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常用中药方剂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
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
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备注〙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
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3.二妙丸(《丹溪心法》)组成:苍术(炒)500g 黄柏(炒)500g用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效主治:燥湿清热。
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4.二至丸(《证治准绳》)〘处方〙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过多。
〘用法〙浓缩丸。
口服,1次20粒,1日1~2次。
〘主治〙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5. 二仙汤(经验方)〘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用法〙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方论〙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1太乙膏《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白芷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阿魏轻粉柳槐枝血余炭铅丹乳香没药麻油功用:消肿清火解毒生肌2.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组成:草乌甘姜赤芍白芷南星肉桂功效:温经活血散寒化痰3.冲和膏《外科正宗》组成: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石菖蒲主治: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者4.红油膏(经验方)组成:凡士林九一丹东丹功用:防腐生肌5.生肌白玉膏(经验方)组成: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麻油功效:润肤生肌收敛6.黄连膏《医宗金鉴》组成:黄连当归生地黄柏姜黄麻油黄蜡功能:润燥清热解毒止痛7.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组成:当归白芷白蜡轻粉甘草紫草血竭麻油功效:活血祛腐解毒镇痛8.黑布膏(经验方)组成:黑醋五倍子蜈蚣蜂蜜功效:收敛止痒止痛9.金黄散《医宗金鉴》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功效: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10.玉露散(经验方)组成:芙蓉叶功用:凉血清热退肿11.青黛散(经验方)组成:青黛石膏滑石黄柏功效:收湿止痒清热解毒12.升丹《医宗金鉴》组成: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皂矾功效:提脓祛腐13.白降丹《医宗金鉴》组成:朱砂雄黄水银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功效:腐蚀平胬14.黑虎丹《外科诊疗学》组成:磁石(醋煅)母丁香公丁香(炒黑)全蝎炒僵蚕炙甲片炙蜈蚣蜘蛛(炒炭)麝香西黄冰片功用:消肿提脓15.生肌散《经验方》组成:制炉甘石滴乳石滑石血珀朱砂冰片功效:生肌收口16.八宝丹《疡医大全》组成:珍珠牛黄象皮琥珀龙骨轻粉冰片炉甘石(银罐内煅红,研细)功效:生肌长肉收口17.平胬丹《外科诊疗学》组成:乌梅肉(煅存性) 月石扫盆(轻粉)冰片功用:腐蚀平胬18.海浮散《外科十法》组成:乳香没药主治:疮有恶肉不去19.清凉油乳剂《医宗金鉴》组成:风化石灰1升清水4碗功用:清热润肤20.红灵酒(经验方)组成:当归肉桂红花花椒樟脑细辛干姜95%酒精功用:活血温经消肿止痛1。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枸杞 川楝子当归身 枸杞(原川楝子 (原北沙参 麦冬【 组 成 】生地黄 北沙参麦冬 当归身书无剂量)【 主 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方 歌 】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茯苓三两 甘草甘草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组 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炙)一两半【 功 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 治 】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咳,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燥湿化痰兼理【 方 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3.二妙丸(《丹溪心法》)【 组 成 】 黄柏(炒) 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 功 效 】清热燥湿。
【 主 治 】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方 歌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4.二至丸(《证治准绳》)【 组 成 】女贞子 旱莲草 (原书无剂量)【 功 效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 主 治 】肝肾阴虚证。
【 方 歌 】二至女贞与旱莲,桑椹熬膏和成圆;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
5.二仙汤(经验方)【 组 成 】仙茅三钱 仙灵脾三钱 当归三钱 巴戟天三钱 黄柏一钱半 知母一钱半【 功 效 】补肾泻火,调理冲任。
