史信息。

4. 次级史料(Secondary Sources):次级史料指根据主要史料和其他次级史料编写的历史著作,例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论文、历史教科书等。

5. 考古学(Archaeology):考古学是历史文献学的重要辅助学科,通过发掘、分析和研究文物、遗址等非文字性的史料,揭示人类活动的过去。

6. 文献编纂学(Textual Criticism):文献编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起源、传承和形态变化的学科,通过比较文献的不同版本和变异,还原原始文献的内容和形式。

7. 史料评论学(Source Criticism):史料评论学旨在评估史料的地位和可信度,分析史料的来源、编撰背景、作者动机等,以确定史料的历史价值。

8. 史学方法论(Historiography):史学方法论是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学科,关注历史研究的目的、范围、来源、解释和写作等方面的问题。

9. 史学家(Historian):史学家是专门研究历史、采用历史文献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学者,通过对史料的挖掘、分析和解释,试图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10.历史学派(Historical School):历史学派指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一系列特定的学术观点、方法和理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历史文献:比较,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

时间就好似一个链条,它以“现在”为线索.前于此时谓之“过去”,后乎此音谓之“将来”:时间即历史,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现在即当今的文献叫当代文献。

而“现在”,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

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

广义的历史文献。

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

目录:目录,是指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藏、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在计算机应用中,目录的发展成了“文件夹”。

随着目录工作的发展,衍生出“目录学”。

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

“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历史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

《历史文献学》作业参考答案
可以用来研究南京的有 《六朝事迹编类》2 卷,南宋张敦颐撰。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 、陈, 其国都为建邺改称建康,即今南京。此书分类记述六朝以至南唐、北宋时建康城之事迹。 7.古代第一部有关绘画的通史是由谁撰写的什么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点:
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10卷。该书前三卷是画论,如叙画之源流、叙画之兴废、叙自古画人姓名、 论画六法、论画山水树石、论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拓写、论名价品第、论鉴识收藏阅玩 等。卷四至卷六是画家小传。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必读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绘画通史。 8.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在学术观点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利用? 要点:
一是讲史,有关历史传说,如《新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二是说经,有关佛教的故事,如《大唐三藏 取经记》。三是说参请,佛教禅宗的一种形式,宾主两人参禅悟道,来教育世人,如《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 录问答》。四是小说,都是短篇故事,如《新编红白蜘蛛小说》。 4.为什么运用“本校法”校勘古书时,古籍不出于一手不能本校? 要点:
第4页共7页 以上仅为参考答案,简答、论述题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题知识点,请您结合自我理解和课本内容进行知识
掌握和巩固。如对答案等有疑义,请及时登录学院网站“辅导论坛”栏目,与老师交流探讨!
《历史文献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卜辞:即商代后期殷人占卜的记录。一般刻在甲骨上,记录着占卜时所问的内容、占卜的结果以及应验 的情况等等。 2.旋风页:为册页制度的一种。唐朝后期,人们便将雕版印刷的页子一反一正折迭起来,再用一张纸包住 第一页与最后一页,用这种方法装成的书籍,从第一页可以翻到最后一页,还可再接连翻到第一页,回旋往 复,不会间断,而且翻阅起来迅急如风,所以称为旋风页。 3.“经”:指经书。战国时,文化从祝史手中解放出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书 籍多了,一些最早流传下来的,被古人认为是经典的古籍著作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就被 奉为经书。 4.《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5.别集:个人的作品汇编成集,就叫作别集。 6.校勘:就是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7.载体文献:所谓文献的载体,是指记录、保存、传播文献的物质实体,也就是能够保留文字记录的实体。 具体说来有甲骨文、竹木、金石、缣帛类织物以及纸张等等。 8.蝴蝶装:蝴蝶装的装订方法,是每页从版心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 张书衣从前包到后,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因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 展开双翅而得名。 9.“朱丝栏”与“乌丝栏”:当帛书盛行以后,为使用方便,也为了美观,于是有人用红丝或黑丝事先在缣 帛上织出界栏,如同今日稿纸,专门供书写之用,人们便称红丝界栏为“朱丝栏”、黑丝界栏为“乌丝栏”。 10.别史:没有进入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称为别史。 11.总集:凡综合各家著述汇集成一编的为总集。 12.底本:“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比如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 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 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 13.金文文献:金文文献是指商朝到汉朝,刻铸在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一般是说明铸造铜器的原因,涉 及到的册封赏赐制度、战争、氏族等各个方面。 14.包背装:由于蝴蝶装的装帧方法,打开书往往碰上空白的页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 读到有字的一面,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背面(空白面)对折在内,原先的版心变成了书口,再用一 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叶从前到后包裹起来,这种装帧方法就叫包背装。 15.实录:史官根据起居注和编集的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制、诰、德音等种种诏令,就是实录。 16.杂史:与朝廷军国有关,记一事始末,或一时见闻,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的著作,均为杂史。总之 是一些以史事为主的杂记和其它著作。 17.《花间集》:《花间集》10 卷,后蜀赵祟祚编。此书收录晚唐五代作家十八人所作词五百首,是第一部词 的总集。研究词学、研究用于唱歌的早期词篇,多要凭借此书。 18.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

