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总结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总结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总结一、引言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综合实验任务,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旨在对该实验进行总结和回顾,介绍实验的目的、内容、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二、实验目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化的计算机系统,包括处理器、内存、I/O设备等,加深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学生需要了解并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处理器、内存、I/O设备等,理解它们之间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

2. 处理器设计与实现:学生需要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化的处理器,包括指令集、寄存器、控制单元等。

通过设计处理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和计算机的运行机制。

3. 内存管理和地址映射:学生需要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化的内存管理系统,包括地址映射、虚拟内存、分页机制等。

通过实现内存管理系统,学生能够理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原理,掌握地址映射的方法和技巧。

4. I/O设备的设计与实现:学生需要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化的I/O设备,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通过设计I/O设备,学生能够了解I/O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驱动程序的编写方法。

四、实施过程本次实验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系统设计和规划:在实验开始前,学生需要对整个实验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确定实验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

2. 硬件和软件开发:学生根据实验的设计要求,开始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工作。

他们需要使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3. 调试和测试:在开发完成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系统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实验,从而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电力负荷的管理和电路的运行条件。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PSCAD软件进行电力系统的模拟,并最终得出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路的运行条件和电力负荷的管理,通过实验来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运行流程和原理。

同时,实验中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实验数据记录。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本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非线性电力系统的建模使用PSCAD软件来建立非线性电力系统的模型,包括电源、负载和传输线等组成部分。

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来进行模拟,检验电源、负载和传输线的正常工作状态。

2.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使用系统柔性和频率响应等分析方法,对电力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通过仿真和实验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来进行稳定性分析,只有在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正常的供电操作。

3. 电路负载管理和分析使用实际电路负载来进行各类负载管理和分析,包括负载均衡和负载优化。

通过对负载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电系统的最佳工作状态。

4. 设备运行条件分析通过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分析,寻找设备的运行条件,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设备产生的功率损失和电流负载进行考虑。

第三部分:实验步骤本实验的步骤大致如下:1. 建立非线性电力系统模型首先,需要在PSCAD软件中建立一个非线性电力系统模型,包括电源、负载和传输线等组成部分,并进行电路的初始化设置。

2. 进行电路的基本操作进行电路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的合闭、电源的开启和负载的接入等,以检验电路的正常工作状态。

3. 进行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通过进行仿真和实验来进行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只有在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正常的供电操作。

如果系统不稳定,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4. 进行负载分析和负载管理通过对负载进行分析和管理,以达到电系统的最佳工作状态。

数据库教务管理组织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数据库教务管理组织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数据库教务管理组织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A》实验学期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学⽣所在系部计算机学院年级2010 专业班级⽹络B101班学⽣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实验成绩计算机系制_ 《数据库系统A》课程综合性实验报告开课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2012年6⽉6⽇也被合并为班级的外码。

存在的函数依赖为Class →(Ccredit, Tno.Dno ),其中Class →Tno,⽽Tno →Dno,即存在对候选码的传递依赖,所以只满⾜2NF。

(2)设计合适的视图在将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后,还应根据局部应⽤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户定义不同的视图,这样不仅可以在视图中重新定义某些属性名,使⽤户使⽤更⽅便,⽽且还可以通过视图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在本次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我针对使⽤该数据库最频繁的学⽣和教师⽤户建⽴了相关视图,其中包括对系别、教师、课程的分配视图;对学⽣学号、成绩、等相关信息的查询和教师基本信息的查询等三个视图,这样,对这些经常使⽤的查询,⽤户就可以通过视图来查询,⼤⼤简化了⽤户的使⽤。

创建的三个视图的截图如下:教师授课安排视图:学⽣成绩查询视图:教师基本信息查询视图:4.物理设计该数据库中每⼀个关系模式的主码分别为系统⾃动设置的索引,如学⽣关系模式中的学号,教师关系模式中的⼯作证号,系别中的系别号等,同时,通过对实际操作的思考,为了查询某系的⽼师的⽅便,我们还需要在Teacher表中建⽴⼀个“系代号”Dno 的索引;⼜因为查询操作很多都通过学⽣姓名查找的,所以还需要在Student表姓名列sname上建⽴⼀个索引等,这样⼤⼤简化查询操作。

5.数据库的实现(1)创建库、表在该教务管理系统中包括了学⽣表、教师表、选课表、系别表、班级表、课程表、教师与班级的联系表等多个表。

在此,我以学⽣表为例进⾏说明表的创建。

另外,在创建表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时需要创建两个表之间的级联,例如,此教务管理系统中SC表是参照学⽣表的学号和课程表的课号建⽴的,所以应该在SC表中建⽴其与Student表与Course表的级联;课程表⼜是参照教师表中的教师⼯作证号建⽴的,所以应该建⽴⼀个course表与教师teacher表的级联;班级表也是参照教师表中的教师⼯作证号建⽴的,所以也应该建⽴⼀个class表与教师teacher表的级联,这样当参照表发⽣改变时能同时在⽬标表中也发⽣相应改变,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有效性。

