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34692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7.png)
血清
30-80单位
增高:维生素B缺乏、甲脏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等。降低;有机磷中毒、肝脏疾病(黄疸性肝炎、肝硬变等)。胆碱脂酶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
肌酸激酶(CK)
血清持续时间短,下降速度快,故对心肌梗塞后期价值不大。各种类型进行性肌萎缩、骨胳肌损伤、肌营养不良、急性心肌炎、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剧烈运动、使用氯丙嗪、青霉素等药物。
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比值(ApoA1/ApoB)
血清
1.0-2.0
测定测定ApoA1/ApoB的比值较测定HDL-C/LDL-C比值更有意义,已证实该指标有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危险中最有价值。此外该指标也可用于其他引起脂类代谢紊乱疾病的辅助诊断。
钾(K)
血清
3.5-5.5mmol/
增高: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组织挤压伤、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的液体、高渗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酸中毒等。减低:严重腹泻、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钒盐和棉籽油中毒、碱中毒、长期禁食等。长期注射青霉素钠盐时肾小管会大量失钾。
总胆红素(TBIL)
血清
3.4-24.1μmol/L
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直接胆红素(DBIL)
血清
0-6.8μmol/L
增高: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间接胆红素(IBIL)
血清
1.7-24.1μmol/L
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总蛋白(TP)
血清
60-80g/L
增高:脱水和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降低:肝脏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广泛烧伤、肾病综合征、大量反复放胸腹水、溃疡性结肠炎、水潴留使血液稀释等。
alat指标
![alat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d8d4672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2.png)
ALAT指标一、什么是ALAT指标ALA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中文名为丙氨酸转氨酶,是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代谢的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
当肝细胞受损时,ALAT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ALAT水平升高。
因此,ALAT是临床上用于检测肝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ALAT指标的临床意义1.肝细胞损伤:ALAT作为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当肝脏受到药物、酒精、病毒等损伤时,肝细胞内的ALA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ALAT 水平升高。
因此,检测ALAT水平可以及时发现肝细胞损伤,对于诊断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评估肝功能:ALAT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肝功能的状况。
当ALAT水平升高时,可能提示肝脏功能受损或肝脏疾病加重。
因此,定期检测ALAT水平可以监测肝功能状况,为肝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3.预测肝病预后:ALAT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肝病的预后。
研究表明,持续升高的ALAT水平与肝病恶化、肝功能衰竭等不良预后有关。
相反,ALAT 水平逐渐下降则通常表示肝功能逐渐恢复。
三、正常值范围正常成年人ALAT水平的参考范围为0-40U/L(单位/升)。
然而,不同实验室和不同仪器的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因此具体参考范围应参考当地实验室的报告。
四、测定方法及技术ALAT的测定通常采用血液检测方法。
采集静脉血液样本后,可以使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速率法(kinetic method),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反映ALAT的活性。
此外,一些实验室还采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法)进行ALAT的检测,但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交叉反应或假阳性结果。
五、注意事项1.非特异性:ALAT并非肝脏疾病的特异性指标,其他器官如心脏、肌肉等病变也可能导致ALAT轻度升高。
因此,在诊断肝病时需综合考虑其他肝功能指标和临床资料。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ttps://img.taocdn.com/s3/m/f93a3e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a.png)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是常见的临床生化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诊断肝脏疾病。
本文将就这两种酶的基本信息、临床意义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1.基本信息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的酶,参与氨基酸代谢途径中的转移反应。
其主要作用是将门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移,促进天冬氨酸和丙酮酸途径的代谢。
AST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脏、心肌、肌肉、肾脏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AST主要用于评估心肌损伤和肝脏疾病。
在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发生后,血清中AST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在肝脏受损时,AST也会释放入血液中,因此AST也是评估肝脏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3.检测方法常见的检测方法是通过血清生化分析进行测定。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离心分离血清,利用化学发光、酶促动力学等技术对AST进行定量测定。
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1.基本信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酶,主要参与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移反应。
其广泛存在于肝脏、肌肉、心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评估肝脏功能和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入血液中并引起血清中ALT含量的升高。
检测血清ALT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3.检测方法与AST一样,常见的检测方法是通过血清生化分析进行测定。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离心分离血清,利用化学发光、酶促动力学等技术对ALT进行定量测定。
