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分析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 目 《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 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 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 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 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 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 含量超标。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铭记为人民越多才能赚 得越多,注意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 政府:省级药监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建立一个统 一的部门来管理食品安全,避免以前的那种互相 推诿的情况 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完全剥夺企业造假 的收益 增加监管人员和高技术机械 消费者:增强自身鉴别能力
总结
“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其 中既有企业的责任,也有市场机制不健全、 相关制度不完备的问题,还有监管乏力的 弊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 问题也应当多方治理,否则头疼医头、脚 疼医脚,还有可能重蹈覆辙
THANK YOU!
组员:李小花 王思思 庞晓飞
毒胶囊事件分析
内容简介
胶囊事件简介
胶囊事件产生的原因 胶囊事件的影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解决此类事件的长远对策
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
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 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 ,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 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 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 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 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 90多倍。
各方对事件的处理
思想汇报--毒胶囊事件
敬爱的党组织: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省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4月16日《新京报》)铬是什么?它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救人的药品变成了害人的毒药,不法企业的行为之恶劣让人震惊。
据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
当务之急是尽早查清“皮革明胶”的去向,避免更多的患者受害。
关于药用胶囊的生产,不是没有政策和制度。
《中国药典》就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然而,为了暴利不法企业置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顾,让皮革的下脚料通过药用胶囊的伪装,进入患者的胃肠。
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记者实地调查中发现,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图近万元一吨的差价,也欣然同意。
从硫黄熏制生姜是行业“潜规则”,硫黄粉熏药材是行业“潜规则”,到往蛋白粉或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是奶粉行业长久存在的“潜规则”,到潲水油炼制食用油成油脂行业“潜规则”,再到这次有毒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成这一行业的“潜规则”,我们不禁想问,在食品安全领域到底有多少“潜规则”在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这是一个让人心寒的问题。
关键是,在这样的“潜规则”下,谁又能是幸存者呢?那些生产有毒药品胶囊的人,敢说自己不生病吃药吗?那些硫黄熏制生姜的人可以不吃生姜,但他知道奶粉有毒吗?那些生产有毒奶粉的可以不吃奶粉,但他能不吃食用油吗?于是,在“潜规则”下人人都成了受害者。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毒胶囊事件
这就是炼明胶的大锅,里面什么杂物都有
熬剩下的渣
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 比食用明胶便宜,看看 这颜色。
原料毒,之后还要染色, 没有最毒,只有更毒
毒胶囊成功出世
人民对食品安 全的信心从何 而来???
苏丹红、地沟 油是浮云,瘦 肉精、三聚氰 胺算什么,吃 病了我们就吃 药治……如果 你这样想,只 能说你太单纯。
毒胶囊事件
这是关乎我们生命的胶囊, 我们接触胶囊是是因为生病, 但是如果胶囊本身就有毒, 那我们吃药是为了什么???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 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 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 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 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 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 者腹中。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 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以后要是想吃果冻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 要是想吃老酸奶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 感冒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2012,皮鞋很忙……”
良 心 药 , 伤 了 谁 的 心
……
4月9日——“3•15”掀起的波澜尚未完全平静,央视知名 主持人赵普微博爆料:“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 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身份认证 为“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的朱文强微博也称: “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 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 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破 鞋 有 了 新 用 处
1
3
2
4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 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 “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解读“毒胶囊”事件
深入探究“毒胶馕”事件为了躲避wan恶的河螃蟹,请自行用word的替换功能将“焗”换成“局”,“胶馕”换成“胶囊”,“怏”换成“央”,“囯”换成“国”,“琺”换成“琺”,“an全”换成“an全”一、“毒胶馕”是怎样炼成的2012年4月15日,怏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节目《胶馕里的秘密》,对一些非琺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馕进行了曝光。
在被称为“全国胶馕之乡”浙江新昌,胶馕厂采用便宜的皮革下脚料加工成的所谓“蓝皮胶”做成药用胶馕。
这些有毒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的“毒胶馕”,除了偷偷流入一些小药厂、保健品厂、医院和药店之外,甚至还卖到了海外制药、修正药业等一些大药厂。
这种“蓝皮胶”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的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正是“蓝皮胶”的来源地。
像一个垃圾回收场,到处各种各样的碎皮子,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这种碎皮子正是“蓝矾皮”,业内俗称“蓝皮”,实际上就是从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剪裁下来的下脚料。
这些便宜的皮革下脚料被他们加工成所谓的“蓝皮胶”卖给胶馕厂,做成药用胶馕。
那么,这种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工业皮革废料究竟是如何变成药用胶馕原料的呢?据有关人士亲眼目睹,这些又脏又臭的碎皮子首先要进行前处理。
主要就是先用生石灰处理,然后经强酸强碱中和进行脱色漂白和多次清洗。
就这样,原本又脏又臭的工业皮革废料,经过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多次清洗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变得又白又嫩,看上去跟新鲜动物皮原料没什么两样。
在熬胶车间,清洗后的皮子被放入一口直径达三四米的熬胶锅里熬成胶液,熬出来的透明胶液,再经过浓缩、凝胶、干燥、粉碎等工序,就摇身一变,成了淡黄色的所谓“蓝皮胶”。
这种工业明胶被分别装入两种包装袋,一种包装上赫然印着“工业明胶”的字样,另一种包装上则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产品标识。
标明工业明胶的卖给各种工厂作为工业粘合剂,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胶,则卖到浙江等地的胶馕厂加工药用胶馕。
毒胶囊有多毒?