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综 合 实 验 报 告

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综 合 实 验 报 告

综合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题目指导教师设计起止日期2013年1月7日~1月18日系别自动化学院控制工程系专业自动化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成绩前言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是在完成了自控理论,检测技术和仪表,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后的一次综合训练。

要求同学在给定的时间内利用前期学过的知识和技术在过程控制实验室的现有设备上,基于mcgs组态软件或step7、wincc组态软件设计一个监控系统,完成相应参数的控制。

在设计工作中,学会查阅资料、设计、调试、分析、撰写报告等,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目录前言 (1)第一章、设计题目 (2)第二章、系统概述 (2)第一节、实验装置的组成 (2)第二节、MCGS组态软件 (7)第三章、系统软件设计 (10)实时数据库 (10)设备窗口 (12)运行策略 (15)用户窗口 (17)主控窗口 (26)第四章、系统在线仿真调试 (27)第五章、课程设计总结 (34)第六章、附录 (34)附录一、宇光智能仪表通讯规则 (34)第一章、设计题目题目1 单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系统选择上小水箱、上大水箱或下水箱作为被测对象,实现对其液位的定值控制。

实验所需设备:THPCA T-2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常规仪表侧),水箱装置,AT-1挂件,智能仪表,485通信线缆一根(或者如果用数据采集卡做,AT-4 挂件,AT-1挂件、PCL通讯线一根)。

实验所需软件:MCGS组态软件要求:1.用MCGS软件设计开发,包括用户界面组态、设备组态、数据库组态、策略组态等,连接电路,实现单容水箱的液位定值控制;2.施加扰动后,经过一段调节时间,液位应仍稳定在原设定值;3.改变设定值,经过一段调节时间,液位应稳定在新的设定值。

第二章、系统概述第一节、实验装置的组成一、被控对象1.水箱:包括上水箱、下水箱和储水箱。

上、下水箱采用淡蓝色优质有机玻璃,不但坚实耐用,而且透明度高,便于学生直接观察液位的变化和记录结果。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一无线多点组网一、实验步骤1、组建树型网络组建5个节点的树形网络,阐述组建的过程。

2、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进行通信,并记录路由信息,最后,进行组播和广播,观察其特点。

二、实验过程1、组建树型网络(1).网络1A、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自身地址:00:37:16:00:A5:46B、查找设备C、建立连接组网假设参加组网的共有5个BT设备,称为a、b、c、d、e。

首先由一个设备(例如b)发起查询,如果找到多个设备,则任选其二(例如d、e)主动与其建链。

在这个阶段,b、d、e构成一个微微网,b为主设备(M),d、e为从设备(S)。

注意在微微网中对处于激活状态的从设备的个数限制为2;而某个设备一旦成为从设备(即d、e),它就不能再被其它设备发现,也不能查询其它设备或与其它设备建链。

再由另外一个设备(a)发起查询,查询到设备b和设备c,再主动链接。

(1).网络1组建的网络图(1)(2)网络2同理,首先,在配置中寻找到其他4个节点的地址信息。

然后查找设备,再建立连接。

由地址为00:37:16:00:A5:42的节点连接00:37:16:00:A5:46和00:37:16:00:A5:43,再由00:37:16:00:A5:47连接00:37:16:00:A5:42和00:37:16:00:A5:45,最后组成网络。

组建的网络图(2)2.进行数据传输(1)点对点发送信息例如,对于组建的网络2.图中显示的是:00:37:16:00:A5:4A对00:37:16:00:A5:43的路由,途中经过了00:37:16:00:A5:47,00:37:16:00:A5:42由此可见,简单拓扑结构,路由具有唯一性。

(2)组播与广播1. 广播:由任何一个节点设备向网络内的所有其他节点发送同一消息,观察其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数据交换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的路由过程与两个节点间数据单播的过程有何不同。

学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3篇)

学校管理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学校管理系统,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编程语言的使用以及系统设计的流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需求分析- 确定系统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教务管理等。

- 确定系统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教务管理员等。

2. 系统设计- 数据库设计:设计学生表、教师表、课程表、成绩表等。

- 界面设计:设计用户登录界面、学生信息管理界面、教师信息管理界面等。

3. 系统实现- 数据库实现:使用MySQL数据库创建数据库和表。

- 编程实现:使用Java或Python等编程语言编写系统代码。

- 界面实现:使用Swing或Tkinter等图形界面库设计用户界面。

4. 系统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各个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 性能测试:测试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 安全测试:测试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

