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的阅读线索PPT课件

记叙文的阅读线索PPT课件
第19页/共45页
2.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
索的因素)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20页/共45页
①文章以XXX为线索,起到贯 穿全文的作用; ②使文章中心明确(主旨鲜 明),条理清楚(脉络清晰), 层次分明,文脉贯通。

前文 呼应
第38页/共45页
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平淡之中见真情,可 敬可亲! 二.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景物描写,外貌描 写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种修辞手法的 巧妙融合,更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结构严谨,首尾圆合。全文以“我”的情 感变化为线索,有自豪有伤感,有责怪有震撼, 更有深深的悔悟,层次分明,一气呵成,行文 自然,首尾呼应。
后来我上了小学。一次,我在大型的考试中失利了。天下着大雨,我望见阳 台上的那菊花,在大风的猛烈攻击下,在大雨的肆意冲刷下摇晃着,但它仍然坚 持着,努力挺直它的腰肢。我怜惜地把它搬回室内。她的枝叶虽然有些损伤,但 枝干仍然强劲而挺拔。我忽然明白了将如何对待面临的考验。这盆花,教会了我 战胜挫折。
上了中学,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我的成绩得不到提高,我十分着急。那天, 我偶然来到阳台上,发现那盆因枯萎而被我弃置已久的菊花,经过了冬、春、夏, 它竟然又长出了花苞!我惊叹于它执着而顽强的生命力!猛然,我明白该怎样做 了。正是这盆花,教我立定目标,不屈不挠。
• 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 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 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第2页/共45页
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能把 文中的人物、事件及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有机贯串起来, 组成一个整体。 ②使文章中心明确(主旨鲜 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内容集中,文脉贯通。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第12讲+记叙文线索作用(课件)-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重难点专攻

第12讲+记叙文线索作用(课件)-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重难点专攻


第6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朱 自
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

第7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 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强感情。
线索作用
①线索的贯穿使文章各部分内容连接在一起,浑然一体,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严谨。 ②从情节上看:线索本身出现在故事情节中,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2、事线 主要指以某一种中心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举例分析: 《散步》,文章内容仅仅以“散步”为中心线索,展现了在那个来得有些 迟的春天,我们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 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 →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关键词: 线索/作用/
好处
➢ 线索的分类
人物
明线
事件 物品
地点
线
时间
注意一篇文章有三种形式的线索 1.明线 2.暗线 3.明暗线交织

以作者的情感态度
暗线
或情感态度的变化为线索
1、人线 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
材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举例分析: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 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再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 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4、地线 文章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以地点变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共64张PPT)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共64张PPT)

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
记叙顺序:
插叙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 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 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 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 着主线继续叙述。
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 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举例: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 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 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 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 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的分类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
小说
特征? 区别?
线索分类: 地线
以地点的 转换为线索。
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是以 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线索分类: 时线
以时间的 推移为线索。
如: 《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 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 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 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了斯 科特和他的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 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线索分类:
感情线
以人物思想 感情的变化
为线索。
如: 《阿长与〈山海经〉》以 “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憎恶、讨厌——敬重、 爱戴)为线索。
线索分类:
双线并行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 明线是藤野先生(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 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 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统编教材中这样的 文章还有很多,如《一棵小桃树》明线是小桃树的 经历,暗线是“我”的经历。

