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2010年第26卷第4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 N o.4 2010 (总第112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112)文章编号:1673-1646(2010)04-0062-04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石玉昌(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其实施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
本文讨论了大部制改革的五点理论基础,并结合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阐述了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优势所在。
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政府能力和责任的培养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共治理模式是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向,行政权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可行做法,树立中央权威是大部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地方政府;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0.04.015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Super Ministry R eform About th e Local GovernmentSHI Yuchang(College o f Public A dministr atio n,Huaqia o U niv ersit y,Quanzho u362021,China)Abstract:T he Super M inistry Reform,as part of new g overnment reform,has its theo retical basis and implementation possibilities.T his paper analyzes fiv e rationales about the super m inistr y reform,and co mbining w ith Suizho u pattern,Cho ng qing pattern,Cheng du pattern,Beijing pattern and Shanghai pat-tern,it elaborates its superiority.During the refor m,paying great attentio n to the cultiv ation o f the g ov-er nm ent ability and respo nsibility is its intr insic r equest;the public g overnment pattern is its concrete di-rection;dividing the ex ecutiv e pow er into three parts is its feasible procedure,and setting up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its adv antageous safeg uard.Key words:the local go vernm ent;super m inistry;government apparatus refo rm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每5年就要对政府机构作出重大的调整。
浅议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和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和意义(一)大部制改革的涵义针对大部制涵义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学者们都试图加以说明,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是指为了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8有的学者提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组织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或相似、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地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是政府部门设置的一种客观存在,各部门权力范围较大,部门数量较少;其次,它是一个机构重组和合并的过程,同级别部门进行整合。
基于上述含义的界定,可以总结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还有就是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15个政府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多为综合执法;四是“协”,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民众。
大部制的基本特征除了上述之外还应该有更为特定的涵义,大部制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即在经济转型时期将政府有“分工不明确、效率低”向“分工明确,高效率”转变,大部制需要法律规范,需要加强对部门的监督力度。
大部制在综合了相关部门的职能之后,其职权必须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不得逾越。
政府整体的职能是变小了,但部门权利变大了,“任何权力都有扩张的天性”,如果不加以监督则必生腐败,而且后果要比以前更严重。
因此要制定对大部制在纪委、审计、监察、舆论等方面更严格的监督制度。
(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1这是在大部制改革中的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大部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切忌照搬国外模式;再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服从大局;第四,要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改革不是革命,要抓住机遇,在时期最好的时候进行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第一篇:浅谈大部制改革浅谈大部制改革一、“大部制改革”基本概述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历数我国近代维新的各项举措,不难发现中国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曾对大部制有过试验。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急切,机构改革缺少事前筹划和事后补救,缺乏对裁撤官员的安置方案。
改革的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在国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近几十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的长期的摸索、探索的过程,比较成功的是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他们的内阁核心部门的数量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说美国是15个,法国15个,德国14个。
“大部制”实行顺畅的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发达,同时政府的主要职能基本覆盖到了社会各领域,但政府不是什么都管,主要负责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核心机构数量相应较少。
从国外几十年的改革成果不难看出,“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关键是要出台行政组织法确定好每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并且尽可能使其职责权限相互不发生冲突,这样以来,不管大部门体制的运行有多复杂,它还是可以顺利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责。
然后,随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逐渐在每一级政府内部和每一个大部门内部形成,不仅能使行政管理告别过去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扯皮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而且使管理水平不断向科学、民主、法治的目标迈进。
从1982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旨在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此次改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政治制度和行政能力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行政体制越来越没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
首先,传统的行政机构设置存在重复、交叉的情况,导致政府职能失调,决策效率低下。
其次,长期以来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问题严重。
此外,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过于繁琐,政府机构存在过多与不过精的现象。
