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1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pptx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pptx](https://img.taocdn.com/s3/m/5ea1bea78e9951e79a8927a6.png)
1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失败的原 评价王安石的 因、经验教训。 历史作用。 2.难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与
局限性。
2
知识点一 变法的命运
1.各派态度 (1)守旧派:激烈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坚持“__三__不__足__”精神,坚持变法。 (3)宋神宗: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态度__动__摇__。
12
史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 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 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 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三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 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 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 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2.表现:北宋国力得到增强。
8
[误区警示] 保甲法的目的 (1)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加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是 将兵法的作用。
9
知识点四 变法的评价
1.性质 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__生__产__关__系__进行局 部调整。
2.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的__财__政__收__入__,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北 宋_积__贫__积__弱___的局面有所改善。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 的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续资治通鉴长编》
13
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 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史料二,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3)根据史料三,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1)“政治缺失”: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人民疾苦”:土 地兼并盛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 农民不堪重负。 (2)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3)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进 行。
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57b75b1cc22bcd126ff0cca.png)
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材梳理【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①和②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③”精神,即“④,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⑥。
4、结果:宋神宗死后,⑦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自我核对】①反常现象;②水旱灾害;③三不足;④天变不足惧;⑤人言不足恤;⑥动摇;⑦司马光;【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⑴原因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①和②,使农业生产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③据实纳税,④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⑤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⑥。
E、免役法:有利于⑦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⑵表现:政府的⑧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⑴原因A、保甲法:加强了⑨秩序,维护了⑩。
实现了⑪,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B、军器监:使武器的⑫得以改进,⑬大大增加。
C、保马法:马匹的⑭和⑮得以提高,节省了⑯。
D、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⑰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⑵表现:北宋的⑱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⑲的发展和⑳实力的壮大。
【自我核对】①农业灌溉;②防洪抗灾;③豪强地主;④农民;⑤大商人;⑥财政收入;⑦社会经济;⑧财政收入;⑨封建统治;⑩社会治安;⑪兵农合一;⑫质量;⑬产量;⑭质量;⑮数量;⑯养马费用;⑰兵将分离;⑱国力;⑲社会经济;⑳政治军事;重点难点突破【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原因: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fd9f890cf01dc281e53af0a1.png)
专题四第四节王安石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本资料创设情境,设问引思,初步掌握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改革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归纳、理解三、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启示四、教学方法:设问引思、导学诱思法;情境讨论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五、总体设想:新课程教学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的设计理念是:“设置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通过选取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创设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成果、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活动:展示两组材料:材料1: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材料2:“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问题设计:材料1中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材料2针对中国现在的哪一现象发表的言论?引入《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者”;罗斯福新政曾经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思想。
课时作业12: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时作业12: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c43ce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f.png)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选择题1. 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当时繁华景象是()A.苏州B.东京C.泉州D.临安2. 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3. 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C.用人不当D.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4. 下图为司马光画像,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A.支持B.反对C.默认D.不管不问5. 下图为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工程。
它的修建不仅抵御了海潮,同时灌溉了大片农田。
