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萃取
7 第七章 超临界萃取(2h)
![7 第七章 超临界萃取(2h)](https://img.taocdn.com/s3/m/08c32621a5e9856a57126007.png)
二、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什么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以超临界流体作萃取剂, 以超临界流体作萃取剂,利用它对溶质具有 特异增加的溶解能力的特性,将其从液体或 特异增加的溶解能力的特性,将其从液体或固体 液体 中萃取到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降压或升温析 中萃取到超临界流体中, 出产物的分离过程。 出产物的分离过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SCFE 超临界流体萃取
又称“气体萃取、流体萃取、 又称“气体萃取、流体萃取、稠密气体萃 取或蒸馏萃取,压力流体萃取”。 取或蒸馏萃取,压力流体萃取”
以超临界流体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 超临界流体为萃取剂, 固体或 中萃取出某种高沸点 热敏性成分 高沸点或 成分, 中萃取出某种高沸点或热敏性成分,以达 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2 超临界流体与气体和液体的物性比较
密度 g/mL 气体
(101.3KPa,15~30℃) (101.3KPa,15 30℃)
黏度 g/(cm•s) (1~3)×10-4 × (1~3)× 10-4 ×
扩散系数 cm2/s 0.1~0.4 0.7×10-3 ×
(0.6~2)×10-3 × 0.2~0.5 0.6~1.6
3.液相物料的超临界CO 3.液相物料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液相物料的超临界 液相物料SC SC- 萃取的特点: 液相物料SC-CO2萃取的特点: (1)萃取过程可以连续操作 萃取和精馏一体化, (2)萃取和精馏一体化,连续获得高纯 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该装置有效 利用于超临界 CO2萃取和精 馏分离过程, 馏分离过程, 达到进一步分 离、纯化的目 的。
超临界流体条件下的溶解度 溶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取决于两种分子间 溶质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取决于两种分子间 的作用力。 的作用力。 流体密度—压力 流体密度 压力 物质化学性质相似性 3 提高选择性的基本原则: 提高选择性的基本原则: 应和T T应和TC相接近 流体的化学性质应和溶质化学性质相接近。 流体的化学性质应和溶质化学性质相接近。
分离工程_朱家文_第七章超临界萃取
![分离工程_朱家文_第七章超临界萃取](https://img.taocdn.com/s3/m/87e55bb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b.png)
分离工程
超临界萃取
7.3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计算
假设物质溶解经历如下过程: (1)溶质分子A由其主流扩散到二相界面; (2)分子A穿过界面进入溶剂相;
(3)分子A在界面上或和溶剂相内与溶剂分子B发生缔合作用
A(s) nB (s) AB n(s)........1.)(. A(E) A(s)...............2.)..(
现在是14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分离工程
超临界萃取
Soave-Redlich-Kwong方程
P RT a (T ) V b V (V b)
b 0.08664
RT c Pc
; a(T
)
a
(Tc
)
(T
);
a (Tc ) 0.42748
R
2
T
2 c
;
Pc
(T ) [1 (0.480 10574 0.176 2 )(1 (T /T c) 0.5 )] 2
现在是13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分离工程
超临界萃取
为此,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中的 Soave, Redlich and Kwong 和 Peng and Robinson 的改进较为成功。
S-R-K 方程建立于 1974 年,能对高压流体进 行 P-V-T 的关系有效计算,精度大大改进,但在 汽—液平衡计算尚存在不足。
计算式:
RT a
P
V b V2
a
8a
Vc 3b, Pc 27b2 , Tc 27Rb
现在是12页\一共有40页\编辑于星期五
分离工程
超临界萃取
Van der Waals 假设物质为球形分子,且在一定的分子 距离内有吸力和斥力。方程中参数 b 为斥力,参数 a 为吸 引力。
萃取-课件
![萃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18a122fab069dc5122014a.png)
乳化现象
有机相 水相
乳化层
水包油(O/W)型 油包水(W/O)型
乳浊液的破坏措施
物理法:离心、加热,吸附,稀释 化学法:加电解质、其他表面活性剂 * 转型法 加入一种乳化剂,条件: ① 形成的乳浊液类型与原来的相反,使原乳浊液转型 ② 在转型的过程中,乳浊液破坏,控制条件不允许形成 相反的乳浊液, * 顶替法 加入一种乳化剂,将原先的乳化剂从界面顶替出来: ① 形成的乳浊液类型与原来的一致 ② 它本身的表面活性 > 原来的表面活性 ③ 不能形成坚固的保护膜。
1 你能叙述一下四氯化碳萃取碘水的过程吗?
我们把四氯化碳称为萃取剂,碘水中的水 2 称为原溶剂,你能归纳出选择萃取剂的原
则吗?