2) 缓释胶囊剂。主要目的是缓慢释放延长药效, 对这类胶囊剂,如整粒服用不便,可打开胶囊倒出小 丸服用,但不可咀嚼或研碎服用。如氨溴索缓释胶囊、 布洛芬缓释胶囊、罗红霉素缓释胶囊等。
20
胶囊能不能拆开服用?
• 3) 肠溶胶囊剂。包括肠溶片剂,这类制剂一般 须整粒吞服。如奥美拉唑胶囊(洛赛克,阿斯 利康),不可咀嚼,也不可倾出小颗粒服用。
14
“毒胶囊”中为何含有铬?
• 药用胶囊的主要原材料是明胶,明胶可大致分为食用、药用 及工业用三大类。食用和药用明胶需要取自动物新鲜的骨骼、 皮肤、韧带等组织。明胶在药品和食品中广泛使用,一般用作 增稠、发泡、乳化等。譬如用于制备外科敷料、止血明胶、空 心胶囊、奶糖、果汁软糖、果冻、口香糖、橡皮糖等。 皮鞋(包括皮革制品)的原始物料是动物毛皮,也含有明 胶,但是这种毛皮是经过皮革鞣制等化学处置的,大致经过硫 化钠脱毛、芒硝浸泡、浸灰、浸酸、铬鞣、染色等环节,在铬 鞣时须加入聚氨酯-铬(Ⅲ)络合物、鞣酸等。这些皮革品在生 产过程中的边角废弃物很多,约占占原料皮重的60%以上,如 果不进行有效处理,会污染环境。因此出于废物利用和环保考 虑,就将这些皮革废弃物再提取工业用明胶。用于化工、感光 材料、胶合板、印刷、粘合剂等生产。其与食用、药用明胶相 比,成本、质量控制标准、价格差别很大。尤其是工业明胶中 铬超标。
17
铬超标胶囊危害性到底多大?
铬的金属形式通过消化道吸收率很低,而且人 们摄入铬超标的药物胶囊剂量也有限,一公斤 明胶可加工上万颗胶囊,即使铬超标,每次摄 入量也非常有限,即便是含有六价铬也不可能 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
18
如何鉴别“毒胶囊”
• 1、颜色特别鲜艳的不要:可能添加了大量的着 色剂; • 2、捏捏外壳,特别脆的不要:为了掩盖杂质添 加大量的淀粉; • 3、胶囊接口比较松的不要:胶囊本身的工艺不 过关,无法保证药品质量。 • 4、微生物检查,一般毒胶囊微生物含量超标 • 5、原子吸收
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还未澄清,数量众多的不法企业利用皮革废料中的工业明胶生产的“毒胶囊”再次挑战道德的底线。
一时间,“毒胶囊”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遭到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
从新闻报道内容来看,有批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有指责生产企业主黑心的,有检举利益链驱动下的产业链不良交易的,也有感叹法律惩罚不严的。
这是继三聚氰氨毒牛奶事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公众谴责政府有关部门如卫生、食药监、质监、工商等监管不力,一点也不过份。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从中央到地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罢免了不少官员,甚至有人为此坐牢。
如此重压下,理应敲响警钟,可为什么还发生如此严重的毒胶囊事件?为何这么大的监管漏洞,非要到媒体曝光才被发现?在这之前监管部门做了什么?若非媒体曝光,民众如何知道?老百姓看病吃药,难免有吃胶囊的药,谁知道吃药同时吃下毒胶囊?有网友感叹:“健康时,吃的一些食品不安全。
生病了,吃一些药物也不安全。
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谁来负责?工业明胶是用皮革废料提炼的,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东西有毒,这种有毒材料大量使用在药品和食品行业,肯定不是在媒体曝光的这一时间段才发生的,说不定自从有了胶囊药、胶囊保健品、酸奶、果冻、口香糖等产品,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渗入其中。
市场需求,利益驱动,使这类生产企业主胆子越来越大,可谓狗胆包天,由渗入一定比例到100%使用工业明胶。
这些被“贪嗔痴”三毒完全侵蚀的企业主,已经丧失了“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良知。
毒胶囊事件
央视记者发现,大量不合格的工业明胶流向
绍兴新昌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在新昌县华星 胶丸厂、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等企业, 央视记者见到白编织袋包装的工业明胶。在 华星、卓康两家胶囊厂,用工业明胶制成的 胶囊,记者送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 合检测中心。按国家标准中铬含量不得超过 2mg/kg的规定,两家厂药用胶囊样品中铬含 量分别超标20多倍和40多倍
毒胶囊事件
事件进过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 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 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 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 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 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 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 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3、药监局和药企
a、没有按照严格的法律法规行事
b、盈利忘本(有钱能使鬼推磨,药品企业买 通监管部门的现象可能存在)
解决办法:
1、下架销毁质量不合格药品 2、提高药品检验技术指标,加大管理力度 3、调消问题严重企业的药品生产资格 4、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法的个人及 单位给予严格的处分
5、加强药品安全的知识宣传,让人人都 引起重 视,特别是药企和药监局
网友有话说:
A、等我有钱了,买两双皮鞋,穿一双,吃一 双! B、看来放心药似乎是这样定义的:未被媒
体曝光的药都是放心药。
C、无良厂商是在法律不健全的土壤上存活 的,健全法律并严格执行法律才是当务之 急!呼吁政府的重视!
D、利益与良心的战争,良心不战而败。 E、活下来真不容易啊!!!
F、我的烂鞋子被你们拿去做胶囊了么
毒胶囊事件的原
因: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毒胶囊事件
自法 身律 的 法 独 规 立 性政 策 要 保 持 其
