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而教育心理学则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
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学科,其目标是了解教育的本质、原则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教育过程。
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指导。
教育学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原则,而教育心理学则能够深入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潜力,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示例1. 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通过了解学生的差异,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学则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个体差异。
2. 教学目标和评价的设定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可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育学提供了教育目标的理论和指导原则,帮助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选择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融合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福 预 学 是指 学 生 在教 师讲 课 前 自
学教 师要 教 授 的新 课 的习惯 。 由于 每一 个 学生 学 习数 学 的基 础 、能 力
参 差不 齐 ,必 然会 有一 些 “学 困 生 ”, 通 过 预学 ,可 以缩 短 他们 在 学 习上 的 差距 ,还 能 使他 们 在课 堂 上 显得 更 自信 ,更 有 勇气 ,而 且还 可 以 让他
到爆 想 让 自 己 的 数 学 课 堂 生 动 一
点 ,就要 求 教师 的 教学 语 言要 极 富
有 吸 引力 ,就 要力 求语 言 表达 生 动 、 形 象 、带有 强烈 的情 感 。我 们要 根据 学 生 的年 龄特 点 和生 活 喜好 来进 行 备 课 ,还应 保 持 和学 生一 样 的童 真 , 与 “流 行 ”语 言 接 轨 ,尽 可 能地 把 教 学 环节 设 置成 一个 故 事 或一 个游 戏 来 进行 ,将知 识 点贯 穿于 其 中 ,增 加 课 堂乐 趣 。因为数 学是 理性 的学 科 , 在 传统 的数学 课 堂上 往往 会 产生 沉 闷的现 象 ,学 生 没有 一点 朝 气 和活 力 。这 时 ,我 就会 展现 适 时地 幽 默 。 当下 ,“小 岳 岳” 岳云 鹏 的 “我 的天 呐 !”bE较 流行 .我 就 会 在一 个学 生 回答对 问题 的时候 说 ~ 句 “我 的天 呐 ,你这 么 聪 明 !”学生 们 开怀大 笑 , 数 学课 的幸 福感 油然 而生 。再 比如 , 有 一 回 ,我 在 说看 黑板 ,没有 一 个人 回应我 ,然 后 我就 故 意说 成 “看 灰 板 ”,结 果 引 来 全 班 开 怀一 笑 ,无 趣 的课 堂 顿 时 充 满 了 生 气 和 朝气 ,学 生 精神 也 为之 一振 ,不约 而 同 的看 向了黑 板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教育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学科,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交融,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影响,同时还将介绍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性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它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的学科,它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方法。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生,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教育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方式1. 课程设计中的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
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等,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案例1.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辅相成的学科领域。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而心理学则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还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施。
首先,教育学借鉴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性支持。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以及他们个体差异的原因。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设计更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此外,心理学的测量和评估方法也为教育学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其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
比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记忆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心理学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很大,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特点。
教育学通过借鉴心理学的成果,能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推动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
通过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感品质。
综上所述,教育学与心理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两者的结合能够为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促进教育改革的实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将继续深化和拓展,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和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认识和选择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本质上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心理学涉及到人类思考、感知、情绪和人际相处等方面,因此对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学生对于某一类任务的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心理学中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用来描绘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实践的应用心理学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实践的应用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班级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和实践,例如承担社会实践项目、与当地社区合作等,使学生形成实践经验,增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模式,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教育帮助。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形成更加全面且深入的认识。
四、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在现实教育中,已经有很多教育者将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到教学中去。
例如,一位中学老师采用社会实践方式,带领同学参与义工服务项目,目的是在服务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联系,从而增强其作为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
又例如,一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将具有指导意义的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得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帮助,使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联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联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旨在深入研究和理解人类的教育和心理活动。
教育学着重于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理论与实践,而心理学则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两者的关联关系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应用上,同时还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智力发展、情感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联,并阐述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
一、教育学对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学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
首先,教育学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为教师提供了关于学习者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知识。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记忆机制、动机和个性特征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解决教学、合作学习和情景模拟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学习。
其次,教育学借鉴发展心理学的成果,关注学生的智力和认知发展。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教师可以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成长。
例如,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阶段,教师可以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教育学也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关注学生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健康对其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学可以通过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共情能力,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启示心理学对教育学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心理学研究了学习和记忆的规律,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研究记忆和遗忘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复习计划,以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
