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铁路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特大断面超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特大断面超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特大断面超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摘要:在介绍了南京地铁三号线的工程概况以后,对地铁隧道施工中的特大断面超浅埋暗挖实施技术进行了探讨。

以3号线新庄站隧道工程为例,探讨了大管棚施工技术和小导管施工技术及其要点。

最后,对特大断面超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认为技术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具备针对性,要对影响工程实施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关键词:超浅埋暗挖特大断面隧道施工1、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空间的有限性越来越明显,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使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不被打乱,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下层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和地下铁轨等便是典型的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

今年,随着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交通问题成为困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一大顽疾。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不仅仅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青睐地铁,甚至是南京、武汉、重庆和天津等二线城市也在积极筹划和建设地铁。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隧道施工是关系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的关键,这也是工程设计者最为关注的地方。

由于城市地面建筑和道路的复杂交错,经常需要针对特大断面采取特殊的隧道开挖技术。

为此,我们需要对特大断面浅埋工程的开挖技术进行专门研究,对开挖过程中的沉降和变形予以特别注意。

本文将以南京地铁3号线为研究对象,对特大断面浅埋暗挖施工中不同的技术方案下围岩、路面的力学特征进行探讨,理清主要的工程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国内今后的地铁隧道施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工程概况2.1线路基本信息南京地铁3号线是一条南北客流主干线,贯穿大江南北、连接主城江北新城和东山新城,连接禄口机场、南京南站、南京火车站及江北火车站最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

它连接江北地区-主城-东山,从北向南要经过浦口区、鼓楼区、秦淮区和江宁区等八个行政区,并且要穿过南京市中心区域。

全线共设车站29座,控制中心1座(位于南京南站),主变电站2座,停车场、车辆段各1处。

线路共设林场站、南京站、新庄站、鸡鸣寺站、夫子庙站、大明路站和秣周路站(终点站)等29个站。

下穿既有道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苏杰

下穿既有道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苏杰

下穿既有道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苏杰发布时间:2021-05-14T09:39:38.8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作者:苏杰[导读] 摘要:新建铁路穿越既有公路线路和铁路线路是隧道施工的技术难点之一。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路桥分公司摘要:新建铁路穿越既有公路线路和铁路线路是隧道施工的技术难点之一。

施工不当造成的路面变形甚至坍塌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以某隧道为背景,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段开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隧道开挖穿越既有道路的相互影响。

提出了三种施工方案。

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优化。

通过对比分析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的沉降值,可以看出路面沉降值基本符合沉降规律,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的沉降值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和推荐方案的合理性。

关键词:隧道施工;下穿公路;数值分析;监控量测1工程概况1.1现有道路施工方案下隧道段DK188+485-DK188+525通过某道路下,隧道拱顶最小覆土为7.71m,由于隧道开挖跨度大,穿越段围岩较差,道路交通量大,交通量大,如果直接通过,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和路基沉降难以控制,施工风险高。

因此,综合考虑后,制定以下三个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1.2有限元模型根据上一节的描述,隧道穿越这条道路所选择的三种方案各有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

通过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不同施工方案下隧道开挖与道路的相互影响,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确定施工方案。

(1)模型介绍隧道开挖最大跨度为15m,埋深约7.7m,隧道与路面呈斜角。

根据1:1全尺寸考虑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考虑数值计算的边界效应,模型总体尺寸为X方向156米,Y方向140米,60米。

在Z方向。

为了保证计算精度,在人脸中心进行网格细化加密。

隧道支护形式:采用板单元模拟一次支护和二次衬砌,根据等抗弯刚度(EI)原则将钢拱架强度转换为一次支护。

暗挖通道穿越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技术探讨

暗挖通道穿越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技术探讨
性一般 , 不影 响 暗挖 通道 的施 工 ;
( ) 水 , 位标 高 为 2 .3 3 . 微承 压性 , 2潜 水 62 ~ 1 7m, 4
施工 过程 中主要 受该层 水影 响 ;
维普资讯

l 0 2・
市政 技术
第 2 5卷
图 2 工程 地 质 剖 面 图
1. I, 151n 钢 筋 混 凝 土 框 架 结 构 , 整 体 道 88 n 长 2 . I; 在 床 下为 筏板 基 础 , 距离 设 有 两道 变 形缝 , 等 基础 底 面 标高 为 4 .0 。 0 5I 新建 地铁 1 9 n 0号线 左 、 右线 隧道均 从 其 下方穿 越 ,隧道顶 距 车站 基底 92 5I;建 设 中的 .1 n
Z HANG L - o g HE Me- e L U J n ih n , i d , I u
1 工 程 概 况
北京 地铁 l 线芍 药居 车站位 于东 西 向太 阳宫 0号
大街 和南北 向京 承 高速路 交 汇处的 东北侧 。 既有城 铁 1 3号线 芍药 居 车站 为地 面 2层 3跨 侧 式车 站 ,站 宽
水 平旋 喷桩
● ●
( ) 挖完 成 后 及 时架设 钢 格 栅 , 射初 衬 混 凝 3开 喷
土 . 闭成环 : 封
水平旋 喷桩
水平旋 喷桩 水平 旋喷桩
l l
I = =
() 4 拆除通 道左 侧临 时钢 支撑 , 进行 左侧 防水 、 保
护 层 的施 工 . 随后进 行左 侧部 分的 二衬结 构的施作 ; ( ) 换右 侧临 时钢 支撑 ; 5倒
采用 暗挖 法施 工 , 通道 与 既有 车站 的 位置 关 系如 图 1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和涵洞施工技术方案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和涵洞施工技术方案研究

拆 迁 工程 量大 、 工期 长 、 价相 对 较 高 , 不 影 响 既有 造 为 沈大 铁路 的正 常运 营 , 更 设 计 方 案 为 暗挖 穿 越 。 暗 变
收 稿 日期 :0 2 0 -2; 回 日期 :0 2 0 .5 2 1 —2 1 修 2 1 -32
基 金 项 目 : 连 民 族 学 院 自主科 研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C 0 4 15 大 D 10 0 1 ) 作 者 简 介 : 新 乐 ( 93 李 17 一 ) 男 , , 河北 蠡县 人 , 教 授 , 学 博 士 。 副 工
图 2 管 棚 支 护 及 C D工 法 施 工 方 案 R
4 8




