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

合集下载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与原济(石涛)、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并称清初画坛“四僧”。

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至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之间,一生深受儒释道多家影响,诗文晦涩奇奥,书法遒健秀润,绘画精妙,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画,生动奇特。

他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合一的传统运用的淋漓尽致,并且将大写意的文人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根据八大山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八大山人花鸟画分为初期的“塑形阶段”、中期的“象征阶段”和晚期的“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一、“塑形阶段”的花鸟画八大山人作为明宗室后裔在明亡以前一直居南昌王府,过着虽不奢华、却也安定的王孙生活。

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号传綮,号雪个、忍庵。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外出云游。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十五岁时又突发狂疾,并把僧袍撕裂焚烧,第二年还俗。

八大山人度过了三十三年的和尚生涯。

其间,可分为二十五年的寺院生活和八年的云游画僧两个阶段。

他的花鸟画在寺院生活和云游画僧两个时期受个人经历、思想影响,从造型、画法到立意、情感,都有所变化,呈现早期花鸟画塑形且追求简化的风格特征。

(一)寺院生活阶段《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花鸟画作品集,从中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受明代大家的水墨花鸟画传统影响较大,并有很多摹仿的痕迹。

比如“石榴”、“芭蕉”、“牡丹”等册页,用墨类似徐渭的简笔泼墨;“梅花”、“菊花”、“芋头”等画又与陈淳的折枝花卉相仿;“荷花”画法多采用周之冕的勾花点叶体,“松树”又有沈周的勾皴之风。

从整套画册来看,八大还处于花鸟画的探索阶段,在笔墨上尚欠功力,缺乏变化,用线力道不够,从“水仙”、“奇石”页的勾线和皴染,或断裂,或紊乱来看,显得力不从心;造型也不生动,缺乏质感和变化,结构虽简化,却未凸现形态特征,还属于写生的“塑形”阶段。

浅析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哲学思想

浅析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哲学思想

2021/01 No.227浅析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哲学思想内容提要:本文从八大山人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态度,来阐述他的绘画作品的审美取向以及一种“有我之境”的绘画意境,显现出他简淡天真、禅味盎然的艺术高度,达到一种禅的境界。

在绘画形式上,八大山人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表现为以怪诞、隐喻、悲悯为美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绘画的素材不再是名山大川,而是极具荒寒萧瑟意味的残山断水,抑或是有一种独特悲怆意味的花鸟鱼虫形象,与同时代的绘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八大山人;怪诞;隐喻;精神;意境文_张琴玉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八大山人绘画风格形成的因素八大山人本名统鐢,后更名为朱耷,与石涛、髡残、弘仁在中国画史上被并称清初“四遗民画家”或“四僧”。

八大山人年少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深受释、儒思想影响,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

八大山人十九岁时明朝覆亡,家族没落,因此深受刺激。

二十三岁剃度当和尚,后又改做道士,在南昌城外建了青云谱道院,亲自出任住持,以此来求得生存的希望。

之后的岁月,他都过着一种凄凉而又难以言语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构图常常是简洁的,营造出一种荒寒寂冷的气氛,内心充溢着躁动的情绪。

可见八大山人在遁入空门后潜心学禅之余,未曾放弃对梦想的追逐。

画之风格乃人之风格,绘画风格的形成往往跟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家庭、教育、人生经历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朱耷的艺术风格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尤为深刻。

他出身王孙贵族,又才华横溢、颖异绝伦,能诗赋,又善书画,诗章书画怪涩幽奇。

八大山人的绘画以自然为师,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追求的笔墨情趣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和情感依据,甚至具体到每一处的笔画或每一处墨点,都被赋予超出作品风格内容本身的人格力量。

他师古而不泥古,又通过嬗变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狂怪的画风背后,实则隐藏着他对国破家亡的悲愤情感。

他创作出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环境和人们面对遭遇的真实情感。

有关八大山人与禅门关系的几个问题

有关八大山人与禅门关系的几个问题

有关八大山人与禅门关系的几个问题萧鸿鸣〔摘要〕八大山人不仅皈依过禅门,而且身兼曹洞临济两宗。

本文以详实的资料,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阐释了八大山人的禅门灯统、世系、禅门思想以及他逃禅,还俗等问题。

〔关键词〕八大山人;皈依;禅门。

八大山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另三位为髡残、石涛、渐江),•又是四画僧中唯一一位在禅门做过住持的僧人。