此外,心理学也研究了解决问题和决策的心理机制,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指导。
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心理发展水平各异,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辅导,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王为例,探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14岁,初二年级学生。
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一般,尤其在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上表现不佳。
在与同学交往中,小王显得较为孤僻,缺乏自信,容易焦虑。
家长反映,小王在家学习时,经常因为遇到难题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
针对小王的情况,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辅导活动。
三、辅导过程1. 心理评估首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小王进行了心理评估,了解他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情绪状态等。
通过评估,发现小王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动机不足:小王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无用,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2)学习策略不当:小王在遇到难题时,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容易陷入焦虑。
(3)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小王在面对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影响学习。
2. 个性化辅导针对小王的问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制定了以下辅导方案:(1)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学习策略:针对小王在理科科目上的困难,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帮助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绪管理训练:通过心理辅导课程,教授小王情绪管理技巧,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家校合作班主任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小王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四、辅导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王取得了以下进步:1. 学习动机明显提高,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2. 学习策略得到改善,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难题。
3. 情绪管理能力增强,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
4. 与同学的关系得到改善,逐渐融入集体。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表明,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研究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研究一、引言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学科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也逐渐加入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指导教学行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研究。
二、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结合1. 教学理论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理论是一种指导教学行为的范式。
心理学可以向教学理论提供一些实证研究,以支持教学方法的选择。
心理学家可以探究教育教学中不同的学习理论(比如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心理社会学理论等等),并提供对应的实证数据以支持教育教学活动。
2. 教学实践与心理学的结合教学实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可以限制现有的理论,同时也激励出新的研究问题。
心理学可以提供实施教学实践所需的实证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明确的研究方针。
此外,心理学家还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进行研究。
3. 评价与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和改进教学活动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学家通常使用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教学方法。
测量工具可以用于区分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评估课堂中不同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心理学家可以研究这些测量工具的可接受性和相关性,并提供使用这些工具的实效性证据。
三、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应用1. 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情感教育是对学生情感和情绪控制策略的传授。
心理学在情感教育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技能训练、认知重构、支持和流行说等。
这些方法都有着丰富的实证数据来证明其有效性。
2. 个体化教育个体化教育是教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个体化教育指的是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研究,以为个体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研究个体化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3. 交流和合作教育教学中的交流和合作是重要的社会技能。
心理学家可以研究社交技能,以便将这些技能纳入教育教学当中。
心理学可以提供对于合作和交流技能的实证研究以及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与实践结合的案例分享
教育心理学与实践结合的案例分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习、教学、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渗透于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应对教育过程中的挑战和难题。
在此,我想分享几个教育心理学结合实践的案例。
案例1:学生情绪管理在学生中,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情绪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心理状态。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并使用适当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
在这个案例中,一位教师采用“慢下来”的策略来帮助学生管理情绪。
她告诉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先要停下来,深呼吸几次,冷静一下,思考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她还建议学生把问题写下来,分析原因,思考未来应该怎么做。
在实践中,这个策略非常成功。
很多学生反映,采用这个方法后,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处理问题。
案例2:学生自信心培养自信心是学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学生缺乏自信心,那么他们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在这个案例中,一位教师采取积极的肯定行为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她经常鼓励学生,承认他们的优点,支持他们在遇到挑战时尝试,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意味着放弃,只是尝试失败了,可以再次尝试。
实践表明,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学生开始更加自信,尝试尝试自己的能力,更愿意面对挑战和困难。
案例3:学生学习习惯的建立学习习惯是学生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术成绩。
在这个案例中,一位教师采用反转课堂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材料并记笔记,练习和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分享他们的经验。
在上课时,教师回顾学生的笔记和问题,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和答案,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反转课堂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此外,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科融合心理教案
学科融合心理教案标题:学科融合心理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通过学科融合心理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既能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与学科的融合,认识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重要性;2. 掌握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4. 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概念和意义;2. 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心理素养的培养: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4. 学科知识与心理学的融合实践。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二步:讲解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0分钟)介绍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并讲解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常用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等。
第三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15分钟)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练习。
同时,教师可以介绍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第四步:学科知识与心理学的融合实践(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学科内容,结合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实践。