三、实验步骤1. 需求分析阶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校管理的基本流程和需求。

- 与学校管理人员沟通,确定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

2. 系统设计阶段- 使用E-R图或数据库设计工具设计数据库结构。

- 设计系统界面原型,确定用户界面布局。

3. 系统实现阶段- 使用数据库设计工具创建数据库和表。

- 使用编程语言编写系统代码,实现各个功能模块。

- 使用图形界面库设计用户界面。

4. 系统测试阶段- 编写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

- 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实验结果1. 系统功能实现- 学生信息管理:包括学生信息的增删改查、成绩查询、班级管理等。

- 教师信息管理:包括教师信息的增删改查、课程安排等。

- 课程信息管理:包括课程信息的增删改查、选课管理等。

- 成绩管理:包括成绩的录入、查询、统计等。

- 教务管理:包括教务工作的安排、通知发布等。

实验6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6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六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班级:化工卓越1201姓名:***学号:********实验内容1、执行器气开气关选择和控制器正反作用选择;要求液体不溢出,并写下选择结果。

执行器:气开控制器:反作用2、装置运行1)出水阀开在50%;2)控制器手动操作,调节MV信号,手动将液位调在40%;3)在手动操作下将液位再次调在60%,思考如何操作才能完成?并观察液位稳定时进水量和出水量之间的关系。

答:不断调节MV,直到选取的MV值能使液位稳定在60%。

液位稳定时进水量和出水量基本相等。

4)PID参数调整在Kc=2,Ti=5s,Td=0s,切换到自动。

5)在自动操作下改变给定值,观察一会,再切换到手动操作,观察手自动切换是否无扰动?手自动切换过程中给定值发生什么变化?答:手自动切换无干扰。

手自动切换时给定值基本无变化6)转换控制器正反作用,观察控制器正反作用选择错误会出现什么情况?答:液面将很快溢出液罐3、纯比例控制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测试1)出水阀开在50%,先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

2)调整PID参数:Kc=1,Ti>5000s,Td=0s。

3)切换到自动,将Sv由50%变化到60%,观察过渡过程,将图存下。

4)再切换到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调整Kc=3,切换到自动,将Sv由50%变化到60%,观察过渡过程,将图存下。

5)再切换到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调整Kc=5,切换到自动,将Sv由50%变化到60%,观察过渡过程,将图存下。

回答:1)纯比例作用是否存在余差?答:存在余差。

2)随着Kc增加,控制器输出发生什么变化?过渡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余差如何变化?答:随Kc增加,控制器输出增大。

过渡过程变化:液位波动增大,波动频率变快,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变长,且稳定后显示偏离给定值程度较大。

余差增大。

4、PI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测试1)出水阀开在50%,先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

西电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西电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实验电子工程学院 1402011 班Array姓名梁思颖学号 14020110055同作者王梦路李习习王保智郭鑫宇实验日期 2017 年 11 月 25 日MATLAB实验——复杂噪声产生1实验目的(1)掌握四种热噪声的基本分布并利用MATLAB产生这几种噪声;(2)熟练使用MATLAB。

2 实验所用仪器(或实验环境)软件:MATLAB;硬件:计算机。

3 实验内容利用MATLAB分别产生高斯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瑞利分布的热噪声。

4实验步骤(1)服从高斯分布的热噪声Matlab7.0本身自带了标准高斯分布的内部函数randn,调用格式如下:Y = randn(n)Y = randn(m,n)Y = randn([m n])Y = randn(size(A))s = randn('state')randn函数产生的随机序列服从均值为m=0,方差σ2=1的高斯分布。

Y = randn(n)产生的是一个n×n的随机序列矩阵,而Y = randn(m,n) 和Y = randn([m n])产生的m×n的随机序列矩阵,Y = randn(size(A))产生的是大小与矩阵A同样大小的随机序列矩阵。

s = randn('state') 返回的是一个具有两个元素的向量,该向量显示的是当前正态随机数产生器的状态。

randn('state',s) 指令可以将产生器的状态设置到s,而randn('state',0) 则可以将正态随机数产生器的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

(2)服从均匀分布的热噪声同样Matlab本身也自带了(0-1)单位均匀分布的内部函数rand,格式如下:Y = rand(n)Y = rand(m,n)Y = rand([m n])Y = rand(size(A))s = rand('state')rand函数产生的随机序列服从(0-1)单位均匀分布。

会计综合系统实验报告

会计综合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会计综合系统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及工具实验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会计综合系统软件。

实验工具:计算机、打印机、键盘、鼠标等。

2. 实验步骤(1)初始化设置① 设置会计期间:选择实验期间为2023年1月至12月。

② 设置会计科目: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设置总账科目、明细账科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③ 设置会计人员:输入实验人员的姓名、工号等信息。

④ 设置会计政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置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会计准则、折旧方法等。

