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
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
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作者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
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
2.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6分)【答案】1.B2.①描绘了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傍晚归来的村人安闲从容,自然界的景物静谧优美;②景象中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理解有误。
“心随雁飞灭”意为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雁消逝在天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作用的能力。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含答案(2023·湖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蓝田酬王维给事赠别①钱起卑栖却得性,每与白云归。
徇禄仍怀橘②,看山免采薇③。
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
霄汉时回首,知音青琐闱④。
[注]①时钱起为蓝田县尉,从长安归蓝田,王维(时任给事中)曾作《送钱少府还蓝田》赠别。
②怀橘,《三国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③薇:野菜名。
④青琐闱:宫门上用青色装饰的连环花纹,借指朝廷、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下句中的“白云”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白云”含义有所不同。
B.颔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仍”“免”二字相承,表意丰富,坐实了“卑栖却得性”这句。
C.颈联上句意谓暮禽归飞,先于钱起所乘的马,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
D.前两联自抒怀抱以表心志;后两联叙晚归情景,“暮禽”“新月”“霄汉”扣题中“晚”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思乡孝亲之情。
“徇禄仍怀橘”,写自己任职微官,求得俸禄.仍旧怀乡孝亲。
②随性自适,追慕隐沦之心。
自己虽“卑栖”而能恬然自得;“看山免采薇”,有美丽山居风景可赏,免遭采薇(野菜)而食之苦,暂可随遇而安。
③思念朋友,珍重知音之意。
晚归蓝田,而时时回首身居长安的知音,可见眷恋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用于反衬自己公务缠身不得早归的愤懑”说法错误,颈联“暮禽先去马,新月待开扉”的意思是:日暮鸟归才骑着马回去,弯弯的新月已升上来了,等待归人打开柴门。
综合颈联上下句语义关系看并无反衬关系,也无愤懑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颔联上句“徇禄仍怀橘”的意思是出仕在外仍然想着孝养父母。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名校高三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程公许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
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
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2.《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轻松愉快的心情”错,“飘然”写出诗人即将远离祖国的漂泊之感,并非轻松愉快。
2.【答案】①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以解自己对国家的忧思。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存君兴国”意思是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三致志焉”意思是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①“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深”,“江国”“蓬山”指的是诗人要去的地方,“五云”指皇帝所在地。
而“千里寄”“遥想”则是说纵然到了千里之外,也会把感情寄托在“遥想”之中,惦念君王和国家。
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论思禁闼须公等”中“论思”指议论或思考,在这里特指皇帝与学士、臣子之间讨论学问的行为。
“禁闼”指的是宫廷、朝廷;而“须公等”指的是在座的各位,即为他饯行的好友。
此句意思是“我走了之后,能够在朝廷上与皇帝谈论政事、出谋划策的,还得仰仗各位”,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肯念交盟数寄音”是对饯行的好友说的,意思是希望各位念在我们好友一场,多多给我寄些书信,告知朝廷的近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蝶恋花》含答案(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辛弃疾洗尽机心随法喜②。
看取尊前,秋思如春意。
谁与先生宽发齿③?醉时惟有歌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
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
高卧石龙呼不起,微风不动天如醉。
[注]①词写于淳熙九年冬,当时作者被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中,闲居度日。
②法喜,佛语法喜,谓见法生欢喜。
③宽发齿,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机心”指机谋之心。
首句言洗尽机谋之心,人就能随佛法向善,诸事欢喜。
B.二、三句承接首句,说秋思如春意一般,亦为赏心悦目之事,可助樽前之乐。
C.“谁与……”二句词人以反问的方式表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自己发白齿落的忧虑。
D.下片“千古黄花,自有渊明比”两句,词人以陶渊明自比,以陶渊明为榜样。
2.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自己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沉醉于那微风不动的优美田园风光中,安心过平静的生活。
②最后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写词人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表达其洗尽机心、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反问的方式”错,这里是设问。
“谁与”二句写醉歌可以延年益寿。
词人以设问的方式,说明饮酒听歌可以宽解发白齿落的忧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卧”二句写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
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
这谁也不能叫醒的石龙不正是诗人的化身?他被罢职归家之后高卧枕石,不再起出仕之念,其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恰似陶渊明来归隐。
他以陶渊明为榜样,以淡泊高雅的情怀,对待落职闲居。
其志在高山流水之心事,言其落职之后,将高卧不起,波澜不惊,安心地过寂寞的生活。
“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写的虽是山中寂静如醉如寐一般的景色,却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洗尽机心”,淡薄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直抒胸臆。
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
②借景抒情。
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
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
“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
“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诗歌鉴赏】前两句通过想象写友人远去。
接下来两句通过夸赞友人所到之地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冲淡了友人的离别之愁。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白下驿饯唐少府》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白下驿饯唐少府》含答案(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A4.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
“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
①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
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
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南歌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南歌子》含答案(2023春·江苏·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苏轼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
寓身化世①一尘沙。
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早知身世两聱牙②。
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
②聱牙:乖忤违背。
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
B.“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
C.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
2.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
本词说渐渐地中秋又过,自己已是两鬓花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早生华发”一样,都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
②功业未就、平庸无为的自嘲。
本词说自己为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有感叹个人渺小,才华无法施展之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与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对比,突出了对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自嘲。
③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
本词说“笑看潮来潮去”,希望与李白相伴,写下豪迈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但以酒祭洒江月等,都体现了词人看透世俗、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理解有误,词中并未将方士求仙、渔人泛舟与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进行比较;两种生活实则一脉相承,都是词人超脱旷达的精神体现。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
【2023年】(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14.A【解析】A项,“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误,晁补之《临江仙》全词重在抒写与朋友的深情。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明确表明友人此时并未离去。
15.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 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 细雨初晴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 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2024年】