改革大部制的背景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的现代化管理。
改革方案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打破现行行政体制的束缚,推动政府效率的提升。
在改革中,《方案》提出,要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区划、机构设置,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等程序,优化政府的职能结构。
可以预期,改革后的政府某些部门的运转更加灵活、高效,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 合理设置行政区划。
方案明确,要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减少重复的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县级行政区域、乡镇行政区域等区域,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
同时,方案还进一步深化了行政管理的分级体系,精简县级行政区划。
2. 改革机构设置。
方案要求各级机构精简,推进政府机构职能简化,通过对政府制度进行改革,减少行政部门的层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降低商业企业的担负,让企业更快的发展,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能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活力。
3. 推进财政制度改革。
财政制度改革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方案要求深化财政分权、金融自主和公共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改革,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监管会计工作,同时保障公共利益。
4.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群众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三、2013年大部制改革
(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 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 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 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 部管理。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 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 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 承担。
3.作用 一是职能整合、运转协调。 二是结构优化资源共享 三是机构精简"裁汰冗员 四是统一领导"一致行动
二、改革的理论背景
协同性理念 公共服务理念 民主理念 生态环境理念
二、改革的理论背景
整体性治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 深厚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 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 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指南! 备受学术界和政策 层面推崇强调市场竞争%效率导向%顾客导向! 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 一度使僵化的政府科层制有所改观! 提高了政 府运作效率但与此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 的专业化% 结构化分工导致了严重的碎片化和 部门利己主义
二、改革开放后的6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 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 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2003年:主要调整政府内部组织机制 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 新组建国资委、商务部、建立银监会、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2013年大部制改革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 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
大部制改革
意义
(一)
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了大 部制体制
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解决了人 员分流难题 健全了权责分配体系,明确了各 部门的权利总结
• • • • • 一、确立“省直管区”模式 二、实行党政合署 三、实施扁平化管理 四、转变政府职能 五、推进政策配套改革方案
我 国 地 方 政 府 改 革 创 新 的 启 示
全国大部制 图解
地方大部制改革
全国大部制改革
• 谢谢观赏!
(一) 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模式 (二) 抓住重点,务求改革实效 (三) 统筹兼顾,减少改革阻力 (四) 循序渐进,推进长效机制
全国大部制
• 十七大提出大部制的 改革思路,是在总结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行 政管理经验,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 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成熟经验基 础上,并结合我国实 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一个新举措
广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
背景
一、外因:中共十七大召开后,政府机构改革提到议事日程, 确实目前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二、直接原因: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没有分化导致了政府的运 行成本非常昂贵,运行效率却低下,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 化,部门利益争夺愈演愈烈。 三、根本原因:过去的政府架构在整体上存在的三大问题。一 是政府内部各个部门间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严重;第二, 在党政系统中,职能重叠,如中组部与人事部,中宣部和文 化部,广电总局等;第三,在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上,政府和 社会组织没有分化。
主要内容
• 将现有41个党政群机构 整合为16个大部门,其 中政府部门由29个调整 为10个,机构精简近 2/3。调整后,设置党 委机构6个,全部与政 府机构合署办公;设置 政府机构10个。
主要措施
• (一)优化整合组织机构。 • (二)精简决策和管理层次。 • (三)创新运行机制。 • (四)理顺责权关系 • (五)推进配套改革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推进策略
一2 O 年 第 3期 09
■现代 管理科 学
一博士论坛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国际经验与推进策略
● 杜 治 洲
摘要 : 制改革是 当前 我 国行 政体 制改革 的热 点话题 。 大部 文章 认为 , 须认识 大部 制改革 的理论 基础 , 必 借鉴发 达 国家 的成 功经验 , 究策略 以进一 步推 动我 国政府 大部 制 改革 的进程 。 研 ・
论基 础之 一。无缝 隙政府 理论 的创 始 人拉 塞尔 . 林 登认 政府 的 一般 职 能 是 : 进市 场 健 康有 序 运行 : M. 促 提供 和保 障
项属 内部调 控职 能 由于市场 经济 的完善 和政企分 工的发
达 . 府 部 门主要 围绕 宏 观公 共 职能 组成 . 个部 门 的职 政 每 能范 围都 比较广 泛 . 府部 门 的职 能不涉 及对经 济和社 会 政
( ) 无缝 隙政府 ” 论是 大部 制改 革 的公共 管理 学理 1“ 理 为, 政府应 该建 立 “ 缝 隙组 织 ” 无 以为 公众 提 供 一体 化 的 、 便捷 和高效 的服务 。对于 那些 和它相 互 作用 、 互影 响 的 相 人 和事 物来说 , 缝 隙组 织 提供 了一 种流 畅 的 、 正 的不 无 真 费气力 的经验 。无缝 隙组 织 的顾 客 与 服务 提供 者 直 接接 触 ; 者之 间不 存在 繁 文缛 节 、 皮 球 。 者 是诸 多遁 词。 两 踢 或 无缝 隙组 织 以一种 整 体 的而 不是 各 自为 政 的方 式 提 供服 务 。并 且 , 无缝 隙组 织 的一切 都 是“ 整体 的 、 全盘 的 ” 它是 ,
“ 部 门体 制 ” 内 阁 机 构 设 置 一 般 在 2 大 . 0个 以下 , 中加 拿 其
大部门体制改革
大部门体制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快速变化,政府机构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它将对政府机构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意义、目的、内容、实施的风险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意义大部门体制改革是指针对政府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进行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优化政府机构的结构,完善其职能和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在中国,政府机构数量庞大,重复职责较多,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困难,这些问题造成政府行政效率较低,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支持力度不足。
