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课堂的诗意魅力

合集下载

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

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

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发布:佚名时间:2012-6-25 15:33: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殷庆飞人气:41【文字:大小】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慧的学问,同时也是对高中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必修学科。

但不少高中政治教师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把深奥难懂的哲学讲得通俗易懂,同时学生也反映哲学很深奥,不理解,难学。

笔者觉得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诗词,可以使哲学教学活起来的。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恰当运用诗词教学是哲学教学活起来的有效方式。

代写代发职称论文一、哲学教学中活用诗词的意义及其策略1.1创设教学情境,创造乐学氛围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空洞的说教课,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而恰当使用诗词,能激发学生听课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时,上课预备铃响后,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时播放此歌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正式上课时,部分同学还沉浸在词曲的优美旋律中,我马上问学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35题)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预习过课本的学生自然联系到所学的有关规律内容,于是我乘机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各自的特殊规律,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

这样,抽象的原理在感性的词曲中理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新课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应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而活用诗词就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理的方式。

以“古诗”之美 显“哲学”之魅

以“古诗”之美 显“哲学”之魅

以“古诗”之美显“哲学”之魅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处处蕴含和洋溢着深刻的哲理。

尤其是古诗词,以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底蕴厚重的特点,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即是画,画即是诗”。

古诗词音韵优美,富有节奏,形象生动,意境悠远,含义隽永。

而哲学理论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诗词,不仅能形象地阐明哲理,加深学生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彰显哲学的魅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结合笔者自身的哲学教学实践,谈一谈古典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古诗,体味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引用李商隐的《谒山》——“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可以体味,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引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体味,黄河水由西到东、由高到低奔流到海、一去无回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且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类似的古诗还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等。

二、运用古诗,探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就像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半》中所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尽管获得认识可以有间接经验,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还有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苏轼还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诗词与哲学课堂

诗词与哲学课堂

诗词与哲学课堂摘要:诗文的在政治教学的应用对于喜欢诗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哲学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诗词;哲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国风·周南)古代诗歌含着哲理美,富有理趣。

包含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

诗文的在政治教学的应用对于喜欢诗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哲学课堂中的一大亮点,也适宜这个充满幻想与激情的年龄。

曾听到一位女生评价本校的一位年轻教师上课很有艺术性,究其原因就是该生是诗文爱好者。

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引用诗词,给哲学来点诗意。

一、探索世界追求真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这两首诗表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意识有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表明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体现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蕴涵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中蕴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词与哲学齐飞,文化共智慧一色

诗词与哲学齐飞,文化共智慧一色

诗词与哲学齐飞,文化共智慧一色【摘要】诗词与哲学作为文化的两种表达形式,相互交融、相互启迪,共同构建着文化智慧。

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而哲学也能为诗词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启示。

文化中融合了丰富的智慧与积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人文精神的升华。

通过诗词与哲学的共同探索与交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传统,推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诗词与哲学的结合不仅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更激发了我们对人类智慧的探索与理解。

最终,诗词与哲学共同书写了文化的辉煌篇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关键词】诗词, 哲学, 文化, 智慧, 相互渗透, 思想, 启示, 传承, 创新, 构建, 深化理解, 人文精神, 升华1. 引言1.1 诗词与哲学齐飞,文化共智慧一色诗词与哲学作为文化传统中的两大重要元素,一直以来都共同构建着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哲学是思想的探索,二者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却在表达和传达智慧的过程中紧密相连,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和哲学被视为智慧的代表,代表了人们对生活、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学思想也常常能够在诗词中找到表现。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探索人生和世界的奥秘,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而哲学家则通过哲学体系和理论来探讨人类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人生、道德、宇宙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启迪人们的心灵。

诗词与哲学的互相渗透,使得文化中的智慧更加丰富和深刻。

诗词启发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哲学引领人们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刻认识,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词和哲学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感悟文化传统,促使人文精神不断升华,实现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和创新发展。