及 涵洞 沉 降 , 施工 开 挖 采用 C D工法 ( R 中壁 交 叉 法 ) , 施 工 中严格 遵守 “ 超 前 、 注浆 、 支 护 、 管 严 强 勤量 测 、 早 封闭” 的基本 原则 。为减 小 爆 破振 动 对 既有 路 基 和涵 洞 的影 响 , 开挖采 用 短进 尺 ( 环进 尺 控 制 在 0 5 m) 循 . 辅 以无 声爆 破方 式 , 至穿 越路 堤边 线 2 直 0m后拆 除 中 横 支撑 。 4m 0 路 北 堤
在进 入路 堤前 2 开 始 采取 管 棚 预 支 护 。设 计 采用 0m 双层 管棚 对浅 埋地 表 围 岩进 行 预 支 护 , 棚设 计 长度 管 7 1双层管 棚支 护 涵 盖涵 洞 区域 , 右 不对 称 设 计 , 0 1, 1 左 如 图 2所示 。在管棚 施工 过程 中要 尽量 减少 对土 体 的
l 工 程 概 况
二 十里 堡 隧道 为 丹 ( ) 大 ( ) 东 到 连 东便 道 重 点 工 程 , 越青 山 。隧道通 过 中低 山及 剥蚀丘 陵 区 , 貌形 穿 地

既有铁路下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与监测

既有铁路下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与监测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1 工 程 施 工 概 况
1 1 工 程概 况 .
下 台阶相距 5m, 开挖进 尺为每次 05m。右侧边 洞初 .
期 支 护 封 闭 5m 以后 再 进 行 左 侧 导 洞 的 开 挖 。 左 侧 边
洞初 期支护 封闭 5m以后采 用台 阶法 预 留核 心土结 合
1 2 施 工 方 法 .
车通 过这些地 方时 的冲击动力 又增 大 了该处 的地表 沉 降, 形成 恶 性循 环 , 给列 车 的安 全 运 行 带来 极 大 的 隐
患 。因此 , 究既有 铁路或 既有站场 下 , 研 浅埋 暗挖 隧道 开挖引起 的地表沉 降规 律 , 对施 工 过程 中引 起 的有 害
站 站场的主通 道段 为暗挖段 , 程另 D 0+0 32 9 里 K 6 .7 ~
D 0 1 .7 , 长 15 4m。暗挖段结 构形式 为三拱 K +28 69 全 5. 两柱 , 中间 8m宽条带 为人 行带 , 两侧各 3i n为商业 开
体, 最后拆 除两边 洞 内侧剩 余 的初 期 支 护和施 作 底 板
质黏 土 , 透 系数 0 8 / 。由于 长春 站 建站 时 间 较 渗 .7m d 长, 原地 形地貌经 多次 人 工 改造 , 已被彻 底 改变 , 地 现
形平坦 。场地 范 围 内表 覆第 四 系全 新 统 人 工 堆 积 层
( ) 下伏第 四系 中更新 统 冲积层 ( ) 暗挖 段 地下 Q , Q , 通道 主要 穿越粉 质黏 土层 和黏 土层 。
二次 衬砌 。两侧边 跨 衬砌 一 完成 , 即开 始两 侧装 修 施
发带 , 总开 挖跨 度 1 . I, 挖 高度 7 3m, 道顶 部 62 T 开 I . 隧

浅埋暗挖双管道顶管穿越既有道路施工工法(2)

浅埋暗挖双管道顶管穿越既有道路施工工法(2)

浅埋暗挖双管道顶管穿越既有道路施工工法浅埋暗挖双管道顶管穿越既有道路施工工法一、前言浅埋暗挖双管道顶管穿越既有道路施工工法是一种用于在现有道路下方建设新管道的施工方法。

该方法采用了深挖和明挖的结合,以及顶管穿越技术,使得施工过程更加便捷、高效。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的特点包括:1. 浅埋设计:通过合理的管道埋深设计,将管道保持在较浅的地下,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

2. 暗挖与明挖结合:通过对部分区域进行暗挖,减轻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同时在必要的区域进行明挖,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 顶管穿越技术:采用顶管穿越技术进行道路的穿越施工,减少对道路车辆和行人的影响。

4. 施工效率高:工法采用了机械化施工,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在城市道路下方进行新的排水、供水、燃气等管道的布设。

特别适用于那些地下空间有限、地下管线复杂的区域,如市区繁忙路段、人流密集区。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实施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来设计施工方案。

首先,对现有道路和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详细勘探和分析,确定新管道的走向和埋深。

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合理选择施工机具和设备,进行暗挖和明挖施工。

在穿越既有道路时,采用顶管穿越技术,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分为准备工作、暗挖工程、明挖工程、顶管穿越工程、管道安装和回填工程等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勘探设计、道路封闭、挖土机械挖掘、紧凑土壤、顶管穿越等。

六、劳动组织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劳动组织,确保施工工艺的顺利实施。

包括负责勘探设计、施工方案制定、人员协调等。

七、机具设备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机具设备,包括挖土机、推土机、压土机、顶管机等,这些设备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功能,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八、质量控制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包括施工前的勘探和设计、材料的选择和检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

九、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事项,特别是对施工工法的安全要求。

浅埋暗挖法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运营地铁车站施工方案探讨

浅埋暗挖法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运营地铁车站施工方案探讨

浅埋暗挖法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运营地铁车站施工方案探讨【摘要】暗挖地铁区间隧道在下穿既有线地铁车站过程中,对车站既有结构变形会产生显著影响。