因此,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整机构结构,重新分配职能和资源,确保政府机构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目的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1、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通过优化机构结构和重新分配职能和资源,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将被大大提高,行政审批程序将更加简化,政策出台速度将大大提高,进一步走向“放管服”改革。
2、强化政策协调大部门体制改革将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调,可使政策更一致、更紧密、更有效地实现贯彻执行。
此外,通过职能划分和重组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政府机构之间的条件下的多元共治。
3、提升政府服务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部门体制改革将通过职能重组及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公众满意度,实现政府的“服务型政府”。
三、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内容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对当前国家机构设置的一个重大改革。
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机构调整在大部门体制改革中,政府将合并或撤销部分不必要的部门,目的是消除效率低下的部分、削减行政成本。
改革还将对机构设置和职权进行调整,以优化部门结构,降低工作难度。
2、人员配备和考评大部门体制改革也将调整政府机构的人员配备,削减不必要的人员,并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大部制改革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
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
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
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十七大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谈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即“大部制”改革问题。
他说:“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围绕转变职能,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调整和完善行业管理机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针对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所谓的大部制,即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在横向整合职能和管辖范围相近、业务性质类似的政府部门,组建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相关管辖权的管理体制。
与传统的专业性部门相比,大部门管辖范围较宽,侧重于宏观管理,侧重于制定战略和大的政策。
此次大部制改革是自1982年以来中国进行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从1982 年开始,大约每隔 5 年左右中国都会进行一次大的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政府职能转变,每次机构改革的侧重都和中国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配套。
此次“大部制”改革,也有其特有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发展,中国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这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背景。
近年来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愈发激化,部门利益日甚,贫富差距加大,要求政府将工作重心和重点放到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上来。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改革阻力较大,难以贯彻,以上种种现象必然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可以说,大部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相关。
十七大以后,各方面对新阶段的大部制改革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建立完善的公共治理结构,推进全面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不只是一般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是要实现政府转型,实现部门利益的突破,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做好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统一。
我国进行大部制改革,是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发展市场经济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1、大部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我国长期留存下来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
从官本位过度到权力本位,所谓“学而优则士”,人们追求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人员分流触及到了部门和人员的切身利益,再加上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影响,使得改革阻力巨大。
各地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还要繁杂,这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地方政府机构职能上,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扯皮。
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症。
“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
行事要牵扯到各个相关部门,难以提高效率。
因此,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西方政府改革实践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以德法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改革和以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争取行政合法性或强制性制度化的改革,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改革,都穿插着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当前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机构设置方面。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公共部门精简,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少的政府开支,它的方法就是目标直率,假设政府有极大地浪费因此必须削减。
正如波利特所说,大多数评论者都偏好专门化的、经受的、扁平的、资质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
浅析大部制改革
浅析大部制改革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在最近一段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相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让人深思。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今年3月的改革方案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淡化机构的合并,突出职能转变。
认识改革的涵义、特征,树立正确观念,研究制定改革的推进策略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关键字:大部制涵义策略一,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及意义1,大部制改革的涵义针对大部制涵义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学者们都试图加以说明,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是指为了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有的学者提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组织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或相似、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地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是政府部门设置的一种客观存在,各部门权力范围较大,部门数量较少;其次,它是一个机构重组和合并的过程,同级别部门进行整合。