,正是诗词和哲学在文化领域中相互交融的最好诠释。

2. 正文2.1 诗词与哲学的相互渗透诗词与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古代就开始相互渗透,互相影响。

古典诗词在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古典诗词在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古典诗词在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哲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是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面临的难题。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素以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为大众所喜爱,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与哲学具有紧密联系。

古典诗词走进哲学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内容,活化哲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可以传承中华古典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养。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共有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涉及到了哲学的特征、哲学的相关流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中的基本问题等方面。

”[1]因此,《生活与哲学》模块相较而言内容深奥抽象,概念原理晦涩难懂。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精练、含义隽永、意境深远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哲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果将古典诗词与哲学理论巧妙结合,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感染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泛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中哲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一教材内容抽象深奥,概念原理晦涩难懂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主要分为四个单元两大版块,就整体而言,单元与版块互相嵌入,难以辨别,单元与单元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亦是缺乏联系,难以整合;就教材内容而言,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理论性,虽然教材配有不少辅助文字及图片,但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这些资料理解并掌握教材知识点确实非常困难;就哲学概念、原理及方法论而言,对于几乎没有哲学学习基础的学生而言,则显得非常深奥抽象,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料,辅之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必然难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二教师教学讲授为主,理论灌输占据主导面对哲学教材内容的抽象深奥、概念原理的理论晦涩,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讲授为主的理论灌输。

用诗词提升哲学堂魅力

用诗词提升哲学堂魅力

用诗词提升哲学堂魅力————————————————————————————————作者:————————————————————————————————日期:用诗词提升哲学课堂魅力-政治论文用诗词提升哲学课堂魅力郑庆华摘要:将古典诗词应用于哲学教学之中,会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理性和感染力。

在引入诗词时,应着重挖掘诗词的哲学内涵,有针对性地选择诗词创设情境;通过创设诗意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哲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哲学课堂魅力,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实效哲学教学郑庆华,男,广东省佛山市荣山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一位作家曾说: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形式决定内容;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内容决定形式。

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学科也是如此,在高中哲学方面更明显。

受教材内容结构、高考指挥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哲学课教学重点往往放在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对高考试题的把握上,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显得抽象难懂、乏味枯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和学的效果。

这些反映了高中哲学课教学往往止于“形式”,其真正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好和理解好。

如何在“形式”上加以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让哲学课堂泛起灵动的智慧,真正展现出哲学教学的魅力,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中探索的问题。

在哲学课堂上引入古典诗词,以诗词的诗意美增添哲学的智慧美,可以让“形式”更加吸引学生,让“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让哲理更加启迪学生。

一、引用诗词,创设诗意情境人的认识过程一般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

诗词比较容易给人以某种意境的感觉,而哲理需要更深刻的领悟,这是认识的一个升华。

如果把诗词的意境引入课堂,与哲理的深邃结合起来,那么课堂就会出现“诗词与哲学齐飞、意境共哲理一色”的美景了。

例如,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课时,上课预备铃响后,笔者在一幅月景图片上显示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时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以诗词之美显哲学之魅

以诗词之美显哲学之魅

以诗词之美显哲学之魅作者:刘志勋来源:《中小学德育》2015年第11期优秀诗词往往语言精炼、内涵深刻,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炉,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词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体现了其对生活的思考,其中不乏思辨的哲理诗。

在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恰当使用这些哲理诗,不仅能使抽象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能增添教学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彰显哲学课堂的智慧与魅力。

一、诗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根据教学需要,以生动形象、富于哲理的诗词导入新课,可以营造一种以情动人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教学伊始,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宋代诗人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韵味优美,极具哲理和思辨色彩,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少学生忍不住读出声来。

于是,笔者请学生们集体朗诵《琴诗》,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琴声从何而来?由此引发了学生对于琴、指头和琴声三者关系的思索。

此时,笔者抛出问题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学生们围绕这首诗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没有琴就无法听到美妙的琴声,没有手指的弹奏也听不到动听的琴声。

正是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才能产生美妙的琴声,由此顺利导入新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