【 主 治 】肾阴阳两虚证。
【 方 歌 】二仙汤将瘾证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6.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 成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甘草(炙)各一两【 功 效 】益气补血。
【 主 治 】气血两虚证。
【 方 歌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再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周围血管病的中药方剂

周围血管病的中药方剂展开全文周围血管病的中药方来源:《外科病实用方》周围血管病方周围血管病是指周围血管因炎症、痉孪、狭窄、栓塞等所造成的血液供应及回流障碍。
通常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大动脉炎、肢端动脉痉孪、红斑性肢痛症、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隶属于中医学“脱疽”、‘脉痹,“黄鳅痈”、“恶脉”等病证范畴。
其主要病机是由于正气不足,复加寒冷、劳累、外伤、饮食失节、情志不畅等不良刺激或湿热之邪外受,以致背卫不和,气滞血瘀,痹塞经络,筋脉失养而成。
如溃后染毒或病久耗伤气血则可见火热炽盛或气血两虚之象,治疗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通脉开塞为基本原则,结合辨证配合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等法。
不同的周围血管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经常有着相同的病理机制,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证选方时常可参照选用,如现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方剂,常常可以用以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性静脉炎等。
因此对周围血管病的治疗,据辨证而立法,由立法而选方,依选方而遣药便显得十分重要,不拘泥于一方一病,一方数药,方可做到得心应手,合于法度。
散人注:当然方药还有很多,不可能一次全部刊出,但是治疗原则是不变的,总体就是辩证选用方药。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血拴闭塞性脉管炎是动脉血管壁全层呈炎性反应的疾病,简称脉管炎,好发青壮年男性,常累及四肢动脉,尤以下肢最为多见,是我国常见的周围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之一,相当于中医“脱疽”、“脱痈”、“脱骨疔”等病证。
脾肾不足、肝肾亏虚,复加寒湿外袭、饮食不节、嗜烟劳伤、粉神刺激,致气血不畅、脉络凝滞引起本病的发生,其中元气虚损是本,气血凝滞是标。
早期患肢怕冷、麻木,抽痛、间歇性跛行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继而上述症状加重,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尤脚,皮温降低,皮肤苍白干燥,汗毛脱落,患肢肌肉登缩,趾《指)甲增厚变形,最终趾(指)端发黑、千瘪、溃烂、坏死,甚至脱落。
对脉管炎的治疗根据临床辨证常施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温肾健脾,利水渗湿,软坚散结,镇痉通络,补气养血等法。
中药方剂歌诀

中药方剂歌诀XXX散寒祛阴邪,调和肝脾效果佳。
22.香砂六君子丸方歌:香砂六君子丸中,人参苏子大枣同。
陈皮半夏白术草,脾胃虚弱服之宜。
23.归脾汤方歌:归脾汤内用黄芪,白术茯苓加甘草。
当归炙枣生姜入,脾虚食少服之好。
24.理中丸方歌:理中丸用茯苓芒硝,甘草白术加人参。
陈皮半夏兼生姜,脾虚食滞服之安。
25.六君子丸方歌:六君子丸中用苏子,半夏陈皮加白术。
大枣人参兼甘草,脾虚食少服之妙。
调和胃肠26.保和丸方歌:保和丸内用白术,茯苓陈皮加甘草。
木香兼半夏生姜,脾胃虚弱服之妙。
27.半夏泻心汤方歌:半夏泻心汤用半夏,茯苓甘草加生姜。
大枣陈皮兼桂枝,胃寒腹痛服之快。
28.小建中汤方歌:小建中汤用甘草,白术陈皮加大枣。
半夏生姜兼木香,脾胃虚弱服之妙。
29.四君子汤方歌:四君子汤中用白术,茯苓兼甘草加人参。
脾胃虚弱气不足,食少便溏服之安。
30.二陈汤方歌:二陈汤里有陈皮,半夏甘草加生姜。
脾虚食滞腹胀满,消痰化湿服之良。
31.香砂胃散方歌:香砂胃散用陈皮,半夏甘草加白术。
木香兼生姜砂仁,胃寒腹痛服之好。
32.平胃散方歌:平胃散中用陈皮,半夏白术加甘草。
木香兼生姜砂仁,胃寒腹痛服之妙。
调和气血33.四物汤方歌:四物汤中有当归,党参熟地加白芍。
气血两虚身体弱,补益调和服之妙。
34.八珍汤方歌:八珍汤里有黄芪,当归党参加白芍。
熟地枸杞兼陈皮,气血两虚服之妙。
35.归脾丸方歌:归脾丸用当归党参,炙甘草白术加茯苓。
XXX兼草果枸杞,气血两虚服之良。
36.四神丸方歌:四神丸中有黄芪,白术党参加甘草。
当归兼陈皮芍药,气血两虚服之妙。
37.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汤用黄芪,党参白术加甘草。
陈皮半夏兼生姜,气虚乏力服之妙。
XXX厥逆,疏和抑郁总能除。
以下是几首方歌:逍遥散方歌:逍遥散用当归、芍药、柴胡、苓术、草果、生姜等药材,具有疏肝血、益气养血、调和肝脾的功效。
痛泻要方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白术、芍药、防风、泽泻等药材,治疗肠鸣泄泻、腹痛等症,调和肝脾、泻肝降实。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歌一、中医外科学方剂的基本概念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这些方剂由中药组成,根据病情和病因,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功效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等病症。
2、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厥、胃脘冷痛等病症。