大部制除了上述的涵义之外还有更为特定的涵义,大部制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即在经济转型时期将政府有“分工不明确、效率低”向“分工明确,高效率”转变,大部制需要法律规范,需要加强对部门的监督力度。
大部制在综合了相关部门的职能之后,其职权必须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不得逾越。
政府整体的职能是变小了,但部门权利变大了,“任何权力都有扩张的天性”,如果不加以监督则必生腐败,而且后果要比以前更严重。
因此要制定对大部制在纪委、审计、监察、舆论等方面更严格的监督制度。
2,大部制改革的特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本轮改革方案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淡化机构的合并,突出职能转变。
从形式上看,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只减少了两个,不像人们原先想象的那样大撤大并,但如果冷静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改革方案是有很深刻内涵的,其显著特征有三:一是突出了问题导向。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研究刘泽文【摘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
目前中央和各省大部门体制改革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路径。
而且,围绕大部门体制改革问题,国内学术界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
但是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层面,对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研究较少。
因此,当前研究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
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以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介绍了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等概念,探讨了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剖析了地方大部制改革的原因,并对地方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归纳出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是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实践。
回顾了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几种模式,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个案分析。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分别从改革的历程、内容、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从而得出一些启示。
第五部分是西方地方政府及香港大部门体制经验与启示。
首先介绍了英国大伦敦市、新加坡地方政府以及香港政府大部门体制的设置情况,接着总结其共同规律和经验,以供我国借鉴。
第六部分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对策。
立足地方实际,结合各地正在开展的机构改革,探讨了完善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部门体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D630【目录】:∙摘要4-5∙Abstract5-10∙第1章引言10-2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3∙ 1.1.1 研究背景10-11∙ 1.1.2 研究意义11-13∙ 1.2 文献综述13-17∙ 1.2.1 国外文献综述13-15∙ 1.2.2 国内文献综述15-17∙ 1.3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17-21∙ 1.3.1 研究的思路17-18∙ 1.3.2 研究的框架18∙ 1.3.3 研究的方法18-19∙ 1.3.4 可能的创新点19-21∙第2章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21-34∙ 2.1 基本概念界定21-22∙ 2.1.1 地方政府21∙ 2.1.2 大部门体制21-22∙ 2.2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的理论基础22-26∙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22-23∙ 2.2.2 管理层次和幅度理论23-24∙ 2.2.3 扁平化组织理论24-25∙ 2.2.4 “无缝隙政府”理论25∙ 2.2.5 服务型政府理论25-26∙ 2.3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原因26-29∙ 2.3.1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26-27 ∙ 2.3.2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需求27-28∙ 2.3.3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选择28∙ 2.3.4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地方政府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28-29 ∙ 2.3.5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的迫切要求29∙ 2.4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及作用29-30∙ 2.4.1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目标29-30∙ 2.4.2 地方政府推行大部门体制的作用30∙ 2.5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0-34∙ 2.5.1 职能整合与机构合并30-31∙ 2.5.2 政府部门执行机制改革31-32∙ 2.5.3 政府部门服务机制改革32-33∙ 2.5.4 政府部门监督机制改革33-34∙第3章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实践34-43∙ 3.1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阶段34-36∙ 3.1.1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尝试与探索阶段34∙ 3.1.2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的启动与实施阶段34-35∙ 3.1.3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的深入推进阶段35-36∙ 3.2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模式36-39∙ 3.2.1 “多牌同挂”的随州模式36-37∙ 3.2.2 “单部门突破”的成都模式37∙ 3.2.3 “专委会”的富阳模式37∙ 3.2.4 “社会管理”的北京模式37∙ 3.2.5 “行政三分”的深圳模式37-38∙ 3.2.6 “党政联动”的顺德模式38-39∙ 3.3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取得的基本成效39-41∙ 3.3.1 大行业、大系统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39∙ 3.3.2 地方政府机构精简效果明显39-40∙ 3.3.3 初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点40∙ 3.3.4 改革模式多样化特征明显40-41∙ 3.4 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存在问题分析41-43∙ 3.4.1 大部门体制改革将面临职责同构的困境41∙ 3.4.2 大部门体制改革将受到部门利益的困扰41-42∙ 3.4.3 大部门体制改革将面对部门监督的难题42∙ 3.4.4 大部门体制改革将面临中央与地方权限如何划分的课题42-43∙第4章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度改革的个案分析——深圳市大部门体制改革43-52 ∙ 4.1 深圳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探索历程43-44∙ 4.1.1 具有大部门体制改革性质的探索阶段43-44∙ 4.1.2 深圳大部门体制改革探索阶段44∙ 4.2 深圳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44-47∙ 4.2.1 大部门体制改革前,深圳机构设置情况45∙ 4.2.2 2009 年深圳大部门体制改革部门设置情况45-47∙ 4.3 深圳市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效47-48∙ 4.3.1 实现了三大转变47∙ 4.3.2 建立起四大体制机制47-48∙ 4.3.3 基本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48∙ 4.3.4 初现大部门体制的机构设置特点48∙ 4.4 深圳市大部门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48-50∙ 4.4.1 决策权相对分散,政府职能缺乏有机统一48-49∙ 