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色彩的影评
影评:蓝色大门

影评:蓝色大门《蓝色大门》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色彩运用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整个影片以蓝色为主调,这种冷色调不仅令人感到冷静和宁静,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蓝色大门成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象征,他们试图通过这扇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帮助观众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出色,他们的情感和内心矛盾让我深感共鸣。
主人公约翰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子,他在蓝色大门前流连忘返,试图逃避现实的痛苦。
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孤独和困惑,而这种情感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观众不禁会思考自己是否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感,这种共鸣让电影更加打动人心。
另外,电影中的音乐也是其成功之处之一。
音乐的运用非常巧妙,它通过柔和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每一次约翰走近蓝色大门的时候,音乐都会在背景中轻轻响起,这种音乐的配合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纠结和追求。
最后,电影中的主题也是令人深思的。
《蓝色大门》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内心世界的电影,它还探讨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蓝色大门,渴望通过它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内心的平静。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思考的艺术品。
总之,《蓝色大门》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色彩运用、角色塑造、音乐和主题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思考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定义。
无论是电影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值得一看。
小学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评价

小学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评价色彩是美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小学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使用与表现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达。
下面将从对色彩的评价角度来探讨小学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表现和评价。
首先,颜色的鲜艳度和明度是评价作品色彩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颜色鲜艳度指的是色彩的纯度和鲜亮程度。
在小学美术作品中,鲜艳的颜色可以吸引观众的视线,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柔和的颜色则可以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明度指的是颜色的明亮程度,亮度适中的颜色可以带来明快的效果,而过于明亮或过于暗淡的颜色则可能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
其次,色彩的对比和配合也是评价作品色彩表现的重要方面。
色彩对比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明暗、冷暖和纯度等方面的差异。
对比鲜明的色彩可以让作品更具张力和立体感。
颜色的配合则是指颜色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作品中使用相近颜色配合,可以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而作品中使用对比强烈的颜色配合,可以创造出强烈的冲击力和视觉冲突。
再次,色彩的应用与运用也是评价作品的重要依据。
在小学美术作品中,色彩要根据主题和表达的内容来进行运用和应用。
例如在绘画自然风景时,应该注重色彩的真实性,正确表现大自然的色彩;而在绘画动物时,可以采用夸张的色彩来突出其特征和形象。
此外,小学生在创作中也可以尝试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可以通过运用与主题表达相符的色彩,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最后,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联也是对作品色彩表现评价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红色可以表达热情和活力,蓝色可以表达冷静和安静,黄色可以表达快乐和温暖。
通过巧妙地使用色彩,可以使作品更有感染力,更贴近小学生的情感和内心。
总之,色彩在小学美术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色彩的评价主要从颜色的鲜艳度和明度、色彩的对比和配合、色彩的应用与运用以及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等方面进行考虑。
影评中色彩简短的定义

影评中色彩简短的定义
影评中色彩的定义: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
色彩出现在影评中的几种情况
1、色调:指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
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2、局部色相: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
如一朵红花,一件女人的白裙等等。
红色: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温暖、热量、生命、真诚、热情、兴奋、激动、吉祥、警示、危险、革命、紧张紧张。
黄色:富贵、权利、皇室、光辉、快乐、统治、神圣、丰收治、神圣、丰收。
蓝色:寒冷、抑郁、忧伤、深邃、无限、幽静、空间、冷静。
绿色:青春、生机、鲜活、平静、和平、希望、稳定。
紫色:华贵、严肃、神秘、娴静、柔和、庄严沉稳、幽婉。
红白蓝影评

从《十诫》到《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再到《三色》,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全球观众。
基耶斯洛夫斯基喜爱突出事件、淡化情节,以角色的互动刻画人物形象,探求角色的内心世界,关注角色的个体命运,在此基础上抒发自己对人类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提出对自由、对人性、对道德、对法律、对迷信等的质问。
虽然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最终不能解决这些质问,但其电影在焦虑不安的同时展现出一抹温暖的人性关怀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也使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脱离了偏激色彩,走向辩证的一面。
众所周知,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分别探讨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主题,而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中带有强烈政治性的口号。
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将这三个口号所代表的影片处理成政治电影,而是就颜色论颜色,即利用电影的视觉效果将其直接演化,如《蓝》中到处是蓝色的物件,蓝色的糖纸、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水晶串珠,连镜头都用蓝色、绿色的滤色镜处理。
《白》和《红》也是同样。
三部影片,三种不同的颜色基调。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一书中说:“这一演化使得影片的主题脱离了政治,提供了表述个人化命运的可能”。
而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也认为,对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在今天有什么作用,更多是“在人性、隐私及个人的层面上,而不是从哲学的层面,更不用提政治的和社会的层面了。
”《红白蓝三部曲之红色》在光线和取景上比另外两部更讲究,每一场景都会有意味深长的镜头出现,尤其是色彩,几乎被当成一种语言在使用。
红色的车灯象征危险;咖啡店榨汁机上的红色樱桃象征精神创伤;红色夹克象征记忆中的爱。
另外,夺目的吉普,小店的招牌,那本砰然坠地的书的扉页,动物医院里的半扇虚掩的门,庞大广告街景,灾难后屏幕上定格的现实与过去惊鸿一瞥。
这些奇异地融合在影片中的红色不时提醒我们:影片传达的本质内容正是这不经意中出现的醒目的“红”,深情的博爱的红。
《红蓝白三部曲之白》又名《白之迷情》在法国的红白蓝三色国旗中,白色象征着平等,影片通过男主人公对尊严和平等的追求其中夹杂着如蛛丝般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来揭露人性中扭曲丑陋的一面,最后象征着平等的白只溢流下对人性苍白的无奈控诉和白色诡异的荒唐。
影片分析色彩