总结: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作为评估肝脏功能和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生化指标,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且及时的检测血清中AST和ALT的水平,有助于发现并诊断肝脏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生化检测项目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生化检测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26fffdcd964bcf84b8d57b82.pn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一、检测原理
L-丙氨酸与a-酮戊二酸在ALT作用下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加还原型辅酶I(NADH),在乳酸脱氢酶(LDH)作用下转化成L-乳酸和氧化型辅酶I(NAD+)。
利用NADH在340nm波长有特征性吸收峰,可连续监测NADH吸光度下降的速度,而求出血清中ALT活性。
二、参考区间
血清:女性7—40U/L;男性9—50U/L
三、临床意义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相当于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起加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转化的作用,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肌肉.骨骼中,以肝脏细胞的细胞浆中最多。
2、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意义就在于对急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HBV携带者、重型肝炎以及肝硬化、肝癌等一系列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析,ALT的升高只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
损害。
除了肝炎,其他很多疾病都能引起谷丙转氨酶转氨酶升高。
3、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但谷丙转氨酶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
4、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并不升高。
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5、ALT在各组织的含量:肝脏>肾>心脏>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64c532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3.pn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脏、心脏、肾脏、肌肉等组织中。
它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移反应,将丙氨酸的氨基基团转移到α-酮戊二酸上,生成丙酮和谷氨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评估肝脏功能和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或死亡时,细胞内ALT的释放会增加,导致血液中ALT水平升高。
因此,检测血清中ALT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疾病的情况,如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0-40U/L,超出这个范围可能暗示着肝脏疾病或损伤。
但需要注意的是,ALT水平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疾病,它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药物、饮食、运动等。
因此,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他肝功能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除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在科研领域有
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检测细胞或动物模型中的ALT水平,来评估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疾病模型
中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这为新药的研发和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是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因此,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和评判注意点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和评判注意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6836975acfa1c7ab00cc0a.png)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及评判注意点上海南京军区临床肝病研究中心陈成伟一、 ALT/AST及其活性阻碍因素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为细胞内非特异性功能酶,用于肝脏生化实验主若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AST不是反映肝功能指标,是反映肝损伤指标。
应注意其水平与肝损伤的严峻程度常不相关,骨骼肌、心脏、肾脏等组织器官病变也可致血清ALT/AST升高。
( liverfox/)ALT和AST在人体散布ALT要紧散布于肝、肾、骨骼肌、心肌等组织,AST要紧散布于心肌、肝、骨骼肌和肾脏、红细胞、大脑和小肠。
肝内的ALT浓度最高,AST浓度也很高,因肌肉的总质量远高于肝脏,肌肉的酶含量最多。
正常情形下血清ALT和AST均很低,可能部份来自肝脏和肌肉及其他组织。
ALT 要紧存在于胞浆中,AST有两种免疫学反映明显不同的异构体,为线粒体AST(ASTm),约占细胞内AST总量的80%和胞浆组分者称上清液AST(ASTs),约占细胞内AST总量的20%。
血清ALT活性的半寿期为47±10小时,血清AST活性的半寿期为17±5小时(ASTm半寿期约87小时)。
ALT半寿期长又要紧存在于胞浆,肝细胞损伤时渗漏更快,因此ALT反映肝损伤的灵敏度较AST为高。
ALT和AST并非经尿液排泄,而要紧经由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由于肝内AST和ALT 的活性别离是血清内活性的7 000和3 000倍[2],因此在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时,即便无坏死,细胞内转氨酶也由于庞大浓度梯度而渗溢入血中,因此血清转氨酶是肝细胞损害的灵敏指标。
(Clinical Chemistry, 2000: 2027-2049)血清ALT和AST活性的阻碍因素性别、年龄、种族、运动、测定时刻、体重指数(BMI)、血液标本保留方式和溶血等都是阻碍ALT 和AST活性的要紧因素。
二、ALT和AST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升高机制:肝细胞破坏/氨基转移酶渗漏除,某种缘故引发酶合成增多,如NASH小鼠模型ALT 升高主若是ALT mRNA转录和表达增多,肝细胞并无明显凋亡和坏死。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3ce47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2.pn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是一种胞内酶,对蛋白质代谢有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较低,但当肝脏受到损伤时,细胞膜破坏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释放到血液中,血清ALT活性升高。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生化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临床上常用的血清生化学检查项目中,血清ALT是肝脏功能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肝脏细胞受到损伤或疾病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T活性升高。