PPT《线索》(部编版人教版通用)【中考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

PPT《线索》(部编版人教版通用)【中考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

1.以物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
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 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 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2.以人为线索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 境人物性格的统 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 习惯等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
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
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中考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
5)某人的 见闻感受
1)文章的标题
4)作者的 思想感情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1.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 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 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 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 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 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 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③四五月间,乡村的田野就是一幅醉人的画:烟柳镶边的村庄是 硕大的一朵飘而不游的绿云,云端点缀着褐色的茅草屋脊。绿油油的小 麦一个劲地往上蹿,冷不丁高出一大截来举着沉甸甸的穗儿冲你直点头。 茁壮的油菜披挂满身的绿剑,豪气干云如赳赳武夫,威风凛凛……
④牛儿甩动尾巴,引犁而歌,歌声落在身后的泥土上,泥土绽 开了一道道笑纹,流溢出的清新温润在空气中弥漫。
白色的,淡紫的,浅红的小花铺了一地又一地,像无数闪亮的眼 睛、璀璨的星星,张扬着蓬勃的活力与清逸的气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线索(共28张PPT)可修改全文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件:记叙文阅读——线索(共28张PPT)可修改全文
③“也跟他一样,约客不来,闲敲棋子吗?” ④“可惜没有灯花可落,只能是落灯泡了,哈哈!” ⑤孩子们议论着,( )笑。前排的小胖一激灵:“有了,老师,我写 ‘约’,写你跟我们的约定!” ⑥我一下子想起来,中考他们考了个倒数第一。
⑦“咱们一起卧薪尝胆,若是期末还是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你们了,在家 ‘歇菜’!”
⑤三五日后,土里的火慢慢熄灭了,土也给火烧透了。这时看 上去,火土堆就像一个个硕大的圆形的红薯,外表黑不溜秋,但一 撇开皮,却一片鲜红。抓一把火土在手,你会觉得像是抓着一把红 色的荞面,轻飘飘的,凑近鼻子,还能嗅到炒面的甜香。有的人家 轻轻扒开火土堆一角,把火土灌进一个长长的布袋里做枕头,说可 治失眠,更多的人家用竹箕挑一些回去做花或果树的养料。不小心 掉在乡路上的一点火土,人们也会轻轻捧起,就像对待谷粒,珍贵 得不行。
⑭我在他们的作文评语中斩钉截铁地写:“跟你们的约定是认 真的。”
⑮有一天,课代表也忐忑不安地问我:“老师,这是真的 吗?”“当然是真的!”我爽然答道,“没见人家美国总统还引咎 辞职嘛!”“可总得有倒数第一啊!万一……”课代表无奈地欲言又 止。我却笑着不睬。
“石榴”在文中有着 极为重要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始终贯 穿全文。请分别写出这两条 线索并说明理由。
小试牛刀
燃烧的火土 ⑥当农历打春的响雷,像演出前招人的乐鼓,唤醒乡村的长夜,烧火土 的人,这天会起一个大早,去把属于自家的火土堆摊开,人们用锄头一扒土 堆,火土一触即碎,这时,远远看去,晃桥河两岸,就像摊晒着一地辣椒、 一地高粱或一地荞麦,更像落了一地灿亮的红霞。紧接着,趁着第一场春雨, 烧火土的人在上面播种下青菜、白菜、苤蓝、莴笋、辣子、茄子等一些蔬菜 的种子,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一层干松毛。烧过的土提前复苏、复活。小苗 从火土上发力,三天五天后,红土上就一片碧绿了,且小苗的叶叶片片上一 个虫眼也没有。烧火土的人袖手站在一旁,像风中的小苗一样,连连点头。 那时我觉得,春天是从晃桥河岸的火土上形成燎原之势的。“惊蛰过,暖和 和。”像被火土捂热一样,到了惊蛰,满世界便都是春天的领地了。 ⑦这些年,作为县级媒体的一名小记者,我大多时间行走在乡间的大地 上,感到分外踏实,总觉得时刻承接着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地气。有时,我会 不自觉地把手指伸进黑黑的泥土的体肤里,我感到它的潮湿,深邃和隐忍, 恰如生命的源头,但我同时发现,时下有不少农民,大多靠化肥和农药种 “卫生田”,也就是不往田地里施用一点农肥,致使土壤板结,像再也发不 开的面,庄稼也虫灾频发,防不胜防,在一些人家的苗圃里,我常看到被形 形色色的虫给咬得大洞小眼、不成样子的小苗。听到主人抱怨说打什么药水 也治不了虫害时,我总会忍不住建议他们:“不把土烧一下再育苗?”年轻 人听了我的话一脸迷茫,倒是中老年人听了,他们的眼里会一下子亮起来, 像从土里闪射出的火光。