4.4.2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与协调机制仍不顺畅49∙ 4.4.3 部门职能交叉依然存在,问责难以落实49∙ 4.4.4 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政府“越位”和“缺位”同时存在49-50∙ 4.5 深圳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50-52∙ 4.5.1 坚持“内涵式”的改革路径50∙ 4.5.2 改革的重点是合理设置政府机构,理顺部门间职能关系50-51∙ 4.5.3 改革要与政府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创新相结合51∙ 4.5.4 改革要与“公共治理”相结合51∙ 4.5.5 改革要与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相结合51-52∙第5章西方地方政府及香港大部门体制经验与启示52-56∙ 5.1 西方地方政府的大部门体制52-53∙ 5.1.1 伦敦市大部门体制设置情况52∙ 5.1.2 新加坡大部门体制设置情况52-53∙ 5.2 香港大部门体制设置情况53∙ 5.3 国外地方政府及香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53-56 ∙ 5.3.1 决策机构相对集中、监督机构相对独立53-54∙ 5.3.2 在职能整合的基础上设置政府机构54∙ 5.3.3 合理划分事权54∙ 5.3.4 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54-55∙ 5.3.5 坚持渐进式改革原则55∙ 5.3.6 良好的公共治理和基层自治55-56∙第6章完善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56-60∙ 6.1 理顺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56-57 ∙ 6.1.1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56∙ 6.1.2 科学界定政府与社会的界限56-57∙ 6.2 制定改革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扎实推进57-58∙ 6.3 理顺决策、执行、监督关系,优化部门职能结构配置58 ∙ 6.4 因地制宜,优化地方政府组织机构58-59∙ 6.5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改革成果59-60∙结论60-61∙参考文献61-64∙致谢64-65∙附录65。
大部制: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总方向
大部制: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总方向作者:普永贵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05期摘要: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大方向是实行大部制,实行大部制有利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职能过度交叉问题,有利于行政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转变政府直接进行经济干预和市场管理的传统做法。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应与持续的外力推动相结合,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督体制相结合,与建立和健全法制相结合,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大部制;机构改革;职能;协调中图分类号:D6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8)05-0044-0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方向,是将来一段时间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性要求,大部门体制的构想及实践将开创中国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一、大部制的涵义及在我国的可行性大部制也称之为大部门体制,即性质类同的部门进行合并,把密切相关的职能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以减少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处理公务的手续和环节,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等[1]。
大部门体制所谓的“大”至少包含了“组织规模大”和“职能范围广”两层意思。
实行大部制后,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机构设置上将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类似的职能会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部门的管理重点是从宏观上管理,即制定战略和大的政策。
实行大部制是过去十几年来发达国家政府管理过程中的通行做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国政府机构的分工越来越细,与此同时,政府机构的职能交叉、重叠开始增多。
为了解决问题,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把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或职能相关的部门重组为一个大部,把原来的部委改为内设的职能司局或部委管理的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
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借鉴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开展之际,总结我国地方大部制改革的实践特点,探寻其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意义和注意事项,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地方政府正面临机构改革与调整的任务。
2008年3月下发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求“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
在中央确定的限额内,需要统一设置的机构应当上下对口,其他机构因地制宜设置”。
在2008年8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召开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家行政学院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央编委委员、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指出:“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加快推进的情况下,适时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十分必要和迫切。
”他强调:“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当地实际,着力转变职能,强化责任,严格控制编制,积极稳妥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中央要求到2009年年中,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将基本完成,并同时启动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提出改革的要求以及预案。
之前,海南、深圳、成都、重庆以及湖北随州、浙江富阳等地市已经先行一步,在实施“大厅局”制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成都市政府整合了五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成立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建立起“大农业”,农委集中以前分散于各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成立了一家政策性的农业担保投资公司,以4亿元投入撬动100多亿元金融资金注入农业现代化生产。
2008年3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就把推进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专门成立市政府机构改革调研工作组,探索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工作。
专题一: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比较分析
(一)深圳大部制改革
2009年9月8日上午9时30分,深圳市人民政府在 市民中心举行31个工作部门挂牌仪式。32块机构 牌匾闪亮登场,31个深圳‚大部制‛改革新机构 正式挂牌成立! 改革方案是:市政府直属机构除公安局、教育局、 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7个机 构暂不作调整外,其他工作部门、直属机构都纳 入调整规范。现有的政府机构由46个精简为31个, 精简幅度高达近1/3。‚人居环境委员会‛等机 构则全新亮相。
四、大部制改革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综观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试点情况, 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人员分流这一角度入手。大 部制改革势必会产生一批冗员,如何处理这些 富余人员是行政机构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也 是行政机构改革能否成功走出‚精简——膨 胀——再精简——再膨胀‛这一历史怪圈的重 要因素。如何分流富余人员?