(2)日常业务处理① 填制记账凭证:根据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包括日期、凭证号、摘要、会计科目、借贷金额等。

② 记账:将填制的记账凭证录入系统,系统自动进行记账。

③ 对账:检查总账与明细账、日记账的余额是否相符。

④ 结账:在会计期间结束时,进行结账操作,包括计算利润、调整利润分配等。

(3)期末报表编制① 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编制资产负债表。

② 编制利润表: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编制利润表。

③ 编制现金流量表: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编制现金流量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以下工作:(1)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熟悉了会计综合系统的操作流程。

(3)提高了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4)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实验分析(1)在初始化设置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设置会计期间、会计科目、会计人员等,为后续业务处理奠定了基础。

(2)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对账等操作,提高了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3)在期末报表编制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报告目录1.设计目标 (2)2.1 分析启动引导代码 (2)2.1.1 设计方案 (2)2.1.2 实现方法 (3)2.2 mips汇编算法分析 (5)2.2.1设计方案 (5)2.2.2 实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GPIO设计 (6)2.3.1设计方案 (6)2.3.2 实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UART3 输入输出 (7)2.4.1设计方案 (7)2.4.2 实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交叉调用(GPIO输入串口输出) (7)2.5.1 设计方案 (7)2.5.2 实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 RT-Thread 操作系统开发 (7)2.6.1 设计方案 (7)2.6.2 实现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分析启动引导代码 (7)3.2 mips汇编算法分析 (8)3.3 GPIO 设计 (8)3.4 UART3 输入输出 (8)3.5 交叉调用(GPIO输入串口输出) (8)3.6 RT-Thread 操作系统开发 (9)4.设计结论 (9)1.设计目标该设计要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启动引导代码(2)mips汇编算法分析(3)GPIO输入输出(4)UART3输入输出(5)RT-Thread操作系统开发2.设计实现2.1 分析启动引导代码2.1.1 设计方案学习MIPS指令集,参考mips32-instructions.pdf文件,结合运行结果理解代码,对启动引导代码start.s文件进行注释2.1.2 实现方法2.2 mips汇编算法分析2.2.1设计方案用mips汇编语言完成完全树的中序遍历算法,c++语言的二叉树的前序遍历的非递归形式如下:2.3 GPIO设计2.3.1设计方案将LED灯、开关与电路板自选端口连接,设计c语言代码实现通过开关控制流水灯效果,按键后每个小灯依次发光500ms开关接AC97_DI[36]2.4 UART3 输入输出2.4.1设计方案在main.cpp文件主函数main() 中使用printf() 函数,由于此文件中包含了头文件stdio.h所以会跳转到stdio.h中。

PLC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PLC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PLC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掌握PLC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流程;2.熟悉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实践PLC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实验设备:1.PLC控制器;2.I/O模块;3.交流电动机;4.传感器模块;5.人机界面设备。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电路,包括PLC控制器、I/O模块、交流电动机和传感器模块。

2.运行PLC编程软件,创建新的项目,并进行硬件配置。

3.编写PLC程序,实现以下功能:a.通过传感器检测电动机的转速,并实时显示在人机界面设备上。

b.当电动机的转速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切断电动机的供电,以避免过载损坏。

c.在人机界面设备上设置可以手动控制电动机的启停按钮。

5.运行实验,测试PLC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6.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成功搭建了PLC控制系统,并完成了所要求的功能。

实验中,通过传感器模块实时监测电动机的转速,并将数据显示在人机界面设备上,实现了实时监控功能。

当电动机的转速超过设定值时,PLC控制系统自动切断电动机的供电,有效避免了过载损坏的风险。

在人机界面设备上设置了启停按钮,可以手动控制电动机的启停。

通过对PLC编程软件的使用,可以方便灵活地修改和调整PLC程序,以满足不同的操作需求。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解决。

例如,传感器模块发生故障导致无法检测电动机的转速,经过排查发现是传感器连接错误,重新连接后问题解决。

此外,通过对编程软件的深入研究,调整了程序的逻辑和参数设置,提高了PLC控制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PLC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掌握了PLC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流程,并熟悉了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实践中,成功搭建了PLC 控制系统,并实现了实时监控电动机转速、自动切断电动机供电和手动控制启停等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PLC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和价值。

生化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生化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生化系统综合实验报告1. 引言生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生化反应和生物分子组成。

了解和研究生化系统对于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生化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 实验目的1. 掌握生化实验操作技能;2. 了解常用的生化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方法;3. 学习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4. 加深对生化反应和生物分子的理解。

3. 实验材料与方法3.1 材料-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PCR仪、电泳仪;-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琼脂糖、DNA分子量标记物。