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线索专题复习教学课件

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线索专题复习教学课件
以事件、时间、地点为线索
【案例4】请阅读散文《昆明的雨》。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 “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 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 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 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情感变化为线索
【案例5】请阅读《智取生辰纲》,思考问题。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 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 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阅读《长在心上的眼睛》,回答问题:“鞋”在小 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 驴做鞋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奶 奶对小驴的爱(点明中心)。
归纳总结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 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 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线索的选定取决于 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记叙的线索大致 有物线、人线、事线、时线、地线和情线。线索有时不 是单一的,是明、暗线相互交织,共同贯穿全文的。
6.《背影》这篇文章除了“父亲的背影”这条明线以外,还有
一条暗线,便是情感的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暗线——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爱,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最后的牵手》,回答问题: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 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 么。(4分)
参考答案 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父母的)牵手; 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 情)。一般来说,暗线往往是情感线索。
如何判断文章的线索呢?
1.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 它连接所有的材料,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 文字标志,而且表示线索的文字会反复出现。 2.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这些做法来捕捉文章的线索。 (1)看本质。 (2)看文题。 (3)看反复。 (4)看抒情议论句。 (5)看段落间的内部线索。

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线索ppt课件

作文指导记叙文的线索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0
• 【简评】文章以一件破军大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将矛头直指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现实,曾几何时, 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云 外,当权者以权谋私,身为子女者铜臭熏心,对父 母漠不关心。结尾卒章显志,丢弃军大衣的人最需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完整版ppt课件
21
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这质地,这颜色,分明是当初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布嘛。 我要送到延安军事文物博物馆去。对,马上就去!”考古学 者快步跨上自行车离开了。
一日,延安军事博物馆展览, 一个女人领着她的孩子来 参观,边看边教育:“你爷爷当初就是一个大英雄……”忽 然,她愣住了:那件破军大衣不就是当初她亲手扔掉的吗? 千真万确,当初就是她拎着那个带补丁的领子扔掉的!
2.使文章中心明确(主旨鲜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内容 集中,文脉贯通。
完整版ppt课件
3
三、记叙文线索的种类
• 1.以人物为线索 • 2.以事件为线索 • 3.以事物为线索 • 4.以情感为线索 • 5.以时间为线索 • 6.以空间为线索 • 7.明线、暗线两线索
完整版ppt课件
4
记叙文线索分类
完整版ppt课件
25
(7)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
我清楚地看清了父亲的脸:高高地颧骨,深
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 忽然之间,我感
悟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的女儿。父亲,这些 悔
年,你明显地老了,瘦了,你能原谅女儿的 不孝吗?

(8)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的映衬下, 父亲那苍老的脸更加清晰。
与 前文
17
一件军大衣
昔日雄风横扫战场的老军人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耳听着
外屋儿女们争家夺产的吵闹声,他无限悲哀,头一歪撒手西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 (记叙文的线索)
一、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的线索题,能 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全文的脉络,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 需要及其全局的构思的配合。其分类如下: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的第二部分就以 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 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说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 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 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 很大,地点的转换具体而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 再不想 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 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4分)
(1)① (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波澜再起。
(3)② (
),波澜又起。
答案:8.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②蜗牛长大了,儿 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一 处2分,共4分)
(三)2016兰州《守桥》 (面对面练习册第38页) 19. 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提问:常考题型有哪些?
(1)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有关谁的几件事。 (4分) (3)请简要分析标题有什么妙处?
三、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一)、2016河南中考《母亲养蜗牛》第8小题(17年三年模拟五年中考第 92页)
要点归纳
1.理清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 线索)。 2.依据例句格式 3.抓住关键事件
(二)、2014河南中考《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试题 精编第3页)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 言分别概括。 (4分)
答案: 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 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 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 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 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 乱草, 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 葛剁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3)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 为线索。
(4)以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 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事 物为线索。“一物”:一事指作品中说描绘的具体的物。如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情节是围绕“紫藤萝瀑布”展开的,“紫藤萝瀑布” 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紫藤萝 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 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桥 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 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 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 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中以“我对长妈 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中以“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为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
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浑然一体。
二、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关说明顺
序考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6河南中考《母亲养蜗牛》第8小题(17年三年模拟五年中考第92页)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①(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
) ,波澜又起。
(二)2014河南中考《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试题精编第3页)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
要点归纳
1.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2.交代行文线索 3.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4.点明文章主旨
守桥
葛俊康
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 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 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要点归纳
1.理清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以我的见闻和感 受为线索)。
2.按任务+事件格式依次列出
(三)2016兰州《守桥》 (面对面练习册第38页)
19. 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时守 桥,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2)具有深 层含义,暗示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 (3)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4)揭示了小 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