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能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3.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教学方法】实验法、多媒体相结合【教学用具】弹簧秤、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投影):小孩推船、两个同学穿旱冰鞋互推、磁极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火箭升空。

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二、新课教学(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件投影)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二)牛顿第三定律(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请结合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证实一下你的观点。

注意: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针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用两把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钩在一起,进行弹簧对拉实验。

注意:两同学合作分别拉弹簧秤A、B,分别观察、记录各自所拉弹簧称在下列情况下的读数。

并比较不同的拉动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你由此得出的结论。

1、A不动拉B2、B不动拉A3、A、B同时拉4、同时拉着A、B动起来(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能通过由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老师在巡回过程中点拨)(课件投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课件投影)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反映了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那么大家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吗?(2)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做好铺垫。

2.探究(1)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

3.理论讲解(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2)通过实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等。

4.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牛顿第三定律现象,如:划船、跳跃等。

(2)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5.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复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F,那么物体B也会对物体A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

2.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1)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地球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也对地球施加引力。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设计2、介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引入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活动:1、进行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2、聆听教师讲解,理解概念和定律。

点评:通过实验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概念。

三、重点讲解教师活动:详细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提出问题和疑惑。

点评:重点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巩固练教师活动:布置练题,包括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题。

点评: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推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堂总结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态度。

学生活动:听讲,理解总结。

点评: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实验和讨论。

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来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

例如,他们对两个皮球进行对压实验,拉弹簧实验以及用手掌心压迫食指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得出了结论: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学生们提出了拍手、磁铁相吸相斥、碰碰车、滑旱冰等例子。

教师指导学生分类,让他们注意到弹力、磁力、摩擦力都是相互的,从多个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在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通过实验观察形状磁铁和铁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还注意纠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总的来说,这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内在的研究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力的作用和反作用,更深入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1.如果我们将右侧车上的铁块所受的力称为作用力,那么我们需要找出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是什么,以及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以及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

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

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教学有方,但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教学难点: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分析推理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弹簧秤两个、小车两个、光滑长木板、两块条形磁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1)力是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2)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有_______物体和_______物体.2.导入新课: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那么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新课教学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演示实验a.实验过程:把光滑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木板上放上两辆小车,在每辆小车上各放一块条形磁铁.然后放手,观察看到的现象.b.实验现象:两小车发生相对运动c.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由于磁铁之间存在吸引力或排斥力.2.总结得到: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巩固训练:举例说明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在学生举例分析,得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举例说明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a.用手拉弹簧①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作用力),同时弹簧产生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反作用力).②如果把手受到的拉力叫作用力,则弹簧受到的拉力就是反作用力.b.人坐在沙发上①人对沙发产生一个压力(作用力),同时人受到沙发对他的支持力(反作用力).②如果人受到的支持力叫作用力,则沙发受到的压力就是反作用力.c.地面上的物体①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作用力,同时地球受到物体的反作用力.②如果把地球受到物体的力叫做作用力,则物体受到地球的力就是反作用力.(3)总上所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中一个叫作用力,另一个叫反作用力.哪一个叫作用力是任意的.巩固训练:人走路时,人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几对?A.一对 B.二对 C.三对 D.四对分析与解:正确选项为C第一对:人所受重力和人对地球的吸引力.第二对:人受支持力和人对地面的压力.第三对:人受地面的摩擦力和人对地面的摩擦力.3、牛顿第三定律在上述例子中,都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演示实验(1)实验过程:把两个弹簧秤A和B联结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2)实验现象a.A和B的示数相等.b.A和B所受拉力方向相反.c.A和B中所受拉力同时改变,但示数总是相等的.2.分析总结,得出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应注意: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效果,永远不会抵消.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d.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以是接触力,也可能是不接触力.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归纳为:同时、同性、等值、共线异物、反向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1.任何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而且力是成对出现的,其中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知识分析(一)课标摘录: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1.2.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

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及其广泛。

要分析清楚物体系统间的内力和外力,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

而且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的价值。

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也认识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但是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比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和演示实验完成【任务一】,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通过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完成【任务二】,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3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高一物理

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观察与思考:播放视频。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思考与讨论:(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例子?(2)你所举的这些例子,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受力有何共同的特点?识图与思考:生活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表明: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即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思考与讨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定量且直观的反映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呢?二、牛顿第三定律(一)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3.3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

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

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F与F'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演示】(1)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演示用力传感器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实验现象1.实验现象: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运动,且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2.实验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也是同时变化的。

(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公式:F=F’(负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牛顿第三定律是个普遍规律。

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的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是否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4.对牛顿第三定律的进一步理解(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三个特征:①等值;①反向;①共线。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方案

