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设计的回顾
与展望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实施概述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 取向与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与 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与 方法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主体、对象与
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 评价的实施
06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组 织
目录
07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设 计
08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实 施
09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 价
010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管 理
011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改 革
012 参考文献
本教材是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自学参考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试图从整体上设计和思考课程与教学两个研究领域,立足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 在系统阐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本教材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 论。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概括性认识,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含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 法等。第二章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通过梳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学习者全面展示 了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第三章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本章着重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第四章是课程与教学 内容。课程与教学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本章主要阐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类型以及选择,介绍了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五章是课程与教学组织。本章主要论及了课程组织的标准与取向,课程的纵向与 横向的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本章分别论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一些基 本理论问题,回顾与展望了我国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七章是课程与教学实施。本章阐述了课程 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基本模式,以及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具体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第八章是 课程与教学评价。本章涉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主体、对象与类型,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介绍了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第九章是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主要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特点 及人本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第十章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本章介绍了课程与教学改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能达成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要考虑哪 些主要问 题?
1 课程的价 2 学校科 值取向问题 目的设置 (满足怎样 问题(教 的教育目标) 3 课程内容 的选择问题 (怎样选择 要教的东西)
什么)
4课程的 组织问题 (怎样组 织最有效)
5 课程编制 的人员结构 6 课程与教 问题(谁来 学的关系问 选择和编定) 题 (怎样
实施)
7 课程的评 价问题(怎 样评价课程 施行的效果)
本章小结
了解课程的含义 了解课程的几种主要类型,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 ,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国家课程与校 本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了解课程实施的层面与水平
课程完全是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都是预先确定的。有利于保证课程内容的执行。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的学习结果
或目标。代表人物有博比特、加涅等。
可能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等非预期 因素的忽视。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内所获得的全部经
验,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自己意识到
第六章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实施
课程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含义之几种观点: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哥伦比亚大学费尼克斯教授:“一切的课程内容应 当从学问中引申出来。”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三、课程设计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 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2.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
三、课程设计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考填空题) 3.教科书的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 和讲义称为教材。(考填空题)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 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 具体化。
四、课程实施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 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 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第三,学生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心 理品质。 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独特性、 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四、课程实施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 教学活动基本范型称为教学模式。 5.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 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 何安排的问题。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属于 。 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实践型课程 4.以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属于 。(拓展型课程) 5.课程编制遵循“研制-开发-推广”模式的是 。 A 地方课程 B 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拓展课程 6.学校课程的目的是 。 A 确保国家规定的普通教育的目标 B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C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D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2
3、定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 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 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
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 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
共同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高度概括
性及抽象性,为了落实,需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目的及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教育目的是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
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
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或整体与局
部的关系。落实要靠具体的课程
2020/12/10
9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2020/12/10
10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现状;(2)个体需要;(3)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需要(领域、问题;需要社会的配合才能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对已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
书面征求有关 人员的意见
依次选出若干 项最重要的课 程目标
预定若干 课程目标
再进行汇总
根据统计的结 果来确定名次 靠前的若干项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参照法
通过参考历史上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 目标,并根据本国国情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 符合本国情况的课程目标
04
三、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类型
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 的基础。
学科课程有两大理论基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其缺点在于,它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 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人物
主张课程要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理 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其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 验和生活的范围,并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 经验和能力。