一、(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看法。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钦佩之情。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实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子虽在山野也特别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憧憬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担当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实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逍遥自由,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艳羡。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由。故选C。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对雪》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对雪》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自己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用了借代的修辞,以“绿”来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一位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无从着力的诗人形象。
16.(6分)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情?试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5.C16.(1)颔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颈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和以虚写实的方法,写出了作者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苦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错,由“似”可知,“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是想象的,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时的情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颔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是说“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选用的意象主要有“云”“雪”“风”,其中“云”是乱云,“雪”是急雪,“风”是“回风”,旋风,描绘出了一幅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的景象。
这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先写云后写雪,层次清楚,暗示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坐到急雪回风,这样就通过写景,表达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世内心的悲凉,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系列练习121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材料一: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
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
(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
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
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
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
”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
”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
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
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材料二: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
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
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
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
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将吏皆惊。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
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杨亿以众A言B告C旦D不答E及至F秦州G将吏H心亦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枯,指使人穷达,与贾谊《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忆秦娥娄山关》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忆秦娥娄山关》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西风烈”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营造出壮烈的抒情氛围,慷慨高亢。
B.以表现事物形态的“碎”来形容马蹄声的急,以“咽”来描绘喇叭声的低,准确而精彩。
C.下片起句豪迈,写出了娄山关的坚不可摧,红军战士固守雄关的英勇,豪气激昂。
D.“从头越”这三个字表现了词人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无畏勇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15.本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结,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15.①以景作结,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②词人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群山绵延莽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境界壮丽沉雄。
③表现了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词人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红军战士固守雄关的英勇”错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出红军夺取娄山关的异常艰辛,而非“固守”娄山关的“英勇”。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首先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意思,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以写景句来收笔,可以判断其手法为比喻、以景结情。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这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势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境界壮丽沉雄。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早寒江上有怀》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早寒江上有怀》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事见《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化用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运用比兴手法,为下文书写心志奠定情感基调。
B.颔联诗人言明家住襄阳。
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又称其“楚云端”,就地成对,无斧凿迹。
C.颈联以“乡泪”真挚之情对“归帆”想象之景,丝丝入扣,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D.尾联以景结情,大意为风烟迷失了去往渡口的道路,而茫茫的江水与海相平,在夕阳下荡漾。
16.(6分)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
试分析诗歌借助意象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15.A16.①诗人选用了落叶、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②作者又选用迷津、平海意象,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首联化用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错误。
首联没有化用典故,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
第一联是写景,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选用了落叶、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练习一、[2023ꞏ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宽广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无有不胜。
法曰:“用众进止。
”晋太之地。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
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
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
’此有以见秦师之乱。
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
”太宗曰:“然。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含答案(2023春·广东肇庆·高三肇庆市第一中学校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风景的美好。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
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答案】1.C2.①毛张健认为此诗并不是劝诫友人安心赴任,而是表达催促友人尽快返家的愿望;②诗歌描写竹影满径、人家傍山、花木缘溪之胜景,并借用衣冠南渡之典是为了提醒友人吴越风光让人着迷,侧面劝诫友人不要留恋于此;③诗歌尾联想象夜猿啼海树之场景,正面提醒友人“思乡望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说法有误。
“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是士人躲避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评价文章的思想主旨的能力。
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
所以,毛张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了劝诫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望。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 分钟总分:63 分一、(2019 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9 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 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 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 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 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 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 歌曰: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老人所唱的歌, 后人称《击壤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 人事变迁, 老友难相见, 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 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 景象凄凉残败, 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 诗歌中说的“不我招” , 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 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 祝友人前路顺利, 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 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 除此之外, 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答案B “景象凄凉残败”错, 从全诗来看, 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 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 答案①对比: 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诗人慨叹青山依旧, 故人难见, 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 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 却触动诗人的离情, 更显悲哀。