富于哲思的诗词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枯燥的原理生动化、诗意化,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发现了学习哲学的乐趣,从而在愉悦与享受中走进哲学课堂。

二、智慧论证——便引诗情到碧霄哲学原理因其抽象思辨的特质,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哲学高深玄妙,难以理解和把握,也因而感觉哲学学习枯燥乏味。

用诗词提升哲学课堂魅力

用诗词提升哲学课堂魅力

用诗词提升哲学课堂魅力在大学的哲学课堂上,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许多学生觉得课程很枯燥,听起来很难入门,毫无头绪。

这时,老师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其中就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就是用诗词来提升课堂的魅力。

诗词与哲学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诗词与哲学联系起来,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

其实,诗词和哲学是有内在联系的。

诗词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感情和思想的方式,而哲学则是研究思想和哲理的学科,两者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例如,在《道德经》中,“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而王维的《登飞来峰》中有这样一句诗,“万壑千岩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表达了一种追求自我境界的思想。

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诗词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并且能够在学生中间引发共鸣,激起兴趣。

用诗词提升课堂魅力的方法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具体运用诗词来提升课堂的魅力。

1. 用诗词引入话题在课堂上,可以用一首有代表性的诗词来代替单调的开头,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人生哲学”的时候,可以用李白的《将进酒》来引入话题,或者在讲述“自由”的时候,可以用自由诗人鲁迅的作品,来增强学生对于该概念的了解感。

2. 用诗词概括哲学思想在解释哲学理念时,可以用一首简洁有力的诗词来概括,简单易懂,而且生动形象,让学生很快掌握重点。

例如,在教学《论语》中的“中庸之道”时,可以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概括庸又不穷之道,让学生印象深刻。

3. 用诗词启发思考哲学讨论最重要的是启发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诗词,以诗词中涵盖的哲学思想做为参考,启发学生的思考。

也可以在课后给到一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自行去了解,并在下次授课前发表自己的评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要注意以下几点:1.诗词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选择与哲学有关的诗词,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诗词的解释要浅显易懂。

不明白的学生可能无法听懂或理解,因此,翻译或解释要支持理解,而非添加难度。

让我们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哲学生活

让我们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哲学生活

让我们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哲学生活【内容摘要】:《生活与哲学》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但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不好理解学习且热情不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思考,我尝试运用诗来推动哲学教学。

归纳了体现不同哲学观点的诗,并巧妙安排运用的时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备充分发挥诗的作用。

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习哲学知识,理解和体会哲学道理。

【主题词】:哲学观点诗情画意哲学教学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里设置了《生活与哲学》这一课程,以此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初次全面接触,他们是怀着好奇心踏上了哲学之旅。

课程定名为《生活与哲学》目的之一就是想改变哲学在大部分高中生心中那种神秘、抽象的印象,让他们首次接触哲学时就认识到哲学和生活联系密切,生活处处有哲学。

为此,教材通过案例、情境及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可是,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随着哲学学习的不断深入,仍有大批学生没有改变对哲学的最初认识,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哲学太高深莫测了,虚无缥缈,不易理解,不好掌握和运用。

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的同学甚至放弃了对哲学的学习。

每到讲《生活与哲学》时,本人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哲学学习的激情?在思考中,我想到了诗这种形式,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凸显诗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哲学生活。

是什么原因促使我想到了利用诗推进哲学学习的呢?1、缘于《生活与哲学》本身。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等几次大的文化运动无不包含或推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

古诗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和哲学有密切联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哲理美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哲理美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哲理美在高二哲学常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借诗寓理,以诗明理,托物言志,这样往往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的“细物润心田”的意外效果。

诗词中蕴涵大量哲理,为我们哲学课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活水,从而使哲学课的教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洋溢着情感的气息,学生愿学、易学、乐学,也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欣赏其哲理美呢?诗词中蕴含着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值得欣赏。