强调实践活动,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精心设计 和组织课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 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编排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 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二、课程内容
01
教材是学生在 学校获得系统 知识进行学习 的主要材料
03
根据课程计划对 本学科的要求, 分析本学科的教 学目标、内容范 围和教学任务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六章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第六章 :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一是强调体育教学的双边性:“体育教 学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 以体育课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在教与学 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是以体 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参与为特征 的师生双边活动。”
第六章 :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二是强调体育教学的教育性:“体育教 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 方针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锻炼身体,增强 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 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 织的教育过程。”
3、娱乐性 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多是从各种各样的运动性、竞技性游 戏发展变化而来,运动性游戏自然具有趣味性、娱乐性。 4、非阶梯性 体育教学(主要指的是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内容与一般学科知识课程内 容不一样,它没有学科内容之间比较清晰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阶梯性结 构,以及明显的从基础到提高的逻辑结体系。是由众多的相互平行的运动项 目和身体练习组成。
2、根据体育学习目标对体育运动进行整理 应依据体育学习目标,在分析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的主要功能基础 上,进行整理与合并,作为形成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素材。
3、对各种体育运动进行典型性分析 体育运动项目与身体练习具有多功能性与多指向性的特点。必须根据社 会的需求与条件,同时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兴趣爱好,从众多的 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中选出比较典型和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 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
第六章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第六章 :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本质 与特点,认识与把握体育学习目标基本内涵与制 定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与编制体育教学内容。
(特殊教育概论)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

特殊教育概论
(二)国外特殊教育基本目标与任务
第一独立性,使能力缺陷者能够控制和选择自己 的生活,具有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是生产性,使能力缺陷者掌握一定的工作技 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家庭和社会成员;
特殊教育概论
第六章 特殊教育目标 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特殊教育目标 第二节 特殊教育课程 第三节 特殊教育教学
特殊教育概论
二、特殊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和价值观念 生产力发展水平 残疾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特殊教育概论
三、特殊教育的目标体系
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活动单元教学目标
特殊教育概论
四、特殊教育基本目标与任务
(一)我国特殊教育基本目标与任务 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2条 1998年《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 第4条家教育方针,根 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 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特殊教育概论
三、特殊教育环境建设原则
(一)建设原则
无障碍原则 补偿性原则
(二)无障碍教学环境特点
全面性 可及性 方便性 安全性 标识性
第三是参与性,使能力缺陷者能够像其他人一样 运用社区资源,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与其他人正常 交流,在家庭或者类似于学校的环境中过正常生活。
特殊教育概论
第二节 特殊教育课程
一、特殊教育课程分类
(一)按需要性质划分
小小探索家_幼儿教育中项目课程教学第六章总结重要内

小小探索家_幼儿教育中项目课程教学第六章总结重要内摘要:一、简报背景二、备课内容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4.教学资源5.教学过程三、备课成果1.教学计划2.课件制作3.教学反思四、集体备课的意义与建议正文:【提纲】一、简报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组织了一次小升初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为新学期做好充分准备。
【提纲】二、备课内容【备课内容】1.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环节,教师们针对新学期教材进行了全面梳理,从知识点、难点、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备课内容】2.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目标方面,教师们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方向,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备课内容】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积极探讨,提出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
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备课内容】4.教学资源为了丰富课堂,教师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备课内容】5.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们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趣、有挑战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提纲】三、备课成果【备课成果】1.教学计划经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制定了新学期教学计划。
这一计划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教学智慧和合作精神,为新学期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备课成果】2.课件制作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完成了课件制作。
这些课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化学反应与热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作为高中必修阶段的化学课程,本章内容的编写力图在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相关知识的了解,初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初步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介绍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拓展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认识视角。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能,教材除引出化学反应中的吸热、放热反应等热量变化现象和概念外,主要是借助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揭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并探讨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其主要内容和思路如下: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概念)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微观解释)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宏观判断)化石能源的贡献与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应用价值)本节的内容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
教材利用实验或结合化学反应中热能利用的历史,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出并分析新知识,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减缓认知坡度。
教材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引出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介绍,则利用了学生学过的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及相关数据。
2、注重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印证。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以化学键重组的微观推理深化学生对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论认识;又以吸热、放热反应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变化关系的宏观分析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在知识储备较少时,适当应用理论,对具体反应进行分析。
3、利用自主学习渠道,促进学生体验学科价值。
化石能源的利用与面临的问题,教材着墨不多但内涵丰富。
从化石能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到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关系,从化石能源储量到能源消费需求,再到其燃烧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开发清洁新能源,这些无一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均属社会热点问题,是体现学科价值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素材。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小学教育学 第六章 小学教育目标思维导图

小学教育目标概述
小教目标的含义
特点
目标具有全面性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个体性
升学性
矛盾吗?
矛盾吗?
