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发型的演变
《社会习俗的变迁之剪发辫》史料集锦
《社会习俗的变迁之剪发辫》史料集锦资源1:明代汉族男子一般是满头留发,中间的头发挽起成髻,俗称“束发”。
满族男子习惯将脑袋的前半部剃光,后半部只剃底边的一点点,剩下的头发留长后梳为大辫子,名为“小顶辫发”或“金钱小顶”。
汉满男子的不同点在于,前者留发和挽髫,后者剃发和梳辫。
——李喜所:《“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资源2:满族男子剃发留辫,实源于北方女真族的风俗习惯。
在战争中,辫发渐成征服外民族的一种标志。
投降或归附满族者要剃去四周头发,扎成辫子。
后金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进入广宁,传令“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因为壮丁当兵,要求较严。
此时辫发还未完全成为一种政治符号,至多是满族对于投降或归附者发式服饰同一的要求。
此后,皇太极继位,采取了某些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措施,但是却要求被征服地区的汉人剃发。
清军每到一处,便要当地人不分老少一律剃发。
随着对明战争的日益扩大,剃发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剃发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制度。
在满族贵族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就会弃明忠清。
而明官和汉人则把不剃发作为保持民族大义的表现。
许多被迫剃了发的汉人在从辽西逃至关内的诠中,被明军妄杀。
有没有剃发,成为区别满汉的首要身体依据。
随着满族与明朝之间战争的加剧,“剃发”也开始逐渐上升到有关民族、文化层面的问题。
……——侯杰、胡伟:《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资源3:顺治元年(1644)春天,清军占领北京后,即发布“剃发令”,明确声明:“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抗而不遵者,“杀无赦”。
由此遭到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不得不暂停。
1655年,清军攻下南京,大半个国土归其所有,气势甚旺,于是又发布上谕,强令汉人剃发。
凡不从者,杀头;官员执行不力者,严惩。
时人记称:“剃发改装是清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改革开放30年之发型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人们的发型变化——头发的时尚变化折射中国的巨大变化有人说头发是人的第二张脸,好的发型可以掩盖面部的缺陷。
改革开放30年,是人们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发型逐渐成为人们的“美丽道具”,染发、烫发的西方时尚风潮渐渐袭来并开始风行,各种新潮发式流行起来,我国人们的发型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
发型的变化展现出了不同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不同的价值标准,很自然的成为了反应着时代触觉的表现之一。
一、传统单一的年代----麻花辫时尚改革开放初期是发型单一传统经典的年代。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女人留长发的传统,因此麻花辫也成为那时经典的发型,在服装单一的年代,麻花辫成为一大亮点。
只要是长头发的人,基本都是麻花辫,只不过长度不一而已。
很多人为了方便,会将麻花辫绑到耳后,有的人会用黑色夹子将辫子别起来,更有手巧的人用毛线做成小花扎在头发上。
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虽然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是人们没有足够的钱去整理打扮自己,而且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依旧遵循着女人应留长头发的思想,女人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头发。
二、开始追求发型的年代---卷发随风舞到了80年代初,卷发变成了一种时尚。
当大部分学生还是扎麻花辫的时候,外出工作的女性为了方便工作,纷纷剪掉长长的麻花辫,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卷发,有的人为了省钱还自己用塑料卷做发型,而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里面的包租婆就是当时卷发的典型代表人物。
一开始的卷发并没有型可言,只是简单的从中部卷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变革更加迅速,人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
时尚女性卷发的发型和款式越来越多,更有质感的蓬松头发在空中抖动,显得女性更为野性。
有的人还留起了“招手停”的刘海,“招手停”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发型界的里程碑,第一次把女士们的刘海吹得硬气十足却受到最多女士的追捧,固定发型用的泡沫摩丝也在当时以外来品的傲然姿态挺进了中国,这样的发型受到当时女生们的追捧。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一:服饰的变化1.概况A.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原因:西方的影响;吸收西方服饰特征加以改造;人们思想解放,观念变化,审美观发生变化具体表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上衣下裙.旗袍同时流行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体现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原因:苏联的影响,政治运动影响,革命思想影响具体表现:列宁装、连衣裙.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主要特征: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体现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C.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8年-至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创新意识…..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体现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变化特征: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到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二:饮食文化1.概况:传统菜系: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2、变化趋势:由传统菜系向传统菜系交融,中西餐并行。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概况: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2、变化特征:传统居室建筑趋向西化、中西合璧。