4 反思
4.1 毒胶囊事件的原因 1.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这种事情医药行业内人尽皆知,为什么监管部门不 知道?这说不过去吧?同时为什么媒介都能知道,反而 专业监管部门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事件媒介曝光了,监 管部门才蜂拥而至,大张旗鼓的“作为”? 2.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 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降低药品质量。 3.药品生产厂商内部管理不严。 其实企业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采购的如果见利忘 义,就会低价采购,高价报账,而厂方很多人都不知道, 否则就连自己生产的药品自己企业的人都不敢吃了,但 这种不吃自己企业胶囊产品的事情不多,说明这种事情 存在生产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2012皮鞋很忙
--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 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 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 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 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 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 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 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 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 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 铬含量超标。
惨痛的事实有限公司 等9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脑康泰胶囊等13个 批次的胶囊剂药品,所用胶囊的铬含量超过国 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 的甚至高达90多倍。 在报道中,央视指称涉事的明胶厂、胶囊 厂都是“明知故犯”,而制药企业则“没有尽 到对药品原料的把关责任”,使得这些用工业 明胶加工的胶囊一路绿灯流进药厂,最终做成 重金属铬超标的各种胶囊药品吃进了患者的肚 子。
网民的诙谐打油诗
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近年来,毒胶囊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毒胶囊事件的发
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毒胶囊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监管不力。
在一些地方,
监管部门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不严,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生产和销售毒胶囊。
二是利益驱使。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次充好,生产和销售劣质的毒胶囊,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对于毒胶囊的检测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逃避检测,将毒胶囊销售到市场上。
针对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监
管力度,严格把关。
对药品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加大对毒胶囊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检测水平。
加大对毒胶囊的检测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对毒胶囊的检测水平,确保毒胶囊无法逃脱检测。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对毒胶囊的认识,增强对毒胶囊的防范意识,避免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
总的来说,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有效地遏制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强生泰诺投毒事件
1982年,不知名的凶徒出于不可知的目的,将剧毒物质氰化钾注入数瓶美国人最常服用的镇痛药物———泰诺速效胶囊,在短短两天内造成七人死亡。
无名的恐慌席卷全美,后来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遭受到的首次生化恐怖袭击。
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泰诺”投毒案连杀七命,轰动一时,被称为美国遭受的最早的生化恐怖袭击。
20年过去,泰诺案仍然没有告破,恐怖袭击却成为家常便饭。
如今人们已不再关心泰诺案真凶是谁,他们关心的是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如何照亮那些黑暗的心。
惊心惨案小小胶囊连夺七命惨剧始于1982年9月29日凌晨,伊利诺斯州鹿林镇。
那天天还没有亮,12岁的玛丽·克莱曼就醒了,她跑到父母的房间,告诉妈妈自己有些不舒服,嗓子眼痛,鼻子也有点塞。
睡意未消的妈妈给她吃了一粒泰诺速效胶囊,叮嘱她回房好好休息。
然而早上七点,玛丽的父母却发现孩子倒在卫生间的地板上,10分钟内,她就被送到了医院,但一切都迟了,玛丽已经停止呼吸。
医生对悲伤的父母说,玛丽可能是倒下时头部受到撞击,导致猝死。
就在同一天,附近阿林顿镇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诺斯也向急救中心打来了求助电话,说自己感觉有些不对头,十分痛苦。
急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他倒在地板上,呼吸困难,血压低得吓人,瞳孔已经开始张大。
