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传播学第七章——大众传播

传播学第七章——大众传播
• Examples of “public” – The City Forum? – Listeners of a radio phone-in talk show?
• Examples of “mass” – MTR – The “mass” in Mongkok on Saturday
• The nature of a social collectivity can be constantly changing – A mass can turn into a crowd; a crowd can turn into a public, etc.
• What does it mean by “mass”?
• Mass as a type of social collectivity – Mass, crowd, public, community, family, etc.
The concept of mass
Mass
Crowd
Public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传播学概论》中,从 三方面总结: 政治功能(political functions): 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s):
经济功能(economic functions)
施拉姆: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大众传媒支持的 事物具有正统化的效果
– Warning surveillance
– example: weather reports and storm warnings
– Instrumental surveillance
– example: stock market prices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教育传播学(全套课件337P)

主我(I)和客我(me):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接收装臵:感官 传递装臵:神经 处理装臵:记忆、思维 输出装臵: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
3、传播的功能
拉斯韦尔,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
付环境、传递遗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与功能》;
一般: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4、传播学能做什么?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
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传播的类型

一般: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传播; 人的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 传播;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 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组织者:使用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对学习内容建立定向 与引导,以便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发生在先,称:‚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 上位组织者:渐进分化策略 下位组织者:逐级归纳策略 并列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
4、网络时代的教育传播变革

时空关系变化,打破原有传播结构; 传播要素变化: 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 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方式变革:一对一、一对多变成多对多

三、教育传播学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 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二、使用与满足论


布卢姆勒和卡茨的研究概括了使用大众传播 媒体的五大需要: 三、创新推广理论 四、文化规范论


§7.1.3 强效果论 §7.1.4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概念


§7.2.1 教育传播效果的意义 §7.2.2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一)特定的教学目标 (二)特定的教学对象 (三)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 (四)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8、学会使用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9、阐释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的含义。 10、阐释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11、阐释影响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 12、陈述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教学提示 重点要掌握以下内容: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特点 与表征方法。 子弹论、有限效果论、使用与满足论、采用-扩散论、 文化规范论、强效果论等效果理论的内容。 本章难点:共同经验原理并解释说明。最小代价律 与媒体选择原理,并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电子演示文稿展示文字、图片,教育传 播效果是传播研究中一个比较丰富的领域,通过各 个理论的提出背景和提出人物的故事使学生理解各 种理论的内涵。 教学媒体:多媒体数码投影设备。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一)教育传播阶段效果的表征 1、达标程度 2、教学时间 3、教学规模 (二)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7.3.1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7.3.2 教育传播效果的的评价

第7章 教育传播效果

第7章 教育传播效果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 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 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 皮下注射" 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用,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 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 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 把知识、技能、思想、 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 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教育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有自身的特性, 教育传播有别于大众传播,有自身的特性, 从而产生了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
抽象层次原理
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 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去 代表或说明同一类事物,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代表或说明同一类事物,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以苹果为例: 以苹果为例:
放在桌上的那个苹果; 放在桌上的那个苹果; 一般性的苹果; 一般性的苹果; 水果——从苹果 桔子、梨子等抽出来的共同特征; 从苹果、 水果——从苹果、桔子、梨子等抽出来的共同特征; 食物——从水果 蔬菜、肉类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从水果、 食物——从水果、蔬菜、肉类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生活程度——从食物 房屋、汽车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从食物、 生活程度——从食物、房屋、汽车等抽出来的共同点; 经济制度——如生活程度机械化 金融事业等的共同点。 如生活程度机械化, 经济制度——如生活程度机械化,金融事业等的共同点。

《教育传播学》PPT课件

《教育传播学》PPT课件

完整版ppt
10
如何正确理解传播
❖ 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
❖ 传播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
不算传播
❖ 传播是一种互动,只有传播者的传递活动,没有受传者的接受活动,
是不会有传播产生的,反之也一样
❖ 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和通道是传播的基本条件
❖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人的行为都
三、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功能概括
施拉姆1982年出版《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专著, 认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三种:政治功能、经济功 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施拉姆的贡献: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认为大 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完整版ppt
18
第三节 传播的功能
一个有机体对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史蒂文斯,1966)
一个来源透过对讯息的传达,能使接受者引起反应的过程。(理 兹,1974)
完整版ppt
7
“互 动”说
互动,甚至在生物的层次上,也是一种传播;不然,共同行动 就无法产生。(米德,1963)
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伯纳,1967)
在互动的情景中,有讯息价值的所有的活动都是传播。(瓦茨
教育传播学
完整版ppt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Leabharlann 第三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四章 教育传播信息
第五章 教育传播符号
第六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第七章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
第八章 教育传播中的学生
第九章 教育传播环境
第十章 教育传播效果
完整版ppt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传播学基础》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象征符特点:(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产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0象征符是可以通过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的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