23
五、电影创作中的色彩处理
• 1、总的色彩风格 • 根据影片的风格,确立色彩的风格。 • A、纪实风格: • ①影片的总的色调、和被摄物的局部色相,应该与生活中
• ②一个段落: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 穿一个段落。《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 ③一个场景: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 穿一个场景。
• 《日瓦格医生》:帕沙和拉拉在小屋的火边, 桔黄色的暖色调。全片则是冷色调。
• ④一个镜头: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 穿一个镜头。
• 色调在电影中出现,通常是通过布光(彩色 光)、胶片的特殊选择,以及胶片的特殊洗 印来达到的。
•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 《鸟人》蓝色冷色调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日瓦格医生》、《悔悟》中偏蓝的冷色调,体
现了红色俄国对人性的极大的压抑。 • 《黄土地》中桔黄色的暖色调,则反应出了创作
者对我们这块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 《鸟人》:“鸟人”在海边的蓝光中“飞翔”。 •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
4
• (2)色彩的明度:也称色彩的亮度。也就是色彩 的明亮程度。色相环中黄色最亮,蓝色最暗。
• (3)色彩纯度:也称色彩的饱和度。通常是指色 彩的鲜艳程度。三原色的彩度最高,无彩色的彩 度为0。
• 在色彩当中,某一种颜色的消色成分(即黑、白、 灰)越多,该色彩就越不饱和,越不鲜艳,也就 是说该色彩的纯度越低;相反,消色成分越少, 色彩就越饱和,越鲜艳,纯度也就越高。
8
•暖 • 所有含有红色的颜色都能表现温暖的感觉。此种色彩本质
影评中关于色彩的名言

影评中关于色彩的名言1. “色彩是电影的灵魂。
”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2. “色彩是电影的语言。
” - 朱塞佩·托纳多雷3. “色彩是电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 - 斯坦利·库布里克4. “色彩是电影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
” - 玛丽·哈里斯5. “色彩可以使电影更加生动、更加真实。
” - 米洛斯·福尔曼6.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富有情感、更加感性。
”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7. “色彩可以传递电影中的情感和意义。
” - 法兰西斯·福特·科波拉8.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力量、更加震撼。
” - 奥利弗·斯通9.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视觉冲击力。
” - 罗伯特·阿尔特曼10.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深度、更加有层次感。
” - 安吉·李11.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气氛、更加有魅力。
” - 罗杰·艾伯特12.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个性、更加有特点。
” -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13.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韵律、更加有节奏感。
” - 昆汀·塔伦蒂诺14.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对比、更加有对比度。
” - 大卫·芬奇15.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意义、更加有内涵。
”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16.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视觉美感、更加有审美价值。
” - 彼得·杰克逊17.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创意、更加有想象力。
”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8.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艺术性、更加有文化价值。
” - 安德鲁·斯坦顿19.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启示、更加有思考价值。
” - 克里斯托弗·诺兰20. “色彩可以让电影更加有个性、更加有魅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色彩与隐喻)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浅评色彩与隐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运用色彩对比和隐喻设置表题达意,非常精准。
色彩对比凸显女性角色的畸形心理。
院子里灯笼的冷色和暖色对比明显,红就红得烈,黑就黑得惨。
灯笼挂得越高,照得越亮,女人们的心就越黑暗,灯笼成为女人飞蛾扑火的诱饵,这种大红色的热情和喜庆,变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
庭院就像一个深渊,正如片中陈老爷的面目身影般难见其形。
但是红色的灯笼里面承载了四个女人的梦想,确切地说还有一个丫鬟的白日梦。
可是,这种红色的梦只能是暂时的,留给她们的没有红灯笼的黑夜之梦却是永久的。
实际上黑暗的势力在操控着这一群人的命运。
在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中,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她们无处躲藏。
这里的红灯笼不单纯是为了追求造型感和视觉元素,确切来说它更是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就算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也是与点灯息息相关的,谁能争取到点灯谁就有权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与快感。
因此,在陈家大院里,几个活在绝对封闭空间里的女人为灯而疯狂。
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位于老爷之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老爷,争相为老爷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灯笼之下的她们生活的核心内容。
对点灯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生存的渴望,但男人并不这么想,老爷不可侵犯的权威已在太太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她们愿意沦为礼教的被指使者,乐意接受老爷的肆意摆布和蹂躏。
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的生存之“道”。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也可以解读为“性”或者是女性的生存状态。
“性”在她们的生存过程中以一种手段的形势出现,她们最终想要得到的绝不是一场男欢女爱,而是渴求欢爱之后的身孕。
她们想要的是男孩,有孩子才能保证自己以后的生存。
红灯笼的挂起正表现了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与成立。
太太们自己无法生存,全部依附于老爷的宠幸和关注,老爷的到来、性事的发生才是生存的资本。
女人的色彩观后感影评

