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相关电位与在面部表情强度的认知
不同注意条件下表情面孔加工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注意条件下表情面孔加工的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姓名:王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蔡厚德2009-04-26摘 要研究采用ERP技术,考察了空间注意和任务转换条件对面孔和面孔表情特征加工的影响。
研究记录了由面孔刺激对和房子刺激对组成的复合图片诱发的ERP 信号,面孔刺激的效价有中性和愤怒两种。
实验一中面孔和房子任务转换是组块式的,结果在房子和面孔两种任务条件下,愤怒面孔引起N1和P2成分的波幅都比中性面孔引起的波幅更正,而N2和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的波幅只在面孔任务条件下才受面孔效价的调节。
实验二只要求辨别房子刺激,并利用空间线索来随机化调配被试的空间注意指向,结果愤怒面孔引起各个时程的脑电波幅更正效应都消失了。
并且在空间线索指向任务无关面孔刺激条件下,愤怒面孔诱发的LPP(300-450ms)波幅反而低于中性面孔。
另外,两个实验都发现在空间注意指向面孔时N170波幅增高,而面孔表情对该成分没有调节作用,提示空间注意能够调节面孔信息结构编码。
以上结果表明,空间注意指向、面孔任务相关性和任务转换条件等因素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影响注意控制策略,并在不同刺激加工阶段调节面孔表情信息的加工。
关键词:面孔表情, 空间注意, 注意控制, 面孔加工, 事件相关电位Abstract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processing of faces and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 can be modulated by spatial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control, ERPs were recorded in response to stimulus arrays containing two faces and two houses. In Experiment One, attention was focused on the face pair or on the house pair by separate blocks, and facial expression was either angry or neutral. When faces were attended, an enhanced positivity was elicited by angry as compared to neutral faces, including smaller N1 and N2 components as well as larger P2 and 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 components. In contrast, when houses were attended, this emotional positivity remained present in N1 and P2 component, but emotional expression effects of N2 and LPP component were completely eliminated. In Experiment two, only house pair was task-relevant and its location varied with separate trials, orienting of attention to distracting faces was manipulated via spatial cue. We found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effects were completely eliminated in this experiment , and under the spatial attention oriented towards faces condition, LPP component ever smaller for angry faces in the 300-450ms time window . In both experiments the face-sensitive N170 amplitudes were enhanced when spatial attention oriented towards faces ,but this component was unaffected by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 ,suggesting that spatial attention can modulate the structural encoding of faces.. In brief, our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processed stages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 can be modulated by attention control strategy which may be modulated by spatial attention orientation, task relevance and attention shift.Keywords: Emotional expression, Face processing, Spatial attention, Attention control, Event related potential.前言1 研究意义情绪与注意在刺激加工中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情绪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_张卓
・综述・情绪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100101) 张 卓 综述 罗跃嘉 审校 情绪(em otion)是指人类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是情感的外部表现,它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内部或外在的刺激引起的。
在心理学研究中,情绪比一般的认知活动更为复杂,更多地涉及社会环境与文化。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2 tial,ERP)是评价大脑信息处理活动的一种无创伤性方法,大量实验证明, ERP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情绪活动在脑内的活动过程。
近年来,人们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分析不同模式、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情绪刺激条件下,ERP各成分的波幅、潜伏期、头皮分布区域等参数变化,以对情绪处理有关的脑机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 情绪刺激类型与实验模式情绪体验难以达到多次重复的统一,对于年龄、社会经历、情感体验各异的被试,相同的刺激物也会诱发不同的情绪。
目前有关情绪的大部分ERP研究,均采用了含有不同情绪成分的视觉刺激物,如不同情绪内涵(正性,负性,中性)的单词[1],或将单词置于负性或中性情绪的句子内[2],或采用正性、负性及中性表情的图片刺激[3],观察不同情绪诱发的ERP成分变化,可以探讨情绪活动在脑内较为精确的动态活动过程和较为粗略的激活部位[4]。
面孔则不同于一般图片、文字等视觉刺激,其本身具有丰富的表情,即不同情绪引起的身体变化和反映。
M orita 等[5]在观看悲伤、愉快、愤怒、中性等面孔图像的同时,给予两种音调刺激(oddball实验范式),其任务是听到小概率的靶音调刺激后做出按键反应,并记录听觉P300。
该实验是研究不同的情绪背景对P300的影响。
在给予正常被试不同表情(如惊恐、中性)的面孔图像时,也可以分别观察直立、颠倒的面孔图像引发的ERP潜伏期、波幅等参数,来分析不同类型面孔的处理时程[6]。
另一类刺激物是含有不同情绪的单词、图像及面孔等,也可结合面孔识别、记忆再认过程中的新旧效应等进行研究。
事件相关脑电位与功能磁共振成像融合技术在探索大脑认知功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新进展·事件相关脑电位与功能磁共振成像融合技术在探索大脑认知功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樊瑞文,肖娟,柳金英,常静玲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3654);北京市科技计划首都特色临床应用研究(Z13110700221309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11-0603)作者单位:100700北京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通信作者:常静玲,100700北京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E -mail :ear6979@【摘要】大脑是宇宙中复杂的物质,如何更好地揭示大脑的奥秘一直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多种先进的、非侵入的检测手段不断涌现,为深入探索大脑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契机。
大脑认知功能具有十分抽象、难以具象化的特点,使得同时获取大脑的时空信息成为当今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近年来,事件相关脑电位与功能磁共振成像(ERP -fMRI )融合技术以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双重优势,逐渐被引入探索大脑认知功能的研究中,为脑血管病临床诊治及疗效评估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本文着重阐述ERP -fMRI 融合技术在探索人脑认知功能研究中的优势及应用。