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1、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婚姻:清末民初,提倡婚姻自主丧葬:19世纪20年代初出现西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丧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民国建立后发型、放足、历法、社交礼仪发生变化思考: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变化原因: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变因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例一: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
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近现代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中国的服饰风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服饰渐渐被西式服装所替代,人们开始穿着西装、裙装等。
同时,传统的发髻、辫子等发型也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发型。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服装本身的变化,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的体现。
2服饰变化的原因:服饰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传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为服饰的变化提供了条件。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服装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政治变革、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变化,也为服饰的变化提供了基础。
3服饰变化的影响:服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传统服饰的逐渐被西式服装所替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服饰所代表的文化观念逐渐淡化,被现代化的文化观念所替代。
同时,服饰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穿着更加舒适、实用的服装,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4服饰变化的启示:服饰的变化告诉我们,文化是不断变化的。
传统的文化虽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
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这是服饰变化的外因。
另外,西方文化的传入也是内因。
2.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男子服饰方面,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2-4-1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 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 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 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 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 以来,中国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属于 自己的文化衣杉渐被撕破,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 渐行渐远。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还有 什么外在的标识? ——《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 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 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②社会政治运动的影 响—戊戌变法运动;③生产方式的变化—近代机器生 产;④西方服饰的优点……
中西合璧
近代服饰:多元化与土洋并存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⑤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_小__说__林__》《月月小说》《绣像小 说》《新小说》。
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__政__治__斗__争__ 的武器。
⑦___新__文__化__运__动___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①19 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 式娱乐活动。 ②1905 年摄制的《_定__军__山____》,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 影片。 ③1913 年的《___难__夫__难__妻___》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 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6.交通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 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 的生活多姿多彩。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 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人们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 革命后。
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进 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 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 世纪10 年代” 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 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 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 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 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 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 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 化的影响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从古至今发型大整理
