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究及教学启示

合集下载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1. 引言1.1 高考题的背景高考题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高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关,高考题的设计和组成都经过精心筛选和论证。

高考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题每年都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中发展壮大。

高考题题型也逐渐从以往的填空、选择题向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演变。

高考题的背景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趋势和需求,也反映了考试评价标准的变化和更新。

通过高考题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考题的背景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进步和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追求。

1.2 高考题的启发性高考题的启发性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题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

通过解答高考题,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高考题的启发性在于它们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题的启发性还在于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面对一道道挑战性的高考题,学生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学习,这种过程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题的启发性在于它们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解答高考题,学生可以不断地挑战自我,开拓思维,提高学习水平,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高考题背后的思考高考题背后的思考包括对于题目设计者意图的解读、考题背后隐藏的知识点、解题技巧的探讨等方面。

高考题往往经过精心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高考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背后的思考则需要考生更深入地理解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抓住题目核心思想,找准解题思路。

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评析及其教学反思

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评析及其教学反思

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评析及其教学反思高考是中国学生们备受关注的重要考试,它在学生们的学业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考题是学生们检验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让我们来评析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提供更好的辅导与指导。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道数学高考题:已知某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n^3 - 2n,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这道题要求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对于学生来说,有多种解法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下面我将列举几种常见的解法,并对这些解法进行评析。

解法一:逐项计算法这种解法是最直观的方式,即从第一项开始逐个计算直到第n项,并将它们求和。

例如,当n=4时,数列的前4项分别为1,6,15,28,将它们求和可得50。

这种解法的优点是容易理解和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友好。

然而,当n较大时,手工计算将变得极为繁琐和耗时,容易出错。

解法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也可以用来解决这道题。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前几项,猜测出数列的前n项和的通项公式为Sn = (n^2)(n-1)^2/4。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个猜测。

首先,当n=1时,显然数列的前1项和为1;其次,假设当n=k时,数列的前k项和的通项公式成立。

那么我们只需要证明当n=k+1时,数列的前k+1项和的通项公式也成立。

通过展开数列的前k+1项,并利用归纳假设,我们可以得到Sn+1 = (k^2)(k-1)^2/4 + (k+1)^3 - 2(k+1) = [(k^2)(k-1)^2 + 4(k+1)^3 - 8(k+1)]/4 = [(k-1)^2(k^2 + 4k + 4) + 4(k+1)(k+1)(k+1) - 8(k+1)]/4 = [(k-1)^2(k+2)^2 + 4(k+1)(k+1)(k+1) - 8(k+1)]/4 = [(k+2)^2(k-1)^2 + 4(k+1)(k+1)(k+1) -8(k+1)]/4 = [(k+2)^2(k-1)^2 + 4(k+1)(k+1)(k+1) - 8(k+1)(k+1)]/4 =[(k+2)^2(k-1)^2 + 4(k+1)(k+1)(k+1 - 2(k+1))]/4 = [(k+2)^2(k-1)^2 +4(k+1)(k+1)(k-1)]/4 = (k+2)^2(k-1)^2/4 + (k+1)(k+1)(k-1) =[(k+1)^2(k+2)^2 - (k+1)(k-1) + (k+1)(k-1)]/4 = [(k+1)^2(k+2)^2 - (k+1)(k-1)]/4 = [(k+1)(k+2)(k+1)(k+2) - (k+1)(k-1)]/4 = [(k+1)(k+2)(k+1)(k+2 -k+1)]/4 = [(k+1)(k+2)(k+2)(k+1)]/4 = (k+1)^2(k+2)^2/4 = (k+1)^2((k+1)-1)^2/4。

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及对教学启示

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及对教学启示

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及对教学启示广东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已经进行了三年时间,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模式、内容范围、难度不会有较大的改动。

从这三年的考试真题来看,广东高考物理学科主要是三大类型题,分别是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

通过对这三年广东高考真题分析可以得这样的结论:在选择题中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运算。

知识面覆盖广泛,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比会考水平略高。

在实验中主要考察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导线连接、读数、电路设计。

难度不大,重在细节。

偏向考察是否有操作实践经验。

在计算题中主要考察质点在几种模型运动中主要公式、定理、定律的综合应用,全部是运动与力的关系类型。

比3+x模式的难度降低很多。

通过以上分析,我得出对教学启示是:一、在高一、高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及教学要求脚踏密实地的进行教学,不要一味地向高考看齐。

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牢做细致,该做的演示实验不能怕麻烦,更不能用PPT代替,一定要亲自把实验器材摆到课堂上,亲自做给学生看。

该做的分组实验更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减小实验次数,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有条件的还应该多开一些分组实验。

适用探究法的课,一定要进行探究,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

下面重点例举《牛顿第二定律》三节课的安排。

在第一节课中讲到《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质量、合外力》(猜想)在本节课中,多举相关的实例。