教师为此要做到:首先,在语言表达上要有声有色地去诵读:哲理诗一般具有主题鲜明突出、情感起伏跌宕、爱憎分明、指向明确等特点,在情感色彩和力度上表现为或轻快明朗、或厚实凝重;或错落舒缓、或群情激昂。

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诗歌中丰富的情感信息源和表达的力度点,从诗歌整体上来进行勾画和安排,运动气息,饱含感情,调放语调,感觉语韵,或低沉、或高亢、或明快、或舒缓、或急促、或停顿,舒放自如,把握节奏,准确地而恰当地捕捉其特点,创造情感教学氛围,促动学生心怀的情感之核,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朗读要发自心声,做到声色并茂。

“有声”就是要用正确、标准的普通话把诗词中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的语言,要做到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有色”就是要运用恰当的语调,表情达意地再现诗的内容,也就是在朗读时做到流畅、按句逗停顿、把握语速、掌握节奏。

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才连惯悦耳,喧染起来才有控放有度,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撞击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景中,由此积极思考,并为下一步深刻领悟诗歌优美深邃的意境,创造条件。

其次,在意境刻画上要有情有境地去描绘:再次,在思想内涵上要有意有理地去点拨:“诗言志”。

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也是诗的主旨和着力点之所在。

诗歌,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司马光:《迂叟诗话》)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

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从《矛盾分析法》的教学看诗意课堂的营造

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从《矛盾分析法》的教学看诗意课堂的营造

” 这一 教学 内容 时 , 我用 多媒 体 展示 中华传 统 诗文 《 德 道
经》 第二 章文字 , 并请 学生齐声 朗读 :天 下皆知美之为美 , “ 斯
恶 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 已。 故有无相 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
相 形 , 下 相 盈 , 声 相 和 , 后 相 随 , 也 。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高 音 前 恒 是

诗意情境 的创建 , 要求我们构思符合课 程实 际的课 堂导
人 。 常 的方 法 还 有 以下 几 种 : 乐 导 入 法 、 片 导 入 法 、 事 通 音 影 故
导入法 、 堂事件导入法 、 言格 言趣语导入法等 。 课 名
二 、 如 一 夜 春 风 来 。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 突 破 重 点 。 忽 千 尊 重 学 生 多 元 的 学 习体 验 。
也如此 . 同学之 间只有取长补短 , 才能不 断进步 。” 鉴赏诗 在
的过 程 中 。 生 明 白了 事 物 的 矛 盾 具 有 各 自的 特 点 , 盾 具 学 矛 有特殊 性的哲理 。

转 轴 拨 弦 三 两 声 , 成 曲 调 先 有 情— — 创 设 诗 意 的 未
教学情境 。 教 学 情 境 的 创 设 , 于 一 堂好 课 非 常 重 要 。我 们 要 为 学 对 生 的 旅 行 选 取 美 丽 的 景 色 , 建 教 学 的 诗 意 花 园 , 学 生 在 构 让 美的享受 中开始学 习。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是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实 质 和 核 心 . 是 学 生 也 感 觉 最 为 抽 象 最 难 理 解 的 观 点 。 在 导 入 “ 盾 就 是 对 立 统 矛
每 座山都有 自己的峰峦 。 每个海都 有 自己 的波澜 , 每一 堂课都有 自己的重点 内容 。对于重点 的景色 , 我们 应该更加

在哲学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摘要】在哲学课堂中运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笔者分析了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的理论依据,就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几种具体用法和运用古诗词进行哲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几点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哲学;古诗词;课堂教学古诗词,以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选取一些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使之与哲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一些作用,现就古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1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分析1.1是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

因此,教师应该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传授的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的教学模式。

即:把教学活动由教师向全体学生讲授的方式,改变为互相合作、共同研究的学习活动过程;把教学活动由重视传授知识,改变为更加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哲学教学中,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作为载体资料,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授《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框题时,笔者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一首诗《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首先,由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这首诗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吴王夫差的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而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的认识是肤浅的。

经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与本质,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论哲学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渗透方式