【关键词】诱发电位;磁共振成像;认知;综述【中图分类号】R814.46【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6.03.024樊瑞文,肖娟,柳金英,等.事件相关脑电位与功能磁共振成像融合技术在探索大脑认知功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352-355.[ ]Fan RW ,Xiao J ,Liu JY ,et al.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vent -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usion technology in the exploration of brain cognitive function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16,19(3):352-355.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vent -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usion Technology in the Exploration of Brain Cognitive Function FAN Rui -wen ,XIAO Juan ,LIU Jin -ying ,et al .TheSecond War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Beijing100700,China【Abstract 】Brain is a complex material in the universe.Exploring the mysterious brai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modernscientific researches.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uroscience ,a lot of non -invasive detected means have constantly emerged.These method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brain deeply.Cognitive function of the brain is very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o be characterized ,which makes it a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 for the simultaneous acquisi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of the brain.In recent years ,event -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usion technology (ERP -fMRI )have gradually been introduced to the explorati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with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It is a new idea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dvantage and application of fMRI -ERP technique in cognitive function.【Key words 】Evoked potential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gnition ;Review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简单地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1]。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的心理测量学要素分析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是在对信息加工脑电活动的电生理显示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读取案件相关的脑电位变化,即得到无法伪装和隐藏的脑电位的波幅、波的正负极性、潜伏期等参量变化为检测依据的结果。
这些参量的变化更不易伪装的原因在于,当人的大脑辨认出重要信息的时候,比如说嫌疑人所看见的图片刺激,与存储在他大脑中的犯罪细节部分相吻合时,大脑就会产生一种异常的脑电图反应具体来说也就表现出异常的p300,只有嫌疑人参与到这个案件当中,并且知道关于犯罪案件过程的特定细节,才会异常p300波的出现。
如果他没有参与到案件中,不掌握有关的信息,记忆中就不会存储案件相关信息,也就不会产生异常的p300波,所以根据被测人是否出现异常的p300波,就可以证明其是否与案件有关。
但该测试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一直存在诸多的争议,其根源就在于测试的客观性一直受到质疑,所以本文拟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来探讨事件相关电位测谎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美国心理测量专家阿娜斯塔西给心理测量所下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即测验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这个定义构成了心理测量的五个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难度的客观测量、信度、效度。
故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行为样本分析(sample of behavior)(一)事件相关电位测谎的行为样本一p300事件相关电位测试主要是通过播放图片刺激来引发被试者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多参量脑电图反应并加以记录,而记录下来的多参量脑电图即为事件相关电位测谎的行为样本。
而在测谎过程中的多参量脑电图就是指靶与非靶刺激所引发的p300,它是一种重要的erp成分,是指在被试者或检查对象辨认“靶刺激”时在其头皮记录到的潜伏期约为300ms的最大晚期正向波,其主要测量指标是潜伏期(ms)和波幅(lv)。
p300是记录头皮振幅分布的正向波,在颅顶骨处达到最高峰,在前额骨处达到最低峰值,取顶骨的中间值。
从刺激开始,它的波峰有一个典型300—1000毫秒的潜伏期,并且这个潜伏期会随着刺激加工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通常是由刺激的复杂性决定的。
恐惧情绪面孔和身体姿势加工的比较: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恐惧情绪面孔和身体姿势加工的比较: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张丹丹;赵婷;柳昀哲;陈玉明【期刊名称】《心理学报》【年(卷),期】2015(47)8【摘要】面孔和身体姿势均为日常交往中情绪性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对后者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成年被试对恐惧和中性身体姿势的加工时程,并将此与同类表情的面孔加工ERP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与情绪性面孔加工类似,大脑对情绪性身体姿势的加工也是快速的,早在P1阶段即可将恐惧和中性的身体姿势区分开来,同时身体姿势图片比面孔图片诱发了更大的枕区P1成分。
与情绪性面孔相比,情绪性身体姿势诱发出的N170和VPP幅度较小,潜伏期较短,这两个ERP成分能区分恐惧和中性的面孔,但不能区分恐惧和中性的身体姿势,说明在情绪性信息加工的中期阶段,大脑在身体姿势加工方面的优势不如在面孔加工方面的优势大。
最后,在加工的晚期阶段,P3可区分情绪载体和情绪类别,且在两个主效应上均产生了较大的效应量,体现了大脑在此阶段对情绪性信息的更深入的加工。
本研究提示,情绪性身体姿势和面孔的加工具有相似性,但与情绪性面孔相比,大脑似乎对情绪性身体姿势的加工在早期阶段(P1时间窗)更有优势。
本文对情绪性面孔和身体姿势的结合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情绪脑的工作机制,同时找到更多的情绪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以帮助临床诊断具有情绪认知障碍的精神病患者的脑功能缺损。
【总页数】8页(P963-970)【关键词】身体姿势表情;面孔表情;事件相关电位【作者】张丹丹;赵婷;柳昀哲;陈玉明【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相关文献】1.情绪加工的早期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的分析比较 [J], 杨韵;梁宗保;张光珍2.高动机情绪对面孔识别整体加工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J], 王安琪;朱海东;朱洵;乔亲才;陈谜;毛泽海3.重性抑郁障碍病人治疗前后中性面孔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N 170对比研究 [J], 张静芳;王彦芳;李晓珍4.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J], 魏萍;康冠兰;丁锦红;郭春彦5.赢分与输分运动员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情绪的加工机制 [J], 王丽丽;冯文锋;贾丽娜;朱湘茹;罗文波;杨苏勇;罗跃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孔表情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的性别效应
摘要: 目的 考察面孔表情加工对应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 P)时空模式的性 别 差 异 。
方法 采用正性、中性、负性三种面孔表情简笔画图片 为刺激, 31 名受试者( 男 18 例, 女 13 例) 执行隐含面孔
表情识别任务, 比较了不同性别的 ER P 差异波( 正性和负性分别减去中性表情对应的 ER P 波形所得的 " 情绪
明显延长。结论 不同性别间对面孔表情的神经加工存在差异, 女性 N210 左半球加工速度迟于右半球。
关键词: 面孔; 性别; 事件相关电位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识码: A
Gender effect of event- r elated potentials in a facial expr ession r ecognizing task*
Abstr 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of face expression processing.【Methods】Thirty- one participants (18 male and 13 female) per- formed an implicit facial recognition task, schematic pictures of three expressions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as stimuli. The spatiotempral pattern of the emotional wave (waveform differences between either the positive or the negative and the neutral) between gender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face- specific N210 component were compared within each gender.【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emotional wav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N210 latency was delayed for left hemisphere to right hemisphere in female( P <0.05) .【Conclusion】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 i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of face processing to emotional stimuli. This suggests that the facial emotional recogni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gender of the subjects.
