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和证治一览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头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节头痛_中医世家第⼀节头痛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既是⼀种常见病证,也是⼀个常见症状,可以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般⼈群发病率达5%,流⾏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患病率之⽐约为1:4。
相当数量的病⼈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就有“疾⾸”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犯于头脑⽽致。
《素问·五脏⽣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
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
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宋·《三因极⼀病证⽅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厥⽽疼者,有五脏⽓郁厥⽽疼者”。
⾦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臻完善。
《东垣⼗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虚头痛、·⾎虚头痛、⽓⾎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为头痛分经⽤药创造了条件。
《丹溪⼼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
《普济⽅》认为:“⽓⾎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于脑中,则令⼈头痛。
”明·《古今医统⼤全·头痛⼤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总结说:“头痛⾃内⽽致者,⽓⾎痰饮、五脏⽓郁之病,东垣论⽓虚、⾎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外⽽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另外,⽂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
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门,然⼀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头痛【定义】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头痛。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以及其他原发性头痛,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一些继发性头痛,如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颜面痛及其他头痛,也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
因风为六淫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导致头痛的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热、湿邪而发病。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发为头痛。
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阴虚阳亢,亦可引发头痛。
3.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或病后正气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血亏虚,或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可致头痛的发生。
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4.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
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
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发为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跌仆坠损,头脑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二、病机头痛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靖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因脑为髓乏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充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外感头痛属表属实;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以实为主。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头痛--头部经络
头痛--头部经络头部,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经脉汇集的地方,如果把重要经脉理解成是交通干线的话,那么头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要塞。
头部的经脉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交叉纵横,四通八达。
能够数的上的重要经脉几乎占了六成左右全部要通行头部。
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堵车了会有什么结果?如果道路坍塌了又有什么结果?如果缺少维护或是管理有什么结果?头痛由此产生。
类型一:受风头痛(约占30%)1、原因:经意或是不经意的受风,会导致头部的经脉风邪的侵袭,而影响到经脉的内气血运行的通畅,不通则痛,于是头痛。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以及“巅高之上唯风邪可到”等强调的就是说,头部是最易收到风邪的侵袭人体部位。
2、主症:头痛的症状表现以蹿痛为主,没有固定的疼痛部位,甚至疼痛牵涉到颈项部和肩背部,遇风加重,甚至怕风。
3、攻略:(1)药茶:川芎5g、黄芪5g、白术5g、防风5g、桑叶5g、蔓荆子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2)穴位导引:风池位置:头项后部的两个大筋外侧靠近发际的凹陷中,左右各一。
导引法: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肺经少商穴所在),按揉风池穴,可以起到沟通两条经脉的经气来治疗受风头痛的治疗效果。
Tips:导引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很为流行的一种自我保健性疗法,类似于今天的穴位按摩,但不同于穴位按摩的是:导引术更讲究用来按摩的部位的的经脉属性,强调利用经脉之气来激发被按摩部位的经脉之气,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3)尽可能的避开风,当然也包括流动的空气,尤其是家中或是写字楼中的穿堂风,以及空调吹出来的冷风,更重要的是避开背后或是头的后部吹风,因为那些地方有一些很重要的关系到人生命的重要穴位,所以一定要避开风邪的吹拂。
或是我们可以使用防护装备,如带有风帽的衣服、高领的衣服等。
(4)中医讲究对付风邪的法子比较常用的还有就是“治风先治血”,强调的就是如果身体里出现血虚的状态就比较容易受到风邪的侵扰,所以积极采取事前措施来保证我们身体里血的充足,是很重要的一环,比较好的食品有带红衣的花生、干枣等,同时我们也要采取关于血液的降耗措施,比如减少用眼次数(中医讲究“目得血则能视,久视伤血”)等会从源头上来保证我们身体有足够的血来防范风邪的入侵。
头痛的中医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苓,
杜仲益母桑寄生,平肝潜阳熄风灵。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 肝潜阳;黄苓、山栀—清肝火;牛膝、 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 神—养心安神。
加减:可参加牡牡蛎、龙骨加强重镇 潜阳之功。
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 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 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子、早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假设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止呕。
假设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 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 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 薷饮]加霍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 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脉: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病机:肝阳偏亢,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 方歌:羌活胜湿独活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散有异功。
方解: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 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 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加减:假设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 中。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 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 所伤 、火盛伤阴 ;因于肾者: 禀赋缺乏,房劳伤肾 ;因于脾 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
