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主食:东方饮食文化以米饭为主,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西方
饮食则主要以面包、面条、马铃薯等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东方地区适合种
植水稻,而西方则更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2.蔬菜与肉类的比例:东方饮食文化中,蔬菜占有很大比重,如中国
的青菜、豆腐、海带等,而肉类则相对较少。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偏向于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则较少。
这与东方注重平衡饮食以及佛教、道教等推崇素食的信仰有关。
3.烹饪方法:东方烹饪注重火候掌握,讲究清蒸、煮、煎等烹饪方式
一般较为简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多地采用烤、炸、炖等复杂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和香料,追求口感和味
道的多样性。
4.用餐方式:东方饮食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各种菜肴
摆在一个共享的桌面上,大家一起用餐。
而西方则主要使用刀、叉、勺等
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食物则在盘子中摆放好,个人独自享受。
5.社交功能:东方饮食文化中,餐桌通常被视为团结亲情、友情的场所,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
而在西方,用餐往往更侧重于个
人享受和品味,用餐通常被视作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
6.餐食时间:东方人一天通常有三餐,早午晚各一,较为规律。
而在
西方,早餐较简单,午餐则较为重要,晚餐时间较晚,有时还有夜宵。
总体而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食、肉菜比例、烹饪
方式、用餐方式、社交功能和餐食时间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
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
3
国际食品贸易的增加
随着中国近代饮食市场的开放,国际食品贸易逐 渐增加,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 流。
06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的未来 趋势
绿色环保的饮食理念的发展
总结词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 、有机、低碳的饮食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
VS
详细描述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倾向于选择有机、无农药残留的食材, 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同时,低碳饮食方式 也受到追捧,减少食物浪费和碳排放成为 饮食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城市 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饮食习惯也随之发 生变化。
人口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 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带来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 化交流与融合。
变化特点
食材多样性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中,食材的多 样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了传 统的五谷杂粮,还引入了大量的 外来食材,如番茄、土豆、洋葱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的影响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饮食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近代饮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食 材和烹饪方式,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饮 食特色。
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近代化进程中,一些地区和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面临消 失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人们开始重视传统饮 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产业发展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食品加工、餐饮服务 等产业逐渐壮大。
02
食材的变化
本地食材的发掘与利用
发掘地方特色食材
随着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各地开 始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如 东北的五常大米、湖南的辣椒等 。
美国快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效果及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
3、加强互动与反馈:制作者可以通过评论、和分享等功能与观众进行互动, 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同时,通过合作与赞助等方式与其他YouTube频道 或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广中国饮食文化。
4、培养专业人才:为了提高中国饮食文化视频在YouTube上的传播效果,需 要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如拍摄、剪辑、声音、动画等,制作出更 具有专业水准的视频作品。
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中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首先,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基数庞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基础。其次,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通过创新的形式和角 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的。最后,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互动 性强的传播媒介,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渠道。
引言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YouTube上分享自己的生 活和兴趣,其中包括中国饮食文化。本次演示旨在分析YouTube中国饮食文化视 频在德语地区的传播现状与效果,探讨其影响力、传播策略和未来发展潜力。
文献综述
在现有研究中,关于YouTube中国饮食文化视频在德语地区的传播现状和效 果尚未得到充分。尽管有一些研究探讨了YouTube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现象,但 针对中国饮食文化视频在特定区域的传播研究仍显不足。
总之,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既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 了一些挑战,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一冲击, 正确引导年轻人对待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努力传承和发扬我们宝贵的传 统文化。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可能性,借助网络平 台的优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语言的出 现和使用,如表情符号、缩写、网络热词等,对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常使用造 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在网络上交流,而忽视了传统文化语 言的学习与传承。其次,网络文化中的娱乐至上的风气,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形式 和经典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受到影响,人们在追求娱乐和轻松的过程中,往往忽 视了传统文化的庄重性和深度。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文化是一种民族或地区传统的表达方式,涵盖了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餐桌礼仪。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待饮食的态度和行为举止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社会习惯。
深入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尊重和和谐共处。
首先,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展现了不同文化的饮食价值观。
中西方人对待饮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规范。
在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给人们带来了对食物的深刻热爱和崇敬。
传统的中餐桌礼仪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和尊重,例如共同使用公筷、给长辈或客人优先夹菜等。
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注重个人素质和礼貌,餐巾、餐具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
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还可以培养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其次,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中西方文化有各自的优点和特点。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发现不同文化中的优点和长处,进行相互学习和借鉴。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和礼貌,这种在餐桌上的举止可以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时间的合理利用和和蔼礼貌的交往方式。
而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则强调团结、尊重和亲情,这种重视亲情、思考他人感受的态度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
再次,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拓宽视野。
了解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的社交场合,增进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中文化西方人来说,学习了解中国的餐桌礼仪,可以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增进友谊和合作。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可以提升自己的国际交际能力,扩大交往的范围。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最后,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意义在于体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和尊重。
世界上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文化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每个文化都应该被尊重和保护。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
