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计算机安全学(一)—计算机安全概论

合集下载

《计算机安全概述》课件

《计算机安全概述》课件

常见的计算机安全威胁
黑客攻击、病毒和恶意软件、网络钓鱼、数据泄露和社交工程是我们面临的常见计算机安全威胁。
保护计算机安全的方法
1 强密码和多因素身份验证
使用复杂且唯一的密码,结合多因素身份验 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账户安全。
2 定期更新和备份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定期备份重 要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
3 防火墙和安全软件
安装和更新防火墙、杀毒软件和反恶意软件 程序,保护计算机免受恶意攻击。
4 安全意识培训
培养员工具备识别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 提高整体安全防护水平。
网络安全知识
了解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类型,包括DDoS攻击、拒绝服务(DoS)攻击和 SQL注入等,可以帮助我们保护个人和企业的网络安全。
密码学基础
密码学是研究加密学和解密学的科学,它涉及密码算法、密钥管理和信息传输安全。
《计算机安全概述》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计算机安全的定义、重要性、常见威胁、保护方法、网络安全 知识、密码学基础以及未来趋势。让我们一起探索计算机安全世界的奥秘!
计算机安全的定义
计算机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免受未经授权访问、使用、披露、破坏、干扰或滥用的科学和技术措施。
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安全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保护我们的隐私,防止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
计算机安全的未来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对计算机安 全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以应对未来的安全挑战。

《学电脑安全与病毒防范》读书笔记模板

《学电脑安全与病毒防范》读书笔记模板

4.1文件系统的安全设置 4.2文件安全的高级设置 4.3办公文档的安全设置 4.4上机练习
5.1上安全策略 5.2 IE安全设置 5.3清除上痕迹 5.4遭遇恶意代码和流氓软件后的修复 5.5上机练习
6.1电子箱的安全设置 6.2聊天工具的安全设置 6.3上交易的安全设置 6.4上机练习
7.1操作系统的备份与还原 7.2驱动程序的备份与恢复 7.3用户数据的备份与还原 7.4上机练习
读书笔记
太初级了,收录的还是xp系统。
目录分析
1
第1章电脑安全 基础知识
2
第2章限制他人 使用电脑
3
第3章打造安全 的操作系统
4 第4章文件与办
公文档安全设 置
5 第5章
Internet安全 设置
第6章通信工具 1
与上交易安全 设置
2
第7章备份与恢 复数据
3
第8章防范电脑 病毒
4
第9章木马预防 与查杀
8.1了解电脑病毒 8.2手动查杀和预防病毒 8.3常见杀毒软件应用 8.4感染病毒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8.5 U盘病毒的预防与查杀 8.6上机练习
9.1认识木马 9.2木马的预防措施 9.3常见木马及其清除方法 9.4使用工具查杀木马 9.5上机练习
10.1零距离接触黑客 10.2反黑客入侵策略 10.3使用防火墙阻止黑客 10.4上机练习
精彩摘录
这是《学电脑安全与病毒防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学电脑安全与病毒防范》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学电脑安全与病毒防范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

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

对称加密技术解析
对称加密技术原理
对称加密技术,是一种基于共 享密钥的加密方法,发送和接 收数据的双方使用相同的密钥 进行加解密操作。
常用对称加密算法
常用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 3DES、AES等,其中AES是目 前最广泛使用的,其安全性高 ,计算速度快。
对称加密技术的优势与 局限
对称加密技术的优势在于加解 密效率高,系统开销小;局限 在于密钥分发和管理困难,存 在密钥泄露的风险。
2 常见系统漏洞类型
常见的系统漏洞包括软件漏洞、配置错误、权限设置不当等,这些漏洞容易被攻击者利用 ,对系统安全构成威胁。
3 系统漏洞防护措施
针对系统漏洞,可以采取及时更新补丁、加强访问控制、加密敏感数据等防护措施,提高 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7 网络协议安全性
网络协议安全概述
网络协议安全的重要性
恶意软件的危害
恶意软件的危害严重,不仅会 造成数据丢失、系统崩溃,还 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甚至控制 用户的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 。
网络钓鱼攻击
1 网络钓鱼攻击的定义
网络钓鱼攻击是一种通过伪造的网站或电子邮件
网络钓鱼攻击的常见手法
2
,诱骗用户输入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的网
网络钓鱼攻击常见的手法包括伪装成正规网站或
漏洞分析与评估
漏洞分析与评估是对发现的 漏洞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其 影响范围和可能被利用的方 式,为后续的修复提供依据 。
漏洞的利用与防护
漏洞的利用是指黑客或恶意 攻击者利用已知的系统漏洞 进行攻击,防护则是通过补 丁、防火墙等手段,防止漏 洞被利的起源
古典密码学的发展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通常 一起使用,防火墙防止恶意 流量进入网络,而入侵检测 系统则监控网络内部,确保 网络的安全运行。

