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案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

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究与对策作者:赵凯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36期[摘要] 院前急救人才在现代医疗系统系统中非常重要,其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来看,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基于此,该文以目前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强化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对策,以期完善相关理论,并为后续具体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院前急救人才;人才能力;人才数目[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12(c)-0191-02[Abstract] The pre-emergency talent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medical system,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medical work quality and life security of patients, currently, there are a certain problems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nsifying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issue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ated theory, and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specific work.[Key words] Pre-hospital emergency talents; Talent abilities; Talent numbers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我市院前急救能力,根据上级发改、卫生等部门有关文件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09‟109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卫生强市建设的决定》(温委发…2009‟2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院前急救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建立反应快捷、保障有力、功能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是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也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要坚持公益性质。

二、目标任务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体系和急救医疗网络。

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达到“高效、快捷、及时、安全”的急救医疗服务。

要建成以市急救中心为龙头、各县(市)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基础、急救点(急救分站)为网点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

到2010年底,各县(市)要设置独立建制的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2011年底,完成急救点(急救分站)的建设,并向山区海岛延伸,实现急救网络全覆盖。

市急救中心具体承担市区的日常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和大型会议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承担全市院前急救业务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工作。

县(市)急救站或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辖区内的院前急救调度指挥和日常院前急救业务。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行市、县联动,统一调度,最大限度发挥全市急救网络的作用。

三、工作要求(一)机构建设。

院前急救机构作为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要坚持政府主导、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交通状况、经济水平、重点区域以及需求量等综合因素,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指在患者出现急危重症状或遭受意外伤害后,为其提供紧急医疗救治的服务。

为了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提高抢救效率和救治质量,以下是一个实施方案的建议:一、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建设1. 增加急救车辆数量:根据服务范围和需求,适当增加急救车辆的数量,确保能够及时响应和救治患者。

2. 完善急救车辆设备: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救治。

3. 建立院前急救站:在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区域,建立院前急救站,为周边居民提供急救服务。

二、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1. 加强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状和意外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 增加急救人员数量:合理配置急救人员,确保在急救站和急救车辆上都有足够的人员,能够及时响应和救治患者。

3. 建立急救人员队伍:成立院前医疗急救队,组织急救人员进行定期训练和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

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建设1. 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中心: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中心,通过中心统一协调急救资源和指挥急救行动,提高急救效率。

2. 建立院前急救服务网络:将急救车辆、院前急救站和急救人员纳入院前急救服务网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调度。

3.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动: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与医疗机构的良好衔接和合作机制,实现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的无缝对接。

四、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宣传和教育1.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知识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院前医疗急救知识,提高公众对急救的认知和应急能力。

2. 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课程:面向社区居民和单位职工等人群,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大众的急救能力。

3. 提供院前急救服务热线:设立院前急救服务热线,方便公众咨询急救问题和求助。

综上所述,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要加强急救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建立服务网络,同时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

关于进一步完善“120”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完善“120”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完善“120”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奉节县中医院段辉
我县属百万人口的大县,地理环境差,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方便,矿业生产及西部新区的开发,给医疗急救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对急救医学重要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县级各二甲医院(县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和各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设备得到了更新和充实,工作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从全县的总体来看,急救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建设完备和运行高效的“120”急救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县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现对我县“120”急救体系建设进行调研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设立独立的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对全县的医疗急救工作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度,充分体现“救急(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各区域急诊科直接联络)、就近(缩小急诊服务半径,就近派车、就近出诊)、就专科能力优先、就病人意愿”的原则,整合全县医疗资源具体实施我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日常的现场急救、转送病人以及应急救援。

二、建立“120”急救网络体系,以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为枢纽,遵循市民自愿的原则,通过信息交互平台联动各站(点),将“120”急救中心资源由县内二级及以上医院共享。

例如:市民拨打“120-1”的号码接县医院,市民拨打“120-2”的号码接中医院,市民拨打“120-3”的号码接县保健院等,以此形成竞争体制,有利于提高医
务人员急诊急救能力,促进医院自身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推动我县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及“健康奉节”建设。

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急诊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