3.2 方法1. DNA提取:从植物叶片样品中提取DNA,按照DNA提取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2. PCR扩增:通过PCR扩增特定基因片段,使用PCR试剂盒和PCR仪进行反应,优化PCR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和时间;3. 准备琼脂糖凝胶:按照说明书将琼脂糖溶解于TAE缓冲液中,并将其倒入电泳仪模型中固化;4. 准备DNA样品:将PCR扩增产物与DNA分子量标记物混合,加载到琼脂糖凝胶槽中;5. DNA电泳:将琼脂糖凝胶放入电泳仪中,设定合适的电流和时间进行电泳,观察DNA迁移结果。

4.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提取了植物叶片样品的DNA,并通过PCR扩增得到了特定基因片段。

下图展示了PCR电泳结果:![PCR结果](PCR_result.png)通过结果观察,我们发现所有样品都成功扩增出了目标基因片段,并且具有相似的大小。

这说明我们的PCR反应条件是合适的,并且得到了高质量的PCR产物。

通过DNA电泳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样品之间的DNA迁移距离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DNA分子的大小不同,在电场力下会以不同的速度迁移。

另外,我们还看到了DNA分子量标记物,在琼脂糖凝胶上形成了明显的条带。

通过与标准品的比较,我们可以估计出PCR产物的大小。

5.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DNA提取、PCR扩增和DNA电泳等生化实验操作。

《系统工程》综合性实验报告(例子)

《系统工程》综合性实验报告(例子)

《系统工程》综合性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系统分析与评价综合实验——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的分析与评价姓名:李小明学号:B200018032姓名:张三学号:B200018033……班级:03信管(1)学院:信息学院指导教师:杨振刚完成时间:2005年12月一、实验项目名称系统分析与评价综合实验——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的分析与评价二、实验目的本综合性实验将从某个系统问题出发,学习收集问题相关背景资料,掌握系统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问题(或方案)的有效评价。

三、实验方法(1)调查研究及资料收集;(2)分析系统问题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系统工程方法确定各指标重要度;(3)基于评价方法,进行问题(或方案)评价;(4)提出问题完善(或方案实施)的建议或措施。

四、分析与评价1、问题背景就业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随着括招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就成为了就业这个热点问题中的热点。

有些学校直接将招生,专业设置与就业率挂钩。

而教育部也首次公布了全国高校的就业率。

如今,大学生就业虽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毕业就失业”,但是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形成机制及解决之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给我们当前的大学生提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自身就业难并通过一定途径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方案。

另外我们从企业角度出发,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从另一个角度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当然,也可以作为政府指导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参考。

从1999年起,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03年将达212万人,2004年将达250万人,4年就增加135万人。

教育部介绍,到去年6月15日,教育部在全国各地直属高校初次就业率为83%,部委院校初次就业率76%,地方高校只有45%。

操作系统综合性实验报告-进程调度(含代码)

操作系统综合性实验报告-进程调度(含代码)

int count;
// 记录进程执行的次数
struct node *next;
// 队列指针
}PCB;
PCB *ready=NULL,*run=NULL,*finish=NULL; // 和完成队列
定义三个队列, 就绪队列, 执 行队列
int num; void GetFirst(); void Output(); void InsertTime(PCB *in); void InsertFinish(PCB *in); TimeCreate(); void RoundRun(); void main() {
三、实验内容
1. 用 C 语言(或其它语言,如 Java )编程实现对 N 个进程采用某种进程调度算
法(如动态优先权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算法、短进程优先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
算法)调度执行的模拟。
2. 每个用来标识进程的进程控制块 typedef struct node {
PCB 可用结构来描述,包括以下字段:
一个时间片,当执行完时,有一个计时器发出时钟中断请求,该进程停止,并被送
到就绪队列的末尾,然后再把处理机分配就绪队列的队列进程,同时也让它执行一
个时间片。 ( 3 )、通过亲手实验, 对上述写的时间片的工作流程和原理有了更贴切的认识。
另外本次实验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其实大部分代码是借鉴网上的,但自己通过修改, 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在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下终于调试正确,很是高兴。
void InsertTime(PCB *in)
// 将进程插入到就绪队列尾部
{ PCB *fst; fst = ready;
if(ready == NULL) {
in->next = ready; ready = in; } else { while(fst->next != NULL) {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系统综合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通信系统综合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搭建、调试和性能评估方法,提高对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主要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通信实验箱、计算机等。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作为通信系统的输入源。

示波器用于观测信号的时域波形,帮助分析信号的特性和变化。

频谱分析仪则用于测量信号的频谱分布,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

通信实验箱提供了通信系统的硬件模块和接口,便于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连接。

计算机用于运行相关的通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原理1、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通信系统通常由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和信宿组成。

信源产生需要传输的信息,发送设备将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调制、编码等处理,使其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媒介,会对信号产生各种干扰和衰减。