中华民族繁衍千百万年以来,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享有“文明古国”的美誉。
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
畅翔于我国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关发式及其装饰品的记载,浩如烟海。
这一切为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式造型及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
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
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
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
而发式及其装饰尤为显著。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
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低俗作品请删除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初年,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
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浏海”。
中国近现代发型的演变
旋 转 着 彩 条 圆 柱 的 理 发 店 烫 一 个 卷 花 头 了 ,
告 别 青 涩 的 少 女 时 代 , 就 该 是 时 候 去
★幸子头和纯子头 流行期:80年代初
80年代初日剧《血疑》和《排球女将》的播出,让 这两位日本女星的发型相继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范本。 把额角两侧的头发扎起小辫来,便能把有碍运动的披肩 发变成运动感十足的“小鹿纯子头”,而幸子的小短发 则至今都未算过时。
★郭富城头 流行期:90年代
校园民谣与少年组合的兴 起,启发了90年代男孩子们的 爱美风潮。港台风劲吹,五五 开的“郭富城头”和三七开的 “林志颖头”在校园里俯拾皆 是;古惑仔型有如“郑伊健 头”,流浪情结、兄弟义气加 上摇滚风潮,让长发成为了男 孩们成年后最想尝试的形象。
★BOBO头 流行期:近几年开始
★港台剧流 流行期:80年代
林 青 霞 的 中 分 披 肩 直 发 流 行 至 今
★马尾 流行期: 80年代至今
马尾作为一种司空见惯 的发型,从80年代开始不 断演变成各种形态:它可以 是干练精神的学生版,也可 以成为趾高气扬的交际花版, 你也可以把马尾扎偏到一侧, 造成一种俏皮的效果--当然 这种带着浓重的80年代少 女特征的发型,现在看起来 已土得掉渣。今天的马尾造 型更趋多元化,亦繁亦简地 紧贴时代的步伐。
改革开发至今(约1980年至今)
80 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 式的展开,经济发展起来,发式也产生了 巨大的改变 . 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 求,时尚发型由此时产生了。影响最大 的是吹发,男士吹发三七、四六、中分、 老板头(沈阳勒子头) , 女人吹晚装、 高刘海、菊花头、烫爆炸式、剪长碎发. 一时间,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高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美发进 入了演变、改革、繁荣、进步的时期。
论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现代化先导作用-
论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先导作用*杨岚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文章编号:CCMR-SM-WP-0068)内容提要: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环境中必须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因而对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要求更高,因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机制建设、大众认同、有效操作等均需人的现代化先行。
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形式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情感心理的现代化等等,而中国目前大规模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是文化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而其基础依然是经济现代化。
关键词:后发型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一、 后发型现代化是自觉建设的现代化,具有现代观念的建设主体是关键可以说,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国家为先发型现代化模式,其特征是现代化因素随着工商文明的发展在内部自发产生、自然发展、逐步积累而形成社会现代化变革,并在上层建筑中体现出来而形成文化和人的整体的深层的现代化,逐步以自觉的现代性观念导引社会的进步并向外传播扩散,这些国家彼此的影响、互补和经济文化交流及合作促进了这一进程;以俄国和日本为典型的是追赶型现代化模式,其特征是在殖民化浪潮中陷入困境和危机之际,国家上层果断决策,采取“学习西方赶上西方”的文化策略,奋发图强,赶超先进,其文化移植和制度改造以西方现代化成熟模式为范本,节约了大量时间;而目前国和亚非拉的一批国家正处于新一轮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即后发型现代化,这是在世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的现代化,解体中的农业文明基础和新生的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趋势都在强烈影响其走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观念交织影响,现代化主题不易把握。
而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难居优势,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必须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因而对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要求更高,因为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机制的建立以及新发展观念和政策的大众认同和实施,均需要人的现代化先行,否则,再好的设想和愿望都会在素质偏低的实施者手里一再打折,最后南辕北辙,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近代服饰:多元化与土洋并存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男女平等式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大男子主义式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3.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50年代的时尚: 列宁装