3 请你给萃取下一个定义
b. pH值
c. 相比 影响分配系数,影响物质解离情况
d. 盐分
溶媒比=溶媒体积/萃取体积
溶媒比↑萃取效果↑溶媒回收费用↑
e. 乳化程度
盐分影响分配系数
尽量破坏乳浊液,如轻度乳化,要加热过滤离心(热 敏物质不用热);重度乳化,加SDS、溴化十五烷基 吡啶等去乳化剂。
pH的影响
pH对表观分配系数的影响(pH ~ K) pH低有利于酸性物质分配在有机相,碱性 物质分配在水相。 对弱酸随pH ↓K ↑, 当pH << pK 时, K→K0
当含有生化物质的溶液与互不相溶的第二相接触时生化物质倾向于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当条件选择得恰当时所需提取的生化物质就会有选择性地发生转移集中到一相中而原来溶液中所混有的其它杂质如中间代谢产物杂蛋白等分配在另一相中这样就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提纯和浓缩
本章主要内容
1.萃取概念及基本原理 2.萃取的操作过程 3. 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萃取
![第七章 萃取](https://img.taocdn.com/s3/m/a7e7825a2b160b4e767fcfca.png)
第三节
萃取过程的计算
萃取操作的自由度
在萃取过程的计算中,无论采用单级或多级萃取操作, 离开萃取器的两相互呈平衡。
萃取器的实际级数:
N P NT /
η——总的级效率,实验确定。
一、单级萃取的计算
1、工艺流程与相图
S
S
2、图解法求解
yS , y A k A xA , xR (或x ) 求解: S , E , R, y E
tg ( MR)
E R
x A ,M x A , R x S ,M x S , R
表示混合物组成的M点的位置必在R点E点的连线上。
E R
RM EM
物料衡算的简捷图示方法,称为杠杆定律
从上图中M可表示溶液R和溶液E混合之后的数量 和组成,则称M为R和E的和点;
反之当从M点中移去一定量与组成的液体E液体, 表示余下的溶液组成的点R必在EM联线的延长线上, 其具体位置同样可由杠杆定律确定:
E R
RM
R
RM ME
ME
▲
M
E
R· RM E· ME
即:
E R
RM ME
2、由物料衡算得到: A
混合物E的组成为:
xA, E、xB, E、xS , E
混合物R的组成为:
xA, R、xB, R、xS , R
混合物M的组成为:
xA,M xA,R
xA,E
xA,M、xB,M、xS ,M
B
xSR xSM xSE
溶剂S必须满足两个要求: (1)溶剂不能与被分离混合物完全互溶,只能部分互溶;
(2)溶剂对A、B两组分有不同的溶解能力,或者说溶剂具有选择性:
第七章 萃取
![第七章 萃取](https://img.taocdn.com/s3/m/88e90bba960590c69ec376c9.png)
一个实际萃取级的分离能力达不到一个理论级,两者的差 异用级效率校正。 一、单级萃取的计算
二、多级错流接触萃取的计算
三、多级逆流接触萃取的计算
一、单级萃取的计算
萃取操作物系的平衡关系一般难以表示为简单的函数关系, 用三角形相图表示比较简便易行。基于杠杆定律的图解方法
kA
B
yA 分配系数 k A xA
yB
式中β --选择性系数 y --组分在萃取相E中的质量分率; x --组分在萃余相R中的质量分率; k --组分的分配系数。 (下标A组分A,B示组分B)
(2)溶剂与原溶剂的互溶度
互溶度越小,两相区越大,萃取操作的范围越大。对于B、S
完全不溶物系,选择性系数达到无穷大,选择性最好,对萃
四、分配系数和分配曲线
1. 分配系数(以kA表示)
溶剂B的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与温度和浓度有关
kA越大,愈有利于萃取分离
对于溶剂S和原溶剂B完全不互溶物系,浓度常用质量分 率X、Y表示,其分配系数表示如下: 溶质A的分配系数:
原溶剂B 的分配系数:
2. 分配曲线
将共轭相组成转换到直角坐标中得到的曲线,将三角形相
y’max的萃取液。y’max 与组 分B、S 之间的互溶度密切相
八. 溶剂(萃取剂)的选择
萃取剂的选取是萃取操作分离效果和经济性的关键。 萃取剂的性能由以下几方面衡量: 选择性是指萃取剂对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差异。 要求萃取剂对溶质的溶解度要大,对其他组份的溶解度要 小。这种选择性的大小或选择性的优劣通常用选择性系数 β 衡量。
(1) 萃取剂的选择性
选择性系数β 类似于蒸馏过程的α ,反映了A、B组分溶解
第七章脂类的测定p93第一节概述
![第七章脂类的测定p93第一节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071914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b.png)
称取混匀试样3-5g注入锥形瓶内,加入混合溶剂50ml,摇动使试样溶解, 再加3滴酚肽指示剂,用0.1mol/L碱液滴定至出现微红色,在30s内不消失,记 下消耗的碱液体积(V)。 结果计算:油脂酸价=(V×c×56.1)/m 式中:V-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mL;
乳、脱脂乳等)、各种炼乳、奶粉、奶油及冰其淋等能在 碱性溶液中溶解的乳制品,也适用于豆乳或加水呈乳状的 食品。需采用抽脂瓶。
(3)操作方法: 取一定量样品于抽脂瓶中,加入1.25ml氨水,充分混匀,置于60℃水浴中加热
5min,再振摇2min,加入10ml乙醇,充分摇匀,于冷水中冷却后,加入25ml乙醚, 振摇半分钟,加入25ml石油醚,在振摇0.5min,静置30min,待上层液澄清时,读取 醚层体积,放出一定体积的醚层于一个已恒重的烧瓶中,蒸馏回收乙醚和石油醚,挥 发干残余醚后,放入100-105℃烘箱中干燥1.5h,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取至室温后称重, 重复操作至恒重。
别适宜于水产品、家禽、蛋制品等食品脂肪的提取。 采用乙醚提取脂类时,必须采用无水乙醚作提取剂,且要求样品必须烘干; 对于结合态脂类,必须预先用酸或碱破坏脂类和非脂成分的结合后才能提
取; 用溶剂提取食品中的脂类时,对样品要求一定的预处理,如粉碎、碾磨,
烘干等,目的是为了增加样品的表面积,减少样品含水量,使有机溶剂更有效 的提取出脂类。
(4)结果计算: 脂肪含量%= (m2-m1)/( m×V1/V) ×100
式中:m2——烧瓶和脂肪总质量,g; m1—空烧瓶质量,g; m—样品质量,g V-读取醚层总体积,mL; V1-放出醚层体积,mL
(5)说明与讨论:
3、巴布科克氏和盖勃氏法 (1)原理:
萃取分离讲解 ppt课件
![萃取分离讲解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304ee66bec0975f465e2e3.png)
● 溶剂萃取 ● 索氏萃取(提取) ● 微波萃取
PPT课件
1
§4.1 溶剂萃取(Solvent extraction)
溶剂萃取是利用液-液界面的平衡分配关系 进行的分离操作。液液界面的面积越大,达 到平衡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要求两相的液 滴应尽量细小化。平衡后,各自相的液滴还 要集中起来再分成两相。通常溶剂萃取指物 质由水相转入另一与水相不互溶的有机相后 实现分离的方法。
M n nHR有 MRn有 nH
Kex
[ MRn ]有 [ H ]n [ M ][ HR]n有
当萃取反应达到平衡时,金属离子在两相中的分
配比为:
[
D
[
CM ]有
[ MRn ]有
CM ]水 [ M n ] [ MRn ]
上式可进一步简化:
D
[ MRn ]有 [ M n ]
PPT课件
6
Ni2+
CH3 C N OH
+2
Ni(H2O)62+
CH3 C N OH
丁二酮肟
H
O
O
CH3 C N
N C CH3
Ni
CH3 C N
N C CH3
O
O
H
中和电荷
NiDx2/CHCl3
引入疏水基
萃取剂----“运载工具”
PPT课件
7
亲水性水合阳离子→中性疏水螯合物→ 萃入有机相
+