信息安全概论牛笔记

信息安全概论牛笔记

信息安全概论牛笔记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涵盖了众多领域,从网络攻击与防御到数据保护,再到系统安全等。

以下是一份关于信息安全概论的牛笔记,帮助你全面了解信息安全的核心概念和实践。

一、信息安全概述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保护组织的资产免受各种威胁和攻击,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策略和管理机制,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人员安全等方面。

二、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多种多样,包括病毒、蠕虫、木马、钓鱼攻击、勒索软件等。

这些威胁可能来自内部或外部,针对系统的不同层面发起攻击,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或其他损害。

三、信息安全策略为了应对这些威胁,组织需要制定并实施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

这包括:1. 防火墙策略:通过设置防火墙规则,限制非法访问和数据传输。

2. 访问控制策略:根据人员的职责和工作需要,为其分配适当的访问权限。

3. 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4. 安全审计策略: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信息安全技术为了实现信息安全,组织需要采用一系列安全技术。

这包括:1. 防病毒软件:检测和清除计算机中的病毒。

2. 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系统活动,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报警。

3. 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时的安全性。

4. 身份认证技术:通过多因素认证或单点登录等方式,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系统。

五、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策略制定、组织架构设计、安全流程制定和安全培训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提高信息安全的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实现信息安全取决于每个联网国家、企 业和公民采取的安全措施
为防范高技能的网络犯罪,必须培育全 球信息安全文化。不仅需要良好的监管 和立法,还需要敏于察觉威胁,并制定 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严厉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信息安全的目标
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保护信息系统,使其 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要保证信息资源的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 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不 可抵赖性 (Non-repudiation)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网络安全热点问题
网站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针对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恶意程序继续增
加,智能终端将成为攻击的重要目标 针对网上银行、证券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的攻击
增加 APT攻击更加盛行,网络窃密风险加大 域名用者或欺诈 IPv6网络、无线网和云系统及数据等安全问题
会越来越多
软件本身设计不良或系统设计上的缺陷 网络防护不够严谨 网络威胁 不正确的使用的习惯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网络安全的实现
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是网络安全的基础 条件
严格的安全管理是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 严格的法律规范体系是网络安全的根本
保证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信息安全
计算机系统承担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功能 ,网络系统承担信息的传输功能,所以 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目标就是完美 实现信息安全
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论
教学目标
主要介绍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 的概念;分析近年信息安全形势及移动互联 网安全领域;简单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 结构。
通过本章学习,对网络安全的威胁、网络安 全的重要性和安全网络框架模型有全面了解 安全及信息安全的概 念