3、逍遥散:由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等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等病症。
4、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等组成,具有清肝泻火、利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小便赤涩等病症。
5、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柴胡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如胸痛、心悸、失眠等。
三、方剂的加减和使用原则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使用原则,如遵循医嘱、注意剂量、注意禁忌等。
四、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些方剂中的中药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也发现了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需要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五、总结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禁忌,并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
也要注意现代医学对这些方剂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中医外科常用方歌中医外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中医外科的方剂应用是中医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独特的配伍原则和作用机制,为各种外科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1.太乙膏(《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白芷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阿魏轻粉柳槐枝血余炭铅丹乳香没药麻油,。
功用: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适用于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
用法: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癣,杀虫止痒,消肿止痛,助肉新生。
主治湿热郁结而致气血壅滞不通未溃或已溃的痈肿疮疡,疔毒流注,疥疮,湿疹等局部红肿热痛或搔痒不止,或肿势高凸,中有脓头,或有波动感,伴有恶寒发热,口渴,舌白或黄,脉弦数等病症。
同时,兼治溃脓后,疮面肉色灰白,流溢秽臭脓水,新肉不生,经久不愈之慢性病证。
2.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组成:草乌干姜各90g 赤芍白芷南星各30g 肉桂15g 用法:上药研末,用热酒调敷。
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功用:温经回阳,活血止痛主治:一切阴证疮疡,阴疽发背,痰湿流注,鼓椎风,伤损久痛,风湿冷痹。
3.冲和膏(《外科正宗》)【药物组成】紫荆皮5钱,赤芍2两,独活3两(炒),生半夏1两5钱,白芷3两,川贝1两5钱,菖蒲根1两5钱,土朱2两,松香1两5钱(必须浸尿坑内3年可用)。
【方剂主治】颈项痰毒,皮色不易,硬肿疼痛。
4.红油膏(经验方)药物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制法: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臵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
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注意事项:制药时在广场露天操作,因红信有毒,熬时有毒气,应远离。
并小奖章油温度过高时,易燃,严防着火。
功用:润肤止痒。
主治:银屑病静止期。
用法:薄薄涂上一层,使用时先试涂一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反应即停用,大面积银屑病勿用。
5.生肌白玉膏(经验方)【组成】密陀僧黄蜡各60克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象皮白蜡各15克轻粉12克【用法】上药除黄蜡、白蜡外,余俱另研细末。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方药: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3、二妙丸(《丹溪心法》)方药:苍术、黄柏功用:燥湿清热。
主治:湿疹,阴部湿痒。
4、二至丸(《证治准绳》)方药:女贞子、旱墨莲功用:补益肝肾,滋阴止血主治: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5、二仙汤(经验方)方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功用: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主治:主治妇女月经将绝未绝。
6、八珍汤(《正体类要》)方药: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7、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湿热淋证。
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方药:人参、肉桂、川芎、干熟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9、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黄芪、当归、桂心、甘草、橘皮、白术、人参白芍药、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
