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5b45d9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2.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稿子一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宾语前置那些有趣的事儿。
你们知道不,有一种宾语前置叫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比如说“大王来何操?”这里的“何”就是疑问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好像是把东西放错了位置,又别有一番趣味。
还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呢。
像“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正常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这种感觉就像是故意卖个小关子,让咱们得多想一想。
再有就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字一出现,宾语就得往前跑啦。
还有“唯利是图”,“是”字一来,宾语“利”也乖乖站到前面去了。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很有意思?其实多琢磨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啦!
稿子二
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继续讲讲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先来说说“何陋之有”这种类型,“之”字一出来,“何陋”这个宾语就跑到前面去了,是不是有点调皮?
还有“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里“何以”就是“以何”,疑问代词“何”前置啦,就好像它迫不及待要先露个脸。
“莫我肯顾”也是哦,否定词“莫”加上代词“我”,“我”就得跑到前面去,感觉像是在抢风头呢。
再有像“惟兄嫂是依”,“兄嫂”因为“是”的存在而前置,是不是很特别?
其实啊,这些宾语前置就像是文言文世界里的小魔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都像是在和古人玩一场文字游戏,有趣极啦!大家多看看文言文,就能发现更多这样好玩的地方哟!。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https://img.taocdn.com/s3/m/48eeb2abeefdc8d377ee326f.png)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f1b961d52d380eb62946d84.png)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dbff8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6.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一、押物前置类:押物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押物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面,用以提高强调效果。
它通常应用于叙述史实或神话故事、神话传说中,以体现某种神圣著作中有关物品的象征意义。
例如《后汉书》中提到:“帝御,以车七乘,轻轩戎装,以五旗驰。
”其中“车”和“五旗”就是押物前置类。
物主前置类可以将物主名称前置用作宾语,而不是限定词后置,以此作为表达的重点。
例如:“后主谓部落将士曰:‘余乃西域女子,何故与丹青民聚居?’”其中“后主”就是指物主前置类。
三、先置类:先置类的意思是前置用作宾语的词语,其特点就是表面上使文章看起来有一定的开头效果,这种先置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使用的。
举例来说:“日渐助,亥时,未老先衰者于衡山之巅”,其中“日渐助”就是该句所使用的先置前置类。
押声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面使用押声词。
它的特征就是它的押声词位于宾语前面,以表达词义之间的呼应,而将宾语作为一种强调。
举例来说:“沉冤有报,雪耻于舆”。
其中“沉冤有报”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押声前置类。
五、宾语呼语前置类:宾语呼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使用呼语语气,这样做就可以表达出尊重和客气的语气。
举例来说:“唐使,君辞让尔归西”。
其中“唐使”就是该句中使用的勒语前置类。
复合宾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将复合宾语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以此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此夕何夕,见诸侯”。
在本句中,“此夕何夕”就是作宾语前置类。
指代前置类的意思是前置一个代词来指代宾语,而不是直接择格宾语,这也是用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感。
举例来说:“每宵飞,娱诸行”,其中“每宵”就是使用的指代前置类。
修辞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某个副词前置用作宾语,来表达主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希望恒固,苦辛辛苦,不惧死”。
其中“希望恒固”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修辞前置类。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89f127f5a0116c175f0e48a6.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地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地前面.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地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地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地谦称)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答案:1、古时候地人没有欺骗我呀.”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地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地前面.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8、恐怕该责备你吧?”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地标志,不译.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哈哈13、我们地国君(晋惠公)不参考答案: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地目地时刻在想杀死沛公啊!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秦王恐怕他打破和氏璧,就婉言道歉.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十三章注》)译:就用那个人地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地老师:找出其中品德好地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地人来改正我自己.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译:俗话说:“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地是虞国与虢国地关系吧!(注:辅,面颊;车,牙床)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圣人成为圣人地原因,愚人成为愚人地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一点吧?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祭十二郎文》)译: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译:唉!这是真实地情况呢,是虚假地情况呢,还是传闻地不实呢?9、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译:你进去上前敬酒.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用这样地做法,去求满足那样地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四海之内存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1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译:有地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地缘故吗?”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译:现在民众生长在齐国不会偷东西,一进入楚国就会偷,也许是楚国地水土使得民众善于偷盗吧?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译:过去地事就算了,今后地事还来得及.15、峣峣(yà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李固《与黄琼书》)译:高尖地东西容易折断,洁白地东西容易弄脏.1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秦王估计情况,觉得到底不可能强夺,于是答应斋戒五天.17、虽有(yòu)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译:即使再风吹日晒,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烤弯了地缘故.1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于是赵王便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玉璧,在朝廷上行了大礼送出国书.为了什么呢?为地是尊重您大国地威望,表示我们地敬意啊!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译: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地呢?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译: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地.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地交往呢?22、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2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译:多次举起所佩带地玉玦向项羽示意.24、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指南录后序》)译:晚上就派兵围住我寄宿地房子.2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译:使老人有安逸地晚景,壮年人有出力地机会,儿童有成长地条件.2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2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译:樊哙问道:“当前地事态怎么样?”张良回答说:“十分危急!”2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您漂亮得很,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29、恐惧殊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害怕得太厉害了.30、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译:痛苦过后追思当时地痛苦,这是怎样地痛苦呵!3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蔺相如虽然愚笨,难道竟害怕廉将军吗?3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译:再说燕国赵国处在秦国几乎消灭尽了各国地时候,可以说是智穷势孤了,战败才亡国,确实是不得已地. 33、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译: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34、既罢,归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会晤)结束以后,回国.35、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译: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36、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指南录后序》)译:北人(蒙古人)表面上虽然对我尊敬,实际上却很恼恨.3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译:别把人生看得随随便便,等到少年头变成苍苍白发,只能空自悲叹了.3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地志向呢?”3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译:这件事可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40、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秦王直到宴会结束,始终不能对赵王施加胜局(占上风).4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译: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产生.42、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译:杀鸡何必用宰牛地刀呢?4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译:过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4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译:那盘结密集地样子,那回旋曲折地样子,像蜂房,像漩涡,高耸矗立,不知有几千几万座(房屋).45、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译:初到北军(蒙古军)地军营里,我抗辩地言辞慷慨激昂,他们朝廷上下都很惊动.4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愿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一下这件事吧.