因此,血清ALT活性的测定可以反映肝脏细胞受损的程度。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动力学法和免疫学法两种。
酶动力学法是通过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底物的催化作用来确定其活性,而免疫学法则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合进行检测。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常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一般情况下,男性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0-40U/L,女性为7-35U/L。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不同的实验室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参考值范围,因此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时,应参考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最常见的是肝脏疾病。
例如,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等都可能导致血清ALT活性升高。
此外,心肌梗死、肌肉损伤、胰腺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血清ALT活性的升高。
因此,当血清ALT活性升高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
在临床实践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对于诊断和评估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血清ALT活性的测定,可以及时发现肝脏损伤,指导临床治疗,并对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96638ae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6.pn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1 检验目的规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试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重复性。
2 测定方法酶动力学法3 检测原理在ALT的催化下,丙氨酸的氨基转移到a-酮戊二酸,生成丙酮酸及谷氨酸。
丙酮酸与NADH在LDH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乳酸和NAD+。
NADH在波长340nm有特异吸收峰,其氧化的速率与样品中ALT的活力成正比,在340nm处测定NADH 下降的速率,即可计算出ALT活性。
ALTL-丙氨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 L-谷氨酸LDH丙酮酸+NADH+H+ L- L-乳酸 + NAD+4 样本血清、肝素或EDTA抗凝血浆,处理方法见生化标本采集程序。
稳定性:20~25℃稳定1天4~8℃稳定7天-20℃稳定1周5 仪器和试剂5.1 仪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DXC800、AU5811全自动生化仪、迈瑞BS800M生化分析仪。
5.2 试剂:由武汉元景商贸公司提供原装贝克曼-库尔特试剂及迈瑞公司提供的生化试剂(详见试剂说明书),超过失效期的试剂不能使用。
5.3 校准物:Rodan混合校准品,符合WHO标准,贮存、准备严格遵照其说明书。
5.4 质控物:Rodan正常值及病理值质控品,符合WHO 标准,贮存、准备严格遵照说明书。
6 校准6.1 仪器校准:每年由该仪器维修工程师参照厂方的技术规范对仪器进行一次校准。
6.2 项目校准:试剂盒在仪器上放置稳定期后;试剂批号更换后;由质控结果随时决定。
7 操作步骤上机操作,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程序见相应生化仪操作程序。
8 参考范围≤41U/L9 患者结果可报告区间4~800U/L。
10 警告/危急值未规定。
11 性能指标11.1 线形上限:△A/min为0.40,800U/L。
11.2 精密度:批内、批间CV分别为7.3%、9.2%.11.3 准确度:不准确度≤15%.11.4 总胆红素达到180umol/L时不会有明显干扰;中、重度脂血明显干扰。
12 干扰因素及变异的潜在来源12.1 血清中含有酮酸能消耗NADH,使结果偏高;血清中谷氨酸脱氢酶增高时,在有氨存在的条件下,亦消耗NADH,使结果偏高。
临床生化指标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判断及氨基转移酶增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增高等指标疾病和临床意义
![临床生化指标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判断及氨基转移酶增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增高等指标疾病和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690a8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2.png)
临床生化指标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判断及氨基转移酶增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增高等指示疾病和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肝功能检查主要用于发现人体是否有肝脏损伤,是否有隐性黄疸,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判断肝病的种类,以及评估价疗效等。
下面介绍常见肝功能检查异常指标。
氨基转移酶增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广泛存在于身体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内含量最多,只要有1%的肝细胞损伤,即可使血清中酶活性增高1倍。
ALT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ALT增高主要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以及胆囊炎等。
健康人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熬夜后ALT有可能升高。
若出现该情况,应在充分休息后复查。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存在于全身各种组织中,以心肌中的含量最丰富,在肝脏中含量为第二位。
当心肌细胞和肝细胞有损伤时,血清中AST活性明显升高。
AST增高主要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胆囊炎,以及胆石症等。
白蛋白降低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
白蛋白降低是肝脏严重受损或机体营养不良的重要指示,如需做进一步的检查,可增加总蛋白和球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比值)。
当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1时,提示肝脏严重受损。
白蛋白降低主要见于肝细胞病变、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营养不良等。
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脏实质性损害。
总胆红素增高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之和。
如果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21.0 μmol/L),不管直接胆红素偏高,还是间接胆红素偏高,意义都不大。
如果总胆红素在21.0—34.2 μmol/L,可能是隐性黄疸,此时若氨基转移酶(AST和ALT)也升高,肝炎可能性大,应进一步检查,查找原因。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增高: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276666d168884868762d681.png)
