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和消除策略分析
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及法律对策
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及法律对策[摘要] 由于当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不够系统、政府监管不力致使农民工在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及就业保障方面备受侵害。
基于我国当前每况愈下的就业歧视现状,急需尽快完善与就业歧视相关的立法及救济措施。
通过拓宽就业歧视范围、明确就业歧视定义、规定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重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和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来解决日益凸显的就业歧视问题。
[关键词] 农民工;就业歧视;法律对策一、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一)农民工就业机会歧视《就业促进法》通过立法给予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机会以法律保障。
遗憾的是,农民工亦城亦乡的独特身份定位,使其就业机会一直备受侵害。
现实社会中,大部分农村就业者从就业伊始,就被阻隔于一级劳动力市场之外。
二元分割的思维积重难返,使得许多城市在出台政策时或多或少的向本地市民倾斜,针对进城务工人员专项列出的就业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这不仅人为的促使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门槛大幅提高,更使其遭受的歧视更加系统与制度化。
由于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颇受拘束,无奈之下,广大农民工只得选择进入工资低廉,环境恶劣,劳动强度较大的次级劳动力市场。
然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本就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的大批涌入更使得狭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过于饱和,让农民工本就不宽裕的就业现状雪上加霜。
(二)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现实中,农村就业者付出的劳力与其获得的就业待遇往往不成正比。
加入劳动力市场时被迫接受各种不平等待遇,更已经成为获取工作机会的隐性前提。
1.工资待遇歧视农民工工作稳定性较低,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工资级别无法由劳动行政部门确定,而改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
虽然《劳动法》对最低工资制度和标准有所规定,但许多用人单位凭借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先天优势,无视这些规定,肆意压低农民工的工资及福利。
2.工作环境歧视被迫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其选择项大多十分狭窄,多是城镇市民不愿选择的“脏,累,苦,毒,险”的岗位。
不仅工作强度大,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对农民工缺乏必备的防护工具和事前培训,使得农民工本就恶劣的工作环境雪上加霜。
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日益凸显,给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1. 就业机会不平等: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教育背景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工作。
2. 薪酬不公平: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相较于城市居民而言,他们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
此外,一些用工单位还存在拖欠工资、不按时支付工资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
3. 社会歧视与不尊重: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到的歧视和不尊重现象也较为普遍。
他们常常被视为“二等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二、解决方案1.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用人单位违法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机制,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2. 推进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
3. 打破户籍限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机制,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度,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同时,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4.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舆论引导,倡导尊重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观。
媒体和社会组织应积极报道农民工的就业困境和权益保护情况,引起社会关注,推动形成公正和包容的社会氛围。
5. 加强用工单位管理: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防止用人单位违法行为。
同时,鼓励用工单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晋升通道,提高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减少就业歧视现象。
总结: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分析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然而,在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歧视现状。
本文将就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为多个方面:1. 职业选择受限。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常被限制在一些体力劳动较为繁重、技术含量低的工种上,很难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2. 待遇不公平。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民工在薪资、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待遇不平等问题严重。
3. 劳动权益难以保障。
许多农民工违法违规工作时,难以维护自身权益,法律保护的有效性存在不足。
4. 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
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同样从事工作的农民工和城市员工,薪资待遇存在明显区别,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员工。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歧视存在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城乡户籍二元制度。
由于户籍制度差异,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受到一定限制,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和权益保障。
2. 城市就业观念的不平等。
部分雇主对农民工抱有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技能低、素质差,从而将他们局限在低端劳动力市场。
3. 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
一些用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采取歧视农民工的薪酬策略,使其收入相对较低。
4. 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但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措施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促进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城乡户籍二元制度,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2. 加强教育培训。
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学历的机会,提高其职业素质,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3. 加强法律监管。
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用工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规公司进行严厉处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就业歧视使农民工成为社会的制度性弱势群体。
就业待遇公平关系到农民工能否逐渐走出弱势群体田境,向社会的中间阶层流动,关系到现代城市“纺锤形”的和谐社会结构形成。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歧视a.直接对农民工就业进行行政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
如政府允许和限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和职业清单。
在这种职业保留和劳动用工限定的制度下,广大农民工只能进入收入低、福利差、工作环境差以及安全、待遇、劳保等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次属劳动力市场,而收入高、劳动环境好的首属劳动力市场却为城市居民所独有。