但是,八大山人在禅门中的灯统、世系、思想等问题,却在历年的研究中,语焉未详者甚多。

其实,自1960年的江西奉新奉先寺发现《个山小像》以后,八大山人的逃禅时间,师从等关系即已明朗,只是后人未能对此加以认真对待和研究,从而使这一问题一直未见论及。

今应《江西省宗教志》主编何明栋先生之请,故将八大山人与禅门的关系等几个问题,写成此文,以释八大山人在禅门三十多年之诸多缺疑。

一、八大山人的禅门灯统八大山人,法名传綮,法号刃庵,字个山等。

在《个山小像》的正中央,有一八大山人释门兄弟饶宇朴的跋文曰:“个山綮公、豫章王孙……戊子现比丘身,癸已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这段文字,即为八大山人自甲申国变于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逃禅后的灯统及师从记载。

文中所及“耕庵老人”即先在进贤介冈,后在奉新芦田创建耕香禅院的释门长老颖学弘敏,(又作“颖学宏敏”)。

据道光三年朱楣、贺熙龄编修的《进贤县志》卷二十三·仙释·三十二载:“国朝宏敏,字颖学。

天资高朗,机锋迅彻,而随分接引,多所拯拔,嗣博山、雪关和尚法,天界浪杖人,以祖席属师提唱,师坚谢不就,种田博饭,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

字畊庵老人(2)。

……法嗣传綮,号刃庵,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

”县志中所说“博山”乃指江西广丰县博山,因该山为曹洞宗寿昌支脉,无明慧经的首座弟子无异元来在此设道场能仁寺而名,故世称元来为“博山禅师”,又叫“博山元来”,或直接称其为“博山”。

雪关即为道,又称智。

曾主法于广信府嬴山寺,并兼任博山能仁禅寺首座。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清代有个人叫邵长蘅,写过一篇《八大山人传》,通篇不过几百字,却极为生动精彩,尤其最后几段,翻成白话文,大意是:_________有一天,八大山人忽然在门前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

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

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

”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

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般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

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以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

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

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这段文字,而今读来依然心有戚戚。

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八大山人研究一直是门“显学”,海内外学者多有著述,但八大山人的生平、艺术与诗作,依然说不清道不明。

比如,八大山人为什么叫“八大山人”?至今仍无定论。

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可见的八大真迹中,“八大山人”这个名号首次出现,是在他59岁的《个山杂画册》中,以款印的形式。

不久,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落款,直至80岁去世。

《个山杂画册》正是今天要介绍的这件作品。

它曾出现在20多种权威出版物中,凡研究八大生平的学者多在论著中有过论述,包括王方宇、饶宗颐、谢稚柳、刘九庵、李旦、汪世清、白谦慎、朱良志、萧鸿鸣等等。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书画册》12开欣赏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书画册》12开欣赏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书画册》12开欣赏
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
朱权后裔,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谱名
统『0137』,小名耷。

清顺治五年(1648年)
落发为僧,法名传棨。

一生字、号、别号甚多,
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

坎坷的命运影响
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
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
情。

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
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
拔荒率的艺术风格。

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
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
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
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

晚年署款将自己
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
“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
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
之情。

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
残合称“清初四僧”。

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
淳朴圆润,自成一格。

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
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八大长于水墨写意,这是宋元以来兴起的一种画法。

发展到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文人水墨画写意大师,八大为其划时代的人物。

在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八大则两者兼而善之。

他的山水画,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八大山人,名耷,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亡后出家,法名传絮,他的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有雪个、个山、驴、屋驴、驴汉、拾得等等。

八大山人擅长画山水与花鸟竹木,用笔以简胜繁、属于大写意一派。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泥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是一种奇特的、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

欣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必须了解他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感情的变化。

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

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世代荫袭的贵族家庭生活中度过的。

八大山人天资聪慧,八岁便会吟诗作画。

由于他的祖父、父亲善书画,八大山人幼年即受熏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644年明朝灭亡,1648年清军南下攻陷九江,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一夜沦为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为避祸逃生,被迫削发为僧。

八大山人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裂”之变,从皇室贵胄沦为逃隐草野的移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怀着孤臣逆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新王朝合作,具有极强的反清意识。

他经历坎坷,为避祸避难,时僧时道,在他的眼里山河都是旧山河,残山剩水,满目凄凉;花都是残风败柳、无根枯枝;鸟兽都是傲兀孤立,桀骜不驯的怪鸟。

他历经苦难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借助绘画形式宣泄情感,寄托理想,抒发亡国之痛,以至于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独特的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的影响,他对董其昌的艺术造诣是相当的推崇的。

他临摹的董其昌的画册,至今流传于世。

但由于八大山人遭遇不同思想情感的殊途,他并没有去追随董其昌的那种温静修饰的风趣,他所作的山水,苍茫凄楚,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在其《山水册页》中题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作为一个先朝的移民,亡国之痛和坎坷的身世,自有其深切的体会,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中的山水。

