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关雎叠词的表达效果
关雎叠词的表达效果
关雎叠词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在同一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以达到加强语气、强化表现力的效果。
关雎叠词的表达效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重点:叠词能够使关键词语得到重复强调,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突出重点。
2. 增加表现力:叠词的重复使用会让诗歌的语气更加强烈,表现力更加突出,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3. 增加节奏感:叠词的反复出现能够增加诗歌的节奏感,使读者更加容易进入诗歌的韵律中。
4. 增加韵味:叠词的使用会让诗歌的韵味更加浓厚,从而增加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之,关雎叠词的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它能够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节奏感和韵味,是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法。
- 1 -。
李清照声声慢叠字的妙处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叠字妙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音韵美:叠字在古典诗词中具有很强的音韵效果,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叠字,这些叠字在音韵上抑扬顿挫,给人以缠绵悱恻之感。
深化情感表达:叠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增强感情的强烈度和深度。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通过叠字的手法,将内心的孤独、迷茫、悲伤等情感层层递进,使得这些情感更加深刻和真挚。
营造意境:叠字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通过叠字的手法,描绘出了一个孤独、冷清、悲惨的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综上所述,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叠字妙处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使得这首诗歌更加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叠词是指古典诗词中由相同读音或者相同的字或音组合而成的有重复的词句。
它是古典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产生强烈的语音韵律效果,使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下面就来探讨叠词在古诗中的作用。
一、体现情感的强烈在古诗中,叠词多用于描绘人物痛苦、悲伤、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两句,“离离”、“一岁一”等叠词的运用,使荒原上草木枯萎的景象更能深深感染人心,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二、营造氛围的效果叠词还可以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效果,使诗词的气氛更加浓郁鲜明。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百寻愁煞尽,千载客心惊”两句,通过“百寻”、“千载”等叠词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在高处登楼时,周围万物瞬间缩小,令人生出心惊胆颤的感觉,体现出长城深奥的历史文化气息。
三、增强语言的美感在古诗中,叠词不仅可以表现情感,也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语音效果。
唐代诗人杜甫的《蜀道难》中“崩山侧岭路微盘,千层叠翠障重叠”一句中的“叠翠障重叠”就是运用重叠的词语,增强诗句的语言节奏,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音韵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形象描述的效果叠词还可以产生出形象鲜明的效果,使诗歌更加具有视听效果。
例如《离骚》中“又觏于女乐,饮酒减五斗”一句,古人称五斗粮为“大斗”,“减五斗”中的“减减”两词的重叠生动地描绘出新婚之夜新郎饮酒失态的场景, 表达出诗人的愤慨和痛苦。
《长恨歌》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通过“生紫烟”、“遥看”等叠词,生动描述出了美好的山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总之,在古诗中,叠词无疑是演绎情感、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是增强语言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使诗歌达到意境、听觉和视觉的多重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重复同一音节或字母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诗经》中,叠词的运用更是突出,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技巧和创意。
本文首先探讨了叠词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方式,从而解读了叠词在《诗经》中的深层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叠词对于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叠词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指出叠词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修辞手法。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古代诗歌世界。
【关键词】叠词、《诗经》、文学创作、重要性、定义、特点、应用方式、意义、比较、影响、应用丰富多彩、艺术魅力、修辞手法。
1. 引言1.1 叠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叠词通过重复相同或类似的音节或字词,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律动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叠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易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还能够突出作品的重点,使重要的词语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叠词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把握,也体现了作者对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把握。
在文学创作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使之成为作品中的亮点和亮眼之处。
通过叠词的应用,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境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1.2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量运用了叠词这一修辞手法。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还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精彩而丰富的。
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或音节组合,叠词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这古诗词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更具韵律之美,让情感更深沉,那就是——叠词。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者短语的修辞手法,也称为“重言词”。