50年代女性的 又一时尚——
布拉基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60 年 代 的 流 行
4.改革年代 无限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一个主题吧!
流 行 酷 时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鸦片战争 后——新中
西服的传入
旗袍的演变
中山装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 维(礼、义、廉、耻)。
中西合璧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 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 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 平统一之大义。
• 现代婚姻习俗:
(建国后)
中国民国时期发型-服艺
• 清末民国初年,年轻妇女除部分保 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一 绺短发,时称“前刘海”。
• 辛亥革命以后,时兴剪发。约在本 世纪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 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 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 起仿效,染发也一时成为达官贵人 所追求的时髦方式。至此各式发式 造型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 彩。
中国民国时期发饰
服艺13-2 张昕阳 201301806056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 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 很大的挑战。辛亥革命后,封建统 治被一举推翻,各种束缚人们的禁 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之 变化和开放。
民国时期男子发型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 晚清时节,辛 亥之后革命党人“剪辫队” , 武昌起义后,剪辫运动席 卷全国,以剪辫子激发民 众的反清意识。 成为革命的标志。
虽然革命党人剪辫子只是一种形式,一 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从旧我变成新我, 更不能说剪了辫子革命就成功了。但这毕 竟标志着一个时方式 。
第一章-发型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外美发史
一、启蒙阶段(披发阶段)--
男女都蓄长发,到了新石器时代将头发挽在头顶上, 用草棍一插,固定住。最原始的发型,束发。
二、髻发阶段
1.周秦时期- 固发工具:草木棍变成玉簪和青铜金属器具从而发 髻的式样开始多样化。 2.战国时期- 发髻更为普及式样更加繁多并出现笄扎。出现环髻 3.秦汉时期- 修剪成直角状(垂髻、堕马髻开始流行) 4.三国时期- 游蛇一样盘曲、扭转的灵索发髻。
中性发质
• 发质特点: • 头发不油腻,不干燥,油脂分泌适中 • 柔软顺滑,梳理后可保持原来的发型
中性发质
• 护理建议: • 注意保养,比如梳头时尽量用木梳,打结 时,不要生硬拉扯头发 • 避免外界侵袭或人为的破坏,比如染、烫 • 经常喷洒营养水及免洗型润发露,进行日 常性的护理
颜 色
黑 色 彩 色
二、发型的分类
长直发 卷发 束发 短发
头发常识及护理知识
目录
• • • • • • • • 1、头发的组成结构 2、头发的成份 3、头发的相关数据 4、健康头发的标准 5、头发透露你的健康端倪 6、头发的发性分类 7、头发保养9原则 8、头发保健
头发的组成结构
• 纵向切面从下至上: 毛乳头、毛囊、发根发干
21.希腊文化在公元前卫世纪达到巅峰。希腊人 喜欢干净,发明了整理修饰头发和保养皮肤的 方法。 ( ∨ ) 22.古罗马人继承了许多希腊人的习俗,大约在 公元前454年,罗马男子开始修面,白净无须的 脸在当时蔚然成风。( ∨ ) 23.虽然烫发改变了头发的形态,但是发型式样 没有大的变化。 ( × ) 24.1950年,德国人内斯拉发明了选用碱溶液将 头发湿润、变软,再卷缠到小棍上烘干的烫发 技术,取得了汽、烫发的基础上改用 通电的卡子,将卡子加热后断电,卡子在发卷上 加热,于是就有了电热烫发机,此法曾风靡一时。 ( )∨ 填空题 1.我国发型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 启蒙阶段,二是( 髻发阶段),三是发式革 命阶段,四是现代发型发展阶段。 2.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无论男女都 ( 蓄长发 )。
古今发髻式样变迁
古今发髻式样变迁作者:陶诗秀来源:《课外语文·中》2020年第06期《芈月传》播放时,有关头发造型问题曾引起专家非议,重点在头发造型“错妆”,错在芈月所处年代是战国至秦国时代,女性演员不应梳高髻,即使有也不普遍。
据称,巍峨的发髻始于汉代晚期,到魏晋时期更为普遍,如飞天髻、随云髻是当年妇女时兴的高髻。
让饰演出生在战国至秦国时代的芈月等女性演员梳高髻就是张冠李戴。
为此,笔者愿将“发髻式样的变迁”一文献上,供读者参考。
天下妇女都力图细心梳理自身的天然美发,希望以亮丽仪容示人。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完成征战任务后,辞别皇上返回故里。
即匆匆进入闺房,坐在窗前梳理像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花,充分显示出女子的爱美心态。
自清以前的历代皇朝,女子对头发的整理,最常见的是留长辫子或梳成千姿百态的发髻。
像我的故乡风俗一样,客家妇女出嫁后均梳髻,自结婚之日起,由于身份改变而梳起“银髻”,又称“上头”。
所以,妇女在年幼时以梳丫髻为主,成年女子则梳丫鬟,到出嫁之日才将丫鬟改为少妇的发髻。
如果已过婚龄而未出嫁者,也只能梳发鬟而不能梳髻。
因此,梳髻与梳鬟是古代妇女婚嫁的一种重要标志。
无论是发髻或发鬟,都是先将头发盘在头上,然后按各种发式编梳出千姿百态的发髻或发鬟,能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丫髻:是古代汉族未成年男女与成年的未婚妇女发式。
其梳理方法是将头发集束于头顶,再编结成两个发髻,左右各一,故又名“双丫髻”,因其与树枝丫杈相似,又称丫头。
双丫髻又称双角髻、双童髻、双髻丫。
丫髻为实心的发髻,通常为侍婢、童仆、少年男女常梳的发式,而且贫穷家庭出身的女子也梳这种丫髻。
北宋诗人陆放翁的《浣花女》云:“江头女儿双髻丫……插髻烨烨牵牛花。
”在明代,只有小婢梳丫髻,而未出阁女子则要梳“三小髻”。
在河南洛阳出土的古墓中,有商代玉雕人像头上梳的正是双丫髻,从而推测双丫髻在远古的商代已经流行。
★结鬟:又称梳鬟,多是未出嫁少女的发式,梳理方法是将头发分股,结鬟于头顶,不用托住,使其自然下垂,并束结发尾,令其垂于肩上,称为“燕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服装变迁PPT课件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