大家都知道急诊急救就像一场和死神抢人的战斗。

咱们要是没有个厉害的急诊急救体系,那可就糟了。

所以呢,咱们得好好搞个建设实施方案,让这个体系强大起来。

二、目标。

1. 快速响应。

咱们得像超级英雄一样,一接到求救信号就立马出发。

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晴天还是暴雨,只要有人需要急救,咱们的急救人员就得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

目标就是把响应时间缩短到[X]分钟以内,在城市中心区域更要像闪电侠一样,[更短的X]分钟就得到达。

2. 高效救治。

到了现场或者病人到了急诊室,可不能手忙脚乱的。

要像一个配合默契的篮球队一样,医生、护士、辅助人员都知道自己该干啥。

要提高救治的成功率,让那些在生死边缘的病人有更大的机会活下来,把死亡率降低[X]%,伤残率也降低[X]%。

3. 无缝衔接。

这就好比接力赛,从急救现场到医院的急诊室,再到手术室或者病房,每个环节都要衔接得紧紧的。

不能让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或者科室交接的时候被耽搁,就像接力棒不能掉地上一样。

三、具体措施。

(一)人员队伍建设。

1. 急救人员招募。

咱们得找那些既有爱心又有本事的人来当急救人员。

就像选超级战士一样,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还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冷静的头脑。

可以到各大医学院校去招募刚毕业的热血青年,他们充满活力,学习能力强。

同时,也欢迎那些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加入咱们的急诊急救大家庭。

2. 培训与提升。

急救人员不能是“半吊子”。

要给他们安排超级严格又超级实用的培训。

就像给武林高手传授秘籍一样,从基础的急救技能,像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到复杂的紧急病症处理,都得让他们熟练掌握。

定期还得搞搞“武林大会”,也就是技能考核,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且,要送他们到国内外先进的急救机构去学习,把人家的好经验带回来。

(二)设备设施完善。

1. 急救车装备升级。

咱们的急救车得像个移动的“医疗城堡”。

除了基本的担架、氧气设备,还得配上先进的监测仪器,像能实时监测病人心跳、血压、血氧等情况的设备。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2020年9月24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下称“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人力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将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与效率;坚持软硬结合、全面提升的原则,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服务满意度。

院前医疗急救(简称院前急救)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完善包括金融扶持在内的若干配套措施。

一、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范畴界定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实践由来已久。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已形成良好的急救系统,当前全国范围内标准化的急救系统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我国在院前急救体系构建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我国院前急救设备、技术、观念、服务、收费的统一。

现从院前急救体系的功能定位和国际比较分析如下。

(一)中国院前急救服务的学术界定院前急救指的是在疾病或灾难发展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医疗救治活动。

一般指的都是在城市内,由120进行的现场救治和转运。

但是也应该包括在灾难或地震现场,或者大型事故现场,战场进行的第一时间的治疗和转运行为。

院前急救的特点是:在现场难于准确的判断病因的情况下,确定现场安全,检伤分类,及时呼叫援助。

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要治疗阶段目标,针对病因做有效的干预。

院前急救的五大基本的技术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

院前遇到的情况非常的复杂,给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医生不仅需要掌握非常庞杂的医疗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能和体力精力。

院前急救医生队伍建设困境和解决思路

院前急救医生队伍建设困境和解决思路

院前急救医生队伍建设困境和解决思路院前急救体系承担群众日常医疗急救、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等职责,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安全,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不断导入,市民对院前急救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急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加大急救人才数量的引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卫生医疗环境的不断恶化,医学院校生源逐年减少。

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导致更少的生源进入急救行业,急救医生的招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并且离职医生逐年增多,如何稳定现有队伍,开辟多渠道招录途径,显得尤为迫切。

一、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概况(一)急救中心基本情况。

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隶属于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区内唯一从事院前急救专业的公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承担了闵行区内265万余人口的院前急救、危急重病症初步诊治与抢救护理。

职责还包括急救临床教学、急救医学科研、急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区域重特大事故现场紧急救援,以及大型赛事活动现场医疗保障等工作。

(二)急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

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现有医生84人,有将近70%(见表1)为近5年新进职工,在职10年以上医生仅只有15%。

表1 在职医生从业年限二、急救医生建设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急救医生总量不足。

第七次人口普查闵行区年常住人口为265.35万,依照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需达到3万人/辆的目标,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应配备88辆救护车,对应配备急救医生129~155人,而目前只有一线急救医生78人,缺急救医生51~77人,急救医生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闵行区院前急救的发展。

