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1-8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XXX赏琼花”的故事,那么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树立的?XXX 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进修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开创?2016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总结:不对。
XXX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XXX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总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XXX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2016课外延伸:比较XXX和XXX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2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树立、贞观之治和XXX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学方案编写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学方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第2课:盛唐的社会气象第3课:开放与交流2.第二单元: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边疆的巩固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第5课:辽、宋、夏、金的社会第6课:元朝的统治3.第三单元:繁荣的宋元文化第7课:宋元的文学艺术第8课:宋元的科学技术4.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9课:明朝的政治与社会第10课:清朝的统治第11课: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5.第五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2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13课: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6.第六单元:近代前夜的危机与变革第14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第15课:近代化的尝试三、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结合历史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2周)第1课: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2课时)第2课:盛唐的社会气象(2课时)第3课:开放与交流(2课时)2.第二单元: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边疆的巩固(2周)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2课时)第5课:辽、宋、夏、金的社会(2课时)第6课:元朝的统治(2课时)3.第三单元:繁荣的宋元文化(2周)第7课:宋元的文学艺术(2课时)第8课:宋元的科学技术(2课时)4.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周)第9课:明朝的政治与社会(2课时)第10课:清朝的统治(2课时)第11课: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2课时)5.第五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周)第12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课时)第13课: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2课时)6.第六单元:近代前夜的危机与变革(2周)第14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课时)第15课:近代化的尝试(2课时)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相关史实,掌握重点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课时安排:2课时2. 第二单元: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课时安排:2课时3. 第三单元:盛唐气象课时安排:2课时4. 第四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5. 第五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2. 辅助资料: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在线视频等六、教学内容:1. 第六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2. 第七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3. 第八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4. 第九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5. 第十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章:隋唐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教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 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
3. 了解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隋唐时期的书法与绘画: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风格,如楷书、行书、草书等;了解绘画艺术的发展,如山水画、人物画等。
2. 隋唐时期的音乐与舞蹈:掌握隋唐时期的音乐形式,如燕乐、词调等;了解舞蹈艺术的特点,如软舞、剑舞等。
3.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如曲辕犁、灌溉技术等;掌握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2. 隋唐时期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3.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难点】1. 书法艺术的发展及特点。
2. 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形式及特点。
3. 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第二章:宋元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教学目标】1.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 掌握宋元时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
3. 了解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1. 宋元时期的书法与绘画:掌握宋元时期的书法风格,如宋体、行书等;了解绘画艺术的发展,如山水画、人物画等。
2. 宋元时期的音乐与舞蹈:掌握宋元时期的音乐形式,如词调、南戏等;了解舞蹈艺术的特点,如剑舞、鼓舞等。
3.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如火药、印刷术等;掌握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1. 宋元时期的书法与绘画艺术。
2. 宋元时期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3. 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难点】1. 书法艺术的发展及特点。
2. 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形式及特点。
3. 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第三章: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 掌握明清时期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特点。
3. 了解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最新说明:本文档整理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的教案,内容涵盖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单元复习等,内容来源多年工作沉淀的精髓部分,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目录第1课时: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3)第2课时: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5)第3课时:盛唐气象 (7)第4课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12)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14)第6课时:北宋的政治 (16)第7课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9)第8课时:金与南宋的对峙 (21)第9课时:宋代经济的发展 (23)第10课时: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5)第11课时:元朝的统治 (27)第12课时: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29)第13课时: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31)第14课时:明朝的统治 (33)第15课时:明朝的对外关系 (35)第16课时: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7)第17课时:明朝的灭亡 (39)第18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1)第19课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43)第20课时: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 (46)第20课时: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 (48)第1课时: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月日计导第2课时: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
第3课时:盛唐气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第4课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第6课时:北宋的政治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第7课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几个朝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二课:秦统一中国第三课:大一统汉朝与丝绸之路2.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第一课:三国鼎立第二课:西晋东晋的更替第三课:南北朝的更替3.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第二课:唐代的政治与经济第三课:盛唐文化4. 第四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第一课:五代十国的更替第二课:宋元两代的更替第三课: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5. 第五单元:明清帝国的兴衰第一课:明朝的建立与繁盛第二课:清朝的建立与繁盛第三课:明清帝国的兴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册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与测验:通过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一课: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开启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探索第三课:戊戌变法与近代化的探索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一、第一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1. 教学目标(1)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认识大运河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3)了解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 教学内容(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文帝的崛起、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南北。
(2)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大运河的结构、大运河的作用。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推行均田制、改革官制、实行科举制度。
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图像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和结构。
(2)组织学生讨论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和影响。
(3)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大运河对隋朝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第二章《唐朝的繁荣与衰落》1. 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的繁荣时期及其原因。
(2)认识唐朝的衰落过程及其原因。
(3)了解唐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教学内容(1)唐朝的繁荣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灭亡。
(3)唐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杜甫、白居易等。
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像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唐朝的繁荣。
(2)组织学生讨论唐朝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唐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第三章《五代十国的分裂与统一》1. 教学目标(1)了解五代十国的分裂和统一过程。
(2)认识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宋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 教学内容(1)五代十国的分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赵匡胤建立宋朝、统一南北。
(3)宋朝的建立和统一:宋太祖、宋太宗、宋朝的政治制度。
