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件(共 42张ppt)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4b943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9.png)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
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不更颠乎( )曳铁钯( )
“颠”通“癫”,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河岸。
一起。
助词,无义。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终了,最后。
往下游去。
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求,寻找。
船桨。这作动词用,划(船)。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干( ) 门圮( ) 船棹(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ɡān
pǐ
zhào
yè
yān
niè
kǎn
sù
yì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第六单元25《河中石兽》课件(共3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25《河中石兽》课件(共34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bb4e9c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b.png)
1.你认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寺僧代表的用静止观点看待问题,凭常理盲目办事的人。
讲学家代表的是脱离实际,空谈理论,据理臆断、一知半解的人。 老河兵代表的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 2.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讲学家的“笑”是对寺僧的嘲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笑;老河兵的 “笑”是对讲学家的观点进行否定,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 3.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是否普遍适用? 不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石头很重,水流很小,则 会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流大而快,则会被冲到下游;
) 倒塌
) 按照,依照
)
成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之水 (洪水)冲走呢?
⑵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距原地几里外的上游寻到了石兽。
课堂练习
D 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接近,靠近。
倒塌
经过,经历。
募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
河岸 寻求、寻找。
最终
兼词,“于此”,在这里。 拖着
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
在 踪迹
船桨,这里是划(船)
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的外门倒塌到河中,(门前) 的两个石兽(也)一起沉没到了河中。经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 新修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原来的)两个石兽,最终没能找到,(寺 僧们)认为石兽已经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 (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也没见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ppt课件(46页)
![《河中石兽》ppt课件(46页)](https://img.taocdn.com/s3/m/e88489c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d.png)
被 为
认为
设帐:设馆教书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规律 是:这 携:带 乃:而;又 湮:埋没 颠:同“癫”;疯狂 服:信服
中辈非携重上河众不 木 求;之;;服一闻 沙 渐能杮之为去讲之性沉究确?;;学笑 松岂 不渐物论乃家曰浮能亦深石&理设:为;颠耳湮&性帐“暴&乎于是坚寺沿尔涨?沙”些 这 带 服硬 石 了 兽听人 不 走 地沉 兽&;了一不不 是 呢 认重 埋这位是能 木 ? 为没;件学沙 疯又推 片 他于事者的 了加顺究 的;沙嘲在怎性吗上着事话上笑寺么质?石河物是;说庙能松”越头流的精“:里被沉软性寻道确你大讲大越浮质找理的们家学水深动坚石言&这信;罢; 论&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 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 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 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 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 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 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 践情况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 象&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 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
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 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
认为
设帐:设馆教书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规律 是:这 携:带 乃:而;又 湮:埋没 颠:同“癫”;疯狂 服:信服
中辈非携重上河众不 木 求;之;;服一闻 沙 渐能杮之为去讲之性沉究确?;;学笑 松岂 不渐物论乃家曰浮能亦深石&理设:为;颠耳湮&性帐“暴&乎于是坚寺沿尔涨?沙”些 这 带 服硬 石 了 兽听人 不 走 地沉 兽&;了一不不 是 呢 认重 埋这位是能 木 ? 为没;件学沙 疯又推 片 他于事者的 了加顺究 的;沙嘲在怎性吗上着事话上笑寺么质?石河物是;说庙能松”越头流的精“:里被沉软性寻道确你大讲大越浮质找理的们家学水深动坚石言&这信;罢; 论&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 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 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 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 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课堂小结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 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 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 践情况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 象&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 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
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 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
《河中石兽》ppt课件(直接用)说课讲解42页PPT
![《河中石兽》ppt课件(直接用)说课讲解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d789972af90242a995e591.png)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河中石兽》ppt课件(直接用)说课讲 解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
纪昀《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纪昀《河中石兽》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bb22d127284b73f342503b.png)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 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 信和沾沾自喜。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 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 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 “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 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列 举出哪些事例?
纪昀(1724—1805),字 晓岚,道号观弈道人。乾隆十 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 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清代著 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 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 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为短篇志怪小说集,纪昀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 编写而成,与袁枚《子不语》一书齐名。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重点词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①尔辈:你们这些人。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②究:研究、探究
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③物理:事物的道理、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规律。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 ④是:这 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③这些人 ⑤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呢?
1.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 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 游寻找没有结果。 第二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 深。 第三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 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并由此得出遇事不能主观 判断的道理。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 中石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填写下列表格。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 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 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 “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 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列 举出哪些事例?