它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不仅赋予了诗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还在深化情感、描绘景象、强调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叠词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表达了她对爱人的苦思之情,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叠词可以表达一种强调或渲染的效果,使诗词更加深刻和有力。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使用了叠字,表达了两情相悦不在乎时日长短的深刻含义。
叠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中“青青”一词既形容衣服颜色,又表达对友人的敬重。
接下来,详细介绍两句使用叠词手法的诗词,让大家感悟诗词中的叠词之美。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开头一句,也是这首词最著名的一句。
这句话用了七个叠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哀。
词人在国破家亡、丧夫之后,孤身一人南渡,生活艰难困苦,心中空虚寂寞。
她苦苦地寻找着失去的一切,却只见到冷清的景物和人情,没有任何温暖和安慰。
她的心情如同秋天的气候,乍暖还寒,难以平静。
她用酒来麻醉自己,却无法抵挡傍晚的寒风。
她看到大雁飞过,更加伤心,因为那是她和亡夫曾经相识的信使。
她看到满地的菊花凋零,也如同她自己一样憔悴不堪。
她孤独地守着窗户,等待着漫长的黑夜。
她听到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更加凄楚。
她觉得这样的光景和心境,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开篇的叠词先声夺人,展现了词人对音律的高超掌握和运用。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个叠字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声律交错的感觉。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叠词是指在一个汉字中重复同一个音节,如“心心相印”中的“心心”、“风风雨雨”中的“风风”、“雨雨”等等。
古诗中常使用叠词,这种表现形式有着一定的修辞效果。
首先,叠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反复的同音词可以强调句子中表达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离骚》中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叠词均是为了强调女子的美貌。
其次,叠词还可以起到增强语感的作用。
叠词的重复可以让读者在阅读古诗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
例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最后,叠词还可以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
叠词的重复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如《虞美人》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叠词使人们感受到了春花飘零,水流不息的自然景观,更加形象生动。
总之,古诗中叠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够强调情感,也能够增强语感,还能够使描写更为形象生动。
它是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
- 1 -。
叠词的运用
重叠词的作用
重叠词的作用
重叠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手段,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极具节奏感,这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流畅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重叠词可以用来表达文学作品中主题的深刻性。
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作品中,重叠词的使用可以用来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想法,这样作品的主题思想就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其次,重叠词也可以用来增强文学作品的张力。
文学作品中,重叠词的应用可以使重要场景和表达更加有弹性。
重叠词可以使阅读者产生更深刻的印象,使作品更有表现力和张力。
此外,重叠词还可以用来体现作家的个性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重叠词的使用可以体现作家独特的文学特征,从而使每件作品显得与众不同,彰显作者个性风格。
最后,重叠词也可以用来更好地表达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例如怨恨、慷慨、深情等,都可以通过重叠词的使用更好地表达出来,这样情感表达就可以更加真实、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重叠词可以说是文学作品极具节奏感、极富表现力的重要文学手段,可以用来表达文学作品中主题的深刻性、增强文学作品的张力、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更好地表达情感等。
它的使用不仅可以彰显作家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令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的魅力。
- 1 -。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叠词是指在一个词的基础上重叠一部分音节形成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的叠词多具有表达强烈情感、描绘生动形象的功能。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
古人重视声音的美感,叠词的应用使诗歌具有更强的音韵美。
例如《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有句“缦(màn)然长裾,翰(hàn)翼翼”。
这里的“缦然”、“翰翼”都是叠词,重复的音节使诗歌更加流畅和悦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追求形象感和质感,叠词的应用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例如《诗经·魏风·黍离》中有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这里的“离离”、“之苗”都是叠词,表明黍和稷的茂盛生长,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叠词在《诗经》中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些叠词可以通过重复的音节来强调某种情感或形象,起到抒发情感或表达意义的作用。
例如《诗经·鲁风·东门之池》中有句“烈如也、子之池。
”这里的“烈如也”是叠词,强调了主人公的决心和坚定,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通过叠词,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形式,通过运用韵律、节奏、音韵等技巧,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叠词是诗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一个词的前后重复相同的音节或音素。
叠词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起到了丰富节奏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首先,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较强的文学形式,韵律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叠词的运用能够在诗句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音乐效果,让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叠词“明”和“霜”使诗句具有流畅的韵律感,又加强了诗句的朗朗上口的效果。
其次,叠词可以突出诗歌的意象描写。
诗歌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叠词的运用可以凭借重复的音节或音素,在听觉上增强诗歌的形象感知。
例如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丁未七夕》中,“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叠词“高楼”、“夜”、“叹息”和“未应闲”通过重复的音节,让读者感受到了高楼屹立的壮观景象,寂静夜晚的寂寥感以及心灵的悲戚之情。