8-羟基喹啉
PPT课件
28
索氏 (Soxhlet) 萃取器
常将试样置于索氏萃取器中,用 溶剂连续抽提,然后蒸出溶剂, 便可达到含量较原试样增加上百 倍的试液,有利于后续的测定。
(人教版)天津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培优)
![(人教版)天津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培优)](https://img.taocdn.com/s3/m/431b75d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f.png)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有机物燃烧只生成CO2和H2O,且二者物质的量相等,则此有机物的组成为C n H2n B.一种烃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并通过浓H2SO4,减少的体积就是生成的水蒸气的体积C.某气态烃C x H y与足量O2恰好完全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温度>100℃),则y=4;若体积减小,则y>4;否则y<4D.相同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消耗O2越多,烃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高2.乙烯的结构简式是A.C2H4B.CH2=CH2C.CH2CH2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240和C540互为同素异形体B.氕、氘、氚是氢元素的三种核素,其中子数相同C.CH3COOH与HCOOCH2CH3互为同系物D.C3H8的一氯取代物有3种4.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A.甲烷和乙烷B.乙烷和乙烯C.溴苯和硝基苯D.葡萄糖和果糖5.下列关于乙醇(CH3CH2O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乙烯互为同系物B.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与乙酸(CH3COOH)在一定条件能发生酯化反应D.分子中含有羟基6.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乙烯聚合B.石油裂化C.石油分馏D.煤的干馏7.化学与抗击“新冠”病毒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双氧水中含有H2O2分子B.“84”消毒液应该避光保存C.过氧乙酸(CH3COO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D.75%的酒精消毒效果不如95%的酒精8.央视纪录片《稻米之路》全面展示了“稻米”这种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淀粉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B.淀粉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淀粉在人体内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D.大米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纤维素9.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B.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反应D.在镍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苯和氢气的反应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H2=CH2、三种物质中都有碳碳双键,都可发生加成反应B.1 mol 与过量的NaOH溶液加热充分反应,能消耗3mol NaOHC.将溴水加入苯中,溴水的颜色变浅,这是由于发生了取代反应D.用溴水即可鉴别苯酚溶液、2,4一己二烯和甲苯二、填空题11.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下面是以食品为主题的相关问题,请根据要求回答.(1)聚偏二氯乙烯()具有超强阻隔性能,可作为保鲜食品的包装材料.它是由___________ (写结构简式) 单体发生加聚反应生成的.若以乙炔为原料,通过加成反应生成1,1,2三氯乙烷,再和氢氧化钠醇溶液反应可合成这种单体,则在加成反应中宜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选填编号字母)a.HCl b.Cl2 c.HClO d.NaCl(2)人们从食用植物油中摄取的亚油酸[]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价格低廉的植物油,其中的亚油酸含量很低.下列关于亚油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编号字母).a.分子式为C18H34O2b.在食用油中亚油酸通常是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c.亚油酸属于一种不饱和低级脂肪酸,所以能和NaOH溶液反应d.亚油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质(3)食用酱油中的“氯丙醇”是多种氯代丙醇的总称,它们是在酱油配制过程中植物蛋白水解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氯丙醇中部分异构体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致癌效应.则氯丙醇中三氯丙醇异构体共有_________种(已知卤原子和羟基一般不会连在同一碳原子上).(4)在淀粉中加入吊白块制得的粉丝有毒.淀粉最终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请设计实验证明淀粉已经全部水解,写出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5)木糖醇[CH2OH(CHOH)3CH2OH]作为一种甜味剂,食用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比较适合于糖尿病人食用.预测木糖醇能和新制备的Cu(OH)2浊液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 (6)酒精在人体肝脏内可转化为多种有害物质,有机物A是其中的一种,对A的结构进行如下分析:①通过样品的质谱分析测得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②对A的水溶液进行测定发现该溶液pH<7.③核磁共振氢原子光谱能对有机物分子中同性氢原子给出相同的峰值,根据峰值可以确定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例如乙醇有三种氢原子(图1).经测定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示意图如图2根据以上分析,写出A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12.某物质只含C 、H 、O 三种元素,其分子模型如图所示,分子中共有12个原子(图中球与球之间的连线代表单键、双键等化学键)。
第七章 双水相萃取技术
![第七章 双水相萃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bf71e462b160b4e767fcfb1.png)