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其中顺德是在新近赋予地级市管理 权限的基础上开展改革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 治理结构,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最终实现政府转型,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服务。 不同之处:侧重点不同。深圳的改革旨在盘活行政资源, 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顺德 以打造机构精简,效率高效,服务周全的小政府,大社 会为改革宗旨和目标,为顺德发展提速更快,服务市民 更方便、更快捷地提供政府服务管理平台。顺德的改革 侧重于进行党政联动改革,打破了单纯调整政府部门的 条条框框。随州的改革当时并没有太高的立意,更多的 是考虑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能够综合的 尽量综合,职能合并的尽量合并,机构尽量少。‛
总之,我国实施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 建立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相结 合的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型政府。但是,目前出 台的大部制方案还只是迈出的很小一步,要真 正实现大部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还要走 很长的一段路程,在大部制探索实行的过程中, 肯定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还需要做 出更大的努力,并且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认 可。
湖北省随州市“大部制改革”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论文(设计)题目:湖北省随州市“大部制改革”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院-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年级:2009级学生姓名:夏炎炎导师及职称:马洪波(教授)日期:2012年6月8日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大部制改革,是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一种激励,并促使我国各级政府进行积极地探索。
随州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大部制改革,其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并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随州;大部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前言随州市早在2000年就开始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而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期间的探索有成就,也存在问题,但其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并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大部制的涵义、特征1.1、大部制的涵义大部制,也称“大部门体制”。
国内学者最早提出大部制思想萌芽的是解放军政治学院的周宝砚教授,周教授早在2001年3月在《唯实》杂志上指出,“从政府机构的设置来看,可以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强职能相近机构的合并,我国长期以来在机构设置上偏好专业分工,这虽然有利于职责分明,但过于强调这一点,不仅使职能相近的各机构间容易产生相互推诱、扯皮现象,而且也导致了机构设置上的过细过繁,增加了行政成本,影响了行政效率,因此,调整现行政府格局,将一些职能重叠或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将有助于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①周教授虽然没有用大部制这个概念,但是很明显,已经出现了大部制思想的萌芽。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认为,“所谓大部制是指将相近或相关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横向协调困难,增强政府首长对各部门的有效控制及其协调力”。
②不难看出,关于大部制的涵义,主要就是强调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26卷第4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 N o.4 2010 (总第112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112)文章编号:1673-1646(2010)04-0062-04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石玉昌(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其实施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
本文讨论了大部制改革的五点理论基础,并结合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阐述了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优势所在。
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政府能力和责任的培养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共治理模式是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向,行政权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可行做法,树立中央权威是大部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地方政府;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0.04.015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Super Ministry R eform About th e Local GovernmentSHI Yuchang(College o f Public A dministr atio n,Huaqia o U niv ersit y,Quanzho u362021,China)Abstract:T he Super M inistry Reform,as part of new g overnment reform,has its theo retical basis and implementation possibilities.T his paper analyzes fiv e rationales about the super m inistr y reform,and co mbining w ith Suizho u pattern,Cho ng qing pattern,Cheng du pattern,Beijing pattern and Shanghai pat-tern,it elaborates its superiority.During the refor m,paying great attentio n to the cultiv ation o f the g ov-er nm ent ability and respo nsibility is its intr insic r equest;the public g overnment pattern is its concrete di-rection;dividing the ex ecutiv e pow er into three parts is its feasible procedure,and setting up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its adv antageous safeg uard.Key words:the local go vernm ent;super m inistry;government apparatus refo rm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每5年就要对政府机构作出重大的调整。
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大部制”的提出,成为本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词。
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减少人员”,这次改革在考虑到机构和人员减少的同时,着重强调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职能。
这一重点的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注重这一点,这一次尤为突出。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突出表现为,政府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干预得过于细致,多年前提到的“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但是还是管了”的现象依旧存在,致使市场缺乏活力,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配收稿日期:2010-03-09 作者简介:石玉昌(1985-),男,硕士生,从事专业: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置。