叠词也可以加强诗歌的感情表达。
在诗歌中,往往需要通过音韵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叠词的重复可以加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力度与张力。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杯邀清月,对影成三人。
”叠词“举杯”和“对影”通过音节的重复,使表达更为强烈有力,让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叠词还可以起到诗歌中点睛之笔的作用。
在整个诗歌中,叠词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往往在关键位置突出出现,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在杨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叠词“滚滚”和“浪花”使诗歌中的长江水流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寓意了英雄的消逝。
总的来说,叠词在诗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律感,突出诗歌的意象描写,加强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诗人们通过运用叠词,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让读者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美感。
归园田居其一叠词的作用
归园田居其一叠词的作用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叠词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宁静祥和之感,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远离尘俗,归隐后的生活感受。
这首诗中,陶渊明运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如“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等,形象地表达了官场生活的污浊黑暗、束缚人性以及诗人对回归田园的渴望。
这些比喻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本真生活的热切向往。
同时,诗歌中的叠字,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通过重复使用“少”和“本”字,强调了诗人本性喜好自然,厌恶世俗的个性,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叠词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热切向往。
1。
叠词作用
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词和词常常可以叠起来用,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诗经》大都以四言为主,分析叠词的运用的好处——能使诗歌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采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表。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黍离》:“行迈靡靡,心中摇摇。
”(一)、描摹形态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人和景物的各种形状、形态,是常见的一种修辞功能。
1)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司马空《诗品》)2) 朱门沉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陆游《关山月》)3) 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陆游《舟中对月》)4) 那溅着地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此外,还有:蔼蔼、斑斑、憧憧、重重、鼎鼎、霏霏、菲菲、雨分雨分、拂拂、馥馥、杲杲、耿耿、汩汩、赫赫、忽忽、涣涣、皇皇、煌煌、遑遑、恢恢、岌岌、戛戛(jiá)、戋戋、菁菁、涓涓、累累(léi)、寥寥、嶙嶙、粼粼、凛凛、泠泠、漫漫、莽莽、漭漭、朦朦、靡靡、绵绵、漠漠、脉脉、蓬蓬、坯坯、萋萋、芊芊、茕茕、冉冉、溶溶、融融、茸茸、森森、闪闪、汤汤(shāng)、shēnshēn 、迢迢、岧岧、亭亭、团团、汪汪、巍巍、潇潇、翛翛、欣欣、汹汹、熊熊、徐徐、炎炎、泱泱、洋洋、依依、隐隐、幽幽、悠悠、郁郁、蜎蜎、源源、纭纭、芸芸、畇畇、蓁蓁、榛榛、濯濯、凿凿、衮衮、皑皑、苍苍、皎皎。
(二)、描摹情状运用叠词还能有助于生动、细致地描绘人物的情感获神态,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从而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真切感人的修辞效果。
如: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2)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800字)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 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
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与节奏,诗歌表达出丰富的感情与意境,而叠词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叠词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使其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形象描绘以及节奏感三个方面来探讨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首先,叠词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
这里的“秋光”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增强了秋天的冷清与萧瑟感,从而表达了诗人孤寂而伤感的心情。
而在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道:“北固楼,太阴殿,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里的“风物”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诗句更富有豪情,表达了辛弃疾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其次,叠词在诗歌中可以帮助诗人形象描绘。
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诗人可以将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调笑令·秋风辞》中写道:“送君何处,洛阳云外别有洛阳原。
”这里的“洛阳”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景物的名称更加鲜明突出,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李商隐对洛阳的深情厚意。
再比如,近现代诗人鲁迅在《奉献》中写道:“父老乡亲,以渴者前鞠躬。
”这里的“鞠躬”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人们瞬间想象到众多的人在向他们致敬,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独有的艺术特征,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和音乐上的韵律感。
叠词通过其重复的音节或音节组合,使整个诗句的节奏更加鲜明有力。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里的叠词“难越”和“他乡”不仅增加了诗句的重音,也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而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再别康桥》中有“别云间、别云间,谁共我高低。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叠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
诗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它呢?这与它在诗作中的表达效果有关。
一、描绘景物,绘声绘色写景状物类诗歌中,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达技巧,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我们。
