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价值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价值理念

——福利多元主义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

田北海/钟涨宝

2012-9-17 15:49:10 来源:《探索与争鸣》(沪) 2009年8期【英文标题】The Value of Social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A

Four-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Welfare Pluralism

【作者简介】田北海,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武汉430070;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0

【内容提要】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社会共同责任本位为理念基础,通过社会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社会化和服务队伍的社会化,实现福利对象的公众化。在一个由国家、市场、社区和民间社会为主体的福利多元主义的四维分析框架下,社会福利社会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福利目标由最低标准向社会质量转变、福利对象由被动受助者向能动主体转变、福利主体由独力支撑到多元合作转变、福利机制由行政主导型向民主对话型转变,以及福利政策模式由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

【关键词】社会福利社会化/福利多元主义/四维分析框架

福利多元主义四维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福利国家危机,西方学者提出了“福利多元主义(welfare pluralism)的理论范式。福利多元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提倡福利主体与福利来源的多元化,倡导社会共同责任本位。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主张,罗

斯认为,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是国家福利、市场福利和家庭福利的总和。然而,纯粹由国家提供的福利可能导致“政府失灵”和福利依赖,纯粹的市场福利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单纯的家庭福利可能导致福利总量不足。为了纠正和补偿“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家庭失灵”,他提出要建立起一种国家、市场和家庭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提供福利的福利多元组合体系。[1]这是一种三分法的划分模式。

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以志愿者组织、非营利部门为代表的民间社会力量对社会福利的整合意义日益凸显。伊瓦斯提出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四分法模式,指出社会福利的来源有四个,即市场、国家、社区和民间社会。他特别强调民间社会在社会福利中的特殊作用——它能够在不同层次上,在基于不同理念上的政府、市场、社区之间建立联系纽带,使私人与局部利益和公共利益相一致。

借用这一理论,笔者尝试建立一种福利多元主义的四维分析框架(图1)。根据这一框架,在理想状态下社会福利由国家、市场、民间社会和社区四大主体共同提供。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一方面,不同福利主体的价值理念与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所扮演的角色和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不同福利主体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

图1 福利多元主义的四维分析框架

四维分析框架下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涵义

在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本质是以“福利多元主义”或社会共同责任本位

为理念基础的福利改革实践。从福利制度变迁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制度化福利体制,家庭是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前,与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也是城乡二元的:一元为在城市国有部门中建立的“单位包社会式”国家福利制度;一元为在农村建立的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家庭保障+集体保障”的传统福利制度。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国有部门而言,原有福利制度安排存在着“国家失效”的问题;而对于非国有部门来说,原有福利制度安排存在着“市场失效”和“家庭失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同时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在城市国有部门的“政府减负”,即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社会”、“企业包办社会”的福利模式;二是在非国有部门的“政府补位”和“社会介入”,即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度依赖家庭和社区的福利模式。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中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不仅是指社会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应由不同的部门共负责任、共同完成[2],还应包括福利对象的公众化。具体而言,社会福利社会化包括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福利对象的公众化和服务队伍的社会化。其中,福利主体的多元化是指社会福利应由国家、市场、第三部门和社区等不同的部门来共同提供,它包含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退出。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是指福利经费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筹募,既要防止因过分依赖政府而延续“政府包办社会”的格局,又要防止因过分倚重市场而导致社会福利市场性有余、福利性不足。[3]福利对象的公众化是指要改变过去社会福利仅仅针对体制内员工、“三无人员”、“五保户”、孤儿等传统服务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有需求的对象提供享受福利服务的各种机会。[4]服务队伍的社会化是指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扩大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规模,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倡导志愿服务的新风尚,形成一支宏大的福利服务

志愿者队伍。

概言之,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社会共同责任本位为理念基础,通过社会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服务队伍的社会化实现福利对象的公众化,即动员社会各部门力量,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专业或志愿服务,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成员的福利服务需要。

四维分析框架下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价值理念

如前所述,社会福利社会化本质是以“福利多元主义”或社会共同责任本位为理念基础的福利改革实践。社会共同责任本位倡导国家(或政府)、企业、个人及社会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主张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福利多元主义四维分析框架下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蕴含着如下价值理念:

1.福利目标——由最低标准到社会质量

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是指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的收入和服务保障,保障标准是其基本生活。[5]相应的,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民政部门兴办的社会福利生产企业,目的是帮助残疾人和优抚人员解决生活和就业困难问题;二是民政部门兴办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如敬老院、孤儿院、精神病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对象主要为丧失自谋生计能力的“三无”人员、残障人士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残人士,社会福利机构为其所提供的福利,仅限于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或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