女人的色彩观后感影评《女人的色彩》是一部由在熙、李水京和沈智浩等主演的爱情电视剧,该剧在网上的评分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01我今年一定要完整的看完一部韩剧,握拳TvT是说其实才刚开始两集实在是不该这么不厚道的怀疑,可是这真的不是挂着在熙在卖拉拉么?!如果是的话早点吱声啊,该洗洗睡的就让我们早点洗洗睡了,别拖到最后跟灰姑娘的姐姐似的,骗去好大一块感情,编导的那小媳妇样儿还整的比观众还要委屈。
其实我真的特别喜欢这种冤家重聚斗嘴然后节奏还又快又麻利的剧情,有一点点“当年爱你在心口难开所以如今才恨得要死”的感觉最好看了。
弄拧了的浪漫比直接悲剧更瘆人,可是磕碜了这么多年如果还是没能放下这个结,也就说明如果把这拧了的地方解开,那一气释放出来的感情还不像个压力锅似的,从里到外都已经熟透了,而且还一定喷得比烟花还灿烂。
重点是会因为这是失而复得的感情,所以更显得弥足珍贵和持久……所以这个故事的前景是多么的光明哪……只要别弄拧成拉拉……如果挂着在熙结果跑去卖拉拉的话,这事儿就太不人道了T_T太~不~人~道~了~啊~(唱戏呢我=_=)在熙那大长腿再加上不薄不厚密度刚好寸金寸肉的小身板儿,本来穿起三件套来就特别显得称头,当完兵又带出一身的挺来,套个小马甲一收腰就更是活脱脱一股架势,档都挡不住的跟沸水似的不停冒泡。
难得的是再加上在熙特有的那种奇特的一点都不招人烦的烧包,外加小闷骚的感觉,明明很可爱却又有哪里透出本性的锋利来,特别男人。
然而半生半熟的半童颜又恰到好处的勾出一点调皮来,于是外面一身的小烧包气质都仿佛天生包裹着凌厉和心机。
他不复杂,但是其实很深沉,不透明,但是当他愿意,会露出稚气;不安静,不代表他没有不动声色的工于心计,不吼叫,当他要表现真的怒极或伤心;他也不刻意扮丑或是太过夸张搞笑,运气、相貌、能力、天时和人和,他样样都用得很嚣张,但是又很懂张弛有度,十成十的努力后面是锋利刚硬的内里和柔软的谦逊,所以他当年也算一步登天,但是一路走来却人人都服气,因为他值得起。
《南京!南京!》影评构图色彩方面

战争与人性——浅析《南京!南京!》的艺术手法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一场泯灭人性的战争——南京大屠杀,永远是中国历史中,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而《南京!南京!》就是反应这段历史的很好的战争题材电影。
导演不仅在再现南京沦陷场景的同时,融入对影片戏剧化效果的表现,使得本片影射出更多的对生命、战争和对人性的深刻发掘。
影片不仅表现出深刻的战争含义和对人性思考,更多的体现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别出心裁。
首先,从色彩上看。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电影的长期发展中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和表意性得到众多导演和观众的青睐。
而《南京!南京!》中,黑白影像作为本部影片的基本基调,更为真实的展现那一幕幕令人难忘,而又惨绝人寰的战争场面。
既在生理上给受众沉痛的感觉,又营造除了一种令人警醒深思的情绪氛围。
让广大观众不仅是观影,更多的是能够从影片中得到对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生命是脆弱的,人性是灰色的,这种黑白色彩基调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可见本片中,导演陆川对色彩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
另一方面,本片的构图也是一大艺术亮点。
首先,《南京!南京!》中的构图中有一部分不规则的开放式构图,即是拍摄对象在摄影机中的影像或者摇动,或者不完整,观众必须跟着主体的动作趋势,才能够理解画面的内容,有时只能够跟随不完整人物背影的前行来想象故事的情节和导演的构思寓意。
比如,日军对被俘虏的中国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集体扫射屠杀时,运用了这种构图方式,一种不规则,摇晃的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很好的营造出一种生死危机之感。
其次,本片中有一个堪称经典的长镜头的运用,效果着实突出。
唐先生被枪决的场面里,在长达3分钟的定格拍摄,电影构图的画面看似有些松散,凌乱。
任人物在画框里自由移动,导演放弃了对内部秩序的经营,注重了对电影真实性的还原,使得唐先生被枪决的场面一气呵成。
当观众看到镜头结尾伊田站在镜头前端,后景是唐先生垂头的尸体时,不仅能够真切感受唐先生被杀的整个过程场面,更能够带给自己沉重而又悲愤的心灵震撼。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色彩与情绪变化 影评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色彩与情绪变化《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一部在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上非常直接的电影,有三个部分的色彩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部分是威利·旺卡的童年回忆。
万圣节那天,幼年的威利·旺卡带了一大盒糖果回家,但是他的牙医父亲对糖果十分厌恶,在父亲扔掉糖果之前,画面是彩色的——调皮可爱的橘黄色南瓜灯,温暖的壁炉,五颜六色的糖果。
而在父亲把糖果一股脑全倒进了壁炉,小孩子简单的快乐被熊熊火焰烧光后,关于童年的回忆就全部是灰色的了。
第二部分关于威利·旺卡的早期开放式巧克力工厂。
威利·旺卡刚开始只经营一家糖果小店,小店里陈列着五光十色的漂亮糖果,店员们穿着红白相间的制服,热情而忙碌,这时的色彩,活力而有朝气。
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直到他决定开一家巧克力工厂,从工厂剪彩那一刻开始,钢筋水泥的灰色成为了电影的主色调,这样的色调似乎暗示着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果然不久之后,工厂里就有人泄露了威利·旺卡的巧克力秘方,导致营业额迅速下滑,随后,威利·旺卡宣布永远关闭巧克力工厂。
从这个时候开始,小镇再也没有被点亮过,只剩黑色的工厂,白色的雪花,红色的巧克力包装纸。
灰蒙蒙的色调彰显了工厂的不幸遭遇与威利·旺卡的失落伤心。
第三部分是威利·旺卡后期的封闭式巧克力工厂。
威利·旺卡在古怪而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造成了他孤僻敏感的性格。
因此在重建糖果工厂之后,他一系列无处发泄的情感就外化成了那个色彩斑斓到有些夸张的糖果世界。
在色彩应用部分的第二小节,威利·旺卡前期的巧克力小店中,虽然糖果也是五颜六色的,但是其中有白色做中和调节,而且最主要的是,那是热闹的,有人气的彩色,代表着接纳和愉悦。
但是后期威利·旺卡的糖果世界,使用的颜色均是浓度和对比度非常高的大红色、大绿色、深咖啡色等等,这些情绪性极强的色彩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暴力而焦虑的感觉。
红色沙漠色彩影评葛艳