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临床意义:对肝实质病变的诊断及病程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严重黄疸及浑浊血清也可使结果升高,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0—40 IU/L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时升高。
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升高。
注意事项:标本应避免溶血,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3 总蛋白(TP)g/L正常参考值:60—85临床意义: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
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的诊断、鉴别意义。
总蛋白升高常见于高度脱水、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造成的血液浓缩而致;总蛋白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及慢性肠道疾病等),合成障碍(如肝硬化)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及失血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4 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55 g/L临床意义: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广泛,包括营养价值;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保持;血清钙、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药物、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白蛋白的多种生理功能使其成为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
白蛋白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其白蛋白浓度上升。
白蛋白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5 球蛋白(GLB)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骨髓瘤、淋巴瘤等。
球蛋白降低常见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体内球蛋白合成会减少。
6 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时称为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7 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3.42—20.5μmol/L临床意义:由于胆红素的代谢与肝脏功能的密切关系,它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干功能指标。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意义和解读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意义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dadb0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c.png)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意义和解读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
它是一种酶类蛋白,存在于人体的肝脏细胞和少量的心肌、骨骼肌中。
ALT的意义和解读对于判断肝脏功能以及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ALT的意义ALT主要通过催化丙氨酸氨基转移为丙酮酸,同时转移谷氨酸成为谷氨酰丙酮酸。
这个酶在正常情况下通常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或损伤时,ALT会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
1. 肝功能异常指标ALT是肝脏功能的最具代表性指标之一。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肝脏的ALT释放到血液中,因此高血清ALT水平常常表示肝脏功能异常。
常见的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通常伴随着ALT升高。
2. 辅助诊断指标ALT的异常水平不仅仅与肝脏疾病有关,也与其他疾病有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心肌梗死、肌肉损伤、肾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ALT水平升高。
因此,ALT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心肌和骨骼肌损伤、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指标。
二、ALT的解读体检中,通常会给出ALT的具体数值以及参考范围。
正常情况下,ALT的参考范围为男性≤ 40 U/L,女性≤ 32 U/L。
只有当ALT超出参考范围时,才被视为异常指标。
1. ALT升高的原因ALT升高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 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药物导致的肝损伤:某些药物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脂肪肝:肝脏脂肪的沉积导致肝细胞受损;-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伤;- 其他因素:如肝囊肿、胆管阻塞等。
2. 异常指标的进一步评估当ALT超出参考范围时,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判断是否存在严重的肝脏疾病。
- 临床症状评估:包括肝功能的其他指标、病史、饮食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肝脏B超、CT、MRI等检查;- 病理学检查:通过肝活检等方式,直接观察肝脏组织情况。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c26cdef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a.png)
临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球蛋白、甘油三酯、肌酐、尿素等临床生化检验生化指标具体作用、存在部位及水平升高指示疾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存在于人体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器官中,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
增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广泛存在于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多种器官和组织中。
增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存在于肝脏、骨骼、肠道、妊娠晚期胎盘、肾脏等器官,显著升高可发生于许多与肝外或肝内阻塞相关的疾病。
增高:肝胆疾病时,ALP 释放入血增多,常见于癌症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肝硬化胆管结石、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折愈合、骨软化症、骨转移癌等疾病时骨转换水平较高,导致骨来源 ALP 升高;血清 ALP 水平升高见于高脂肪饮食导致的肠道 ALP大量释放。
L-γ-谷氨酰转肽酶(L-γ-GGT)L-γ-GGT 在肾脏内最多,其次为胰腺和肝。
正常人血清中的γ-GGT 主要来自肝脏,可用于对占位性肝病、肝实质损伤的诊断。
增高:原发或继发性肝癌、酒精性肝病、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肝外胆道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是糖酵解酶,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和肺等组织中。
增高:心肌梗死、肝炎、肝硬化、巨幼贫、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等。