10、三妙丸(《医学正传》)方药:黄柏、苍术、川牛膝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11、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药: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方药: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3、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方药: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14、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
外一科中医适宜技术

外一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起病急。
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高。
属中医胃脘痛,腹痛范畴。
中医认为是由暴食暴饮,蛔虫上扰和外邪侵袭所致。
西医认为是各种因素造成胆汁胰液逆流,激活胰中的胰酶,胰液分泌增加,胰管内压增高,小胰管破裂,胰液外渗,自我消化而使胰腺发生水肿、炎症、出血和坏死。
近年来,治疗急性胰腺炎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延期手术和个性化方案治疗,其治疗费用明显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减少治疗方法:西医方面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给善宁、静脉营养,解痉止痛等治疗;并进行医学影像对胰腺变化的监测,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中医方面给予静脉注射丹参、生脉;胃管内注入大气汤或清胰汤。
大承气汤:柴胡、黄苓、芒硝、厚朴、积实。
清胰汤:柴胡、黄苓、胡连、白芍、木香、元胡、大黄、芒硝,若为蛔虫上扰,加使君子、苦楝皮根,细辛等。
针刺足三里穴或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
中上腹部给皮硝外敷。
讨论:生脉和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结和粘附作用,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改善胰腺血流灌注,降低缺血对胰腺的损害。
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给予善宁可减少胰腺分泌胰液;大承气汤或清胰汤由胃管注入,可起到通里攻下,增加肠蠕动,恢复肠动力,减轻肠胀气,清除肠内容物,排除毒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同时可减轻肠胀气引起的腹高压症,以改善呼收、循环等。
上腹部外敷皮硝,可减轻胰腺水肿及炎症。
在进行保守治疗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动态的B-US、CT等影像检查,有脓肿形成、胰腺囊肿破裂、出血坏死进行性加重时可考虑手术清创引流。
有胆总管被结石梗阻时,可采用ERCP取石。
我们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较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其方法、效果肯定要好,其并发症和病死率有明显下降。
有资料表明,其手术率由77.05%降至29.55%,病死率由40.5%降至11.36%中医药治疗急性肠梗阻中医治疗肠梗阻的秘方核心提示:一、中医中药:1 针灸疗法:麻痹性肠梗阻常用:主穴:合谷、天枢、足三里。
中医外科治疗常用方剂

中医外科治疗常用方剂在外治药运用上,石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制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
其中部分药物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在此仅对其理法方药、制法、疗效略作阐述,以供参考。
一、三色敷药【组成】黄荆子(去衣炒黑)八两(240g),紫荆皮(炒黑)八两(240g),全当归二两(60g),五加皮二两(60g),木瓜二两(60g),丹参二两(60g),羌活二两(60g),赤芍二两(60g),白芷二两(60g),姜黄二两(60g),独活二两(60g),甘草六钱(18g),秦艽一两(30g),天花粉二两(60g),怀牛膝二两(60g),川芎一两(30g),连翘八钱(24g),威灵仙二两(60g),木防己二两(60g),防风二两(60g),马钱子二两(60g)。
【方解】方中的主药是紫荆皮、黄荆子。
紫荆皮苦平,善于活血消肿,又能解毒,《本草述》云其“活血、解毒,功能并奏”;黄荆子味苦性温,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止痛,《本草拾遗》称“杖疮起疔甲,(黄荆子)焙干为末,搽之即开,不用刀刮”,表明其祛瘀腐、生新肤之力非常强。
此二味合用为君,余则皆为活血化瘀或祛风通络药物,互为辅佐以增药效。
饴糖甘温滋润,可缓急止痛兼护肤。
马钱子一味为上世纪40年代后期增入的,更添止痛之力。
三色敷药作为治疗损伤的特效药物,其特点是药性偏温,不同于多数敷药偏于凉性。
血本喜温而恶寒,温能运化散瘀,所以既可用于损伤后各个时期,也可治疗陈伤及寒湿痹痛。
损伤初期积瘀易于化热,方中紫荆皮、天花粉、连翘能凉血解毒,且紫荆皮能治痈肿,当可预防瘀血化热成毒。
损伤后期正气虚损未复,易受风寒湿影响,故方中有羌活、独活、威灵仙、片姜黄、五加皮等祛风湿、补肝肾药物以扶正祛邪,不使遗留后患。
【制法】共研细末,用蜜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用法】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三到五日更换。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骨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骨科疾病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外科治疗骨科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外敷作为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众多骨科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中药外敷治疗骨科疾病的原理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体表。