双水相萃取
双水相萃取:利用 物质在互不相溶的 两水相之间分配系 数的差异,进行萃 取的方法。
第一节 双水相分离理论
一、双水相的形成
当两种聚合物混合时,究竟是否分层或混合成一相, 取决于两种因素:
体系熵的增加:与分子数量有关,与分子大小无关。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分子中各个基团间的相互 作用力。分子量越大,分子间的作用力也越大。 对于大分子间的混合,分子间作用力决定是否分层。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要成功地运用双水相萃取方法,应满足一些要求:
(1)欲提取的酶和细胞碎片应分配在不同的相中;
(2)酶的分配系数应足够大,使在一定的相体积比 时,经过一次萃取,就能得到较高的收率; (3)两相用离心机很容易分离。
胞内酶连续双水相萃取工艺流程
第三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
lnK = -ΔE/(kT) 式中:ΔE — 溶质从相2转移到相1所需的功
k — 波尔兹曼常数(J/K)
T — 温度(K)
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lnK = -ΔE/(kT)
假设溶质分子或粒子为球形,它在两相中的表面 能分别为:4πR2γS1、4πR2γS2 ΔE = 4πR2γS1- 4πR2γS2 = 4πR2(γS1-γS2) 式中:R — 溶质分子或粒子半径 γS1 、γS2 — 溶质与相1间、相2间的表面张力 lnK = -4πR2(γS1-γS2)/(kT)
分配系数与pH的关系
影响分配平衡的参数
— 温度
影响分配平衡的参数
— 微生物
对于同一种双水相 体系,微生物影响 体系上下相的比例 以及胞内蛋白在体 系的分配系数。
萃取实验原理和步骤
![萃取实验原理和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0f29352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d.png)
萃取实验原理和步骤实验原理:萃取是一种物质分离和纯化的常用方法,它基于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实现。
该方法适用于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某个特定物质,或从溶液中提取出目标物质。
萃取实验的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平衡和分配系数。
平衡是指在两相(一般是液相和固相或液相和液相)接触的情况下,溶质分子在两相之间迅速达到动态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溶质分子的浓度在两相中保持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就是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是指溶质在两个不同相中的分布情况,它等于溶质在一个相中的浓度与另一个相中的浓度之比。
分配系数常用于描述液相和固相或液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平衡。
根据分配系数的原理,可以通过调节溶剂的选择以及调整溶剂的性质(如pH值、温度等),来实现目标物质的萃取和分离。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确定目标物质和所需的溶剂,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
2.混合物处理:将混合物加入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能够溶解并与溶剂充分接触。
3.萃取过程:搅拌或摇动容器,使溶剂和混合物充分混合,并促使目标物质在两相之间迅速达到平衡。
4.分离两相:将混合物与溶剂分为两相,一般是液相和液相,或液相和固相。
通过重力沉淀、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将两相分离。
5.收集目标物质:将目标物质所在的相收集起来,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浓缩、干燥等。
6.重复操作:如果需要进一步纯化目标物质,可以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的溶剂或调节条件,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萃取实验时,应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和混合物的成分选择适当的溶剂,并进行一定的预实验和优化实验条件,以提高分离效果和纯化程度。
总结:萃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和纯化方法,基于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实现。
该方法通过调节溶剂的选择和调整溶剂的性质,利用分配系数的原理,实现目标物质的萃取和分离。
实验步骤包括混合物处理、萃取过程、分离两相和收集目标物质等。
在实验过程中,应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和混合物的成分选择适当的溶剂,并进行预实验和优化条件,以提高分离效果和纯化程度。
第七章中药提取案例
![第七章中药提取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f712603c281e53a5802ff3a.png)
成品
煎煮常用设备
1 .不锈钢夹层锅、球形煮罐 ; 2 .多能提取罐: • ①常压常温提取 • ②加压高温提取 • ③减压低温提取 • ④提取挥发油 • ⑤蒸制 • ⑥水提取 • ⑦有机溶剂提取 • ⑧回收溶剂
常用的浸出方法
浸渍法
将药材用适宜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 泡,使其有效成分被浸出的一种方法。 工艺流程如下:
常用的浸出方法
4.排气: 装粉完毕,先打开筒下浸液出口活塞 、上部开始添加溶剂使药材间隙的空气从下 部排出至浸提液流出时,关闭下口活塞; 5.浸渍: 继续添加溶剂淹没药材表面数厘米, 加盖放置1-2天,使溶剂充分渗透、扩散;
常用的浸出方法
6. 渗漉: (1) 漉速: 每kg药材流速1-3ml/分或3-5ml/分; 漉 速太快有效成分来不及扩散、渗出,浸出液浓度低 ;漉速太慢影响设备利用率和产量。 (2) 渗漉液量:药量的4-8倍 。 (3) 高浓度初漉液另器存放:先将药物量85%的初漉 液另器保存 , 避免浓缩加热。 7.续漉液浓缩: 浓缩液加上初漉液,调节至规定体积(一般为药材 : V= 1 : 1 ) 8.保存条件:加乙醇至20%以上。
二、常用浸提溶剂
选择溶剂的要求:
•应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无效成分溶 解度小; •廉价、易得; •安全无毒。
二、常用浸提溶剂
1. 水:(饮用水和纯化水) 优点: •价廉易得 •极性大、浸出范围广 缺点: •选择性差 •难过滤 •易霉变、水解、不宜久贮 •色泽差
二、常用浸提溶剂
2. 乙醇: 半极性溶剂,利用与水的不同浓度可选择 性浸提不同成分:
实验室索氏提取装置
常用的浸出方法
水蒸汽蒸馏法:
基本原理: 道尔顿定律: 互不相容的液体混合 物的蒸气总压P等与该温度下各组份饱和蒸汽压( 分压)之和. • 组份的分压和分子量的乘积愈大,则此组分被蒸馏 出来的愈多; 由于水的M比挥发性物质的M要小多, 因此当水与不相混溶的挥发性物质混合蒸馏时可 在低于水沸点的温度沸腾蒸出。 • 特点: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汽蒸馏的化学 成分提取.
