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分析紧张而有序的阅卷工作结束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如同盛夏的骄阳,热情似火,干劲十足。

我深深地被老师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我觉得这应该是我这几天来最大的收获,它会一直激励和鞭策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试题的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5个,45 分。

在阅卷初,我大体看了一遍,感觉试题难度明显下降,设问风格也有明显变化,情景设置的少了,直来直去的多了。

但有一点没变,就是结合时政热点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除去三个济南历史,剩下12个选择题分别涉及唐、宋、清、近代(侵略与反抗);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拿破仑的《法典》;列宁十月革命;29~33经济大危机;二战;经济全球化。

都是重要历史时期或和时政热点相结合的重大历史事件。

由于机器阅卷,学生得分情况还不清楚,但从试题难易程度上看,我校学生得分应该不错。

试题的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共四个大题,55分。

现将各组的试题分析列表汇总如下,。

2010年下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期江华县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廖诗田韦平佳陈远礼本次历史试卷,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

为了总结工作经验,吸取教训,特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抽样分析,取卷共300份,总结如下。

一、对试卷的简要评价1、综观整个试题,形式生动活泼,语言简洁明快,题目覆盖面广,难易适中。

题干设置语言准确,一般不会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语言障碍和困难,但又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对初中学生和老师的教与学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本套历史试题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一改过去试题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形式丰富、内容全面、版式新颖别致、生动活泼。

学生接触试题倍感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发挥最佳水准。

试题充分发挥了历史的育人功能,如在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引发爱国人士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体现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使学生受益匪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知识点覆盖全面,体现了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目的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度。

试题也突出了创新和思维过程的培养,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如第27题,说出近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两次战争及不同结局,并分析不同结局的原因,还要谈谈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感想,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全面进行归纳。

同时,答案又有一定的开放性,非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表述。

4、试题突出教材重点,以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为核心内容进行考查,如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8课辛亥革命,全卷考试没有偏题、怪题、冷题。

5、题型设计与中考接轨,归纳主题,整合教材,体现了综合运用能力。

6、难易程度:中等偏上。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原因分析1、选择题。

本大题为单项选择,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根据成绩段划分,学生答题情况见下表:本大题得分率比较高的是第1、2、5、14、15、16、17、18、19、21、25题。

2010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简评

2010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简评

2010年陕西中考历史试题简评西安市西光中学焦鹏今年我省中考历史试题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贯彻素质教育的方向,紧扣《中考说明》,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凸现“能力立意、价值立意”。

试题在题型、考点上与09年考题相比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题型上,选择题中增加了材料型选择题;考点上增加了“大化改新”,18题“雅典民主”的备选项反映了这一变化。

但从能力要求上看,今年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的考察。

选择题中,16、17题是新增的材料型选择题。

非选择题中材料与往年相比,信息量更大、类型更加多样,除了以前出现过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外,还出现了19题的秦代、唐代交通图,20题的表格、柱状图、21题的曲线图等图表型材料,图文并茂,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不同类型的材料,并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过程和方法、形成正确认识。

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史料解析的学习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

强调对史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的考察正是对学科特征的彰显。

这就提醒学生在学习中转变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通过史料分析、探究来认识、理解历史的学习方法。

试题贴近社会和生活,关注时代主题,紧扣社会热点。

如13题对战国各国变法目的考察符合党和国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思想;14题考查故宫体现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今年是中共七大召开65周年,16题对中共七大的考察,体现了对周年热点的关注;17~18关注法制和民主,符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19题对秦和唐代交通发展的考察与近年来我国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相吻合。

20题考查教育发展、21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的探究题既与今年的社会时事紧密联系,又呼应着“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能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关心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09年试题涉及陕西历史较少,今年试题加强了对乡土历史的关注、渗透着地域特色。

2010年九年级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2010年九年级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分析

2010年九年级历史质量检测试卷分析王洼镇一中刘建民一、试题概况:1、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30分。

试题范围为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试题难度中等偏易。

2、本次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单项选择)和非选择题两类。

全卷共12道试题,其中选择题6道,共12分,非选择题6道,共18分。

二、试题特点:1、体现了基础性。

本次试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书上的主干知识,即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和现象。

试题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情景,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努力做到识记与理解同步,探究与创新同步。

2、设计较新颖、灵活。

有些题目不能从书上直接翻阅出答案,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分析、对比、概括才能解答出来。

