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哲学的历史性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哲学的历史性飞跃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杨宇平
人及其发展的问题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研究归根结底要解决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论问题。特别是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时期,时代和社会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全部潜能的时候,这个问题更会十分突出地提到时代和社会的面前。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不乏精辟之见,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未能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科学视角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当前,在我们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时期人的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时,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从现实的人出发,科学考察人的本质和发展
人对世界的一切探索包括哲学的探索,根本说来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条件问题。人的发展观的对象是人,如何看待人是从现实的人,还是从抽象的人出发去研究问题,即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考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整个历史观的出发点问题。
在马克思以前,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别从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精神性去说明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虽然各自抓住了人所具有的一方面主要属性,但都具有片面性,抽象性。旧唯物主义忽略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而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的人的能动性,抹煞了人作为“感性对象”的真实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人的存在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当时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①恩格斯为此曾评论说:“对抽象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②
所谓现实的人,也就是指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他们具有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强调应从现实的人出发时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③因此,所谓“现实的人”,就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并在其中发展自身的人。这样,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由此去考察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本质不在于“感性对象”和人的理
性,而在于人的这种“感性活动”即实实在在的可以感知到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人有多方面的属性,可以概括为: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正是社会实践把人的这三种属性统一起来:有血有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在自觉意识和目的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从事社会性的变革世界的活动。旧唯物论和唯心主义各自的片面性在这里得到了克服,合理的认识得到了吸收。特别应当注意到,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即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根本属性。因为,正是由于人的实践及其社会性,使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动物只能依靠个体的本能活动消极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存,不存在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三种属性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对人来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都是社会化了的属性。例如:人和动物都有摄食的需要,但人的食品生产和享用是社会性的,是在农业、工业和艺术性的活动中完成的;人和动物都有繁衍,但人的繁衍的满足是在婚姻关系中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受社会关系决定的,因此,要真正达到对于现实的人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不仅如此,动物的本性即本质是不可改变的,所有动物都有共同的本质。而人的本性即本质是不断变化着的,具有历史性;而且人的本质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不是这种共性本质。这是因为,人具有创造性并受社会关系决定。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和物质文化条件,而动物不具有这种实践创造性。人的本质受社会关系决定,随着人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和物质文化条件的根本性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所承担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因而他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也就不同。原始社会和后来私有制社会对社会关系的观点以及解决方式存在着本质区别。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中的人,所承担的社会关系有共同性,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特点;同时由于他们在社会集团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彼此之间也不相同。也会具有不同的本质。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是地主还是农民,是资本家还是工人等,并不是由他的“天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发展始终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研究人的发展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也不能从人的良好愿望出发,而应当从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社会关系出发去考察,把关于人的发展的考察同社会进步辩证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关于人的发展的考察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二、在辩证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考察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脱离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辩证关
系中考察人的发展。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把人与世界现实地联系起来。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变革世界,创造着“人化的自然”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人们在变革世界的同时,自然和社会也反作用于人本身、改变着自身,不断形成和发展人自己的思想、能力、性格和品质。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以前一代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为前提条件,开始新的创造,包括自身的创造;而新的创造成果,又为下一代人、后人进一步的创造、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而且,后一代人的福祉也是前一代人进行创造、奋斗的目标和理想。人和世界、前一代人的世界和后一代人的世界,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生生不息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不断发展的。人的发展建立在改变世界的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之中。这样,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解决了旧唯物主义“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两难”观点。人在不断创造着新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着自己即发展着自己。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即在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之中,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存在或说是“自在的存在”,人永远也不可能脱离自然和摆脱自然规律的决定;另一方面,人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又是自觉的存在或说是“自为的存在”。在这种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中,人不局限于同周围环境发生自然的相互作用,而是进行一种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在这种关系和活动中,人体现出了主体性、自主性、自觉性和自为性。在这种自为的活动中,人同时也在自觉地有意识地发展着自身。
正因为如此,当代人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发展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代以来的工业化,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道路上突飞猛进,但人类在获取了满足需要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因此,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着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声明:“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三﹑在把握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中考察人的发展
人的生活和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自觉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生存是其适应自然的本能的、自发的活动,只是按照“物的尺度”,即按照自然物种的本能的需要和标准维持自己生存的生命活动。人不仅像动物一样,按照“物的尺度”受本能驱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按照“人的尺度”,即根据人的需要和标准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这种超越动物生存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生活。人根据自己自觉到的需要和目的,利用特有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把自我和客观世界既区别开又联系起来,因而能够认识对象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和人改造世界的规律,从而能够自觉地利用这样的规律,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满足自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