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的分裂和统一过程的图像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2)组织学生讨论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宋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及其意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正式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课题)主备人谢富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简述“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秦朝、隋朝两个朝代相似之处,让学生学习运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教学重点: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及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课题)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情况;能够概括“开元盛世”的社会现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动手触摸教师提供的模具,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和模型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唐朝前期统治者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让学生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课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时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以及这些民族现在的名称;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时学生掌握识读地图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与唐朝友好关系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的情况;中外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的名字。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一、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2. 教学内容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难点:理解隋唐时期开放的原因及其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3)分析开放:探讨隋唐时期开放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包容等。
(4)总结影响:总结隋唐时期开放对国家及世界的影响。
5.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认识。
二、第二章: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过程,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重点:国家统一的主要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武帝统一边疆等。
难点: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国家统一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国家统一的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统一的过程。
(3)分析民族团结:探讨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汉武帝统一边疆后的繁荣等。
(4)总结:强调民族团结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第三章:动荡与转折的时代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动荡与转折,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2. 教学内容重点:动荡与转折的主要事件,如三国鼎立、南北朝分裂等。
难点: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动荡与转折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动荡与转折的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优秀)
人教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目录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1.1 教学目标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掌握大运河的线路、作用及其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大运河的开通背景、过程及意义隋朝的繁荣与大运河的关系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隋朝的统一过程大运河的线路、作用及其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1.4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展示隋朝统一过程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上)2.1 教学目标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朝的政治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唐朝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唐朝的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唐朝的对外交往: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2.3 教学重点与难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表现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2.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下)3.1 教学目标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朝的政治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唐朝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唐朝的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唐朝的对外交往: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3.3 教学重点与难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表现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3.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章:北宋与辽、西夏、金的政治军事关系4.1 教学目标了解北宋与辽、西夏、金的政治军事关系。
掌握北宋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和和议。
4.2 教学内容北宋与辽的政治军事关系:澶渊之盟等北宋与西夏的政治军事关系:宋夏战争等北宋与金的政治军事关系:宋金和议等4.3 教学重点与难点北宋与辽、西夏、金的政治军事关系北宋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和和议4.4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北宋与辽、西夏、金的政治军事关系。
历史七年级下册1-8集体备课教案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③如果是生活在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
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在还在使用的筒车比唐代的筒车又有了什么改进。
4、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5、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讲述时也可以一面播放一些西域音乐或日本、波斯、朝鲜等国的音乐,一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五、练习:1、多媒体(选择题)2、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六、作业: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主要教学内容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16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
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热情。
(2)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大变革的时代第2课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3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第二单元:内忧外患第4课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6课文化大革命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7课改革开放第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9课建设的成就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历史作业进行定期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考试成绩评价:定期进行历史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时间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要预留一定的机动时间,以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和事实。
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跨学科学习:结合地理、语文等学科,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历史学习视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1.1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商朝的历史变迁了解西周的兴衰过程1.2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和夏禹的故事商朝的兴衰和商汤、纣王的事迹西周的建立和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历史变迁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1.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夏商西周灭亡原因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夏商西周历史的了解程度第二章:春秋战国的纷争2.1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纷争和争霸情况掌握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局面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2.2 教学内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情况和著名的争霸战役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地图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和统一过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七雄争霸的场景2.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程度第三章:秦汉的兴衰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汉朝的历史变迁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3.2 教学内容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事迹汉朝的兴衰和汉武帝、汉献帝的事迹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和三国归晋的过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秦汉的兴衰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秦汉历史的了解程度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更迭4.1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更迭过程掌握隋朝的建立和灭亡了解唐朝的兴衰过程4.2 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的更迭过程和重要历史事件隋朝的建立和隋炀帝的事迹唐朝的兴衰过程和唐太宗、唐玄宗的事迹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更迭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4.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唐朝兴衰原因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了解程度第五章:隋唐五代十国的纷争5.1 教学目标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唐朝的历史变迁了解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隋朝的建立和隋炀帝的事迹唐朝的兴衰过程和唐太宗、唐玄宗的事迹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和宋朝的建立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五代十国的纷争场景5.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隋唐五代十国历史的了解程度第六章:宋、辽、西夏、金的并立与冲突6.1 教学目标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掌握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朝的冲突了解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朝的战争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过程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辽、西夏、金与宋朝冲突的原因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元朝统一中国重要性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宋、辽、西夏、金历史的了解程度第七章:元朝的统治与边疆开发7.1 教学目标了解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重要性掌握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灭亡7.2 教学内容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过程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的灭亡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元朝灭亡的原因7.