计算机安全概论

计算机安全概论

2013-3-4
Copyright Liu Peishun
3
第一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本章学习目标 认识计算机安全隐患现状及研究重要性 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安全系统面临的威胁 了解计算机安全技术的体系结构 了解安全系统设计原则
为何要研究计算机安全问题? 趋利性增强-黑色产业经济链
最初的病毒制造者通常以炫技、恶作剧或者仇视破坏为目的 资料:从2000年开始,病毒制造者逐渐开始贪婪,越来越多 地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近一两年来,黑客和病毒制造者越来越狡猾,他们正改 变以往的病毒编写方式,研究各种网络平台系统和网络 应用的流程,甚至杀毒软件的查杀、防御技术,寻找各 种漏洞进行攻击。 病毒产业链越来越完善,从病毒程序开发、传播病毒到销售 病毒,形成了分工明确的整条操作流程,这条黑色产业链每 年的整体利润预计高达数亿元。 黑客和电脑病毒窃取的个人资料从QQ密码、网游密码到 银行账号、信用卡帐号等等,包罗万象,任何可以直接 或间接转换成金钱的东西,都成为黑客窃取的对象。 互联网黑色产业链日渐形成 病毒编者年收入百万。 据金山安全实验室反病毒专家预测, 2013年木马产业规模 将超过百亿 2013-3-4 Copyright Liu Peishun 5
2013-3-4 Copyright Liu Peishun 24
不可否认性: 1)可控:可控性主要指对危害国家信息(包括 利用加密的非法通信活动)的监视审计。控 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使用 授权机制,控制信息传播范围、内容,必要 时能恢复密钥,实现对网络资源及信息的可 控性。 2)可审查: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 和手段。使用审计、监控、防抵赖等安全机 制,使得攻击者、破坏者、抵赖者“逃不脱", 并进一步对网络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依 据和手段,实现信息安全的可审查性。

计算机网络安全(笔记)

计算机网络安全(笔记)

1网络安全基础知识1.1网络安全简介1.1.1物理安全1、防盗;2、防火;3、防静电;4、防雷击;5、防电磁泄漏1.1.2逻辑安全计算机的逻辑安全是计算机安全的最基本要求,可以通过设置口令字、文件授权、账号存取等方法来实现。

1.1.3操作系统安全1.1.4联网安全联网的安全性是进行网络通信的最基本保证。

1.2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人为的恶意攻击,是计算机网络面临的最大威胁。

1.2.1物理威胁1、偷窃;2、废物搜寻;3、间谍行为;4、线缆连接;5、身份识别错误1.2.2系统漏洞造成的威胁1、乘虚而入;2、不安全服务;3、配置和初始化;1.2.3身份鉴别威胁1、口令圈套;2、破解口令;3、算法考虑不周;4、编辑口令1.2.4线缆连接威胁1、窃听;2、拨号进入;3、冒名顶替1.2.5有害程序1、病毒;2、代码炸弹;3、特洛伊木马;4、更新或下载;代码炸弹,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代码,其原理是一旦到达设定的日期或钟点,或当机器中发生了某种操作,代码炸弹就被触发并开始产生破坏性操作。

代码炸弹属于有害程序威胁。

特洛伊木马是包括病毒、代码炸弹、蠕虫等诸多恶意代码程序的总称。

这类程序一旦被安装到机器上,便可按编制者的意图行事。

1.3网络出现安全威胁的原因1.3.1薄弱的认证环节1.3.2系统的易被监视性1.3.3易欺骗性1.3.4有缺陷的局域网服务和相互信任的主机1.3.5复杂的设置和控制1.3.6无法估计主机的安全性1.4网络安全机制1.4.1加密机制1.4.2访问控制机制访问控制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非法使用系统资源。

1.4.3数据完整性机制1.4.4数字签名机制数字签名机制主要解决以下安全问题:(1)、否认;(2)、伪造;(3)、冒充;(4)、篡改1.4.5交换鉴别机制用于交换鉴别的技术有以下两种:(1)、口令;(2)、密码技术1.4.6公证机制1.4.7流量填充机制1.4.8路由控制机制1.5小结2物理和环境安全2.1物理与环境安全的重要性2.2静电的危害与防范2.2.1静电对计算机的危害2.2.2静电的防范措施(1)、应加强操作者自身预防静电意识;(2)、机房装修时要建立接地系统和采取防静电地板;(3)、计算机安装时主机箱要有导线与接地系统相接;(4)、计算机维修要注意3个方面的防护:维修工具要接地放电,不要直接触碰各类元器件;释放身体携带的静电。

计算机安全复习

计算机安全复习

计算机安全复习计算机安全是当今数字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和互联网。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防止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见问题。

本文将围绕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威胁、防护措施以及常见安全漏洞展开讨论。

一、计算机安全概念计算机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修改或破坏的能力。

它包括多个方面,如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

计算机安全的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二、常见安全威胁1. 病毒和恶意软件:病毒是一种植入计算机系统中并且通过复制自身传播的恶意程序。