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
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
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
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
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
-
12
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 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 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 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 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 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马面裙上的博古图
花卉女式坎肩
-
双翼鸟套裤
19
清末满族妇 女旗袍
清末服装
-
20
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放 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表明当时中国 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
即布拉吉,是俄语“连 衣裙”的音译。宽松的短袖, 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 腰际系一条什带。
-
21
列宁装
-
22
连 衣裙
-
23
清代的女装
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
15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 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 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 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 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 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 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 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 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 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 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 响的服装时尚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发髻
秦代少妇发式
•
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间的冲突,导致了社会 生活各个方面的激烈变更。当时名士阶层放浪不羁的习气在妇女装饰尚也有反映,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 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教 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多种样式。它们的共同特点都 是把头发梳在头顶,分梳成几股,谈后再盘秤各种式样。在这一时期,妓女的盛行对女子的装饰也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劳”获胜凯旋将士的“营妓”,尔后她们的“服务”对象从军人逐渐转向民间, 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专事修饰、衣着奢华的妓女为了取悦于人,常常是新潮服饰的倡导者和 推广者。从此以后,在风俗改易方面,妓家风尚成了仅次于宫廷式样的另一个主导力量。
•
在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虽然国力不及唐代强盛,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繁华却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 味的主导权不仅仅只有少数门阀贵族操作,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使社会文化渗透了更为 强烈的文人气质,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风度。与此相应,女子服饰的潮流也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唯务洁净, 不可异众”,苗条代替健壮成了美貌的标准。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仍然崇尚高髻,虽然式样不及唐代那样丰富 多彩,却亦颇具风格。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简编,只需将头发拢到头顶,挽成一个圆形的发髻 就可以了。后来,又从“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苏髻”。这种发式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类似,只是在发髻 的根部系束丝带,使之不垂于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边远的地区仍然流行不衰,陆游在《入蜀记》中谈 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们“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枝,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里, 法纪的高度已逐渐趋于收敛,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他在小时候曾“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 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如高冠长梳,犹见及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 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为高大,后渐以狭小,首饰亦然”。由此可见,高髻 在风行近千年后势头转向低落,与建筑式样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从此以后,高达二三尺的发髻就很稀少了,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李渔对高髻更是痛加抨击:“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于魑魅魍魉无别矣。”
中国男女发型演变史
Thanks!