当骨骼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在局部产生气血瘀滞、经络阻塞等病理变化。
而中药外敷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借助皮肤的渗透吸收功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沿着经络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作用。
在选择外敷中药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常见的用于骨科疾病治疗的中药包括活血化瘀类,如红花、桃仁、丹参等,它们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消肿止痛类,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可减轻疼痛和肿胀;祛风除湿类,如独活、羌活、防风等,适用于风湿痹痛;补肝肾、强筋骨类,如杜仲、续断、骨碎补等,有助于骨骼的修复和强壮。
例如,对于急性的跌打损伤,常见的中药方剂有“七厘散”。
七厘散主要由血竭、红花、乳香、没药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将其调制成糊状敷在受伤部位,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和肿胀。
而对于慢性的骨关节炎,可能会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进行外敷。
其中独活、寄生、杜仲等药物可以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改善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在进行中药外敷治疗时,制备药物的方法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首先需要将中药进行粉碎,然后可以用醋、酒、蜂蜜、凡士林等基质调成适宜的糊状或膏状。
醋具有散瘀解毒的作用,酒能增强药物的渗透力,蜂蜜有滋润肌肤的效果,凡士林则可增加药物的附着性。
外敷的方法也有讲究。
在敷药前,需要先清洁患处皮肤,确保无破损和感染。
然后将调好的药物均匀地敷在患处,厚度一般以 05 1 厘米为宜,并用纱布或绷带固定。
敷药的时间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而定,一般为 2 6 小时。
在敷药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红肿、起疱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 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各9g]【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
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2. 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大黄、芒硝、当归、木通、枳壳、厚朴、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功用】攻下逐瘀。
【主治】治跌仆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3.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治骨关节感染初期。
【歌诀】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4. 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组成】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的上部出血之证。
【歌诀】四生丸中三般叶,侧柏艾叶荷叶兼,生地合用为丸服,血热吐衄效可验。
5. 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组成】乌药缩砂木香延胡索炒香附甘草【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
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歌诀】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6. 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白酒【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歌诀】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7. 血府逐瘀汤《外科发挥》【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
【歌诀】血府桃红四物汤,牛膝桔梗四逆散。
中医外科学常用38首方剂歌诀

中医外科学常用38首方剂歌诀《中医外科学》常用38首方剂歌决赖梅生整理1.清肝解郁汤:清肝解郁四物襄,二陈香贝草茯神;青皮苏叶栀远志,桔梗木通气滞行。
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
3.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4.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
5.四妙勇安汤:四妙勇安真受宠,脱疽疼痛红烂肿;甘草玄参全当归,其中银花力最猛。
6.五神汤:五神汤用紫地丁,车前子在路边生;牛膝银花云茯苓,湿热为病红肿疼。
7.牛蒡解肌汤: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玄斛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8.阳和汤:阳和汤法解寒凝,色白漫肿阴证情;熟地鹿胶姜碳桂,麻黄白芥草相承。