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相关()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募役法6. 在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与商业相关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⑤均输法A.①②⑤B.②④⑤C.③⑤D.④⑤7. “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造……”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A.农民利益B.贫民利益C.士族利益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8. 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的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立军器监9. 王安石强兵之法中保甲法实行的作用主要是()A.巩固封建统治秩序B.加强军队C.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D.巩固西部边境10.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大商人打击最大的是()A.均输法、市易法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D.青苗法、免役法11. 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北宋取得了北宋建国以来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的最大胜利,取得原属于吐蕃和西夏控制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是今天的()①甘肃②新疆③宁夏④内蒙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2.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B.实现富国强兵C.巩固封建统治D.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的关系13.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A.更戍法B.将兵法C.保甲法D.保马法14.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畅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15. 王安石变法的最突出效果是( )A.财政收入大大增加B.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加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6. 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教学设计2: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2: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9996f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b.png)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
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
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素材新人教选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素材新人教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6fef65317375a417866f8ff3.png)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
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
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9773f33c0722192e4536f685.png)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王安石变法在一没有真正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利
益,也不可能真正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改革遭到了守旧派
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 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 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 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
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 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据材料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提示: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封建国家。
积弱局面的改善
1.表现:北宋国力得到增强。
2.原因
(1) 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 兵农合一 ,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实现了__________ (2)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 (3) 保马法: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大大节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目标分解
掌握 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理解 (1)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历史作用 (2)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 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是王安石变法 失败的主要原因
学 探究学案
变法的命运
(2)变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945d20ce2bd960590c677ce.png)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1.积贫局面的改变 (1)原因 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判断正误 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 ×)
提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 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以 及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虽然存在,但不是主要原因。
2. 王安石变法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的措施有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和均输法、青苗法和保甲法。(×)
提示: (1)大地主、大官僚,高利贷者。 (2)封建国家。
2.积弱局面的改善 (1)原因 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 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②设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 ③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④将兵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 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 历史地位: 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预习交流 2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 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 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据材料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请分析: 1.依据材料,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价王安石变法素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价王安石变法素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138be405087632311212ca.png)
评价王安石变法
1.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上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2.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3.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12d3767a0722192e4436f627.png)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全面辩证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3.提升学生对改革本身的认识。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大环境及相应制度保障;改革过程是艰难的,还应有坚定的信念、伟大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
联系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2.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全面分析及对其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三、教学思路本课主题为——文政之殇,人治之痛。
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了16年,16年间,王安石以其鲜明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力推行的变法确实为北宋王朝带来一股新气象。
但伴随着神宗的去世,变法也随即被废止。
原因何在?除了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外,究其根源则在于人治之痛。
此处的人治不仅指代个人因素,更直指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
当文人士大夫的这样一种政治理想被置于中国古代人治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时,是缺少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的,而没有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改革很难推进。