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综合能力,以及客观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3、试题图文并茂,材料形式多样。

或取材于现实生活、文献资料、名人名言,或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4、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失分情况:选择题失分较多的是第1、5、题,非选择题失分较多的是第7题。

失分的主要原因有: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错别字多,画蛇添足等。

2、审题不清,阅读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弱。

3、卷面不整洁,答题不注意格式和规范。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巩固基础,在理解运用中记住主干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

2、梳理专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整合知识,中外结合,纵横联系,归纳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3、高效练题,强化答题规范和技巧。

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要有。

2010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2010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2010安徽中考历史试题点评
名师评卷·历史篇:《三国》电视剧现身试题中
合肥五十中江申亮
历史试题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

“稳”体现在试题保持了总体稳定的结构、题型和分量,而“变”和“新”主要体现在试题呈现形式新颖和时代感鲜明。

试题的难度较2009年有适度的提高。

试卷秉承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贯结构特征,题型较为稳定,分量适中,知识点分布合理。

其中,在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调整。

试题量在17到18题之间,变化不大,选择题还是10道,列举题较去年少了2题,分值少了6分。

增加了辨析改错题,分值为8分(包括16题材料题中改错部分),材料分析题分值仍然是22分,分析探究题13分分值没变,试卷结构更趋合理。

知识点布局也更合理,具有较高覆盖率。

虽然只有70分的分值,但整套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众多学习主题,而每一个学习主题又覆盖众多的知识点。

如选择题的第3题,考查主题是有关中央政府对新疆有效管辖的历史知识,试题独具匠心地在题干材料中呈现出从西汉到清初近2000年有关中央政府对新疆有效管辖的历史知识。

这样在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的前提下,还兼顾了学科知识的全面考查,考查的试题难度适中。

此外,试卷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中实现了风格的突破。

试题呈现的形式灵活开放,图文并茂。

如材料题中的16题以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尝试和解的握手、面向新世纪的握手这三个主题的方式呈现
每一则材料,活动与探究的图表让人耳目一新。

上海世博会、热播中的《三国》出现在试题中,试题的情境性更强,时代感更鲜明。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与时俱进在创新中迸发活力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是实验中学的历史老师李海莲。

首先我代表实验中学的领导老师,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我来进行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有说错或不周到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从以下四点来进行试卷分析:一、三年中考试卷总体分析及试题特点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满分6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1.河北省近三年中考试卷题型分析和分值统计Array通过对比可得,近三年中考题选择题和读图简答题分值趋于稳定,材料分析题分值逐年下降,综合探究题必须重视。

2.河北省近三年历史中考试卷考点分析与统计22题选择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

今年中国现代史比重陡然缩小,14、15、20题选择题涉及到中国现代史,大题中只涉及两分的分值。

世界近代史分值平稳,今年世界现代史分值骤增,其中选择题17、18、19、24题涉及世界现代史,大题分值占11分。

3试题特点: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依标扣本,夯实基础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

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知识丰富,覆盖面广。

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解读2010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关键词解读2010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 4 分)
【尝试和解的握手】
材料二 自二战后至今, 中东地区屡燃战火、 动荡不 定,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错综
阿拉法特与拉宾的握手
复杂,而印巴冲突更是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东和平出现转
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第一次共同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是一次温暖的握手,它迈开
革)之后。
⑶电灯使城市夜晚亮如白昼, 汽车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这些主要是 __________(革
命)的成果。
13.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⑴汉朝时,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 西亚和欧洲的商业交通要道是
_____________ 。
⑵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航海壮举是
(2 分)
材料二 过去以天位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
,, 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
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⑵从材料二看, “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应开始于(
)( 2 分)
A.16 世纪
B.17 世纪
C.18 世纪
【关键词四】题型 增加了辨析改错题。 材料解析题中也融入一题改错题和一题选择题, 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
力。 活动与探究, 改为做历史小板报的形式, 虽然采用对话填空的方式, 但难度
比去年有所加大, 除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外, 也要求学生有一定语文阅读与归纳 能力的积累。
【关键词五】规范
【 2010 年中考试题】第 16 题
2007 年
12
1
2008 年

2010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贯底中学周合本学期九年级历史期末调研测试结束了,现对本次考试情况做一分析,找出差距,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一、考试总体情况:本次期末调研测试我校共有167名学生参加,九年级历史最高得分97分,最低得分24分,平均得分68.2 分,及格率 65.5% 。