1、乒乓球运动大家非常熟悉了,如果把乒乓球换成玻璃球、网球、铅球呢?还能象乒乓球那么快得抽杀吗?为什么?(力是差不多的,但质量差别大了)2、在差不多的动力条件下,给自行车、小汽车、大卡车、载重汽车、飞机、火车、万吨巨轮加此动力,比较加速度大小。

3、在差不多的质量条件下,用不同的动力(如火箭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带动小汽车运动,比较加速度大小。

通过多样的实例,让学生猜想与加速度有关的因素,达到猜想的目的。

在第二节课中讲到《加速度与质量、合外力的定性关系》(假设)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到:1、质量一定时,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的定性结论。

一道浙江数学高考题引发的探究与教学启示

一道浙江数学高考题引发的探究与教学启示

图1
&+y = m
+ 8kx + 4 - 4m二0,由韦达定理得xx + x2 =
FT乔g 滤 - 2%2,于是有I x2
丁,又由看=2岗得衍 1 + 4k
8丨 I 二
8
W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厂4山+缶
8 2
=2,当且仅当I k\ =*时等号成
处取得最大值4,即点B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取得最大 值2.
点评:解法2主要由两点坐标间的关系代 入椭圆方程,通过“消元”思想把点B横坐标的平方 珂转化为关于参数m的一个二次函数,运用二次函 数性质快速求解出m以及丨靭丨的最大值,让人耳目
一新,瞬间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该解法有效地避免了分类讨论,巧妙地简化了 繁琐的代数运算,解法虽很优美,但难点是如何巧妙 “消元”、构造二次函数,基础一般的同学恐怕难以 想到这个思路.
3.换元法的视角(三角换元,快速突破) 解法3:由题意设点B坐标为(2 Jocose,
y/msinO),于是由4P 二 2 PB 可得4( - 40^cos&,3 2 v^sin^),把力"两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得
1.韦达定理模型的视角(韦达定理,凸显通法) 解法1:如图1分类讨论:①当直线的斜率不
2020年第2期
中学数学研究
・17・
存在时,由题知4(0, -伍)上(0,丽),于是得TH =9 ,xB = 0.
②当直线AB的斜率存 在时,设AP方程为y =蠢+
方程组
1y = kx + 1, x*12 2 =(i 〃)/
解问题,使学生掌握一些合理设计算法形成简便运 算的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培养核心素养.本教学片 段针对学生的运算困惑和解题思路给予了合理的指 导和点拨.

一道高考试题解法探究的教学片段及思考

一道高考试题解法探究的教学片段及思考
笔者 一边 思考 一边看 生 2的板演 过 程 , 突然 顿
悟 , 中 已有 底 , 心 但不 露 声 色 , 让 学 生 自己发 现 , 要
一 一
生 1 板演如 下 ) 因 为 B=6 。A , ( : 0 ,C= 由正
弦定理 知 ,

一R 2
sn — snC — snB 一 一 ’ iA i i 一
7 5a+( 一 )=0 a一 t t 3 ,
要使 方程 有解 , 则根 的判 别式
A=(一5) 4X t 3 ≥0, £ 一 X( 7 一 )
定 理进行 边角 转换 , 三角形 中关于边 的不 等式转 将
化 为关 于角 的不等式 , 分 利用 三角 函数 的有 界性 充 进行 处理 , 以致 用 , 好 ( 此 设 计 这 道 题 的 目 学 很 至
的已经达 到 ) !
解得 f . t 2 , 人 式 ( ) 式 ( ) 得 ≤2 当 = 代 1, 2解
口:
, :
. 因为 AA C存 在 , 以 的 最 大 B 所
第 5期
殷 长征 : 一道 高考试题 解法探 究的教 学片段及 思考
・2 1・
值 为 2 , A 2 C的最大值 为 2 . 即 B+ B 此 时 , 班 同学 都 为 生 3的精 彩 演绎 而 鼓 掌 , 全 并投 去 了赞许 的 目光. 师: 太好 了 !生 3的解 法 更 简捷 , 解题 的 关 键
这 时 , 3举起 了手 , 生 并急不 可待 地走 到黑 板 前 , 板
演如 下 : 生 3 设 角 A, , : C所对 的 边分 别 为 a b c 则 , ,,
所 以
从 而
B C= s A,B= s C, 2i A 2 i n n