接收设备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处理,恢复出原始信息,并将其传递给信宿。

2、调制与解调技术调制是将原始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适合信道传输的频段上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的过程,解调方式与调制方式相对应。

3、编码与解码技术编码是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原始信号进行的一种变换处理。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信源编码(如脉冲编码调制 PCM)和信道编码(如卷积码、循环码等)。

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用于恢复原始信号。

4、信道特性信道对信号的传输会产生衰减、延迟、噪声和失真等影响。

了解信道的特性对于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四、实验内容1、模拟通信系统实验(1)AM 调制与解调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波信号作为原始信号,经过 AM 调制后,在信道中传输。

在接收端,使用解调电路恢复出原始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调制前后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分析调制深度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操作系统》课程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综合性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和运行机制。

具体目标包括熟悉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核心模块,提高对操作系统的整体认知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以下环境中进行:操作系统:Windows 10 专业版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9编程语言:C++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管理实验1、创建多个进程使用 C++中的多线程库,创建多个进程,并观察它们的并发执行情况。

通过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和资源需求,研究进程调度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进程同步与互斥实现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使用信号量、互斥锁等机制来保证进程之间的同步和互斥。

观察在不同并发情况下,数据的正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二)内存管理实验1、内存分配与回收模拟内存分配算法,如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通过随机生成内存请求,观察不同算法下内存的利用率和碎片情况。

2、虚拟内存管理研究虚拟内存的工作原理,通过设置页面大小和页表结构,观察页面置换算法(如 FIFO、LRU 等)对内存访问性能的影响。

(三)文件系统管理实验1、文件操作创建、读取、写入和删除文件,了解文件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结构。

2、文件目录管理实现文件目录的创建、遍历和搜索功能,研究目录结构对文件访问效率的影响。

(四)设备管理实验1、设备驱动程序模拟编写简单的设备驱动程序,模拟设备的输入输出操作,如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

2、设备分配与调度研究设备分配算法,如先来先服务和优先级算法,观察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系统的响应时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进程管理实验结果分析1、在创建多个进程的实验中,发现高优先级进程能够更快地获得CPU 资源,系统响应时间更短。

但过度提高某些进程的优先级可能导致其他进程饥饿。

2、对于进程同步与互斥问题,正确使用信号量和互斥锁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综合实训的实验报告

系统综合实训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系统综合实训二、实验目的1. 熟悉系统综合实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系统综合配置、调试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三、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四、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五、实验器材1. 计算机一台2. 操作系统安装光盘3. 系统综合实训教材4.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5. 网线若干六、实验内容1. 系统安装与配置2. 网络配置与调试3. 系统安全设置4. 系统维护与优化七、实验步骤1. 系统安装与配置(1)打开计算机,插入操作系统安装光盘,启动计算机。

(2)按照提示操作,选择安装操作系统。

(3)完成操作系统安装后,对系统进行配置,如设置用户账户、安装常用软件等。

2. 网络配置与调试(1)连接网络设备,将网线插入交换机或路由器。

(2)在计算机上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

(3)检查网络连通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与外部网络的连接。

(4)调试网络,解决网络故障。

3. 系统安全设置(1)设置系统管理员密码,提高系统安全性。

(2)关闭不必要的系统服务,减少安全风险。

(3)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

(4)开启防火墙,防止恶意攻击。

4. 系统维护与优化(1)清理磁盘碎片,提高磁盘读写速度。

(2)优化系统设置,如调整视觉效果、提高系统性能等。

(3)备份重要数据,防止数据丢失。

(4)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修复已知漏洞。

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系统安装与配置实验成功安装操作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基本配置,如设置用户账户、安装常用软件等。

2. 网络配置与调试实验成功配置网络,使用ping命令测试与外部网络的连接,网络连通性良好。

3. 系统安全设置实验成功设置了系统管理员密码,关闭了不必要的系统服务,安装了杀毒软件,开启了防火墙。

4. 系统维护与优化实验成功清理了磁盘碎片,优化了系统设置,备份了重要数据,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

九、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系统综合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ERP综合实验报告

ERP综合实验报告

ERP综合实验报告一、引言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实现企业内外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本文旨在对ERP系统进行综合实验和评估,探讨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实验环境1. ERP系统选择本次实验采用SAP公司的SAP ERP软件作为实验对象。

SAP ERP 是一种流行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企业管理中。

2. 实验对象选择一家中型制造业企业作为实验对象,该企业在ERP系统之前使用传统的手工记录和管理方式,希望通过引入ERP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实验周期本次实验周期为三个月,包括系统的安装和配置、数据导入和培训等阶段。

三、实验内容1. 系统安装和配置在该制造业企业内部搭建一套SAP ERP系统,包括服务器、数据库和用户终端等。

通过与SAP公司的技术支持团队合作,完成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工作。

2. 数据导入将该企业现有的所有数据导入到SAP ERP系统中,包括供应链、生产计划、销售订单等。

通过数据导入,实现对现有业务数据的迁移和转换。

3. 培训和试运行对企业的员工进行ERP系统的培训,包括系统的使用方法、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等。

