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810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的新闻传播者期待自己的传播活动, 把受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受众成 为自己指挥或指导下的团体的一员。可 以把这种角色期待称之为“组织期待” 或“团体期待”。
要警惕“魔弹论 ”和“固定成见论 ”的影响
魔弹论(靶子论、枪弹论):信息子弹发射出 去,受众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不按照传播规 律办事,不尊重受众的自主性,是新闻传播活 动的大忌【P144】。
第三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理机制
一、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机制:
求知、求新、求同、求异、求趣、求美。
二、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
心理调谐:指通过对传受双方的心理定势进行 协调,使之处于相对和谐与平衡的心理状况。
正确地进行心理调谐,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 要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受众,针对他们的需要状 况、心理状态进行调谐;第二要运用心理机制, 巧妙地进行调谐。
传播者本身的检验人。受众是新闻信息的受传
者,又是反馈信息 的发布者。总之,受众是新
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能动 的行为主体。
(二)、受众的角色特征:
1、在现代传播中,受传者是无定向、模糊的, 给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带来不小的困难【P141】; 2、一种媒介的受传者往往兼收其他媒介; 3、新闻信息传播的接受不具有强制性,受众 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动机、态度、意志来选 择媒介和信息,受众的收受态度是新闻传播效 果的最终决断者P141】; 4、对于受众心理需要、心理反应规律的认识 和把握,对于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心理冲突的 自我调谐,对传播者十分重要;
新闻传播者还会对受众提出文化规范的角色期 待。他们期待通过自己有选择的信息传递 ,为 受众收受之后能够成为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 范力量,使受传者体会和感觉到社会认同的道 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并且自觉地按照这种规范 标准去解释社会现象和判断他人及自己的行为, 根据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办事。
德弗勒“文化规范理论”:从劝服性信 息到受众外在行为的改变。
三、受众的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所作 的不同的解释和结论。 信息的实际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载体中,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于受众主观的 创造性理解中【P148】。
四、受众的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务或活动的反 映的取舍。
五、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
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受众在新闻信息接受过 程中,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力,而采取同 多数人一致的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 影响受众从众接受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有知觉 情境,群体力度和人格特征。
二、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指注意的指向有 选择地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 他对象。注意集中就是一个取舍过程【P147】。 吸引受众的集中注意,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新闻传播的功能性因素:新闻传播的信息内 容——短期和长期的传播 新闻传播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传播的信息形 式——信息的对比、强度、位置、重复、变化
5、受众的心理反应,及其所表示的意见和所 采取的行动,构成了传播信息中信息反馈的来 源; 6、受众既是独立的主体,又是某个阶级阶层 团体组织的一员,会受到共同立场和价值观念 的影响乃至压力; 7、受传者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再次传递的中 介,所以要注意首发信息的准确可靠。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受众
第二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一、需求和接受
接受,是对一种事物和观念的容纳,又指接触 信息传播后可能产生的反映。接受的前提是需 求。
影响新闻传播收受的因素:收受目的(获知, 警戒,认同,做伴,报酬),传播环境(媒介 自环境,运作大环境),认知能力(新闻结构 分析,新闻文本分析,新闻根据的分析)。
第八章 新闻传播受众
第一节 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
一、受众及其角色定位
(一)受众的概念
受众是大众传播信息
接受者的总称,又称受传者,阅听人。在新闻
信息传播活动中,受众习惯上泛指报刊的读者、
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受众是新闻信息传
播流程中的终端,是新闻媒介及其承载信息的
消费者,又是对于新闻媒介、新闻信息和新闻
第四节 受众的权利与责任
一、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 1、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
2、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 3、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 4、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二、新闻传播受众的责任 1、传播领域的公民责任
2、付酬阅听的消费者责任 3、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责任
4、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责任
第九章 新闻传播效果
李普曼固定成见论(浇铸铅版论、刻板印象 论):人们由于生活在较为狭小的一角,对该 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会形成固定、 概括、笼统的看法,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三、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现实受众:坚持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 介的人; 潜在受众:具备健全的阅听能力的人而 未接触全部或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的人。
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受众的地位和作用空前突出, 就中国受众的“个性”特征而言,受众的面貌 所表现的变化与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历程息 息相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受众的信息需求增强 2、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 3、受众的维权意识增强 4、受众的细分成为趋势
二、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传播者期待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和所发表的 意见能为受众接纳,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能为 受众所认同,从而巩固与提高自己及其所在的 媒介在社会上的威望,在此基础上,进而获得 他们所期待的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或其他的功 利收益。
新闻传播者对于自己受众的角色期待,是 建立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的有选择地使用媒介和信息以满足个 人的需求。
媒介自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的 发达水平、经营管理方式和新闻报道体制; 媒介运作的大环境:社会经济发达水平,政治 民主化程度和公民文化素质状况。
新闻成立的依据: 1、新闻5要素齐全; 2、新闻事实的本质基本暴露; 3、新闻的发表时机成熟,执政的社会集团对 新闻的公开传播不再设置障碍【P147】。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 发点和归宿。 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 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 过程。设定效果的实现,需要传播者、 受众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当质量的信息, 需要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所有这一切 共同协调运作的结果,就是满意的传播 效果的获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