b.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收费。
农民工离开农村时要交费办理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等,还要交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公粮水费和三提五统保证金。
此外他们在城市还要交费办理暂住证、健康证等。
这些歧视性收费提升了农民工的就业门槛。
c.对城市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特殊优惠政策与措施,造成了竞争环境的行政干预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业,是一种变相的和更为隐蔽的保护本地居民就业,排斥外来劳动力的间接性雇佣歧视。
1.2、就业待遇歧视a.从就业运行过程的安全保障来看,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不得随意修改劳动合同条款或终止劳动合同,解雇劳动者即使是合法解雇,用人单位也应当向被解雇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收入保障,法律例外规定除外。
然而,我国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公有制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与持有农村户口的打工仔、打工妹签订有效劳动合同的情况并不多见。
或者说,与之签订形式上的劳动合同,不利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的现象也不罕见,这就为用人单位随时随处随意解雇、辞退、开除农民工大开方便之门,致使此类劳动者的就业安全系数非常小。
b.从社会整体角度考虑,城镇劳动力的福利等隐性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农民工的低福利甚至无福利来补贴的。
城市职工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但农民工却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农民工就业的就业歧视与反歧视
农民工就业的就业歧视与反歧视在中国,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工面临着就业歧视的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中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提出反歧视的对策。
一、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1.户籍限制:由于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他们的户籍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权利。
因为农民工没有城市户籍,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大部分福利和权益,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2.教育差距: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这使得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城市就业市场中与学历较高的竞争者相比,更难以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
3.工资差异:农民工通常从事低技能劳动工作,而且由于竞争激烈,他们的工资普遍偏低。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拖欠工资、不按规定支付社会保险等问题,使得农民工的经济地位更加困难。
4.社会歧视:由于农民工的身份与待遇较低,他们在城市中常常遭受社会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这种歧视不仅反映在工作场所,而且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居住条件、社交圈子等。
二、反歧视的对策1.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农民工就业歧视。
同时,应加强对雇主的监管,严厉打击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2.教育改革: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
同时,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使得农民工能够适应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加竞争力。
3.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和社会宣传,提升公众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度。
打破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宣传农民工的努力和贡献,促使社会对他们更加平等和尊重。
4.改善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支持服务。
结论农民工就业歧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农民工的就业困境与解决方案
农民工的就业困境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亟需解决。
本文将从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农民工的就业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户籍歧视农民工由于户籍非城市户籍,往往在城市就业时遭受歧视。
许多城市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城市户籍的人员,这导致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户籍歧视不仅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也造成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的不平等。
二、低薪水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偏低,很难获得与他们付出努力相符的回报。
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农民工在工作中往往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岗位,这种劳动方式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低薪水不仅限制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压力。
三、工作条件恶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环境往往恶劣,工作条件差,劳动保护不完善。
农民工经常面临长时间的工作,缺乏休息和假期,工作时间过长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
此外,农民工在工作中也往往面临着安全风险,工伤事故频发,危害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解决农民工就业困境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保障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工行为,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二、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和技能培训中心,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三、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帮助他们在家乡发展经济。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支持、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引导农民工回到家乡发展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四、加强社会关爱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融入感。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就业歧视是指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的目的,基于身份、性别、种族、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残障、身体健康状况、相貌等原因, 对劳动者进行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
该情况破坏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的权利。
但基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而区别对待的不应被视为歧视。
一、我国目前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1. 户口歧视。
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长期的存续, 导致二元户籍制度。
户口歧视便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户口歧视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歧视农村户口;二是歧视外来人口。
2. 性别歧视。
这是就业中几乎所有女性都曾遇到的问题。
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
显然是对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和践踏。
3. 健康歧视。
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
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
如乙肝歧视问题, 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
4. 学历歧视。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招规模的逐年扩大, 涌入求职场所的劳动者的整体学历水平也相对地提高得很快, 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的条件也水涨船高, 即使是一些适合大专生的岗位, 也非要本科生、研究生不可, 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