由此得出启示,改革要想成功,终将要改变人治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由人治走向法治也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大家,但老师依旧感觉非常亲切。
因为老师也是永州人。
提到和永州相关的大人物,有一位不得不提。
他就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实际上啊,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主人公——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北宋中期,怀抱着一颗“心忧天下”的爱国之心,肩负着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独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勾勒的那幅理想蓝图,王安石进行了一场大胆的政治实践,这便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
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
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变法触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反对变法是必然的。
熙宁七年(1074年)春,河北等地旱象严重,九月不雨,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
光州司法参军郑侠,见新法招致天怒人怨,欲猛醒王安石,遂绘东北《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
神宗反复观图,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或身无完衣,或拆屋纳钱,种种惊心怵目之状,竟夕不眠。
示之后宫,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中@国教育#出版&%网~] 课文第56页插图《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泣》,教师可结合插图进行讲解:一天,宋神宗同母亲高太后和弟弟赵颢一起到后宫看望太皇太后(仁宗曹太后)。
太皇太后说:“我听说老百姓很苦,像那些人们不赞成的青苗法等,就罢了吧。
”“这些措施是为了造福百姓,不是给他们造成痛苦。
”神宗回答。
太皇太后又说:“王安石的确有才学,但现在他招致了很多人的怨愤。
你要是真想保全他,不如先让他暂时离开京城,一两年后再让他回来。
”“本朝众多大臣中,只有王安石是栋梁之才。
”神宗说。
赵颢插话道:“太皇太后的话非常正确,陛下不可不好好想想啊!”神宗听后非常生气,怒不可遏地说:“你是说我败坏天下了?那你来当这个皇帝吧!”赵颢意识到自己的话说过分了,嘟囔到:“也不至于这样啊。
”神宗不好当面顶撞太皇太后,只好对弟弟发脾气。
这次家庭聚会尽管不欢而散,但神宗最后还是听取了太皇太后的意见。
第二天,王安石即被罢知江宁府。
这就是王安石的第一次被罢相。
【备课资料】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对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始终存在变与不变的激烈争论,形成了变法派与传统派(反变法派)的激烈对立,并进而形成了党派之争。
下面两表对变法派和传统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展示:变法派保守派姓名籍贯年龄主要官职(熙宁年间)姓名籍贯年龄主要官职(熙宁年间)宋神宗24岁司马光山西63岁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王安石江西51岁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彦博山西66岁枢密史、司空、判河阳吕惠卿福建40岁翰林学士、三司使韩琦河南64岁知汝州、权开封府曾布江西36岁翰林学士、三司使曾公亮福建73岁尚书左仆射、判永兴军王雱江西27岁太子中允、天章阁侍制兼侍讲赵抃浙江64岁参知政事、知杭州李定江苏45岁判太常寺、权御史中丞富弼河南68岁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嘉问安徽?权户部判官、提举市易务吕诲河南58岁权御史中丞、知邓州邓绾四川44岁侍御史知杂事、御史中丞范镇四川64岁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舒亶浙江31岁判司农寺、御史中丞张方平河南65岁参知政事、知陈州谢景温浙江50岁侍御史知杂事苏轼四川45岁杭州通判、知湖州韩绛河南60岁参知政事、同中书下平章事欧阳修江西65岁知亳、青、蔡三州章惇福建37岁编修三司条例官范纯仁江苏45岁同知谏院、成都路转运使王陶陕西52岁御史中丞、权三司使吕公著安徽54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王韶江西42岁管勾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枢密直学士孙觉江苏44岁知广德军、知应天府王子韶山西?监察御史里行、湖南转运判官孙永河北53岁河北转运使、知秦州王安国江西44岁著作佐郎、秘阁校理宋敏求福建53岁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郑侠福建31岁监安上门(后编管英州)韩维河南55岁知汝州、权开封府从上表格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从地域上讲,改革派大多来自南方。
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
这一方面证明了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南方人士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保守派中,北方士人的比例大大加强,差不多要占到50%,这也决不是偶然现象。
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是宋代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士大夫们不太容易受新观念的影响,他们对思维活跃的南方士人是既嫉妒又鄙视,因此,他们很容易结成联盟反对南方士人为核心的变法派。
尽管宋神宗和王安石对他们过于保守的态度十分不满,但非常尊敬他们,并没有因为反对而把他们清扫出门,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神宗是一位有开拓精神的帝王,他没有被太祖圣训所束缚,对南北士人是一视同仁的。
从年龄上讲,两派有明显的差别。
以熙宁四年(1070年)为计算标准,变法派16人(吕嘉问、王子韶除外)的平均年龄为40.9岁,传统派19人的平均年龄为56.5岁,两派年龄差为15.6岁。
这一点尽管说明不了大问题,但它表明,人在年富力强的阶段,易于充满进取和冒险精神,不甘心被传统所束缚。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守成心态渐强,乐于维持而不愿意变革,追求那种“吏循则民安,气和而灾息”的理想。
宋神宗此时正是20多岁的小伙子,年轻气盛,欲有所作为而大量引用年轻人是不难理解的。
从任职上看,改革派多在京师且身居要职,掌握了朝廷行政、人事、监察、财政等大权,这是改革的需要,否则改革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而传统派则不同,他们很多原为前朝重臣,熙宁初年一般都在朝廷任职,而随着变法的深入进行,他们越来越不合时宜,大多都被贬到地方任职。
这些资历颇深的官员离开京城,对变法的加速进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他们遍布各地,掌握地方大权,却无形中又成为变法实施的阻力。
这是一对矛盾,但当时宋神宗和王安石解决不了这个矛盾,因为他们既要全力支持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又不能对这批老重臣采取过分严厉的措施。
新法的两派对立,实际主要是因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并由此形成了改革派“新党”和传统派“旧党”,两派的斗争延续了30多年,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变法过程中,尽管变法派往往只占朝廷官员中的少数,但由于神宗是一位坚定的变法派,他基本上站在变法派的立场上,因此变法始终是向变法派期望的方向发展的(尽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传统派基本处于不利的位置。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1)目的: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3)意义: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来#源%:^中~教网&]在变法过程中,随着新法一项项颁布,造谣诬蔑直向王安石泼来,他坦然处之,说:“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虑)”。
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1072年司天监灵台郎(管天文)亢瑛奏言:天久阴,星失度,这是由于强臣擅国,政失民心之故,应当罢免王安石。
王安石则以“天变不足畏”加以反击。
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为,也不必去合乎什么天意。
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来恫吓王安石。
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号,王安石说:“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几次修改过法令。
如果说法不变,子子孙孙当世世守成,那么为何祖宗屡屡加以变动呢?”王安石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高举“三不足”的理论武器,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时事背景】温家宝谈“三不足”精神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4、司马光当宰相,废除新法: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
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史称“元祐更化”。
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激烈,新法成为各派系倾轧的工具。
于是,变法运动完全失败。
【备课资料】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关系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们原来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品德、学识、性格等,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耐人寻味。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