红色沙漠色彩影评葛艳《红色沙漠》是意大利现代主义导演XX19XX年拍摄的作品,也是其第一部彩色电影,被誉为电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该片获得第XX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因车祸受到刺激而心理失衡的女人,以其病态视角观察周围生存空间的故事。
影片最令人称道的是色彩的超现实运用,每种色彩都成为特殊的意象带给人不同的主观感受,正如XX评价的“色彩环境成为了剧中的一个人物”。
自然色彩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反映,不会随着观察者内心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而《红色沙漠》中,导演对色彩创造性地运用,将房屋树木、工厂等环境重新上色,根据剧中主人公XX的主观感受来改变片中色彩,从而创造出XX视角的现实世界。
观众所见色彩与剧中主人公所见色彩相同,从而引发心理共鸣,获得带入影片的观感。
本文从黄、蓝、红三方面浅析影片中独具匠心的色彩意象。
色彩作为影片的造型元素,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片中大量出现的黄色意象,象征着污染和衰落,隐喻了现代人在情欲和物欲上的堕落。
黄色是一个可见度高的色彩,常常起到醒目、引起注意的作用,片中黄色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
首先来看黄旗。
停泊在木板房附近的油轮上升起了一面黄色的旗子,它是一种流行病的检疫标志。
黄色旗子的出现导致主人公XX的焦躁不安和众人的恐慌,可怕的流行病在未入侵人的肉体之前,已经像瘟疫一样在人的心灵上传染。
再来看黄色的育儿室和服饰。
儿子XX所在的育儿室主色调为黄色,代表了他对母亲XX的欺骗。
XX告诉妈妈他的双腿没有知觉,令XX焦急万分。
可是在没人的情况下,XX却自己拿玩具,发现此景的XX心灵遭受重创。
儿子黄色的外套和丈夫黄色外衣、手套,色彩的一致性反映了他们对待XX态度的一致性。
两人曾经一起用蓝色液体涂片愚弄她,这一次儿子假装瘫痪使她更加心理失衡。
她伤心地跑出去,画面只剩下黄色、蓝色组成的色块,令观众以XX的视角审视世界。
无助的XX奔向XX住的旅馆,就在她推开旅馆大门时一辆黄色汽车一闪而过,提示着观众将要发生的事情。
红高粱电影影评

[标签:标题]篇一:《红高粱》影评范文《红高粱》影评范文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不俗的效果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色彩实际上是包含在造型艺术里的。
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造型的功能。
但是本文为了突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色彩运用,特别地将色彩单列出来进行论述。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
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不光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的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在《红高粱》中,电影造型的精巧几乎成为张艺谋在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追求。
《红高粱》的追求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粱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
《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原始生命力的蓬勃旺盛和热烈张扬。
"颠轿”一场戏:黄土高原的空旷,崎岖的道路,滚滚的黄尘,轿夫近似疯狂般的野性舞蹈,以及轿中“我奶奶”的表情,鲜活的呈现出了一种张扬生命的力量。
颠轿是一种狂乐的纯自然的表现,光头的汉子有在异性面前表现的强烈欲望,在空旷寥寂的黄土地上的那种狂热是缺乏理性的、完全凭感觉的、粗糙的、原始性的情绪自然地表露。
“酿酒“一场戏:通过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热气腾腾的气氛,来表现一种强烈的力量美。
“野合”一场戏:高粱地里的高粱在风中狂舞不止,心跳似的鼓声和呐喊似的唢呐声拔地而起,热血男女激情云雨,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人性的解放和爱的觉醒。
影评-《暖》色彩分析