八大山人艺术风格与思想境界

八大山人艺术风格与思想境界

八大山人艺术风格与思想境界八大山人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境界高超。

本文将从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两方面对八大山人的艺术魅力进行探讨。

一、艺术风格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中。

他的山水画作品风格宏大,布局宽广,形式独特。

山石云树的纹理和结构清晰,笔画遒劲有力,同时形成了灵动的节奏感和宛如音乐的意境。

他的花鸟画作品则注重表现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美感,笔触轻盈细腻,造型精细鲜明,灵动自然,栩栩如生,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其次,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

他善于吸取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不拘泥于固定的画法,而是注重自己的摸索与创新。

他的画风不仅有花鸟、山水、草虫等形式内容的不同,而且还有宽阔雄浑、清新俊逸、细腻婉静、深沉僻逸等多个风格的体现,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此外,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精湛继承和创新发展上。

他擅长吸收汉唐以来的诗词、历史典故、佛教经文等艺术素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展现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二、思想境界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来源于其高尚卓越的思想境界。

他思想开阔,见解独特,对世界和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注重自主精神的培养和自由意志的发挥,强调个性的独立和个体的尊严,不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其次,八大山人对审美精神和人文情怀具有深刻的认识和表达。

他认为艺术是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是表现人类理想、情感和理智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文化中最闪亮的明珠。

最后,八大山人强调了人类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和珍视。

他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的源泉,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照应,共同发展。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洞察。

总之,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彼此交织,相得益彰。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高超的思想境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留下了同侪难及的精彩艺术瑰宝。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赏析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赏析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绘画艺术赏析八大山人的绘画是贵族意识之下的艺术,作品中的虚静中和之美、清高孤傲之美、奇古怪诞之美是他贵族意识的集中体现。

——题记八大山人是清代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原名朱耷,他出生在明代王孙世家,家学渊博,祖辈和父辈都擅长诗文书画。

家境的殷实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八大山人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看到过历代绘画精品,也认真地临摹和细细地揣摩过,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

当时明代绘画模古一度成风。

八大山人少年时期的作品也是遵从模古一路,临摹董其昌的作品几乎可以乱真,他后来的山水画作品在用笔用墨上也带有董其昌的痕迹。

明朝的灭亡是八大山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由一个王孙贵族变成了一个僧人、道士,政治的变乱使他失去了一切,国破家亡之痛影响了他的终生。

他如果不是有这段惨痛的经历,也不会遁入空门;他如果不是遁入空门,也就不会潜心学道;他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也不会隐姓埋名;他如果不是受封建礼教思想中的“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也就不会由佛转道,取妻生子;他如果不是在思想、感情极度压抑,悲愤、抑郁到极致,他的作品也不会如此的怪诞、冷清。

设想一下,如果明朝不亡,他的绘画艺术也许会是清初“正统画派”四王一路,作为一个王孙贵族,他也许会忙于迎来送往,应酬宾客。

或者是忙于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章,图举子之业,历史上就会多一个姓朱的朝廷命官,他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种状况。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时势将一个聪明敏慧之人逼进寺院,使他只可能将时间用在学禅习艺上,从而造就了一个画坛上颇具传奇色彩的、独特的、怪诞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早年的贵族生活使他一直把自己摆在一个王孙的位置,虽然地位变了,生活变了,但是贵族意识却一直影响着他,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回到以前,从他的名号和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用的“个山”名号,源于“⊙”,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圆中一点。

将符号“⊙”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成“个”字,下半部成“山”字,符号“⊙”即一个“日”字,“日”即太阳,象征光明,亦即明朝。

八大山人的作鉴赏与评价从技法到意义的分析

八大山人的作鉴赏与评价从技法到意义的分析

八大山人的作鉴赏与评价从技法到意义的分析八大山人的作品鉴赏与评价——从技法到意义的分析八大山人(约公元1626年-1699年)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技法到意义两个层面,对八大山人的作品进行全面鉴赏和评价。

一、技法的分析1. 境界逼真独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独特的境界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几笔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再以淡墨或湿笔渲染出细节,给人以若有若无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笔触和逼真的表现力,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2. 构图巧妙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构图上也表现出独特的才华。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将山水融于画中,创造出和谐、平衡的画面。

同时,他注重空间的运用,通过对画面中不同元素的排列和布局,使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和韵律感。

3. 简约而不简单八大山人的画作以简约而著称。

他往往通过简洁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饱满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简约的技法,使得作品更具神韵和内涵,给观者以留白的想象空间,达到意境与情感的共鸣。

二、意义的分析1. 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八大山人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崇尚自然,强调笔墨的随机和意外性,追求画作的自然和真实。

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界的景色及物质世界的真情表达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2. 个性与境界的融合八大山人的作品在表现主观情感的同时,也探索了个人内心与自然世界的融合。