肌酸激酶(CK)CK 分布以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肌。
增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发病时 4至6 小时开始升高 2至4 小时开始上升,18至36 小时可达高峰,2至4 日可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恢复血流后,CK 达高峰时间提前,动态监测 CK 变化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α- 羟丁酸脱氢酶(HBDH)α- 羟丁酸脱氢酶是含有 H 亚基LD-1和LD-2总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43bb1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8.pn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是一种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酶,也被称为谷丙转氨酶。
它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对肝脏功能的评估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参与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氨基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AL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只有极少量存在于其他组织中,因此被认为是肝功能的特异性指标。
当肝脏受到损伤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ALT的水平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临床上常用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是指血清中ALT的正常范围。
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的正常值在10-40单位/升之间,成年女性的正常值在7-35单位/升之间。
这些数值是根据大规模人群的统计数据得出的,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肝脏疾病监测的参考标准。
在临床实践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作为肝功能的常规检测项目,用于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当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症状时,如黄疸、腹胀、腹痛等,医生通常会首先检测血清中ALT的水平,以了解肝脏是否受到损伤。
其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还可以用于监测肝脏疾病的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定期检测患者的ALT水平,来评估治疗效果和肝脏功能的恢复情况。
除此之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还可以用于评估其他疾病对肝脏的影响。
例如,某些药物、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都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异常,而ALT的水平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功能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疗效和评估其他疾病对肝脏的影响。
因此,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的认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高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肝功能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dcea04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4.png)
肝功能的临床意义肝功能是临床上常见的检查项目,那么,肝功能各项指标都有什么临床意义呢?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又名谷丙转氨酶,当肝细胞受损时ALT 进入血液,是目前临床上反应肝脏受损最常用的指标,其增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呈正比。
参考范围:成人5~40U/L。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叫谷草转氨酶,此酶大多存在于线粒体中,在心肌含量最高。
肝炎时血清中ALT含量升高提示线粒体受损,病程易持久且较严重,急性肺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则有转为慢性肺炎的可能。
参考范围:成人8~40U/L。
AST的测定除了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AST升高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清。
急性病毒性肺炎ALT/AST常小于1,黄疸出现以后,ALT开始下降。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AST常大于1。
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
在胆管炎症,阻塞的情况下更严重。
连续监测法:<50U/L。
四、碱性磷酸酶(ALP)正常人的血液中的ALP主要来源于骨组织和肝组织。
血液中AFP含量升高,预示胆汁排泄受阻(儿童正常发育期也可升高)。
参考范围:成人 40~110U/L;儿童<250U/L。
五、乳酸脱氢酶(LDH)LDH升高在重症肝炎时,提示肝细胞缺血、缺氧。
六、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1、参考范围:总蛋白(TP):双缩脲法60~80g/L。
白蛋白(A):溴甲酚氯法40~55g/L。
球蛋白(G):20~30g/L。
A/G比值:1.5:1~2.5:1。
2、临床意义急性肝炎时,血清蛋白的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时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下降,甚至倒置。
六、血清总胆红素(STB)、非结合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1、参考值STB:成人3.4~17.1μmol/L。
CB: 0~6.8μ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原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7b6780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b.pn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原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一种参与氨基酸代谢的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肌、肌肉和肾脏等组织中。
检测AST活性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诊断肝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以下是AST检测的原理。
AST检测通常采用血清测定方法。
检测过程中,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
放置于离心管中,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清晰的血清液。
然后将血清液样本与特定的底物反应,该底物为天然丙酮酸盐,当AST存在时,则可加速底物反应,导致丙酮酸的分解产生谷氨酸和草
酰乙酸,同时放出一定量的NADH。
在此阶段,AST活性的测定需要NADH检测,以便测量它的光学密度。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NADH在340nm的吸收值,该值可以反映出AST的活性水平。
AST的测定结果用单位每升(U/L)来表示,其活
性值与样本血浆中AST的浓度成正比。
AST检测的正常值通常为10-40U/L,超出该范围可能表明肝细胞损伤、心肌损伤或肌肉疾病等其他健康问题。
然而,仅凭单一的AST值很难
作出诊断,因为许多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AST的水平,如摄入药物或