5. 履历歧视。
有的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 而是过分注重劳动者的履历, 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
还有一些招聘中, 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等条件, 以规避“劳动法”为其设定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
履历歧视导致了很多求职者夸大事实, 凭空捏造履历, 对社会诚信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体貌歧视、年龄歧视、属相歧视、婚姻歧视, 甚至连姓氏、血型都会产生歧视, 甚至有的证券公司拒绝录用姓“阴”的, 只要姓“阳”, 五花八门, 歧视理由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
二、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1. 从劳动者的情况分析。
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与劳动权益保护
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与劳动权益保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工作为建设中国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受就业歧视,丧失了应有的劳动权益保护。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劳动权益保护措施。
一、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1.城乡差距与户籍限制城乡差距导致了农民工被视为二等公民,他们所拥有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权利,使他们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与社会福利。
2.教育水平与技能要求农民工由于受到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往往缺乏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
这使得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资的劳动工作,容易受到就业歧视。
3.不公平的待遇与低工资许多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包括低工资、长时间工作、缺乏社会保障等。
这些不公平的待遇使得他们容易成为雇主欺压的对象,无法获得应有的劳动权益保护。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措施,确保其在就业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雇主违法用工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劳动监察机制,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雇主进行严厉处罚,以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农民工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歧视和限制。
改革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4.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他们遭受就业歧视的可能性。
5.加强工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组建和发展农民工工会组织,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咨询和法律援助。
同时,各种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行动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结论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与劳动权益保护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其消除策略
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目录写作提纲 (1)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绪论 (3)本论 (4)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歧视的原因 (4)(一)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4)(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4)(三)群际比较的结果 (5)二、偏见歧视产生的后果 (5)(一)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 (6)(二)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 (6)三、倡导公平,消除歧视 (7)(一)消除刻板印象 (7)(二)增加平等接触 (7)(三)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8)结论 (8)参考文献 (9)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写作提纲一、绪论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过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创造了财富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
但由于特殊身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所遭遇的歧视更是引发了众多的讨论。
能否妥善地、全面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将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考验。
因此,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消除歧视的措施,创设和谐的社会,融洽的人际环境。
二、本论(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歧视的原因1、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文化历史因素3、群际比较的结果(二)偏见歧视产生的后果1、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2、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三)倡导公平,消除歧视1、消除刻板印象2、增加平等接触3、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三、结论任何轻视农民工问题或不能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做法都将导致极为严重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后果。
因此,应当将农民工问题作为中国未来十年发展中的头等大事来看待,统筹考虑、综合协调、积极促使农民工问题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这是我国向健康和谐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迈进的必要条件。
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内容摘要】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创造了财富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根源,并探讨了解决该问题的策略和机制。
我们认为,农民工就业歧视是由于历史的城乡差别、户籍制度的限制、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发展均衡;完善法律机制,加强维权保障;建立公平的招聘机制,遏制企业就业歧视行为。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歧视;户籍制度;城乡差别;经济结构前言:在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中,农民工群体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往往面临着更低的薪资、工时过长、缺乏保障等问题。
此外,他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歧视现象。
这一现象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问题风险。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和机制。
一、根本原因:导致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非常复杂,涉及到了诸多层面的问题。
首先,历史的城乡差别和户籍制度的存在,是导致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最本质原因。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往往面临着多重不平等待遇。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也使得农民工面临就业歧视。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发展缺乏指导,产生了部分农民工群体就业乃至生存的困难。
此外,法律制度不完善也给农民工带来了诸多风险,导致企业违法雇佣、非法开除等行为时有发生。
二、战略和机制:对于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更广泛的层面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策略。
首先,应该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异和二元结构。
其次,应该适应城乡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经济结构,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机会和保障。