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4. 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通过SAP ERP系统提供的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生成各类报表和数据可视化图表,以便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和分析。

5. 整合其他业务系统将SAP ERP系统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通过整合,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6. 总结和评估在实验结束后,对ERP系统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包括生产效率的改善、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员工满意度的提升等方面。

四、实验结果1. 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引入SAP ERP系统,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I/O地址译码一、实验目的掌握I/O地址译码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其中74LS74为D触发器,可直接使用实验台上数字电路实验区的D触发器,74LS138为地址译码器。

译码输出端Y0~Y7在实验台上“I/O地址“输出端引出,每个输出端包含8个地址,Y0:280H~287H,Y1:288H~28FH,……当CPU执行I/ O指令且地址在280H~2BFH范围内,译码器选中,必有一根译码线输出负脉冲。

例如:执行下面两条指令MOV DX,2A0HOUT DX,AL(或IN AL,DX)Y4输出一个负脉冲,执行下面两条指令MOV DX,2A8HOUT DX,AL(或IN AL,DX)Y5输出一个负脉冲。

图11利用这个负脉冲控制L7闪烁发光(亮、灭、亮、灭、……),时间间隔通过软件延时实现。

三、编程提示1、实验电路中D触发器CLK端输入脉冲时,上升沿使Q端输出高电平L7发光,RD 端加低电平L7灭。

2、由于TPC卡使用PCI总线,所以分配的IO地址每台微机可能都不同,编程时需要了解当前的微机使用那段IO地址并进行设置,获取方法请参看汇编程序使用方法的介绍。

(四、实验程序#include <stdio.h>#include <conio.h>#include "ApiEx.h"#pragma comment(lib,"ApiEx.lib")void main(){if(!Startup()) /*打开设备*/{printf("ERROR:Open Device Error!\n");return;}printf("Press any key to exit!");while(!kbhit()) /*判断是否有键按下*/{PortWriteByte(0x2A0,0x10); /*或PortReadByte(0x2A0, &data)*/Sleep(1000); /*延迟一秒钟*/PortWriteByte(0x2A8,0x10); /*或PortReadByte(0x2A8, &data)*/Sleep(1000); /*延迟一秒钟*/}Cleanup(); /*关闭设备*/}五、实验结果:按任意键后L7灯每1秒闪烁一次实验二可编程并行接口(一)(8255方式0)一、实验目的掌握8255方式0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实验电路如图20,8255C口接逻辑电平开关K0~K7,A口接LED显示电路L0~L7。

2. 编程从8255C口输入数据,再从A口输出.图20三、编程提示1、8255控制寄存器端口地址28BHA口的地址288HC口的地址28AH2、参考流程图:开 始设置8255C口输入A口输出从C口输入数据将此数据自A口输出N有键按下吗?Y结 束四、试验程序/************************//* 可编程并行接口(一)*//************************/#include <stdio.h>#include <conio.h>#include "..\\ApiEx.h"#pragma comment(lib,"..\\ApiEx.lib")void main(){printf("Press any key to begin!\n\n");getch();printf("Press any key to exit!\n");if(!Startup()) /*打开设备*/{printf("ERROR:Open Device Error!\n");return;}PortWriteByte(0x28B,0x89);BYTE data;while(!kbhit()) /*判断是否有键按下*/{PortReadByte(0x28A, &data);Sleep(1000);PortWriteByte(0x288,data);Sleep(1000);}Cleanup(); /*关闭设备*/}五、实验结果:八个开关拨到上方时对应的L0~L7灯亮起,拨到下方时对应的灯熄灭。

实验三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一、实验目的掌握8253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1.按图16虚线连接电路,将计数器0设置为方式0,计数器初值为N(N≤0FH),用手动逐个输入单脉冲,编程使计数值在屏幕上显示,并同时用逻辑笔观察OUT0电平变化(当输入N+1个脉冲后OUT0变高电平)。