饮酒等。
综上所述,AST检测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血清中AST的活性水平来诊断临床问题。
虽然AST值不一定反映单一的疾病,但它仍然是评估肝肾和心脏等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https://img.taocdn.com/s3/m/aa8d4e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d.png)
文章标题:深度探讨血液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一、引言在血液生化检查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这三个指标通常被作为评估肝功能和肝脏健康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ALT、AST和GGT的定义、生理功能、临床意义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三个血液生化指标,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它们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ALT的作用和临床意义1. ALT的定义和生理功能ALT,全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氨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AL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内,只有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或逝去时,ALT才会释放入血液中,因此其血清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
2. ALT的临床意义高水平的血清ALT通常与肝脏疾病相关,特别是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病。
临床医生常常通过监测患者的ALT水平来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并且根据ALT的变化来监控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三、AST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1. AST的定义和生理功能AST,全称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是存在于肝脏和心肌等组织细胞内的一种转氨酶。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催化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氨作用,因此AST在细胞代谢和能量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2. AST的临床意义除了在肝脏疾病中发生损伤时会释放入血液,AST也会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以及其他器官的损伤中发生改变。
AST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肝脏健康状况,还可以对心脏和其他组织的病变进行评估。
四、GGT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1. GGT的定义和生理功能GGT,全称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胆道和其他组织的重要酶类。
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谷氨酰胺转移反应,对细胞内谷氨酰胺进行水解,并参与谷胆醇循环。
2. GGT的临床意义高水平的血清GGT通常与肝胆系统疾病相关,特别是胆道阻塞、肝内外胆汁淤积和酒精性肝炎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24a848cc850ad02df8041b4.png)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摘要:文章介绍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特点、检测原理和临床诊断意义。
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诊断一、引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能加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化为谷氨酸。
正常情况下,ALT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中,以肝脏细胞中最多,血清中的活性很低,当某些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坏时,ALT可从细胞中大量释放到血液,使血清中的浓度明显升高。
ALT是反映肝实质损害最常用的敏感指标,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就可使血清酶增高一倍。
因此,谷丙转氨酶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1]。
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血清中ALT的正常含量参考值是:男9-55U/L,女8-36U/L(各医院的测试方法不同,参考值不完全相同)[2],且在接触化学品如四氯化碳、重金属、砒霜后,以及劳累、运动和喝酒后等情况下采血化验都能造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
所以患者在采血检验ALT时一定避开这些时间。
在ALT催化下,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发生氨基转移反应,其反应式如下:(1)基于上述反应,临床检验常用的ALT检测方法有赖氏比色法、速率法和丙酮酸氧化酶法三种[3],式中的生成物丙酮酸通过不同方法显色,再用分光光度法检测ALT的浓度和活性。
1、赖氏比色法利用2,4-二硝基苯肼与反应式(1)生成的丙酮酸羰基反应,碱性条件下生成暗红色的2,4-二硝基苯腙,通过比色卡进行判定浓度,也可以通过分光光度计在最大吸收波长445nm处检测吸光度,利用标准曲线法或标准对照法计算出丙酮酸的生成量,进而计算酶的活性。
此法具有操作误差较小,线性范围较宽,结果较为准确的优点。
2、速率法反应式(1)生成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LDH)的作用下还原成成L-乳酸,同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被氧化成为NAD+,NADH在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速率和ALT 的酶活力呈正比,由下降速率可测出ALT活性。
丙氨酸氨基移换酶
![丙氨酸氨基移换酶](https://img.taocdn.com/s3/m/cf4b35c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b.png)
丙氨酸氨基移换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酶,它可以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
反应,将丙氨酸中的氨基转移至α-酮戊二酸上,形成谷氨酸和丙酮酸。
这种反应在人体内的肝脏和肌肉中都会发生。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检
测肝脏和心肌损伤方面有重要作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心肌型和肝脏型。
心肌型丙氨
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来。
因此,心肌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等
心脏疾病。
肝脏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则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
肝脏型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肝脏疾病。
当肝脏受到损伤时,肝脏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会从肝细胞中释放
出来,进入血液中。
因此,在临床上,肝脏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