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4、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5、意义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符号的分类a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b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c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7、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他去世后出版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下理论的形成养生了重要影响。

8、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教育传播学 (3)

教育传播学 (3)

教育传播学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2.南国农的传播功能界定:沟通、协调、教育、娱乐3.传播学的奠基人和主要贡献(1)施拉姆1.创立了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标志着传播学的产生2.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30多部论著,500多万字)3.推进传播学的教育,扩大传播学在学术界的影响。

4.传播学的创始者(2)拉斯韦尔(政治家):1.“5W”模式、2.“社会传播”、3.“内容分析法”著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贡献:5W传播模式who(传播者)【控制分析】-says what内容【内容分析】-in which channel渠道【媒介分析】-to whom 受者【受众分析】- with what effects 效果【效果分析】缺点:将传播归于劝服性过程;忽略反馈;忽略外环境对传播的影响;忽略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3)卢因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群体动力论”强调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2.“把关人”把关人:信息通过把关人,被否定即停止传播,被肯定继续传播,由媒介传递给受众。

(4)拉扎斯菲尔德1.“两级传播”理论大众媒介将信息传递到意见领袖,信息由意见领袖到一般受众。

2.实地调查法(5)卡尔·霍夫兰1.“实验控制法”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2. 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否定“子弹论”,子弹是媒介信息,受体是大众;提出影响说服效果三因素:说服者条件、信息本身说服力、问题的排列技巧。

1.※什么是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的特点和方式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方式(类型):(1)自学传播(2)个体传播(3)课堂教育传播(4)远程教育传播(填空)3.教育传播学的定义和性质※定义: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参考学时:32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参考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

它综合运用教育学科和传播学科的有关理论,剖析教育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加工过程,分析教育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功能,科学地揭示教师与学生的传播行为,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传播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过程,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对指导教育媒体的编制与选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1. 教学内容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教育传播的概念、演进、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及学习、研究教育传播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阐释教育传播的起源和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阐释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3.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难点:传播的类型、功能、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1. 教学内容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概念;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控制过程;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3.重点与难点重点: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关系。

难点: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1.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过程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模式的方法,了解有代表性的几种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传播学概论一、传播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已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2、传播学主要考察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3、传播的内涵①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②传播是一种过程③传播是一种互动④传播必带信息⑤传播需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⑥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通过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甚至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是传递信息的媒体⑦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⑧广义的传播,包括一种机器影响另一种机器程序的信息传播,即机器的传播,当然也包括自然界动物、植物之间的信息传播。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传播,特别是人对人的传播。

5、传播的功能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一个功能是沟通。

通过传播,可以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建立关系,发展友谊。

第二个功能是协调。

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第三个功能是教育。

教育主要是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传播行为。

第四个功能是娱乐。

传播的娱乐功能十分明显。

二、教育传播1、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①大众传播的目的一,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

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②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

教育传播学课件-7章

教育传播学课件-7章

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 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把关人”理论认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报道素材,新闻报 道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经过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大众传媒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 信息,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经过选择、加工处理的新闻 信息。
第七章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第二节 教师的传播行为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一、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 二、教师的性格特征 三、教师的基本任务和应做好的工作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一、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
“把关人”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卢因提出的。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在群体传播中 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性格特征
1、理智型教师 2、意志型教师 3、情感型教师 4、组织型教师
第二节 教师的传播行为
一、教育信息的收集 二、教育信息的加工 三、教育信息的传递
四、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
第二节 教师的传播行为
一、教育信息的收集
1、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 2、选择信息源
第二节 教师的传播行为
四、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其他因素 包括:信息价值、组织因素、受传者因素、技术因素、传播 者个人因素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热爱教育传播事业 二、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三、掌握教育传播技术
四、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育传播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及题型

教育传播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及题型

《教育传播学》各章主要知识点题型可能有: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材料分析题,不同试卷题型有所不同。