在下穿车站结构前超前大管棚施工、全断面注浆工艺性试验控制尤为重要,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下穿车站结构过程中暗挖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后期既有车站的工后沉降。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既有地铁车站的运营安全,又要保证暗挖地铁隧道的施工质量控制。

就暗挖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方案和施工控制进行研究探讨,对国内类似暗挖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暗挖近距离下穿既有线地铁车站全断面深孔注浆自动化监测1.工程简介本区间暗挖隧道为西安地铁16号线上林路站至区间风井段,左右线长度均为88.17m。

该段暗挖隧道下穿既有1号线上林路站,为地下两层单柱双跨框架结构,隧道与车站主体竖向最小净距2.034m,下穿段长19.7m。

本区间共设三种断面结构形式:A1断面(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一般暗挖段);A2断面(台阶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土+临时仰拱,下穿既有线);A3断面(CD法,管棚工作室)。

2.总体施工方案本暗挖区间总体施工流程:施工准备、井点降水、超前大管棚施工、全断面深孔注浆工艺试验、马头门施工、A1型断面台阶法开挖、A3型断面CD法(管棚工作室)开挖、A2型断面台阶法(下穿既有线车站段)+临时仰拱开挖、初支贯通、二衬施工、交工验收。

3.分项工程施工方案3.1井点降水井位布置沿隧道外部及左右线之间南北布设降水井35口,降水井距离暗挖隧道结构外3~4m,距离1号线车站围护桩外边线约2~3m,井间距约6~10m。

直至水位下降至底板以下1米。

3.2超前大管棚施工方案超前大管棚钻孔采用IY4-3500FD40型钻机,管棚为φ108热轧无缝钢管,壁厚6mm,管棚管壁上钻φ10mm注浆孔,并呈梅花形布置其纵向间距为150mm。

超前大管棚钻进安装完成后进行注浆,注浆机采用用 KBY-50/70注浆机,出浆口安装流量计,浆液采用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液。

土木毕业论文——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研究

土木毕业论文——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研究

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研究摘要: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法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的,并在北京市地铁工程中首次应用成功。

经过近20多年的应用与实践,浅埋暗挖法从基本理论到适用范围及施工方法、工艺均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阐述了浅埋暗挖法的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指出了浅埋暗挖法的施工要求和施工原则,对浅埋暗挖各施工方法的施工要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对浅埋暗挖法辅助施工方法的工艺原理及施工工艺加以分析研究,同时阐述了监控量测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总结了监控量测方法以及信息反馈技术,还通过工程实例对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进行了解析,最后对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完善之处。

关键词: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法;辅助工法;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目录第一章绪论 (1)1。

1概述 (1)1.2地下工程常见施工技术 (2)1。

2.1明挖法 (2)1.2。

2暗挖法 (3)1.2。

3地下工程常见施工方法优缺点比较 (4)1。

3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6)1.3.1浅埋暗挖法施工原理 (6)1.3.2浅埋暗挖法适用范围 (7)1。

3.3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法 (7)1。

4存在问题 (10)1。

5本文研究内容 (10)第二章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 (11)2.1概述 (11)2。

1.1浅埋暗挖法施工要求 (12)2.1.2浅埋暗挖法施工原则 (12)2.2施工方法 (13)2。

2。

1全断面开挖法施工 (13)2.2。

2台阶法施工 (15)2。

2。

3 分部开挖法 (18)2。

2.4特大断面施工方法 (26)2。

3本章小结 (30)第三章浅埋暗挖法辅助施工方法 (31)3.1概述 (31)3.2超前锚杆或超前小导管支护施工 (32)3。

2.1超前锚杆或超前小导管的布设 (33)3.2.2参数选择 (36)3.2.3超前锚杆或超前小导管的施工 (36)3。

3注浆加固地层施工 (37)3.3.1小导管超前周边注浆加固围岩施工 (37)3。

浅埋暗挖法穿越既有桥梁的施工风险控制

浅埋暗挖法穿越既有桥梁的施工风险控制
Fi. Rikga ecas ct no r g i s g3 s rd lsi ai f i epl i f o b d e
:不 地 l I 良质 i
: 基 体 降 大: I 整沉 过 f 桩
1 3 风 险应对 .
1主动防护技术. ) 对于具体 的浅埋暗挖隧道穿 越 既有桥 梁工 程 , 常可采 用不 同的施工 方案完 成 . 通
重点 , 过对 地层 状 况 、 工工 法 、 护 及 辅 助 工法 通 施 支
等 的分析 , 以得到 既有 桥梁 可能会 出现 的风 险 , 可 如
图 2所示 .
r : : : : : : : : :: : -i 广二二 =二二二 二二== 二二=二二 1
图 3 桥 梁 桩 基 风 险 等 级 划 分
t n lc n t u t0 u ne 0 s r c i n
Z HOU h n y SU Je Z eg u, i
(co l f i l n ier g B i gJ o n i r t, e i 0 04 C ia Sho o Cv g ei , ei i t gUnv s y B in 10 4 , hn ) iE n n j n ao ei jg
能够满足控制要求时, 应适 当考虑辅助措施 的技术 难度和经济代价 ; 反之 , 则应同时考虑既有结构加 固 和辅助 施工 措施 的加 强 .
2 施工 过程 控制 . ) 过程 控制 流程见 图 4 .
浅 埋 暗挖 法 穿越 既有 桥 梁 的施 工风 险控 制
周正宇 , 苏 洁
(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北京 10 4 ) 0 0 4

要: 从施 工 中可能存在 的风 险 出发 , 通过 风 险识 别、 险评 估 、 险应对 和风 险监控 4个方 面建 风 风

隧道工程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研究陈艳

隧道工程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研究陈艳

隧道工程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研究陈艳发布时间:2021-08-24T08:07:36.019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5期作者:陈艳[导读] 隧道施工中埋暗挖法施工应用广泛,科学应用浅埋暗挖技术工艺,要求施工人员提前勘察现场各方面条件,然后有效推进初期支护等措施,维持过程更具安全性的基础上,促进隧道施工顺利进行。