例如,在语文课上,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让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并进行个人反思。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应用场景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和成果。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尝试学科融合心理教育的实践;2. 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学相关的活动和竞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第一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大,未来的社会竞争与合作需要社会适应素质良好的人才,对学生的适应社会为指向的学生心理特征的培养与教育不容忽视。
一.教育心理学是什么从以学习者得角度为中心的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时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试图探明教学环境与学习者特征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心理学时尤其关注那些促进人类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建立的各种策略的科学研究,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者知识与行为方面的一些改变)教学时指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与行为的改善。
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导致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总之,教学与学习是具有必然联系的两个过程,涉及到如何促进学习者发生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
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融探索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融探索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融探讨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学习者需求和行为的强大工具。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还实践中塑造了课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教育学关注知识的传递与学习效果的评估,而心理学则深入分析个体思维、情感及动机。
通过这两者的结合,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习过程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结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专注于探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都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来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认知心理学提供了对如何有效学习的深入洞见。
例如,认知负荷理论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避免学生的认知负荷过重,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此时,教育学中的课程设计理念可以与认知心理学的发现相结合,创造出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情感与动机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动机理论探讨了为什么学生会参与学习活动,理解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动机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增强学习者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能够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会交往,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认知与心理发展的研究对教育实践也有深远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都为教育提供了指导。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教师应通过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维果茨基则强调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推进他们的发展。
这些理论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教育改革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风格、学习兴趣和环境适应能力等,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果。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是两个互相关联的学科,其中心理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而教育教学则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心理学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规律,而且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一、心理学的应用于教育教学心理学是解释和理解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为我们设计更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案提供指导。
2.课堂管理: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制定良好的课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提供参考。
3.评估与反馈: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其学习状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针对性地提供反馈和帮助。
二、教育教学的应用于心理学教育教学对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教育教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实验的场景和对象,从而使得心理学研究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数据收集也更加符合实验要求。
2.理论的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探索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心理学理论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实证的基础。
3.思想和方法的传承: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提供了 sustained 的传承,使其得以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
三、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互补性合作心理学和教育教学的互补性合作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一起对于教育的发展和改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心理学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证,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指导,使得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
2.教育教学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证的基础,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具有穿透力、可靠性和实用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整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整合现代社会中,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整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整合方式,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整合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学科。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教育学则关注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来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相互整合,可以更好地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在实践中,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整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学的课程设置中引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识别并帮助处理压力、焦虑和自尊等问题。
最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整合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更灵活和有效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学与医学的跨学科整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时需要借助医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干预和治疗。
心理学与医学的跨学科整合可以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例如,通过心理评估工具结合医学诊断,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此外,心理学与医学的整合也可以提供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帮助一些特殊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恢复和改善。
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整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整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背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例如,通过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圈中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针对性地加强社会支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韧性。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整合可以帮助学校和社区形成共同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案例