论哲学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渗透方式

论哲学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渗透方式语文教育首先是针对语言的教育,在人们从小接受的语文教育体系中,首先学会的就是会说话、会表达,然后才是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并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第一层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进而体会语言、品味语言,最后创造语言、发展语言。

而当前的教学现实是:在应试指挥棒下,很多一线教师往往都把这两个层面置于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或者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使语文课变成语言知识的灌输,又或者专注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胆探索人文语文,使语文科又演变为思想政治课甚至高中生难以理解的美学教育课。

学生学习语文可通过多种方式,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具有多种可能性。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将语文学习由工具作用论上升到人文审美层次。

而我们通过语文教学的各个板块分析,古诗词一方面对语言文字的应用有着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蕴含丰富而深广的人文性,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体会古诗词中的人文蕴含,特别是哲学蕴含,进而获得情感体验,或许可以成为达到语文素养深层次要求的有效探索。

二、中国古诗词中的哲学蕴含与体味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富有深具象征意味的人生寄寓。

通过简言片语,构建出了远大于文本本身的时空观念,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哲学思维从中行云流水般生发并阐释出来。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代文人骚客寄情山水,在游山历水中获得的人格之诚与社会之仁的儒家中和理想,几乎都是假托于诗歌词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中国古诗词向来注重于表达人、国家、社会的共存关系,表达文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如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又如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看似写山画水,但显然,自然空间都被伦理化了,这便是儒家美学,让强大的空间感与作者的心愿志向合而为一,从而在美学维度上展示出鲜明的“张扬”之态。

诗化哲理,营造美丽的哲学课堂

诗化哲理,营造美丽的哲学课堂

诗化哲理,营造美丽的哲学课堂我国古诗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状况,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让人从中感悟颇多的社会、人生哲理。

诗境不出于理外,哲理自存于诗中。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若将古诗名句巧妙地“镶嵌”于课中,使其形象性和概括性与哲学教学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启迪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韵味和吸引力的作用,从而营造美丽的哲学课堂,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一枝红杏出墙来——用古诗名句导入课清朝人李渔曾经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新课用古诗名句导入,“诗化哲理”,必然先声夺人,设计出愉悦的教学情境,用“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获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愉悦感受。

从而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的传统教学顺序是先讲“矛盾特殊性”的概念,再阐述“矛盾特殊性”原理,死板呆滞,空洞枯燥,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就在情理之中。

如果打破常规,采用古诗情境导入,效果则大不一样。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背景下朗读“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然后体验、感受这古诗所表达的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意境。

接着,笔者又补充朗诵了描绘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同景色的诗句,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让学生在诗句的聆听、欣赏中体验不同季节的景色美,激发起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

此时,教者顺势启发:“从哲学上看,诗人对北国风光、江南春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的描绘如此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富有个性,让人印象深刻、不能忘怀。

这些诗句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功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哲学课堂因古诗词而灵动

哲学课堂因古诗词而灵动

2013-09百花园地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哲学课堂才是厚实、优美而和谐的。

这其中要有丰厚的哲学底蕴,优美的中国文化,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哲学课堂引入古典诗词,用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化,带入哲学,塑造出人所独有的心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巧用古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既能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又能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哲学与诗本是一体,都孕育于神话的怀抱。

虽然后来哲学和诗渐渐分离,但是犹如孪生兄弟一样,它们在精神气质上仍然酷似。

没有哲学的眼光,诗人有的是浅薄;没有诗词的灵性,一个哲学家也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在人类历史上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

哲学与诗的本原一体,为当今在哲学课堂运用古诗词提供了可能。

一、在哲学中渗透古诗的意义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深奥抽象、不容易理解。

古诗词的特点是说理通俗、形象生动,它往往用朴实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言简意赅而意境深远,使人增长智慧、通晓事理。

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古诗词印证教学内容,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意义深远。

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很多难点突破可以用诗词来解释,引发学生共鸣和积极参与。

引用学生熟悉的诗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艺术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崇拜、探索等积极情绪。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生协力,让诗文为哲学课堂增添魅力.1013doc