他通过笔墨的抒发和写意的手法,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思考与感悟。

他将个人情感与山水自然的景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和气质。

3. 传世的文化价值八大山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通过山水的表达,传达了个人的情感、审美以及文化修养。

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后世文化人的推崇,也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八大山人是中国画坛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独具的意义而广受赞誉。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鉴赏与评价,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艺术表达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中国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构图,构图是指画面的安排和组合方式。

八大山人是
中国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构图特色,下面我们来探析一下。

1. 动静结合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往往会采用动静结合的构图方式。

画面上的花鸟虽然是静态的,但是画面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是因为八大山人巧妙地利用了线条和色彩的变化,让画
面看起来非常有动感和变化。

2. 以点带面
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常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构图方式。

他会用简洁的点线条勾勒出花鸟
的轮廓和特征,然后再用丰富的色彩填充和描绘细节,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
质感。

3. 空灵寂静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特别注重画面的空灵寂静感。

他善于运用留白和虚实,将画面
中不必要的细节去掉,让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高雅、深邃的美感。

4. 远近呼应
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常常采用远近呼应的构图方式。

他会用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的线条
贯穿整个画面,同时在画面的前景、中心、背景等不同的位置安排花鸟,形成空间上的远
近层次感和立体感。

5. 情境设定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常常通过情境设定来营造画面的气氛和主题。

他会根据花鸟的
特征和背景来设计画面中的情境,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花鸟与人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特色鲜明,独具品味。

他善于用线条、色彩、空间、情境等元素来表现花鸟的特征和情感,营造出充满生命力和灵动感的画面。

他的画作不仅
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著名画家,以花鸟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花鸟画作品以构图独特而著称,下面将对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进行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突破了传统,更加注重画面整体布局的美感。

他善于利用画面的对称与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八大山人在构图中往往采用对角线和三分法的布局,使画面的构图线条流畅而有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他在构图中注重画面的主次分明。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常常将主体物放在画面的正中央或焦点位置,使主体物成为画面的重点。

他通过精心的构图设计,使主题清晰明确,给人一种突出感和冲击力。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中注重运用对比手法。

他善于利用颜色、形状和质感的对比,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形状的丰富变化,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观众的目光。

第四,他在构图中注重运用空间的处理。

八大山人善于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注重画面中的空间布局和层次感。

他常常将画面分成前景、中景和背景三个部分,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处理,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第五,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中注重运用对比的表现力。

他在构图中常常利用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和纹理对比等手法,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张力。

通过对比的运用,他能够凸显画面中的重点和主题,使画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八大山人花鸟画在构图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突破传统、注重整体布局美感、主次分明、对比运用和空间处理等方面。

他的构图独特、形式多样,并且注重画面的美感和表现力,使他的花鸟画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分析

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分析

/氏山人山水画的史间翦见分析分析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不仅有利于对传统绘画作品的专业性研究,时山水画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能够鼓励更多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关注我国传统山水画,促进行业研究的进步。

一、八大山人简介八大山人在我国绘画历史上具有板高的艺术成就,其一生沉辞于笔基之中,早年偏爱书法和花鸟画,后期开始涉足山水画,受到早年作品的艺术熏陶,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分寸感极强,其绘画风格、作品空间表现、细节处理等均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中国山水画本身是传统文化、审美艺术高度集中的表现,从视觉表现到精神内涵更是旗含着别出心裁的意境和张力。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画坛“四僧”之一,其山水画独具韵味,尤其在呈现空旷舒朗、前穆、简静等意境时,艺术表现恰到好於,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绘画艺术价值,给广大学者以启示和信将。

分析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空间表现,还要从其自身的成长背景、作品风格演变等说起,也正是由于其独特、丰富的人生经历,才铸就了山水画无法取代的艺术成就。

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的后裔,但生逢乱世,生活颠沛流离,年轻时不得不面对朝代更迭和诸多打压,为了避免受到清政府的迫害,八大山人选择遁入空门,在其后期的山水画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时明朝覆灭的惋惜以及悲凉的心境。

八大山人早期并未涉足山水画,而是钟情于书法和花鸟画,通过书法和花鸟画的艺术积累,八大山人将其精髓运用到山水画中,让其山水画的风格、意境、笔墨手法受到后世敬仰。

另外,八大山人后期常年居住在南昌一带,也受到当地风土人情、地貌等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多有展现。

二、八大山人山水面的特征首先,笔简形具。

其作品遹常很少进行着色,迨组相对同时期的其他画家而言更加夸张,但又被具分寸感,造型夸张而不失独特韵味,可用精妙来形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留白相对多,而物象、景象的比例相对较小,定墨使用虽少, 但对于物象的展现却饱满、到位,用看似“单薄”的笔墨构建L幅生动的画面,并且部分作品在书画结合方面也格外和谐,绻法呈现尤为圆润,体现出八大山人在书法和绘画两个领域的功力。