第七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第七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90d312b192e45361066f531.png)
用于萃取的超临界流体
用于萃取过程的流体通常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乙
烷、乙烯、三氟甲烷、丙烷、丁烷、戊烷、环 己烷、六氟化硫、氮气、氩气、氨、水、异丙 醇、苯、二甲苯、对二甲苯等。 其中二氧化氮气、乙烯、三氟甲烷、环己烷、 六氟化硫、氨气等费用较高;六氟化硫、氨、 异丙醇、苯、二甲苯、对二甲苯等对环境会造 成污染,因而不常使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 廉价的有机溶剂,临界温度和压力低、操作条 件温和,因而对热敏性物质的破坏少,使用过 程中稳定,具有不易燃烧、安全、对环境友好、 易于从提取物中分离等优点,因此是目前最常 用的萃取剂。
在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bolleana、富士苹果mallus pumilla和国槐 Sophora japonica 各部位粉碎样中对氧乐 果进行添加回收实验,当甲醇的加入量从50 μ l /g (甲醇体积/样品质量)提高到750 μ l /g时,回收率从 9.40%增加到80.55%。 Breglof等采用14C标记的除草剂甲磺隆(metsulfuron— methyl)、甲嘧磺隆隆(sulfometuron—methyl)和烟嘧磺 隆(nicosulfuron)对SFE提取进行跟踪研究。以土壤为基 质,甲醇为改性剂.当加入甲醇的质量分数为2%时。 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表明,除了烟嘧磺隆的回收率仅为1 %一4%外.对其它两种除草剂的回收率可以达到75% 一89%,证实最佳的苹取条件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结 构相似的化合物。
但二氧化碳的极性较低,对极性较大的 物质萃取能力差。研究表明混合使用两 种或多种超临界流体可以使农药萃取达 到较高的回收率。Spack等将水和二氧化 碳混合使用后,对除草剂二甲戊灵 (pendimethalin)的回收率有明显提高;有 学者认为将一定比例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混合使用后,明显地提高了对有机磷杀 虫剂的萃取。
第七章-液液萃取
![第七章-液液萃取](https://img.taocdn.com/s3/m/e06ca0c26137ee06eff91862.png)
5、 萃取剂的加入量应使原料与萃取剂的和点M位 于( )。 A. 溶解度曲线的上方区 B. 溶解度曲线上 C. 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区 D. 坐标线上
6、进行萃取操作时应使(
A.分配系数大于1
)。
B. 分配系数小于1
C. 选择性系数大于1
D. 选择性系数小于1
1、B与S部分互溶时的单级萃取中,如加
入的纯萃取剂量增加,其它操作条件 不变,则萃取相溶质含量变小。( )
2、在B与S部分互溶体系中加入A ,一般会使B与S
的互溶度变(
与S的互溶度变(
) ,降低操作温度,B
)。
3、 用纯溶剂S作单级萃取,B与S不互溶,xF、xR一 定,若溶液分配系数kA越大,所需的溶剂比S/B
越(
)。
)。
4、一般情况下,原溶剂B的分配系数kB值(
A.大于1
C. 等于1
B. 小于1
D. 难以判断
3、分配曲线和分配系数
1)分配系数
组分A在E相中的组成 y A k A 组分A在R相中的组成 x A
yB kB xB
分配系数表达了某一组分在两个平衡液相中的分配关系。
kA值与联结线的斜率有关。
联结线的斜率>0 kA>1,yA>xA
联结线的斜率为0
kA =1,yA=xA
联结线的斜率<0
kA<1, yA<xA
塔式萃取设备
(1)喷洒塔(喷淋塔)
轻相 重相
特点:无塔内件,阻力 小,结构简单,投资少
易维护。但两相很难均
匀分布,轴向反混严重,
重相
理论级数不超过1~2级,
传质系数小。
轻相
Elgin型喷淋萃取塔
(2)筛板萃取塔
轻液
生化工程下游技术课件第七章双水相萃取技术
![生化工程下游技术课件第七章双水相萃取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00dbd444693daef5ff73d5b.png)
①蛋白质溶解度大
蛋白质在PPT浓度为15%以前不会沉淀,但在PEG浓度大于 5%时,溶解度明显降低,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度更小。
②粘度小
PPT的动力粘度只是葡聚糖的1/2,因此可大大改善传质效 果。
③价格便宜
PPT每公斤价格为几十美元,而粗葡聚糖每公斤则要几百美 元。
基于上述优点,PPT/PEG双水相系统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应 用前景。
1、萃取和平衡 :
虽然在高粘度的体系中,分子扩散的速度降低, 但是由于体系的表面张力很低,所以分配能在几分 钟内达到平衡。
2、上下相的分离 : 分离基本上依靠两种力,重力和离心力,前
者为重力沉降,后者为离心分离。
2020/10/29
2020/10/29
一般来说,脱除聚合物的方法主要有:萃取、超滤、 电泳和色谱分离等,但是这些方法既费时,且费用又大。 而温度诱导双水相相分配技术,能不借助于其它手段,就 可达到将目标产物和成相聚合物分离,是一种价廉、实用
enzyme
人生长激素提取应用举例二
2020/10/29
第五节 低成本双水相应用
廉价高聚物-高聚物双水相体系可降低生产成本。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用变性淀粉PPT (hydroxypropyl derivative of sta从发酵液中提取过氧化氢酶、半乳糖苷酶等。 PPT-PEG体系除比PEG-盐体系稳定,和PEG/Dextran体系 的相图非常相似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优点:
(2)高盐浓度引起盐析效应
2020/10/29
2020/10/29