9.冲和汤:冲和汤治半阴阳,四君归芪补而散;陈皮皂刺与白芷,乳没银花川芎赞。
10.透脓散《外科正宗》: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透脓散中山甲炒,川芎归芪针皂角;气虚痈疡不外溃,此方可将脓头咬。
11.托里消毒散:托里消毒补气血,八珍汤中减熟地;银花白芷好黄芪,桔梗皂刺将刀替。
12.消风散:消风散中用荆防,胡麻蝉蜕苦参苍;蒡通膏知归草地,风疹湿疹服之康。
13.当归饮子:当归饮子治血燥,病因皆是血虚耗;四物荆防与芪草,首乌蒺藜最重要。
14.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瘿瘤除。
15四海舒郁丸:四海舒郁郁平复,蛤粉藻带和昆布;木香陈皮乌贼骨,喉间气结随喜怒。
16.四妙散:四妙散异四妙丸,神效托里排脓畅,黄芪当归补气血,银花甘草解毒疡。
17.全虫方:全虫方中两皂刺,蒺藜苦参白藓皮,黄柏槐花枳壳炒,再加灵仙湿毒去。
18.枇杷清肺饮:枇杷清肺枇杷叶,人参甘草连桑皮,黄柏同煎食远服,肺风粉刺尽皆宜。
19.治疣方:治疣方用板蓝根,青叶紫草齿苋跟,薏米红花香附甲,解毒消疣此方珍。
中西医结合外科常用中药方剂

中西医结合外科常用中药方剂
莱菔承气汤:川军24g(后下),厚朴15g,枳实10g,芒硝15g,木香10g,莱菔子15g,牛膝10g。
消胀,消食,消实证,作用较猛,但不适宜长用
宽肠理气汤:大芸30g 桃仁10g 青皮4.5g 陈皮4.5g 当归15g 红藤15g 李仁10g 枳壳10g 木香10g 小茴香10g 香附10g 乌药10g
又名肠粘连汤,有润下,补益作用,可以长用
复方红藤煎剂:红藤30g 地丁15g 银花15g 连翘15g 丹皮10g 川军4.5g(后下) 乳香4.5g 没药4.5g 木香10g 元胡10g 甘草4.5g
清热解毒,消炎,行气,止痛,用于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也可用于阑尾包块的消散
清胆汤:柴胡12g 白芍12g 木香18g 枳壳12g 黄芩10g 川楝子10g 金钱草30g 川军10g(后下)
适用于胆囊动力障碍,慢性胆囊炎
利胆汤:柴胡12g 白芍12g 木香18g 枳壳12g 大黄10g(后下) 黄芩10g 茵陈30g 栀子10g 银花30g 厚朴10g 郁金12g 金钱草30g
适用于急性胆囊炎
清胰汤Ⅰ号:胡连3g 柴胡15g 黄芩10g 木香10g 元胡10g 白芍18g 川军10g(后下) 川楝子10g 炙甘草6g 莱菔子15g
适用于急性胰腺炎,清热解毒为主
清胰汤Ⅱ号:胡连3g 柴胡10g 黄芩10g 木香6g 青皮6g 陈皮6g 霍香10g 佩兰10g 莱菔子10g
适用于慢性胰腺炎,健脾和胃为主。
中医外科学常用方剂及代表方

中医外科学常⽤⽅剂及代表⽅⼀、五味消毒饮1.疖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痈热胜⾁腐证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代表⽅:仙⽅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失荣瘀毒化热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代表⽅:五味消毒饮合化坚⼆陈丸加减。
4.⾍咬⽪炎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痒。
代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鲜⽪、紫荆⽪。
⼆、普济消毒饮1.锁喉痈痰热蕴结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代表⽅:普济消毒饮加减。
2.丹毒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代表⽅:普济消毒饮加减。
三、黄连解毒汤1.臀痈湿⽕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代表⽅:黄连解毒汤合仙⽅活命饮加减。
2.有头疽⽕毒凝结证治法:清热泻⽕,和营托毒。
代表⽅:黄连解毒汤合仙⽅活命饮加减。
3.流注余毒攻窜证治法:清热解毒,凉⾎通络。
代表⽅:黄连解毒汤合犀⾓地黄汤加减。
4.丹毒胎⽕蕴毒证治法:凉⾎清热解毒。
代表⽅:犀⾓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5.⾍咬⽪炎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痒。
代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鲜⽪、紫荆⽪。
6.尖锐湿疣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
代表⽅: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茯苓、⼤青叶、马齿苋等。
7.肛痈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仙⽅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四、萆薢渗湿汤1.丹毒湿热毒蕴证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代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湿疮湿热蕴肤证治法:清热利湿⽌痒。
代表⽅: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3.药毒湿毒蕴肤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痒。
代表⽅:萆薢渗湿汤加减。
4.⽩疕湿毒蕴阻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代表⽅:萆薢渗湿汤加减。
5.肛痈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
代表⽅:仙⽅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若有湿热之象,如⾆苔黄腻、脉滑数等,可合⽤萆薢渗湿汤。
6.脱肛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萆薢渗湿汤加减。
五、仙⽅活命饮1.疖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中医外科学常考方剂总结,好记不难!