(二)离职急救医生情况。

2017~2021年共计招录急救医生98人(其中2017年12人,2018年17人,2019年38人,2020年16人,2021年15人),离职医生人数48人(其中2017年3人,2018年7人,2019年10人,2020年11人,2021年17人),离职医生数目达到招录医生数目的一半,而且将近90%是入职3年之内离职(见表2),以此可见,入职3年之内流动性最大。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思考首先,要加强对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

急救救援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急救中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根据候选人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进行评估,确保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要求。

同时,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包括急救技术、现场指挥、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加强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组织建设和管理。

建设一个高效协作的人才队伍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急救中心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急救人才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各岗位职责的衔接和协调。

在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队伍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和奖惩,激励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还应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加强队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

再次,要注重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学习。

急救救援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急救中心人才队伍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组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使队伍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急救救援技术和知识,提高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

此外,还要鼓励队伍人员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和比赛活动,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最后,要加强对急救中心人才队伍的关爱和保障。

急救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对队伍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

因此,急救中心应重视对队伍人员的关爱和保障。

建立健全的岗位职业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加强员工健康管理,保障队伍人员的身心健康。

此外,还要加强队伍人员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晋升空间,激励其持续投身急救工作。

综上所述,急救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急救救援能力、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加强对急救中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加强队伍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注重队伍人才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对队伍人员的关爱和保障。

对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对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X 市院前医疗急救效劳条例》,全面提升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效劳能力和水平,建设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要求的院前医疗急救效劳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效劳的需求,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 202X 年,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效劳平均反响时间小于 12 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 95%,效劳满意率不低于 98%。

体系建设方面。

举办为主,社会参预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效劳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形成管理高效、高度信息化、可持续开展的院前医疗急救效劳体系。

网络布局方面。

实现每一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一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的目标。

资源配置方面。

用于日常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到达每 3 万人口配置 1 辆,常备不少于 100 辆负压救护车。

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 1 名,具备为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效劳的能力。

二、工作任务及分工(一)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实行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效劳。

一是将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999 中心)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纳入 120 院前医疗急救效劳系统(以下简称 120 系统)。

在 999 中心救护车上加装 120 系统车载信息终端,车身喷涂“XX 急救”统一标识。

999 中心提供的院前医疗急救效劳所涉及资金问题,在开展绩效考核的根抵上,通过效劳的方式予以解决。

“999”号码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999 中心逐步侧重开展非急救转运效劳和医疗救援任务。

202X 年后,本市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效劳主要由 120 系统承担,999 中心可作为突发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的补充力量。

二是完善 120 指挥调度系统。

进一步提升呼叫、效劳过程中的地理定位精度以及救护车行车路线精准化水平;加强与 110、122、119 指挥调度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研发应用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客户端,方便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呼叫院前医疗急救效劳。

最新 促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精品

最新 促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精品

促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交通事故、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呈上升态势,医疗急救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市急救中心自年成立以来,较好地担负起了院前急救、社会急救、伤病员转运以及重大灾害抢救等任务,为挽救急症患者的生命,急危重病人、灾害事故伤员的院前抢救、途中监护和转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城市120急救工作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

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由于财力缺乏、急救网络不健全、硬件设施不完善、急救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急救工作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急救需要。

一、市120急救中心现状市急救中心是市唯一合法的院前急救的专业医疗机构。

现有职工36人,有6台在一线运行的救护车。

车内设有配套的急诊急救药品、心电图机、自动呼吸机、心脏除颤仪、按压泵、吸痰器、气管插管、洗胃机、血糖仪和多功能监护仪等医疗设备。

指挥调度室有3部普通型"120"急救专线电话,日常实行4台车24小时值班,急救半径平均8公里,反应时间市区平均为10分钟,环城路以外平均20分钟左右。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多数设有急诊科,医院内基本都能形成急诊小区。

急诊工作有组织领导,有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从医疗诊室、医疗设备及床位设置来看,有两家大医院基本上能满足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需要,有的二级医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能力较差。