3、体系pH的影响
pH 会 影 响 蛋 白 质 中 可离解基团的离解度, 因而改变蛋白质所带电 荷和分配系数;另外, pH 还 影 响 系 统 缓 冲 物质 磷酸盐的离解程度,影 响相间电位差,从而影 响分配系数。
萃取化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协同萃取体系
![萃取化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协同萃取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b02be0469dc5022abea00a9.png)
logD 1
-1 •
XTBP
-3
i) 当XTBP=0,XHTTA=1.0,协同萃取分配 比logD协=-1,即:DTBP=0.1; ii)当XTBP=1.0,XHTTA=0,协同萃分配比 logD协=-3,即:DHTTA=0.001; iii) 随着XTBP的增加,D协永远位于上述两
• 点连线的上方,即:D协> DTBP+DHTTA
4. 协萃机理的分类 (1) 加合机理: UO22+ /0.01 M HNO3 / HTTA-TBP-环己烷 (2) 取代机理
UO22+ /HNO3 / HA(P204)-TBP-环己烷
2HA(O) UO22+(a) + 2H2A2(O)
UO2A2(HA)2(O) + 2TBP(O)
(HA)2(O) UO2A2(HA)2(O) + 2H+(a)
UO2A2(TBP)2(O) + H2A2
RO RO P RO
RO OR P
OO OUO
OO
P RO OR
OR P OROR Nhomakorabea第三节、协同萃取的若干规律
1.配位数饱和原理 金属离子多数是以络合物的形式被有机溶剂所萃取,在形成稳定的萃取
络合物时,金属离子的配位数最好达到饱和。 (1) 一般情况下,金属离子的配位数是其氧化态的2倍。 i) 稀土RE:除6外,还可为7、8、9、10等; ii) An元素:MO22+(M=U、Pu、Np)配位数为8 (2) 金属离子的配位数取决于:金属离子的电子层结构和价轨道的数目、
3. 丧失亲水性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中,大多电离成水合离子Mn+(H2O)x,水化很强不易萃取。
第七章-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
![第七章-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https://img.taocdn.com/s3/m/c993d58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e.png)
2.两水相反应器
在两水相系统中进行转化翻译功能, 如酶促反应, 可 以把产物移入另一相中, 消除产物抑制, 因而提高了产率。 这实际上是一种反应和分离耦合的过程, 有时也称为萃 取生物转化;如果发生的是一种发酵过程, 则也称为萃 取发酵, 因而此时也可以把两水相系统称为两水相反应 器。
在另一相中;要有合适的相比。如产物分配 在上相中,则相比要大,反之则相比要小。
这些条件不可能同时满足, 分配理论也不完 善, 常需要根据试验选择最优系统和操作条件。
三、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
1. PEG衍生物: 在PEG上引入亲和基团或离 子基团;
2. 采用多级萃取。
反胶团萃取
发展历史
1977 年瑞典伦德大学Albertsson 首先提出 反胶团萃取分离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们开始认识到反胶团 萃取的重要性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起也开展了反胶团萃取白质时,用以形成反胶团的 表面活性剂起着关键作用。
现在多数研究者采用AOT(阴离子型)为表面活性 剂。AOT是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 或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Aerosol OT)。
溶剂则常用异辛烷 (2,2,4-二甲基戊烷)。
2.反胶团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 通常为球形,也有的为椭圆形或棒形。 大小: 半径一般为10nm,取决于反胶团的含水量W0。
➢ 设备投资费用少,操作简单,不存在有机溶剂残留问 题。
一、双水相分离理论
1.双水相的形成
❖ 熵增——混合——自发 ❖ 分子间作用力------随着Mr的增加而增大
第七章 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检测
![第七章 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0bde8f75168884868762d6d1.png)
第六章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检测第一节有关pH值的基本知识一、水溶液的pH值pH值是化学上用来衡量溶液酸性或者碱性的指标,代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以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表示:pH=-lg[H+]。
pH值有时也称氢离子指数,由于氢离子活度的数值往往很小,在应用上很不方便,所以就应用pH值这一指标。
并由此得到:(1)中性水溶液:pH = - lg a H+ = - lg 10-7 = 7(2)酸性水溶液:pH < 7,pH值越小,表示酸性越强;(3)碱性水溶液:pH > 7,pH值越大,表示碱性越强。
pH值对应的是pOH值,pOH值是以氢氧根离子活度的负对数表示碱度的方式:pOH=-lg[OH-] 。
水的离子积常数在25℃时为14,即K W=14,所以就有:pH+pOH=14。
pH值小于7,那就代表酸性;pH值大于7就代表碱性,也就是说,7就是一种中性。
二、人体皮肤与p H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人体皮肤的pH值在5.5到7.0之间不等。