病机:
风上 邪犯 外巅 袭顶
挟寒 挟热 挟湿
气血凝滞,
络道被阻
不外
风热上炎, 脑络 通 感
侵扰清空 拘急 那 头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气血滞涩, 瘀血阻于脑络, 不通则痛,
瘀血 头痛
二、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 且多兼夹它邪, 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 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 或久病入络。
2、病机
头昏胀痛, 或昏蒙重痛, 或刺痛, 痛点固定。 1 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 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 寒温适宜, 起居定时, 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抵御外邪侵袭。
1.原发性头痛: ①偏头痛 ②紧张性头痛 ③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④其他原发性头痛
2继发性头痛
头和(或)颈部外伤所致的头痛 头和(或)颈部血管疾患所致的头痛 非血管性颅内疾患所致的头痛 ④物质或其戒断所致的头痛 ⑤感染所致的头痛 ⑥内环境稳态失衡所致的头痛 ⑦头颅、颈部、眼、耳、鼻、鼻窦旁、牙齿或其他 面部或颈部结构疾患所致的头痛或面痛 ⑧精; 3、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代表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二1、、病 头证痛鉴与别眩晕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舌脉:舌红苔黄 , 脉弦数。
5、转化: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
耗伤阴血 肝肾亏虚 精血不承 肾虚头痛
禀赋不足 房劳不节
因于肾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 肾虚头痛 阴损及阳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头痛六经辨证及用药辨析
头痛六经辨证的部位
3、少阳头痛 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 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头痛六经辨证的部位
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 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治 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方用白虎加白芷汤 (《卫生宝鉴》卷九)。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 膏、葛根、白芷。《伤寒大白》)。热病后期, 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 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
头痛六经辨证的部位及证治
1、太阳头痛 部位: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 背,或由项连肩。
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 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外感为主;属 实者居多。
头痛六经辨证的部位
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 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 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 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 南星、当归。
少阳头痛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 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 烦而悸。”太阳头痛发热当脉浮,少阳头痛发热则脉弦。 治法上也不一致,不可发汗,脉细主气血津液不足, 发汗则胃干而谵语,病入阳明,故以和法,大、小柴 胡汤治之。临床上用大、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 痛、乙型脑炎等疾病引起的头痛获奇效。
少阴头痛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 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发热头痛脉沉为太阳少阴合病, 服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发越水饮不愈,不可再发
头痛六经辨证的记载
厥阴头痛 “干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头痛为水气上冲所致,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性温,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2.辨疼痛性质
风寒---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肝火---头痛呈跳痛 风热---头胀痛如裂 肝阳---头痛而胀 风湿---头痛如裹 瘀血---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痰湿---头重坠或胀 亏虚---头隐痛、绵绵而痛、空痛
3.辨经络
(2)论治要点
①实证(祛邪):祛风、散寒、化湿、清热 ②虚证(补):滋阴、养血、益肾 太阳经---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白芷、葛根、知母 少阳经-----川芎、柴胡、黄芩 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一)、诊断要点
2.病史: 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 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目的为了了解有无细菌、病毒感染---抗病毒、抗生素(抗细菌药)
2.血压:了解有无血压增高—降血压 3.脑脊液:了解有无脑膜炎----抗炎、降颅压(甘 露醇)
止痛)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肝阳上亢:夏枯草膏 2.风热头痛:苦丁茶 3.风寒头痛:川芎葱茶汤 4.顽固性头痛:全蝎、地龙、甘草各 等份,研末,每次3g,每日3次
(二)中成药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丸 2.风热头痛: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 4.阴虚阳亢头痛:天麻首乌片 5.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6.气虚头痛:补中益气丸 7.血虚头痛:养血清脑颗粒、八珍颗粒 8.痰浊中阻证:二陈丸
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 项背,遇寒尤剧,伴恶风畏寒,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患者头痛而胀,兼发热恶 风,体温38.6℃。口渴欲饮, 面红目赤,大便秘结, 小便色 黄。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
四、患者反复头痛半年,隐痛、昏 痛为主,时有头晕,劳累及长时间 阅读后加重, 伴倦怠乏力,心悸不
中医内科学脑系知识点最全总结
第六章脑系病证第一节头痛二、病因病机①外感头痛②内伤头痛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等部位,头痛较甚者,可伴见恶心呕吐、畏光、烦躁等症。
2.一般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呈掣痛、跳痛、灼痛、重痛或痛无休止,且有外感史并伴外感表证,为外感头痛;一般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呈胀痛、刺痛、空痛、昏痛或隐隐而痛,多无外感史,为内伤头痛。
外伤性头痛多有头部外伤史。
必要时进行精神和心理检查,同时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检查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对头痛原因的鉴别。
(二)鉴别诊断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危重,常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且阵发加重,多伴有喷射状呕吐,甚者可见肢厥、抽搐等症。
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相区别。
2.中风以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头痛等症,但头痛无半身不遂等见症。
①情志不遂②年老体虚③饮食不节④久病劳倦⑤跌仆坠损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件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眼球震顫等表现。
3.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
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4.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或跌仆损伤等病史。
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颅脑CT、MRI扫描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查等有助于对本病病因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1.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厥不复甚至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2.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脶僻不遂为特征。