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

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1、什么是版本?论述版本的种类版本的出现,是和书籍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版之本意是木片。

本的原义是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卷轴。

版与本合为一词,起于印本出现以后。

版本始见于北宋。

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书。

后来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写本日渐衰落,于是人们心中的版本,也不再是专指刻印本,而成了包括刻印本、写本、稿本、抄本在内的一切形式的图书的总称。

(一)从时间角度分:按刻书时代的先后,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

按刻印流传先后,则有祖本、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按原本照样翻刻)、影刻本(影摹原刻本上版)等。

(二)按刻印地点分: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B、闽本(建本):福建地区的刻本。

C、蜀本:四川地区的刻本。

(三)按刻印者来分:有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三大类。

(四)按书的内容的增减、评注等情况来分:(1)增订本:(2)删节本:(3)足本:指内容没有残缺本子。

(4)残本(5)批点本(五)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

(2)写刻本(3)影刻本(4)百衲本(5)邋遢本(六)根据版式、印色和字体形式来分:(1)巾箱本(2)套印本(3)大字本、小字本(4)聚珍本2、论述古籍版本的鉴别方法鉴别版本,是收藏和阅读古籍的前提。

鉴定方法如下:(一)根据封面、牌记和序跋来识别(二)根据批校、题跋、识语来识别(三)根据藏章印记、书名虚衔来识别(四)根据古书避讳来识别:(五)还可根据刻工姓名来识别。

需要注意的是,后人翻刻时往往沿用原版的内容,或后人重版挖改了原版的内容,都会造成混乱。

需要参照多种特点来作判断。

3、什么叫“善本”?善本应具备哪几个特点?总结起来,应概括为: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

特点:A、旧(就时间而言),宋元刻本,去古未远,讹误最少,即使有讹误,也是无心造成的,后人易于刊正。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当前学术界已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一般都还
是在传统界定的含义中讨论“文献”,认为 它是一个旧名词,只能使用它原本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文献”的原
本意义,也要重新予以科学的定义或说明。 作为人类知识记录的文献,不论其形成途径、 制作方式或出版与否,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 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的可感知的对象。古 人界定“文”与“献”的区别,目的在于扩 大历史研究的取证范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郑玄、 朱熹所说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 于,朱熹对“文”的解释前进了 一步。郑玄认为文献的“文”即 文章;朱熹认为文献的“文”即 典籍。文章是礼乐法度,典籍指 法典图籍。所谓“文章”,当然 没有典籍深广。
按照朱熹的观点,文献的含义是由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与“献” 两层含义构成的。其中,文是指法典图 籍之类的历史资料,献是指熟悉典故、 学识渊博的贤人。前者是物,是“硬 件”,是已经固化了的“死资料”,后 者是人,是“软件”,是可以存储并可 以传播知识信息的“活载体”。因此, 李泽厚把文献翻译成 “文字材料和活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老师笔记】类书指抄录古代书籍中的词、句、段、篇,进行分类编排,以供查阅、检索(录)的工具书。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学
名词解释
1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

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

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

2死校。

据此本以校彼本,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

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校书,“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为此法。

这种校勘方法简便、稳当,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其不足之处是不作判断,其长处是不参入校勘者的主观意见,能忠实地反映出祖本或别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历来校勘家重视此法,凡校一书,必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活校。

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3 版本: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4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本身(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5 “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

“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

前人把“目”与“录”编在一起,谓之“目录”。

问答题
1含义的演变
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演变
(1)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2)现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2陈垣总结的校法四例
(1)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遇不同处,则注于其旁。

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于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

(2)本校法。

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而择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此法适于孤本自校。

但如古籍不出一手或史源不同,则不能本校。

先秦古籍大多非一时一人之所作,则不能本书前后自校。

(3)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

凡本书内容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难以运用。

(4)理校法。

运用分析、综合手段,根据事理来推证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5卷轴装
卷轴装(scroll binding),是指将印页按规格裱接後,使两端粘接于圆木或其他棒材轴上,卷成束的装帧方式。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後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

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

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

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

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

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後固定丝带。

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精致的卷轴装主要表现在轴、签、丝带上,如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等。

6胡应麟《四部正讹》讲辨别伪书的“辨伪八法”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即是说凡西汉以前的可疑之书,可用《汉书•艺文志》(因《七略》的大部分著录保留在其中)来辨证。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即是通过核对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可知道某书何时见于著录,何时无存,以考察其流传的线索。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即是通过核对与某书作者同一时代人的著作,查看有无谈到或引用该书的地方。

该书中人名、地名及一切名称与同时代著述是否相同。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即是核对后世的著作,查检其中有无引用或发挥该书的言论或观点。

(5)"核之文,以观其体"。

即是从文体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吻合。

(6)"核之事,以观其时"。

即是从内容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史事相符合。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即是核对作者,看其是否出于托古。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即是核对传播者,查明首先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