朱良志:八大山人的艺术妙在孤

朱良志:八大山人的艺术妙在孤

朱良志:八大山人的艺术妙在孤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

学术专长: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艺术观念、擅长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中国艺术问题。

个山小像八大山人是一位独立高标的艺术家,他有一位朋友叫蔡受,在江西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所藏的著名《个山小像》中,就有蔡受的跋文。

蔡受《鸥迹集》中载八大山人题扇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诗:“西江秋正月轮孤。

”在我看来,八大山人这句诗,真是其一生艺术的很好概括。

西江,即江西,那里曾是南禅的正脉,洪州禅一口吸尽西江水的精神对山人毕生产生影响。

秋天的夜晚,天冷气清,山人的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凄冷的格调、清逸的思致,正是山人艺术最感人的地方。

而一轮孤月当空而照,是山人一生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人生境界。

我们知道,八大山人的艺术中有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他的画虽然简而淡,但却是苦心孤诣的结晶。

读八大山人的作品,总感到清明中的冷逸、残缺中的圆满、虚灵中的充实。

八大山人的画,在孤独中透出崇高。

何绍基在题八大山人《双鸟图轴》时说:“愈简愈远,愈淡愈真。

天空壑古,雪个精神。

”用语极有气势。

八大山人的孤绝、孤往、孤危精神,穿过浩浩天宇(空)、莽莽太古(时),独立高迥,落落不凡。

八大山人的画,就是一丸冷月,四方四隅,唯我独大。

不孤不大,唯有其孤,故有其大。

云林、石涛、八大山人都是以哲学的智慧来作画,云林的艺术妙在冷,石涛的艺术妙在狂,八大山人的艺术妙在孤。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孤鸟图轴》,作于1692年,是山人晚年的作品,纵102厘米、横38厘米。

这幅立轴,从画面左侧斜出一枯枝,枯枝略虬曲,在枯枝的尽头,画一袖珍小鸟,一只细细的小爪,立于枯枝的最末梢之处。

似展还收的翼、玲珑沉着的眼,格外引人注目。

除此之外,别无长物,简易至极。

但在这样的画面中,看出了山人精心的构思,窥出了“天空壑古”的雪个精神。

在用笔上,正是吴昌硕所极赞的老辣沉雄,墨中无滞,笔下无疑。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山水)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花鸟画尤其出色,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在传统的绘画中有着独特的构图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之一是其注重画面的层次感。

在他的花鸟画中,经常能够看到画面中有多个层次,让人感到画面的立体感十分强烈。

这种层次感的形成往往通过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巧妙安排来实现,如画面中的花鸟尺寸层次分明,前后景的深浅明显区分,使得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跳跃感。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还表现在其对画面的布局构思上。

他在构图时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如通过对比大小、颜色、形态等来形成画面中的秩序和平衡。

八大山人善于利用对比的方式,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人的眼球,同时也让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还能看到其对画面的线条运用得当。

他擅长运用流畅的线条来勾勒花鸟的姿态和动态,让画面更加生动。

他还擅长利用线条的流畅来营造画面的动感和韵律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有魅力。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还有一个显著的构图特色就是其注重画面的空间感。

他善于利用透视和远近处的对比来创造画面的空间感,使得画面更加开阔和深邃。

他在画面中运用了巧妙的透视关系和远近大小来构建画面的空间感,让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有深度。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还有一个独特的构图特色就是其对画面的采用精细的描绘。

在他的花鸟画中,常常能够看到画面中对花鸟的描绘十分细致,用笔细腻而不失生动,从而使得画面更加细腻而不失真实。

这种精细的描绘手法也为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符号意义和审美趣味。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层次感、对比、线条、空间感和精细描绘的运用上。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样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希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花鸟画作品,为中华绘画艺术增添新的光彩。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作品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作品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作品作者:温思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0期引言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年—约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刃庵等,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

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为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

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

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三要素来具体分析其花鸟画作品,为研究八大山人及其作品提供新的视角,为以后的画面分析提供新方法。

1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要素是指“社会矛盾分析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以及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所谓方法论,指的是“设计基本立场、假设及出发点,是人们处理与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可分为具体学科的方法论与哲学方法论”。

2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其花鸟画作品的影响马克思提出的从实践出发处理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任何物质,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上不断发展变化的。

自人类社会的产生,美术也应运而生,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美术既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也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同时也是作者抒发内心,反映现实状况的媒介,是特殊的艺术形式。