影评-《暖》色彩分析霍建起的《暖》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哀而不伤。
就是那么的,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遗憾,仿佛是谁在年华流逝之后娓娓道出的往事。
就像一首散文诗,那是曾经美丽的错误,人只是匆匆的过客,而不是谁等待了一生的的归人。
电影的名字叫《暖》,可是从一开始却是一组冰冷的画面,从灰绿色的远山到阴沉浓重的雾霭,接着镜头一转,出现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便是多年未归的井河,随着镜头的拉伸,人影逐渐变小,全景是山村的绿的有些压抑梯田,开篇就奠定了电影全片的基调,使得人们一开始便进入了有些哀伤的情境。
井河在桥上遇见暖是故事真正的开始,木桥的摇晃使得原本跛脚的暖走得更加费力,哗哗的流水任自留去,流水的出现正预示着人物的命运,在这里,流水起到了象征的作用,同时也把井河的记忆带回从前。
电影的画面以及色彩也在此时开始有了变化,现实中的画面总是灰暗潮湿,阴郁压抑,当井河打算留下来的时候,导演在这用一个脸盆做为过渡,回忆从盛满水的脸盆里汩汩的流出,很明显是引用塔尔科夫斯基《镜子》里面的场景,引起了下面的回忆。
随着镜头转向记忆中的家乡,电影的色彩也跟着鲜活了起来。
映入眼帘的是丰收的场景,大片金黄的稻草堆,人们荡秋千嬉戏玩乐的场面,阳光似乎第一次明朗了起来,天空的颜色是晚霞的淡红色。
镜头在现实与回忆见不断剪切,斑驳的墙壁,潮湿阴暗的巷子,青灰色成为现实的主色调,与回忆的暖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仿佛鲁迅笔下的《故乡》,孩提时代只有在记忆中是最弥足珍贵的,现实中只能是破败的茅屋,生疏的面孔。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色彩是电影中人物内心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电影隐喻作用的伏笔。
电影中曾出现了四次明显的红色。
在记忆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以暖为视角,出现在小武生身上的红色衬衣,这件红衬衣的出现打乱了暖平静而又单调的生活,在暖的内心泛起了阵阵涟漪,这件红衬衣与小武生给暖画的脸谱一同成为了暖内心深处美好的回忆和痛楚的伤疤。
值得注意的是小武生穿着红色衬衣出现的时候,井河也穿了一件红色的内衣,不过井河的红色始终没有彻底的表露出来,总是被外衣的灰色包裹着,似乎也正预示着他与暖不可触及的关系,始终是隔着一层的。
淑贞影评关于颜色的分析

淑贞影评关于颜色的分析
就东方而言,从古到今,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了多种含义,其中文化地域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地方的人对色彩的解析看法不一样。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徽派建筑,白墙灰瓦,形成一种独特的理念。
一般在描写古代电影中,如出现黄色,必是身份的一种高贵象征,红色是仅次于黄色的一种地位象征,而平民只能穿着青灰色的服装。
在西方的电影中,也有类似于此的等级划分,中世纪后期,以紫色为尊,其次就是金、银、红,地位低下的人只能穿着黑、褐色的服装。
但色彩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着重的色彩也不一样,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时代里代表了不同种类的人。
就如绿色,在之前的时代,并没有发现对这一颜色的着重,但在现代电影中,绿色有着特殊的表达,它可以代表一类人---军人,白色代表了医护人员,也就是白衣天使。
一般将色彩与电影主题结合得很好的创作作品,基本都能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浅析色彩与主题传达1999年上映,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主演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获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湖南西部地区的一片山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接班的儿子穿山越岭熟悉邮路的故事。
整体影片完美运用画面色彩的和谐配比,将山中美景与影片情节完美结合,通过描写父子二人消除隔阂的过程,展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两代人中亲情的碰撞、事业的传承、乡邮路上感悟人生的主题思想。
幽绿山野间的思念之情。
在《那人那山那狗》影片中,父子熟悉邮路的过程里,一位等待孙子来信的老人坐在破旧的板凳上,老人的背后是晦暗黑色的狭小房屋,眼前却是山中欣欣向荣的一片翠绿。
这种反差颜色的设置,无形中给影片中的孤独老人形象增添了一份冷清之感,极大地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寄情于此,心系于人,但同时也暗示着直面生活终究充满希望的主题思想。
告别阴郁的黑色,迎来生机勃勃的绿色理想生活。
同时,父亲的服饰背包等细节设置也采用舒适清爽的墨绿色,众人与外界的往来就凝聚在这充满希望的绿色邮包中,父亲放不下的不只是山中这条陪伴自己二十几年的邮路,更是这闭塞的群山中家家户户祖祖辈辈的期望。
像是父亲的一句台词设置“谁说他们除了山什么都没有,他们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了”。
红焰篝火中的纯真爱情。
山中热闹的喜宴让儿子与心上人尽情歌舞在赤色火光中,整体画面通过色彩的调配烘托出欢快的氛围。
大胆采用了看似与整体影片色调不太融合的暖色调,在以群山作为背景的文艺片中,蓝色绿色的主色调与红色的搭配却显得异常的和谐唯美,暖调的颜色搭配动人的歌舞,给人一种醉醺醺的温暖感。
同时用双线交叉的手法回忆了父亲的爱情,同样运用暖色红色制造一种朦胧暧昧之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对纯真爱情的心向往之。
激情的红色画面中,父子间展开对于爱情的深刻讨论时,两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
罗拉快跑影评