二、试题分析:这次九年级历史期末调研测试题,难度适中。

由二大类型30道题组成,重点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应在分析、吃透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体建构,引入各时期建设成就,联系生活,走近中考,进行素质教育,才能达到要求。

因此这是一份能反映素质教育水平的中考型试题。

三、各题得分情况: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学生平均得分34分,其中第4、5、8、9、18、24题,由于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能力,学生错的较多,说明平时要注重多角度考虑问题,积累资料与推广练习。

第二大题为材料分析题:第26小题10分。

考察古代科学文化,学生平均得分为7分。

多数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欠缺。

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的内容教师引导的不到位。

此题第(4)小题学生审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所有的学生都未分析其进步性。

第27-30题学生作答较好。

三、学生答卷分析: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如下一些问题须引起高度关注:一是基本知识薄弱。

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

半数的学生对课本中帮助学习的材料不重视,掌握较差,所以得分率比较低;平时对分析表格数据的训练重视不够。

二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三是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述能力不强。

在材料解析和问题探究题中表现尤为突出。

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背景资料的了解程度、阅读史料的基本能力、材料知识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等。

四是在作答中,语言表述不准确,逻辑较混乱,回答不规范,回答不得要领。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湘潭市201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湘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约维为了进一步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湘潭市教育局要求2010年初中毕业会考命题组精心准备、精心命题,命制出符合课程标准的优秀试题。

因此,命题组在命题之前走访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大家认识到,要在历年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和创新,为今后的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会考阅卷工作结束后,命题组又在初三历史教师中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工作,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无论是试卷结构还是考试内容,2010年的历史中考试题努力渗透“三维”目标,紧扣了《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没有难题、偏题和怪题,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能科学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他们希望命题组不断总结经验,将中考试题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命题的组织准备工作1、命题依据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毕业学业考试标准》(10年版)和岳麓书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及《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2、由于我市的会考试卷是“两卷合一”,即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相结合,我们在制定《双向细目表》时对试卷的预估难度定为70分左右,及格率为80%以上。

难度系数在0.8以上的约占70%,0.6-0.79的占15%,0.6以上的占15%。

3、知识的覆盖面要求达到教材知识的80%以上,尽可能地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

4、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应占70%,“过程与方法”应占30%,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有机地渗透于上述两个目标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材料题的背景材料全部取自教材以外的资料,答案不具有唯一性的开放性试题占试题的20%左右。

5、努力做到设问巧妙,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6、力图做到试题容量适中。

全套试卷共五道大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探究题,根据网上阅卷的要求,将湖南地方文化常识部分并入选择题与判断题,全卷共35道小题。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2010年安徽省中考试卷共四大题:一、单项选择、二、组合列举、三、辨析改错、四材料解析、五、活动与探究。

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

该试卷既严格地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2010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又一如既往地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创新性,探究性、教育性。

在充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于综合、分析等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察。

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注重知识的迁移、学科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和把握;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试卷总体上结构合理、贴近现实、材料丰富、形式活泼,试卷图文并茂,试题设计精练,文字浅显简洁而富有情趣,试题难度不大而贴近学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开卷考查的特点。

下面我就该试卷作一简单分析:一、试题特点(一)、立足基础,理清脉络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中考中最基本的考核内容。

就选择题而言,今年试卷难度并不大,10题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题目不可能过于直白,而往往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通过引用知识图片、示意图等等形式来表现,如试卷的第1、3、5、7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做为基本功来抓,紧扣教材和提纲,理清思路,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模块化。

不仅要掌握每个具体知识点,更要把握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善于从整体上理清知识脉络。

不能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要理清线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二)、知行结合,强调能力随着中考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加强,以时政热点、历史渊源等综合命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让考生从图形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归纳、概括、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成为一种基本的考查方式。

我们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和知识点与热点间的联系,不回避热点问题,将图表寓于其中,考前梳理基础知识,解晰重点,把握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

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杨庄中学张晓晗2010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杨庄中学张晓晗一、试题分析1、内容分布合理图文并茂。

