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赏析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诗句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

“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两句写秋天山林之静景,对仗工整。

“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动态感十足,与前两句的静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感到孤独,于是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

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诗句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首联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赏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空悠悠”三个字,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赏析:颈联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对仗工整,画面清晰,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

高中语文唐诗五首解读

高中语文唐诗五首解读

唐诗五首解读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们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艺术魅力。

本课选取了五首唐诗,这五首唐诗寄予了不同的感情以及风格。

《山居秋暝》空明宁静;《参军行》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登高》寄托了艰难潦倒的郁郁不平,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石头城》抒发了故都萧条之感。

《锦瑟》基调哀怨、意境迷离。

一、《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王诗艺术成就很高。

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

苏轼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表达。

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外表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

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12《唐诗五首》诗歌赏析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是一首诗。

诗歌首联“”字点题,交代、,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作者的心境。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

2、颔联和颈联紧承“”字而来,“落晖”又紧扣首联“”二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物,是(近、远)景,(静、动)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人,是(近、远)景,(静、动)态。

这些景物,放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可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的色彩。

3、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诗人虽身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很陌生,只好向寻找慰藉。

4、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抒发了之情。

2、诗歌首联扣题,从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用的情景。

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仍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3、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的感慨。

神话传说的运用,则增添了黄鹤楼的,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字,之情昭然可见。

4、颈联转写,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中的“”和“”对仗工整,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12 唐诗五首(带赏析)

12 唐诗五首(带赏析)

律诗的对仗
1)平仄对仗 平仄对仗是指让句子的平仄声音听起来有相反的效果。 如“虎踞龙盘” 与“天翻地覆”,分别是“仄仄平平”和“平 平仄仄” 2)词义对仗 词义对仗是指律诗偶句的上下两个句子在同一位置上所 选用的词语意思要么相反、要么相关。 如“高山流水”与“大海行船”,“高山”与“大海”是相反的 词语,“流水”与“行船”是相关的词语,它们的平仄又是 相反的,这就是词义对仗。再譬如。“天高”对“地远”、 “林深”对“水浅”、“白云”对“绿水”等等,当然如不考虑 平仄,“上”与“下”、“左”与“右”、“你”与“我”也是对仗 的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
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 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 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 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 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 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 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 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 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 因。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理解】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 哪儿呢?凝视长江上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 愁啊!
末联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烟波浩 渺,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总结
黄鹤楼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 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 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 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 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 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 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八上语文12课唐诗五首赏析

八上语文12课唐诗五首赏析

八上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一)内容感情:这首诗写田野秋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赏析名句: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写静态远景,表现了诗人忧郁、孤独、清冷的心绪。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写动态近景,表现了诗人忧郁、孤独、清冷的心绪。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岗。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了诗人因仕途不得意而感到彷徨、孤独和苦闷。

二、《黄鹤楼》(一)内容感情: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二)赏析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尾联以“愁”字作结,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点出全篇主旨—乡愁。

三、《使至塞上》(一)内容感情:记叙了出使塞上途中所见的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二)赏析名句:1、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胡地的天空。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2、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形象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寓慷慨悲壮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富有画面感。

四、《渡荆门送别》(一)内容感情: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赏析名句: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复习赏析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赏析一、《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5.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6.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用典。

由仙人乘黄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吊古伤今,写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融情于景选取了悠悠千载的白云,描绘了一幅空寂寥落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无限怅惘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解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心境。

诗人在黄昏时分站在东皋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流露出孤独无依之感。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秋日傍晚的景色,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萧瑟的氛围。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牧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相识,于是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二、《黄鹤楼》(崔颢)1.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留下一座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渲染了黄鹤楼的历史感和空旷感。

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唯有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的景色,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两句对仗工整,画面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在黄昏时分,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不禁发出思乡之愁。

这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三、《使至塞上》(王维)1.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解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目的和行程。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背景与主题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作者简介崔颢(?一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著名唐代古诗词作品鉴赏集五首

著名唐代古诗词作品鉴赏集五首

著名唐代古诗词作品鉴赏集五首学习和赏析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赏析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著名唐代古诗词作品鉴赏集,供大家参考。