一道高考题的解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一道高考题的解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 2 a l —c o s a 1 ) + ( 2 a 2 一c o s a 2 ) + … + ( 2 a 5 一
c o s aj )= 5 z,
在 上文 的解 题 中 , 虽 已 严 格论 证 , 但 并 未看
清 这道 题 的 本 质 , 现 变 换 一 个 角 度 来 处 理 条 件
2 0 l 3年 第 1 期
统 计 与概 率 的 中考 考 点 聚 焦
安徽 岳 西县城 关 中 学 李 庆社 ( 邮编 : 2 2 4 2 2 1 )
1 考 点 聚 焦
越重要. 因此 , 统 计 与 概 率 知 识 是 各 地 中 考 重
点 考 查 内容 之 一 . ( 1 ) 能 根 据 具 体 的 实 际 问题 或 者 提 供 的 资 料, 运用 统计 的思 想收 集 、 整理 和 处 理一 些 数 据 ,
题的, 有老 师在 该杂 志 的 网页 论坛 上 寻 问 如何 解
手 ) ・ ( 号+ 手 ) 一 3 丌 。 .
作为 考试 , 至此 可 结束 , 选 D不会 错 , 而作 为
答这 道题 , 进 而笔 者 又在 网上搜 索 该 题 的相 关 情 况: 其 中考 生 普 遍 认 为这 道 题 难 度 大 , 他 们 表 示
n。
要, 从而
A . o B . 丌 。 c . 吉 丌 。 D . 丌 2
1 试 题 概 况
[ ( a 3 ) ] 。 - a l a s 一 ( 2 ’ 号 一 c 。 s 号 ) 一 ( 号

笔者最 初 是 在《 数 学 通 迅 》的 网 页 上见 到此
( ) 一 l O x 一 ( + 2 c 。 s 专 + 1 ) C O S 一 5 丌 ,

一道高考实验探究能力题的赏析与启示

一道高考实验探究能力题的赏析与启示

NaZ O:H t据 此 , 取 面 积 为 S 双 面 镀 锌 薄 铁 板 试 =n + , 截 的
样 , 碎 , 得 质 量 为 i。 用 固 体 烧 碱 和 水 作 试 剂 , 剪 称 ng 。 拟
出下 列实验 方案并 进 行相关 实 碱 反 应 来 实 现 探 究 目标 。 ( 选 用 B和 2)
● ! ,
‘ r
的教学目 标之一。 要开展好环保 这样改进, 实验现象出 现较快并且明显。 为尽可能减少 教育, 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收集环 实验中挥发出的氨气, 可将锥形瓶或大试管口用橡皮
保 信 息 ,了 解 先 进 科 技 成 果 , 并 塞塞住 。
注意紧密联系实际, 将其自然渗


方 案丙 中 , 生往 往 对题 意 理 解 不够 深 刻 、 面 , 而 学 全 从
( 5)若 装 置 B中 的 恒 压 分 液 漏 斗 改 为 普 通 分 液 漏 斗 , 量 结果 将 测
— —
导致 在思 考 、 理 等方 面 出现 障碍 。 实 只要明 确z + 推 其 n 2 a H= a O + 是 放 热 反 应 , 会 使 溶 液 中 的 水 N O N  ̄n H t
∞( n) 镀 层 厚 度 , 询 得 知 锌 易 溶 于 碱 : n 2 OH= z 和 查 Z + Na
题 , 分考 生 会 感到 有 一定 的 难 度 。实 际 上此 间 难度 部 并 不 大 , 要 能 联 想 到 := 只 p m/ V= d( 为 镀 层 厚 度 ) V, S d
( “ 大 ”、 偏 小 ” “ 影 填 偏 “ 或 无
践探
. .
l矗U l 自然长廊 GieO 鞠o T £鼹 口
化 学 教 学 中开 展环 保 I - 育 是 新 课 程 标 准 下 T 教 后 安 全 地 放 到 锥 形 瓶 或 大 试 管 中 ,盛 有 浓 氨 水 的 小 试 管放 在下 面 , 有无 色酚酞溶 液的 小试管放 在上面 。 盛 经