此外,法律机制应该加强和完善,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招聘机制,对企业违法雇佣和歧视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管。
除此之外,社会应该提高对农民工的认知和尊重,让他们成为社会生活中平等一员。
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其消除策略
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问及应聘者的身份、户籍等个人信息,只看重能力和经验;在工资待遇上,实行同工同 酬,不因身份、户籍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同时,还为农民工提供各种培训和晋升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
案例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结词
国际社会在消除就业歧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制定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 、推广平等机会理念等,这些经验为我国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于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农民 工在职业晋升方面往往面临更 多的困难和障碍。
工作环境和条件差
一些企业和单位为农民工提供 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较为恶劣,
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
社会公正和稳定的损害
经济发展受阻
农民工就业歧视严重损害了社会公正和稳 定,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就业 歧视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和发展,对经济发 展产生负面影响。
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 源及其消除策略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农民工就业歧视概述 • 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 • 农民工就业歧视消除策略 • 案例分析
01
农民工就业歧视概述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定义
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指由于农民工的户 籍、身份、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在就 业机会、工资待遇、职业晋升等方面 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现象。
详细描述
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准则,如《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 言》等,这些公约和准则规定了各国政府应采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同时,国际劳工组 织还通过监督机制确保各国履行其义务;此外,国际社会还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分享各
自在消除就业歧视方面的成功经验。
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
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指对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现象。
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导致的。
为了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需要从根源入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造成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经济差距的加大,这让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城市的经济结构主要以高技术、高知识为主,而农民工多数是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工作。
这种经济结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的偏见,认为他们没有技能和价值,不值得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其次,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不力也是产生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之一、尽管我国法律法规有关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很多农民工并不了解自己的权益。
另一方面,尽管有一些劳动保护措施,但监管不力,对违法用工的处罚不够严厉,导致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往往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产生了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
再次,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也是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身份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和待遇,认为农村出身的人就应该从事低级劳动工作。
这种观念给了用人单位合理化对农民工的歧视,认为他们天生就应该承受低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等。
此外,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用人单位认为农民工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偏见,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工的歧视。
针对上述根源,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
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宣传和普及,让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并知道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用工行为,确保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待遇。
其次,需要重视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城市适应能力。
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胜任更高级的工作,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
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问题及应对策略
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问题及应对策略引言:当前,尽管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就业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歧视问题。
无论是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还是种族歧视,这些都给求职者和雇主带来了许多不便。
本文将深入探讨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歧视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性别歧视1.现状与表现性别歧视在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
统计数据显示,在同样条件下,女性从事某些职业的机会较男性少。
此外,在工资待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女性通常会收到更低的薪水。
性别定势观念仍然影响着雇主和招聘者的决策。
2.应对策略(1)推行平等就业政策: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制定法律法规,并确保其执行力度。
针对雇主进行差别待遇的处罚力度应得到加强。
(2)鼓励女性参与科学技术领域:改变人们固有认知,宣传并倡导女性在科技领域的平等参与,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二、年龄歧视1.现状与表现年龄歧视是较为普遍的就业市场问题之一。
年轻人入职难、中年人升职难、老年人再就业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求职者。
雇主通常认为,年轻人欠缺工作经验,而中老年人可能在健康方面存在风险。
2.应对策略(1)建立公正的选拔流程:通过建立合理、公正的招聘流程,平等对待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
(2)强调终身学习意识:鼓励个体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保持与时俱进。
(3)政府支持老年再就业:政府可以推出相关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从事的岗位。
三、种族歧视1.现状与表现种族歧视也是就业市场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求职者在工作选择上受到了种族背景的限制。
雇主有时基于偏见和歧视,将人们的能力归因于他们的种族,并对其进行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
2.应对策略(1)建立多元化工作环境:雇主应鼓励和推动组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团队,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给各个种族的员工。
(2)提供多样性培训:组织多样性培训活动,加强员工对多元文化背景的了解与尊重,减少偏见的存在。