医护人员迅速将他送到最近的医院,希望能挽回他的生命,但一切都是徒劳,抢救的医生宣布,亚当死了,罪魁是心脏病。
当天晚上,亚当悲痛的家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为他办理后事。
亚当25岁的大哥斯坦利和19岁的新婚妻子特丽莎因为难过,加上忙了一天,感到有些头痛,斯坦利在亚当的橱柜上看见一瓶速效泰诺胶囊,就拿出一粒自己吃了,又给妻子吃了一粒。
没过几分钟,斯坦利和妻子都面色发青,倒在了地上。
家人吓坏了,立即叫了救护车。
几分钟后,急救人员再次冲进亚当家里,竭尽全力想救活这对年轻的夫妇,但悲剧再次重演,斯坦利当天即告不治,而他的妻子两天后也随他而去。
亚当家三个人神秘的猝死令当地医院的托马斯·吉姆起了疑心,他认为可能是什么有毒气体惹的祸;但毒物中心检验员约翰·苏利万却认为元凶是某种氰化物。
毒胶囊事件
各方回应
浙江河北:查封相关问题企业 修正药业:央视报道有所失实 药监局:紧急叫停问题药品 9家铬超标药企:未有1家公开道歉 修正药业、辉南天宇否认其药品存质量问题 海外制药 不做回应 卫生部部长陈竺回应铬含量超标胶囊事件 公安部部署彻查严打“毒胶囊”犯罪 最高检:坚决查处“问题胶囊”事件所涉职务犯罪
毒胶囊告诉我们
பைடு நூலகம்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社 会责任缺失 。 监管部门日常监管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 监管体制机制也不顺畅。 市场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制不完备。 “毒胶囊”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问题 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解决问题也应当多方 治理,否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有可能重 蹈覆辙。
毒胶囊事件详情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 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调查者 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 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 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 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 十元。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 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 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 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 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中国药 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 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按照《食 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 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 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毒胶囊事件始末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 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 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 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 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 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针对此事件, 2012年4月21日,卫生部要求毒胶囊企业所有胶囊药 停用, 药用胶囊接受审批检验。2012年4月22日,公 安部通报,经调查,公安机关已立案7起,依法逮捕 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
毒胶囊事件-PPT
1 毒胶囊事件简介
1.1 毒胶囊的制作流程
1.2 毒胶囊的铬超标现象
❖ 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 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 标,其中较为熟知的药厂 有修正药业、海外制药及 通化金马等。按照国家标 准规定,修正药业生产的 羚羊感冒胶囊(生产批号: 100901),药用胶囊铬 超限两倍多;通化金马生 产的清热通淋胶囊(产品 批号:20111007),药 用胶囊铬含量超限近44 倍……
❖ 3.4 国外的胶囊包材获得 了国内市场空间
4 反思
❖ 4.1 毒胶囊事件的原因 1.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这种事情医药行业内人尽皆知,为什么监管部门不知道? 这说不过去吧?同时为什么媒介都能知道,反而专业监管 部门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事件媒介曝光了,监管部门才蜂 拥而至,大张旗鼓的“作为”? 2.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 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降低药品质量。 3.药品生产厂商内部管理不严。 其实企业老板不可能事必躬亲,采购的如果见利忘义, 就会低价采购,高价报账,而厂方很多人都不知道,否则 就连自己生产的药品自己企业的人都不敢吃了,但这种不 吃自己企业胶囊产品的事情不多,说明这种事情存在生产 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郑州排污明渠,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大量被丢弃的空心胶 囊,绵延300多米长,形成“彩虹河”;修正埋单“毒胶 囊”:召回全部胶囊产品 。 ❖ 4月24日