纪昀(1724—1805),字 晓岚,道号观弈道人。乾隆十 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 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清代著 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 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 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为短篇志怪小说集,纪昀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 编写而成,与袁枚《子不语》一书齐名。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重点词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①尔辈:你们这些人。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②究:研究、探究
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 ③物理:事物的道理、
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规律。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 ④是:这 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③这些人 ⑤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呢?
1.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 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 游寻找没有结果。 第二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 深。 第三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 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并由此得出遇事不能主观 判断的道理。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 中石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填写下列表格。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课件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1be5a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02.png)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4、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 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合作探究
3、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写法探究
❖ 1、层层铺垫
❖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 如讲学家的“笑” ❖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
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 老河兵的“笑” ❖ (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达标检测
古今异义
古今Leabharlann 干岸不潮湿
阅 经过,过了 看
纪昀
jǐ yún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 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 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大家猜猜在哪找到石狮?
合作探究
4、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情 特征。
❖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 代表不 寻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 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 实事求是。
合作探究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446b1a77232f60ddcca17c.png)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 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 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 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 列举出哪些事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作业 1. 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
课文作个性理解。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图书,因正值盛夏,天 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素来怕热,只 觉汗流浃背。于是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 帝突然大驾光临,纪晓岚来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 忙之中,只得躲藏在书柜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 开纪晓岚的玩笑,故意佯装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 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的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 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 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 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 要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以大不敬治 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的答道:“万寿无疆之 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 ‘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 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折服。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课件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8024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2.png)
3、可据理臆断欤?
明确:反问句。可……欤? 可以……吗?
4、求石兽于水中。
明确:倒装句。于水中求石兽。
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明确:第一种,在石兽落水处寻找; 第二种,到河的下游寻找; 第三种,到河底寻找; 第四种,到河的上游寻找。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明确:老兵镇守河防多年,他善于视察和 总结,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他的推断,符合物理学 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
⑦物理 今义:一门学科。
3、文言虚词
①闻之笑曰
代词,它,指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它,指石兽。
③沿河求之
代词,它,指石兽。
之 ④一老河兵闻之
⑤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它,指这件事。 代词,它,指石兽。
⑥其反击之力
助词,的。
⑦至石之半
助词,的。
⑧然则天下之事
助词,的。
3、文言虚词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是:代词,此,这。 暴:突然。暴涨,指洪水。
湮:埋没。
颠:通“癫”,疯狂。
确:精当确切。
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 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 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水寻找石兽, 不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的认为这是正确的 结论。
《阅微草堂笔 记》为清朝学者、 文学家纪昀所写的 一本文言短篇志怪 小说。主要搜辑当 时代前后的各种乡 野怪谭,或则亲身 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昀 yún 圮 pǐ 棹 zhào 曳 yè 钯 pá
明确:反问句。可……欤? 可以……吗?
4、求石兽于水中。
明确:倒装句。于水中求石兽。
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明确:第一种,在石兽落水处寻找; 第二种,到河的下游寻找; 第三种,到河底寻找; 第四种,到河的上游寻找。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明确:老兵镇守河防多年,他善于视察和 总结,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他的推断,符合物理学 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
⑦物理 今义:一门学科。
3、文言虚词
①闻之笑曰
代词,它,指这件事。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它,指石兽。
③沿河求之
代词,它,指石兽。
之 ④一老河兵闻之
⑤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它,指这件事。 代词,它,指石兽。
⑥其反击之力
助词,的。
⑦至石之半
助词,的。
⑧然则天下之事
助词,的。
3、文言虚词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是:代词,此,这。 暴:突然。暴涨,指洪水。
湮:埋没。
颠:通“癫”,疯狂。
确:精当确切。
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 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 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水寻找石兽, 不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的认为这是正确的 结论。
《阅微草堂笔 记》为清朝学者、 文学家纪昀所写的 一本文言短篇志怪 小说。主要搜辑当 时代前后的各种乡 野怪谭,或则亲身 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昀 yún 圮 pǐ 棹 zhào 曳 yè 钯 pá
《河中石兽》ppt课件
![《河中石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7816f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6.png)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 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 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 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 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写法探究
❖ 1、层层铺垫
❖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 如讲学家的“笑” ❖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1种自信,刻画
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 来分析
❖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1,不知其2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 “阅10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
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
显其1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 人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形成 坑穴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1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 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纪昀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 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 阐述的事理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 谐风趣,任《4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1 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1种否定,
写法探究
❖ 1、层层铺垫
❖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 如讲学家的“笑” ❖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1种自信,刻画
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 来分析
❖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1,不知其2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 “阅10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
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
显其1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 人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形成 坑穴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1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 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纪昀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能 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 阐述的事理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 谐风趣,任《4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1 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1种否定,
《河中石兽》ppt课件
![《河中石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33a4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4.png)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河中石兽》主题思想阐释
01
02
03
揭示社会现实
通过河中石兽的故事,表 达对封建社会中权势、迷 信等社会现象的批判。
倡导科学精神
强调实践出真知,对盲目 崇拜、迷信权威等行为进 行讽刺。
弘扬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呼 吁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 科学态度。
故事情节梳理及人物形象塑造
叙事结构
探讨《河中石兽》的叙事结构特点 ,如悬念设置、情节转折等,并分 析其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
审美价值
从文学、历史、哲学等角度,探讨 《河中石兽》所蕴含的深刻审美价 值。
03
知识点讲解与运用
关键字词句解释及运用举例
关键字词
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详细解 释,如“石兽”、“临”、“阅 ”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 含义。
故事情节梳理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寻 找石兽、打捞石兽、揭示 真相等关键情节。
主要人物形象
分析僧人、讲学家、老河 兵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 在故事中的作用。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 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 造人物形象。
独特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探讨
讽刺与反讽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讽刺和反讽手 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荒谬现象。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
词类活用
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和规律,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帮助学生 理解古文中的语言现象。
特殊句式
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 基本语法结构。
04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角色分配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个 角色分配特定的台词和动作,如
河中石兽课件
![河中石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d1828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b.png)
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 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 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 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 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 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 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 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 有什么不 同?
