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原则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原则探析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的现实存在,这就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目标的提出,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既面临着一定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入手,着重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原则。
标签: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1 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动力支持。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范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追求。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树立了新的价值坐标和价值评判标准。社会管理不能仅仅靠制度,更要靠道德和心灵的约束。因此,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更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加强自身价值观的构建,用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新理念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2)大学生在新时期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这一重要特征出现,不同文化相互激荡,良莠不齐。特别是通过网络这一时代性的媒体,充斥着学生日常生活,而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和而不同,它是一个更加宽容、包容多样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多元的价值选择导致很多大学生不知如何进行价值选择。价值观从来都是一定主体价值观,大学生可以自觉自愿选择一定的价值观,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独立性强,个性鲜明独特,其价值观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特点,大学生本身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稳定时期,价值观呈现出矛盾和不稳定的特质,虽然大学生价值观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一面,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了与社会主流价值不相和谐的音符,呈现出社会理想淡化、道德失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价值观扭曲等现状。“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成为新的时代性的课题。
2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秉承历史的继承性,时代的现实性和未来的前瞻性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理念,新时期,更应该体现价值观教育的与时俱进性。
①要做到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广泛,教师权威角色有所弱化和消解,填鸭式的说教和空洞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已不乐于接受,传统教育忽略了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来说应该帮助大学生合情合理合法地分析、认识各种文化思潮、社会现象。同时,大胆借鉴现代西方德育教育理论,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上,在实践判断中让学生明确是非、善恶和美丑。
②教育内容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我国正处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和谐社会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要求大学生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应注重法治价值观,诚信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建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③教育方式与时俱进。要丰富现代化教育手段,要通过网站、论坛、博客、QQ群、Email、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同时,我们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课堂讨论法、质疑法、比较鉴别法、专题讲座、辩论、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增强大学生主题性。
(2)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充分理解、尊重人的需要,能力及人的发展的多样性,更要尊重、重视人在生活实践中选择创造的权利和责任。……一切都必须从承认和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出发,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理念已经形成共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正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但新理念在实践中更体现出的是一种口号,这就要求教育者重新反思和实践“以人为本”理念。
①要在价值观教育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做到因材施教。“关系的德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属于关系本身的德性,另一个是体现在个人身上加强关系的德性。”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大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师要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价值观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的核心是理解和认同,它强调的是主体自觉自愿的选择。情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并固化的重要心理条件,教育者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信仰等一些因素而有所区别,挖掘大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在教育中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形成真正师生互动局面,体现出情感效应,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②要做到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现实关切相结合。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现实利益问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能动性、选择性主体功能。高校如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大学生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及大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作为教育者来说,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原则,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问题,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比如贫困大学生要确保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资助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好大学生物质利益上的困难;对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积极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现在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类别,有高职高专的学生,有正规本科学生,有成教生等等。不同层次的办学水平学校的学生素质不一样,同一学校的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掌握他们的特点,以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一方面通过广泛性的教育促成大学生形成普遍接受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先进性教育激励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譬如对于优秀大学生、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学生干部等,我们要以更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他们,注重价值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由于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者在教育中要坚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的原则。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大学生来说,我们要用先进性标准,引导他们树立先进的价值观;对于价值取向偏离方向或则形成了错误价值取向的大学生来说,就要用广泛性标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最终要做到知行合一。“先进的价值观如果不能为人们接受,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自觉行动,就会流于空谈。”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现象,当然这种现象有它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但与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只重视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价值认同只是停留在情感认同的层面,并未真正内化,大学生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譬如,大学生对见义勇为这种高尚的行为都表示认同,但在实践中真正需要大学生见义勇为的时候却畏缩不前,这就形成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脱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理论的践行能力的培养就提到了日程上来了。教育者应做到把理论教育与对社会深刻的剖析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同身受,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锻炼。作为教育者,应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完善的实践效果评价机制,组织一些专题型实践活动、公益型实践活动、职业型实践活动和生活型实践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志愿服务。一方面通过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和民情的的了解,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社会变革出现的种种现象及其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同时教育者尊重大学生选择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支部和大学生社团等大学生同辈群体的辐射影响作用,让道德认知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真正被认识、接受和内化,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