被调查的2个大中型医院共有5辆急救车。

二、当前120急救中心存在突出困难和问题1.没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体系。

目前我市急救工作主要依靠急救中心,无分站。

由于急救服务半径大,反应时间长,虽然多家医院都有急诊科和救护车,但由于没有统一急救调度指挥系统,直接影响社会救援伤病员和院前急救的快速应急反应。

2.急救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

急救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

编制人员已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人员经常超负荷运转。

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COVER■封面文章我国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文/陈 志 张文中院前急救系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安全运行保障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城乡安全,是社会公共管理、医疗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

院前急救工作人员不仅是医疗卫生的“特种兵”,更是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城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一支总量充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梯队。

国家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把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完善院前急救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激励等政策措施,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稳定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增强院前急救人才职业荣誉感,促进院前急救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院前急救体系现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向非常重视急救工作,北京市于1952年成立了第一个医疗急救站。

此后部分地区陆续建立了属地急救站和厂矿院前应急系统,医务人员主要由医生和急救员组成。

1958年发生的“抢救钢铁工人丘才康”和1960年发生的“抢救61个阶级弟兄”都是院前急救的成功典范。

但在当时我国尚未建立一支专门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

改革开放以后,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医疗网点的建设逐步得到加强。

1986年邮电部和卫生部发文正式启用“120”急救电话。

1988年3月北京急救中心综合大楼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院前急救事业进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阶段。

特别是近年来,根据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2004年5月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2013年11月《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对“120”急救号码的管理,促进了城乡急救中心的建设。

目前,我国120院前急救体系已经覆盖绝大部分地区。

院前急救体系模式可分为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3种类型。

市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市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市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强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急救服务,根据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落实配套政策保障等综合措施,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市县乡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队伍明显加强,急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全面普及,急救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急救事业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

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城市主城区力争建设独立的市急救中心,辖区县(区)建设独立急救分中心或依托县(区)医疗机构设置急救分中心,有条件的乡镇依托中心卫生院设置急救站点。

——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

——以市为单位,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

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常驻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

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合理配置救护车类型,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

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

——全市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达到100。

120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比例达到95,3分钟出车率达到95。

院前急救病历书写率达到100。

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达到98。

服务满意率达到98。

医生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方案

医生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方案

医生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突发事件频发,医疗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医疗救援的效率和质量,我们需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医生医疗救援队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医生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的方案。

二、队伍建设1. 招募优秀人才在建设医生医疗救援队伍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招募优秀人才。

通过举办专业医疗救援队伍招募活动,吸引具备紧急救援技能和临床经验的医生加入,确保队伍的专业素质。

2. 提供系统培训为了确保队伍成员具备统一的救援标准和专业技能,我们将制定系统完善的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包括紧急救援技能、团队合作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装备配备1. 专业救援设备医生医疗救援队伍需要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例如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

这些设备将为医疗救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高抢救效果。

2. 急救药品和物资医生医疗救援队伍的装备还应包括各类急救药品和物资。

我们将建立健全的药品和物资储备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急救支持。

四、组织管理1. 队伍划分与衔级制度为了提高队伍的组织纪律和执行力,我们将建立队伍划分与衔级制度。

不同的岗位将明确职责和权限,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

2. 持续监督与考核为了确保医生医疗救援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我们将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

通过定期考核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宣传与合作1. 宣传意识与形象塑造为了提高医生医疗救援队伍的社会认知度和形象,我们将加强宣传工作。

通过媒体宣传、社交平台等渠道,向公众宣传医生医疗救援队伍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医学救援工作需要与多个机构和部门紧密合作。

我们将加强与政府部门、卫生机构、救援队伍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六、结语通过以上的建设方案,我们将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医生医疗救援队伍,提高突发事件下医疗救援的效率和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

院前急救作为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抢救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设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

1. 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网络,实现全覆盖;2. 提高院前急救的急救及时性和有效性;3. 增强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4. 降低急救事故的发生率。

三、实施方案。

1. 建立院前急救站点。

在城市和乡村地区,建立院前急救站点,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必备的急救设备,实现全覆盖。

同时,加强站点之间的协作和联动,确保院前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

在重点场所和区域,完善院前急救设施,包括设置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以保证设施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3.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

加大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院前急救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4. 宣传教育急救知识。

开展院前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面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时的应急能力。

5. 强化院前急救管理。

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加强对院前急救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院前急救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和更新;2. 完善院前急救医疗保险制度,降低患者的急救费用负担;3.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的培训和待遇保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五、结语。