一道高考试题的解法赏析及其教学启示

一道高考试题的解法赏析及其教学启示

一道高考试题的解法赏析及其教学启示隆建军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一道优秀的高考试题是经过出题专家深思熟虑、多次演算而编撰的,具有极高的教学参考价值.它可以考查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而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该问题.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分析该试题时不能直接按参考答案讲完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该题,让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不同角度对2013年全国课标卷理科15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同时探讨了一题多解的教学启示.1.解法分析题目:设当θ=x 时,函数x x x f cos 2sin )(-=取得最大值,则=θcos . 方法一:)sin(5cos 52sin 515cos 2sin )(α-=⎪⎭⎫ ⎝⎛-=-=x x x x x x f 其中52sin ,51cos ==αα, 当θ=x 时,1)sin(=-αθ,即)(22Z k k ∈+=-ππαθ时,5)(max =x f 由αππθππαθ++=⇒∈+=-22)(22k Z k k . 即52sin 2cos 22cos cos -=-=⎪⎭⎫ ⎝⎛+=⎪⎭⎫ ⎝⎛++=ααπαππθk ,所以552cos -=θ 评注1:辅助角公式是研究三角函数中最值、值域、单调性等函数性质的重要公式,必须让学生准确记忆、掌握和熟练运用公式,形如ααcos sin b a +的形式都可以化成如下形式:()ϕααα++=+sin cos sin 22b a b a , 其中,cos ,sin 2222b a a b a b +=+=ϕϕϕ为辅助角,ϕ角的终边所在象限由点),(b a 确定.特例:若c b a =+ϕϕcos sin ,且222c b a =+,则有ca cb ==ϕϕcos ,sin (其中b a ,为不同时为零的常数,c 是非零常数)从方法一的解答过程可知,本题可以理解为:已知5cos 2sin =-θθ,求θcos 的值. 方法二: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和方程组思想有: 04cos 54cos 51cos sin 5cos 2sin 222=++⇒⎪⎩⎪⎨⎧=+=-θθθθθθ()02cos 52=+⇒θ所以552cos -=θ. 评注2:该方法是题目条件最值含义的理解得出的,思路自然流畅,突出对公式的直接运用,也体现了数学计算的核心素养.方法三:构造向量的坐标,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和共线向量求解.设)2,1(),cos ,(sin -==b a θθ51==,由=⋅θαcos≤ 所以5cos 2sin ≤-θθ,当5cos 2sin =-θθ等号成立.=成立,从而向量,共线,所以0cos sin 20cos )2(sin =+⇒=--⨯θθθθ. 由⎪⎪⎩⎪⎪⎨⎧-==⇒⎩⎨⎧=-=+552cos 55sin 5cos 2sin 0cos sin 2θθθθθθ,所以552cos -=θ. 评注3:该方法串联了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和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等知识,题目虽小,但是起到了复习相关知识的重要作用,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交叉使用,知识是死的,但我们的思维是活的.方法四:利用二维柯西不等式:2212121212121)())((b b a a b a b a +≥++中的取等条件求解,由()()()22222cos 2sin cos sin )2(1θθθθ-≥+-+(*),由柯西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可知,当且仅当θθsin 2cos -=时,不等式(*)的等号成立。

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讨与教学启示——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文科第16题

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讨与教学启示——2010年高考数学福建卷文科第16题

CS s t C .CS s + + is 口, O i2 ?i O i n ' o n … c . n 根 + mi
和 解 方程知识 可解 得 ,、P的值 , 也应 该是考 生在 z 这
考试 中解决该 题 的基本 方法 .( 解 略 ,可见 数学 详 通 讯 2 1.1 1 0 11、 2上半月 ( 生) 学 )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福 建 中学数 学
2 1 年 第 3期 01
比较 困难 ( 文下 面将 展开论 述 ) 本 ,因此在 具体 解决 时应 从本 题 的结 构 入手 ,运 用合 情推 理 ,联 想 二项 式定 理 ,运 用二 项 式 系数 的赋 值 法 思想 ,结 合 数列
以及依 据 二项式 定理 (O + s ) C S + . C S ii = O i n 。
试题 强 调 回归课 本 知识 ,对 双基 考 查 更深 入 .在 不
确 ,给 予证 明,如果 不正确 ,举 例说 明 . ( Ⅲ)是 否存 在 非零 实数 ,使 得 ( I)中 的

直 线 与 双 曲线 ÷ 一 1 交 于 一 点 P ,且 法 以及 数 学 思想 方 法 的灵 活应 用 ,并显 现 出一 定 的 Y= 相 4
C S a+12 c s a+1 O O 10 o 7 S a+pc s a一1 贝 m一, C o , z +P=
识 分析 问题 与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考查 学 生发 现新 知 识 的能力 , 课 标 》在推理 与证 明部 分设 计 了合 情推 理 的 内容 ,要 求学 生通 过 运 用合 情推 理 探索 与 发现 数 学 结论 和 思路 ,体会 合 情推 理 在 数学 发现 中 的作 用 .而培 养学 生 的合情推 理能 力是 一项 长期 的工作 , 它 不 可能 在 一天 、 几天 、甚至 几 个 月 内完 成 ,需 要 教 师 持之 以恒 、循 序渐 进 ,并在 所 有 的数 学教 学 活 动 中具 有培 养 学 生合情 推 理 能 力 的意识 .因此 ,在 教 学活 动 中 ,应 当把 培 养学 生 的合 情 推理 能 力作 为 明确 的教 学 目标 ,同时 辅 助 以相应 的数 学素 材 和教 学 设计 ,使 这 个 目标 得 到落 实 ,让 合 情推 理 能 力 的 培 养贯 穿于 教 学 的始终 ,使 学 生 形成 一 种 良好 的合