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 据分析能力
组织讨论和分享
01 设计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见解和疑问
02 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对定律的思考
03 促进互动
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结
通过以上设计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牛顿第三 定律的概念,还能够通过实践和讨论深化对定律 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成果展示
海报展示
展现创意
实验装置展 示
实践能力
漫画创作
表现成就
教学效果评估
学习成果
评估学生能力 检查学习成果 调整教学方案
调整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达成目标
确保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水平
● 06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回顾了教学设计方案涉及Fra bibliotek内容和活动, 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同时, 强调了牛顿第三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科知识。
弹簧振子案例
振动频率
弹簧振子的频率 与受力的关系
实验研究
实验探究弹簧振 子的运动规律
振动幅度
牛顿第三定律在 振动幅度控制中
的应用
摩擦力案例
探讨牛顿第三定律在摩擦力中的应用。解释不同 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如何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 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 控制方法。
摩擦力案例
教学经验分享
分享经验
分享教师在本次 教学中的经验和
心得体会
提供策略
提供教学经验和 策略给其他教师
参考
探讨教学策 略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第 1 篇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熟悉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就需要讨论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讨论: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商量物体间的作用是互相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试验定量地得到反映互相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二〕、同学分析高中同学已经有肯定的辩别力量,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学问假如简洁重复,则同学对此不太关注、不感爱好。

因此,一开头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留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同学"思维冲突',设法采纳各种试验,让同学熟悉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育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互相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体验讨论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准确含义;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分;二、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力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动作。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请大家竞赛拍巴掌,看谁拍得最响,然后请拍得最响的同学谈感受,两个巴掌都拍疼了,变红了,这说明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通过分析拍巴掌后手会疼,而且两支手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间存在作用力,并且是互相的。

师:那么同学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预报同学可能的回答: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有支持力。

杯子落到地上,杯对地有作用力,地对杯子也有作用力。

人走路时,脚蹬地,地对脚也有作用力从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每种现象中存在的力都是互相的。

那么,假如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特点呢?演示试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师生: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即“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o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o学生能够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识别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o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o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

o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勇于质疑和探究。

o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和相互依存性,以及它们在不同物理情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实际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存在和特性。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实例和动态模拟。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

-教具:弹簧秤、滑块、细绳等实验器材。

-多媒体资源:课件、视频动画、实验演示视频。

-网络资源:相关物理网站、在线习题库。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水平的学生,促进互助学习。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机制:设立小组积分制度,对积极参与讨论、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

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物理教案-牛顿第三定律一、学习目标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能够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3.掌握正确使用实验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技巧。

二、知识概述牛顿第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

该定律表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换言之,对于任何一个物体而言,其所受到的作用力和另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反作用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基石,对于解决与力有关的物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1.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如何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3.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四、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原理牛顿第三定律指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力的作用过程中,如果A对B施加了一个力,那么B就会对A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这里的力对称性是牛顿第三定律的核心。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理解许多与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2. 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和相互作用的物体; - 分析各个物体受到的力,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将力的大小和方向恰当地表示出来; - 利用力的合成、分解,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等相关知识,解决所给的物理问题。

3. 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方法可以采用反弹实验。

实验中,可以使用两个弹簧,并将两个弹簧分别固定在两个支架上,使其呈水平放置。

然后将两个物体分别与两个弹簧相连,使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弹簧不会滑动。

当一个物体靠近另一个物体时,观察两个物体在发生碰撞后的反弹情况。

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可以计算出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分析和解决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问题;3.实验:设计反弹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牛顿第三定律教案范文一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讨论对象的选择,使解题时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本定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前面学过力的概念,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

这就迫切需要深化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作为高一班级学生,他们的乐观性、主动性较强,有参加意识。

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物理实验和生动的课堂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

“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加整个教学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育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主体探究、揭示规律→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学习,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乐观参加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

牛顿三大定律教案【篇一: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牛顿第三定律[课题]: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

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

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1.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

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 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力学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力学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力学教案: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2.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方式;3. 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2.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方式。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力的作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方式;3.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通过分组讨论、练习题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一则与牛顿第三定律相关的案例,如碰撞运动、卫星发射等;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应用中如何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七、实验演示(1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牛顿第三定律;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3.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八、习题训练(10分钟)1. 出示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讲解习题,分析解题思路,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2. 强调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注意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精选5篇)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精选5篇)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精选5篇)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篇一【设计思想】? 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同时新课的理念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探求,追寻问题的的解决思路。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

使学生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本节教材分析】牛顿三大定律,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铁块碰鸡蛋”,设置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二)科学思维:1.对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分析,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演示和分析,进一步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对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1.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2.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受力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交流合作法、学练结合法四、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一小孩与大人扳手腕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提问“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嘛?”学生(预设):现象:大人很容易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

结论: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大小的是相等的。

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演示实验一:两块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教师:演示现象二: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并提问学生有什么样实验的现象。

学生(预设):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结论2:一个物体A对另一个物体B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B也会同时对这个物体A施加力的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问题一:什么是力?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推进新课师 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冰面上互推; (2)用鸡蛋敲瓦片; (3)手拉弹簧; (4)磁铁互吸; (5)船上互推。