在八大山人的早期花鸟画中就有所体现。

其祖父、父亲都能诗善画,使其从小受熏陶。

据说其八岁能诗,十一岁能作画,善书法,工篆刻,尤善绘画。

他出生在皇家贵族家庭,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不但有父辈的影响,更有良好的教育。

优越的生活使其可以从小观看大师的作品,并对大量的作品进行临摹,外加生活在宫廷在写生过程中,使其可以近距离去观察各种花、鸟、鱼、重等。

现存的最早的作品有《花果图卷》、《墨花图卷》、《花卉图卷》等,特别是花卉的造型上有陈淳、徐渭的影子,画面中几乎没有自己的特征。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1. 引言1.1 八大山人简介八大山人,原名张大千,字少卿,号八大山人。

他是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史学家。

八大山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近现代山水花卉画之宗与神”。

八大山人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荣昌县,自幼喜爱绘画,师法王时敏、八大金刚,潜心于画艺的练习与研究。

他擅长山水花鸟画,尤以花鸟画见长。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被誉为“花鸟名家”。

八大山人画风独特,擅长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生动的花鸟形象,其作品具有浓重的传统文人气质,又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强调轻灵秀雅,墨色淋漓,意境深远。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广受欢迎,为后人所推崇。

八大山人不仅在绘画领域有出色表现,还涉足书法、诗词等领域。

他以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文史翰林、艺坛泰斗。

八大山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传世大师。

1.2 花鸟画的背景八大山人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擅长绘制花鸟画,被誉为“花鸟画宗师”。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画的传统门类之一。

花鸟画起源于古代宫廷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门类。

八大山人在花鸟画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它以描绘花卉、鸟兽为主要内容,注重形神兼备、写实并具有审美价值。

在中国文人画中,花鸟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文人雅好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大家们争相涉猎的领域。

八大山人在花鸟画中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独特见解,更展现了他对艺术的高超造诣。

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通过深入研究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独特魅力。

2. 正文2.1 构图特点一:布局简洁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以其独特的构图特色闻名于世。

八大山人的作品在布局上都能体现出简洁的风格。

清·朱耷《个山杂画册》

清·朱耷《个山杂画册》

清·朱耷《个山杂画册》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明宁王朱权后裔。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擅书法,能诗文。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对后世影响极大。

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等。

朱耷,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

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清·朱耷【个山杂画册】此作曾被20余种权威出版物出版著录,尤为难得的是,这套册页款署“个山”,印钤“八大山人”,而在此之前,艺术史上所知的署有“八大山人”名款或钤有“八大山人”印章的书法作品是八大山人于59岁(即1684年7月)写的《黄庭内景经》,绘画作品则为同年10月16日所作《花竹鸡猫图》,而这本《个山杂画册》作于1684年“春正”,早于上述两者,是目前所知的首次出现“八大山人”这一名号的八大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精品《个山杂画册》探析蕉心鼓雷电叶与人翻飞——艺术史视野中的《个山杂画册》吴晓明中国的花鸟画至明代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从明代前期的林良、吕纪,明中期的沈周、文徵明、陈淳到后期的徐渭,形成水墨大写意的风潮,其间尤以“青藤白阳”最为著称。

八大山人正是选择花鸟画为突破口,以深厚的书法和山水功底为依托,以象征寓意的手法渲泄自己极度压抑的情感,将花鸟画“缘物抒情”的传统推向极致。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八大在五十八岁,即一六八四年十月作《花竹鸡猫图》册时始署名号八大山人,而绘制于一六八四年“春正”的此《个山杂画册》已经钤有“八大山人”的名号印,这是此年八大山人名号开始使用的明证,也是此件作品的艺术史价值之一。

在八大山人绘制《个山杂画册》的前五年,八大山人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现代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八大山人为了能顺利还俗,不至于被清政府迫害,采取佯疯装癫的方式完成从僧侣向平民的过度。

史载八大在临川精神失常,焚毁袈裟,奔走南昌,最后被族侄收留。

在特殊的年代,八大以如此奇异的方式还俗,给八大一生增添了些许传奇的色彩。

时间向后推近两百年,英国人以征服者的身份开始进入中国,随后当年的征服者满清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在二十世纪初谢幕。

然而在整个清代的艺术史中,遗民画家、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等现在耳熟能详的画派和画家,在当时均非主流的画派,“四王”作为主流画派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其他画派。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民国初期清代的遗老曾经在北京炒作“四王”的绘画,使其画价不仅超过时辈,也超过宋元的名画,希望以此来对抗已经到来的新时代。

然而伴随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场以革“王画”命的中国现代美术运动拉开了帷幕,而八大等遗民画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至今八大山人的艺术研究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其研究愈加精密。