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元朝历史的了解程度第八章:明朝的兴衰8.1 教学目标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了解清朝的建立和灭亡8.2 教学内容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的事迹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清朝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兴衰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8.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清朝灭亡原因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明朝历史的了解程度第九章:清朝的统治与近代化的探索9.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掌握清朝的边疆政策和近代化的探索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9.2 教学内容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清朝的边疆政策和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重要事件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图片展示法,引导学生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清朝近代化探索的意义9.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清朝历史的了解程度第十章:近代史的综合学习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10.2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和各种改革方案综合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10.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让学生探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和各种改革方案10.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让学生编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的短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案中,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课程概述该教案设计适用于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学。
本教案旨在提供全面的备课指导,帮助教师高效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本册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奇迹课时安排- 课时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课时二:造纸术的创造和传播- 课时三: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课时四:火药的发明和运用第二单元: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课时安排- 课时五: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课时六: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课时七:北魏的繁荣- 课时八:北魏九华山石窟艺术第三单元:隋唐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课时安排- 课时九:隋文帝的统一大业- 课时十: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课时十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课时十二:唐朝的经济繁荣第四单元:宋辽金元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课时安排- 课时十三:宋朝政治与经济- 课时十四:宋词与宋画- 课时十五:辽金的建立与北方少数民族- 课时十六:元朝的政治文化与蒙古民族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图表解析、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教学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定期小测验、课堂表现评价、项目作业等多种形式。
教师将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弥补不足,提高研究成绩和能力。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图片、音视频等,以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结束语本教案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全面的备课指南,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我们相信学生将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果。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1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学习隋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
了解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建设过程和作用。
1.2 唐代的政治与经济探讨唐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省六部制。
学习唐朝的经济繁荣,如坊市制度、农业生产发展。
1.3 繁荣的唐代文化研究唐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了解唐代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科学技术与世俗生活2.1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探讨其他科技成就,如天文学、医学等。
2.2 世俗生活的变迁了解中国古代世俗生活的特点,如服饰、饮食、住宅等。
探讨世俗生活的变迁,如城市化进程、商业发展等。
第三章: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3.1 北宋的建立与辽、西夏的并立学习北宋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了解辽、西夏的历史背景和与北宋的关系。
3.2 南宋的建立与金、蒙古的兴起探讨南宋的建立背景和意义。
学习金、蒙古的历史背景和与南宋的关系。
3.3 元的统一与民族融合了解元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
探讨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经济4.1 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变迁学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如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等。
探讨农业经济的变迁,如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演变等。
4.2 农业经济的生产组织与生产工具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如家族、村庄等。
学习农业生产的工具和设备,如犁、牛耕等。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经济5.1 手工业经济的特点与变迁学习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如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等。
探讨手工业经济的变迁,如技术进步、市场发展等。
5.2 手工业经济的行业与技术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行业,如纺织、瓷器、冶金等。
学习手工业的技术成就和创新,如瓷器烧制技术、冶金技术等。
第六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经济6.1 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学习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如市场、货币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一章: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等。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培养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2. 培养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2. 秦始皇统一六国。
3. 汉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的原因和影响。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3. 汉朝的建立背景和重要事件。
教学准备:1. 教材。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3. 课堂讲解: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等事件。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各个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南北朝并列等。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培养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
2. 培养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教学重点:1. 三国鼎立。
2. 西晋统一。
3. 南北朝并列。
教学难点:1. 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2. 西晋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3. 南北朝并列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
3. 课堂讲解: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南北朝并列等事件。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各个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2)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研究历史事件。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2.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气象3. 开创贞观之治4. 武则天的统治5. 开元盛世第二单元:民族融合的推动1.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2. 元代的统一与民族融合3. 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第三单元:近代化的探索1. 洋务运动2. 戊戌变法3. 辛亥革命4. 新文化运动第四单元: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五单元: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1. 科学技术的发展2. 社会科学的繁荣3. 社会生活的变迁4.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历史人物的贡献,历史现象的本质。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的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 史料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程度等。
2. 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检验教学效果。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
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③如果是生活在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
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在还在使用的筒车比唐代的筒车又有了什么改进。
4、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5、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讲述时也可以一面播放一些西域音乐或日本、波斯、朝鲜等国的音乐,一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
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五、练习:
1、多媒体(选择题)
2、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六、作业: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
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二、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
杜甫“诗圣” 盛唐转
衰《春望》《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三
吏”“三别”等
或气魄雄浑,
语言精练凝
重
白居易中唐《赋得古原草送
别》《秦中吟》《新
乐府》等
通俗易懂
5)练习: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
6)作业:动脑筋女孩:“印章是雕版印刷的先驱。
”男孩:“石头书是雕版印刷的先驱。
”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附板书设计:
(一)科学技术
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唐都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唐代《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天文:唐代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子午线长度,编订《大衍历》
4、医学:
A:唐高宗时组织人编写《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 年
B:“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C:唐贞观时,政府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二)、文学:
1、诗歌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