一道高考试题解法探究的教学片断及感悟

一道高考试题解法探究的教学片断及感悟
21 0 2年
第 6期
J un 1o ie e Mah mais E u ain o r a fChn s te t d c t c o
N 2 1 O6 O 2
摘 要 :课 堂例题 教 学是 高三学 生进行数 学 学习活动 的最 大 平台.那 么,如何来提 高课 堂例题教学的效果呢?从鼓励 学生探
复杂形 式 中的基本模型 !现 在只要能证明 当 >1 ,九 ( >0 解 法 3过程 虽然 简洁 ,但学 生普遍感觉其 技巧性强 ,特别是证 时 ’ ) 即可 ,又将如何证明呢?
生 :要 证 明 当 >1时 ,h( >0 ) ,只要 证 明 h( ~ >0即 )
当 ≥ 1 , x >0 时 f( ) ,用的转化思想很难想到 ! 原来 笔者给学生 准备 的考 题标准答案 所给 的方法是 学生最
师:说得 好 !这名 同学用 了逆 向分析法 ,根据考题解 答 的
特 点 发 现 进 一 步 解 题 的 方 向 .那 么 ,怎 样 说 明 当 0< < l , 时 h( <0 当 >1 ,h( >0 ) ; 时 ) .
1 、
吗?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兵法有 云 : 置死地 而后生” “ ,更何 况名师说过 “ 做好老师就不要怕挂黑板 ” ,想到这里 ,笔 者决定
在 了解多种解题方法之后 ,学 生的解题 思维不能到此完结 ,
令 ( = = n ) _ ( ) I + 1 厂 一,贝 ( ) 0 =
<0 ,所 以 ( 在 因为学 生此时对各种 解题方法 的认识还不 是非常深 刻 :几种解 ) 题 方法是否完全 正确 ,分析解 题 的过程是 否都很恰 当 ,哪些 是 (, 1上 单 调 递 减 ,则 ( > 1 =1>0 即 f ( >0 0 ) ) ( ) , ) ,所 以 般 的解法 ,哪些是创新 的巧法 ,哪些是最简便的解法 ,等等 ,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及教学启示——例谈如何有效作答2023年文综课标卷第43题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及教学启示——例谈如何有效作答2023年文综课标卷第43题
明确具体: 咸阳、长安、洛阳、 京师、杭州、泉州、南京、成都等; 山西、陕西、福建等;吐蕃、西域、
地域文化
咸阳、洛阳、长安、京师 陕西、河南、福建、安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中原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美洲、印度 ……
多元 一体
中华文明
家国情怀: 五个认同、四个自信
大 理 等; 黄 河 流 域、 长 江 流 域、 中
开放性试题每年的设问形式都不同,但史论结
66 2023年第09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合,充分论证的试题要求却一贯延 续,在变和守的演进过程中,我们
逻辑清晰 (层次)
如何有效作答呢? 1. 根据设问,明确任务。试题
的设问为学生答题指明了思考方向, 那就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 个地域,阐述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 贡献,即地域 + 阐述(史实 + 贡献) + 总结的基本答题框架。
地域+中国古代史知识 (史实)
知识正确 地域明确 两者吻合
充分论证 (具体)
表述准确 (语言)
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史论)
主体多元 内涵丰富 影响扩大
图1 新课标卷第43题解题思路
① 选 择 一 个 地 域。 一 是 要 写 出
一个地域;二是所写地域范围要明 确;三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四 是避免出现地域概念模糊不清或者 错误。
此外,应注意:避免地域和史实不吻合;避免 语言表述宽泛和口语化。学生应做到地域明确、史 实正确、论证具体、表达准确才能获得高分。
3. 观点正确,总结升华 高考试题要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 其中,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断增强对伟大祖 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通过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 展的贡献之后,需要总结提升,落实家国情怀这一 核心素养。如在总结中可表达:中华文明不断融合 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 强民族和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为中华文 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丰富了中华文明 的多样性;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3 年新课标卷第 43 题局部分析了地域、中 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再在其基 础上形成整体的解题路径。本题主要的解题思路是 动态地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如:山 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展区域。春秋时期,晋国长 期作为华夏诸国的盟主,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华夏认 同。北魏前期定都今大同市,结束十六国动荡局面, 实现黄河流域统一,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民族 交融,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山西历史上是中 原农耕地区与草原游牧地区经济交流与文化传播的 重要通道,晋祠、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中华文明 瑰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本题还有一种 解题方法是静态地概括该地域多中华文明发展的贡 献。如:江南地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环境优越, 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的建立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 了民族交融;经济上,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 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镇经济繁荣;文化上, 明清时期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活跃了思想。江南地区为中华文 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物质和文化基础,扩大了中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一、简介
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是指研究高考物理实验试
题的出题思路,深入剖析实验试题的原理性、科学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二、实验试题出题思路
实验试题出题思路有五大方面:
1、认识实验:实验试题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内容,掌握实验基本目标、基本步骤,了解实验过程中记录、观测、测量和分析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

2、认知实验: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验认知能力,运用普适的物理
知识和方法,在实验中获取量化的有效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综合判断,
探索实验产生的物理基本原理。

3、理解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实验原理,理解实验现象、实
验过程,建立实验模型,进行推理逻辑,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4、应用实验: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目的运用实验原理,根据实验数据
进行分析,把实验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期获得实用的结果。