事件相关电位
为了从EEG中提取出 中提取出ERP,需对被试者施以多次重复刺激 为了从 中提取出 , “S”。将每次刺激产生的含有ERP的EEG加以叠加与平均。由 。将每次刺激产生的含有 的 加以叠加与平均。 加以叠加与平均 于作为ERP背景的 背景的EEG波形与刺激间无固定的关系,而其中所 波形与刺激间无固定的关系, 于作为 背景的 波形与刺激间无固定的关系 含之ERP波形在每次刺激后是相同的,且ERP波形与刺激间的 波形在每次刺激后是相同的, 含之 波形在每次刺激后是相同的 波形与刺激间的 时间间隔(潜伏期)是固定的,经过叠加, 时间间隔(潜伏期)是固定的,经过叠加,ERP与叠加次数成 与叠加次数成 比例的增大, 则按随机噪音方式加和。 比例的增大,而EEG则按随机噪音方式加和。 则按随机噪音方式加和
►跨通道研究模式
“跨通路”(Cross-Modal)是指在同一实验模 跨通路” 跨通路 ) 式中采用不同感觉通路的刺激物, 式中采用不同感觉通路的刺激物,通常为视觉 与听觉刺激,常用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 与听觉刺激,常用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
►特定认知实验模式
如运动知觉、记忆、意识研究。 如运动知觉、记忆、意识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ventEvent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Potentials)
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概念 事件相关电位(ERP)
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 凡是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 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 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 在脑区引起的电位变化。 在脑区引起的电位变化。
►MMN
典型的实验是,仍然运用上述产生 典型的实验是,仍然运用上述产生P300的Oddball 的 实验模式,标准刺激为1000Hz的短纯音,偏差刺 的短纯音, 实验模式,标准刺激为 的短纯音 激为800Hz的短纯音,分别在被试双耳中呈现。令 的短纯音, 激为 的短纯音 分别在被试双耳中呈现。 被试者双耳分听,即注意一只耳的声音, 被试者双耳分听,即注意一只耳的声音,并对偏 差刺激进行反应,而不注意另一只耳的声音。 差刺激进行反应,而不注意另一只耳的声音。结 果无论注意与否,在约250ms内偏差刺激皆比标准 果无论注意与否,在约 内偏差刺激皆比标准 刺激引起更高的负波。若以偏差刺激引起的ERP 刺激引起更高的负波。若以偏差刺激引起的 减标准刺激引起的ERP,观察此差异波,则可见 减标准刺激引起的 ,观察此差异波, 到在约100ms至250ms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负波, 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负波, 到在约 至 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负波 此即Mismatch Negativity(失匹配负波),简称 ),简称 此即 (失匹配负波), MMN。 。
事件相关电位简介
事件相关电位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名称•4概述•5适应症•6用品及准备•7方法•8注意事项•9报告内容1拼音shì jiàn xiāng guān diàn wèi2英文参考event related potential3名称事件相关电位4概述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是在受试者正确地识别偶发的感觉 *** 信号或感受到意外新奇 *** 后诱发的。
是一个高波幅,长潜伏期互相波,多在*** 后300~500ms分内出现。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的平均潜伏期为300ms,故又称P300。
它与广泛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有关,是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判断、推理和智能等心理过程的电位变化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
5适应症用于精神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研究,作为判断大脑高级功能的客观指标。
临床上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检查。
6用品及准备1.室温保持在20℃左右。
2.向患者交代的指导语要统一准确。
必要时先做练习。
3.用乙醇或乙醚擦净拟放置电极的皮肤处。
7方法1.在屏蔽室进行。
2.电极放置可用氯化银盘状电极。
按国际脑电图学会1020系统放置,以顶部P300为基本波型。
如观察P300地形图,应加测Cz、C3、C4、Fz等部位。
参考电极置双耳垂。
Fp接地。
电极与皮肤间电阻要<2kΩ。
3.必需用两套触发和 *** 系统。
叠加仪分别处理两种信号,并各有其分析的时间窗口。
4. *** 形式通常有听觉(如高频纯音,名字等)、视觉(如数字、字母、图形等)和躯体感觉(如电流)三种。
每种*** 都由非靶*** (规律出现的 *** )和靶 *** (随机出现的 *** )组成。
靶 *** 占20%,出现50次即可。
5.一般前置 *** 10ms, *** 全程600ms。
8注意事项1.检查中如眼球转动或肌肉紧张会造成伪迹。
面孔识别的特异性行为和电生理研究
总之,面孔识别作为人类认知和社交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加工特性 在面孔识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无意识加工特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了解面孔识别的机制和规律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无意识加工特性表明了它是人类认知和社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一种现象。
在面孔识别过程中,无意识加工特性表现为无意注意、情绪反应和认知负荷 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面孔识别成为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领 域。通过对面孔识别的无意识加工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认知和 社交的奥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皮电指标是指通过测量皮肤电阻、皮肤电位等参数来评估人的生理和心理状 态的一种电生理指标。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皮电指标可以反映人们的情感反应和 压力水平。例如,当人们观察到威胁性面孔时,皮电反应会增强;而当人们观察 到友好性面孔时,皮电反应会减弱。这些皮电反应是人们面对不同情感刺激时的 自然生理反应之一,也是面孔识别过程中的重要神经机制之一。
最后,面孔识别对情感反应具有特异性。面孔识别过程中,我们会根据观察 到的面部表情来推断他人的情感状态,从而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例如,当我们 看到一张笑脸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开心和愉悦;当我们看到一张愤怒的脸时,我 们往往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些情感反应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面孔识别过程中最 为常见的特异性行为之一。
面孔识别的电生理研究
电生理指标是研究面孔识别过程中神经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脑电、 皮电和肌电等指标都被广泛应用于面孔识别研究中。
脑电指标是一种直接测量大脑神经活动的电生理指标,主要包括α波、β波、 θ波和δ波等。在面孔识别过程中,脑电指标可以反映大脑对面部特征的加工和 认知过程。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当人们观察到面孔时,大脑的枕叶和颞叶会出 现明显的α波抑制现象,这表明大脑正在积极加工和处理面孔信息。此外,β波 活动的增强也与面孔识别过程中的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活动有关。
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一、概述在现代认知科学领域中,情绪加工和奖赏预期被视为人类大脑信息处理的两个核心机制。