陈艳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摘要:隧道施工中埋暗挖法施工应用广泛,科学应用浅埋暗挖技术工艺,要求施工人员提前勘察现场各方面条件,然后有效推进初期支护等措施,维持过程更具安全性的基础上,促进隧道施工顺利进行。

关键词:隧道工程;埋暗挖法;施工技术1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的特征 1.1土质稳定性差检查可靠数据表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隧道的开发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稳定。

在软土地条件下,必须尽早实施可能的加固处理措施。

避免诸如施工阶段倒塌之类的问题,并根据对岩石性质的精确研究来优化后续的施工过程。

实际上,大多数隧道穿越的土壤都是沙土和黏性的。

同时,可能会有一些局部冲击砂层。

具有这种性质的水库相对较弱。

基于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围绕着施工现场。

由于其自身的重量,黏结很容易引起沉积物问题。

相反,如果围岩的表面弛豫指数高或发生变形,则可能塌陷,如果表面控制效果不好,则将难以保证围岩的稳定性。

施工过程也可能被延迟,这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

1.2容易引发地表变形由于在实施浅埋暗挖法施工过程中具有较浅的埋深,隧道施工位置距离地表的长度相对较短,与深埋的施工方法相比较而言,更加容易影响到地表层外形。

换言之,在实施浅埋暗挖法时,将会形成围岩结构形变,经过力的传导,使地面出现变形问题。

基于此,在具体施工环节中要格外注重加固处理措施的落实力度,控制地表形变,特别是要注重不能影响周围建筑物结构以及市政管道,监督杜绝因为施工而造成的交通运输瘫痪或安全问题。

1.3尽早完成支护隧道工程施工环节中落实浅埋暗挖施工法易导致地表发生下沉。

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铁路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铁路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铁路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作者:李兴鹏骆建军张建国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时,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地层的损失、引起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危及正常运营的既有铁路线的安全,本文通过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对深圳地铁5号线长深区间暗挖隧道下穿南平铁路线的隧道施工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不同施工方法、注浆效果、注浆圈厚度以及管棚效果的模拟比较,分析得出适合本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很好的控制了地表沉降,保证了南平铁路既有线的安全运营,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浅埋暗挖,既有线,隧道,安全控制中图分类号: U4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工程简介深圳地铁5号线长深区间暗挖隧道在左DK18+980、左DK18+990处下穿平南铁路和平南铁路下排洪涵,铁路与线路相交里程为ZDK18+994(影响的铁路范围DK16+120~+160)。

平南铁路为单行线,平均行车频率约42分钟/列,该段为填方路基,盖板箱涵均为1-5m×5m的排洪涵。

平南铁路轨顶距离隧道拱顶约16.65m,隧道在左DK18+980下穿平南铁路盖板箱涵入口翼墙(该箱涵已废弃)处拱部围岩为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拱顶覆土厚度为6.114m (距离涵基础底)。

隧道在左DK18+990下穿平南铁路和盖板箱涵处拱部围岩为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拱顶覆土厚度为1.348m(距离涵基础底)。

该段隧道底为中风化花岗岩(或微风化花岗岩)。

盖板箱涵基础为100号浆砌片石基础。

隧道与平南铁路平面、剖面关系情况分别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与平南铁路位置关系剖面图2 确定控制标准我国铁路线路维护标准较为严格,达到作业验收的标准为:(1)线路轨距:+6mm、-2mm;水平:4mm;高低:4mm:(2)道岔轨距:+3mm、-2mm;水平:4mm;高低:4mm。

富水地段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富水地段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富水地段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相关推荐富水地段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摘要:介绍深圳地铁科学馆—华强北区间隧道施工方法及采取的措施,成功地解决了浅埋暗挖软弱地层区间隧道施工技术难题,所采用的超前引排地下水以及隧道内降水措施,克服了富水软弱地层施工技术难题。

关键词:地铁隧道; 富水软弱地段; 浅埋暗挖; 降水; 超前排水1 工程概况深圳地铁科学馆—华强北区间线路自西向东行进于深南中路地下,线间距为13.2 m , 隧道为两单洞结构,全长790.7 m 。

在区间隧道中部,深南大道北侧设施工竖井1 座。

工程地质情况由上到下为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海冲击层及第四系残坡积层,下伏燕山期花岗岩。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主要为人工素填粘土,粉质粘土及碎石等;海冲击层为粘土、粉砂、中砂、砾砂及部分透镜体状淤泥;第四系残坡积层为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燕山期花岗岩在工程区域内全部为全风化花岗岩。

场区围岩为Ⅰ 类~Ⅱ 类。

地下水埋深1.7~7.4 m , 主要为空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水量丰富,降雨量丰富,水源补给充沛。

区间隧道所处位置环境复杂,两侧管线及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其中纵向18 条、横向27 条,分布复杂,对施工影响较大。

区间隧道南北两侧有高层建筑20 余幢,隧道结构边缘距两侧建筑物最近约15 m 。

2 施工技术难点(1) 环境条件复杂本工程位于深南大道下,道路两侧管线、建筑物密布,深南大道交通量大。

隧道埋深浅,管线、建筑物基础均位于隧道施工扰动范围内,隧道施工不能危及管线及建筑物安全,对施工扰动必须严格控制,但区间隧道所处的地层软弱。

而对软弱围岩来说,控制变形扰动极其困难。

(2) 地下水丰富深圳地处亚热带海洋气候区,地下水丰富,降雨充沛,地下水补给充足,这对地下工程施工有很大影响。

首先是隧道开挖后,大量地下水渗入隧道,围岩失水固结,地表下沉,对地表路面交通以及两侧刚性管线带来极大的危害。

浅埋暗挖双联拱大跨隧道下穿既有线综合施工技术

浅埋暗挖双联拱大跨隧道下穿既有线综合施工技术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随着我国铁路基础建设的发展和确保线路高效运营,新建铁路线与铁路既有线通过桥梁或隧道方式立体交叉穿行的情形越来越多。