5、归纳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抽离出实验原理,综合总结实验内容,把实验原理运用到新的实验中,从而形成概念性思维。

1、提倡教学原理性。

实验教学要把实践性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恰切地运用物理原理,结。

把握高考趋势 优化教学方法——一道天津高考题的解法探析及启示

把握高考趋势 优化教学方法——一道天津高考题的解法探析及启示
A. <0 一1 <0 C < <3 .1 0 B. 口<l O< D. <口< 3 6
本解法运用 含有参 数 的一元 二次 不等 式 的解集 讨 论 , 利用 解析法 求参数 范 围, 查 了分类讨 论 思想 以 再 考
及 逆 向思 维 的能 力 .
其 中文 1 6题分值 为 : 4分 , 度 为 :. 0 3 理 科 1 难 00 1; 0 题 分值为 : , 度为 :. 2 可 见 , 两道题 得分 率都 5分 难 04 . 这 是不理想 的, 尤其是作 为填 空题 的文科 l 6题 , 度虽然 难 不 如理科 1 题大 , 0 但得分率为文科 卷最低.

lx 1 一 2 I
l ( )在 同 f ,
坐标 系 中作 出 f ) ( =
\一 \z ~
D l

=伍 I
4 +1 , 察 函 数 Y:( a 一4 +1 由 题 意 得 x <0 考 4一 ) x ,

1与 ( ) I 一 g = 2 I x
b Z. , 0 r Za + 2a a  ̄ 2>
再利用 解析法求 参数范 围, 查 了分类 讨论 思想 、 形 考 数



法 l
结合思想.
本解 法 是运 用 图象 来 解 含有绝对值 的不等式 , 再 利用解析法求参 数范 围, 考
查 了 数 形 结 合 思 想 及 分 类
=l

坐 标 系 中 作 出 f( ) =
又 ’ 1 Ⅱ 0。 . +> ‘



xa /


/ () x-b fx



a 1解 不 等 式 得 >.

对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及感悟

对一道高考题的多种解法及感悟

以6 0 o < a < 9 0 o , 所以 n < 0 目 . y o < 0 .
高 中 版 十・ ? 擞- ?
教 参
解 法 探 究
2 0 1 3年 3月
为几道2 0 1 2 年高考选择题 “ 正身’ ’
⑧北京 市 丰台二 中 甘志 国 ( 特 级教师 )
高考题 1( 2 0 1 2 年天津 理6 ) 设 m, n∈ R, 若 直线 ( m+
由①②③
一 7


【 ' , = 一 、 / .
解法3 ( 三 角与解析综 合 法) 如 图2 , / 3 为D P 倾斜角 , 易见 ,
6 0 。 < / 3 < 9 0 。 , t a n 卢 = 8= 了 4





采撷 一例来 和大家共同研 究.

{ 7
【 y = - 、 / 2 ・
这是很有特色的一道题 , 本题巧妙地把旋转概念与 向 量运算综合在一起 ,设计新颖 ,

解 法4 ( 三角直接计算 ) 如图3 , 同解法3 , 得到t a n o / =
. )  ̄ c o s a = 7 7 x /  ̄ 了 1 所1 7
D . ( 一 , 2 - 2 ] u[ 2 + 2 , + ∞)
这就说 明了高考题 1 有误 ,并且文献1 还 得到 了高考 题1 的正确答案是“ 不存 在” .
( 参考答 案 : D )
文献 1 认为这是一道值得商榷 的高考试题 :
命 题1 若m, n ∈R, 则直 线 ( m+ l + ( 斛1 ) y - 2 = 0 与
、 / .
Q 共 线 .又 易 知 = ( 8 , 一 6 ) ,所 以 : ( 6 , 8 ) + ( 8 , 一 6 ) :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评析及教学备考启示教学设计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评析及教学备考启示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同时,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技巧也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感兴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喜欢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爱通过实例和实际应用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主要围绕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评析及教学备考启示展开。以下是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1.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的基本概念:
-全国卷的定义和特点
-全国卷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全国卷的出题规律和考试趋势
2.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的评析方法:
-试题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合作。
-学生在课堂展示中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展现出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小组展示中,部分小组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有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掌握高考语文的考试规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提升学生对高考语文考试趋势的把握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备考启示,帮助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技巧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对于这道题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是教师的基本素质。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观察中展开论述,探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责任心等方面。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教育理念等,来论述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还可以谈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对德语教师的期望和建议。

通过这道题目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思考教育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考,提供自己的观点和证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讨论和互动中进一步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道高考题还引发了我对于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和解释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和记忆。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我会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思考,通过合作与讨论寻找答案。

对于学生成果的评价,我也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不只是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这道高考题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我们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也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探索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道高考题解法及引申