情绪加工涉及对外部刺激的情感反应和解读,而奖赏预期则关联于个体对潜在奖励的期待和动机。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在面孔情绪加工这一复杂而精细的认知过程中。
面孔情绪加工是人类社交互动中的关键能力,它允许我们快速、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情感状态,从而做出适当的反应。
而奖赏预期,作为一种强大的动机性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注意分配和认知资源投入。
研究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情绪加工和动机机制的神经基础,还能为情绪障碍、社交障碍等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范式,系统地探讨了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
ERPs技术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实时记录大脑在加工不同情绪面孔时的电生理反应,从而揭示奖赏预期在面孔情绪加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在实验设计上,本研究采用了线索目标范式,通过操纵奖赏预期的有无,对比分析了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和无奖赏预期条件下对正性、中性和负性面孔的情绪辨别任务表现。
结合行为数据和ERPs数据,全面评估了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1. 奖赏预期与面孔情绪加工的重要性在人类的社交互动中,奖赏预期与面孔情绪加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奖赏预期是指个体对即将获得或可能获得的奖励的期待,它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而面孔情绪加工则是个体对他人面部表情进行识别、解读和反应的过程,它对于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意图以及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奖赏预期与面孔情绪加工之间的紧密关联,使得它们在许多情境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奖赏预期能够调节个体对面孔情绪的加工方式。
当个体预期将获得奖励时,他们可能会更加专注地注意他人的面孔表情,从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情感状态。
惊讶面孔表情加工的情景效应——来自事情相关电位的研究证据
The effect of context on the processing of surprised faces: evidence fromevent-related potentialsAbstractFacial expression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as they express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s’ emotions and social intentions. However, facial expressions are often perceived in specific contexts in our daily life.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facial expressions of others accurately,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emotional faces with contextual information. Facial expression of surprise is a typical example. Specifically, people usually label surprised faces that presented in positive context as more pleasant, while surprised faces in negative contexts are rated more negative. What is worth reflecting on is how contextual information influences the perception of surprised faces. What is the neural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 context effec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present study inte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ntext on the processing of surprised faces with a high time-resolution EPR technique.The aim of experiment 1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context on the processing of surprised faces. Happy, neutral, and fearful expressions projected in the eye regions were presented to serve a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judge the valence of surprised face that had been preceded by a picture of an eye region. Behavior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ffective rating of surprised faces were context-dependent. ERP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plitude of P1 was enhanced by preceding neutral eyes compared with fearful and happy eyes. N170 amplitudes in neutral and fearful eye context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 happy context. The LPP component indicated enhanced brain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surprised faces preceded by happy and fearful eyes compared with neutral eyes.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 1, the experiment 2 increas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situational clues and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 sentences that including affective valence (positive, neutral, negative) and self-reference (self-related, other-related) cues on the perception of surprised faces. Participants viewed surprised faces preceded by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sentences that addressed directly to the participants or others. Behavioral results showed that surprised faces in a self-relevant positive context were rated as more positive as compared to faces in other-relevant context, surprised faces in a self-relevant negative context were rated as more negative, whereas faces in other-relevant neutral context were rated as more positive as compared to faces in self-relevant context. ERP