《罗拉快跑》色彩分析《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于1998年创作的电影作品。
该部影片融合了动画、电脑游戏、MTV、黑白与彩色、高速摄影、快慢和分割镜头等众多风格,是一部融合了形式与技术的优秀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整个电影看下来就像是在玩一场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游戏。
更为重要的是,我喜欢影片中的那个有着红头发的主人公罗拉,那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英雄气概的女子。
因此,我决定对本部电影进行视觉元素中的一个点-------色彩进行分析。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既是构成电影艺术形式美的一种表现因素,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张艺谋曾经说过:“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在《罗拉快跑》这部影片中,导演突出使用了三种颜色:红色、黑色、白色。
这些颜色对整部影片具有重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就说说该部影片中是如何使用颜色的。
首先,我在此罗列一下本部影片中出现的人或物的颜色主人公罗拉的人物造型是卡通画的:红色的头发、蓝色的上衣、灰绿色的裤子罗拉的电话:红色。
救护车:红色急救车上救生员的服装:红色装着抢劫得来的钱的袋子依次是:红色、绿色、金色偷车男孩上衣:红色超市外的挂钟:黑白色分针:红色超市名字:红色曼尼的上衣:黑色曼尼的电话:黑色父亲的服装:黑白相间父亲情人的服装:黑白相间母亲的服装:白色修女的服装:黑色银行警卫的服装:黑色盲妇的帽子、眼镜:黑色盲妇衣服:米白色梅耶叔叔的服装:灰色搬运玻璃的工人服装:黄色赌场售票员服装:黑色赌场内大多数人物服装:黑色从我以上罗列中,我们不难看出:罗拉以外的多数人的装束都是黑白色,他们生活在一个暗淡、缺乏激情的黑白世界里。
而罗拉与他们不同,罗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激情,那鲜艳刺目的红头发,犹如奥林匹克运动员手中的火炬,在风中不停地奔跑,不停的燃烧!象征了一种向上、向前的力量。
然而红色也象征着不安、焦躁和危机,红色的电话、罗拉奔跑时背景街道的红色,偷车男孩的红色衣服,撞碎玻璃、撞死曼尼的红色急救车以及急救车上救生员的红色衣服等,一连串的红色,表现世界的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关于色彩的影评句子

关于色彩的影评句子
《黄xx》由于色彩的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问世,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如果说,彩色电影之前的黑白电影是象劳逊所说的“摄影实际上是一个用光线进
行绘画的过程。
”那么,黑白电影之后的彩色电影准确地说应该是“它不仅是用光线,而且是用色彩进行绘画的过程。
”
《xxxx日子》,写怀旧,用昏黄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香x》,写悬疑,全片冷色调。
《黄xx》,写对土地的爱,桔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鸟x》蓝色冷色调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xxx医生》、《xx》中偏蓝的冷色调,体现了红色俄国对人性的极大的压抑。
《黄xx》中桔黄色的暖色调,则反应出了创作者对我们这块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春光xx》:色调在一部影片中,最有利于表现的是作者的情绪、情感、和作者心中的诗意,并且有利于使影片形成一种独到的、隽永的韵味和风格。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影评:她的色彩,是他的全部色彩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影评:她的色彩,是他的全部色彩《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影评:她的色彩,是他的全部色彩导语:他是个固执的、暴躁的、内心封闭而孤独的倔脾气。
可他又坚持原则,内心柔软。
父亲去世后,他去交还父亲预支的半个月薪水;他因帕尔瓦娜受到后面司机鸣笛的惊吓而愤怒;想吞枪自杀,却怕枪声吓到沉睡中的猫。
今天本店铺就为大家分享几篇这部温情可爱电影的影评吧,希望你会爱上这部电影……寂寞孤独常常会让人致郁,而身边不管是亲人还是爱人还是朋友,都是必不可少的。
谁都不能独活。
当我们老去,在暮年之时失去曾经的依靠与信念时,我们应当选择如何去生活?这部电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要被这样一个书名蛊惑到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仿佛是一本求死之书,悲伤,灰暗,沉痛...不不不,当然不是这样!原文的书名是A Man Called Ove,“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就这样,没有“决定去死”。
这么一看,这部电影应该讲的是欧维的一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确实说了他的一生。
但是,我们的叙述从他的老境(59岁)开始,从他最孤独的时候开始。
半年前,欧维的妻子索雅死了。
他认为他的生活也没了。
他每天早上六点差一刻起床,煮好两人份的咖啡,巡视整个小区,默默地给垃圾分类,把乱放的自行车放回车库,看看有什么不合秩序和规矩的事以及人,尽量纠正。
巡视完了之后他回到房间--她的照片和物品依然照旧摆放,仿佛她在注视他每日的每时每刻。
他在她的注视下起居、行走、吃喝、骂骂咧咧、怒气冲冲;他在她的注视下自言自语,也对她叨叨念念。
他会定期买粉红色的花去看望她的墓地,跟她说话,话不多。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这样的日子他不认为这就是生活。
在遇见她以前,他也过着类似的日子;在遇见她以前,他也认为自己没有在生活。
欧维就像万万千千性情沉默而坚忍的人,跟随沉默而坚忍的父亲长大,继承了不仅是他的性格,还有技术,以及人品。
十六岁头上父母双亡,他倒没有怎么惊惶。
冬去冬又来色彩灯光影评