做为安全管理重点,传统的施工中多采取对既有线临时封锁措施来保证既有铁路运营安全及自身施工安全,这必然有严重影响既有线客货正常运营、施工受制约干扰过大、列车运营和施工安全隐患过多、安全风险程度高等不利因素。

京石客运专线石家庄六线隧道为国内首例六线(局部七线)并行隧道,对铁路“穿城入地”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穿既有石太直通线施工区段的浅埋暗挖双联拱大跨隧道施工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大跨隧道的浅埋暗挖、下穿越既有铁路线路、克服不良地质、确保既有线安全等隧道施工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施工经验和有益参考。

1工程概况1.1隧道基本情况新建京石客专石家庄六线隧道地处石家庄市中心区,其中DK278+300~+380下穿既有石太直通线区段为双联拱六线并行隧道,隧道顶板覆土深度1.92~9.47m ,结构高度13.28m ,隧道结构断面宽度最小处27.39m ,最宽处28.04m ,详见图1。

新建隧道从石太直通线既有铁路下方暗挖穿过,二者为十字型立体交叉形式。

1.2工程地质和水文状况工程场地范围内系第四系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杂填土、新黄土、粘性土、粉土、砂类土、圆砾土。

隧道上方的地表以上部分为铁路路基填方。

场地范围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砂、卵石层,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地下水水位埋深45~50m ,均位于结构底板以下,不需降水。

2工程重难点分析2.1隧道围岩稳定性差。

隧道洞身大部分位于砂层中,围岩稳定性极差,在开挖过程中,开挖、支护方法不当极易引起砂层坍塌,危及隧道开挖及既有线运营安全。

2.2隧道进出口部分结构位于填土层。

人工填土层疏密不均,土质成份较复杂,稳定性差。

在隧道暗挖过程中,由于上部人工填土疏密不均,极易造成地表水浸润软化,抗剪强度降低,易引起隧道围岩失稳。

浅埋暗挖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安全分析

浅埋暗挖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安全分析

4 监 控 量 测 : 照 专 项 监 控 量 测 设 计 . 隧道 及 厚 扣板连 接拧 紧 。纵 粱 两端支 没在 枕术垛 上 . ) 按 对 . 累计 沉降达 到 1 m 时 , 及 时报警 整修 线路 。 0m 需
2 1 既 有 铁 路 加 固 设 计 与 施 工 . 1轨道 加 同l ) f 1 1
8 0 石 太 直通 线 为 双线 铁路 , 基 高约 651 , 6。 路 . 1 隧道 最 1
2 超 前 支 护 : 道 拱 部 1 0。 围 内采 用 双 层 ) 隧 2 范
大 埋 深 951。根据 设 计 资料 , 程 场地 范 围 内系第 四 0 5 x m 大 管棚 与小 导管 注浆 联合 超前 加 固 。管棚 .3 3 工 1 9 8m
3 0 ) m。 路加 固范 围 内既有混 凝 土枕全 部抽 换 为 袖 阀管 注浆 加 同桥 台下 方土体 。采 川钻 机钻 0 0孔 , 0m 线 2 6
袖 注 . 木枕 。 枕木 间隔采取 陔线 路规定标准 间隔 , 更换枕木后 , 夯入 袖 阀管 , 阀管 呈梅 仡彤 布置 , 水灰 比为 05的 注浆压 力控 制在 04 . MP 广 _~05 a 施 时应 加 啦 , 将 枕 底捣 同密 实 , 对应 枕 木要 顺 直 ( 相 以便 穿 入 通 长木一 安 装横 梁一 安装纵梁一
安装扣 轨梁一 拆 除加 同设 备 。
① 更换 枕 木
63 侧洞 开挖 前 , 在铁 路 桥 桥 台 下部 打 没 1 i 1n x n I 更 换 枕 木 规 格 采 用 2 0mmX 6 2 l 0mmx 25 0 ( 0 ~ 1 . m,
系地 层 , 上 至 下 依 次 为 杂填 土 、 黄 土 、 性 土 、 从 新 黏 粉 沿 隧道外 轮 廓 布置 , 向间距 3 1, 间距 3 m; 环 011排 2 3 0c 在 土 、 类土 、 砂 圆砾 土 。场地 范 围 内地下 水主 要 为第 四系 隧道 开挖 过 程 中 , 0 2 5m 超前 小 导管 进 行支 护 , 设 4 x m

隧道穿越既有铁路道口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隧道穿越既有铁路道口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隧道穿越既有铁路道口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隧道穿越既有铁路道口超浅埋暗挖施工的施工技术及经验,可为后续类似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浅埋暗挖穿越铁路道口不良地质施工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中水管线穿越既有铁路道口施工,位于李天路路面以下,埋深约为 2.95m。

与机场专用线交叉处铁路里程为K4+538.9,交角为36.2°,交叉位置拟采用1-4.5m暗挖隧道通过,全长62m,隧道断面高宽尺寸为5.55m*6m,初期支护厚度0.3m,二次衬砌厚度0.45m。

工点位于华北平原区,地势平坦,地表多被素填土、粉土覆盖。

依据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及室内土工试验,施工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素填土、种植土,冲洪积层粉土、粉砂、细砂、粉质黏土。

勘探期间工点范围内在钻孔处揭示地下水,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

孔隙潜水主要见于粉砂、细砂层中,地下水位一般埋深7.6m,位于结构底1m 以上位置。

粉砂渗透系数K=1m/d,细砂渗透系数K=5m/d,水量相对较大,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

图1-1 隧道平面位置图1.工程重难点分析2.1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较大本施工区域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基主要由粉土、粉质黏土和粉砂组成,力学性质差异较大且水位较高,稳定性差,对隧道的初期支护会产生不利影响。

2.2埋深浅隧道埋深最大处3m,且覆土为填土,稳定性差,容易坍塌。

2.3铁路行车安全隧道穿越既有铁路道口,该铁路为重载专用线,施工期间必须保证线路沉降控制在10mm以内,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2.4周边建筑物管线稳定本标段竖井周边紧邻既有道路,管线分布较多,保证基坑稳定并保证周边环境安全是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控制的重点。