results showed that surprised faces in neutral context elicited enhanced P1 amplitude when compared with fearful context. N170 for faces in negative context compared to that in neutral and happy contexts were larger. An interactive effect of affective valence and self-reference occurred onthe EPN component, with self-related neutral context information leading to more significant EPN than other-related neutral context, whereas other-related negative context leading to more pronounced EPN than self-related negative context. A modulation of self-reference appeared on the LPP, with enhanced LPP response to surprised faces in self-related context.Taken togethe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1.The perception of surprised faces was context-dependent, in particular, affective context modulated the valence interpretation of surprised faces.plex context that including affective and self-reference cues could impact the perception of surprised faces in an interactive pattern.3.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the processing of surprised faces was a successive process (P1, N170, EPN, LPP), and the top-down strategic process had a modulation effect.Key Words: context effect; surprised faces; emotional eye region; self-reference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文献综述 (2)1.1单独的面孔表情加工 (2)1.1.1面孔表情加工中的类别优势效应 (2)1.1.2 面孔表情加工中的眼部加工优势 (3)1.1.3 面孔表情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4)1.2 情境中的面孔表情加工 (6)1.2.1 情绪性情境对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 (7)1.2.2 自我参照性情境对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 (9)2 问题提出 (11)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11)2.2 研究思路 (12)2.3 研究假设 (12)2.4 研究意义 (13)3 实验一情绪性眼区对惊讶面孔表情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14)3.1 实验目的 (14)3.2 实验方法 (14)3.2.1 实验设计 (14)3.2.2 被试 (14)3.2.3 实验材料 (14)3.2.4 实验程序 (15)3.2.5 ERP记录 (16)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6)3.3 实验结果 (17)3.3.1 行为结果 (17)3.3.2 ERP结果 (17)3.4 讨论 (20)3.4.1 情绪性眼区的早期视觉加工 (21)3.4.2 情绪性眼区对惊讶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 (22)3.5 结论 (23)4 实验二情绪和自我参照线索对惊讶面孔表情加工影响的ERP研究 (24)4.1 实验目的 (24)4.2 实验方法 (24)4.2.1 实验设计 (24)4.2.2 被试 (24)4.2.3 实验材料 (24)4.2.4 实验程序 (26)4.2.5 ERP记录 (27)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7)4.3 实验结果 (28)4.3.1 行为结果 (28)4.3.2 ERP结果 (28)4.4 讨论 (33)4.4.1 情绪性情境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自动化加工 (33)4.4.2 情绪性与自我参照性情境间的交互作用 (34)4.4.3 自我参照性情境在晚期面孔加工中的优势效应 (35)4.5 结论 (35)5 总讨论 (37)5.1 情境对惊讶面孔表情加工行为结果的影响 (37)5.2 情境对惊讶面孔表情加工神经活动上的影响 (37)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0)总结论 (41)参考文献 (4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0)致谢 (51)引 言情绪作为人类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既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又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面孔加工特异性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面孔加工特异性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以面孔、汽车、鸟和椅子为刺激,在汽车搜索作业及分类判断作业两种条件下考察了N170面孔特异性效应。
结果发现,面孔在两种条件下均引起明显不同于其余三类物体的N170。
实验任务对汽车刺激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搜索作业下,汽车N170有接近面孔N170的趋势,其波幅显著大于鸟、椅子N170的波幅;在分类作业中,则没有这种显著的差异。
从而为证明存在面孔识别的特异性神经机制提供了证据。
关键词面孔加工特异性,N170,事件相关电位(ERPs)。
1问题提出面孔是一种独特的刺激,它能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如性别、年龄、种族或情感状态等。
面孔是复杂的、多维的,然而人类在面孔识别方面具有很高的技能,可以在几百毫秒内轻易完成这一过程。
研究者投入了大量努力以揭示面孔加工的功能机制和神经解剖结构。
面孔识别与物体识别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两者之间是否有着相同的脑机制,是否存在独立的面孔加工系统与一般物体加工系统,这些是长期以来存有争议的问题[1]。
有关面孔加工系统特异性的较早证据,来自脑损伤病人所表现出的特异性面孔失认症(prosopagnosia)。
这类患者通常在腹侧枕颞皮层受到损伤,不能识别任何熟悉的面孔,但物体识别功能却相对完好[2~4]。
对猴脑的单细胞记录发现,颞下回皮层(inferior temporal cortex)存在一种神经元,对面孔有着强烈的反应而对非面孔刺激表现出微弱反应或不反应,研究者把这些神经元叫做面孔神经元[5]。
此外,PET和fMRI研究还发现人类大脑皮层上存在某些区域专门负责面孔加工。
同一般物体相比,面孔在大脑梭状回引起更大的激活。
研究者将该区域称为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简称FFA),认为它专门负责面孔识别[6,7]。
在面孔识别的ERP研究中,发现面孔刺激呈现后150到180ms之间产生一个负波,在170ms左右达到波峰(N170),它的波幅总是比以同等方式呈现的其他刺激(如鸟、家具、手、汽车、花和蝴蝶等)引起的波幅大得多,而物体之间的N170 波幅差异通常很小并且缺乏一致性[8~10]。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特质焦虑在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1. 研究背景与意义特质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个体持续感到焦虑和担忧的一种永久性人格特征。
研究表明,特质焦虑的人群在面部表情的加工中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情绪识别方面。