《冬去冬又来》影评《冬去冬又来》是一部以中日战争末期为背景的电影,在人物的刻画方面,它意识到了这类电影下人物脸谱化的问题,并试图规避。
《冬去冬又来》在立意上既藏了它的影子(它们的相像之处即两者都是反英雄的),又欲图脱离它的影响打造另一种风格。
《冬去冬又来》的场景不多,将主要范围缩小在生活了一家五口的院子中。
但观众不妨将这整个家庭看作东北的缩影,和导演一起借家庭关照东北、关照历史。
它的故事围绕着宗族的血脉传承展开,尴尬与小戏谑层出不穷,这是导演在尊重时代环境的同时对家庭伦理回以的细微嘲弄。
“生子”已是一个极小的切口,仿佛在那个“血脉传承”的核心背后,战争只是一道阴影,而非整个悲喜剧的主角——可见《冬去冬又来》并非有志于讲述“大物语”。
在大物语已经瓦解的当下,导演意图消解崇高的空洞,启用另外一种更隐晦的手法——他试图隐藏战争,正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战争。
《冬去冬又来》所呈现的玉音放送是被剥离了图像的影像,是一个带着声音的面向观众的黑洞,正如最初天皇宣讲战败的方式是通过收音机而不是通过电视那样,在接受战败这一信息时,直击人心的媒介首先是声音,而不是图像。
不同于《鬼子来了》中客观的演绎“听者”的影像,《冬去冬又来》以直接抹除图像的方式,令声音——玉音放送的能效最大化,并以此挤压电影内每一位静听它的人物,挤压座位上每一位静听它的观众,并借由黑暗的至纯为观众提供更广袤的想象空间。
《冬去冬又来》正是以坤儿的失声揭开了战争时期的女性作为第二性与附属者的悲哀。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冬去冬又来》是一部封闭的电影,它与一个封闭、没有出口的女人有关,与一个封闭的院落有关,与一个封闭的季节轮回有关。
导演刑健的上一部作品《冬》曾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大抵是有商业上的考量,《冬去冬又来》中的长镜头不再令观众那么难耐。
从《冬》到《冬去冬又来》,此处何尝不是一种季节回环?去看一看雪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影像的色彩
色彩无疑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绘画中,凡高认为色彩高于一切。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的心理及情绪带来不同的反应。
科学家的归纳是:
红色:象征着生命、血、朝气蓬勃、爱情、暴力、革命……
黄色:象征着阳光、欢乐、温暖、享乐……
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
紫色:象征着高贵、牺牲……
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高雅、忧郁、浪漫……
当然,除了整个人类对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应之外,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的不同,他们对色彩可能也会有他们独到的反应。
如中国人对黄色有一种他们特有的情感。
《黄土地》
由于色彩的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问世,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如果说,彩色电影之前的黑白电影是象劳逊所说的“摄影实际上是一个用光线进行绘画的过程。
”那么,黑白电影之后的彩色电影准确地说应该是“它不仅是用光线,而且是用色彩进行绘画的过程。
”
彩色电影出现之后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样经历了一个“不讲究”──“讲究”──“不讲究”的过程。
一、色彩出现在电影中的几种情况及作用
1、色调
色调: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
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色调出现在影片中的几种情况:
①、整部影片: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整部影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写怀旧,用昏黄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香水》,写悬疑,全片冷色调。
《黄土地》,写对土地的爱,桔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②、一个段落: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段落。
《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是灰色的
③、一个场景: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场景。
《三傻大闹宝莱坞》:讲RAJU家世时
④、一个镜头: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镜头。
色调在电影中出现,通常是通过布光(彩色光)、胶片的特殊选择,以及胶片的特殊洗印来达到的。
在电视剧的制作中,电视剧的色调处理除了采取用布彩色光方法之外,还可以用调整摄像机的白平衡来达到特定的色调效果。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日瓦格医生》:帕沙和拉拉在一起。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鸟人》蓝色冷色调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日瓦格医生》、《悔悟》中偏蓝的冷色调,体现了红色俄国对人性的极大的压抑。
《黄土地》中桔黄色的暖色调,则反应出了创作者对我们这块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鸟人》:“鸟人”在海边的蓝光中“飞翔”。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甚至是导演风格
《重庆森林》:
《春光乍泄》:
