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四级水准测量手簿样例
工程测量(四级)职业技能鉴定 四等水准测量考核记录
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
测 站 编 号 后尺 点 号 上丝 下丝 后视距 视距差(m) 一次 观测 前尺 上丝 下丝 前视距 累计差(m) 方向及 尺号 后视 k1 前视 k2 高差 后视 k1 前视 k2 高差
准考证号(后三位) :______________
-1 -1 0 0 +1 -1
+1.134
奇进偶舍
K1=4.787 K2=4.687
2
二次 观测
+1.132 +1.133
+1.132
奇进偶舍
后视 k1 3 前视 k2 L1= L2= 73.4 高差 平均高差
+1.133
奇进偶舍
73.1
后视 k1 前视 k2 高差
4
后视 k1 5 前视 k2 高差
评测说明
1.本手簿记录用铅笔填写,姓名、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 2.观测时间要求: (四级鉴定)从安置仪器到观测结束 9 分钟之内完成得满分,每超过 1 分钟扣 2 分;总 观测时间超过 15 分钟时停止观测,直接评定为不及格。 3.观测精度要求:参照执行 GB/T 12898-2009 《国家三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 ,即:要求三丝读数, 视距长度≤100m, 视距差≤10m,黑红面之差≤3mm, 黑红面高差之差≤5mm。 观测顺序: 后后前前。检测已测测段高差的差±30 R mm,R 为检测测段的长度,单位 KM(不足 一公里按照一公里计算)。
水准尺读数(m) 黑面 红面
K﹢黑﹣红 (mm)
高差(m)
备 注
1
1.891 1.525 36.6 -00.758 0.390 36.8 -0.2 0.657 0.294 36.3 +0.5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10)= [(5)-(6)] × 100(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2.高差部分(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17)= (8)-(7)(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测站编号
点
号
后尺下丝
前尺下+黑-红
高差
中数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后距
前距
黑面
红面
后前距差d
累积差∑d
后
K1=
K2=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误
差
计
算
水平角观测记录手簿(测回法)
日期天气仪器观测者记录者检查者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备注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日期仪器组别组长
观测者记录者计算者
测站编号
后尺上丝
前尺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
K+黑-红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表
计算式
备注
(9)=[(1)-(2)]×100 (10)=[(5)-(6)]×100 (11)=[(9)-(10)] (12)=本站+前站 K+黑-红 K+黑-红 (15)=[(16)-(17)± 0.100] (16)=(3)-(7) (17)=(4)-(8) (18)=1/2[(16)+(17) ±0.100]
三第等水准测量手薄
测自 至 年 夜 日 开始 时 分 测 站 编 号 后尺 点号 上丝 下丝 前尺 上丝 下丝 方向 及尺号 黑色面 红色面 观测者: 天气: 结束 时 记录者: 仪器型号: 呈像:
分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mm) 高差中数 (m) 备注
后距(m) 前后视 距离差(m) (1) (2) (9) (11)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2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5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10m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2m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m。 K1=4.787,K2=4.687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5mm。 K后为小,取+0.100
前距(m) 累计差(m) (5) (6) (10) (12)
后 前 后-前
(3) (7) (16)
(4) (8) (17)
(13) (14) (15)
(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序号 1.读数部分 (1) (2) (3) (4) (5) (6) (7) (8) 2.视距部分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代表意义 后尺黑面上丝读数 后尺黑面下丝读数 后尺黑面中丝读数 后尺红面中丝读数 前尺黑面上丝读数 前尺黑面下丝读数 前尺黑面中丝读数 前尺红面中丝读数 后尺视距差(后距) 前尺视距差(前距) 后、前视距差 后、前视距离累计差 后视尺黑、红面中丝读数差 前视尺黑、红面中丝读数差 黑、红面高差之差 后、前尺黑面中丝高差 后、前尺红面中丝高差 高差中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记录及计算
三四等水准观测手簿记录