一、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一)泛食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在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香、味,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而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的健康,不讲究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
他们认为“吃”只是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就交际手段而言,中国宴请的目的有:表示感谢;庆祝成功;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取得客户的信任……“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和合与分离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
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中西方饮食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烹调出自饮食,饮食原来是一个旨在供给维持生命的营养。
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等。
西方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烤肉、炸鸡和汉堡等快餐食品。
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和蔬果的摄入,以大米、小麦、豆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炸、蒸、煮等,注重将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二、餐桌礼仪与用餐方式:西方人用餐注重个体主义,一般用刀叉和盘子,用餐时主食独立摆放,每个人有自己的食物,注重个人私有权利。
而中国人用餐时通常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将主食放在共同的大碗里让所有人一起分享。
中国人传统上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注重团体主义和集体意识。
三、饮食习惯与饮品选择:西方人饮食习惯午餐较重,晚餐较轻,一般不喜欢吃米饭,偏好吃面包等主食。
西方人饮食中常见的饮品有咖啡、红茶、果汁和饮料等。
而中国人则注重早餐的丰富,喜欢米饭和面食,晚餐一般较为丰盛。
中国人也喜欢喝茶,特别是绿茶,它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的作用。
四、礼仪与礼节:西方人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不用手抓取食物,避免发出声音等。
吃饭时西方人通常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而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家庭和睦,习惯一家人团聚共进餐,用餐时会有较多的交谈和互动。
五、餐饮文化氛围:西方人习惯在餐厅用餐,注重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
西方餐厅通常会附带音乐和装饰,让顾客有舒适的用餐体验。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在家中吃饭,有的家庭还会摆上几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表现主人的热情款待。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饮品选择、礼仪与礼节以及餐饮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二十年来饮食习惯的变化
中国人二十年来饮食习惯的变化
中国人二十年来饮食习惯发生了许多变化。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观察:
1.肉类消费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收入的增加,肉类消费在过去二十年中大幅增加。
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从主要以粮食为主转变为更加富含肉类和蛋白质的饮食。
2.西式快餐的流行:随着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西方快餐在中国的流行度急剧增加。
许多西方快餐连锁店如肯德基、麦当劳和必胜客在中国开设了大量分店。
这种变化导致了更多人选择快速、方便的饮食方式。
3.更多的外来饮食文化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许多城市迎来了更多的外国人和外来文化。
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开始尝试更多的国际美食,如日本料理、意大利面食和墨西哥玉米卷等。
4.乳制品消费增加: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人对乳制品的消费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许多人开始喝牛奶和酸奶,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这种变化主要归因于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
5.健康饮食的崛起:随着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人开始更加注重健康饮食。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机食品、素食和天然食材,并减少对油腻、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受到了经济、城市化和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
在食品文化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中国和美国虽然都是大国,但是受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两国的食品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中国和美国的食品文化。
一、饮食习惯中国和美国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喜欢吃米饭、面条、豆腐等主食,而美国人则更喜欢面包、糕点、汉堡等。
此外,中国人喜欢在家里做饭,而美国人经常外出就餐。
当然,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中国人也喜欢到外面吃饭了,这一点与美国人相似。
但是在品尝美食时,中国人更讲究口感与颜色,注重点“滋味”,而美国人则更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和营养价值。
二、用餐礼仪中国和美国的用餐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餐桌上人们谈话声音轻,尽量不在吃饭时说话,以尊重食物和其他人。
而在美国,人们在饭桌上谈话声音较大,往往是为了增加餐桌氛围,讲笑话或者谈话题。
此外,在中国,吸声、打嗝、用手抓食都是不礼貌的。
而在美国,声音较大、用手拿食物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可以理解为美国强调的个人自由和舒适体验。
三、食品审美标准中国和美国的食品审美标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吃口感细腻、味道浓郁的食品,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食物的外观和营养。
因此,在美国很多超市、餐馆和食品商店中,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健康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
而在中国,这样的食品广告并不多见。
四、节日饮食文化中国和美国的节日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品和食品搭配,例如春节的饺子、清明的踏青粥等。
在美国,人们喜欢以火鸡、火腿等为特色的感恩节晚餐或者吃巧克力、糖果等的万圣节糖果。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节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五、厨余利用在中国,由于厨余是可以通过好好利用来制作出美味佳肴的,所以人们对于不浪费食材有很强的意识。
例如,剩米饭可以煮粥,剩菜可以变成家常菜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在美国,厨余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垃圾和无用的资源,直接丢入垃圾桶中,这种浪费的行为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并且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西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西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西餐文化是指源自欧美国家的餐饮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餐文化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接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中国对西餐文化的接受程度。
一、历史背景西餐文化的传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近代化的变革期。
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迅猛发展,西餐文化作为一种新奇的文化符号逐渐进入中国。
最早的西餐厅是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兴起,而且主要服务于外籍人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尝试并接受西餐文化。
二、传播途径1.餐厅与饭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餐厅进入中国市场。
像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国际快餐品牌成为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一员。
这些餐厅不仅提供西餐,还将西方的用餐方式和文化理念带入到中国。
2.传媒与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人民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到西餐文化的各个方面。
电视节目、电影、杂志等都在不断地介绍和推广西餐文化。
同时,网络平台成为了人们分享西餐经验的重要渠道。
3.旅游与留学:随着中国人出国旅游和留学的增多,他们在国外接触到的西餐文化也在不断地传回国内。
不少人在海外学习或工作后,带回了西餐的制作技巧和用餐习惯。
他们开设了西餐厅或者在传统餐馆中引入了西餐元素,并促进了西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三、社会影响西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西餐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新的就餐选择,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不再局限于传统中餐,中国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种类和口味的美食。
西餐文化的传播还激发了厨师和创业者的创新体验,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发展。
其次,西餐文化的传播拉近了不同国家的距离。
通过品尝西餐,中国人不仅仅是品味食物,还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
西餐厅也成为了人们交流与社交的场所,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深入交流和理解。
再次,西餐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食物,并将其融入日常饮食之中。
这种融合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带来了更多的美食选择。
一些西方食品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并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食物,如汉堡包、披萨、薯条等。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元素,并演变出新的烹饪方式和菜品。