恶意软件包括病毒、蠕虫、木马等,它们可能会破坏文件、系统或者窃取用户信息。

2. 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对计算机系统或网络进行攻击,以获取敏感信息、破坏系统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活动。

常见的网络攻击包括拒绝服务攻击(DDoS)、入侵攻击、钓鱼等。

3.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获取或公开敏感信息的行为。

数据泄露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财务损失等问题。

4. 弱密码和身份验证机制:使用弱密码或者没有足够安全的身份验证机制会为黑客提供攻击的机会。

弱密码和身份验证机制容易被猜测或者绕过,从而导致账户被盗或者系统被入侵。

三、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1. 使用强密码:选择一个足够复杂的密码,并且定期更换密码。

密码应该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避免使用个人信息作为密码。

2. 安装和更新防病毒软件:及时安装和更新防病毒软件可以检测和删除恶意软件,保护计算机免受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攻击。

3. 加密敏感信息:对于敏感信息,如银行账号、密码等,应该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即使数据被窃取,黑客也无法解读。

4. 备份数据:定期备份重要的数据是数据恢复的重要手段,即使数据出现损坏或丢失,也能够迅速将数据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1.8 习 题
2.思考与简答题 (1)简述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 (2)简述计算机系统面临的威胁。 (3)简述PDRR网络安全模型的工作过程。 (4)简述计算机安全发展趋势。 (5)简述安全系统设计原则。 (6)简述人、制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7)自己是如何认识计算机安全的?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1.7 本 章 小 结
本章介绍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面临的威 胁、计算机安全研究的重要性、计算机安全技术体系结构、安 全系统设计原则以及人、制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通过本章的 学习,使读者对计算机安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认识到计算 机安全对于国家、单位和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除依赖自身内部的安全机制外,还与外部网络环境、应 用环境、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有关,因此,从广义上讲,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框 架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
1.网络系统层次。 2.宿主操作系统层次。 3.数据库管理系统层次。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1.3.4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PDRR网络安全模型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1.1 计算机安全基本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秘密信息在产生、传输、使用和存储过 程中不被泄露或破坏。
1.计算机安全的4个方面
保密性 完整性 可用性 不可否认性
2.计算机安全的组成
系统安全 数据安全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概述
1.2 计算机安全研究的重要性
计算机资源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的原因有: (1)计算机是电子技术产品,其所处理的信息也是各种电子信号; (2)系统运行是靠程序控制的,一个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数百万 个受各种程序控制的逻辑联结; (3)自身抗外界影响的能力还比较弱,安全存取控制功能还不够完善; (4)其运行环境要求比较高; (5)现代化管理不够完善。

计算机网络安全超强笔记

计算机网络安全超强笔记

计算机网络安全超强笔记1. 引言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攻击和数据泄露的一系列措施。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愈发重要,因为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威胁不断增长。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和技术,帮助读者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保护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2.1 病毒和恶意软件病毒和恶意软件是最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之一。

它们可以通过下载不安全的文件、打开恶意电子邮件附件或访问感染的网站来感染计算机系统。

一旦感染,病毒和恶意软件可以窃取个人信息、损坏文件和系统,并传播给其他计算机。

2.2 木马和后门木马和后门是指隐藏在看似正常软件或系统中的恶意代码。

一旦用户安装了带有木马或后门的软件,攻击者就可以远程控制被感染的计算机,并访问用户的私人数据。

2.3 DOS和DDOS攻击DOS(拒绝服务)和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通过超载目标服务器或网络来削弱其正常运行的攻击手段。

攻击者派遣大量的请求,使得服务器无法处理所有请求,从而导致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工作。

2.4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威胁了个人和组织的隐私和安全。

这些威胁包括未经授权的文件访问、数据库入侵、云存储违规访问等等,导致敏感信息被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

3.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3.1 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用于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设备,可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流量。