叠词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杜甫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后两句就运用了“时时”和“恰恰”两个叠词。
“时时”,表明蝴蝶因恋花而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情景,在动态描写中暗示了花之多与花之艳;“恰恰”是“和谐、融洽”之意,修饰动词“啼”,形容娇莺的鸣叫声婉转悠扬,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享受。
至此,一幅百花争艳、蝶舞莺歌的“春景图”跃然纸上。
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叠词的巧妙运用。
乔吉的《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美人游春的画面。
叠词的使用,使作品中的意象数量剧增,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意境,还绘声绘色,使作品形象可感。
莺加莺,燕加燕,自然就成了无数只莺和燕;花加花,柳加柳,自然就成了无数株花和柳;人加人,事加事,自然就成了无数的人和事。
这样,自然就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体味到这令人陶醉的美好春景。
二、渲染气氛,烘云托月“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特定的情境中,叠词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其中,“萧萧”写深秋季节落叶飘零之声,“滚滚”写长江水汹涌浩荡之势。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人自然产生时光易逝的感慨;滚滚长江,亘古如斯,意味着宇宙的永恒。
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正值人生之秋的杜甫怎能不有所感触呢?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还能实现吗?落木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皆有烘云托月之效,很自然地便诱发出下面的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诗经》以古代中国的“诗”为主体,通过对人生、爱情、家国等重要主题的歌颂和表达,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诗经》中,叠词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的应用极为丰富多样。
叠词是指在一个词中重复一个或多个音节,以达到加强表达力,为诗句增添节奏感和韵律美的目的。
叠词在《诗经》中常用于形容诗人对感情的迸发和表达。
比如《卫风·硕人》中就有“硕人其颜,非天子之邦,黄绶百两,迁于九山。
九山之阳,崇丘是翱。
”这首诗中的“硕人”一词通过叠词的手法,使得形容词更加凸显出来,使诗歌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感。
通过叠词的运用,使得诗歌节奏感更强,也增添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叠词在《诗经》中也被用来描绘自然景物,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例如《国风·邶风·四月》中就有“四月维时,序乎上帝。
是月也薪,其人也兹。
”其中的“序乎上帝”、“薪”、“兹”等叠词,通过重复相同的音节,使得诗句中的形容词和动词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理解。
叠词还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对别离、离别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加悲切婉转。
例如《国风·召南·北山有枥》中就有“蔽芾甘棠,勿翦勿割。
南山有台,北山有枥。
”其中的“蔽芾甘棠”、“南山有台”等都是通过叠词来表达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诗经》中的叠词还可以用来强调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使得诗句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小雅·车辖》中就有“骏马仰秣,岂不正蹏。
如犬如豕,如马如狗。
”这里的“如犬如豕”、“如马如狗”等叠词通过重复的音节,加强了诗歌表达的力度,突出了诗人对中心思想的强调,使得诗句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1、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2、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艺术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叠词的表达作用
第一、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丰富音乐;扮演一个重要
的角色。
第二、一些重叠的词模仿声音,非常逼真。
一些重叠的词表现出运动和丰富的含义。
一些重叠的文字渲染了气氛,仿佛它是真实的情况下,诗歌中重叠词的作用。
作为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可视化。
诗中字的运用,足以使自然场景或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第二个是确切的性质。
这些词可以被模仿,可以被复制,达到修辞效果的描述,从而使图像更精确。
三是音乐性。
折叠可以使诗的韵律和谐、通读、朗朗上口;这听起来很好。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春》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春,是四季之首,也是大自然复苏的季节。
春天的到来标志着寒冷的冬天过去了,万物开始苏醒。
古人对春天有着特殊的感悟和描绘,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首以《春》为题的古诗,以其叠词的运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春》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通过叠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喜爱。
叠词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音节来达到表达的效果。
在《春》这首古诗中,叠词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表达了春天的活力和喜悦。
叠词在《春》这首古诗中起到了烘托春天气氛的作用。
诗中的“春”、“翠”、“绿”、“色”等叠词,通过重复的音节,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春天的色彩斑斓和生机勃勃。
比如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通过“春风”、“绿”、“江南岸”等叠词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春风拂面、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色。
叠词在《春》这首古诗中也起到了强调和加强表达的作用。
通过重复的音节,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诗中的“花谢花飞飞满天”一句,通过“花谢”、“花飞”、“飞满天”等叠词的运用,强调了春花盛开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叠词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更具美感,也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通过叠词的运用,诗人将春天的景象具象化,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比如诗中的“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通过“草长”、“莺飞”、“二月天”等叠词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大自然中。
叠词还可以起到节奏和韵律的作用。
叠词的运用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比如诗中的“君看一叶舟”一句,通过“一叶”、“舟”等叠词的运用,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向往。
古诗《春》中的叠词运用起到了烘托春天氛围、强调和加强表达、形象生动和节奏韵律的作用。
通过叠词的运用,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中 叠词 作用