(孰,通“熟”)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滕王阁序》)译: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4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译:孔子说:“参呀!我地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是”.(“唯”地本义是“应答之声”)49、赵王悉召群臣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赵王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商议.50、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斜阳照着草树,那普普通通地街巷里,人们说刘裕曾经住过.5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译:我和您将军协力攻打秦国……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进入关中打败秦国……5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一般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从来没有过地.5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译:我按道理应当拿刀自杀,可是(我)痛苦地强忍着自己地感情,而(跟着他们)上路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地.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地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地用法.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地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地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地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地前面.翻译地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地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即“忌不信自”.②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这是否定句,动词“诈”、“虞”地前面,均有否定副词“无”,宾语“尔”、“我”是代词,所以要放在动词前面.“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地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地前面.①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这是否定句.它地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之”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之”要放在“止”地前面.②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地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地前面.(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地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地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地宾语,前置到“操”地前面.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地”宾语,前置到“操“地前面.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地“句读”,“惑”都是要强调地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地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地标志.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地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地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地标志,不译.(五)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① 府吏见丁宁(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 望见恕(我)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地“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地“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地合成词.如:① 举贤以自佐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地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地宾语,前置到“与”地前面.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地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地是“以”地宾语前置.如: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地前面.② 一言以蔽之③ 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地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地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地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这里地“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地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f208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b.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笔记区】宾语前置句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曷、焉、谁、胡、恶、安、奚”等。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十谓语动词+✖✖✖例句:1.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 问女何所思?3.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勿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十代词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秦人不暇自哀2. 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3. 恐年岁之不吾与【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主语)十宾语十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唯弈秋之为听。
2. 唯马首是瞻。
3. 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句:1. 微斯人,吾谁与归?2. 何以战?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句:1. 亚父南向坐。
2.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例题一】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2.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A. 不然,籍何以至此?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奚以知其然也?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例题二】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
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e599d0f9ba0d4a7302763a81.png)
又如: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我无尔诈,尔无我诈。
文言文中表示否定的词有:未、非、否、 莫、无、毋、(忽)等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提前 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 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沛公安在?(《鸿门宴》) (3)客何为者?(《鸿门宴》)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6)吾谁欺?欺天乎? 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 面。(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 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 哪儿)。(6)是“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疑问代词:谁、孰、何、安、奚、曷、胡、焉、恶、等。
4、介词宾语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 问:"何以战?"(《曹刿》)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 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在文言文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 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要提前 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而且宾语是代词,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 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用助词“是”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 在陈述句中,往往用“惟……是……”格式表示。我们 熟悉的有“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利是图”等等。 (5)惟利是图 现代汉语应理解为“惟图利”,“是”为助词,宾语前 置的标志。 疑问句中,用“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 在动词前。如: (6)求!无乃尔是过欤? 《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无乃……与”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 吧”。这句话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无乃过尔与?”, 所以本句应翻译为“这恐怕要责备你吧?”“尔”充当 “过”的宾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帮助把宾语提前。 这种句式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有意把宾语提前。 (1)宋何罪之有?(《公输》)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398fc3a02768e9951e738db.png)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92e1b43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c.png)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780051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a.png)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86a0d195727a5e9856a6149.png)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6623ccb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3.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e6697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b.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子
1.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比如“沛公安在”,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就像我们平常会问“你在哪里呀”,把“哪里”提前啦。
2.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像“忌不自信”,哎呀呀,就像我们说“我才不相信他呢”变成“我才他不相信呢”。
3.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不就是很典型吗?这就好像把一个特别的标记放在前面强调呢。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一言以蔽之”,哇哦,是不是挺特别呀,不就是把“一言”提到前面啦。
5. 方位词作宾语前置。
“东向坐”,这不就跟我们说“去那边坐”,然后把“那边”提前一样嘛。
6. “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就好像我们会说“我才不会答应他呢”但把“他”提前啦。
7. “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宾语前置。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哎呀呀,就像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啦。
8. 固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唯……是……”,像“唯利是图”,多有意思
的用法呀。
9. “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手自笔录”,这不就是把“手”突出强调了嘛,真好玩呀!