题型结构和往年相比基本相同,20个选择题,5个非选择题。

试题难度较去年难度加大。

涉及到中外历史人物13人次,中外历史事件个,人物事迹个,历史文献个,条约和会议个,乡土知识个。

试卷图文并茂,图表题共5个。

其中物件建筑图6幅,事件5幅,大事年表1个,柱状图两幅。

2、依据课标,难易适中。

试题共考到的知识点,基本上每题都能找到课标依据。

如第1题,考查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司母戊鼎及甲骨文等知识点。

再如第7题,考查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这一知识点。

3、注重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

历史不仅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也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其中考查历史线索就是很好的途经。

比如第6题,梳理了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如五四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除军阀,然后要求考生回答抗战胜利后的主题。

第19题,将近现代史上的三位改革家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放在一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而且将同类知识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识记和掌握。

而非选择题中的第22题给考生一个大事年表,让考生归纳大事年表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线索。

4、具有地方特色,注意文化概貌的考查。

如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殷商文化以及乡土历史知识的了解。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朝人使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课标古代史综述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第21小题也与河南历史有关。

5、注重学科渗透,着眼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和历史责任感。

根据课程标准,历史考试渗透人文地理的内容,今年的历史试卷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

非选择题第21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又把史地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时代感。

2010年海南省中招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海南省中招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第1问,是填空题,满分3分。

主要是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时间的考查。

丢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书写不规范。

(2)画蛇添足。

问题只问哪年颁布,并没有细问哪月哪日。

但部分考生年代写对但月日时间出现错误,导致丢分。

第2问是简答题,满分6分。

考查学生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此问丢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直接作用”和“长远影响”这两个概念理解有误。

(2)审题不清。

部分考生把本问理解为独立战争。

(3)答题不规范,表达不清楚。

第3问是简答题,满分6分。

结合材料考查学生对美国发展历程的掌握。

此题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2种:(1)没能结合材料。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美国发展的史实较多,包括: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工业革命、战后美国的发展等。

但此问必须结合材料(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战后美国的发展),离开材料去回答其他史实,则不给分或相应扣分。

(2)表达不清楚。

第4问也是简答题,满分6分。

考查学生对美国崛起过程对我国的借鉴,对学生要求较高。

此题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不开阔,不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2)答案点不完整。

绝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出其中的一或两个知识点。

如答科技教育、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的较多。

(3)同一得分点重复回答。

如:在科技教育方面重复回答的较多。

(4)口号、大话、套话多。

如只简单地回答“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一国两制”等。

4、学生在非选择题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从非选择题答卷的得失分及分析中可以看出考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阅读材料和审题能力不强。

(2)历史史实混淆不清,张冠李戴。

(3)不懂得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答题不注意规范性,粗心大意。

(5)人文学科基础弱。

如组织语言不通顺,思维混乱答不成文,出现错别字等。

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在阅卷过程中,思考最多的是初中历史要教什么?教基础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提高考试能力,这是最常见的回答。

关键词解读2010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关键词解读2010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

关键词解读2010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关键词一】图表2010年中考试题中图片的数量较列年最高,着重考查学生识别图表,提取关键信息,迁移知识,分析判断史实的能力以及用图表归纳史实,探究历史的能力,体现了试卷在能力方面考查要求,也突出了学科考查的专业特点。

【2010年中考试题】3.我国历史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A.台湾B.东北C.西藏D.新疆5.1953-1956年我国出现右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7.小华尝试用历史坐标来展示美国的发展历程。

右图②处所指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A.赢得了民族独立B.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C.摆脱了经济危机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近年来中考试题都突出综合性,注重古今中外史实的比较、联系和综合运用,凸现对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2010年中考试卷在古今中外史实的纵横联系上,显得跨度更大些。

以列举和新设置的判断改错为例:【2010年中考试题】11.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科学文化大放异彩。

⑴中国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是___________。

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个草去”的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__________。

⑶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是___________。

12.社会变迁彰显时代的进步。

⑴在中国,以“君”、“先生”来取代“大人”、“老爷”等称呼得益于_________革命。

⑵日本提倡“穿西服、吃西餐、跳交际舞”等“文明开化”行为是在___________(改革)之后。

⑶电灯使城市夜晚亮如白昼,汽车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

这些主要是__________(革命)的成果。

13.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⑴汉朝时,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业交通要道是_____________。

2010年河南省2010年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南省2010年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殷墟宫殿复原图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C.图三表明安刚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A。