眩晕仅以头晕目眩为主症,虽眩晕之甚者亦可见仆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患者神志清楚或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症。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探究张培丽【摘要】偏头痛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不可根治、易复发等特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医学的进步,偏头痛已成为神经内科就诊的重要疾病之一.但现代医学缺乏对偏头痛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治疗偏头痛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多为单一复方辨病治疗,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宗旨.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偏头痛,充分发挥中医传统特色,根据六经所属的不同脏腑、经络病理变化、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理论.本文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角度出发,以《伤寒论》中提及的偏头痛为研究对象,对此加以整理并溯本追源,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267-269)【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偏头痛;张仲景;治法【作者】张培丽【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张仲景《伤寒论》对引起头痛的病因做了详细的论述,在《伤寒论·伤寒例》中大量论述了风、寒、热、火、湿等外邪引起的头痛机理,认为寒邪、湿邪为导致头痛的主要原因。
早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偏头痛的治疗主要以理疗、按摩、针灸及外敷药物等对症治疗,口服药物种类及用法介绍很少[1]。
而张仲景《伤寒论》中已经较为系统的记载了对外感头痛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
《伤寒论》首次将头痛的论治按六经分型,伤寒经认为只有上行头部的三阳经和厥阴经才会产生头痛,不直接上行头部的少阴、太阴两经则不会产生头痛[2]。
三阳经中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及厥阴经发生病变则会产生头痛。
《兰室密藏》中提到“头半边痛者”为偏头痛,古代对偏头痛并无详细论著,但对头痛的研究却源远流长,为了方便论述,在此将头痛作为主要论述对象,本文就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头痛略论于下。
中医内科学头疼
也。”“大病后气虚头痛,四桂散,另茶一撮煮服。”
9.元•朱丹溪: •补充了痰厥头痛及气滞头痛;
•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 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 辛,厥阴吴茱萸。”
10.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须知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
12.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 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 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 也。”
13.清•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说,主张头痛不可概加风药。
1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倡瘀血致病论,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三、病因病机:
•提出“雷头风”一证:“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 雷鸣,震为雷。”此乃湿热酒毒挟痰上冲,治用清震汤合普 济消毒饮,以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1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 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 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 愈后遇触复发也。”
寒-寒凝血滞,阻遏脉络
感受外邪-风 热-上扰清空,气血逆乱 外感头痛
湿-蒙蔽清窍,清阳不升
情志不和 肝气不舒 郁而化火
脏 肝 火盛伤阴
内
腑
肾水不足 肝肾阴亏 肝阳上亢
功 肾 禀赋不足 不能上充于脑 脑髓空虚
伤
能
肾精久亏 阴损及阳 肾阳衰微 清阳不升
失
劳倦过度
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脑失濡养 头
调 脾 病后体虚 脾胃受伤
饮食不节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痛
跌仆损伤 血行不畅 络脉瘀阻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相关条文的总结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先河,其中的六经辨证更是把经方派和医经派做了完美的融合。
是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不仅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知道作用,被各世医家奉为圭臬。
其中对于一些症状的相关性经行了高度的概括,每一个主症必然是此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且把症状与病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伤寒论》的行文特点。
后世医家们根据条文中的症状,进行方症对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头痛作为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经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原发头痛较少见,诊断也十分的模糊。
《伤寒论》按照六经辨证对疾病经行了分类,其中有不少条文提到头痛,说明头痛对应的病机也可以出在各条经的疾病中。
现在把其中的与头痛相关的条文经行整理,收集各医家的注解。
希望可以从中找到各经头痛的病机,也是对头痛按照六经经行一个很好的分类,并且得到治疗各类头痛的有效方药。
临床上头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伤寒论》中写作手法也有省略和互文等,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把“外证未除”、“项背疼痛”、“郁冒”、“头眩”等一些症状也经行了摘录,希望读者可以经行参考。
文中引用医家注解:【成】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明。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清。
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柯】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张】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森】森立之(日)《伤寒论考注》【鉴】《医宗金鉴》清。
吴谦等。
参考书目:《伤寒论考注》森立之(日)。
著。
郭秀梅、冈田研吉(日)、加藤久幸(日)。
翻译校点。
崔仲平。
审订。
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77-1887-5《伤寒论集注》清。
张隐庵。
注释。
清。
高士宗。
纂集。
张金鑫。
校注。
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0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223号《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2)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 黄酒:辛窜活血;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4)临床应用: ①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 ②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辨证论治】其它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 大脑功能障碍; ☆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黄芩、栀子:辛凉清解;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4)临床应用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 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
【辨证论治】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
位置——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
厥阴 生理——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病理——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
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
厥阴病特点
阴阳对峙 寒热错杂 厥热胜负
上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临床表现】
下寒——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 传经:由某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为里虚寒湿证。