师生协力,让诗文为哲学课堂增添魅力.1013doc

师生协力,让诗词名句为哲学课堂增添魅力——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为例江苏省口岸中学卞珍凤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

然而哲学又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知识较为深奥、抽象。

在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成语、俗语和诗词(本文简称诗词名句),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富有哲理。

恰当地选择一些诗文引入哲学课堂,对于活跃思维、明理导行、提升综合素质等都极为有益。

然而,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呆板枯燥灌输式教学方法——在灌输哲学知识的同时灌输诗词名句,学生难免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出现课堂死气沉沉的尴尬场面。

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提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巧妙地将诗词名句引入哲学教学,学生兴趣盎然。

现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以下简称本课)为例。

入门,用心搜一搜。

诗词名句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像、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作为高中学生,在这方面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一个班学生的诗词名句储备量将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然而将诗词名句与将要学习的哲学知识对应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

基于此,我在学期初就将班上同学分成25个学习小组,对应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的12课25个章节,各小组成员先重点预习自己所分配的章节再每人搜集至少3个成语、俗语或诗词交小组长汇总。

在这一环节就数量而言有不少同学会超额完成、少数同学达不到要求,但就质量而言则不敢恭维—有不少内容偏离主题。

我把这些当成宝贝一样原封不动地收藏:按课题、班级、提供者、提供内容等列表输入电脑。

本课属于第九课的第一节,由于容量较大,我分配的小组成员也较多,所教的三个班中,共有17人负责搜集,共收到87条,其中55条为与本课有关的有效诗词名句。

诗词中的生活哲学意境探究

诗词中的生活哲学意境探究

诗词中的生活哲学意境探究古人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同时也以此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滴瞬间。

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的生活哲学意境,带领读者一同感受其中的美妙。

其一,诗词启迪人生智慧。

古代文人墨客以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等巧妙的辞章,诉说着人生百态。

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无尽向往与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这种境界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琐碎,让人深思人生的价值。

其二,诗词引领人们审美情趣。

古代文人以其独到的审美眼光,对自然、人物、风景进行细腻的描绘,让人们从中体味到美的真谛。

譬如《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窈独怀,淑女君子好逑。

” 通过简洁的句子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珍视之情,启发了人们对美的独特洞察力,使生活在细微之处都充满了诗意。

其三,诗词传递着情感力量。

诗词以抒发情感为己任,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将作者内心的激动、忧愁、喜悦等情感表达出来。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首诗深情而抒发了离别的哀愁和对生命变幻的思考,触动了读者内心潜藏的情感共鸣。

其四,诗词培养人们的修养与情操。

古诗词融入了儒家的道德修养观念,对人们的品行和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的塑造作用。

例如陆游的《示儿》中:“父母世有俭,儿孙义弗忘。

儿孙虽有德,还继志未央。

” 这里,陆游借助父子之情,强调了家庭美德的传承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给人们树立了榜样,引导人们以高尚的情操来面对生活。

其五,诗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喜怒哀乐。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寥寥天宇之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事代谢,灵龟见复,肃雍之爱,巹于八座;园寝,载寰宇之优游,晴瞰阊阖,暮寤春回。

营造如诗美丽的的哲学课堂

营造如诗美丽的的哲学课堂

营造如诗美丽的的哲学课堂——从哲学前言教学看政治课堂教学激趣的方法内容提要:缺乏趣味是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政治教师要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带进教学中。

教师课堂上清晰流畅的思维过程、精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材料是构建诗意课堂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营造诗意哲学课堂高中哲学里有许多抽象、深奥的哲理,理解难,要求高,难度大,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就会出现课堂死气沉沉,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是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的尴尬场面。

缺乏趣味是学习的大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也是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提出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为我们实施自己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哲学的前言可以说是整个哲学中最难上的一节课。