(3)制定反歧视政策:企业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反歧视政策,确保在就业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解决策略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解决策略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但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深层次原因和解决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深层次原因1. 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2. 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缺乏高等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使得他们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3. 城市户籍制度限制城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益。
由于缺乏城市户籍,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和工作时面临着诸多不便和歧视,这也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困难。
二、解决策略1.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了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他们涌向城市的需求。
2. 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
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民工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城市户籍制度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逐步放宽城市户籍限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教育,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 推动产业转移和创业就业政府可以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和创业就业来吸引农民工回流农村和发展地方经济。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创业支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家乡就业创业。
总结起来,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水平低和城市户籍制度限制。
劳动经济学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
劳动经济学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结果的学科。
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农民工受到不平等对待或遭受歧视。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个主要原因。
1.城乡差距与户籍制度中国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面临着很多障碍。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利,使他们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而城乡差距也加剧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象。
2.资本与技能差距农民工普遍缺乏高等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这使得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资本与技能的差距导致了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雇主普遍认为农民工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胜任高薪职位。
3.社会偏见与歧视观念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持有偏见和歧视观念,认为他们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从而拒绝给予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
这种社会偏见也加剧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象。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影响农民工就业歧视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下面列举几个主要影响。
1.经济影响农民工就业歧视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导致他们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
这不仅对农民工个体造成了经济上的压力,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社会稳定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使得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无法充分融入城市社会,这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农民工的不满情绪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3.扩大城乡差距农民工就业歧视使得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远低于城市居民,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对社会公平正义构成挑战,也对城乡发展的协调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应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措施针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和缓解。
1.改革户籍制度优化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限制,给予他们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分析
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分析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许多基础工程建设工作,然而在就业领域却常常受到歧视。
本文将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1. 歧视现状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普遍遭遇到不公平待遇。
就业单位往往存在着对农民工身份的歧视,不愿招聘他们或是提供低薪工作。
有些用人单位甚至随意扣发农民工工资,缺乏尊重和保障。
此外,农民工的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和劳动权益的保护。
2. 根源分析
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户籍歧视。
由于农民工来自农村,户籍问题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中受到限制。
其次,是教育歧视。
农民工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再者,是缺乏法律保障。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他们难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3. 影响分析
农民工就业歧视不仅损害了农民工个人的利益,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首先,造成了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化,加剧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其次,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再者,限制了农民工的个人发展空间,影响了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现状严重,根源复杂,影响深远。
我们
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消除歧视现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本文将对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平等待遇的权利。
根据户籍制度规定,农民工在城市没有稳定的居住权、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权益,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巨大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对农民工劳动力价值低估和剥削现象。
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他们通常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容易被雇主剥削。
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面临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
他们经常遭受歧视、侮辱和不公平对待,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感到无助、无尊严。
其次,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各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这加深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为解决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需要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权益保障。