【课标】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解析】这是一组反应河南地方文明的图片。

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反应了当时冶铜业发达,铸造工艺先进。

2.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B。

【课标】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解析】本题是中国古代和近代衔接部份内容,所描述的情况不是东西方差异也不是偏见,而是近2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与世界隔绝,严重影响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3.“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A.推翻了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

【课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孙中山的贡献在于领导了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首要的意义在于结束了封建帝制,其次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本题意思不在于结束帝制,在于维护共和反对帝制,那就是说明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4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儿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

2010年常德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常德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常德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今年历史的中考试卷,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结构严谨,活泼清新。

稳是指考试范围,试题难易度等都没有多大变化。

变是指考试题型和试题数,取消了判断题,选择题由原来的30道减为20道,但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没有减少。

材料题和问答题涉及知识面广,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试卷的结构严谨,形式活泼的特点。

一、试卷的主要特点首先,依纲扣本,内容严谨,形式活泼。

试题考查的都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无偏题怪题。

考点覆盖充分,每一道题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均涉及到几个知识点。

如选择题第12题就考查了《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三个考点。

严格依照课程标准和考纲,做到题题有出处,问问有依据。

如选择题第5题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第9题的新中国建立后的各个时期的特征,教材虽没有直接表述,但课程标准却有明确要求,考查学生做到来源于书本,但又高于书本的原则,切实的符合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要求。

题材上更是大量使用图片,文字图画齐聚试卷,使得试卷生动形象。

如第2题的都江堰图,第8题的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图,第11题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图等等,题目形象直观,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全面考查。

其次,难易适宜,活而不难,强调基础更重能力。

所有题目考试考后反映都感觉良好,考试平均分也不错,表明考试的基础性教强。

虽是开卷考试但几乎没有直接从课本找到答案的试题,都是提供图文等材料,通过相关的历史史实,让学生经过比较归纳等思考得到答案。

较好的考察了学生阅读,信息有效提炼的能力,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再次,知行合一,由课本延伸课外视野宽阔。

主观题主在考查学生能力的掌握,不仅是考生考试,更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引领。

体现了出题者的良苦用心,以宽阔的视野引导师生学习历史不应是死记硬背,而是独立思考,得到独立见解的科学。

第21题要求考生思考中国在近代化过程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第22题考查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影响等,第23题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几次“分”与“合”。

河北省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选择题分析与备考论文 新人教版

河北省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选择题分析与备考论文 新人教版

2010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选择题分析与备考以稳健著称的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题型、分值已有几年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每年都有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帮助九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教师备战2011年中考。

现对2010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中的选择题进行分析,纵观2010年河北省文综试题选择题(以下简称选择题)与往年相比有以下突出特点:㈠从政治选择题来看:⑴今年政治选择题没有纯粹时事题,改为对时事问题的理解,加强对中学生时事热点问题理解能力的考查,难度加大;⑵往年政治选择题采取的一事一议题型,今年选择题改为一个时事热点材料背景设置两个问题题干加以考查,例如:5、6题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考查;9、10题是对“科学家钱学森逝世”问题的考查。

此类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设计,与往年相比,量少,但更加开放与灵活,角度新,考查要求能力强,难度加大。

㈡历史选择题具有以下特点:⑴试题题干设置形式多样化,不再是以往纯粹以历史事件作为题干来考查,而是设置了图片、图表、歌词、历史独幕剧、历史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掌握力度考查的更加清晰,更加具有选拔性。

⑵历史问题的设问灵活,试题选项间的差别间隙更小,更加强化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

例如,第十九题,此题考查西方殖民体系崩溃的知识点,四个选项都体现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统治的崩溃过程,但题干出现“最终”二字,最佳答案只能选择“纳米比亚独立”。

㈢综合性选择题:⑴从今年综合性选择题来看,与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思想品德与历史的结合更加密切,不像往年,思想品德与历史分得很清,今年试题中思想品德中有历史知识,历史中有思想品德,两学科渗透性加强。

例如:24题,题干是历史材料背景,考查的内容是思想品德,特别是选项“科学、文明和人性”政论性强。

⑵与思想品德选择题一样,综合性选择题的时政热点材料背景与往年相比数量减少,今年总共就三个时政热点即“双百人物”、“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世博会”等。

