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5.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青岛版(六年制)
课题名称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教师姓名李志信学生年级六年级科目科学课型实验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 1课标分析1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
并能辨别身边看到的各种变化属于哪类变化。
学情分析蜡烛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带来的蜡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创新活动的基本思路。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蜡烛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教学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策略方法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5蜡烛的变化)二、探究蜡烛的变化(一)观察蜡烛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青岛版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
5、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养成认真观察,并作实验记录的习惯。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蜡烛、火柴、图片资料和视频制作成的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蜡烛两根、火柴、镊子、蒸发皿、干玻璃片或铁片、盐、橡皮泥、纸、面粉、一次性筷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刘谦玩魔术靠的是手快,老师的魔术靠的是科学,现在给你们露一手,想看吗?教师出示滤纸,折成花瓣,用试管滴几滴在白花上,花瓣的颜色会不会变?学生观察:不变。
出示紫甘蓝溶液,滴几滴到白花上,猜猜看花的颜色会变吗?要变,是什么颜色?(花变成绿色。
)激疑: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提出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
2、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蜡烛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蜡烛的变化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小组探究蜡烛变化的实验方案看一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材料?学生自由回答:蜡烛两根、火柴、镊子、蒸发皿、干玻璃片或铁片、小刀、锤。
引导:根据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进行探究实验?请分组讨论设计你们组的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方法:用小刀切割蜡烛、用锤砸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熔化蜡烛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法真多,谁能说说在要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使用刀、火时要注意安全。
(2)小组分工要明确,注意互相配合。
(3)待加热蜡烛完全融化后立即熄灭点燃的蜡烛,将实验器材轻轻的放在桌面上。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学生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乐于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认识物质变化是不同的学习活动。
四、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小刀、科学记录表。
教师准备:泡在醋中的鸡蛋,相关物质变化、面塑作品的图片等资料。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蜡烛的变化》教学课件
拓展活动
面做成面塑
拓展活动
•仅形态发生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将烧杯底盖在蜡烛火 焰上几秒钟
观察蜡烛本身的变化
实验结论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给变化分类
• 1.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 2.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拓展活动
鸡蛋放进白醋中,会……
拓展活动
火柴燃烧
拓展活动
折纸作品
拓展活动
小麦磨成面粉
拓展活动
面粉蒸成馒头
拓展活动
铁矿石被炼成铁
青岛版小学(科学) 六年级上配套课件 (六·三制)
5.蜡烛的变化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坩埚、铁架台、铁圈、 酒精灯、小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课件、实 验记录单
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蜡烛的变化
活动过程
方法指导:
• 1.注意安全。 • 2.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要用试管夹把蒸发皿取下,放在石棉网上。 • 3.仔细观察蜡烛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 4.尽快完成实验后,收拾好桌面。用过的火柴放入桌面上的培养皿里。
活动过程
名称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蜡烛
活动过程
活动二方法指导:
1.注意安全。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的变化,并及时 记录发现。 3.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烫伤。 4.实验完成后,收拾好桌面。用过的火柴放 入桌面上的培养皿里。
活动过程
名称
实验方法Biblioteka 实验现象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 燥的烧杯
蜡烛燃烧 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内 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 蜡烛 烧杯
小学科学_《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蜡烛三态变化中的液态和固态有一定常识的积累,对燃烧比较理解,但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
六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较前有较大变化。
动手能力也有较比提高。
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良好规范的实验习惯。
效果分析《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教材分析教材位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材特点:本课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物体——蜡烛为例,从问题入手,加热蜡烛,燃烧蜡烛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
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究、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评测练习1.举出几个生活中物质两种变化的例子?2.白醋泡鸡蛋实验,72个小时后有什么现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实验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5蜡烛的变化
3、实验时要注意:组长分好工,维持好本小组的纪律,大家仔 细观察实验的现象,记录员认真作好记录。
4、一定要注意实验安全,实验结束时一定不能用手直接去拿蒸 发皿。
加热蜡烛的实验现象2分
展
现象:
蜡烛逐渐熔化成液体状, 冷却后凝固成蜡块。
蜡块
蜡块
结论:没有产生新物质
红蜡烛、火柴、试管夹、
玻璃片、纸巾
蜡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体,同学们能 不能谈谈你对蜡烛有哪些了解?(1分)
学
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利用这些器材,应如何去做这个实验?2分
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分
研
可以小组讨 论一下:
三脚架
蒸热蜡烛”的实验步骤:
(1) 用刀把蜡烛切成蜡沫,并把蜡沫放在蒸 发皿里。
折 纸
馒头发霉,
自然中物体千变万化,除了像折纸, 馒头发霉,还有像小苗出土了、小狗 长大啦、同学们长高了等等,自然界 的万物时时都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样的科学奥秘呢?我们这节课将 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物 质变化
青岛版六年级
5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用老师准备的器材做简单的实 验,探究蜡烛的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 情态与价值观: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认识蜡烛的变化有两类:一类 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 变化。