略呈酸性。
酸性环境可以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具有保护皮肤免遭感染的作用。
过敏最常见的原因是皮肤接触了因没有清洗干净而留在了服装上的残余碱造成的。
正常皮肤由于汗腺分泌乳酸,也呈酸性,其pH值为5.2~5.8。
皮肤的酸性环境是皮肤作为体表屏障的一支重要防御力量。
皮肤本身也有一些调节酸碱的能力,在它接触少量酸碱的物质以后,可以很快起到一种中和的作用。
纺织品的pH值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有保护人体的作用。
第二节生态纺织品中pH值的检测一、检测程序与方法1.试剂(1)三级水或去离子水:20℃±2℃时,pH值在5~6.5范围内,最大电导率2×10-6S/cm。
使用前需煮沸5min以去除二氧化碳,然后密闭冷却。
(2)缓冲溶液:其pH值应接近待测溶液,测定前,用它标定pH计,可用购买的仪器厂家的标准pH缓冲溶液,也可用GB/T7573-2006推荐的下列缓冲溶液:0.05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HOOC·C6H4 COOK)15℃时pH=4.000 20℃时pH=4.001 25℃时pH=4.005 30℃时pH=4.0110.05mol/L四硼酸钠溶液(Na2B4O7·10H2O)15℃时pH=9.3320℃时pH=9.2325℃时pH=9.1830℃时pH=9.1440℃时pH=9.072.仪器(1)具塞三角瓶:容量250mL(2)机械震荡器:往复或旋转式均可,应保证试样内部和水之间维持快速的液体置换,震荡速率为60次/min,旋转式30周/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产物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 较大 所选溶剂与混合液溶剂(水)互不相溶 目的产物大部 分转移到溶剂
萃取工艺过程:
(1)发酵培养液预处理: • 过滤或离心——除去细胞及其他悬浮颗粒; • 絮凝、沉淀等——除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 • 沉淀、络合——除高价无机离子; • 膜过滤、蒸发等——浓缩以减少萃取剂用量。 (2)两相混合萃取——使目的产物大部分转移到 萃取相。 (3)两相分离——离心、沉降等。 (4)产品回收与溶剂回收——蒸馏、反相萃取等。
培养液 溶 剂
混合器
沉降器
萃取相 萃余相
溶剂回收
目的产物
二次萃取或废液处理
萃取:目的产物转移至萃取相
萃取操作的特点:
(1)选择性好(沉淀法的分离基础是不同物质 在一个液相中的溶解度,蒸馏法不适合于蒸汽 压相近的组分); (2)操作条件温和,适合于热敏物料的分离; (3)能量消耗较少,成本较低; (4)传质快,生产能力大,便于连续化操作; (5)采用多级萃取可达较高的分离程度; (6)不适合极性强的物质的分离; (7)有机溶剂法不适合活性物质的分离。
7.1概述
分离机理: • 萃取——是利用物质溶解于某种液体的 一种提取方法,它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 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所需组 分得以分离和浓缩。 •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极性(介电常数 不同),当溶质与某种溶剂的极性接近 时,溶质 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就高。
萃取方法的适用性: • 非极性化合物、非水溶性化合物——易于萃取 分离 • 既溶于水又能溶于溶剂的弱极性化合物——可 萃取分离 • 极性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多用离子交 换法分离
例如:红霉素 乙酸戊酯/水
K K0 KP K P [H ]
pH9.8 pH5.5
K=44.7 K=14.7 K=45 K=1/237
青霉素
乙酸戊酯/水
pH2.5 pH7.0
• pH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
(pH对不同物质K值的 影响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pH可除去某些杂质。 • 当水相为酸性时,酸性溶质较易萃取到有机相, 而碱性杂质则成盐被留在水相中。
F
•从最后一个分离器取出萃余相,而萃取相从各级分离 器单独取出。 •可达高的溶质 回收率,但溶剂用量大,回收费用高, 在工业生产中很少使用,而在实验操作中应用较多。
S1
L1
S2
L2
S3
L3
混 合 器 1
F
分 离 器 1
R1
混 合 器 2
分 离 器 2
R2
混 合 器 3
分 离 器 3
R3
未被萃取的溶质分率 : 一级 二级 n级
7.2溶剂萃取
7.2.1萃取原理 7.2.2溶剂的选择 7.2.3萃取操作方式 7.2.4操作条件
7.2.1萃取原理
(1)分配定律 当温度一定时,溶质在萃取相中的浓度与萃 余相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K——分配常数
C1 溶质在萃取相中的浓度 K C2 溶质在萃余相中的浓度
• 只适合于稀溶液的萃取系统;
7.2.3萃取操作方式
间歇 操作方式 连续 单级 多级 错流 逆流
单 级 错流 多 级 逆流 回流分级
7.2.3.1单级萃取
萃取相 L 混 合 器 料液 F 连续操作 分 离 器 萃余相 R 间歇操作
溶剂 S
萃取相 VS,C1
萃余相 VF,C2
7.2.3.1单级萃取
萃取相 VS,C1
萃余相 VF,C2 间歇操作
• 单级萃取只有在较大的分配系数下,采用较多 的溶剂才能达到较高的分离程度。
(1 ) (VF / VS ) K
• 采用单级萃取,溶剂用量大,萃取效度低,在 工业生产中很少应用。
7.2.3.2多级错流(并流)萃取
S1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1 R1 S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2 R2 S3 混 合 器 3 L3 分 离 器 3 R3
• 对于碱性产物则相反,在碱性条件下较易萃取到 有机相,而将酸性杂质留在水相中。 酸性产物