最高检派员督办“问题胶囊”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武汉15家药企承诺:严格依法依规清理“毒胶囊”。
2 毒胶囊事件的进展
❖ 4月25日 明星代言毒胶囊赚百万,难追
4 反思
4.社会风气不正。 其实多年来各种添加剂,非法替代材料等等事件频频曝
光,结果并没有非常严重的惩处,于是,大家就都无所顾 忌,该生产的生产,该使用的使用、 5.行业潜规则做崇。
毒胶囊事件
正则的文库
毒胶囊事件
2012年4月1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江西、浙江有一些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来生产药用胶囊。
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2012年4月,多家药企被曝其药用空心胶囊涉铬超标,其中部分产品超标90倍。
生产企业使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制成的工业明胶做成胶囊,流向药企。
警方已介入此案,浙江4名涉案企业负责人被控制。
问题曝光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事件曝光后,民众对胶囊药产生了恐慌,有网友甚至想出用馒头皮包药粉服用的做法。
对此,有专家表示,胶囊药不要打开服用,尤其是肠溶性和缓释胶囊。
专家称,有些定位型的胶囊目的是只在肠中溶解,如果它在胃中溶解则可能导致胃出血。
所以,缓释胶囊及肠溶性胶囊是一定要整颗吞服的,以保证药物在肠道特定位置被吸收。
缓释胶囊打开服用会降低疗效,肠溶性胶囊打开服用则会引起药物性胃炎。
毒胶囊事件
【申论热点】毒胶囊事件【背景链接】2012年4月,央视调查发现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和工业明胶造药用胶囊、“皮鞋果冻”、“皮鞋酸奶”等。
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而这次的曝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堪称制药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
被叫停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将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纵观近期一些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首先曝光,随后监管部门才有所动作,或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销售和使用,或下令严查。
这或多或少都反映出这样一个“民不告,官不究”的政府监管不力和滞后现状。
何时监管部门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变“被动回应”为“主动监管”,还人民一个干净、公平的市场环境,相信到那时我们老百姓才能真正吃的安心、用的放心。
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千头万绪,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没有违法的需求,也就没有违法的生产。
问题的根子除了企业没有道德的血液,更是部门的懒政。
坏孩子造假不被查处,好孩子的产品就滞销,最后劣币驱逐良币,良币变劣币。
【标准表述】[综合分析]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需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
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生活在一个免于“食品和药品恐惧”的环境,是公众应享的权利与尊严。
从制度本身、案件处理结果、企业责任意识、各级部门监管力度等方面看,我国都存在不少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药监行政问责制度、药品招标制度需要完善。
比如说监管力度,有药企披露,国家层面一直没有GMP认证,容易出现以次充好;有业内人士爆料,真正拿到国药准字号文号的明胶企业仅有3家。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公开曝光了在浙江省新昌县,一些药用胶囊生产厂从河北、江西等地购买用工业皮革下脚料加工的工业明胶,代替
食用明胶作为原料生产药用胶囊,并将这些胶囊卖到了药企。
央视记者在北京等地药店对
胶囊类药品进行了买样送检,结果发现包括长春海外制药、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九
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13种常用药品铬超标几倍甚至几十倍。
(据4月15日央视网)
虽然在事后,卫生部专家就在第一时间向世人宣布“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
次两个,没有吃掉多少铬。
所以,要冷静,不要恐慌,不要把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说成很
大的危害。
”然而仅仅凭专家的几句话,我们就能将事件置之于惘然吗?就能够放心大胆
的继续买药救命吗?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利用好媒体资源,做好群众的思想稳控工作,让大家不要惊慌,告诉大家事实的真想,并做好正面宣传,让大家明白事情没有想象中的严重;第二是要要
尽快查明事实真相并公之于众,对相关违法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第三是我们要加大对
相关企业的检查监督力度,保障药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合法的,都是从正规渠道来的,是
真正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生产要求的;第四是国家食
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到科学监管,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
质量,并且要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药、救
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