所以呀,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类型真不少呢,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00f856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8.png)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何”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操”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在”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何厌”(“何”是疑问代词)作“有”的宾语,前置,并且用“之”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之”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有”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余”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欺”的前面。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 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惑”分别是“知”“解”的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对句读的不知和对疑惑的不解。
2. 唯利是图。
- 正常语序为“唯图利”,“利”是“图”的宾语,用“是”将宾语提前,强调只贪图利益。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4e95a4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3.png)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
不余欺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例如:
“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用“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
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例如:“唯······是”、“唯······以”句式。
5.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
词的宾语前置。
1/ 1。
宾语前置句知识简介
![宾语前置句知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b12137d192e45361066f590.png)
判断句 被动句
→
省略句
倒装句
2
❖
宾语前置
❖
介词结构后置
❖
主谓倒置
❖
定语后置
3
宾语前置
4
宾语前置是相对于现代 汉语而言的。文言文中,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 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 件下宾语会前置,所以称之 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类型:
5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宾语前置。
如列传》)
(3)句中存在宾语前置现象, 还原之后应为:其谓李将军也?
19
(5)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 (6)大王来何操?(《项羽本纪》) (7)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 (7)句中存在宾语前置现象,还原
之后应为:大王来操何? 君以何知燕王?
20
⑻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 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 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 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 “丞相何亡大怒,如失左右手。(《淮
还原之后应为:莫能一之。
② 则人莫之敢犯也。(《韩非子·内
储说上》)
还原之后应为:则人莫 敢犯之也。
14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 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
[简析]这个句子是否定句,由于宾语 “王”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 前置。
15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8
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 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 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还可以 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 词“唯”,构成“唯……是……” 的格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https://img.taocdn.com/s3/m/13edbcce2cc58bd63186bd95.png)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4aceff3172ded630b1cb681.png)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①府吏见丁宁(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望见恕(我)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举贤以自佐③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一言以蔽之③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宾语前置教案一什么是词序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
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定语) + 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偏正述宾)王坐于堂上。
《孟子·梁惠王上》(主谓述补介宾偏正)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1)疑问句的定义: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 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安孰曷奚等)如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3)分类: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例句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安:那儿。
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臣实不才,有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法何古,循何礼何分别做古及礼的定语】B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1如果是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一般都置于介词前如:①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你跟谁防守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放在与的前面】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奚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为的宾语】③曷为久居此围成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为何为什么】古代汉语中形成的一些凝固句式(1)何如如何“何如”又可说成“如何”,,在“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何如如何意思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①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②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伤还没有斯,为什么不再杀伤】③一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如何”是“如……何”的紧缩式,并不是疑问代词“何”的宾语后置,因此在这里如何意义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具有动词的性,但凝固后与“如何”含义相同。
如使之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奈何怎么办】(2)如……何奈……何若……何在如……何奈……何若……何中间插入词语,意思为“把把(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滕文公下》【把宋玉怎么样】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你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意思为“怎么”也可以放在句尾,意思为“怎么样”①如受吾幤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②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奈何”“若何”与“如何”相类似,也是一种紧缩形式,“奈何”是“奈之何”的紧缩形式,“若何”是“若之何”的紧缩形式,例如:先生助之奈何【奈何怎么样】(4)何以表示用什么、拿什么有时还可以表示为什么如何以效之《论衡·订鬼》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2为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有时置于介词“以”前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②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禧公四年》)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夜以继日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以是介词何是宾语何以教寡人就是以何教寡人,其中““何以逐渐成为凝固形式,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旧用何以,但意思不是以何了而是为什么】这种情况,“ 于” 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