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科版 (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实录

教学分析:

我们知道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却下沉?他们也许会想到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可能与其重量有关,有些人也可能推断物体的大小甚至液体的类型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年级材料单元有《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这些,设计了这课,操作起来也是挺简单的。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大小和轻重都有关。

2.学习用控制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能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控制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识。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水槽、乒乓球、铁珠、木块、马铃薯、小刀、橡皮泥、铅球、生鸡蛋等。

学生分组材料:透明带塞子的玻璃小瓶、小垫片、可变体积塑料圆柱体(内固定重物)、小托盘、水槽、抹布等。

课前师生谈话: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你看到过什么现象。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师:刚才我们在课前交流的时候,同学们反复提到了两个字,一个是“沉”,一个是“浮”。(板书:浮沉)

师实物侧投演示:在水里面,有的像乒乓球一样,浮的。这是一粒很小的铁珠,它怎么样了?

生:沉下去了。

师:一一将橡皮泥、小木块、马铃薯放入水中。

师:我们把像小铁珠、马铃薯、橡皮泥那样,与水槽的底部相接触的这种状态称作为“沉”;不与水槽的底部相接触,哪怕还差一点点没有接触,我们把它称作是“浮”。

(设计意图:首先就是老师的演示,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东西放入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其实这些学生都知道。一开始的导入部分我力求简单直接,我们知道科学教学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尤其是探究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离不开有趣、新奇的情境。而我的处理是直接进入探究主题为探究活动挤时间。)

二、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

师:同学们桌上也有两个物体,一个是装有垫片的玻璃瓶,另外一个是红色的塑料圆柱体,粘了一定的重物在里面,这里面的东西是倒不出来的。现在,请取出来,轻轻地放在水里,看看它们在水里是什么样的状态。

生:(学生实验)

师:它们在水里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呀?

生:沉的。

师:现在,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玻璃瓶和圆柱体浮上来?

生:有。

师:不用说,你们用行动来做做看。

生:(学生实验)

师:做成功的小组坐端正,没有成功的小组继续操作。成功的小组呈现给我看浮的状态。(师巡视)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但许多老师往往采用抽象说教或复杂演绎方式,造成学生的探究活动或徘徊不前,或肤浅粗糙,束缚了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这里的处理是变说为做,直接问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让瓶子和圆柱体浮起来。小学生主要还是先动手操作一下,他们也知道把垫片倒掉,就浮起来了。发现圆柱体里面的重物倒不掉,就会想办法让它变大,浮起来。)

师:哪一小组来说说看,带上你们的器材。你们是怎么让玻璃瓶由沉变浮的?

生:它里面的都倒出来。

师:看到没有,把垫片倒掉以后,玻璃瓶由沉变浮了。那你能不能继续告诉同学们,为什么把垫片倒掉以后,它就浮了呢?

生:因为垫片有一定的重量。

师:噢!一开始它装有垫片的时候,比较重;然后把垫片倒掉以后呢,它就变得轻了。

(板书:轻重)

师版贴图片:(装满垫片的玻璃瓶空玻璃瓶)一开始的时候装满垫片很重,沉下去了;把垫片倒掉以后,变轻了,它就浮起来了。

师:你继续说说看,让这个圆柱体浮起来用的是什么办法。

生:把这个外面的提起来一点,它就浮起来了。

师:你们是不是这样做的呀?

生(齐声回答):是。

师:一开始的时候呀,是这样一个状态,然后啊,那个同学说,把它提起那么一点点,就浮起来了。(板贴图片:圆柱体可拉伸的圆柱体)那谁来说说看,它为何由沉变浮了呢?

生:我觉得的是里面的空气变多了。

师:为什么这个状态下就能把空气装得多一点呀?我们来比比看。(移动可拉伸的圆柱体)生:外面的提起来一点,空气就能进去了,如果压下去的话,空气就进不去了。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想想看。

生:因为这个长,那个短,所以长的肯定比短的空气多。

师:一个长,一个短,大出来了这么多,是不是啊。本来矮小,现在变大了,就浮起来了。(板书: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这两个方法:一,减轻了重量,就浮起来。二,增大了,就浮起来。我们知道,对概念从最初步的理解到完整精确严密的理解之间,存在着若干不同的水平层次,在每一水平范围内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又都是片面的、不精确、不严密的。这时候学生达到的第一层水平是发现玻璃瓶变轻了浮起来了,塑料圆柱体变大了浮起来了,这样就感到满足了。)师:瓶子减轻了重量以后,能够由沉变浮,我们刚才就是这么做的。现在,这个马铃薯就用这个方法,我来帮它来减轻重量(师用刀切一小块),减掉这么多,留这么多(示意一小块),能不能

浮起来呢?

生(齐声回答):能。

师:试试看啊。(放入水中轻轻地放手)。

师:马铃薯,我把它减掉了这么多的重量,变得这么轻了,为什么却没有浮起来呢?

生:因为它里面没有空气撑着。

师:这个瓶子减轻重量和马铃薯减轻重量,一样不一样?

生(齐声回答):不一样。

师:它减轻的是哪里的重量?

生:瓶子里面。

师:整个瓶子,它的大小有没有改变呀?

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原来有个前提:是在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减轻内部重量。(板书:大小不变)我们一开始的表述不够完善。而马铃薯跟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师:(指着版贴)我们再来看,物体的沉浮又与大小有关系,圆柱体由小变大浮了起来。我们来看,小铁珠是沉的。我来挑一粒稍微大一点点的。(放入水中)

生:沉。

师:我倒不相信了,再让它大一点。但是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忙,你来搬一下,双手抱起来,小心点。(一学生双手小心拿起大铁球)给同学们看看。变这么大,它会怎么样呢?

生:沉。

师:也要试试看的哦。(小心放入水中沉的)圆柱体由小变大却能够由沉变浮,这个小铁珠变那么大,怎么还浮不起来呀?

生1:因为它里面不是空心。

生2:因为那个大块头太重了。

师:你怎么认为的?

生3:我认为里面要是空心的才能浮起来,像乒乓球一样。

师:你怎么认为?

生4:它里面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里面就会有空气就能浮起来。

师: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5:把它中间给挖空。

师:你有没有别的什么想法。

生6:它比较重。

师:刚才呀,让那位男生搬的时候,老师反复提醒他要小心点,用两只手,为什么啊?

生(齐声回答):因为重。

师:我们来看,这个圆柱体,把它变大,它的轻重有没有变化?

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所以它跟我们那个小铁珠变大不是一回事,谁来掂一掂,把它拔长了,轻重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它只是变大,变小,但是它的轻重没有改变。所以这里的前提条件也不能够忽略,它是在轻重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大小。(板书:轻重不变)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加上前提条件说说玻璃瓶由沉变浮的原因是什么?塑料圆柱体由沉变浮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先四人小组内说说好不好。

生:(学生小组内练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