一道高考题解法及引申

一道高考题的解法探究及引申(2009年江西)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pa=ad=4,ab=2.以bd的中点o为球心、bd为直径的球面交pd于点m.(1)求证:平面abm⊥平面pcd;(2)求直线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3)求点o到平面abm的距离.解:方法一:(1)依题设,m在以bd为直径的球面上,则bm⊥pd. 因为pa⊥平面abcd,则pa⊥ab,又ab⊥ad,所以ab⊥平面pad,则ab⊥pd,因此有pd⊥平面abm,所以平面abm⊥平面pcd.(2)设平面abm与pc交于点n,因为ab∥cd,所以ab∥平面pcd,则ab∥mn∥cd.由(1)知,pd⊥平面abm,则mn是pn在平面abm上的射影,所以∠pnm就是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且∠pnm=∠pcd,tan∠pnm=tan∠pcd=■=2■所求角为arctan2■.(3)因为o是bd的中点,则o点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d点到平面abm距离的一半,由(1)知,pd⊥平面abm于m,则|dm|就是d点到平面abm距离.因为在rt△pad中,pa=ad=4,pd⊥am,所以m为pd中点,dm=2■,则o点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方法二:(1)同方法一;(2)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p(0,0,4),b(2,0,0,),c(2,4,0),d(0,4,0),m(0,2,2).设平面abm的一个法向量■=(x,y,z),由■⊥■■⊥■可得:2x=02y+2z=0,令z=-1,则y=1,即■=(0,1,-1).设所求角为α,则sinα=■=■,所求角的大小为arcsin■.(3)设所求距离为h,由o(1,2,0),■=(1,2,0),得:h=■=■.方法一利用传统的解法,采用“作图、证明、解三角形”的老“三步曲”方法解题,在第(2)问中寻找直线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时技巧性强,能力要求高,方法二通过引入空间向量后,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巧妙地使线面角问题为线线角问题,从而降低了此题的解题难度。

一道高考波动试题的多解与启示

一道高考波动试题的多解与启示

一道高考波动试题的多解与启示
高考波动试题的多解与启示
一、多解分析
1.对题干状况分析:分析题干中字面含义,把握隐含信息。

波动试题往往是多媒体、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联系思考能力,要求学生从实物联想到相应的概念、原理、技能,从而达到考查的目的。

2.问题思维:充分发挥联想思维,病式询问自己,以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主观推理,仔细检查答案的合理性,加深理解,避免因答案选择有漏答或二选一而影响得分。

3.多种解题方法:可以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即几种解题方法结合,比如抽象演绎法+实际演算法、抽象演绎法+直观分析法等。

二、启示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加强学生理解题干背后所隐含的信息。

2.流程与步骤控制:解波动试题可以建立一定的步骤,从粗观到细观,从宏大角度,到具体、细节处理。

3.加强实践性:在多解试题中,重视实验室实验、实践操作,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材料、仪器工具的使用,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多解多方面的思维。

4.回归题干本质:复习时候,要把握题目的本质,审视答案的合理性,
针对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匹配,检查回归题干本意,以便更有效地深刻理解每道题干,从而提升多解能力。

高考题的解法探究以及教学启示-最新学习文档

高考题的解法探究以及教学启示-最新学习文档

高考题的解法探究以及教学启示转眼间,马上又要到了期末考,随着时间的紧迫,同学们都在为着期末考做好准备,今天数学网小编整理了高考题的解法探究以及教学启示,仅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得到帮助,接下来一起来学习下吧!:高考解题技巧教学启示2019年高考理综试题(山东卷)生物科的第6题是选择题的压轴题,考查遗传学分离定律的应用,涉及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信息量和计算量均较大,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会用掉考生较多的时间,对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但仔细分析来看,依然是考查了最基本的知识点,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可以节约时间,下面就本题解题方法总结如下,供中学生物教师教学中参考。

题目: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该题为坐标曲线题,实际上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其基本规律。

解答本题要抓住坐标曲线的关键要素(坐标、关键点、线走势),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1.明确概念。

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杂合体连续自交时,在无选择因素的情况下,基因频率不变,但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表现为纯合子的概率不断增大,杂合子的概率不断减小。

随机交配──指各种基因型的个体自由交配,个体之间交配机会均等。

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无选择因素时,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逐代保持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2.识图析图。

关键是三看,即识标、明点、析线。

识标──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

本题横坐标为交配代数,纵坐标为Aa基因型频率,表示的是子代Aa基因型频率随着交配代数的增加而出现的变化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相似比为÷ .
. .
图4
DG = 0D = 2.
。 . .
同理 设 G 是 线 段 D A与 F 的 延 长 线 的 交 点 , C 有
0G : = l :2 . CG : G0 = 1:2.
同理 A : E = 1: ,H : O = l: . H H 2B H 2
2中 , 不少考生正确地证 明 了四边形 B MN是 平行 四 C 边形之后 , 也回到 了上 述错 误 中去 了. 这些 典型错 误 都说明 了考生对 证 明线线平 行 的通性 通法 的掌握 是 十分薄弱的 , 也是 不成 系统 的 , 考生 心里 没有解 决 在
这 类 问 题 的 通 性 通 法 和 明 确 的 证 明 思 路 , 本 属 于 基