同时,西方饮食文化也带来了健康的意识,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等概念被广大中国人所接受,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提高了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享受。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是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食品制作、烹调、食用、礼仪等各种
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和行为习惯。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以下
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食材选择
中西方在食材选择上的差异比较明显。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以粮为主”,而欧美
饮食文化则偏爱肉类、蔬果等。
这主要受到气候、地理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气候大
部分地区温和,适宜种植粮食,因此粮食在中国饮食中占主导地位;欧洲气候寒冷,大部
分地区农作物难以生长,因此肉类、奶制品和蔬菜等成为主要食材。
二、口味偏好
中西方在口味偏好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追求“鲜、香、软、糯”,味道清淡,不太添加调料等。
而欧美饮食文化则偏爱口味浓重,喜欢往餐点中添加各种调料和香料,
例如西餐中的黑胡椒、薄荷等等。
三、用餐方式
中西方在用餐方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餐桌上通常使用筷子,饭后会有茶水等饮料,喜欢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共进餐。
而欧美餐桌上则是用刀叉,饥饿时间不定,随时都可
以进食,饮料则更倾向于酒类。
四、餐桌礼仪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有许多关于礼仪的规定,例如
筷子的使用方法、对长辈的尊敬等等。
而欧美人则喜欢轻松自在,不用过于拘泥于礼仪,
特别是在家庭聚会或者朋友聚餐时,更偏向于自由随意地享用美食。
总的来说,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大。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饮食文化的差异正在
逐渐缩小,人们逐渐接受了多样化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美食和新的餐桌礼仪。
饮食习惯与地域文化
饮食习惯与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环境、气候和文化差异的原因,养成了各自特有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与地域文化之间互为影响,地域文化既决定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同时饮食习惯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中国的饮食习惯为例,探讨饮食习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北方与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中国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北方与南方的饮食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
北方气候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更偏向于以面食和高热量食物为主。
比如,北方人喜爱吃面条、饺子等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食物,这与北方农业主要种植小麦有关。
而南方气候湿热,南方人的饮食则更偏向于以米饭和清淡食物为主,比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粥等以米为主要原料的食物。
二、地域文化对饮食习惯的影响地域文化对饮食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影响着当地的饮食习惯。
哈尔滨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因此人们通常在冬天喜欢食用热气腾腾的火锅,这也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饮食文化。
此外,西南地区的川菜以其辣味和麻味而闻名,与四川地区的特有气候和环境有关,也是地域文化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三、饮食习惯的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对饮食习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各地的特色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方法代表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它们在饮食习惯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比如,北京烤鸭代表着京菜的独特风味,成为了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四、地域文化的影响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尽管地域文化对饮食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随着交通和物流的发达,不同地区的食材可以方便地运输到其他地方,人们可以品尝到更多样化的饮食。
同时,国际化的影响使得西方的快餐文化进入了中国市场,改变了一些人的饮食习惯。
这些变化使得人们有机会尝试和接触到更多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总结起来,饮食习惯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后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观念、饮食方式和饮食对象,最终导致了中西方饮食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风靡世界。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宝典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国家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应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美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的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上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3.用餐方式及餐具: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 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 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 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 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 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 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 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中 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或 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 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而西方 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 各大菜系都有自 己的风味与特色, 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 所 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 会依厨师的个 人特点有所不同。 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 有 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 节、不同场合 用餐人的不同身份, 加以调整。此外还会因厨师 自己 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 的发挥。因 此,中国烹调不仅不 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 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 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 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 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 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 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 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作为东 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 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 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 种智慧。
2.烹饪的随意与规范: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 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 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 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 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 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 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 精确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 《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 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 房各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 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 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 化学试验室。”
西式餐饮文化对中国餐饮业的影响
西式餐饮文化对中国餐饮业的影响中国餐饮业自古以来就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式餐饮文化也逐渐地深入到了中国人的餐桌上。
西方的饮食文化与中国餐饮业的融合,对于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西式餐饮文化的注重餐饮环境和客户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客户用餐的舒适度。
中国的餐馆一直都重视菜品的制作和口感,却忽略了餐厅的布置以及服务员的态度。
相比之下,西式餐饮文化更注重用餐环境的舒适与典雅,以及服务员的热情、细致和亲切。
这种文化和习惯的融合,能让中国人更好地认识到在用餐的过程中,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西式餐饮文化的进入,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餐饮业的创新。
西式食品的入侵,让中国餐饮业需要对传统餐饮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以迎合更多人的口味和需求。
一些餐厅为了吸引消费者,将传统的菜品进行创新和升级,以达到更好的味道和更高的质量,而且烹制技术和食材的健康都有所进步。
同时,西式餐饮文化也为中国的厨师们提供了广泛而多元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这是中国餐饮业长期而严重缺乏的。
再者,西式餐饮文化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用餐习惯。
西式餐饮文化的食用方式以及装盘、搭配、口感等方面的互动和协调,其实也是饮食文化高度发达的体现。
以牛排为例,它不再只是简单的煎熟,而是从吃菜变成了品菜,从满足口腹之欲变成了更加注重美食的品尝和体验。