③用典: 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 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 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对于手法题, 第一步, 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些手法。
第三步, 简析这些手法在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9 分)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江左衣冠世有名, 几人今复振家声? 朝廷独立清冰节, 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 身闲耳目益聪明。
长松野水谁为伴, 顾我堪羞恋宠荣。
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运用“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 语气上颇为沉重。
B. “朝廷”与“闾里”对举, 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的同情。
C. 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 可以看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 对于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钦慕之意。
4. 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答案B “朝廷”代指“为官” ,“ 闾里”本义是平民、邻居,这里是“退休”。
“朝廷”“闾里”分别指张卿退休前后的两种状态, 不存在“壮志难酬”的情况,诗人也并未对其表达同情。
4. 答案①磊落刚正, 心怀天下。
在朝堂之上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
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
在荣宠面前保持戒慎警醒之心, 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
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
敢于以人为鉴来剖析自我, 并指出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酬赠入手, 结合整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首联“几人今复振家声”指出了应继承和发扬家风。
颔联运用“朝廷”和“闾里”的对比, 表达对张卿以清终始的敬佩。
颈联“犹慷慨”与“益聪明”描绘出一位老当益壮的致仕官员形象。
尾联描述了两人不同的处境,一个与“长松野水”为伴,但仍关心国事;一个仍在官场,但以张卿为鉴, 告诫自己莫恋荣宠,保持警醒。
根据以上分析来总结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即可。
三、(2019江西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题目。
(9 分)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 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 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 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 《黄庭经》, 道经。
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上片第一句表现了居住地的环境优美而又纯净, 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与之相比。
B. 下片前三句表明词人就是要理直气壮地享受这种自在的生活, 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C. 最后两句表明词人抱怨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 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D. 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 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
6. 请赏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答案D “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的心情”有误, 应是较为婉转地表达。
6. 答案①“家住苍烟落照间”写出了词人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
②“苍烟”字面已包含着色彩, “落照”中虽没有出现表示颜色的词, 但其中暗含色彩, 引起人的多种联想。
③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处的环境, 与龌龊的仕途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9 分)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 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 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 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 残灯落碎花。
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边塞景物, “黄云”“紫塞”“女墙”“乌啼” , 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 “落日”两句, 有远有近, 有动有静, 场面宏阔, 呈现出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 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7. 答案C “表达了词人戍边的豪情”理解有误, 本词虽然词风豪放, 意境开阔, 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马嘶声悲凉, 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 ,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 而非“戍边的豪情”。
8. 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 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
“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
“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落下,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来愈浓。
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体会感情,分析所用抒情手法。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两句借景抒情。
当胡笳吹起时, 那呜咽的声音充溢着的是悲凉的情调, 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而“空城黑”三字, 又为词境增加了些许凄凉之意。
这两句在肃杀中寓以悲凉, 传达出词人已经蓄满的感情。
“秋梦不归家”直接抒情, 道出了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
“残灯落碎花”写眼前实景,词人欲“归家”而不得,希望于梦中实现心愿,但又无法入睡,只能在“残灯”前独坐, 落下的灯花又何尝不是词人心碎的隐喻, 一个“落”字使得境界全出,这是以景结情。
五、(2019 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目。
(9 分)石柜阁(节选)[注]杜甫石柜曾波上, 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 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 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 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 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安, 谢尔性所适。
[ 注] 本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入蜀, 途经石柜阁所作。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第一、二句描绘的画面:石柜阁高耸在起伏的波浪之上, 高壁的倒影好像在空中回荡。
B. 第三、四句中, 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色彩丰富, 又富有动感。
C. 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 以致辜负了奇绝的山水景致。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 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0. 诗篇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答: _______9. 答案C “痛恨自己生性孱懦”错。
诗人说自己生性孱懦,又为饥寒所迫,回答了他面对蜀地奇绝的山水, 无法轻松享受优游之乐的原因, 隐含了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 不是痛恨自己的这种性格。
10. 答案①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 ②个人境况的不如意, 使他无法彻底放松, 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 ③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 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伟大胸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最后四句” , 锁定答题区间。
其次翻译最后四句, 了解其大意。
答题时可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情感(忧国忧民)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9 分)送董判官高适逢君说行迈, 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 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 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 男儿莫顾身。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
“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 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显得悲壮, 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 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 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
与此同时, 还流露出羡慕之情。
C. 诗人多次出塞, 因此诗中对边塞“多雨雪”“有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
D. 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的颓丧之气为之一振, 使作品显得有气势, 格调雄健, 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12. 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答案B “即受重用”夸大或无中生有。
12. 答案勉励友人莫畏艰辛, 要经得住雨雪风尘之苦, 为保卫边关贡献良策, 为祖国奋不顾身;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和为国事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