自 至 测 后 下丝 站 尺 上丝 编 后距 号 视距差d 1 2 15 17 1571 1197 1 374 -2 2121 1747 2 374 -1 测 天气 时间 前 下丝 尺 上丝 前距 Σd 5 6 16 18 739 363 376 -2 2196 1821 375 -3 观测者 成象 方向及 尺号 后 前 后-前 后 12 前 13 后-前 标尺读数 黑面 3 4 11 1384 551 833 红面 8 7 12 6171 5239 932 6621 6796 -175 K+黑 高差 -红 中数 10 9 13 0 -1 1 0 -1 1 备注
三四等水准
(一)示例表格内幕方格中( (二)测站上计算方法 高差分布:
)内
视距部分4 前 12 2008 后-前 -74
-370
(三) 观测结束后之检查与计算 观测结束后,应全面检查13=11 高差中数14=(11+12±100)/ 并用Σ 15-Σ 16=18(末站)校核 (四)档用但面标尺时,变换仪器水
三四等水准手簿记录与计算方法说明
)示例表格内幕方格中( )内之号码,表示相应的观测读数与计算之次序 )测站上计算方法 高差分布: 10=3+K-8 , 9=4+K-7 K表示标尺黑红面之间之常数差。本例中 K=4.687或4.787 11=3—4 , 12=8-7 13=10-9 校核 视距部分: 15=1-2=后视距离 , 16=5-6=前视距离 17=15-16 18=前站18+17 观测结束后之检查与计算 观测结束后,应全面检查13=11-12±100=10-9检查无误后,用下列计算(校核)高差中数; 高差中数14=(11+12±100)/2=11-13/2=12±100+13/2.此外,应求Σ 15、Σ 16之值, 并用Σ 15-Σ 16=18(末站)校核,无误后算出所测路线总长视距=Σ 15=Σ 16。 )档用但面标尺时,变换仪器水平面后之中丝读数,记入红面8、7栏中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薄
仪器记录表重要问题记载表页数问题摘要处理结果或意见处理者编号记载由某号水准点至某号水准点或与路线页数联测之三角点其它点的往测或反侧(标出图幅分幅线、水准路线、点位号数及路线联测之三角点或其它点)水准观测说明与规范(一)观测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铟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必须往返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二)设置测站要求三、四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尺承。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表1规定执行。
表1 (单位:m)(三)测站观测程序和方法1、三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c.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d.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2、四等水准测量每测站照准标尺分划顺序为:a. 后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b. 后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c. 前视标尺黑面(基本分划);d. 前视标尺红面(辅助分划)。
3、一测站的操作程序:a. 首先整置仪器竖轴至垂直位置(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cm);b. 将望远镜对准后视尺黑面,用倾斜螺旋导水准气泡准确居中,按视距丝和中丝精确读定标尺读数(四等观测可不读上、下丝读数,直接读距离);c. 照准前视尺黑面,按b款操作;d. 照准前视尺红面,按b款操作,此时只读中丝读数;e. 照准后视尺红面,按d款操作。
使用单排分划的铟瓦标尺观测时,对单排分划进行两次照准读数,代替基辅分划读数。
4、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
每测站观测前,首先将概略整平水准气泡导至中央,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分划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951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后 前 后-前
2786 333 2453 2789 654 2135 1786 1234 552 1299 1218 81 371 2758 -2387 2707 622 2085 1045 1651 -606 2335 2677 -342 2577 486 2091 2624 426 2198 1787 2359 -572 644 2407 -1763 625 1609 -984 317 2760 -2443 1430 1671 -241 1323 1735 -412
1 1 0 1 1 0 -1 -1 0 -1 -1 0 -2 -2 0 -1 1 -2 -1 1 -2 0 -1 1 -1 -2 1 -1 -1 0 -1 -1 0 0 -2 2 0 0 0 -1 -1 0 -1 -1 0 1 1 0
2453
2135
552
81
-2387
2086
-605
-342.5
2090.5
8
-366
9
-2163
10
2168
11
-2332
12
-1341
13
2447
2716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856 14 1.8 2719 2859 14 -2 1493 2079 58.6 2 1157 1441 28.4 -0.8 126 616 49 -2.2 2426 2988 56.2 2.2 801 1289 48.8 -2.6 2078 2592 51.4 -1.2 2321 2833 51.2 1.4 2374 2874 50 -1 1548 2026 47.8 1.8 504 784 28 0.8 413 837 42.4 -1.4 127 507 38 -2 1275 1585 31 -1.6 1179 1467 28.8 -0.2
三(四)等水准观测手簿含步骤
后、前视距差——(11)=[(9)-(10)];