溶液pH↑→K值↓ →溶质易分配到水相 溶液pH ↓ →K值↑→溶质易分配到溶剂相
(3)溶剂比的影响
• 溶剂用量大,溶质 收率高,分离级数可 减少。 S/F↑→ E↑→ (1-φ ) ↑
• 溶剂比增大,溶质浓度(CL)下降,溶 剂回收费用增大,能耗也相应增加。
理论收得率: E n 1 E 1 n 1 E 1
例:对于K=20,E=4的3级逆流萃取系统,试计算其理 论收得率与溶质的浓缩倍数(CL/CF)。
E 4 E 44 4 解:理论收得率: Y 1 4 4 0.988 98.8% E 1 4 1
一些溶剂的介电常数(25℃ )
溶剂 己烷 环己烷
2.02 氯仿 4.87 丙酮 20.7
四氯化碳
2.24 乙酸乙酯 6.02 丙醇 22.2
苯
2.28 2-丁醇 15.8 乙醇 24.3
甲苯
2.37 1-丁醇 17.8 水 78.54 极性最强
1.90 介电常数 极性最小 溶剂 介电常数 溶剂 介电常数 二乙醚 4.43 1-戊醇 20.1
R3
R2
R1
在第一级中加入溶剂(S),并逐渐向下一级移动;而 在最后一级加入料液(F),并逐渐向前一级移动。萃取相 (L3)自最后级取出,而萃余相(R3)自第一级取出。
S
分 离 器 1 R3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2 R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3 R1
L3 混 合 器 3 F
未被萃取的溶质分率 : E 1 n1 E 1
S1 S 2 S 3 S n F R1 R2 Rn E E1 E 2 E n 1 n ( E 1) n
而理论收得率: 1 1 n 1 n ( E 1)
7.2.3.3 多级逆流(对流)萃取
S 分 离 器 1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3 L3 混 合 器 3 F
•萃取因素——溶质在萃取相与萃 余相中的数量之比。
C1VS VS E K C 2VF VF
•未被萃取的溶质分率:
C2VF 1 C1VS C2VF E 1
•溶质理论收得率:
KVS E K 1 E 1 KVS VF K VF / VS
单级萃取:
KVS E K 1 E 1 KVS VF K VF / VS
• 溶质对原溶剂(料液)和溶媒(萃取剂)之间 的互溶 度没有影响; • 溶质在两相中为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 合或离解。
(2)分离因素
• 设原液中有溶质A和B,若A、B的分配系数不 同,则俩溶质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 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能力的大小可用分离 因素来表示:
K A C1 A / C1B K B C2 A / C2 B
又:
VL C L Y VF C F
可得:
C L VF Y C F VL
VF , 萃取因素: E K VS
浓缩倍数:
VF K 20 = = =5 VS E 4
CL 5 0.988 4.94 CF
习题:对于K=5,溶剂总用量VS=0.6VF的 萃取系统,试分别计算采用单级、三级 错流和三级逆流萃取流程时,溶质 的理 论收得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2)较大的分离因素——分离效果好
• 当目的产物与杂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较大 时,分离的效果就越好,所得产品的纯 度就越高。 • 当目的产物与杂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较小, β 值接近于1时,产物与杂质的分离效果 就差。 • 在许多时候,要综合K值和β 值的大小来 选择溶剂。
(3)溶剂与溶液的关系——便于两相 分散与分离
1 E1 1
1 2 (E 1 1)(E 2 1) ( 1 n ( E1 1)(E 2 1) ( E n 1)
S1 混 合 器 1
L1 分 离 器 1 R1
S2 混 合 器 2
L2 分 离 器 2 R2
S3 混 合 器 3
L3 分 离 器 3 R3
F
设: 则:
设:[AH]‘——有机相中游离酸的浓度 [AH]——水相中游离酸的浓度 [A-]——水相中酸根离子的浓度
• 两相中的实际分配系数为 : K0= [AH]‘/[AH] • 由于,水相中的弱酸浓度是游离酸与酸根离子 的总和,于是表观分配系数为: K= [AH]‘/([AH]+[A-] • 将以上三式化简后合并可得:
7.2.4操作条件
(1)温度 • 生物产品的稳定性; • 较高的温度常引起两相(溶剂与料液) 部分互溶,萃取效率下降。 • 温度低,液体粘度增大,扩散系数减少, 传质受一定影响。 • 采用低温萃取时,将增加萃取系统的冷 却负荷和动力消耗。
(2)pH
• pH影响分配系数,因而对萃取收率影响很大。
[H ] K K0 K P [H ]
S/F↓→ CL ↓→溶剂回收费用 ↑
(4)盐析剂的影响
• 加入一定量的盐析剂后,弱电解质在水 中的溶解度下降,K值增大。 如:在VB12提取时,常加入硫酸铵提高 K值;而用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素,常加食 盐以提高K值。 • 加入盐析剂后,萃余相密度增大,有助 于两相分离。
(5)乳化与去乳化
第七章 萃取
7.1概述 7.2溶剂萃取 7.3固液萃取 7.4双水相萃取
7.1概述
萃取技术的发展: • 溶剂萃取法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项化工分 离技术。 • 60年代后在生物工业得以广泛应用,如抗生素、 有机酸、维生素、激素等。 • 80年代后,萃取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了 一系列新的分离技术,如逆胶束萃取 (Reversed Micelle Extraction)、超临界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液膜萃取 (Liquid Membrane)、双水相萃取等。这些新 技术被用来分离DNA重组技术和动植物细胞工 程的生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