2010年中招历史分析

2010年中招历史分析

2010年中招历史分析南阳市教研室尹正驰一、试题概况:1、历史学科单独考试。

实行新课改以来,南阳实行政史综合考试,学科特色不明显,难度相对较低。

今年南阳实行历史学科单独考试,分值不变,但是题量增加,例如选择题由原来七道增加到二十道,学科知识覆盖面也相应增加。

2、实行开卷考试,侧重对能力考查。

由于开卷考试实行多年,学生已基本适应,但是一些学生也产生了一些误区,认为开卷考试只要抄抄书就可以了,所以今年考试试题在命制上,注意借鉴高考试题的一些特点,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融会贯通。

二、阅卷情况:1、阅卷老师首先对试题和答案进行分析和作答,然后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试评,在试评的基础上,再对答案评判标准进行统一。

选择题属于客观题,答案唯一,只要阅卷老师认真细致就可以了。

2、关键是主观题的评判问题:主观题相对往年六个大题,缩减为五个,但是难度有所增加。

第21题,题目涉及古代史的内容,这是以往老师和同学容易忽视的内容,尽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在答题是还是反映出了不少问题。

首先审题不清,例如题中第(2)“两大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题中强调“分别”和“当时的政权”,结果很多学生在答题时笼统说影响,或者说长远影响都影响了得分。

第22题,考查的内容已经出现过多次,但实际情况是这道题目的分值最低,首先审题不清影响了得分“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一些考生没有注意是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只答出一个事件没有分。

第(4)问,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结果失分最高,打到70%以上,这也暴露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分析,略总结,更准确说忽略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

第23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题目并不难,学生得分也能获得优秀,5分左右的得分。

但题目也暴露出学生表述不规范的情况,例如“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中美建交”关系混淆,汉语表述与英文字母交叉出现,“WTO、APEC”等不规范用语尽管给分,但是不符合科学表述。

庆阳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庆阳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庆阳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庆阳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历史阅卷组执笔人:马秋莲贾豫捷一、试题分析庆阳市2010年初三历史会考试题总体感觉是设计比较合理。

作为初三毕业会考的首次开卷考试试题,它题型比较全面,各题型给分标准比较合理,难度适中,主次比较恰当,符合初三开卷考试要求。

(一)试题特点1、题型和给分标准比较合理本次试题满分共40分,包括四种题型:一题选择题,8个小题共16分;二题读图学史题,2个小题共8分;三题材料解析题,2个小题共8分;四题综合探究题,4个小题8共分。

试题中,中国史22分,占总分的55%;世界史18分,占总分的45%。

各年级不同时期的试题为:初一级的中国古代史8分(4个选择题)、初二级的中国近代现代史14分(一个选择题2分、两个材料解析题8分、两个综合探究题4分);初三级的世界古代史2分(一个选择题)、世界近代现代史16分(选择题2分、读图学史8分、综合探究6分)。

可见,世界近代现代史题量最大,占总分的40%;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次之,分别占总分的35%和20%;世界古代史最少,占总分的5%。

这样的题型和相应的给分标准符合当今初中历史的考试标准。

2、内容跨度大,知识面较广试题包括初一至初三各级内容;涉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

3、难度适中、重点比较突出本次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并有少量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符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即以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同时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等。

4、综合性较强本次试题重视对同类知识综合比较能力的考查。

例如,一题8个单项选择题中有四个题都需要将同类知识比较作答。

其中第1题题目是,“种植水稻,居住着干栏式房子的原始居民是()”。

四个选项分别是:A远谋人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此题就需要学生对几种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题目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

2010年龙岩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2010年龙岩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2010年龙岩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报告一.命题依据2010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学科命题基本上能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教社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闽西历史》为依据,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

命题能较好地贯彻落实省颁考纲精神,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试形式、试卷难度、试卷结构与省颁《考试大纲》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二.试卷总体评价我市试卷试题开放灵活,不超标不超纲;题量适中,知识点分布合理,图文并茂;具有较好的难度、效度、信度。

我市试卷能体现课程改革理念,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体现基础性;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

试题注重考查“三维”教学目标;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考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知识;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1、凸显三维目标的统一。

本次命题突出学科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

具体表现为:(1)注意了基础性,所考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占卷面总分100分中的80分,综合应用能力题占20分,难易适中。