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案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规律及心理机制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以具体教学案例来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一所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王老师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王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王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于善于绘画的学生,王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了与绘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王老师运用了积极激励的方法,通过赞扬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王老师还在课堂上组织了小组竞赛活动,鼓励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王老师还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亲近和温暖的语言和行为来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王老师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王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该案例体现了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案例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在一所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李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李老师采取了个性化教育的措施。
首先,李老师进行了前期调查研究,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李老师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难度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李老师提供了更有挑战性的文言文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李老师则采用了更加简化和生活化的文言文材料,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视野
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视野,以下是一个心理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示例,结合了心理学和文学领域:主题:情感与人物塑造:心理学与文学的交叉探索学科:心理学、文学活动描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探索心理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感表达和冲突,学生将深入了解人类情感和心理特点,同时欣赏文学作品的深度。
活动步骤:1.介绍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解释心理学与文学之间的交叉点,如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和心理内在世界的探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分析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和行为。
2.基础心理学概念:-介绍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如情感、动机、人格特征等。
-解释这些概念如何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表达相关联。
3.文学作品选择:-选择一些适合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或当代文学作品,涵盖不同文化和背景。
4.人物分析:-指导学生阅读选定的文学作品,重点关注人物的情感、行为和冲突。
-学生可以记录下人物的心理变化、动机和情感表达。
5.心理学分析:-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概念,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行为和情感是否符合心理学理论。
6.小组讨论与分享:-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不同人物在心理层面的表现。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人物,探讨不同的解读可能性。
7.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文或文章,结合心理学和文学的分析,探讨一个特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特征。
8.作品分享与反思:-学生将自己的写作分享给全班,讨论不同人物和情感分析的观点和观察。
-引导学生回顾跨学科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个跨学科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将心理学的概念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培养文学理解力和心理学思维。
同时,他们也会深入了解人类情感、行为和心理内在世界的多样性。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实践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实践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塑造学生思想和人格的一种活动。
教育是塑造个体的思想和人格,让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最佳教育和教学体验,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优势。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学科。
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学常常被应用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具备自我意识,掌握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者的结合可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具体、更科学的指导。
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心理学应用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心理发展知识可以加速影响学生的大脑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应在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和情境下,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资源,以利于他们的大脑发展。
同时,学校还应该添加心理等综合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如此,学生在学习某一领域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思维和创造能力。
2. 情感与心理发展情感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显著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引导,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保持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使得学生可以愿意做问现实的提问,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3. 驾驭生活与心理成熟不论学校或社会考虑,教师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具备自我驾驭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的情况,如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逐步适应社会系统和其环境所提供的警示。
4. 教育静态和动态心态教育静态心态和动态心态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学生内外在表现和思考习惯。
教育教学应在静态和动态之间合理的发展和提高,以为学生构建稳定的内外表现和思考习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知和意识。
5. 持续诊断与定位探究持续诊断和定位探究是恰当利用心理学成果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诊断和定位,可以更及时、更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和指导。
定位也是学生自我定位和适应学习环境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6. 团队求解与沟通交流团队求解与沟通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它能够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切入问题。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便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惩罚和社会压力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辅助教学。
对于那些对学习本身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而对于那些主要受外部动机驱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适当的奖励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因此要把握好度。
二、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启示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而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略高于现有水平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心理学与教育有效教学策略的心理原理
心理学与教育有效教学策略的心理原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任务之一,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为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心理学可以为教师提供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情境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可以深深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用故事情节引入教学内容,或者组织实际案例讨论等。
2. 赋予意义: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知识的实际应用,告诉他们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完善教学环境的心理原理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可以指导教师如何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 提供支持: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学生感到自己被支持和鼓励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克服困难和完成任务。
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反馈和鼓励,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等。
