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行为目标形式是有其优点的:明确、具体、可 观察测量。但是,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如果教 学目标都采取行为目标的形式,那么教学就会 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 难测评、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被忽视 而消失。第二,行为目标将学习分解成为各个 独立的部分,认为各个独立的部分是可以分别 对待的,这就破坏了学习的整体性,不利于通 过整体性学习来陶冶学生的个性。第三,事先 明确规定教学目标的做法也存在问题,因为这 些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成为不适合实际 情况、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东西。
五、课程目标类别
▪ (一)规定性目标开放性目标。 ▪ 规定性目标是指以事先规定的教育期望作为
目标,师生在目标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教 育活动,达到目标规定的要求。 ▪ 开放性目标是根据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并进行即时性评价。
▪ (二)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
▪ 显性目标是指能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 并且易于操作、可以测量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课程的目标及其依据; 2、了解教学目标与相关理论; 3、掌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习重点: 1、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 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的实施所要达到的 标准和目的,它是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 和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 隐性目标是指那些能引起学生内在思想、 心理变化的目标。
(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 标
▪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具 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 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 为变化。行为目标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第 一是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可操作性、可观测性。 行为目标强调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 笼统的,强调目标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第二是统一性,即行为目标适应于所有的人, 而且对所有人都采取同样的标准。第三是预定 性,即行为目标是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预先确 定的,而不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或者在教学 活动结束之后才根据实际结果来确定的。


形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过程性、逐渐形成性,
这克服了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
同时可以带来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使得教学
目标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境。然而,形成性目标又
存在缺陷。第一,采用形成性目标,就要求教师不仅
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要求
教师有相当强的研究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
二、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
▪ 1、学生发展 ▪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
的身心发展,因而生成课程目标就必须考虑学生发 展的需要。 ▪ 2、社会生活 ▪ 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融入到特 定的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 渐社会化。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时理所当然的应将 社会需求作为一个重要来源。
▪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是美国学者 艾斯纳(E. W. Eisner)在批判行为目标的过程中提出 的一种教学目标形式。与强调统一性的行为目标不同, 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独特性、首创性,它是指 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注重的是学 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 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性目标是开放性,它只是为 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而不是预先规定 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它不是要求学 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而关注学生表现行 为的个人性、多元性,鼓励活动的个性特点。典型的 表现性目标如:“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最 有趣的几件事”。
▪ (二)形成性目标 ▪ 形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也
有人译为“展开性目的”、“生成性目 标”、“生长性目标”,它是在教学情 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 教学目标。形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征是 过程性,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 地形成,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之外或者在 教学开始之前预先确定。
▪ 其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于三级教育目标, 上接培养目标,下连教学目标,是起桥梁作 用的中介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教育目的
Fra Baidu bibliotek
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育教和学生学的教育目标。纵 向分为:学段、学年、学期、单 元、课时目标。横向分为:认知 目标、情意目标、技能目标
▪ 表现性目标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使教学目 标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实现教育价值 的多元性。然而,表现性目标难以起到行为目 标所能起到的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难以保 证学生掌握他们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 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 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 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 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一代新人。
目标,而教师实际上是难于满足这些要求的,因为大
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第二,即使教师
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不一定愿意采用形成性目标,
因为这需要大量额外的工作。第三,采用形成性目标,
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教学目标的导向,这将使学
生难以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价值,致使学习活动
产生一定的盲目性。
▪ (三)表现性目标
▪ 3、学科功能
▪ 作为实质性规范的知识是任何形式课程的 本原,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这 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 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因此,学科 知识及其发展应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之一。
三、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转换
从“双基--三基--三基一个性--三 维目标”
▪ 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