色调在一部影片中,最有利于表现的是作者的情绪、情感、和作者心中的诗意,并且有利于使影片形成一种独到的、隽永的韵味和风格。
2、局部色相
局部色相: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
如一朵红花,一件女人的白裙等等。
局部色相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主题作用。
如果说色调的作用主要是表现作者的情绪、作者的诗意、并使影片形成一种独到的韵味和风格的话,那么,局部色相的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主题方面。
《黄土地》:红盖头、红被、红衣、红对联、红标语……
《红色沙漠》:红墙、红机器、红木板、红色的火焰,女人的绿衣……
《爱情的故事》:女主角詹妮开始她的帽子是玫瑰红,她到男主角奥利弗的家的时候,四处都是大片的纯红色。
后来,詹妮得了白血病,红色也逐渐减弱,最后,只剩下病房中一簇紫红色的花簇。
《鸟人》主人公蓝色的服装表现他的浪漫。
同时,鸟人服装的蓝色也有变化。
开始是蓝色格子上衣,后来衣服是全部蓝色。
《黑炮事件》:
该片的影评中大多评论的是影片中的黑白对比:
会议室中一切都是白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
只有人的头发和挂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其实,《黑炮事件》是一部政治电影。
影片中制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贯穿全片的红色:红色本身在中国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颜色。
首先它在中国是革命的颜色、中国**party的颜色(红旗、红色政权、红色江山),而红色本身的色彩指向则是鲜血、危机、危险、和暴力,故十字路口有红灯,公路上红色的路标表示着“停止”。
《黑炮事件》就是聪明地利用了红色的这种复杂性。
主人公赵书信的身边,总是伴随着红色,而且出现得比较自然,不易被人觉察。
邮电局:高男人的红背心,女人的红伞,警车的红灯、红轿车、红裙子、红路标、红机器、“阿里巴巴”的红光……party委办公室的红色桌布。
结尾的红太阳的特写。
《罗拉快跑》:
影片的制作者为了强调罗拉,赞美罗拉,为了把他衷爱的主人公罗拉从影片众多的人物中突出出来,影片红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②、剧作作用。
局部色相是电影叙事的主体和核心。
《蓝色的女人》:
电影《蓝色的女人》中,局部色相是电影叙事的主体和核心。
或者说,电影《蓝色的女人》就是一个局部色相的作业
3、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现
让同学讲好的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现的例子。
黑白片、彩色片在电影中交替出现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的心境: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恋人曲》:
《伊豆舞女》:
②、表现作品的主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三种:黑白、彩色、桔红。
用“黑白”来批判战争;用“彩色”来赞美和平;用桔红色来表现一种非现实的、浪漫的幻觉和想象。
《恋人曲》:
《伊豆舞女》:
③、剧作结构的处理:
《开罗的紫玫瑰》:
黑白:电影……(银幕上的、理想化的、艺术的)
彩色:现实……(生活中的、非艺术的)
《舞会小提琴》:
黑白:导演拍这部影片的过程;
彩色:所拍的电影。
《蜘蛛女之吻》:
A:黑白:瓦罗丁的幻觉(抽象的、象征性的──最高层次)
B:桔红色调笼罩的:莫利纳编的电影(浪漫的、艺术的、经过人为加工的)
C:彩色:现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彩色电影。
作为影片结束的“尾声段落”,却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出现的。
与整部影片的耀人眼目、五彩缤纷的彩色相比较,黑白片的简单的黑白二色的出现,使人不禁为之一震。
首先,简单的黑白二色,是影片制作者对过去了的、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赞美和怀念。
其次,黑白二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色彩构成。
我们生活在一个彩色的世界中。
所以,这里的黑白二色是影片制作者对生活的升华和提炼。
或者说,这里的黑白片,使影片中的最后段落,脱离了影片的叙事层面,达到了象征、哲理层面的高度。
《罗拉快跑》:
《罗拉快跑》是一部让人激动,让人震撼,让人感伤的爱情电影,宿命电影、红色电影。
主人公是一个女孩,主人公也是红色。
红色运用到极致。
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
黑白色是暗淡的颜色,是世俗的颜色,是男人的颜色。
红色是刺目的颜色,是爱情的颜色,是浪漫的颜色,是罗拉的颜色。
罗拉的头发。
罗拉家的红色电话。
罗拉奔跑时街道背景的色彩。
各种色彩中,红色是最刺激人的视觉器官的颜色。
同时,红色是鲜血的颜色,红色代表着情感和爱情。
影片中红色的运用,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罗拉身上。
影片的制作者为了强调罗拉,赞美罗拉,为了把他衷爱的主人公罗拉从影片众多的人物中突出出来,影片红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影片的制作者显然觉得,红色的服装、红色的道具已经不足以表现、讴歌罗拉。
所以,他们将罗拉最醒目、最突出的部位——罗拉的头发染成了红色。
于是,红色头发的罗拉,为了爱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纷乱的街道上,在一片黄头发、白头发、黑头发中奔跑。
罗拉的红发犹如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手中高擎的红色火把。
火把中燃烧的是罗拉炽烈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