面孔情绪识别是我们在日常社交中与他人交往时必须面对的基本任务之一,探究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了解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特质焦虑的心理机制。
通过研究特质焦虑个体在注意加工阶段对面部表情的反应,可以深入了解焦虑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从而为焦虑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对于提高特质焦虑者的情绪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能够找到改善特质焦虑者在注意加工阶段对面部表情的处理方式,就有可能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和应对能力,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采用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记录和分析被试者在面部表情识别过程中的脑电活动,可以揭示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影响的神经机制。
这将为焦虑障碍的早期干预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对于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特质焦虑,作为一种相对稳定且持久的人格特质,已被广泛研究。
特别是在面部表情加工领域,特质焦虑的影响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面部表情作为社交互动中重要的非言语信号,其前注意加工阶段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利用ERP技术来探讨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
在面部表情加工方面,已有研究表明,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在加工负性面部表情时,其大脑活动模式与健康个体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在面对愤怒或恐惧等负性面部表情时,其大脑的前额叶和杏仁核等区域的激活程度更高,这可能与其对负性信息的过度警觉和敏感性有关。
事件相关电位
检查与临床事件相关电位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杨文俊 1 概 述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高级功能,采用微观的自然科学手段难以深入解决这一难题。
传统的心理学方法也有较大的局限性,所获结果与实际并不一定相符。
本世纪以来逐渐发现了神经电生理的方法可以逐步向这一目标逼近。
最初神经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诱发电位受到人们的注意。
它是多次重复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经平均和叠加获得与刺激有锁时(ti m e2locked)关系的电位。
但是诱发电位对研究人脑高级功能仍是无能为力,原因是200m s以后,电位与刺激间的关系就很难找出因果关系。
1965年Sutton报道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2related po2 tential,ER P),为人脑高级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行的方法。
ER P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属于近场电位,是指人进行认知加工时,通过平均叠加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大脑电位。
它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故有人称其为“认知电位”(cognitive po tential)。
ER P特点是:①受试者测试时一般需意识清醒,不单是被动受检,要在一定程度参与实验;②所用的刺激不能是单一内容,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刺激组成刺激序列或刺激范型。
或利用改变刺激的量,使标准刺激发生偏离,其目的是要启动受试者参与,启动注意和认知过程。
有人将P300称为ER P,但实际上两者并不等同。
狭义地讲ER P包括P1、N1、P2、N2和P300。
P300反映了大脑对信息的初步认知加工,它是一个复合的波形,可分为P3a、P3b和随后的一个慢波。
此外,广义地讲MM N、CNV、N400等也可包括在ER P这个大家族中,本文讨论内容将以狭义的ER P为主,或者是以P300为主。
2 ER P测试方法211 刺 激ER P检查要求受试者对不同刺激作不同反应。
刺激的理化性质对ER P外源性成分可以发生影响,对内源性成分已退居极次要或可有可无的位置。
面孔的认知与识别
面孔的认知与识别认知心理生理学(Cognitive psychophysiology)创造了许多实验方法研究正常人面孔认知的规律。
在左构脸和右构睑的研究中,发现了左侧脸负载着较多的信息;在正位脸和倒立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翻脸效应;在面孔旋转的研究中,发现了心理旋转效应;在正常脸与重组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在熟悉脸与陌生脸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编码过程和脑网络。
这些研究表明,面孔认知过程至少包含7种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姓名码、表情码、面部言语码和视觉语义码;熟悉性判断、身份判断和姓名判断的反应时依次增长的事实,提示三者是顺序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对熟悉人确认至少包括3种编码,即结构码、身份语义码和姓名码;对陌生人识别,则以图形码和视觉语义码为主的两种编码过程;在面孔识别中最普遍而共同的加工过程是并行处理,随加工深度要求不同,则有顺序的串行加工过程;各种编码过程中,均可并行同时提取许多特征,实现底-顶的加工策略,也存在着顶一底的语义指导加工策略。
总之,认知心理学发现的这些规律,对于深入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心理生理学以脑事件相关电位为基础,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对面孔认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认知心理生理学的新研究领域。
文献中积累的事实表明,从简单描述的面孔图到真实面孔照片,随复杂性增加和要求记忆功能的参与,面孔刺激引出的ERPs中较长潜伏期成分增多,面孔与非面孔刺激的ERPs差异主要反映在潜伏期为250毫秒以前的成分,大体在140-240毫秒之间。
在熟悉人照片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引起160毫秒以前的负波,以右半球为主;在照片的身份、职业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则引起两半球广泛性不匹配负波;潜伏期约450毫秒。
我们实验室自1988年以来,研究了正常被试在面孔识别时的ERPs,发现以双关图为认知材料时,将其认知为面孔时比认知为非面孔时P2波的潜伏期加长,说明面孔认知比非面孔认知的加工过程复杂。
艺术教育的四副面孔
艺术教育的四副面孔在艺术的世界里,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领略到美的多样性。
本文将以艺术教育的四副面孔为线索,探讨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来认识艺术教育的第一副面孔——本质。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艺术人才所必备的技能和素质。
这不仅包括对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包括对艺术史、艺术理论的学习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使他们具备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艺术教育的第二副面孔——应用。
艺术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一方面,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不断地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参加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和领导力。
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更多的优势。