初中叠词作用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叠词可以让语言更加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从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种重复的叠词形式,使得诗句更加流畅,更加易于朗读。
描绘景物,绘声绘色:在写景状物类诗歌或文章中,叠词可以帮助读者更生动地感受到景物的特点。
例如,“层层叠叠的群山”、“曲曲折折的小路”,叠词的使用使得这些景物更加立体,更加形象。
丰富文章的情感表达:叠词还可以帮助作者更深入地表达文章的情感。
例如,“他缓缓地走向我,眼神里充满了忧郁和痛苦”,叠词“缓缓地”和“充满了”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更加深沉,更加打动人心。
强调作用:叠词可以强调某个词语或某种状态,使得表达更加鲜明。
例如,“他一直在不停地思考”,叠词“不停地”强调了思考的持续性和频繁性。
总的来说,叠词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还可以帮助描绘景物、丰富情感表达,以及强调某个词语或状态。
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叠词这种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韵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
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
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
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这些叠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
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古典诗歌中“叠词”手法的运用叠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
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涵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就把全诗的感情基调奠定下来了。
“寻寻觅觅”一句让我们感到作者似乎在寻觅什么但又什么也寻觅不到我空虚心境。
为什么会给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因为她在这用了叠词的手法。
“寻觅”本身就是一个动词,这个动词的宾语应该是主语动作的目的。
寻觅什么,它必须得有一个表目的的宾语紧跟其后。
正因为在它后面无法加入宾语,所以在这里我们读着这个词的时候就可感受到作者终日徘徊而又无所收获的心情。
那么作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寻寻觅觅”的呢,接下来它用了第二组叠词“冷冷清清”做了说明。
“冷清”这个词通常是表示环境清净但人却感到孤独的心境,它是一个修饰内心的形容词,但在这里除了表内心外也表环境的寒冷,后面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是对这句的的解释。
这组叠词不同于第一组是它加深了词义的程度,表达了内心孤独和气温的冰冷。
可见作者在如此的环境下去“寻寻觅觅”是怎样的状况呀,这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当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幸好作者在接下来说出了我们想要表达却又无法表达的感受,这就是第三组叠词“凄凄惨惨戚戚”的出现,它是前面两组叠词共同糅合而产生的结果,它在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是读者的心声。
在这一句里又包括了三小组叠词,从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结构是递进的结构关系,“凄凄”、“惨惨”、“戚戚”,一个比一个加深了程度,到最后终于把作者那种内心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再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运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水清浅,人含情。
由景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是内容更细腻委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极为灿烂的华章,它之所以璀璨瑰丽,与其丰富厚蕴的语言运用艺术密不可分.叠词的大量运用是<诗经>的语言特色之一.它不仅体现了灵活多变的语法功能,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力.本文探讨了<诗经>叠词所具有的较强的艺术功用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本文所说的叠词包括叠音词和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诗经》中的叠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从语用层面上看,还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叠词在语用平面上的作用,就叠词对《诗经》意象塑造、意境升华、声韵锤炼几方面所起的作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我们现在称之为“叠词”。
一些普通的单音节字,一经诗人巧妙地运用,仿佛点石成金,让语言产生了新的活力。
古典诗歌中叠词使用频率很高。
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在叠词运用上堪称典范,唐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叠词的经典诗篇。
叠词不仅成为一种词汇现象,一种修辞手法,还有一种积极的审美效果。
古典诗歌的叠词美主要体现在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上。
一、.词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运用叠词摹声,不仅因为它能增强形象性,还因为它充满音韵美。
有些叠词用来描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滚滚”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率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枪。
《木兰辞》中的“卿卿复卿卿”,由《声声慢》中叠词运用谈古今诗词的复叠美顿挫凄绝声声慢联类不穷巧复叠——由《声声慢》中叠词运用谈古今诗词的复叠美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语文组(213161)宋占波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多有创举。
而古今词评家最为激赏的,当属该词叠词的运用。
徐釚《词苑丛谈》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这些叠字似烦琐实练达,如清水芙蓉,天然而无雕琢之感,成功地表达了词人凄凉悲戚、百无聊赖而又“最难将息”的心境。
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
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
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
“寻寻觅觅”四字,顿顿跌跌,情附于形,恰当的渲染了情境,如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单薄,无此效果。
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凄寂。
“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
“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
“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戚心情相连结的关键,承上启下。
“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作媒介,层次昭然,文情并茂。
词的下阕“细雨”的“点点滴滴”更见出环境之寂静,无寂静就无“点点滴滴”的感觉。
同时这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又是“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
写梧桐而在黄昏,已增悲感,何况细雨长滴,更令人悲不自胜了。
吴灏在《历朝名媛诗词》中说“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甚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