中医外科学常考方剂总结,好记不难!中医外科学常考方剂总结:下面为大家总结了中医外科学常考方剂的部分内容总结,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一、疖①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疖:蕴(五黄)、浸(暑)、恋(仙增,神参)二、痈①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②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③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痈:毒(仙)、热(仙五)、虚(托)三颈痈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颈痈:牛解银四、有头疽①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②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③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④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有头疽:火(黄仙)、湿(仙)、阴(竹黄)气(八仙)五、丹毒①风热毒蕴——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②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③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④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丹毒:风(普)、肝(柴清)、湿(神萆)、胎(犀黄)六、瘰疬①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②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③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瘰疬:痰(开)、阴(六骨)、两(香贝)七、褥疮①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②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③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褥疮:瘀(府)、毒(生、透萆)、虚(托)八、乳痈①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②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③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乳痈:滞(瓜牛)、盛(透)、恋(托)九、乳癖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乳癖:肝(逍)、痰(逍桃红)十、乳核①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②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乳岩:肝(效开)、冲(二仙开)、毒(八)、两(荣)十一、乳衄①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②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十二、乳岩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③正虚毒炽——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④气血两亏——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⑤脾虚胃弱——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十三、气瘿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气瘿:(四海)十四、肉瘿①气滞痰凝——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②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肉瘿:痰(逍海藻)、两(生海藻)十五、瘿痈①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②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舒肝汤十六、失荣①气郁痰结——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痰开郁方②阴毒结聚——温阳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③瘀毒化热——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④气血两亏——补益气血,解毒化瘀——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失荣:结(花开)、聚(阳)、化(五坚)、两(八四勇)十七、肾岩①湿浊瘀结——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②火毒炽盛——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③阴虚火旺——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肾岩:湿(三妙肿)、火(龙四勇)、阴(知大补)十八、蛇串疮①肝经郁热——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等。
骨伤科120中药方剂

1、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茴小蓟荷叶侧柏顺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十灰散用人小蓟,荷柏茅茜棕丹皮。
山栀大黄俱为灰,上部出血此方宜。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继秘方》大黄用芒硝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木通枳壳厚朴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4、四生丸《妇人良方》白僵蚕地龙白附子五灵脂草乌四生丸中有生地,柏叶荷叶与艾叶;叶衄妄行血热,凉血收功有效验。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乌药缩砂木香延胡索香附甘草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诊。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皮皂山甲;贝母花粉及乳没,赤芍草尾酒煎佳。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辩惑论》)黄芪当归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
10、金铃子散(《圣惠方》)金铃子玄胡索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蔬肝清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压。