院前急救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社会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院前急救的急救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急救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22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办理提案人:民进中央主题词:医疗,人才培养提案形式:党派提案内容: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各地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得到快速发展,但不少地方存在一些通病: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分中心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人员紧缺,仅靠各个医院抽调临床科室医生顶替,勉强维持120急救系统正常运转,院前急救医师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已成为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瓶颈。

院前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难的主要原因:一是行业性质特殊。

院前急救虽然是医疗行为,但与院内的医疗工作区别很大。

院前急救以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为主,虽然所需医疗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自身特殊要求,但从根本上说,不及院内专业高、精、尖,急救医务人员专业发展受限,很难有医疗成果产出。

二是急救工作风险大。

院前急救病人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涉及社会层面广等特点,还可能面临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车祸、自杀、劫持人质等突发事件。

院前急救医师不仅要熟悉临床各科疾病,还要面临比院内更大的执业风险。

三是工作环境艰苦。

救治的场所除了病人的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室外复杂的环境,如马路、菜场、娱乐场所等等,经常有许多围观群众,不利于急救医师开展正常的检查与治疗。

同时,急救人员经常受到不了解医学知识的群众的无端指责与谩骂。

因此,急救人员还需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

加强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效能

加强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效能
1 天 津 市 院前急 救人 才 队伍 建设 现状 与 问题
1 . 1 中心 的现 状
导致 “ 1 2 0 ” 院前急 救人 员 岗位荣 誉感 缺失 。
3 我 市院前 急救 人才 队伍 建设 对策 与建 议
天津 市 急 救 中心 以行业 人 力 资源 需 求 预测 为 依据 ,树 立大 教 院前 卫 生 专业 技 术 人 员 1 5 6 人 。院前 急救 医生 数量 严 重 不 足 ,且 育、大培训 观念 ,重点做好院前急救领域急需人才的培养 。 《 院 医护 人 员学 历 、职称 结 构偏 低 ,大部 分 医护 人员 均 是 初级 职 称 人 前 急救 体 系建 设 “ 十三 五 ”发 展 规划 》明 确提 出 ,加 强 我 市 院前 员 。目前 我 中心 在职 专业 技术 人员 中具 备 正高 级职 称 的仅有 3 人,
大 , 院 前 急 救 人 才 需 求 总 量 将 持 续 攀 升 。 目前 ,从 我 市 院 前 急 人 事 科 主 管继 续 教 育工 作 ,按 照 高 、 中 、初 合 理 建立 人 才 梯 队 , 救专业人才 队伍建设形势来看 , 存 在 一 定 问 题 。主 要 表 现 为 :
献力量。
2 . 1 院前 急救 工 作 性质 的客观 条件 的制 约 ,导致 院 前急 救 人员 对
【 关键 词 】 院前急 6 1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6 7 6 3( 2 0 1 7 ) 0 8 — 0 0 0 1 — 0 2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6 7 6 3 . 2 0 1 7 0 8 0 0 1
2 . 2 专业 人才 设 置不合 理 ,导 致人 才流 失 由于院前 急救 医生严 重缺 乏 , 中心对现 有 急救护 士进 行 培训 、 考 核 ,取 得 国家 认 证 资格 的医疗 救 护 员 ,择优 上 岗 ,但 在 参 加 上 级 主管 部门组 织 的继续 教 育活 动 中 , 专业 和实 际工作 不对 口。 并且 ,

关于提升和优化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提升和优化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提升和优化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的提案的答复1. 引言近年来,全球各地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提升和优化全市医疗应急救治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医疗应急救治能力,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 加强应急救治队伍建设2.1 增加医疗救援队伍人数•增加医疗救援队伍的招募数量,提高人员储备。

•加强对医疗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其具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

2.2 建立跨部门联合救援机制•在医疗应急救治中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包括卫生、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

•制定明确的指挥体系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3 强化应急救护物资储备•加大对应急救护物资的采购力度,确保足够的储备。

•定期检查和更新储备物资,确保其完好可用。

3. 提升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3.1 建立医疗应急救治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医疗应急救治网络,将各级医疗机构纳入其中,形成协同合作的体系。