这也激发了中国人对于美味佳肴的追求,不断地寻找新的味蕾体验,推动了中国餐饮业的进步和提升。
最后,西式餐饮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餐饮本身,也传递到了餐饮行业的周边领域。
餐饮营销、摆台、设计、文化营销等方面,西式餐饮文化为中国餐饮业注入了新的灵感。
比如把营销方式更加精细化,设计风格更加典雅,文化营销更加具特色的餐馆,就能够让消费者们产生独特而深刻的印象。
总之,西式餐饮文化对于中国餐饮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两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中国餐饮业逐渐地由数量向质量发展,在提高餐饮质量、服务体验、营销方式、行业形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在现代社会,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态。
饮食文化作为各国人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饮食文化因地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差异。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以期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一、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中国人讲究“食以敬为天”,食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意义。
中国人善于将烹饪技艺传承千年,中餐烹饪技巧繁多,口味多样,注重调味和烹饪方法的细致。
中国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种主食、副食和点心,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做法和寓意。
相比之下,西餐文化源自欧洲,强调用餐的礼仪和仪式感。
西餐在烹饪方法和口味上更加注重原料的味道和独特性,通常辅以调味品来提升菜肴的层次。
西餐区分了不同的用餐时间,如早餐、午餐、晚餐等,每一餐都有其固定的菜肴搭配和用餐方式。
二、饮食习俗的异同中国人在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主食以米饭为主,配以各种菜肴。
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体现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如尊老爱幼、尊重菜肴等,这些礼仪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而西方国家对待饮食的态度较为随意,通常使用刀叉进行进餐。
西方人倾向于简单直接地享受美食,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个人喜好的菜肴,而不像中国人一样注重家庭共享和尊重。
三、节庆风俗的差异在中国,节庆是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美食的重要时刻。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食品和饮食习俗。
比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等,这些食品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食品。
圣诞节通常有火鸡、蔓越莓酱等传统菜肴,而感恩节则有烤火鸡、南瓜派等特色食物。
西方人通过美食来庆祝节日,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2021关于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
2021关于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饮食礼仪文化差异,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1、出席时间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往往很难做到准时到达;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要求准时或提前5分钟到达,迟到会被视为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用餐氛围中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3、席位安排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西式宴请中一般使用马蹄形或长形餐桌,男女间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
4、餐具使用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
5、进餐礼仪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追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
6、表示停餐方法中方宴会中结束用餐,可以把筷子横搁在碟子上;在西方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西餐礼仪出自古代宫廷,其程式化的规定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用餐者严格约束个人举止,力求使之高雅动人。
自由、平等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特点。
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
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独立、卫生与中式的圆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2 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3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贵妇画像》中的文化冲突5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6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7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8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0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11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12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13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14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5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16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1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8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19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20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21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22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23 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24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25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26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27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28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2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30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31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32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33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34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35 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形象36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37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3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39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40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41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42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43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44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45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4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7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48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49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50 改变,选择与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51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52 O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Expresssions in Touristic Text5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54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55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56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57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58 论《宠儿》中的母爱59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60 On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61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62 On the Transculturation Reflected in Disney