11、抵当汤《伤寒论》水蛭虻虫桃仁大黄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地鳖虫紫荆藤13、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苏梗厚朴枳壳砂仁归尾红花木香炒赤芍桃仁苏木末香附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木香茴香青皮川山甲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复元通气用木香,芷甲漏芦小茴香;贝母甘草青陈皮,理气止痛跌仆伤。
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川山甲(炮)大黄(酒浸)桃仁复元活血用紫胡,大黄花粉桃红入;当归山甲与甘草,跌打损伤瘀痛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常用方剂
乳癖
1:逍遥蒌贝散
柴胡10 当归10 白术10 白芍10
茯苓15 瓜蒌15 贝母15 半夏9
南星6 生牡蛎20 山慈菇10
用法:水煎服2:二仙汤
仙茅15 淫羊藿20 当归15 巴戟10
知母10 黄柏10
用法:水煎服3:四物汤
熟地黄15 归身10 白芍15 川芎15
用法:水煎服臁疮
1:三妙散
苍术180 黄柏120 牛膝60
用法:水煎服2:参苓白术散
人参7 茯苓15 白术10 山药15 炙甘草6 扁豆15 莲子肉10 薏苡仁15 桔梗10 砂仁6
用法:水煎服3: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20 当归尾10 赤芍10 地龙10 川芎15 桃仁9 红花6
用法:水煎服4:桃红四物汤
地黄15 当归10 芍药10 川芎15 桃仁9 红花6
用法:水煎服
脱疽
1阳和汤
熟地黄15 白芥子6 炮姜炭10 麻黄10
甘草6 肉桂6 鹿角胶10
用法:水煎服
2: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12 桂枝9 芍药9 生姜18 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3:四妙勇安汤
玄参15 当归15 金银花20 甘草6
用法:水煎服4:八珍汤
人参9 白术15 茯苓10 甘草6
当归15 白芍15 地黄15 川芎15
用法:水煎服5:十全大补汤
党参10 白术15 茯苓15 炙甘草6
当归10 川芎15 熟地黄10 白芍10
黄芪20 肉桂6
用法:水煎服
筋瘤
6:补中益气汤
黄芪15 人参9 炙甘草6 归身6
桔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术10
用法:水煎服
7:当归四逆汤
当归15 桂枝15 芍药10 细辛9 甘草6 木通10 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前列腺炎
CTP1号
黄芪20 公英20 猪苓15 杜仲15
元胡15 连翘20 乌药10 泽泻10
蒲黄20 车前子15 甘草10
用法:水煎服
CTP2号
黄芪20 公英20 杜仲15 元胡15
连翘20 乌药10 泽泻10 蒲黄20
丹参15 丹皮15 牛茯苓15 车前子15
甘草10
用法:水煎服
肠痈
1:大黄牡丹汤(张仲景《金匮要略》)
生大黄9克,牡丹皮12克,桃仁12克,厚朴9克,
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赤芍9克。
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
2:阑尾化瘀汤(天津南开医院验方)
川楝子15克,延胡索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
木香10克,金银花15克,大黄10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3:薏苡附子败酱散(张仲景《金匮要略》)
生大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生薏苡仁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柏9克,厚朴6克,冬瓜仁30克。
水煎服,每日1—2剂,分2~4次服。
4:单方验方阑尾清化汤
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牡丹皮15克,大黄15克,
川楝子10克,桃仁10克,生甘草10克,赤芍12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5:大黄牡丹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大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
生大黄15克,玄明粉12克(冲服),枳实12克,厚朴9克,
牡丹皮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红藤30克,
败酱草30克,生薏苡仁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赤芍9克,莱菔子30克。
水煎服,每日2剂,分4次服
6:单方验方阑尾清解汤(天津南开医院验方)
金银花60克,蒲公英30克,冬瓜仁30克,大黄20克,
牡丹皮10克,木香10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狐疝
1、补中益气汤(李果《东垣十书》)
黄芪30克,焦白术9克,党参30克,当归 9克,升麻6克,柴胡6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金樱子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 2:气疝汤
荔枝核8克,橘核8克,广木香3克,延胡索3克,柴胡
3克,肉桂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3:天台乌药散(李呆《医学发明》)
橘核15克,小茴香15克,肉桂3克(煽服),木香9克
川楝子9克,乌药9克,吴茱萸6克,高良姜9克,青皮
9克,苍术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 4:橘核丸(严用和《济生方》
橘核15克,荔枝核15克,川楝子9克,木香9克,延胡
索9克,厚朴9克,枳实9克,桃仁9克,海藻9
克,昆布9克,路路通9克,小茴香9克,白芍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筋瘤
1:活血散瘀汤(吴谦等《医宗金鉴》):
当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大黄9克(酒炒),川芎9克,牡丹皮9克,泽泻9克,木通9克,枳壳9克,三七末3克(冲服)。
水煎服,每日1剂。
: 2: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
当归12克,桂枝15克,赤芍12克,细辛9克,木通9克,炙甘草6克,川芎9克,鹿角片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
3:赤小豆当归散(张仲景《金匮要略》)
赤小豆30克,当归9克,连翘9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9克,忍冬藤30克,牡丹皮9克,红花6克,牛膝12克,泽兰9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4:清肝芦荟丸(陈实功《外科正宗》)
当归9克,白芍15克,生地黄15克,芦荟3克,昆布15克,海蛤粉15克,甘草6克,黄连6克,青皮6克,竹茹9克,川芎6克,玉竹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