然而,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第三副面孔——挑战。
这些挑战来自诸多方面,如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师资力量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确保各地域、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合理设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来展望艺术教育的第四副面孔——未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艺术教育将会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数字化技术将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形式将逐渐走进课堂。
跨学科融合将成为艺术教育的新方向,例如将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与艺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素养。
面孔及表情刺激对位置负启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开题报告
面孔及表情刺激对位置负启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开
题报告
题目:面孔及表情刺激对位置负启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背景介绍:
位置负启动是指目标物体出现在需忽视的位置,但在下一次任务中
出现在同样的位置时,反应速度会比出现在其他位置的目标物体更慢。
而面孔及表情刺激在视觉注意和情绪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研究其
对位置负启动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类型面孔及表情刺激对位置负启动的影响,并
探索其可能的神经机制。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邀请参与者执行位置负启动任务。
通过在试验中插入面孔及表情刺激来研究其对位置负启动的影响。
此外,还将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来探索可能的神经机制。
预期结果:
预计不同类型的面孔及表情刺激对位置负启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时,预计ERP和fMRI数据可以揭示面孔及表情刺激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及相关神经机制。
意义和贡献: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面孔及表情刺激在注意和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同时,对探索相关神经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未来针对相关疾病的治
疗手段也具有借鉴意义。
面孔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28309(2004)022*******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20335063)作者简介:陆卫红(19782 ),男,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类工效学、认知心理学。
面孔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陆卫红1,葛列众2,李宏汀2(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杭州 310028;2.浙江工程学院心理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33) 摘要:近年来面孔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展迅速,文章主要通过介绍国内外有关对面孔认知加工阶段的研究和有关对面孔认知倒置效应的研究,总结了面孔认知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通过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指出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面孔认知;事件相关电位;面孔倒置效应中图分类号:T B18;B845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面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通过面孔认知(Face Re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这种基本而重要的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获得人的许多重要的社会信息(如年龄、性别、种族和情绪等)。
对面孔认知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面孔认知加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对许多与面孔认知有关的现象(如面孔认知的发展、面孔认知的倒置效应、跨文化效应等)进行解释,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人类一般知觉加工模式规律的认识。
近30年来,有关面孔认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采用传统的实验心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另一类是采用ERP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2Re 2lated P otentials )、F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 2tional Magnetic Res onance Imaging )、PE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 ositron Emission T om ography )等脑成像技术进行研究。
本文将对面孔认知ERP 研究及其目前新进展作一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相关电位与在面部表情强度的认知摘要:大家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得知,情感的面部表情的强度差异很大,如轻微的愤怒、愤怒,或不安和轻度恐惧、焦虑和恐慌。
然而,不同强度的情感面部表情事件相关电位尚未得到研究。
因此,我们请了16名健康的参与者参与了性别决定任务,通过男性和女性的面孔来显示愤怒,厌恶和恐惧表情及强度变化(50%,100%,150%)。
ERP数据的分析显示强度在N170的振幅显著增加,但不是由情感类型决定。
在电极P9和P10中200到600毫秒之间消极变化所致的力度最为显着。
对于这个时间段,强度和负偏斜度之间有着明确的线性关系。
对下颞枕叶中的两个对称位置放置电极并利用差分波形(150%减去50%的强度)偶极子源定位解释强度影响。
进一步发现在颞极位置(FT 7和FT8)对于厌恶情绪的具体影响约为350-400毫秒。
结果总结为情绪识别的两阶段模型,表明对进入的显着的面部信息编码存在初始监测过程。
在第二步骤中,对脸的特定情绪内容进行解码是在情感特异性识别系统中。
©2006爱思唯尔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关键词:ERP;面部表情;基本情绪;恐惧;厌恶;愤怒;强度; N170;镜像神经元1.简介:人脸是社会信号的一个重要来源。
它揭示了个人的身份和表情,以及不加以人为控制的我们另一方面的内心感受。
面部信号在引导人际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体现在心理过程的复杂功能架构中,它基于一个广泛分布的神经网络,专门用于解码这些信息一个表情处理最有影响力的模型(布鲁斯&杨,1986)显示的初始结构的编码处理,是用于随后处理身份和情绪的表情可分离通路。
同时,这种模式中,身份处理被高度阐述并分馏成不同的子过程,表情的情感识别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和未分化的过程。
在过去十年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已经大体上增进了对心理过程及潜在面部情感识别神经机制的理解。
道夫斯,Tranel,达马西奥和达马西奥等人(1994)首次阐述在杏仁核被损坏后会缺乏对恐惧面部表情的认识的研究。