3、折纸
练
下列变化是形态变化,还是产生 新物质变化?(每组四号回答,对者得4分)
4、打破玻璃
练
下列变化是形态变化,还是产生 新物质变化?(每组四号回答,对者得4分)
5、蜡烛燃烧
练
下列变化是形态变化,还是产生 新物质变化?(每组四号回答,对者得4分)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5 蜡烛的变化》教案2
《5 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三、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大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草木生长、生米熟饭、水滴石穿等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
新课讲解:1、提出问题(1)出示蜡烛问:蜡烛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2)关于蜡烛的变化,你能试着说一说吗?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问:你想在课堂上怎样给同学们呈现这些变化?说说你的方法。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问:如果采用刚才你们提的方法,蜡烛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4、实施探究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5、汇报交流(1)问: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加热蜡烛的变化?师:回答的很细致。
板书:物质发生形态变化。
(2)问:点燃蜡烛有什么变化?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发现?板书:变少板书:烟(3)问:点燃蜡烛后越来越少,而点燃的蜡烛又会产生黑色的烟,这说明蜡烛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生成了新的物质。
师:你们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4)问:哪个小组做了切割、挤压的实验?说说你们的发现。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拿出蜡烛,自由交流。
1、学生从蜡烛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手感等方面加以叙述。
2、学生发言:可以点燃、可以加热熔化,可以切割,可以压扁。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1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活动过程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小学科学_《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蜡烛三态变化中的液态和固态有一定常识的积累,对燃烧比较理解,但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
六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较前有较大变化。
动手能力也有较比提高。
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良好规范的实验习惯。
效果分析《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教材分析教材位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材特点:本课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物体——蜡烛为例,从问题入手,加热蜡烛,燃烧蜡烛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
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究、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评测练习1.举出几个生活中物质两种变化的例子?2.白醋泡鸡蛋实验,72个小时后有什么现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实验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蜡烛的变化》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接,也是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烧杯,蒸发皿、试管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魔术:2号液体倒入3号烧杯中,无色变红色;1号液体再倒入,变回无色。
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魔术是一种神奇的变化。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3、出示蜡烛。
蜡烛有什么特点?(白色或红色的石蜡固体。
)它会发生变化吗?4、引出课题《蜡烛的变化》。
从蜡烛的变化谈起,认识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小刀、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蒸发皿。
【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1.上课前大家先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看完视频说说你的感受2.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通过蜡烛的变化来研究物质变化的性质。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自主探究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提问:蜡烛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来研究呢?师生互动,开始观察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4)教师提问: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学生组装演示)(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a.酒精灯要放在水平桌面上b.使用酒精灯要小心c.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要用灯帽盖灭d.蒸发皿用夹子取下e.边观察边记录f.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
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及时的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完成实验,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也达到了使学生初步认识蜡烛变化的教学目的。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第二单元《5.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征。
2.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
4.通过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
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探究加热与点燃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加热和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物质变化规律的认识、掌握,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更好的造福人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热蜡烛和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难点:两种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物加热蜡烛形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质
的
变
化点燃蜡烛生成新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讲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够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
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预测会出现什么结果?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讲解: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
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
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
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讲述: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三、学以致用:
分一分,说一说。
四、小结: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
[蜡烛燃烧的原理] 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蜡烛点然后产生新的物质。
五、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
会产生新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