汉代女子环髻发式
秦汉时期男发髻
秦代少妇发式
汉代双环灵蛇髻发式
• 隋唐五代 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
明、经济 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此时的 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发髻式样更加繁多、辉煌, 如行云流水的云髻双环望仙髻,形状如翻势。为加 大发体,用义髻,纸糊或木料制成的髻来衬托饱满 的发型。唐代妇女开始用绘有花纹的织锦来包裹头 发。发饰也很奢华,更为讲究,多为牛角、象牙、 金玉、银片等制成。
中国男女发型演变史
一、中国发型之古代篇
• 先秦时期
远古时代人们都是披头散发的,后来发现披散的头 发影响劳动,就将头发向后梳掠,用带束之,这就 形成了束发。也有将头发挽在头顶扎束成“髻”。 夏、商时期青铜器的流行使当时出现铜梳等固发工 具。战国时期,出现了整发的工具,梳与箆,多为 竹子制成,梳理头发用梳,清除发垢用箆。
三、中国发型之现代篇
• 建国初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
1950年后,中青年妇女流行剪发,很少梳髻, 少数老年妇女主要梳圆髻,或梳简便的道士髻。此 外,还流行波浪式长发盘梳的几何形花纹的风凉髻。 辫子式样比较单一,以朴素为美。女孩常把头发分 成两束于脑后,形似发辫。而剪发方面,直发配人 民装,成为女性“革命化”的新形象。后来剪发发型 时有创新,如学生式、游泳式等。但此发型终因受 传统的平直、弧形轮廓之限制,没有大的发展。男 士发型开始了根本的转变是兴起了三七、四六、中 分、等分缝发型,使中国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
五六十年代发型非常单调,时尚不但没有流行
• 起改来革,反开而发渐至渐放今慢(约了1脚9步80.人年们到到20了1发2年廊里) 边,都 是长发剪短发,以整洁为主,长了剪剪短,凌乱的 头发搞80搞年整代齐后,,发随型着师中操国作改也革是开比放较形简式单的的展,开他,经没 有济发什展么起其来他,工发具式,也那产时生候了都巨是大一的个改手变推.人剪们,对大发部式分 是开始用了手新推的剪追。求而,到时了尚六发十型年由代此中时期产,受生文了化。大影革响命最的 影大的响是,发吹型发更,趋男简士单吹化发,三连七烫、发四都六取、消中了分.七、十老年板代头 的(沈现阳代勒京子戏头《)杜,鹃女山人》吹中晚女装主、角高梳刘理海的、"菊柯花湘头式、"发烫 型爆炸,式在、女剪青长年碎中发流.行一一时时间。,她发的廊发群型起,,有人点们类的似情这绪 几高涨年。风伴行随、着由改沙革宣开在放上的世步纪伐60,年中代国创的立美的发层进次入修了剪 的演变直、发改式革,、长繁度荣在、耳进朵步以的下时、期肩。膀以上;头顶二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台剧流 流行期:80年代
林 青 霞 的 中 分 披 肩 直 发 流 行 至 今
★马尾 流行期: 80年代至今
马尾作为一种司空见惯 的发型,从80年代开始不 断演变成各种形态:它可以 是干练精神的学生版,也可 以成为趾高气扬的交际花版, 你也可以把马尾扎偏到一侧, 造成一种俏皮的效果--当然 这种带着浓重的80年代少 女特征的发型,现在看起来 已土得掉渣。今天的马尾造 型更趋多元化,亦繁亦简地 紧贴时代的步伐。
改革开发至今(约1980年至今)
80 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 式的展开,经济发展起来,发式也产生了 巨大的改变 . 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 求,时尚发型由此时产生了。影响最大 的是吹发,男士吹发三七、四六、中分、 老板头(沈阳勒子头) , 女人吹晚装、 高刘海、菊花头、烫爆炸式、剪长碎发. 一时间,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高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美发进 入了演变、改革、繁荣、进步的时期。
★郭富城头 流行期:90年代
校园民谣与少年组合的兴 起,启发了90年代男孩子们的 爱美风潮。港台风劲吹,五五 开的“郭富城头”和三七开的 “林志颖头”在校园里俯拾皆 是;古惑仔型有如“郑伊健 头”,流浪情结、兄弟义气加 上摇滚风潮,让长发成为了男 孩们成年后最想尝试的形象。
★卷发头 流行期:70年代至80年代初
头 塑 胶 卷 的 邻 居 , 也 是 见 怪 不 怪 。
面 , 如 《 功 夫 》 里 面 的 包 租 婆 一 样 顶 着 满 家 用 七 彩 塑 料 桶 把 头 发 一 缕 一 缕 地 卷 在 上 术 含 量 不 高 , 很 多 女 人 都 选 择 在 家 做 。 大 而 因 为 当 时 理 发 的 花 式 基 本 一 致 , 而 且 技
中国近现代 发型的演变
前言
自古到清代,那时候人们还是挺守旧的。他们都秉着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也,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故所有的人一生都 只剪过两次发,一次是出生之后,我们称之为胎毛,另一次
就是当他成人之后。故在那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模子,
从没被超越过。 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我们开始重视头上的功夫了,我们
民国初年,封建社会走向瓦解,西洋文化艺术逐步 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向着明快、简洁的 方向发展。 当时领导中国新时尚的地方上海流行的发髻式样较 多,有爱司髻(S)、盘香髻、坠马髻、风凉髻等,髻上 多插珠翠花饰。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 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 当时上海妇女中就有少数效仿西人而烫发者。当时 多用火钳烫发,追求时髦者需要一定的勇气。