它可以配置规则,允许或拒绝特定类型的数据流入或流出网络。

防火墙通过过滤网络流量来阻止恶意流量进入系统。

3.2 加密加密是一种将敏感数据转换为无法被未经授权人员读取的格式的技术。

加密可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

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3.3 认证和授权认证是确认用户身份的过程,而授权是授予用户访问特定资源的权限。

认证和授权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

常见的认证技术包括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双因素认证和生物特征认证。

计算机安全技术概论

计算机安全技术概论

·24·
返回本章首页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技术概论
我国计算机安全法规主要有: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 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中 国公用计算机Internet国际联网管理办法》、《计算机 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商用密码管理条 例》、《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 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电子 出版物管理规定》等。
在我国,80年代开始,有关计算机病毒问题的研 究和防范已成为计算机安全方面的重大课题。
·10·
返回本章首页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技术概论
1.1.2 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
1.操作系统的脆弱性 (1)体系结构不安全 (2)进程管理机制中的缺陷 (3)操作系统提供的RPC服务和安排的漏洞 (4)常用操作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 (5)为操作系统开发人员提供的无口令入口 (5)操作系统提供Debug与Wizard给黑客可乘之机
·5·
返回本章首页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技术概论
2.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的攻击和威胁 (1)对实体的攻击和威胁
计算机本身和外部设备乃至网络和通信线路面临各种 风险,如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操作失误、设备故障、 电磁干扰、被盗和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安全因素所致的物质 财产损失、数据资料损失等。
·6·
返回本章首页
2.1 计算机房安全的环境条件 2.2 实体及硬件的安全防护 2.3 计算机硬件的检测与维修
·28·
返回本章首页
第1章 计算机安全技术概论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实体安全的定义、目的和内容。 (2)掌握计算机房场地环境的安全要求。包括机房

计算机安全基础概述

计算机安全基础概述

计算机安全基础概述计算机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修改和破坏。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系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因此计算机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计算机安全的基础概念、威胁、防护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计算机安全基础概念1.1 计算机安全的含义计算机安全是指确保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不受非法访问、使用、修改和破坏的能力。

它包括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的安全,防止计算机系统遭受未经授权的入侵、病毒、黑客攻击等。

1.2 安全威胁计算机安全的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法访问:黑客通过漏洞和密码破解等手段,非法获取计算机系统的权限,进而窃取、篡改或删除数据。

2)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包括病毒、蠕虫、木马等,它们会潜入计算机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恶意破坏或数据窃取。

3)拒绝服务攻击:黑客通过洪水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等手段,使目标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造成系统瘫痪。

4)社会工程学攻击:攻击者利用社会工程学手段,如假冒身份、钓鱼网站等,骗取用户的账户信息和密码。

1.3 安全防护措施为了保障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强密码:使用足够强度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密码应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避免使用常见的字典词汇。

2)防火墙:配置防火墙,限制对计算机系统的非法访问和入侵。

3)更新补丁: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更新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4)反病毒软件:安装并定期更新反病毒软件,及时检测和清除潜在的恶意软件。

5)账户权限管理:合理设置用户账户的权限,避免一些普通用户拥有管理员权限导致的潜在风险。

二、计算机安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1 发展现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等安全威胁时有发生,大量的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遭受泄露和利用,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第1讲-计算机系统安全概述

第1讲-计算机系统安全概述
不可否认性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无法否认已发 出的信息或信息的部分内容,信息的接收者 无法否认已经接收的信息或信息的部分内容。
可存活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面对各种攻击或 错误的情况下继续提供核心的服务,而且能 够及时地恢复全部的服务。
系统安全基础知识
可认证性是指保证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服务者 都是真实声称者,防止冒充和重演的攻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4年国务院令147号发布)中的定义,“计算机信息系 统是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 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格对信息进行采集、加 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狭义的计算机系统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指单个计算机系统设 备,包括电脑、手机、嵌入式设备(智能家居设备、 汽车电子设备、物联网设备、网络设备)等。
3)信息安全
防止信息财产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破 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的系统辨识,控制。即确保信息的完 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系统安全基础知识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安全?
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基本属性(CIA)
机密性(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Integrity) 可用性(Availability)
1)网络漏洞
网络是多个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载 体,网络信息传输天然就存在被攻击的危 险。(量子通信能够在理论上避免被偷听、 窃取的威胁。)
当前的网络协议对安全性的考虑不够充分, 存在先天不足,具有许多安全漏洞,如网 络协议缺乏认证保密机制等。
常见漏洞和攻击介绍
对网络攻击的几种模式:
信息的正常流动: 信源
系统安全基础知识
什么是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