Mulan63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5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6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67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68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69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70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71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72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73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74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75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7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7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78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79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80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81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82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83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84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85 反译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86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87 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88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89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90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9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92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93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94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95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96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97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98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99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100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101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0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03 浅谈导游词翻译104 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105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06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107 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108 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109 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110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111 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112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113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114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11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16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1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8 BB电子商务安全119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120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121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122 On Symbolism in Fitzgerald’s “Winter Drea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23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124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怀特的《夏洛的网》125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126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127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128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129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130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131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132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33 McDonald’s Success134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135 简爱性格研究136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37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138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139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140 Humor as Perceived from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41 O 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142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143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144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145 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研究146 由王尔德的《莎乐美》探究法国象征主义对其唯美主义的影响147 英语习语的翻译14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149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死亡主题解析150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151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5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153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54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55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156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157 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158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59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160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161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62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63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164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165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166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67 探究希腊神话对英国戏剧及诗歌的影响168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169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70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171 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172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173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74 《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对完美主义的质疑175 商务网站的英译策略176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177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178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179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180 对爱伦坡侦探小说犯罪心理的分析181 xx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视听学习调查182 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效的非语言技巧183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184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研究185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186 《欲望号街车》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187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88 浅析中西方文化中会面礼仪的差异189 理想政体的历史超越性探因——《理想国》、《乌托邦》和《新亚特兰蒂斯》中哲学家的自我中心共性190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91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192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193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194 关注耐心教育——浅谈《差不多是大人的人》中黑孩子的叛逆心理195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196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197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的爱情心理解读198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99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200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