1.施工安全保证措施3.1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为保证竖井稳定性,施工前先在竖井周边打设双排φ*********高压旋喷桩,其中空钻段7m,实钻段6m,主要隔绝水位线以下水源,防止竖井开挖后涌入竖井。

浅埋暗挖隧道过铁路及地铁施工监测方法

浅埋暗挖隧道过铁路及地铁施工监测方法

浅埋暗挖隧道过铁路及地铁施工监测方法摘要:介绍了隧道穿越国铁和地铁13号线的施工监测方法,针对隧道结构和地质情况,阐述了洞内和洞外多种监测方法,为今后类似施工监测取得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浅埋暗挖隧道监测方法沉降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技术是现代隧道施工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控围岩与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在复杂多变的地层中实施某一工法时,或在同一地层中实施不同施工措施时,都将面临对实施效果的正确评价,经验固然是类比和参照的有效手段,但无法在定量控制工序环节时提供及时有效的方案。

因而利用监测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信息反馈,分析施工效果,并据此调整施工方法,是动态的信息化设计、施工的重要工作内容。

1 工程概况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科协家园小区位于昌平区回龙观镇黄土北店村,西临八达岭高速路东辅路,东临黄土南店西路,北侧为东北环铁路和北京地铁13号线。

其中经八达岭高速路东辅路和黄土南店西路均可穿越铁路,但绕行距离太远,为配合小区的建设和开发,方便小区居民的出行,规划在科协家园小区北侧建设一座人行地道穿越东北环线铁路及城市铁路,人行地道只用于通行行人和非机动车辆。

拟建中的人行地道位于回龙观医院西路西侧75m处,与东北环铁路斜交,交角为86°,相交处铁路里程为东北环线K60m+563m,轻轨里程K17+550m。

该处既有铁路四股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联络线、东北环线及两条城铁线路,均为直线,50kg/m轨,钢筋混凝土轨枕。

其中国铁为普通线路、电气化铁路;城铁为无缝线路、地上第三轨供电。

在国铁和城铁之间预留东北环线复线位置,与既有东北环线相距5m。

该处为高填土路基,路基高约4m~5m。

人行地道下穿铁路段呈南北走向,全长76.4m,为圆拱直墙结构隧道净宽2.5m,净高2.75m,隧道最大埋深7m,坡度为平坡。

施工竖井设在铁路两侧,竖井一衬净空尺寸为4.5m×4.5m。

2 工程地质从地质钻探报告得知,本工程地层隧道顶部覆盖2.5m~5.0m的粉质粘土层,最上部为2.0m厚的素填土。

浅谈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方法

浅谈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方法

浅谈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方法王伯龙【摘要】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繁忙干线铁路,如何保证施工安全及既有铁路的正常安全运营显得尤为重要.本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施工时位移、应力变化规律,为同类型施工、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2(028)012【总页数】3页(P100-102)【关键词】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线;夯管帷幕;管棚【作者】王伯龙【作者单位】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桥隧所,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5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石太引入上下行线、西环下行线交叉工程位于河北省石家庄西郊的石桥村西侧约0.5km处,地形较平坦。

渠道与铁路交叉角度51°34'41″。

渠道下穿石太铁路引入线采用三孔小净距隧道形式通过,两孔隧道中线间距20.5m,隧道起讫桩号230+482~桩号230+644,长162m。

隧道每孔断面为马蹄形带仰拱形式,每孔内净最大跨度9.7m,净高9.1m,拱顶距地表覆土厚度约6.5m。

暗渠所处地段地表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物,局部被全新统人工填土覆盖,下部为下更新统冰积及冰水沉积物,洞身穿越主要地层分述如下。

1.2.1 下更新统Q1黏土:主要为冰积及冰水沉积,钻孔揭露其埋深一般在41m以下。

灰绿、灰白、褐红等杂色,土质不均匀,以粘粒为主,局部含砂量较大,并夹有少量灰白色强风化泥质砂岩碎块,可塑。

1.2.2 上更新统Q3黄土状壤土:黄、褐黄色,土质不均匀,以粉土为主,局部粘粒含量较大,具有垂直节理及孔隙,含少量钙质结核,偶见黑色铁锰结核,可塑,厚约3.4~10.5m左右。

不具湿陷性,承载力标准值 fk=150kPa。

砾石:埋深一般在34~36m间,厚约3~5m。

褐、黄褐及黑褐色,成份以石英岩、砂岩为主,花岗岩、辉绿岩次之,多呈次圆状,大于2mm的颗粒占全重的68.7%左右,余为砂土充填,潮湿—饱和,中密,承载力标准值fk=400kPa。

浅埋暗挖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浅埋暗挖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方案优化研究