后、前视距累计差——(12)=前站(12)+本站(11)
2.高差部分
后尺黑、红面读数差——(13)=(3)+K1-(8)
前尺黑、红面读数差——(14)=(6)+K2-(7)
黑面高差——(16)=(3)-(6)
(四)等水准观测手簿
测自至20年月日页号
时刻:始时分天气:部门:观测者:
末时分呈像:组别:记录者:
测
站
编
号
点
号
后
尺
上丝
前
尺
上丝
方向
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
减
红(mm)
高差中数(m)
备注
下丝
下丝
后视距(m)
前视距(m)
黑面
红面
后、前视距差d(m)
累计差Σd(m)
(1)
(4)
后
(3)
(8)
(13)
(18)
红面高差——(17)=(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5)=(13)-(14)=(16)-[(17)±0.100]
高差中数——(18)=1/2×{(16)+[(17)±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等级
视线长度(m)
视线高度
后、前视距差(m)
后、前视距累计差(m)
黑、红面读数差(mm)
∑黑面(6)∑红面(7)
∑黑面(16)∑红面(17)
1/2(∑(16)+(∑(17)±0.100))=∑(18)
∑高差中数(18)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图
5.864 1.164
-0.3
2.2
1.581
1.45 后尺2# 1.409 6.195
|
1.232 34.9
1.098 35.2
前尺1# 1.272 后-前 0.137
5.959 0.236
-0.3
1.9
1.582
1.454 后尺1# 1.376 6.061
|
1.169 41.3
1.04 41.4
|
1.509 22.6
0.902 20.9
前尺2# 1.005 后-前 0.616
5.794 0.515
1.7
2.103
1.959 后尺2# 2.014 6.8
|
1.924 17.9
1.751 20.8
前尺1# 1.855 后-前 0.159
6.541 0.259
-2.9
-2.9
1.351
2.922 后尺1# 1.15 5.836
1
尺2#
0 0.1365 的K=4.787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1 0.1265 1
-1 -2 -0.1445 1
2 0 1.892 2
3 3 1.881 0
-1 -2 0.6155 1
1 1 0.159 0
1 -2 -1.5525 3
|
-4
0.663
|
0.375 28.8
-0.3
0.743
|
0.568 17.5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表
日期: 观测者:
天气: 记录者:
仪器型号: 司尺者:
组号:
上丝
测 后 (m)
点 尺 下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测高差
(1)按四等水准方法,测量由已知水准点 BM和导线点(B、D、E、F、G、H、I)组成闭合水准路线,经误差分配后,计算出导线点的高程。
要求:
1)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黑红黑红)进行;
2)每站前、后视线长不超过 100m ,前后视距差不超过 3m ,前后视距累计差不超过 10m 。
3)红黑面读数差不大于 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不大于 5mm 。
测站记录和计算
根据观测程序,将读数依次记入观测手簿,见表二、四等水准测量手簿相应的栏⑪~⑱内;随即进行计算,填入表中①~⑨栏;计算值如果符合限差要求,可以迁站继续观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要求。
1.视距部分
后视距:①=[(1)-(2)]×100;
前视距:②=[(5)-(6)]×100;
上两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
前后视距差:③=①-②;
前后视距累积差:④=本站的③+前站的④。
2.高差部分
后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⑤=K
后
+(3)-(4);
前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⑥=K
前
+(7)-(8);
上两式中的K
后及K
前
分别为后前水准尺黑、红面的起点读数差,亦称为尺
常数。
其值分别为4.6874787
和.,主要是检核黑、红面读数是否正确。
黑面高差:⑧=(3)-(7);
红面高差:⑨=(4)-(8);
红黑面高差之差:⑦=⑧-(⑨±0.100)=⑤-⑥;
注:⑦=⑤-⑥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6874787
和.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⑨±0.100。
取“+”或“-”应根据后、前尺的K值来确定。
例如表5-8中第一测站,后视尺 4.787
K=
后,前视尺 4.687
K=
前
,因此,红面
高差为⑨-0.100,到第二测站因两水准尺交替,红面高差为⑨+0.100。
高差中数:⑩=[⑧+(⑨±0.100)]∕2 ,作为该测站的高差值。
注:⑩=[⑧+⑨]∕2
成果整理和高程计算
1.各段长度和高差的计算与校核
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内容是:累积视距差校核:∑①-∑②=末站的④;
黑红面高差校核:∑(3)-∑(7)=∑⑧;
∑(4)-∑(8)=∑⑨;
高差中数校核:
测站数为奇数时 [∑⑧+(∑⑨±0.100)]∕2=∑⑩;
测站数为偶数时 [∑⑧+∑⑨]∕2=∑⑩;
校核完成后计算相应的测段长度:
L=后视距总长+前视距总长;
i
相应的测段高差:
h=各站的高差中数之和。
i
式中,i为测段数。
表二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往测自至观测:记录: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