功能
导向功能以目标为导向发展
激励功能激励自己去完成目标
标准功能小教目标是开展活动和评价教育的基本标准目标层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核心素养
主要指学僧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目标的达成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引领
外在目标与内在理念的转化
目标
个体本位性主张教育目标应该以个人价值维中心
社会本位性以社会价值我为中心
我国教育目标: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普通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开设的顺序 学时(学分)分配
学年编制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 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 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 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 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全部经验, 包括课内外一切活动,而不限于各科知识的教学。
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主要是课内的课 程),包括各学科的名称、地位、开设的顺序和 教学时数。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师领悟 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 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 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 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习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
• • •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 程目标 P89
我国基础教育 霍恩斯坦的分 布卢姆的分类 课程改革的分 类 类 认知领域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情感领域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中学教育学第六章

正文:系统地安排了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章、节,
规定了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幵编有练习、实习、 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是大纲的中心部分。此外,有些大纲还列出了参考用书、 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教具等。
第三节
【例题·选择题】
课程设计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 部分和( )。
第二节
课程目标
)
【例题·多项选择题】[2011年真题]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教师的研究
C、对社会的研究
E、对教材的研究 【答案】:ACD
D、对学科的研究
第二节
课程目标
总结:本节内容在历年考试中绊常出现, 但一般所占分值丌高,丏以识记为主要考查方 式,多出现在填空和选择题中,难度丌大。
【例题·选择题】
课程概述
)。 B.方法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课程改革
C.途徂改革
【答案】:A
D.内容改革
第一节
【例题·选择题】
课程概述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与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斯宾塞
【答案】:C
D.杜威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戒指设计课程的 种类。
种丌同的目标: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某级戒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第二节
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 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有七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
作性、整体性、层次性、递迚性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迚一步具体化, 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 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1

(2)教科书的编排的要求(了解)
①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 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②内容阐述: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
3、教科书设计
(1)教科书与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 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 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人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 反映学科内容的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 2、在西方,“课程”一词来自拉丁语Currere(racecourse):
“跑马道”,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3、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始地英国教育家斯宾 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Curriculum ,指教学 内容的系统组成。
3、背景(主体、对象及环境等)、输入、过程、成果、(CIPP) 评价模式
教育学 第6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三、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 开创者:美国博比特 《课程》:课程是儿童及青年获得 成人事务能力的目标而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经验。 • 完成: 美国拉尔夫·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泰勒原理”:如何确定课程目标、如何选择课 程内容、如何组织课程内容、如何评价课程目标是否得 以实现?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是课程开发的永恒范畴。
目录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课程开发与课程形态 第三节 课程改革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一、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的词源 1. 我国 •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 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 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等。
国家课程是在全国统一的范围内由国家教育机构组织 编制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根 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编制的 课程。 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而编制的课程 。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关系 三类课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是学校课程 的有机构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共同目标。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 2.英文 • 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
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跑道” (race-course)。据此,课程常被 理解为“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 “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也 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课程开发与课程形态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6.2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课程教案布鲁姆教学目标把所有知识点的掌握分为六个层级:1.记忆:能从长时记忆中找到和识别接受到的信息。
2.理解:得到信息后,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其中的意义。
3.应用:能在给定的情景中执行或使用信息。
4.分析:将信息分解,确定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总体间的关系。
5.评价:能以得到的信息为准则作出判断。
6.创造:能基于得到的信息重新组织成新的模型或结构。
培训能达成的层级在记忆层、理解层和应用层,而分析层、评价层和创造层一般不是通过培训活动达成的。
理解布鲁姆教学目标的这六个层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体现了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专业性。
[讲授新课]【思考】: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关联?一、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从一般到具体教育目的的达成可以通过课程这一途径,特别是通过将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并由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课程目标这一过程而实现。
详见教材P175课程目标通常由教育者根据其所持有的哲学观和教育目标,对其所期待的受教育影响而产生的结果作出一般的表述。
课程目标需要具体化,才能使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至于具体课程目标该具体到怎样的程度,则取决于目标制定者的哲学观和课程观。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小组活动】:分为三个大组,利用平台互动教学模式,探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取向。
要求说明如下内容:1.每一种取向的原理是什么?2.每一种取向的对应目标表述是如何进行的?(一)行为目标取向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行为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确立始于博比特,他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中提出了课程科学化的问题,认为课程目标必须科学化、标准化。
在他1924年出版的《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他曾用“活动分析法”对人类经验和职业进行了系统分析,由此提出了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目标在课程领域的确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课程及课程理论

泰勒课程论的原理:
1.了解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经验? • 目标课程 2.教师如何组织这些经验? • 客观事实或主观经验 3.这些经验如何传授给学生? • 组织策略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 检测、评估手段
三大课程流派
• 要素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巴格莱
批判杜威感伤地看待儿童,声称教育价值就是文化要素的传承,认为 人性有缺陷,经验靠不住,按儿童的心理逻辑组织教材很荒唐。
(二)国内外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 西方学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定义课程:
• 1.课程即学习计划; • 2.课程是由学校组织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 3.课程即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 • 4.课程即教育程序,包括内容、目的及其组织;
• 5.课程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
本书对课程的定义
• 广义上说,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 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 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 的环境氛围、文化的影响。