读书笔记——计算机安全学(一)—计算机安全概论

读书笔记——计算机安全学(一)—计算机安全概论

计算机安全概论与安全相关的基本服务(基本安全服务)——使系统得到安全保护而免受威胁。

安全策略——能辨识威胁,并能定义出能够确保系统安全的条件。

安全机制——负责检测和预防攻击,以及从攻击中成功地恢复工作。

假设与信任——指导威胁的辨识,并决定威胁被认识的程度。

分析系统的安全性需要:1.理解实施安全策略的机制2.掌握相关的假设与信任的知识目标:设计出更好的机制和策略,以减少对安全的威胁。

(注意: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风险分析。

在任何系统的安全机制中,人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策略和程序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1.基本安全服务计算机安全建立在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之上。

(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对其中的安全服务的解释也是由个体需求、习惯和特定组织的法律决定的)●保密性是对信息或资源的隐藏。

(保密性也适用于数据的存在性)(对数据进行保密,通过访问控制机制如密码技术,或依赖系统的机制防止信息的非法访问)“需要知道”(need to know)原则?计算机安全领域中最早的形式化研究工作?控制失效和控制被旁路?注意:所有实施保密性的机制都需要来自系统的支持服务。

其前提条件是:安全服务可以依赖于内核或其他代理服务来提供正确的数据,因此假设和信任就成为保密机制的基础。

●完整性:指数据或资源的可信度,通尝试用防止非法的或者未经授权的数据改变来表达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即信息的内容)和来源完整性(即数据的来源,常称为认证))。

信息来源——可信性和准确性。

完整性机制分为预防机制(阻止未授权或者阻止用未授权的方法改写数据的企图)和检测机制(报告数据的完整性不再可信,不阻止完整性的破坏)检测机制方法:分析系统事件(用户或系统的行为)来检测出问题或者(更常见的是)通过分析数据本身来查看系统所要求或者期待的约束条件是否依然满足。

处理保密性与处理完整性的差别:●处理保密性:数据遭到破坏or 没有遭到破坏。

●处理完整性(评价很困难):数据的正确性和可信性影响数据的完整性的因素:◆数据的来源(即如何获取数据及从何处获取数据)◆数据在到达当前机器前所受到的保护程度◆数据在当前机器中所收的到的保护程度注意:依赖于关于数据源的假设以及关于数据源的可信性的假设,这是两个常常被忽视的安全基础。

计算机系统安全课件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论

计算机系统安全课件 第1章  信息安全概论

第1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概论
(4)非法冒充 采取非常规则的方法和手段,窃取合法用 户的标识符,冒充合法用户进行窃取或信息
破坏。
(5)系统人员的窃密和毁坏系统数据、信息
的活动等
返回本节
第1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概论
有意威胁(攻击)的主要目的:
企图获得系统中的机密信息,为其国家或组织
所用(如工业间谍)


对系统的安全弱点探测与分析
实施攻击
返回本节
第1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概论

远程攻击的主要破坏动作包括偷窃软件源代
码和财政金融数据、访问机密文件、破坏数据 或硬件,还包括安置为日后再次侵入
(2) 对信息的威胁和攻击 ① 信息泄漏 就是偶然地或故意地获得(侦收、截获、 窃取或分析破译)目标中信息,特别是敏感信息, 造成泄漏事件。 ② 信息破坏 是指由于偶然事故或人为破坏,使信息的 正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受到破坏,使得系统的 信息被修改、删除、添加、伪造或非法复制,造 成大量信息的破坏、修改或丢失。
第1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概论
(3)合法窃取 利用合法用户身份,设法窃取未授权的信息。 (4)破译分析 对于已经加密的机要信息,利用各种破译分析手 段,获得机密信息。 (5)从遗弃的文本中分析获取信息 如从信息中心遗弃的打印纸、各种记录和统计报 表、窃取或丢失的软盘片中获得有用信息。
第1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概论
主动攻击是指篡改信息的攻击。 主动攻击不仅是窃密,而且威胁到信息的完整
性和可靠性。
主动攻击以各种各样方式有选择的修改、删除、
添加、伪造和复制信息内容,造成信息破坏。
第1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概论
主动攻击的主要方法有: (1)窃取并干扰通信线中的信息 (2)返回渗透 有选择地截取系统中央处理机的通信,然后 将伪造信息返回给系统用户。 (3)线间插入 当合法用户已占用信道而终端设备还没有动 作时,插入信道进行窃听或信息破坏活动。