独不见·赏析·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作品。

诗人借用乐府“独不见”古题,描述一位长安少妇思念征战十年还未归来的丈夫的情景,表达她内心的愁苦情绪。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首联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夸张地描绘出了少妇闺房的华丽。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少妇的闺房用郁金香涂饰,顶梁用玳瑁壳装饰。

这么芳香而美丽的屋子,连海燕都飞到梁上栖息。

这里的“双栖”两字,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梁上海燕都能双宿双飞,浓情蜜意,内心不免感慨万千。

此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少妇又听到窗外九月西风掉落叶和捣衣时敲击砧石的声音。

在这个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洗冬季御寒穿的衣服。

而如果家里有在外地的游子或征夫,就更要抓紧干了。

这更让少妇内心愁闷。

其中,“寒砧催木叶”这一句,诗人将主宾倒置,明明是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却反过来说声声砧声催落叶,很是巧妙,生动地形容了砧声不断,大家都很忙碌。

这声声催人的捣衣声音反衬了她内心无限的空虚和寂寞。

丈夫戍边辽阳已经十年没有回来了,她也整整思念了十年之久。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白狼河北”指的是戍守的边地。

丈夫戍边已经十年,音信全无。

长安城里的少妇在这秋夜里只能苦苦地想,丈夫现在是生是死?他吃得饱穿得暖吗?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漫漫长夜,让她辗转难眠。

一个“音书断”使她现在不敢想丈夫的情况,很害怕会有什么噩耗传来。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两句诗文不再客观描述,而是直接写女主人的独白。

唐诗五首赏析

唐诗五首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人。

②东皋(ge):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薄暮:傍晚。

④徙倚(x iy 1):徘徊。

⑤依:归依。

⑥晖:落日。

⑦犊(d O :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赏析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唐诗五首》鉴赏

《唐诗五首》鉴赏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七年级下册13课《唐诗五首》情感和诗词赏析总结

七年级下册13课《唐诗五首》情感和诗词赏析总结

《野望》:1思想感情:《野望》作者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2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引用典故,通过描写诗人面对现实中的孤独无依,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的孤独抑郁心情。

《黄鹤楼》:1思想感情:《黄鹤楼》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2赏析:(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画面)画面: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生机盎然。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1思想感情:《使至塞上》描绘了奇特壮丽的塞外大漠风光,表达了诗人受朝廷排挤的孤寂、抑郁之情。

2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修辞:运用比喻,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诗人受朝廷排挤的孤寂、抑郁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名句)炼字:“直”字突出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圆”字写出了在沙漠中观日的独特感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略带苍茫的感觉。

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渡荆门送别》1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2赏析: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画面: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

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

炼字:“随”字化静为动,以游动的视角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现入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是《唐诗五首》,选入《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等五首唐代古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五首诗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赏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古诗赏析大全

古诗赏析大全

古诗赏析大全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美妙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几首古诗的赏析。

1.《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杜甫登高所感。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将秋日中猿猴的哀声、秋风凛冽的气息和高空中的壮丽景象交织在一起,把人们带到了那个苍茫无际的秋日世界中。

诗中所描述的长江、落木、百年病痛、悲秋常作客等,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传达了诗人的沉重心境,通过写自己的境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奈。

2.《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李白在床上看到明月,感慨人生短暂,思念故乡的情景。

整首诗短小精悍,情感深沉。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月光冷清、清幽的情境为背景,配上“疑是地上霜”充满了神秘感和离奇色彩,显得十分诗意盎然。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瞬间点亮了整个诗歌,将思绪引向更深层次的境界;而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情浓烈。

3.《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蓑笠翁头雪,阴山独归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描绘了一个独自行走在雪夜中的人的情境。

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述了一个荒凉、寂寞的景象,抒发了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孤独和凄凉。

而“蓑笠翁头雪,阴山独归人”则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戴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山路上行走,落寞的背影在雪地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整首诗通过对一个孤独而凄美的画面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情感氛围。

4.《将进酒》—唐代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经典唐诗鉴赏七篇

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经典唐诗鉴赏七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12.《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人。

②东皋(ge):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薄暮:傍晚。

④徙倚(x iy 1):徘徊。

⑤依:归依。

⑥晖:落日。

⑦犊(d O :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赏析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14.乡关:故乡。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年版),是737 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⑩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

⑭)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译文(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鉴赏737 年(开元二十五年) ,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

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本诗中的“出汉塞” 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 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 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