可以作为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肝脏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
有肝病。
在其他情况下,如饮酒过多、药物或毒物的作用等,肝脏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
病史等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种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的酶。
通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医生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心脏和
肝脏等重要器官的疾病。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该酶的水平升高
并不一定代表着肝脏疾病的存在,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
发表时间:2018-10-26T14:41:48.3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5期作者:侯正利
[导读] 文章介绍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特点、检测原理和临床诊断意义。
(长沙市第四医院检验科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文章介绍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特点、检测原理和临床诊断意义。
关键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诊断
一、引言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能加快体内丙氨酸氨基转化为谷氨酸。
正常情况下,ALT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中,以肝脏细胞中最多,血清中的活性很低,当某些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坏时,ALT可从细胞中大量释放到血液,使血清中的浓度明显升高。
ALT是反映肝实质损害最常用的敏感指标,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就可使血清酶增高一倍。
因此,谷丙转氨酶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检测指标[1]。
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
血清中ALT的正常含量参考值是:男9-55U/L,女8-36U/L(各医院的测试方法不同,参考值不完全相同)[2],且在接触化学品如四氯化碳、重金属、砒霜后,以及劳累、运动和喝酒后等情况下采血化验都能造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
所以患者在采血检验ALT时一定避开这些时间。
在ALT催化下,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发生氨基转移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1)
基于上述反应,临床检验常用的ALT检测方法有赖氏比色法、速率法和丙酮酸氧化酶法三种[3],式中的生成物丙酮酸通过不同方法显色,再用分光光度法检测ALT的浓度和活性。
1、赖氏比色法
利用2,4-二硝基苯肼与反应式(1)生成的丙酮酸羰基反应,碱性条件下生成暗红色的2,4-二硝基苯腙,通过比色卡进行判定浓度,也可以通过分光光度计在最大吸收波长445nm处检测吸光度,利用标准曲线法或标准对照法计算出丙酮酸的生成量,进而计算酶的活性。
此法具有操作误差较小,线性范围较宽,结果较为准确的优点。
2、速率法
反应式(1)生成的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LDH)的作用下还原成成L-乳酸,同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被氧化成为NAD+,NADH在340 nm处吸光度的下降速率和ALT 的酶活力呈正比,由下降速率可测出ALT活性。
3、丙酮酸氧化酶法
反应式(1)生成的丙酮酸在丙酮酸氧化酶的作用下通过氧气氧化成过氧化氢,通过过氧化氢氧化显色剂显色来间接测量ALT的活性,颜色越深则说明生成过氧化氢越多,即ALT活性越高。
这种方法测量速度快,但过氧化氢极易分解,且检测过程中易受到其它还原物质的影响,会使ALT检测结果偏小。
三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势,速率法是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和国家卫计委推荐的方法,目前临床检验应用较多。
不同方法检测ALT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检测试剂优化和方法改进等方面已有一些研究[4-6],检测ALT的方法将更科学,结果也更精确。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临床诊断意义
血清ALT单项指标增高,不能确诊为肝炎,需依据其他检验指标,并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来综合判断。
如果ALT值超过正常上限2-3倍,并持续两周以上,表明有肝胆疾病存在的可能,当乙肝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时,就应进行抗病毒治疗,转氨酶水平越高,说明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越活跃,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就越好。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LT水平升高不仅是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小组发现ALT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也是慢性系统性炎症的良好标志物,代谢综合征患者这两项指标显著升高[7],即ALT还与代谢综合征有关,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8],ALT 水平较高的人群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也相对较高,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需关注ALT水平,并与其他指标相结合正确评价代谢综合征。
综上所述,血清ALT水平与肝病相关性大,同时也与综合性疾病密切相关,血清ALT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肝病的重要指标,也可能成为代谢性疾病风险预测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程锦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学特征与miRNAs标志物的筛选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 杨宏云,李海霞,王学晶,等.健康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参考区间初步调查[J].检验医学,2010,25(10):761-764.
[3] 陈惠民,吴丽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种方法检验结果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382-383.
[4] 张建忠,沈春燕.辅酶磷酸吡哆醛的存在对三种生化检测系统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可比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1,22(2):108-110.
[5] 高朝贤,朱玉兰,陈钰婷,等.微板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0):2841-2842.
[6] 汪静,郭健,陈文祥,等.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酶学参考方法测定血清ALT活性浓度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计量,2009(9):75-78.
[7] 荣海钦.代谢综合征还是慢性炎症综合征[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1):3-5.
[8] 许敏锐,周义红,狄旭东,等.血清谷丙转氨酶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5):6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