八大《个山杂画册》即是研究者所关注的作品之一。

花鸟杂画形式的出现在明代中晚期有重要的表现,如明代中期沈周的蔬果画,晚明孙克弘的《写生花卉蔬果图》卷等,其中包括禽鸟、家畜、花卉、蔬果等,日常的事物开始不断进入到花鸟画的视野中,而其中的每一种形象都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味。

在《个山杂画册》中,八哥、灵芝、芋头等都成了抒发情感之物,如芋头在八大的绘画中,成为八大禅门经历与隐居生活的某种象征,使这一类题材的意义得以延展。

可以说,在八大的内心深处,任何一种平常的事物都可以蕴含不平常的精神。

八大山人一生画过许多花卉册页,此册可以说是八大山人个人面貌成熟的标志。

当然除了题材的选择之外,风格的历练和特殊性是八大花鸟画成功的主因。

八大山人书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继承了中国艺术史中书画沟通的传统,邱振中曾经将八大山人的书法和绘画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中国艺术史的演化中,书画的关系是明清以后艺术史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八大的书画在空间形式上有明确的同构关系。

这些表现都源于八大山人的书法兼之画法的艺术观。

在八大山人六十八岁所作《书法山水册》题识:“画法董北苑已,更临北海书一段于后,以示书法兼通八法。

”这段话体现了八大对书画关系的认识。

中国画的题款萌于唐,始于宋,成于元,盛于明清。

题款成为后期中国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八大山人的《个山杂画册》属书画对题的形式。

《个山杂画册》题诗书法,结字喜采用异体字草书,这在明末清初已然形成了一种风气,如傅山的杂体书,这是清代碑学之胎动,只不过此时还是更多地采用传抄文字和历史上流传的金石材料,而清代的碑学取法更为广泛,学术上更为严谨,然其理是一致的,可以说八大是碑学的先驱之一。

此册题字书法在字法上更强化了字形的欹正相间和大小对比反差,章法如春风吹浪湧,气势雄伟。

从这个意义上,《个山杂画册》应该看成是书画合册,或者是中国晚期艺术史中诗书画不断走向综合的成果。

减少提按顿挫,增加绞转的笔法。

又有秃笔篆书笔意的使用,对黄庭坚书法的遗貌取神,笔法有董其昌简约的气象。

八大早年博涉晋唐以来的法帖,俱擅六体,这样的经历,使八大能融汇贯通之。

《个山杂画册》从题画诗书风到画面造型,都有一种手疾笔灵的婉转活力和气势。

欹正大小参差的狂草与简略夸张的花鸟画造型,如兔、灵芝等组成大气将临的协奏曲。

尤其是兔的眼睛,夸张简化成方形,预示八大花鸟造型风格的蜕变,以及与书法体势的同构关系。

此图册经清代著名收藏家曹步郇收藏,后流传至新加坡,当代著名国学学者饶宗颐观此册后有题识,提示了其艺术史价值之所在,难怪几乎所有的八大山人作品集和研究著作都收入此作,并作为重要作品来标示。

然而一件作品的艺术史价值远远不止如此,“蕉心鼓雷电,叶与人翻飞”,它将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时代及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

八大山人的兔子口述/许宗炜‧整理/郭怡孜清初有「四王」与「四僧」,我一直喜欢清初四僧胜于四王。

四僧之中我又特别喜爱八大,家里光是八大的书,叠起来大约就有1米高。

2009年,我得以收藏八大山人的《个山杂画册》,让我欣喜若狂。

十七世纪清初,八大山人因对月伤怀而画了《个山杂画册》里的一幅兔子,喜迎兔年的此时,我们则因为兔子而想起了八大。

这位生命跌宕而才情四溢的文人,以精纯的书画技法为基础,以哲学的智慧作画,从极平常的生活中提炼高严生命感受,前无古人,后人更无从模仿,可称为中国绘画史上最奇特的画家。

八大山人中国画坛上的奇人八大山人《个山杂画册》里的兔子册页。

诗文为:「下第有刘蕡,捉月无供奉,欲把问西飞,鹦鹉秦州陇。

」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明朝皇室遗族,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也有一说是崇祯皇帝的王储。