图162.按图17连接电路,将计数器0、计数器1分别设置为方式3,计数初值设为1000,用逻辑笔观察OUT1输出电平的变化(频率1HZ)。

图17三、编程提示1、8253控制寄存器地址283H计数器0地址280H计数器1地址281HCLK0连接时钟1MHZ2、参考流程图(见图18、19):开 始读计数器值显示计数值有键按下吗?开 始送计数器初值NY 结 束结 束设计数器0为工作方式0向计数器0送初值1000先送低字节后送高字节向计数器1送初值1000先送低字节后送高字节设计数器0为工作方式3设计数器1为工作方式3图 18图 19四、试验程序 试验程序1/********************************/ /*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一) */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ApiEx.h"#pragma comment(lib,"..\\ApiEx.lib")void main() { int d; printf("Press any key to begin!\n\n"); getch(); printf("Press any key to exit!\n"); if(!Startup()) /*打开设备*/ { printf("ERROR:Open Device Error!\n"); return; } PortWriteByte(0x283,0x10); printf("Press iinput data!\n"); scanf("%d",&d); PortWriteByte(0x280,d); Sleep(1000); BYTE data;BYTE d1;PortReadByte(0x280,&data);while(!kbhit()) /*判断是否有键按下*/{PortReadByte(0x280,&data); /*或PortReadByte(0x2A0, &data)*///Sleep(1000); /*延迟一秒钟*/if(data!=d1){d1=data;printf("%d\n",data);if(data==0){PortWriteByte(0x280,d);//Sleep(1000);continue;}}/*或PortReadByte(0x2A8, &data)*//*延迟一秒钟*/}Cleanup(); /*关闭设备*/}实验程序2:/******************************//*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二)*//******************************/#include<stdio.h>#include<conio.h>#include "..\\ApiEx.h"#pragma comment(lib,"..\\ApiEx.lib")void main(){if(!Startup()) /*打开设备*/{printf("ERROR: Open Device Error!\n");return;}PortWriteByte(0x283,0x36); /*写方式字通道0方式3*/PortWriteByte(0x280,1000%256); /*送计数初值*/PortWriteByte(0x280,1000/256);PortWriteByte(0x283,0x76); /*设置计数器1方式字*/PortWriteByte(0x281,1000%256); /*送计数初值*/PortWriteByte(0x281,1000/256);Cleanup(); /*关闭设备*/printf("Press any key to exit!");}五、实验结果程序1:程序开始时设定初值,每按一次单脉冲数值-1程序2:插入逻辑笔后,到底红绿灯交替亮灭,周期为1秒。

实验四串行通讯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

2、掌握串行接口芯片8251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1、按图18连接好电路,(8251插通用插座)其中8253计数器用于产生8251的发送和接收时钟.TXD和RXD连在一起。

2、编程:从键盘输入一个字符,将其ASCII码加 1 后发送出去,再接收回来在屏幕上显示。

实现自发自收。

图18 串行通讯电路三、实验提示1、图示电路8251的控制口地址为2B9H,数据口地址为2B8H。

2、8253计数器的计数初值=时钟频率/(波特率×波特率因子),这里的时钟频率接1MHz,波特率若选1200,波特率因子若选16,则计数器初值为52。

3、收发采用查询方式。

四、参考流程图(见图20)结 束开 始NY初始化8253显示提示从键盘接收字符TxRDY为1吗?从8251控制口读状态字将键入字符ASC码加1通过8251数据端口发送字符从8251控制端口读入状态字YDxRDY为1吗?将字符显示在屏幕上是ESC吗?NN 从8251数据口接收数据Y初始化8251图20五、试验程序/******************//* 8251串行通信*//******************/include <conio.h>#include "..\\ApiEx.h"#pragma comment(lib,"..\\ApiEx.lib")void main(){int i;BYTE data;if(!Startup()) /*打开设备*/{printf("ERROR: Open Device Error!\n");return;}PortWriteByte(0x283,0x16); /*设8253计数器0工作方式*/Sleep(1*100); /*延时*/PortWriteByte(0x280,52); /*给8253通道0送初值*/Sleep(1*100); /*延时*/for(i=0;i<3;i++){PortWriteByte(0x2b9,0); /*初始化8251,向8251控制端口送3个0*/Sleep(1*100); /*延时*/}PortWriteByte(0x2b9,0x40); /*复位8251*/Sleep(1*100); /*延时*/PortWriteByte(0x2b9,0x4e); /*1个停止位,8个数据位,波特率因子为16*/ Sleep(1*100); /*延时*/PortWriteByte(0x2b9,0x27); /*向8251送控制字允许其接收和发送*/Sleep(1*100); /*延时*/printf("You can Press a key to start:\n"); /*提示*/printf("ESC is exit!\n"); /*提示*/for(;;){do{PortReadByte(0x2b9,&data);}while(!(data&0x01)); /*发送未准备好则继续接收*/data = getch();if(data == 0x1b) exit(0); /*若有ESC键按下则返回*/putchar(data);PortWriteByte(0x2b8,data+1); /*发送*/Sleep(1*100); /*延时*/do{PortReadByte(0x2b9,&data);}while(!(data&0x02)); /*接收没准备好则等待*/PortReadByte(0x2b8,&data);printf("%c",data); /*准备好则将接收后的字符显示*/}Cleanup(); /*关闭设备*/}六、实验结果输入字符cer后出现字符dfs实验五中断一、实验目的1、掌握PC机中断处理系统的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