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今已重复应用在了无数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中以调查人们病变或功能缺陷的杏仁核(Broks等,1998;考尔德等人,1996; Meletti等人,2003; Sato等,2002;Sprengelmeyer等人,1999)。
功能成像研究可以进一步表明,该识别恐惧的面孔是基于在空间上分布的神经网络,包括上丘,丘脑中继核,具条纹和纹外的区域,以及杏仁核(例如布莱特等人,1996; Fischer等人,2003; Morris等人,1996)。
在这个网络机构中,一条指向杏仁核和慢丘脑—皮质加工路径的快速分皮质处理线路被提出。
快速处理路线形成一个进化旧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能够快速地响应,自动地,和无意识地知觉到威胁,危险的信号。
人体的快速路线也可以从个案和功能成像研究中得到验证证据(德盖尔德,VROOMEN,Pourtois,与Weiskrantz,1999)(Morris等人,1998;莫里斯,德盖尔德,Weiskrantz,与刀郎,2001年)。
在亨廷顿氏病人的面部表情识别的临床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个不同的模型(杨,巴克,柯蒂斯&吉布森,1997; Hennenlotter等人,2004; Sprengelmeyer等人,1996; Sprengelmeyer,施罗德,年轻和Epplen,2006; Sprengelmeyer等人,1997;王Hoosain,杨萌,与王,2003)。
患有这种疾病的参加者在对厌恶表情的识别方面受损。
其他如帕金森氏病(Sprengelmeyer 等人,2003),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性障碍(Sprengelmeyer等人,1997年),和威尔森氏病(Wang等人,2003)等疾病也与面部厌恶识别缺陷相关联。
此外,功能成像研究(Hennenlotter等人,2004; Phillips等人,1997; Sprengelmeyer,劳施,Eysel,与Przuntek,1998)表明基底节和脑岛与认识厌恶表情有关。
但对于恐惧,没有证据表明快速处理的路线与厌恶有关。
在杏仁核和岛屿- 纹状体区域和恐惧、厌恶认知之间的关联的众多研究中,只有一项研究将伏隔核与识别愤怒表情相联系(考尔德,基恩,劳伦斯,和Manes认为,2004年)。
然而,神经心理学和功能成像研究不能告诉我们全部的面孔加工的时间过程。
为了研究这些方面的细节,不同的ERP研究已经进行了很久。
首先由Bentin,艾莉森,Puce,佩雷斯和麦卡锡(1996年)和B¨otzel,舒尔茨和Stodieck(1995年)中描述的,最突出的面部识别相关电位是N170,。
虽然在过去饱受质疑(Rossion,柯伦和高塞尔,2002;参见Bentin和卡梅尔,2002年为响应),但N170作为脸部特定结构编码过程的假设现在被认为是代表的假设。
其他的在与情绪的面部表情加工相关的ERP研究中显得尤其突出。
Eimer和福尔摩斯(2002)报道在比对中等的恐惧表情,刺激200毫秒后一个积极的额叶中央区域ERP成分出现。
巴蒂和Taylor(2003)研究了影响幸福,惊讶,恐惧,悲伤,厌恶和愤怒对ERP的中性表情相比,发现ERP的N170有整体情绪的影响和在220-450毫秒的时间上一个情感的具体反应在额叶中央区域位置出现。
相比中性面孔相比,具体情感像快乐,恐惧,悲伤,愤怒和惊讶等在后方N230位置出现,报道于Balconi和POZZOLI(2003年)。
这些数据的解读很简单,只要这是在“基本情绪”静态框架完成的情况下,那么就能清楚地表明面部表情的情绪具体的处理早于刺激出现后的200毫秒。
面部表情,不仅是相对于所述的一种情感,而且相对于显着性,即当一个特定的情绪被展现时的强度如何。
就此,ERP的报告可以反映各种信息,问题出现了,这些信息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位置进行处理?现有ERP文献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面部表情强度从未被控制,报道的ERP效应因此既可以表示情感的特定处理,或强度的处理,或者是两者混为一谈。
为了解决这个被忽视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在ERP的情绪面部表情的不同强度的影响。
此外,通过使用神经心理对恐惧,厌恶和愤怒基本情绪的充分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还在于寻找与认知过程的情感特定的面部识别系统中相关的ERP成分。
2.方法:2.1 被试得到免费神经和精神障碍书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研究的16名健康受试者(6女,10男)。
参加者的平均年龄为27.7岁(SD6.7)。
所有受试者正常或矫正到正常视力并得到参与的被试费(约合10)。
参与者被随机从健康人群选择,从而导致与女性参加者相比多为男性。
由于我们要研究处理情绪的一般方面,而不是关心和感兴趣性别的任何差异,所以所有的参与者都纳入分析,而不均衡性别。
2.2 刺激和设备刺激被呈现在由人控制的一个计算机CRT显示器。
结果记录使用放置在被试面前的两个置于记录台上相距10厘米的按钮。
左,右手的食指分别应答左和右的按键。
刺激是由计算机操纵的三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愤怒,厌恶和恐惧)和不同强度变化(50%,100%,150%)的照片。
这些表情是由八个模型的其中之一所构成(4名女性,4名男性)。
使用的所有刺激取自FEEST(有关详细信息和详细信息,seeYoung,佩雷特,考尔德Sprengelmeyer,与艾克曼,2002).视线距离保持1米不变(图1)。
2.3 程序设计在实验开始时先进行一个练习组(36次试验),接着进行10试验组(每组72次试验)。
参与者被要求对在屏幕上显示的面部刺激做两种性别的反应。
一半的参与者按下左键对应女性面孔右键对应男性面孔,另一半相反。
每一个试验开始为呈现固定为500毫秒的注视点,接着呈现脸部刺激,直到被试做出反应。
反应后1500毫秒开始下一次实验。
面部刺激每个人不同以及随机顺序呈现。
2.4 电生理记录使用BIOSEMI主动- 双放大器系统,脑电图(EEG)活动连续地从70的Ag / AgCl电极,包括对水平和垂直眼球运动电极的记录。
两个附加电极(共模感(CMS)的有源电极和从动右腿(DRL)被动电极分别用作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faq/cms&drl.htm)。
EEG和EOG录音被采样256赫兹。
脱线,连续的EEG 记录被分成1000毫秒持续时间时期,随着刺激同步的呈现,含有200毫秒刺激前的活性。
含闪烁,眼球运动试验采用偶极办法(BESA2000年)和含任何脑电图文物或不正确的反应不考虑进行分析试验校正。
信号出现分别用200毫秒刺激前基线,过滤(带通0.01-10赫兹6分贝/辛)基线校正,平均时间锁定到表示开始的面刺激,并重新参照平均参考。
3.结果:3.1 行为数据只用正确的反应,并与200和2000毫秒之间RT试验被列入RT和错误率的分析。
统计分析是由Huynh-Feldt的方式校正的重复测量进行方差分析(ANOVA)分析,包括受试者内的变量的表情(愤怒,厌恶,恐惧)和强度(50%,100%,150%)。
平均数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示于表1,双向方差分析,包括因子情感和强度没有发现任何显著效果,无论是在反应时间(Fs的<1.9,ps的>0.17),或是在错误率(Fs的<2.6,ps的>0.06)。
表1:正确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不同强度(50%,100%和150%)和面部表情(愤怒,厌恶,恐惧)3.2 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活性在随后的时间段被量化为平均幅度的方法:90-110毫秒(P1),160-180毫秒(N170),200-250毫秒,250-300毫秒,300-350毫秒,350-400毫秒,及400-600毫秒。
两个早期围绕P1和N170成分的峰的选择的时间间隔,因为持续时间较短(高频率),我们决定对这些早期间隔选择20毫秒的间隔(而不是为以后的延迟较大的区间)。
所有的信号分别平均为实验条件,并对齐到200毫秒基线开始刺激出现前200毫秒。
统计分析是对ERP数据进行了Huynh-Feldt方法纠正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ANOVA)分析每个时段,包括因子的表达,强度和电极点(64处)。
请注意,由于在所有电极上的平均基准设置活动为零,任何条件效果与电极部位的相互作用才有意义。
因此,在此报告的任何条件的影响,将与电极的现场互动。
表2 :F值和显着性水平对ERP的时间段的方差分析包括因素电极部位(S),情绪(E)和强度(I)这一分析的结果示于表2。
清晰的看到强度效果出现在N170和所有后续的分析区间。
事后分析表明,最大的影响是过顶枕部头皮地区。
图2示出用于对P9和P10三种强度的电极(上图)的平均波形。
为了更好地可视化的强度的效果,两个差波(100%减去50%,和150%-50%)进行了计算,并示于图2(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