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推行“芝加 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著教育 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 著编纂咨询委员会”。
结构主义课程论
• 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 教育家布鲁纳 • 观点: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 结构,教育必须建筑在这种结构之上, 以这种结构为基础。 • 课程内容应当是学科的基本机构,强调 基本结构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 致。 • 所谓基本结构指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 原理、基本法则、基本公式以及各要素 之间的联系等,基本结构不是简单地靠 教师传授,而应该通过学习者用发现法 对它主动学习来获得。
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 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 可以理解为功课及进程。这与我们 现代关于课程的用法相近。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嘉应学院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
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 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 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言语信息、智力技 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又将智 力技能分出五个附属范畴(亚类),并按 其复杂程度排列为:鉴别、概念、规则和 高级规则。
• 在阐明学习目标时,应综合运用布卢姆和加涅的分类理 论。
31
嘉应学院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编写 (三)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
32
嘉应学院
请自学解决问题
1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 .教学目标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 3.根据教学目标理论,自选一节语文 课文正确编制出教学目标。
嘉嘉应学院三布卢姆与加涅的目标分类的比较嘉嘉应学院学习类别对应教学大纲的分类对应布卢姆的分类言语信息知识方面认知领域智力技能知识方面能力方面认知领域认知策略知识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能力方面动作技能领域态度态度观念方面高中思想情感方面初中情感领域?尽管布卢姆和加涅使用的术语不同院
• (三)激励功能 • 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对学生的
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 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 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而缩小这一差距实 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 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 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 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势,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 评价和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定势 进行不断地强化。
27
嘉应学院
• ⑤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 作。操作的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 稳定为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形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目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
同时可以带来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使得教学
目标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境。然而,形成性目标又
存在缺陷。第一,采用形成性目标,就要求教师不仅
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要求
教师有相当强的研究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
五、课程目标类别
▪ (一)规定性目标开放性目标。 ▪ 规定性目标是指以事先规定的教育期望作为
目标,师生在目标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教 育活动,达到目标规定的要求。 ▪ 开放性目标是根据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并进行即时性评价。
▪ (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
▪ 显性目标是指能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 并且易于操作、可以测量的目标。
▪ 隐性目标是指那些能引起学生内在思想、 心理变化的目标。
(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 标
▪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 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 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 为变化。行为目标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第 一是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可观测性。 行为目标强调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 笼统的,强调目标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第二是统一性,即行为目标适应于所有的人, 而且对所有人都采取同样的标准。第三是预定 性,即行为目标是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预先确 定的,而不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或者在教学 活动结束之后才根据实际结果来确定的。
▪ (二)形成性目标 ▪ 形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也
有人译为“展开性目的”、“生成性目 标”、“生长性目标”,它是在教学情 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 教学目标。形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征是 过程性,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 地形成,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之外或者在 教学开始之前预先确定。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 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 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 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 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一代新人。
▪ 3、学科功能
▪ 作为实质性规范的知识是任何形式课程的 本原,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这 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 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因此,学科 知识及其发展应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之一。
三、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转换
从“双基--三基--三基一个性--三 维目标”
▪ 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 其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于三级教育目标, 上接培养目标,下连教学目标,是起桥梁作 用的中介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教育目的
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教和学生学的教育目标。纵 向分为:学段、学年、学期、单 元、课时目标。横向分为:认知 目标、情意目标、技能目标
目标,而教师实际上是难于满足这些要求的,因为大
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第二,即使教师
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不一定愿意采用形成性目标,
因为这需要大量额外的工作。第三,采用形成性目标,
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教学目标的导向,这将使学
生难以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价值,致使学习活动
产生一定的盲目性。
▪ (三)表现性目标
▪ 表现性目标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使教学目 标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实现教育价值 的多元性。然而,表现性目标难以起到行为目 标所能起到的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难以保 证学生掌握他们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
▪ 1、学生发展 ▪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
的身心发展,因而生成课程目标就必须考虑学生发 展的需要。 ▪ 2、社会生活 ▪ 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融入到特 定的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 渐社会化。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时理所当然的应将 社会需求作为一个重要来源。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课程的目标及其依据; 2、了解教学目标与相关理论; 3、掌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习重点: 1、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 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的实施所要达到的 标准和目的,它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 和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 行为目标形式是有其优点的:明确、具体、可 观察测量。但是,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如果教 学目标都采取行为目标的形式,那么教学就会 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 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被忽视 而消失。第二,行为目标将学习分解成为各个 独立的部分,认为各个独立的部分是可以分别 对待的,这就破坏了学习的整体性,不利于通 过整体性学习来陶冶学生的个性。第三,事先 明确规定教学目标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这 些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成为不适合实际 情况、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东西。
▪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是美国学者 艾斯纳(E. W. Eisner)在批判行为目标的过程中提出 的一种教学目标形式。与强调统一性的行为目标不同, 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独特性、首创性,它是指 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注重的是学 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 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性目标是开放性,它只是为 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而不是预先规定 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它不是要求学 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而关注学生表现行 为的个人性、多元性,鼓励活动的个性特点。典型的 表现性目标如:“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最 有趣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