当然,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必不可少,只是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角色突出,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服务功能的缺失。
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统治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最后一种政府形态日益被各国政府采纳,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口号,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一理念的认同。
大部制改革正好迎合了这一点,本次政府机构改革,成效显著,随着本次政府机构改革思路的提出,地方政府也出现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模式和经验。
本文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因为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大部制改革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1.1 传统的“三省六部制”理论事实上,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机构一直就是“大部”,三省六部制就是典型的大部制。
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日渐成熟。
从隋朝开始到清末结束,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三省六部制的政府机构模式着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封建社会中,尽管出现了多次的战乱,致使朝代更迭,但是历次新政权上台之后,特别是一些贤明的君主,都力争使得这种制度日趋完善。
这种制度之所以被大多数统治者所接受,是因为三省之间可以相互制衡,防止权力的滥用;六部之间分工明确,防止相互推诿扯皮。
今天看来,这种模式仍旧有其可取之处。
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合并,组成大的部门。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六部,就是“超级”大的部。
时至今日,虽然政府的职能相比封建社会,其涉及的范围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
但是仍然可以用传统的六部制来衡量。
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当于吏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卫生部、计生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当于户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相当于礼部;国防部相当于兵部;公安部、国家安全局、监察部、司法部、审计署相当于刑部;发改委、水利部、交通部、铁道部、商业部等相当于工部。
尽管我国当前的职能部门很多,但是如果按照古代六部的分类,仍旧可以划分得很详尽。
这是由于我国的传统和历史一脉相承所决定的。
因此,今天看来,也许大部制的理论基础有好多种,但是,传统的理论不能摒弃,因为,这是最现实也是最有成效的,是成功的经验。
因此,本文将三省六部制作为大部制改革的理论之首。
1.2 “无缝隙政府”理论拉塞尔・M・林登(Russell・M・Linden)在他的著作《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提出了无缝隙政府这一概念。
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政府要为公众提供一体化的,高效的便捷的服务。
不能使办事的公众感觉到有任何的困难和不畅。
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要清晰明确,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它是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为公众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要进行适当的整合。
如何整合?大部制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行的操作办法。
可以说,二者的理论是相通的。
之所以叫无缝隙政府,就是要让公众享受到连贯的服务,而不用为了办一件事跑多个部门,真正实现理论上的提供服务的无缝隙。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缝隙政府理论与大部制改革最为相近,前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后者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虽然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1.3 服务型政府理论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体通过了《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张。
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要求政府部门数量、人员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能打折扣,不然就违背了大部制改革的初衷。
我们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张,更多地是从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的,大部制改革追求的目标也在于此。
理想状态下,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构管理得更加规范,成本低,透明度高,效率高,服务质量高,这也是大部制所要达到的状态。
如果大部制改革之后,不能有效地为公众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很难说这次改革取得了实际效果。
所以,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1.4 民主理论民主是个好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的民63(总第112期)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石玉昌)主观念日益增强,突出的表现就是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
我国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在整个社会中培养一种民主的氛围,通过民主来弥补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公民的作用。
政府机构的设置、合并,要考虑到公民、专家、政府三方的意见,走一条尽量民主的路径。
改革的推进过程,也是民主范围不断扩大和民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会使改革的进程减慢。
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听取公众的意见,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人民的利益考虑并落实下去,虽然步伐缓慢,但是能让公众满意。
1.5 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理论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行政学中,认为政府和周围的环境要相互适应,这样才有利于政府的发展和彼此间的良性互动。
不论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的角度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有助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
我国进行大部制改革,一方面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关于政府改革的成功经验,因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都是大部制——大而少。
另一方面就是要从中国古代的政府管理思想中汲取精华,比如前面所讲的三省六部制。
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传统的优秀的东西都是不能抛弃的。
如果一味地学习西方的东西而不顾自身的继承,势必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
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传统做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大部制改革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平衡大部制改革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系统处在一个良性的互动状态。
2 地方政府改革的成功模式其实,在中央政府正式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构想之前,地方政府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些试点的出现,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央关于大部制改革的提出。
地方政府关于大部制的改革,往往具有地方特色,但是不失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