发 型 你 知 道 多 少
女子篇
男子篇
清朝男性发型
清朝男性剃头怎么 剃,就是把周围剃掉, 留中央,所谓的就叫剃 四周,保中央,就是说 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把脑袋周围的头发剃掉, 前面露出脑心,把后面 的头发编成辫子。 这就是当时效忠大 清皇帝的统一发式。在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 留发”的严厉威胁下, 男子不得已改变几千年 来的发髻,开始梳起长 辫。这就是贯穿整个清 王朝的男性发型,直到 王朝的覆灭。
由此可见:
每个朝代发型的发展是与统治阶 级的统治息息相关的。在春秋战国时 代以及隋唐这样的思想开放的时代, 人们的发型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相 反像在清朝这样一个封建保守时代, 男人们都只能以留辫子来留命,可见
当时的保守程度不是一般。
发型与王朝的覆灭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 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 了很大的挑战。而辫子则在辛亥革命 前后,革命者首先剪掉了头上的辫子, 表示与清王朝彻底决裂。随着辛亥革 命的到来,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也即将 毁灭了。
★麻花辫 流行期:70年代末
那一出本跑象 可头外领的征 是浓绑如样,麻 件密内同子就花 令亮绑织,好辫 人黑、毛青像在 羡的三衣涩《这 慕秀股般而孔个 的发四手阳雀时 事,股艺光》代 。成等非灿里也 为多凡烂姐是 编种,。姐清 花辫花大在纯 辫子样家降和 的戏百编落闺 基法变麻伞阁 础。,花后之 条拥变辫面女 件有幻的奔的 ,
旋 转 着 彩 条 圆 柱 的 理 发 店 烫 一 个 卷 花 头 了 ,
告 别 青 涩 的 少 女 时 代 , 就 该 是 时 候 去
★幸子头和纯子头 流行期:80年代初
80年代初日剧《血疑》和《排球女将》的播出,让 这两位日本女星的发型相继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范本。 把额角两侧的头发扎起小辫来,便能把有碍运动的披肩 发变成运动感十足的“小鹿纯子头”,而幸子的小短发 则至今都未算过时。
不但追求美观而且追求的是潮流。在如今经济开放的社会,
我们慢慢地变得开放了,极其容易接受其新鲜的事物特别是 在发型上,更有甚者,在发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 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 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 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 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 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 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 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 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 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 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 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清 朝 女 性 发 式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 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知,男子的发式是非常单一的,但 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 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 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 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 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 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 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
辛亥革命后的重大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各种西式的东西纷纷涌入中国 , 很多 年轻人为了赶时髦,追求时尚,大家已经开始不留辫子了, 需要剪成像这种欧洲西方社会的那种简洁明快的发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男子 不再留辫子,剪发(又称直发发型),常以自
然直发经过修剪而成 ,其特点是简洁大方,梳理方 便,形成格调高雅的风格。
女子
剪发风潮也流行起来,其中有一款 极具代表性,就是剪着齐刷刷的发沿和刘 海。后又有传入烫发技术,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