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基本权益,并提供更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其次,在劳动力市场上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剥削。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劳动法规,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提升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
媒体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曝光力度,引起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
企业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提供更多机会和平等待遇给予农民工。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就业歧视是指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的目的;基于身份、性别、种族、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残障、身体健康状况、相貌等原因; 对劳动者进行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该情况破坏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的权利..但基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而区别对待的不应被视为歧视..一、我国目前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1. 户口歧视..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长期的存续; 导致二元户籍制度..户口歧视便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户口歧视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歧视农村户口;二是歧视外来人口..2. 性别歧视..这是就业中几乎所有女性都曾遇到的问题..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显然是对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和践踏..3. 健康歧视..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如乙肝歧视问题; 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4. 学历歧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招规模的逐年扩大; 涌入求职场所的劳动者的整体学历水平也相对地提高得很快; 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的条件也水涨船高; 即使是一些适合大专生的岗位; 也非要本科生、研究生不可; 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5. 履历歧视..有的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 而是过分注重劳动者的履历; 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还有一些招聘中; 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等条件; 以规避“劳动法”为其设定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履历歧视导致了很多求职者夸大事实; 凭空捏造履历; 对社会诚信构成了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还有体貌歧视、年龄歧视、属相歧视、婚姻歧视; 甚至连姓氏、血型都会产生歧视; 甚至有的证券公司拒绝录用姓“阴”的; 只要姓“阳”; 五花八门; 歧视理由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二、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1. 从劳动者的情况分析..我国劳动者总体特征是数量巨大; 素质不高; 技能缺乏; 在职业技能、维权意识等方面都缺乏和用人单位谈判的意识和筹码 ..由于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的对话; 迫于就业的压力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2. 从用人单位来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人单位追求成本可控下的利益最大化; 在确定用人支出的情况下; 追求更大效益地利用员工的使用价值; 不可避免会对劳动者产生区别对待..3. 从政府方面来分析..有的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行政管理规定时出台了一些带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即使企业有歧视性做法; 也被当作是用人自主权; 推托监管责任; 敷衍了事..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 劳动监察部门却鲜有干预;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就业歧视的严重性; 即使意识到了; 也觉得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缺乏执法依据..4. 劳动法制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规定十分有限..我国没有统一的反就业歧视立法; 也没有哪一部法律对就业歧视作出明确界定; 仅“劳动法”第12条列举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四种就业歧视; 而对于年龄、户籍、学历、身高、相貌、经验、血型等因素; 也应该在违背其工作性质或与此相关因素的要求上; 在法律上规定其为歧视行为..这些规定的不健全使得劳动者在主张权利的时候缺少了法律依据; 用人单位也为所欲为..其次; 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虽然有着保护劳动者平等权和劳动就业权; 反对就业歧视的规定; 但是过于宽泛; 缺少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而且没有合理就业限制的规定..最后; 缺乏相应的救济渠道..我国“劳动法”是侧重调整已经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规范; 对于尚处于求职阶段的劳动者与正在招聘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规范..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并未将就业歧视纳入受案范围; 受到歧视对待的劳动者无法依照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获得救济..三、解决就业歧视的应对策略1. 国外各地反就业歧视立法概述..英国的“禁止年龄歧视法”禁止雇主以年龄为由; 解雇或拒绝招收雇员..“禁止年龄歧视”被认为是近30年来英国关于劳工的法律条文的最大变化; 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适用于企事业部门的招募、培训、升迁、裁员和退休等各个领域..日本在1985年制定了“佣机会平等法”; 做出了相应的反歧视规定..美国1973年颁布的职业恢复法则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患者和残疾人实施保护; 拒绝雇佣HIV 阳性的人被视为违法..美国国会所制定的主要的反就业歧视法案; 1963年颁布的同酬法是美国第一个现代反就业歧视立法..同酬法规定; 禁止对从事实质意义上相同工作的受雇人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报酬歧视..2. 我国应对“就业歧视”问题的构想..在市场自发调节的同时;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只有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干预;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就业歧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 我国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明确界定就业歧视的衡量标准..可以参照美国的经营必需Business Necessity 原则; 当产生纠纷时; 雇主必须证明这些测试和其他活动是与工作相关联的..用人单位在用人选择上; 应该基于工作性质、需求以及员工工作能力或与此相关因素进行选择; 不得随心所欲地制定招聘标准.. 不过有的限制也是合理的; 一些特殊行业如高空作业、井下作业; 要尽量减少女工的数量; 这非但不是歧视; 还是对其身心的保护..因此; 制定就业歧视标准就显得异常重要..作为法律调整对象; 拟制定的反就业歧视法中首先应界定就业歧视的范围..就此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可以参照195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对就业歧视的涵义做出界定..该公约规定:就业歧视是根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民族血统、社会出身、年龄、婚育状况、身体状况包括健康状况、外貌等因素而对劳动者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 从而使劳动者不能就业或者不能享受均等就业机会的行为..2完善就业歧视的救济程序..目前; 我国不仅缺乏就业歧视的界定标准; 即使可以确定是就业歧视的案件也很难找到合法有效的救济途径..尽管会发生在劳动者从业过程中; 但大部分还是发生在招聘时..对于后者由于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因而无法以劳动纠纷为由请求劳动仲裁部门保护..因此; 将来的立法中要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 把就业歧视纳入法院的管辖范围; 劳动者可以因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就业歧视向法院提起诉讼..3加强执法监察的力度..未来的“反就业歧视法”应明确规定发生就业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并细化判定标准; 具化惩罚、制裁条款; 使得司法裁判机关处理类似案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诉讼途径毕竟是受害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耗时费力; 成本很高..