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遵义会议、唐太宗、罗斯福新政等等。

(2)注重体现时代性,考点能紧密与时政热点、乡土历史结合,如材料题的胡总书记在闽西过大年、上海世博会的问题。

(3)注重社会性,如综合题的第29题,考查学生从历史伟人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较好地体现了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4)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如选择题的第5题,通过闽西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来考查永定客家土楼,展示了闽西优秀的地方文化。

(5)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如选择题的3、6、8题等,改错题的第24小题等,辨析题的全民族抗战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题第27题第1小题第2问,综合题第29题第2小题,等。

2010年的中招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的中招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的中招考试已经圆满结束。

研究课改评价,特别是总结分析中招考试试卷,对课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

通过分析今年我省中考历史试卷,发现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点,找出初中历史教学“盲区”,为同仁深入剖析、探究实践提供素材,从而推动我县初中历史课改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试卷结构分析2010年我省中考历史试卷的考试形式为开卷,考查范围是中国史和世界史,总分50分。

详细的各部分知识板块和分值如下表:2010年我省中考历史试卷知识板块和分值表(一)试卷年份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分值比例%分值比例%分值比例%2010612%2448%2040%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近现代史依然占绝大部分分值,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比值大约为3:2。

纵观今年我省的中招历史试卷,在试卷结构上仍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在考查学生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及应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彰显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一、试卷基本情况1、题型与题量: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满分4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2、试题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各种题型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安排合理。

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并“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详情见下表:3、试题特点本次中考试题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结构严谨,题量适中,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今结合,用当今的热点话题引出所要考查的历史知识,从而反映出考生对历史的感悟与认识,凸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比如选择题的第5小题就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引出了《南京条约》这个知识点,还有第8小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考查罗斯福新政,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或复述,而是一面镜子,对现实有着借鉴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与题量: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总共有四种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读图学史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

满分4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
2、试题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各种题型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安排合理。

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并“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详情见下表:
3、试题特点
本次中考试题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结构严谨,题量适中,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今结合,用当今的热点话题引出所要考查的历史知识,从而反映出考生对历史的感悟与认识,凸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比如选择题的第5小题就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引出了《南京条约》这个知识点,还有第8小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考查罗斯福新政,这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的试卷风格,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或复述,而是一面镜子,对现实有着借鉴作用。

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

(2)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今年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选择题第2题考查秦始皇,第6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等。

(3)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
侧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

突出表现在读图学史题和材料分析题中,看图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知识和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运用的综合能力。

从这不难看出,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

二、成绩统计
1、150份试卷抽样分数统计:
其中最低分2分,最高分40分,净差38 分。

从150份抽样试卷统计情况来看,今年学生的历史中考成绩比2009年相对较高。

2、各题得分人数及占抽样总人数的百分比(样本人数150 份)
(1)选择题:
从抽样统计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选择题的成绩比去年较低,只有17个学生该题得了满分。

该题错的最多的是第7小题,其次是第3和第8小题。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容易混淆。

(2)读图学史题:
从抽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道题学生答的非常好,7—8分的学生有93人,优秀率达到了62%。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一战和二战的历史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

(3)材料分析题:
此题满分8分,概括性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稍大,得满分的学生9人,得0
分者有3人,4分以下的有42人。

失分较多的是10小题第(2)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
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哪次?”,其次是问“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首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还有第(1)问“《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议和条约这些基本知识点掌握的不够清楚,有些混淆。

(4)综合探究题:
此题满分8分,难度一般,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得满分者14人,得0分者9人。

失分较多的是11小题第(4)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任务是什么?”,其次是第(1)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了哪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还有第(2)问“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三、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首先还是基本知识问题。

有一些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以致对相关知识混淆,混乱甚至是无知;也导致分析比较能力与概括能力不强。

比如有学生把选择题第5小题《南京条约》选成其它的条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王朝是斯图亚特王朝,但学生答的是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献是《****宣言》,而学生答的却是《权利法案》;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中共七大,但学生答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

究其原因,某些学生对历史知识重视和掌握不够;更多的是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是某些学生历史基本知识薄弱或欠缺的重要原因。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的错误。

比如材料分析题第10题第(2)问“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明显审题马虎,答题不认真仔细。

(3)对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凌乱,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突出表现在综合探究题。

比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宣言》到底属于那个国家的,有些学生就搞不清楚,往往是张冠李戴。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复习时要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4)语言表达中逻辑混乱,同样是不少学生的突出问题。

这也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教师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

4、老师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