2. 创造积极氛围: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学习的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如采取合适的幽默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或者在课堂上设立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三、个体差异的心理原理学生在智力、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和应对这些个体差异。
1.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喜好,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来教授相同的知识点。
2.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困难等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以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浅谈心理学与教育教学间的内在联系
浅谈心理学与教育教学间的内在联系心理学是在应用上较广泛的一门学科,常体现在在生活、学习及工作等几大方面。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要分许多心理学类别的原因。
简言之,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让在专攻心理学类的学者能够把心理学吃的更透、同时也能让出入心理学大门的爱好者不会盲目的不知如何入手,而是潜在的便定下了一个方向和索引。
从中各取所需。
不论你在哪个领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学知识都能让你在该领域得到应用和释放。
从而,帮助你更好的完成你的工作,甚至生活中的各项挑战。
有人说学习心理学的人,一定是能够看透别人心中所想的?其实,我要说的是,我认为除了洞察心理外。
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怎样做到自我的调整和提高。
所以说,在心理学领域的到较高成就及研究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是个具有良好心态的人。
而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则是每个人所需要的。
且心态可能是决定成功的必要关键。
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学的重要体现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及人格方面的培养,“人格”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是最初在希腊语中发现的“personality”这个词语的含义。
其实与人性、人格并无关系。
说的是面具的意思,这里的面具泛指演员的面具,话剧及舞台剧演员。
提到面具或许大部分人所想到的仅是文娱方面的用途,实则,我认为面具他本身除有遮盖,掩饰的作用外还有就是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和角色的不同变化。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随时都在变化着不同的角色。
以不同的角色出演生活中的主角。
一般每个人都处于一人分饰几角的状态。
至少要有三到五个角色。
在家中,在工作中或在生活中。
在家中你或许是儿子是父亲,在工作中如你是医生是教师。
而在妻子和爱人面前你又是丈夫和老公。
而面具的设计便与人格这个定义不谋而合,均是意在体现人物的不同点,与其他外界的不同。
不同的个性,或不同的行为方式。
甚至于你的善恶美丑等。
这边是面具也就是”个性“所要传达出的含义。
同时到现在为止,对于人格这个词的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产生了多种解释,而每种解释归根结底的意思均与突出个体的特点和不同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心理治疗法对中学教师工作的启发北京育英学校周雅春内容提要:“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可作为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
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对学生进行帮教的过程中使用。
学生在叙说自己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
使学生学会自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是一种基本的自我接受的态度。
学会欣赏自己,用这种欣赏和赞美来增加自己的自我意识,增加自己的自我接受程度和自我价值感,获得自信,感受成功经验,变得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关键词:叙事心理治疗法中学教师工作正文:一、叙事心理治疗的产生背景与理念叙事心理治疗导源于后现代主义,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
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
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的影响。
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
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人使用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
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90年代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
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
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但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
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
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麦克.怀特认为,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主流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
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辨识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
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是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二.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
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
不过,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
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自我或我们所强烈地意识到。
面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
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
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
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我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的过去,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动力。
“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人就面对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他必须安排自身时间经验的时间顺序,建立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
他必须把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
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
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
简单地说: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表达我们自己,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
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
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
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
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
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
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
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
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
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
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
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
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
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不妨看看以下的例子:学生:老师,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辅导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我不知道……辅导老师:同学怎么称赞你?学生:(笑)他们说我很认真。
辅导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是上次的义卖会啦……辅导老师:你可不可以谈一下那一次的经验。
学生:上次校庆举办的义卖会,只要我在场,就会硬拉很多人来,我们班级的摊子面前可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怎么把他们找来的。
我有办法让她们掏出钱来,大家都说我们班的摊位没有我是不行的。
辅导老师:在这件事里,你觉得你有哪些天分?学生:我……好像……有推销的天分。
辅导老师:过去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经验?说来听听……学生:我在初三的时候……老师,我想,我好像的确有推销的天分,我妈妈也这样说我。
学生:初一的时候,妈妈在摆地摊。
有一次她生病,身体不舒服,我刚好考完试,她要我替她一下。
那一天我卖得比妈妈还多。
好多逛街的人原来只是看看,并不想买,我好象有办法让他们买......学生:老师,大学的哪些系可以让我将来在这方面发展?在上述对话中,学生的第一个“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学生觉察到。
当与推销的天分有关的事件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
麦克.怀特还形容这种策略为“打开行李箱”(unpack),即将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三、叙事心理治疗对教师工作的启发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首先,叙事可作为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
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
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对学生进行帮教的过程中使用。
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叙说自己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