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国外立法; 考虑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内也设立一个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 从组织上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现..对于违反平等就业规定; 实行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加大行政监察和处罚力度..事实上; 没有独立的、强有力的执法机构; 制度设计无论多么完美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就业歧视机构设置是国家反就业歧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1娄耀雄. 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 J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 3 .2吴忠民. 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 J . 江海学刊; 2003; 10 .。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其对策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其对策近年来,就业歧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加剧,其中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受到的歧视尤为突出。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对受到歧视的个体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从歧视的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就业歧视的成因1. 观念落后就业歧视的根源往往在于观念上的落后。
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着某些特定群体优越意识的问题,尤其是男女不平等、地区不平等、种族不平等等问题,导致社会环境对某些人群的歧视仍然十分普遍和严重。
此外,由于就业歧视涉及到相当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传统,这也导致了就业歧视问题的难以解决。
2. 基础不足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础不足。
一些学校不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差、官僚主义、不良社会风气等都会导致群体基础不足,这些基础不足使得他们面对竞争的时候难以与他人相比,从而在招聘和职位晋升的时候遭到歧视。
3. 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就业市场不规范,也是导致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之一。
许多公司只看重个人的出身背景、社会关系、面貌等,而忽视了个人的能力和业绩。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不遵循公平和正义原则,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安排进入企业,排挤掉了有实力和能力的人。
二、就业歧视的对策1.加强教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歧视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平意识。
同时,中小学校和高校应该重视特才培训,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历证书。
只有我们把人才培养好,才能有优秀的人才进入各行各业,从而达到整体就业市场的高水平。
2.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同时,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歧视行为的惩罚力度。
当然,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兑现照应政策,这将引领企业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从而逐步改变就业歧视的倾向。
3.多元化招聘策略企业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招聘策略,不仅仅是跟据人的出身和成长背景,而是更要看重个人的能力和业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目录写作提纲 (1)容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绪论 (3)本论 (4)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歧视的原因 (4)(一)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4)(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4)(三)群际比较的结果 (5)二、偏见歧视产生的后果 (5)(一)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 (6)(二)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 (6)三、倡导公平,消除歧视 (7)(一)消除刻板印象 (7)(二)增加平等接触 (7)(三)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 (8)结论 (8)参考文献 (9)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写作提纲一、绪论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过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创造了财富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
但由于特殊身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所遭遇的歧视更是引发了众多的讨论。
能否妥善地、全面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将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考验。
因此,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消除歧视的措施,创设和谐的社会,融洽的人际环境。
二、本论(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歧视的原因1、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文化历史因素3、群际比较的结果(二)偏见歧视产生的后果1、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2、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三)倡导公平,消除歧视1、消除刻板印象2、增加平等接触3、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三、结论任何轻视农民工问题或不能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做法都将导致极为严重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后果。
因此,应当将农民工问题作为中国未来十年发展中的头等大事来看待,统筹考虑、综合协调、积极促使农民工问题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这是我国向健康和谐的、可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迈进的必要条件。
试论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及消除策略【容摘要】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创造了财富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
但由于特殊身份及边缘性地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几乎可以从各个方面找到证据,包括身份歧视、社会排斥、就业不公、劳动环境恶劣等等,几乎涉及经济、社会、政治与精神文化诸方面。
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遭遇歧视的原因,并指出了这种歧视产生的后果,最后提出了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歧视偏见消除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到过程中,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为当地创造了财富和税收,促进了社会繁荣。
但由于特殊身份及边缘性地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所遭遇的歧视更是引发了众多的讨论,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消除歧视的措施,创设和谐的社会,融洽的人际环境。
歧视是因为对某个体或其所属团体存有偏见而引起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歧视源于偏见,偏见是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主要成份。
总体来说,偏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偏见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似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偏见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偏见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歧视和攻击的偏见行为。
因此本文从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造成的后果、偏见的消除措施等入手,从而为消除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所遭遇到的歧视。