依据 : =A =口/ . n = /西 》 方法一 : 如图 5,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7 一 2


高考研究
中学 小 数学. 版I 中 I 学 I
平 面 O F 或平面 O C/平面 D F 之后 , B C E( B / E) 利用 C 平 面A C F B , 面 O F 就得 出了B /E ; C平 E, C / F 在思路
l 小学 l 中 数学.学 1 … … … … 高 研 中 版l … … … 考 究 . _ …
高中
安 徽 省 阜 阳 市 第 三 中 学 (3 0 6 董海 涛 260 )
2 1 年高考数学安徽卷 ( 科 第 l 01 文 9题 , 科 第 1 理 7 题 ) 是 一 道 受 到 大 家 称 赞 的 试 题 , 本 题 进 行 多 视 角 , 对 多 方 位 思 考 , 以 准 确 把 握 高 考 方 向 , 时 调 整 教 学 可 即 策 略 , 高高 三复习的有效性. 提 题目 如 图 1A E F ,B D C F 为 多 面 体 , 面 A E 与 平 面 平 BD A F 垂 直 , 0在 线 段 A CD 点 D
. .
B /E . C/ F 说 明 : 可 以在 图 4中连 结 c 交 O 于 G , 结 也 D F 连
B 交 DE 于 H, 明 方 法 同上 . D 证
思 路 3 向量 法 :
说 明 : 照 同样 的 思 路 , 可 以 在 图 2 中先证 明 G 按 也 与 G 重合 , 曰, E, 有 c, F四点共面 , 再证 明平 面 O C∥ B
七 , A = l O = 2. OA O ,D △ B,
平 面 D F, 者 先 证 明 G与 G 重 合 , B, , F四 点 E 或 有 C E, 央面 。 再证 呗平面 MB /平面 N F C/ E. 思 路 2 线 线 平 行 = 线 线 平 行 . = > 话 fbb, c af f f 方 法 一 : 图 3 设 如 , O O F, E的 中 点 为 , Ⅳ, 连 结 C ,N, M B MN,则
( ,, 寻 ) 譬
(I I)解 法 略 .
AO C 是 边 长 A 为 1的 正 三 角 形, AO F是 边 长 为 2 的 D 正 三角 形 ,
‘ ’
. .
图3
AC
OM AC = OM .
‘ 。 .
四边 形 C 0是 平 行 四 边 形 .
C f A C :A M f O.M O 同理可得 B N∥ A B =A . O, N O C f N.M =B . M B C N



四边 形 B MN是 平 行 四边 形 . C
・ .

_ . .
B /MN C/ . B /E . C/ F
说 明 : 可 以在 图 3中设 D D 也 F, E的 中 点 为 , , 』 v 】
连 结 C ,N, M B MN, 者 设 E E 的 中 点 为 , , 结 或 F,D ,连 v
C , 肘 ON, MN, 明 方 法 同上. 证
思 路 1 面 面 平 行 j 线 线 平 行 .
方 法 二 : 图 4, 如 连
结A F交 O C于 G , 结 连 A E交 O B于 H
- . ’
A /O A = C/ F.C
+F O,

. .
GA G — AF C OG.
’ . .
G与 G 重 合 , 以 有 B, F, 四点 共 面 . 所 C, E
AC f OF A f E. B O
BC.
在 △A F中有 G /E 在 △O C中有 G E H/ F, B H∥


平面 A C∥ 平 面 O F B E . 义 B , F分 别 是 平 面 A C和 平 面 O F与 平 面 CE B E B E 的交 线 , CF jB |E . C f F
MN 7 7EF
A O C △O A , DE, D 都 是 AO F 正 i 角形 . (I) 明直 线 B 证 C∥ E F; 图1 (Ⅱ)求 棱 锥 F —O E 的体 积 . BD 1 总体认识 . 本题 考 查 的 是 : 间 直 线 与 直 线 , 线 与 平 面 , 空 直 平 面与 平 面 的 位 置 关 系 , 间 直 线 平 行 的 证 明 , 面 体 空 多 体积 的计 算等基本 知识 , 考查 空 间想 象 能力 , 理论 推 证 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是一道背 景新 颖 , 口较 宽 , 入 解法 多样 , 维灵 活 , 思 值得研究 的题 目. 2 解 法探究 . 我 们 知 道 , 明 线 线 平 行 , 本 思 路 有 面 面 平 行 证 基 线 线 平 行 、 面 平 行 j 线 线 平 行 、 线 平 行 j 线 线 线 线 平 行 , 及 向 量 法 .下 面 我 们 探 究 问 题 (I) 问 题 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