师用课件展示以下实验:这些实验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弹簧秤给对方的拉力始终变化相同(同时变大或变小),且数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有:(1)大小相等(等值) (2)方向相反(反向)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师 用课件展示实验3-6-4所示.3-6-4师 介绍实验名称(两弹簧秤互拉)、器材(两弹簧秤)、步骤(固定其中一把,用力拉另外一把,留意两拉力的大小,方向情况),小组做完实验,要进行总结,并与别组交流意见. 生 做实验师 参考示范实验三、牛顿第三定律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高中一年级教案(2篇)

牛顿第三定律高中一年级教案(2篇)

牛顿第三定律高中一年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

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示例: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举例并分析: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

(视频资料)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

(具体体验)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牛顿第三定律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牛顿第三定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及表述。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3. 牛顿第三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定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计算,以及牛顿第三定律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牛顿第三定律。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发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表述。

3. 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现象。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火箭发射、游泳等,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计算和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作业评估: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作业设计1. 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个主线展开。

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讨论、交流、描述生活实例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注重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成立时,引入传感器数字实验系统演示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有深刻的理解,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第六章学习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来说的,但要全面理解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且经过高一前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进一步学习了研究和描述力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

高一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水平。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②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和科技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和提升发现问题的水平;②通过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生活现象,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②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教学策略及方法】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例分析与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体会科学系统的探究方法。

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讨论讲授法和演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动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媒体及准备】分组实验器材:20对学生用弹簧测力计。

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

视频、图片、文本和网站,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新课引入(2min)实验:汽车前进动力来源(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观看演示,讨论质疑搭建与新知识联系玩具小车等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起认知冲突,搭建与新知识的联系一、作用力反作用力(10min)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概念。

(课前)2.演示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磁铁与铁芯的作用,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1.自主阅读课文,学习概念2.小组内讨论、交流(理解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文本图片举例例证,熟悉概念体会物理来源生活3.对学生的汇报实时评价3.学生投影学习成果,与全体同学交流投影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普遍性、作用对象不同、同时性笔记、理解板书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1.演示实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小磁针相互作用)1.学生观察:明确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关系实验器材,实物投影2.师生互动实验:请一个女生到讲台前和老师实行拔河比赛(两手互拉)2.学生观看和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经验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亲自体会,建立经验,获取猜想依据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3.【实验方案设计指导】(1)如何规范使用测力计(2)对拉时怎么拉?(水平?竖直?斜拉?)(3)对拉时怎么拉?(一个人拉,两个人同时拉,静止拉或运动中拉)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发表见解,讨论交流,完善方案方法、目的,使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所需要的器材,了解器材的使用规定4.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4.学生分组实验,在自己的表格中记录数据分组实验器材5.【交流并得出结论】请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结果,说明他们得出的结论。

(发现学生问题,请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台前演示,交流,总结实验结论实物投影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的意识6.演示实验:DIS系统演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1)介绍力传感器(2)演示拉力的关系(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演示)一个学生参与演示学生观察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DIS数字演示系统,力的传感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让物理课堂充满新时代气息,为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体会现代科技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三、牛顿第三定律(2min)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阅读课本,笔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涵板书四、知识应用(6min)视频1:汽车陷泥地视频视频2:气垫船前进演示1:微型电扇在气垫导轨上反冲(气垫船原理)视频3:实弹射击视频图片投影:无后坐力炮分析这些事例中物体前进动力的来源。

讨论,交流,发表见解,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科技和生产中的应用视频图片通过应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促使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学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和作业布置(2min)请一个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1.气垫船的阻力小的原理是什么?与我们今天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内容有何联系,请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无后坐力炮是不是没有反作用力呢?那它的原理是什么呢?请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3.你能再例举一些其它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产和科技上的应用实例并说明它的工作原理吗?4.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有何区别?(本作业布置前再次与学生实行拔河比赛,教师站在滑板车上)布置作业上网查资料、拓展视野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牛顿定律分析问题的水平【教学流程图】【教学反思】1.新课程理念提出物理的教学应物理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本节课设计本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走向社会”这个主线,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

从生活中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一个初步理解,指出学习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牛顿第三定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的有巨大的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2.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相互作用力基本特点的分析,到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实验过程,对数据表格及数据的共同评价,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3.学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引导,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验中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分析,注重学生实验规范的指导,体现了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验水平的培养,数据记录后学生的数据展示、分析、评价,体现了教学中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

实验过程注重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到传感器实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的引入),让学生充分理解到科技发展对物理研究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4.教学中既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水平的培养,也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知识,学生容易混乱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实行引导和突破。

如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理解。

教师通过传感器实验的多种方式的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利用丰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加深体会。

同时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演示(拔河演示)分析,进一步帮学生释疑解难,设计上层层深入,使学生学习难点迎刃而解。

5.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业设计体现了这个思想,给学生的学习留下空间,注意课本知识的课外延伸和拓展。

6.本节课学生分组实验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个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对学生实验水平和实验素养的培养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实行合理的引导。

在学生数据展示和评价环节,能够考虑分组实验的不同组多展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各组数据是否有相同的规律,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