一、对农民工产生偏见歧视的原因(一)城乡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的各个团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地位的不平等,这是产生偏见的重要因素。
冲突导致敌视,并进一步深化对对方的否定性情感和心理,从而形成对敌视群体的偏见。
1995年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社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流动人口大量涌人城市,被视为与城市居民抢夺“饭碗”。
歧视的替罪羊理论认为,日常生活的挫折导致人们对弱势外围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
在城市劳动力对农民工形成的就业威胁表达不满后,地方政府便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限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
城市人作为城市发展的既得利益者与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之间的利益分歧是客观存在的,前者有着努力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让农民工分享的自利性要求,而后者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利益诉求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和希望得到公平社会保护及政治权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共同追求,由此必然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贾德和帕克的研究发现,当群体之间处于竞争时,外围群体同质效应被强化了,结果就造成了负性的刻板印象和大围的敌意和歧视。
(二)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团体间的竞争和冲突并非偏见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消除了所有的群体冲突,偏见也不会从社会上彻底消失,因为偏见的产生有其文化历史因素。
根据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对历史上各种偏见发生和持续过程的研究,许多偏见最初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那些有权有势的社会集团为了使自己对无权无势社会集团的剥削统治合理化而制造出来的。
而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来之后,便融入了文化传统,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偏见的氛围。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使得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城市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分治观念,因此城市管理者乃至一般市民在执法过程与社会生活中对农民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歧视与偏见色彩。
此外,我国的职业流动机会不平等,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还没有在同一个市场上实现均等就业。
农村流动人口基本上是在劳务市场上实现就业的,绝大多数从事的是“脏、累、差、险、重”的职业。
而城市居民不喜欢到劳务市场上找工作,觉得劳务市场档次太低,有损于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实,最重要的是城市雇员一旦下岗或失业,就可以领取生活补助或失业保险金。
当他们不愿意与农民工“为伍”时,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代价的一部分是由城市政府买单的,即政府成了城市雇员歧视农民工的第三方付费者。
同时,农村流动人口大多也不进入人才市场和技能市场,一方面因为这些市场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流动人口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也不够高,不能在这些市场找到工作。
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这种对立导致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越来越大,致使城市居民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对自己有利而对农民工不利的看法。
长期以来,对农民工的歧视就发展成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三)群际比较的结果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偏见是一种人类倾向于投射的功能。
投射有两种,第一种是相似性投射,即具有将他人视为有敌意和侵犯品质的明显倾向的人往往暴露了他自己的敌视和侵犯品质。
第二种是互补性投射,如资本家剥削工人可能认为,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贪婪,而是因为被他们剥削的人能力低。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工的素质确实还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仍然偏低。
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低于高中,而农村办学条件差和教育水平低使其实际文化程度较之学历程度更低。
二是劳动技能素质仍然偏低。
80%以上的农民工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长期沉淀在低层次劳动者群体中。
三是对城市文明的接受程度有限。
基于城市社会的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拒绝,加之过高的流动性,大多数农民工虽然在不同城市务工多年,但仍然未能真正接受城市文明并融人城市生活,这对于农民工素质的提升非常不利。
当然农民工中有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相对落后,他们在城市中的越轨行为,给城市秩序与居民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并产生“晕轮效应”。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依据自己所属的群体来界定和评价自己,如果通过群际比较,发现自己的群体优于另一群体,个体就体验到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为了满足追求积极自我评价的需要,人们在做群际比较时,常常偏向于群体,表现出“群体偏爱”。
二、偏见歧视产生的后果(一)农民工产生“过客心态”对农民工的偏见歧视会产生一种“预言的自我实现”。
预言的自我实现是指来自社会或他人的预言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实现其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这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罗森塔尔效应可以证明,积极的看法会导致积极的效果,那么消极的看法也可能导致消极的效果。
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对他人形成的印象会暗示别人的行为方式。
刻板印象作为印象一个重要来源,同样会引发这种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农民工的道德意识较差,那么他可能以一种防御、逃避的态度对待农民工。
这种防御、逃避的行为可能会侮辱或激怒农民工,这可能会使他们比其已有的行为表现得更差,从而证实那个人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甚至这个交往过程的中立观察者(开始没有刻板印象知觉者)可能会得出农民工道德意识差的结论,从而潜在地开始另一个恶性循环。
进城农民工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经常受到城市居民语言上的歧视、有意回避、人格侮辱等,直接伤害了进城农民工的人格和尊严,因而他们感受很强烈。
尽管农民工在心理上竭力反抗“二等公民”的地位,但在长期的二元结构现实面前,低下的经济、社会地位使他们不得不在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对城市形成“过客心态”而没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对城市的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
(二)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出现“自愿性隔离”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如果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
相反,对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逃避或置之不理。
农民工选择进人城市工作和生活,当面对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多方面压力时,他们就会主动寻找并且构建能够满足他们精神和心灵依托的场所,而民工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工的这种需求,他们将交往圈子限定在同在城市的老乡之间。
这种文化同质性无疑会给农民工的交往带来安全感,使他们在与城市人的社会关系中形成所谓的“自愿性隔离”。
这种“自愿性隔离”无疑在实质上拉大了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使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虽然市民与农民工这两大群体生存在同一空间中,表面上发生着经济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交往,但在心理意识上,城市居民完全将农民工排斥在自己群体之外,与农民工有着高度疏离感。
农民工这种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与城市居民的隔离使得他们与城市居民缺乏平等的、个人的接触,加之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过长和工资过低,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金钱进行诸如逛街、游玩、购物等消费性闲暇活动,因而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