下面是我在哲学前言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的总结与思考。

一、日常生活化的导入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就是哲学。

那么,哲学是什么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雾里看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告诉你们吧,哲学就是这样一双慧眼。

有同学可能会问,哲学有这样神奇吗?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

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这首歌旋律动听,用这种方式引入新课,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架起一座学科间沟通的桥梁,体现了哲学课教学应有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接下来,我直接从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会想点什么,做点什么把学生引入课堂氛围。

哲理在盎然的诗意中徜徉

哲理在盎然的诗意中徜徉

哲理在盎然的诗意中徜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教学及感悟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是对“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人”的无限追问和终极关怀,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文精神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实的哲学教学老师的共同体会是理论性强、抽象枯燥、显得深奥莫测。

八成是教师高谈阔论,部分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如听天书,还有的昏昏欲睡。

大凡高中生喜欢舞文弄墨,寻章摘句。

我便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

今天我径直走进教室,说这次学“矛盾就是建立统一”请大家只看10分钟的教材,我们就开展活动,玩玩游戏。

学生一时高兴,认真看书,竟无一人开小差。

我一阵窃喜。

10分钟时,我宣布时间到,喜欢诗歌的同学请坐到左边,喜欢哲学的请坐到右边,两者都不喜欢的请坐中间。

学生也不知道我葫芦里装的什么药,纷纷换位,自然分成了三组。

今天大家看书自学了矛盾,喜欢诗歌的同学就找包含矛盾哲理的诗歌,称为诗歌组;喜欢哲学的对诗歌进行哲理分析,称为哲学组;两者的表现由坐在中间的同学进行点评,称为评判组。

宣布完毕,一片哗然。

首先诗歌组一学生朗读现代诗人艾青的诗《光的赞歌》: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朗诵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与活力。

朗读完毕,在热烈的掌声中向哲学组投以挑战的目光。

哲学组声音宏亮、开门见山地分析:诗中蒙蔽与觉醒、愚弄与聪明、前进与逆转、革命与背叛、光与暗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分析展示了哲学组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一语中的。

评判组一致表示赞同。

双方在首轮舌战中打了一个平手。

诗歌组:生1: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2: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生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他们摇头晃脑,妙语连珠。

地地道道的一群吟诗作赋的文学才子。

哲学组:“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体现了事物包含对立统一的观点……“有险”却“终岁不闻倾覆人”、“平流无石处”却“时时闻说有沉沦”体现了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 ,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 ,对人 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把旋律优美的歌 曲引进哲学课堂 ,可以 帮助学生富有感情地理解哲学理论 ,从中 “ 悟”出教师要 “ 讲”的知识, 使教学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更 能吸引学生。例如 :在学习 “ 事物都是 运动、变化 、发展的”这一内容 时,可播放歌 曲 《 山不转水转 》 :“ 山不 转那水在转 ,水不转那云在转 ,云不转那风在转 ,风不转那人也转……” 使学生理解运动是绝对 的、无条件 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
在讲解 “ 矛盾 即对立统一”时 ,可引人唐代女诗人李冶 的 《 八至 》 : 至近至远东西 ,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 日 月 ,至亲至疏夫妻 。清溪不 比江河湖海 ,“ 浅” 是实情 , 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 。同时 , 水流缓慢
近于清池 的溪流 ,可以倒 映云鸟 、涵泳 星月,形成上下天光 ,令人莫测 浅深 ,因此也可 以说是深的。夫妻本是最亲密 的关系 ,但是一旦没有信 任 、忠诚 ,亲也就变成疏 了。所 以,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远近 、深 浅 、亲疏在东西、清溪 、夫妻的身上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
静 ,鸟鸣山更幽。 ”的佳句哲理深刻 ,噪与静 ,鸣与幽 ,既对立又统一 , 两者不可分割。惟有夏 日蝉噪 ,方知风声松涛俱息 ,才显得山林更幽深。
者”这一原理时 , 我播放著名的 《 国际歌 》 ,“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 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 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 ”既而引导学生 ,从这首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 :
是广大人 民群众 为人类社会创造 了巨大的财富。就这样 , 学习 中融进 了 音乐 ,音乐成了非 常宝贵的教学工具 ,抽象的思想教育变成 了可闻可感
的歌声 。因为有了音乐的参与 ,学生们不仅掌握 了知识点 ,而且有了深
刻的情感体验 ,歌声引领学生走进 了知识的殿堂 ,也使 我们的哲学课如