究成果表明 :1 ) 在隧道开挖轮廓线 两侧 2 m 内进 行全断面注浆 能够显著 提高穿越段 的土体强度 , 有效 降低既有地铁 车站的沉 降变 形; 2 ) 千斤顶 顶撑能够对既有结构底板提供支撑 反力 , 不仅限制 了既有 结构 的沉降变形 , 而且 减小 了穿 越施工 对既有结 构的影 响
t e d,a n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c h e me i s o p t i mi z e d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t h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o f t h e un r n i n g t u n n e l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g
第 3 3 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隧道建 谨
T u n n e l Co n s t r u c t i o n
V0 1 . 3 3 No . 1
J a n . 2 0 1 3
浅 埋 暗挖 隧道 零 距 离 下 穿既 有 地 铁 车 站 施 工 方 案优 化 研 究
v i d e s u p p o r t t o t h e lo f o r o f t h e e x i s t i n g Me t r o s t a t i o n,wh i c h g u a r a n t e e s t h e ma x i mu m s e t t l e me n t o f e x i s t i ng s t uc r t u r e t o b e wi t h i n 3 mm. .
s t uc r t u r e i s s u mma r i z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s d r a wn a r e a s f o l l o ws :1 )F u l l — f a c e g r o u t i n g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s t r e n g t h o f t h e s o i l t o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保护安全技术研究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保护安全技术研究
管 注浆 , 管采用 + 2m 小 导 管 注浆 , 接 长度 2 5 长 3 m 搭 . i 行超 前注 浆 ; n进
第一 层 为 表 层 滞 水 , 位 高程 3 . 7~ 1 5 水 3 1 4 . 5m,
1 概 述
透水 性一 般 , 水 层 为粉 土 ③ 层 、 质 黏 土 ③ 层 , 含 粉 该
层 地 下水 水位 连续 分布 ; 第二层 为 潜 水 , 位 高 程 2 . 3~3 . 7m, 承 水 62 14 微
系统 配 套 小 导 管 或 管 棚 注浆 , 有 效 控 制 地 表 下 沉 , 护 土 体 能 维
稳 定 。 结论 为 对 电 力 方 沟 的 沉 降 变 形 预 测 需 综 合 采 用 理 论 分 析 和 工 程 类 比 相 结 合 的 手 段 。 地 面 沉 降会 给 各 种 地 下 管 网线
关键词 : 地铁 隧 道 ;浅 埋 暗 挖 法 ;管 线 保 护
中 图分 类 号 : 2 l U 3 文献标识码 : A
2 2 水 文 地 质 .
根 据勘 察报 告 显 示 , 于勘 察 深 度 范 围 内 实测 到 3 层地 下水 , 别为 : 分
文 章 编 号 :0 4— 9 4 2 0 )2—0 8 —0 10 2 5 (0 8 1 07 2
2 1 工 程 地 质 .
() 1 主要技 术方 案
为加 强对 电力 的保 护 要 求 及 现 场 施 工 的可 操 作
性 , 充分 考虑 方沟 安全 性上 , 在 对该 污 水管 的保护 从设
计 、 工 的角度 作 出如下 施工 方案 。 施
工 程范 围 内土层 以第 四纪 沉 积 层 为 主 , 自上 而 下
路 的 正 常 运 行 带 来 影 响 , 根 据 各 种 管 网线 路 的 结 构 及 可 变性 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铁路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摘要:浅埋暗挖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时,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地层的损失、引起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危及正常运营的既有铁路线的安全,本文通过有限差分数值软件flac3d对深圳地铁5号线长深区间暗挖隧道下穿南平铁路线的隧道施工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不同施工方法、注浆效果、注浆圈厚度以及管棚效果的模拟比较,分析得出适合本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很好的控制了地表沉降,保证了南平铁路既有线的安全运营,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浅埋暗挖,既有线,隧道,安全控制中图分类号: u4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工程简介深圳地铁5号线长深区间暗挖隧道在左dk18+980、左dk18+990处下穿平南铁路和平南铁路下排洪涵,铁路与线路相交里程为zdk18+994(影响的铁路范围dk16+120~+160)。

平南铁路为单行线,平均行车频率约42分钟/列,该段为填方路基,盖板箱涵均为1-5m ×5m的排洪涵。

平南铁路轨顶距离隧道拱顶约16.65m,隧道在左dk18+980下穿平南铁路盖板箱涵入口翼墙(该箱涵已废弃)处拱部围岩为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拱顶覆土厚度为6.114m(距离涵基础底)。

隧道在左dk18+990下穿平南铁路和盖板箱涵处拱部围岩为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拱顶覆土厚度为1.348m(距离涵基础底)。

该段隧道底为中风化花岗岩(或微风化花岗岩)。

盖板箱涵基础为100号浆砌片石基础。

隧道与平南铁路平面、剖面关系情况分别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与平南铁路位置关系剖面图2 确定控制标准我国铁路线路维护标准较为严格,达到作业验收的标准为:(1)线路轨距:+6mm、-2mm;水平:4mm;高低:4mm:(2)道岔轨距:+3mm、-2mm;水平:4mm;高低:4mm。

(3)线路轨面变化:±3mm/2h、±10mm/24h;累计隆沉量:±20mm;(4)地面累计沉降量:30mm,累计隆起:10mm。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李文江,朱永全等以规范规定的既有构造物允许不均匀沉降值作为控制指标,采用数学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建立相应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规定:线路轨道前后高低差用l=10m弦量测的最大矢度值不应超过4mm。

根据peck沉降曲线规律,由轨道前后高低不平顺决定的地表允许沉降为:(1)其中w为沉降槽的宽度,l为量测弦长,[δ]为铁路轨道允许10m弦量测的最大矢度值。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研究假定开挖产生的沉降曲线即为线路的变形曲线,即线路与土层特性相比,可以视为完全弹性。

根据及沉降槽的计算公式可推测地表最大允许沉降量为7.4mm。

3 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过程影响预测分析对隧道穿越既有铁路线路施工的影响预测即是运用一定方法对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与上述控制标准进行比较,若其承受影响的能力大于所受的影响,则既有铁路结构安全、承受安全风险较小;否则即表示既有铁路处于安全风险较大状态,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以控制隧道施工影响,以安全通过既有线。

由此还可判定新建隧道施工的影响范围。

隧道施工对于既有铁路的影响是通过施工产生地层变形来传递的,是通过改变既有结构的外力条件和支撑状态对其施加影响的。

根据影响预测分析,可以进行隧道施工方案的优化,从技术上讲,选取的施工方案应该对既有铁路影响最小。

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和影响预测分析,综合确定施工过程中既有铁路变形的控制指标及控制标准。

3.1 数值计算模型新建两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由三层不同土层构成,从上至下依次为:素填土、砾质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等风化花岗岩和微风化花岗岩。

隧道在拱部围岩为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隧道底为中风化花岗岩(或微风化花岗岩)。

隧道穿过平南铁路,采用留核心土台阶法施工,每循环开挖长度应不大于0.5~1.0m。

支护结构喷混凝土采用c20早强混凝土厚220mm;二次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厚300mm。