•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石性
• 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 一样呢?
•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 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 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 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 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 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 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 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 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 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 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 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 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 有什么不 同?
•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石性
• 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 一样呢?
•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 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3、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 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 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 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中石兽》课件
![《河中石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c1c4aab0717fd5360cdc4e.png)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pĭ
坍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募集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寻找 zhà o
竟然
摇(船)
yè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你们这 开馆执教 听说 这件事 不 些人
fè i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带 yān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真理。
河中石兽
纪 昀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 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 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 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gān 靠近 岸边 年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 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 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 出判断。
古今异义 古
干 岸
今
不潮湿
看 经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这 表判断的动词 是 已经 已 停止
阅
一词多义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之 其反激之力 的 的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的 闻之笑曰
《河中石兽》ppt课件(40页)(很实用)语文版..
![《河中石兽》ppt课件(40页)(很实用)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535af80066f5335b812167.png)
寺僧
理由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脱 离
2、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忽 略了“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于是) 拖着
踪迹
划船
划着几 拖着铁耙, (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只小船,
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讲学、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一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
你们这些人
fèi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大水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不可“据理臆断”。
• 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 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 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本文通过写两个石兽掉于河中 十余年后,在下游和石兽落地 的深处都找不到,却在上游找 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
,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
地中,不更颠乎?”
故事的结局:如其(老河兵)言,果得(石兽)于数里外 。
• 问题二: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个 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
《河中石兽》课件
![《河中石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052c482af90242a895e574.png)
之 其反激之力:的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
逆流
本来
原地深处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按照 他的话 找到 在
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
则
只 表面现象
既然这样,那么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其中二根本者道多理矣的人,可
据主观理地臆判断断 欤吗?
译文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 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 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 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 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 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 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按照他的话 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 理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 观地判断吗?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沙/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 zhì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朗读课文
niè
zhuǎn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
suì sù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yè pá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朗读课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
逆流
本来
原地深处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按照 他的话 找到 在
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
则
只 表面现象
既然这样,那么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其中二根本者道多理矣的人,可
据主观理地臆判断断 欤吗?
译文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 “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 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 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 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 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 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 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按照他的话 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 理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 观地判断吗?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沙/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 zhì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朗读课文
niè
zhuǎn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
suì sù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yè pá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朗读课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68757cee06eff9aef807fc.png)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 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 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巩固提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 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 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巩固提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设馆教书
你们这些人
事物的道理
这 fèi
被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
探求,研究 是 坚硬沉重
木片 怎么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带
松散轻浮 埋没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乱
众人很信服他的话,认为是精当的言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2、翻译语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寻找
因为,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冲刷 形成 坑洞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摔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
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二、翻译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意思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河岸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终了,最后
船桨,这里
yè
指划(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着
踪迹
听说 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求之地中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课堂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 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 是对的?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河中石 兽》课 件(共 42张ppt)
干 gān 圮 pĭ 募 mù 棹 zhào
曳 yè 钯 pá
柿 fèi 湮 yān 啮 niè 坎穴kǎn xué 掷 zhì 转 zhuǎn
溯 sù 臆 yì 欤 yú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 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1、《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 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 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 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 头呢?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 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 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 个满意的答案。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对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 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一、 朗读课文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