尽人把我如此侮辱调戏 ! ”那丈夫居然快乐得拍手大笑 ,说 :“ 咄,咄 , 愚蠢 丫头 ,你 已说话,你输定 了!饼应归我 ,你已无分 ! ” 呢?
些历代的诗词 、充满哲理的歌词 、趣味盎然的哲理故事 、精辟简洁 的
三 、乘 着歌 声 的翅 膀 。在 歌 词 的 哲 理 中 寻 觅 诗意
应 用 诗 词 的 哲 理 韵 昧 。使 课 堂 富 有 诗 意
诗词 是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最为璀璨 的一颗明珠 , 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 , 与哲学也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 诗人寒山石在一首诗 中写道: “ 人 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 ,那就是哲学 ;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 的
花朵 。哲学是含蓄 的诗 ,诗是形象 的哲学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 ,诗 是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哲学不是玄学 ,哲学是一汪清泉 ;诗不是精神
中 图 分 类 号 :B. 4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2 2 . 2 7 5 — 0 1
高二年级学生刚接触哲学时 , 难免会产生 “ 深奥 、枯燥 、难懂”的 感觉 。缺乏趣味是学 习的大敌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也是长期
在学 习 “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 ,我列举南北朝诗人的五言诗 :“ 蝉
便便成功 ……”通 过调动学生的情绪 ,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
的。体会面对人生的挫折 、痛苦 的重要。 在学习历史 唯物主义部分 “ 人 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
噪林愈静 ,鸟鸣 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 ”其中 ,“ 蝉 噪林愈
困扰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一个难题。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是我 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资源宝库 ,时代 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取 材空 间。因此 ,我认为 ,在高中政治哲学课教学中,如果能恰 当地运用

且见妇人静婉可人 , 便傍近妇人 ,轻薄之 。 那 丈夫居然漠然视之 ,此时
妇人忍无可忍 ,叫唤其丈夫 :“ 大伍 ,大伍 ,你真是个傻子,为一个饼 ,
成语 、俗语 、名人名言 ,不仅可以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 ,还能激活 学生 的思维 ,扩充学生 的智慧 ,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 ,陶冶情操 ,提升 学生的素养和品位 ,使学生体验激情 和精彩 、理性与智慧 ,自由和奔放 , 诙谐和灵 动。使哲学真正成为一 门 “ 爱智慧 ”的学科 。


以蝉噪衬托林静 ,用鸟鸣显现山幽 ,动中写静 ,充满生气。诗 中有画 ,
画中有诗 。在分析 “ 矛盾的特殊性”时,引入诗句 :“ 依依袅袅复青青 , 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 ”借助柳树在不同 季节里的不 同景象 ,体会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 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浅谈 哲学课堂的诗意魅 力
倪秀梅 山东省郯城一 中 山东 临沂 2 7 6 1 0 0
【 摘 要 】高中政 治哲 学课教 学中怎样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 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增强 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体会哲学思想的魅力,养成学哲学用 哲学的 习惯,从而提高课 堂教 学的实效性 ,是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 务。本 文就如何打造富有诗意的哲学课 堂,谈谈几点做 法。 【 关键词 】哲学 教学 古诗词 体验
展之中。为 了使学生真切地理解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这一原理 , 可带领学生 回 顾 《 真心英雄 》 这首歌 : “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
钟 ,全力 以赴我们 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
贵族的饮料 , 诗是大众的面包。 ”可见 , 诗词与哲学有着 多么默契的天然 联系 , 将诗词运用到哲学教学中去 ,定能使课堂教学引人人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