计算机安全概论【精选】共43页文档

计算机安全概论【精选】共43页文档
计算机安全概论【精选】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Hale Waihona Puke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安全概论
与安全相关的基本服务(基本安全服务)——使系统得到安全保护而免受威胁。

安全策略——能辨识威胁,并能定义出能够确保系统安全的条件。

安全机制——负责检测和预防攻击,以及从攻击中成功地恢复工作。

假设与信任——指导威胁的辨识,并决定威胁被认识的程度。

分析系统的安全性需要:
1.理解实施安全策略的机制
2.掌握相关的假设与信任的知识
目标:设计出更好的机制和策略,以减少对安全的威胁。

(注意: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风险分析。

在任何系统的安全机制中,人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策略和程序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1.基本安全服务
计算机安全建立在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之上。

(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对其中的安全服务的解释也是由个体需求、习惯和特定组织的法律决定的)
●保密性是对信息或资源的隐藏。

(保密性也适用于数据的存在性)
(对数据进行保密,通过访问控制机制如密码技术,或依赖系统的机制防止信息的非法访问)“需要知道”(need to know)原则?
计算机安全领域中最早的形式化研究工作?
控制失效和控制被旁路?
注意:所有实施保密性的机制都需要来自系统的支持服务。

其前提条件是:安全服务可以依赖于内核或其他代理服务来提供正确的数据,因此假设和信任就成为保密机制的基础。

●完整性:指数据或资源的可信度,通尝试用防止非法的或者未经授权的数据改变来表达
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即信息的内容)和来源完整性(即数据的来源,常称为认证))。

信息来源——可信性和准确性。

完整性机制分为预防机制(阻止未授权或者阻止用未授权的方法改写数据的企图)和检测机制(报告数据的完整性不再可信,不阻止完整性的破坏)
检测机制方法:分析系统事件(用户或系统的行为)来检测出问题或者(更常见的是)通过分析数据本身来查看系统所要求或者期待的约束条件是否依然满足。

处理保密性与处理完整性的差别:
●处理保密性:数据遭到破坏or 没有遭到破坏。

●处理完整性(评价很困难):数据的正确性和可信性
影响数据的完整性的因素:
◆数据的来源(即如何获取数据及从何处获取数据)
◆数据在到达当前机器前所受到的保护程度
◆数据在当前机器中所收的到的保护程度
注意:依赖于关于数据源的假设以及关于数据源的可信性的假设,这是两个常常被忽视的安全基础。

●可用性:指对信息或资源的期望使用能力。

系统设计经常采用一个统计模型来分析期望的系统使用模式,而且当该统计模型继续有效时,多种机制能确保系统的可用性。

企图破坏系统的可用性称为拒绝服务攻击,这可能是最难检测的攻击。

(因为这要求分析者能够判断异常的访问模式是否可以归结于对资源或环境的蓄意操控)
统计模型的本质注定要使得这种判断非常复杂。

2.威胁
威胁分类:
●漏洞,即对信息的非授权访问
●欺骗,即接受虚假数据
●破坏,即中断或妨碍正常操作
●篡夺,即对系统某些部分的非授权操作
嗅探,即对信息的非法拦截,它是某种形式的信息的泄露。