•制定应急救治预案和流程,确保各级医疗机构在应急情况下的有效响应和协调。

3.2 加强医疗设备和技术支持•提升医疗机构的设备水平,确保能够满足应急救治的需要。

•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保持其专业水平的更新和提高。

3.3 完善应急救治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治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应急救治过程中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传递。

4. 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4.1 提升公众应急救治意识•加强公众对应急救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

•开展应急救治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应急反应和救护技能。

4.2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和培养医疗应急救治志愿者队伍,提供人力支持。

•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能够有效参与应急救治工作。

4.3 加强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提高公众对医疗应急救治的认识和支持。

加强院前急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院前急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院前急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顾璇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
【年(卷),期】2011(015)011
【摘要】从当前院前急救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短缺与浪费并存等现状着手分析,认为个人专业发展受限、工作风险与个人待遇不相匹配、职业社会认可度低、缺少退出机制以及当前社会人才选择多样性等多种原因造成了院前急救机构招录人才困难、现有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并由此试图通过近期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急救人员待遇;中期完善政策法规,合理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定位,引入医疗救护员新职业充实急救队伍,探索可行的急救人员退出机制;远期建立院前急救医生和医疗救护员的专业培养体系等一系列规划建议,争取从根本上完善院前急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为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顾璇
【作者单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市宜山路638号2002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9.7
【相关文献】
1.六部委联合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医改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 [J], 徐明霞
2.加强院前急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J], 顾璇
3.医改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J], 舞阳;阿明;彦知
4.卫生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了保障措施 [J], 王蕾
5.医改配套文件《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J], 文娟;李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
才队伍建设提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案由: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民进中央
主题词:医疗,人才培养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各地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得到快速发展,但不少地方存在一些通病: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分中心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人员紧缺,仅靠各个医院抽调临床科室医生顶替,勉强维持120急救系统正常运转,院前急救医师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已成为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瓶颈。

院前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行业性质特殊。

院前急救虽然是医疗行为,但与院内的医疗工作区别很大。

院前急救以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为主,虽然所需医疗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自身特殊要求,但从根本上说,不及院内专业高、精、尖,急救医务人员专业发展受限,很难有医疗成果产出。

二是急救工作风险大。

院前急救病人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涉及社会层面广等特点,还可能面临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车祸、自杀、劫持人质等突发事件。

院前急救医师不仅要熟悉临床各科疾病,还要面临比院内更大的执业风险。

三是工作环境艰苦。

救治的场所除了病人的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室外复杂的环境,如马路、菜场、娱乐场所等等,经常有许多围观群众,不利于急救医师开展正常的检查与治疗。

同时,急救人员经常受到不了解医学知识的群众的无端指责与谩骂。

因此,急救人员还需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

四是急救医师的待遇低。

目前急救系统待遇水平相对于卫生系统的各类医院较低。

低收入、低待遇,与急救医师的辛劳工作形成鲜明反差。

五是执业资格考取难。

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只能报考临床专业,所考内容多为院内临床知识。

由于平时工作中没有机会接触院内临床病例,造成院前急救医师知识面及实践技能与临床类的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严重脱节,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比例非常低。

以上原因导致各地院前急救系统医疗人才紧缺。

为此,建议:
一、制定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院前急救医师学历标准。

将院前急救医师的学历资格定位在“临床类大专”水平。

院前急救以现场、途中急救与安全转运为主,虽然具有较特殊的专业要求,但所需专业知识与技能,与院内相比医疗成分相对较低。

大专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已基本能适应单纯院前急救需要,同时他们也基本能安心于急救工作。

二、探索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

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急救医师培养使用方式。

每年由各急救医疗机构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培养需求数量。

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即来自技校、中专或职高的学生),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后,由定点培养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一定范围内择优录取,参加定点培养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学(专科)的学历教育。

培养对象录取后由所在省、市、
区(县)的急救中心与其签订培养协议,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工作,可依法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然后单独从事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并规定执业范围仅为院前医疗急救。

三、建立独立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局限性,使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上升空间狭小,而行业的特殊性,又使院前医务人员的实际业务技能与院内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呼吁卫生部建立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以调动急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进院前急救医学学科的建设发展。

四、提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待遇。

与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劳动强度相符合,提高急救医务人员收入和待遇,给予专门的岗位津贴补助,稳定院前医疗急救医师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