朱耷19岁时满清入关,明朝灭亡,国毁家亡的悲愤影响他一生。

清朝要百姓剃发,朱耷干脆全剃了出家,皈依禅宗里的曹洞宗,法名传綮,字刃庵,变成一个很了不起的禅师。

八大山人是朱耷还俗后使用的号,所谓「四方四隅惟我独大」就是八大,也有一说是因为他很喜欢《八大人觉经》而以此为号。

八大山人早期的绘画大概都是隐喻国破家亡,此身飘零之感,乃至于对清朝的怨怼,他笔下的花一定折枝,树都没有根,意喻自身失去家国的处境。

他画鱼、画鸟,都是瞪着眼,即白眼瞪青天,这「青天」暗指满清。

他画的鸟都不飞,总是单脚站立,意谓和清朝誓不两立。

不画飞鸟也和禅宗有关系,禅宗讲的是顿悟,提倡不沾不黏,而鸟一飞就有所追逐,不符禅宗的精神。

八大后来逐渐以禅道化解对政治、家国灭亡的悲愤,晚期的绘画也愈见精彩。

就我对中国绘画的认识,我认为倪云林、八大、石涛可谓是三位具有独创意义的大家。

他们对中国绘画有深入的认识,并走出新的风格,但三个人的路线各自不同:倪云林妙在冷,石涛妙在狂,而八大妙在孤。

八大作品中总是体现一种强烈的孤独精神,这是他长期关注人的存在价值思考的结果,为了突出孤独精神,常以独木、独鸟、独鱼等为尚,但这只是表象,孤独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其内在不依恃的精神。

此外,八大作画不杜馔触目不知的抽象,也不描绘极目便知的具象,有趣在此。

清初有「四王」与「四僧」,我一直喜欢清初四僧胜于四王。

四王对中国绘画有所改革,但基本上他们是崇古的,不在形式上创新,因为他们认为古人都俱备了,而是用力在笔情墨?的精进。

四僧同样在改革绘画,却突破了以往的形式,以绘画语言来表现对宇宙、人生及历史的思考。

四僧之中我又特别喜爱八大,家里光是八大的书,叠起来大约就有1米高。

2009年,我得以收藏八大山人的《个山杂画册》,让我欣喜若狂。

意义非凡的藏品《个山杂画册》是八大山人最早的书画合璧创作,他的字,看似随意,每一笔都藏头缩尾,没有随便的,且大小错落有韵律感,和画互相呼应,构成疏落有致的整体。

《个山杂画册》作于八大59岁甲子春之时,即1684年,属于他56岁还俗之后的作品,落款「个山」,而使用的「八大山人」白文印乃属初见,可以说是朱耷最早以八大山人之号落款的画作,曾是新加坡画家陈文希旧藏,香港学者饶宗颐有过很丰富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重要地位。

《个山杂画册》曾经在2008年西泠印社春拍中上拍,以2352万人民币成交,当时正逢金融海啸对艺术市场冲击最严重的时候,价格虽然高昂但还算合理,但是买的人有点后悔,交割后就想卖,我遂以多出将近一倍之价,买下这套册页。

这是我买过最贵的画,但是我非常开心。

买这套册页时,对方狮子大开口,然而我还是买下了。

我买东西,并不在意别人赚多少钱,而是在意它的未来性。

因为我对八大有所认识,有所本,心里有个底,知道这件作品的价值,才能出这个价钱把它买下来。

最重要的是,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件作品,至于金钱获利,老实说真的不知道将来能卖多少钱,这是不能预测的。

之所以能够用这么大的金额购藏一件作品,一方面是靠之前旧藏转出所得的资金,一方面靠得就是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及一份自信。

(有个参考,2010年西泠印社秋拍中,八大的《竹石鸳鸯》,即以1亿1870万人民币拍出。

)这就是我常提的眼光、勇气和福气。

收藏除了带来心灵上的满足,能在转手时获利,那是福气,而一开始能有那份勇气收藏,依凭的是眼光,其中能讲清楚的、能下功夫的还是眼力,眼力的培养来自于大量的阅读、了解、体会。

有眼力才有勇气支付画价,也才能有后来的福气。

另一方面,有眼力才会对作品的价值有一套定见,那些一眼看尽而没有咀嚼余地的作品,我都不要。

当我认为一件作品的定价超过了它应有的价值,就不会去追逐,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

八大的艺术是前无古人,后人也无法模仿,他的画是心情的流露,是心画,是禅画,别人用手画怎么画得出来?八大一生有太多的故事,他的书画象是达文西密码,暗藏许多玄机和象征,例如他写「画」字,看起来像「思君」,这思的当然是明朝的君主。

由于八大实在是太精深了,我对他的研究并不能说非常透彻,大致上是就各家之言,对他进行了解,主要聚焦在他的绘画表现上,光是这部分,就让我深深着迷。

《个山杂画册》里头的一幅兔子是我们目前知道八大山人唯一一件以兔子为题材的画作。

八大嗟叹李白捞月落水的故事,并无人感觉浪漫而深感惆怅,画下了兔子以代表月亮。

今年适逢兔年,正好将这件极为珍贵的画作印制为新春贺卡,向亲朋好友道贺。

也在此衷心祝福各位,没有惆怅,只有珍贵。

阴山工作室(微信公众号yinshanStu)搜集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