嗅探是被动的,即某些实体仅仅是窃听(或读取)消息,或者仅仅浏览文件或系统信息(怎么做到的?)。

搭线窃听或被动搭线窃听都是一种监视网络的嗅探形式(称它为搭线窃听,是因为线路构成了网络,在不涉及物理线路时也使用这个术语)。

(保密性服务可以对抗这种威胁)
篡改或者更改是对信息的非授权改变。

主动搭线窃听为篡夺的一种形式。

(完整性服务能对抗这种威胁。


伪装或电子欺骗,即一个实体被另一个实体假冒,是兼有欺骗和篡夺的一种手段。

(完整性服务(在此称为“认证服务”)能对抗这种威胁)。

就安全而言,伪装是一种破坏安全的行为,而委托不是。

信源否认,即某实体欺骗性地否认曾发送(或创建)某些信息,是某种形式的欺骗。

(完整性机制能应付这种攻击)
信宿否认,即某实体欺骗性地否认曾接收过某些信息或消息。

(完整性机制和可用性机制都能够防止这种攻击。


延迟,即暂时性地阻止某种服务,这是一种篡夺攻击,尽管它能对欺骗起到支持的作用。

如果某些实体在等待的认证信息被延迟了,它可能会请求二级服务器提供认证。

即使攻击者可能无法伪装成主服务器,但是他可能伪装为二级服务器以提供错误的信息。

(可用性机制能够缓解这种威胁。


拒绝服务,即长时间地阻止服务,是篡夺攻击。

常与其他机制一起被用于欺骗。

(可用性机制能对抗)。

拒绝可能发生在服务的源端(即通过阻止服务器取得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也可能发生在服务器的目的端(即阻断来自服务器的信息),还可能发生在中间路径。

3.策略与机制
安全策略是对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的规定。

安全机制是实施安全策略的方法、工具或者规程。

(特别地,口令是用户的保密特性,任何人都不能记录。


恢复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阻断攻击,并且评估、修复由攻击造成的任何损害。

●第二种恢复方式要求在攻击发生时,系统仍能继续运作。

(这类难度大,这种恢复
机制同时利用容错技术和安全技术,一般用于可靠性非常关键的系统)
4.假设与信任
安全要以特定的假设为基础。

策略的设计者始终假设两点:首先,策略准确而无歧义地把系统状态分成“安全”和“非安全”两类状态;第二,安全机制能防止系统进入“非安全”状态。

(二者之一是错的,系统就是不安全的)
这两天有本质区别:第一种假设断言策略能够对“安全”系统的组成进行正确的描述。

第二种假设认为安全策略可以由安全机制实施。

安全机制分为:安全的、精确的、宽泛的(实际情况中,安全机制为宽泛的)
5.安全保障
系统可信度判断的依据:系统的规范、设计和实现。

这方面的信任成为安全保障。

1)规范:对系统所期望功能的(形式化或非形式化的)描述。

2)设计:系统设计将规范转换成实现该规范的系统构件。

(通常系统的脆弱性原因是:
规范是模糊的,而论证则相当随意,没有说服力,或者覆盖面不完整。

)3)实现:创建符合该设计的系统。

6.运作问题
任何使用的策略和机制,都必须在安全保护的效益与设计、实现和使用该机制的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1)成本效益分析:计算机安全的效益要与计算机安全的总体代价(包括系统遭到破坏时所带来的额外支出)两相权衡。

(比如,数据值钱还是信誉值钱)2)风险分析:环境分析很重要、随时间改变而改变、风险虽小但依然存在、进行分析但不按分析结果来采取对策。

3)法律与惯例:(心理可承受性问题)
7.人为因素
安全控制的设计者、实现者和维护者必须争取的操作这些控制。

(现在现象:负责任的没有权利,有权利的不负责任)
机构:保护系统安全需要资源,同时也需要人力。

安全需要时间:设计出能够提供适当的安全等级保护的安全结构,实现该结构并管理相应的熊所需要的时间。

安全需要资金:购买用于构建足够安全的系统所需要的产品,或者为设计和实现安全机制的人员支付报酬都需要资金;安全需要计算机资源:用于实现安全机制和执行安全规程;安全需要员工培训,以保证员工懂得如何使用安全工具,如何实现非技术方面的安全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