由于两条分离隧道相离较远,相互间开挖引起的影响较小,计算时只考虑左线单条隧道。

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2)计算模型根据圣维南原理和实际需要,整个模型计算范围为80 m×50 m ×36 m(宽×高×长),计算模型网格划分如所示,整个模型共12766个单元,14648个节点。

表1 材料参数表3.2 不同施工方法计算结果分析本次计算采取单洞台阶法、cd法及crd法的比较,图2为各种工法施工下的地表沉降(模型中间截面)以及隧道轴线上方地表沉降情况。

图2 各种工法地表沉降曲线(1)通过对台阶法、cd法及crd施工工法的计算表明,cd法、crd法在控制沉降方面比台阶法要稍好,其中以crd法最佳。

(2)本次计算中考虑到隧道断面积比较小,如果采用控制沉降效果稍好的cd、crd施工工法,则在上述的①部、②部、③部及④部中场地狭小,特别是隧道下半部分的开挖,不适宜于用机械设备挖掘,且施工工法比台阶法复杂,工期方面比台阶法要长。

根据前面采用的台阶法施工过程中沉降监测情况以及施工速度来看,建议本段采取台阶法施工。

3.3 注浆效果模拟在模拟过程中,施工方法按台阶法,每次开挖9m直至整个模型贯通。

模拟过程先考虑土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初始应力场,再考虑建筑物施工的影响,然后再考虑隧道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

模拟过程分别对不注浆和注浆进行模拟。

图3 不注浆情况下衬砌施工完成后隧道轴线上方与模型中间截面地表沉降曲线图4 注浆情况下衬砌施工完成后隧道轴线上方与模型中间截面地表沉降线①不考虑注浆分析通过计算可知,在未采用注浆加固的情况下,隧道上方地表的最大沉降达到16.6mm左右,隧道上方铁路线对应位置的沉降在4.8~18.6mm范围内,铁路位置沿隧道轴向最大不均匀沉降为13.8mm。

②考虑注浆分析从上述计算可知,采用注浆加固措施后,隧道上方地表的最大沉降和拱顶沉降量均在7.3mm左右,隧道上方铁路线对应位置的沉降在2.0~8.0mm范围内,铁路位置沿隧道轴向最大不均匀沉降为6.0mm。

上文针对新建隧道穿过既有铁路线路的四种位置情况,通过计算分析结果知:(1)未采取小导管注浆加固措施的情况下,隧道上方地表的最大沉降在16.6mm左右,隧道上方铁路线对应位的沉降在6.3~18.6mm范围内,铁路位置沿隧道轴向最大不均匀沉降为13.8mm。

(2)在采用注浆加固措施之后,隧道上方地表的最大沉降控制在7.3mm左右,隧道上方铁路线对应位置的沉降可控制在2.0~8.0mm范围内,铁路位置沿隧道轴向最大不均匀沉降为6.0mm。

由此可见,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的加固方式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和铁路轨道线路的沉降值,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

(3)根据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线的影响预测,根据控制标准,地表沉降控制在7.4mm,可知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线的运营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建议采取其它控制措施,以保证既有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营。

3.4 不同注浆圈厚度比较图5和图6为不同注浆圈厚度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图7为铁路两侧轨道差异沉降曲线。

图5 模型中间截面地表沉降曲线图6 隧道轴线上方沉降曲线图7 铁路两侧轨道差异沉降曲线由上图可知随着注浆圈厚度的增加,注浆控制地表沉降和铁路轨道线路的沉降值作用越大,结构的稳定性越强,但是随注浆圈的加大沉降值的变化率越来越小,说明注浆圈不是越厚越好,注浆圈太厚固然能进一步减小地表沉降但是并不明显,反而会造成不经济。

3.5 管棚效果模拟图8为采用管棚注浆与未采用管棚注浆情况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管棚在数值计算时采用桩单元和1m的注浆圈进行模拟。

图8 有无管棚情况下地表沉降曲线由上图可以看出,在管棚作用下地表最大沉降值减小了近9mm,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减小了地表变形曲率,这也说明管棚可以起到阻隔沉降和均匀地层沉降的作用。

4既有铁路线变形过程控制技术通过将铁路线轨道沉降(或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值以及地面沉降控制标准值在上述台阶法(见图9)、cd法以及crd(见图10)施工工法中的各个施工步序中具体量化,见表2、表3及表4,这样在施工过程中便于通过采取注浆等控制手段,将各个步序的沉降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而最终实现总的沉降值(或差异沉降值)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图9 隧道台阶法施工步序示意图表2 台阶法施工各关键步序地表沉降值(mm)图10 cd及crd法施工步序示意图表3 cd施工各关键步序地表沉降值(mm)表4 crd施工各关键步序地表沉降值(mm)5 结论(1)通过对台阶法、cd法及crd施工工法的计算表明,cd法、crd法在控制沉降方面比台阶法要稍好,其中以crd法最佳。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考虑施工速度及机械设备所需的场地,本段最终采取台阶法施工。

(2)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的加固方式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和铁路轨道线路的沉降值,增强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

在采用注浆加固措施之后,隧道上方地表的最大沉降控制在7.3mm 左右,隧道上方铁路线对应位置的沉降可控制在2.0~8.0mm范围内,铁路位置沿隧道轴向最大不均匀沉降为6.0mm。

(3)通过对大管棚的数值模拟,在管棚作用下地表最大沉降值减小了近9mm,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减小了地表变形曲率,这也说明管棚可以起到阻隔沉降和均匀地层沉降的作用。

参考文献[1]徐干成,李成学,王后裕,等.地铁盾构隧道下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09(s2):[2] 张印涛,陶连金,张飞劲,李晓霖. 矿山法开挖近距离下穿越既有线隧道的三维数值模拟[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12).[3] 杨虹,韩金刚.穿越既有线超浅埋暗挖通道的质量监控[j].铁道工程学报,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