脾胃虚寒,寒湿凝滞,阻塞气机 时腹自痛(腹痛时发)
寒湿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
【临床表现】 中阳不振,脾失健运 食不下(食欲不振),自利(腹泻)
三、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证 为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邪热侵犯少阳胆腑,胆热上炎灼津 口苦、咽干、目眩
临床 表现
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盛则发热 邪郁少阳,经气不利 胸胁苦满
寒热往来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默默不欲饮食,欲呕
邪在少阳,气不条达 脉弦
小柴胡汤
特点
只有无形邪热
白虎汤
大热 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大汗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四大症 大渴 热盛及汗出伤津
【表现】
脉洪大 阳热亢盛,正邪剧争
面赤
热盛,气血沸涌
心烦
热扰心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和证治一览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 “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颖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苇、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慧该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沒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澹,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慧该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皖痞闷,j叟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
方药:伴皖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苓连汤加味。
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
②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
方用选奇汤。
《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脫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治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
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
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
《伤寒大白》)。
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
④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口臭,漫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
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
⑤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口臭,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
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三、少阳头痛 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4、证治:①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
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
②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颖,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
方用柴胡桂枝汤。
③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
方用大柴胡汤。
④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于耳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入夜加重,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疏利少阳,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淸震汤加味。
四、太阴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
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
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4、证治:①痰厥头痛:头痛昏蒙,胸皖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苇辛导痰汤(《奇效良方》)。
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
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
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
又以二陈汤加梔、连、胆星,名二陈梔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
②气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
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英、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苇)。
③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方药:清阳汤(《脾胃论》)。
④气虚络痹: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
方药:黄英桂枝五物汤(黄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
五、少阴头痛 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
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4、证治:①肾阴不足: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天麻、桑叶、黑芝麻。
②肾精亏虚: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
方药: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灰蓉,少佐川苇、细辛)。
③肾气亏虚: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
方用大补元煎加味。
④肾阳不足: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
方药:右归丸。
⑤阳虚感寒: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苇、生姜。
六、厥阴头痛 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颓,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丹溪心法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
3、属性:虚实兼见。
4、证治:①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脫闷暧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苇、细茶。
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羡藜。
②肝郁化火: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白头翁汤合梔子豉汤加天麻、川苇、僵蚕、白痪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③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
④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降逆止痛。
方用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
⑤肝经风火: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风止痛。
方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
⑥血虚头痛: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
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
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⑦肝寒上犯: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暖肝散寒,温经止痛。
首选吴茱萸汤。
七、杂类头痛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头顶痛,足太阳、手少阴”。
1、全头痛:治从六经合病着眼。
2、游走痛:从肝胆、少阳着眼,从风、气着手。
3、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
4、证治:①气血失和:头痛头晕,情绪不畅加重,伴见胸胁胀闷、心悸、恶心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调气血,和畅气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加香附、旋覆花、天麻等。
②肝胆湿热:头痛头胀,口苦口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