(注:教学时补充了一些内容,显示为红色字部分,可参见PPT)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二、填空或问答:1、了解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2、阐述传播的类型和功能3、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4、陈述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5、阐述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一、名词解释:传播过程、传者、受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系统、系统的“结构”、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过程二、1、阐释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2、陈述系统的特征、类型3、陈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教材在第一章)4、举例说明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会构成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5、模式的类型6、阐述拉斯威尔、贝罗、奥斯古德等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作简要评价7、陈述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8、阐释教育传播的四个典型模式9、陈述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以下三、四章即对应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一、名词解释:信息二、1、了解信息的几种形态和特征2、说明狭义信息度量的条件和方法3、了解教育信息的概念及来源4、陈述教育信息的特性5、在教育、教学传播中要实现信息的优化可以有哪些途径?第四章教育传播符号一、符号(参见PPT “教育传播学4-1”)二、填空或问答:1、说明符号的本质意义2、阐述语言符号的特性3、阐述象征性理论、经验性理论、使用性理论、普通语义学等语言符号的意义理论,举例解释语言符号的误用现象4、说明教育传播中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5、陈述非语言符号的类型、教育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及运用原则6、分析非语言符号的特性7、说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8、阐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第五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一、通道、媒体、教育媒体1、阐述教育传播通道中可能存在的干扰2、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并能加以简单评述3、说明几种常见的教育媒体分类4、分辨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的不同特点5、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6、陈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7、陈述教育传播学者关于媒体选择利用的基本观点8、陈述常用的几种利用教学媒体教与学的策略第六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与学生一、把关人1、阐述教育传播中教师、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传播行为2、学生传播行为的特征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3、学生的传播心理中,约瑟夫提出的受者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性因素指什么第七章教育传播效果1、知道各大众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2、说明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和表征3、知道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与评价4、能阐述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5、阐释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6、教育媒体制作与选择原则。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

《教育传播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传播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学的定义及重要性b. 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历程c. 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二、第二章:教育传播理论与模式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b. 教育传播的模式及应用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三、第三章:教育传播媒介与技术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传播媒介的种类及特点,掌握教育传播技术。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媒介的种类及特点b. 教育传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3.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操作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践设备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实践报告四、第四章:教育传播过程与策略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传播的过程及策略,提高教育传播效果。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的过程b. 教育传播的策略与方法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五、第五章:教育传播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教育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b. 教育传播案例讨论与总结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授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六、第六章: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技术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的关系b. 教育技术的分类与特点c. 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5.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七、第七章:教育传播的设计原则1. 教学目标:学习教育传播设计的原则,提高教育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育传播学题库

教育传播学题库

第一章一、填空题1、传播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传播、动物传播、机器传播和人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分为人对人的传播和_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2、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有_沟通、协调、教育、娱乐_。

3、教育传播的四要素有教育者、_教育信息_、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4、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是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二、名词解释和简答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严格规定性③受者的特定性④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3、简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①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②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的学问。

三、论述题1、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4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①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②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③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④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

在学校教学传播中,数字化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上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学——第七章 教育传播效果

态度、感情的研究;转向对环境、倾向和动机之间互
动关系的研究;转向对集体现象的研究,如意见的趋
势、信念的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和媒介规范的
研究。另外,效果研究也与传播内容的加工制作研究 相得益彰。
四、重新认识媒介的力量(60年代末到80年代)
研究者认为媒介是通过建构意义并把这一
建构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提供给受众,这个过程
自己建构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自己的定位。这 种方式使媒介的权力和受众的权力在不断进行 相互选择。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迄今为止,传播理论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效果问题。 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 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 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 播效果。
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
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
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实际上,
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
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的错误观 点…”
二、有限效果论(30年代到6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媒介效果研究开始过渡到全凭观察
“魔弹论”也好,"有限效果论"也好,都有失偏颇,
这是许多因素的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过度地关注于一个有限范围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个人
短期效果(如在战争或选举期间),而不是关注于更 广阔的社会范围的效果。
这一时期的效果研究的转折性发展表现在:研究
的注意力转向对长期效果的研究,而不只是对认知、
传播效果研究是与传播活动实践结合最为紧密 的一个研究领域,无论是对传播学者,还是对 媒介本身或是普通民众,都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价
• 7-3-1、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 7-3-2、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7-3-1、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
• 结果表达:定性与定量; • 测量内容:达标程度测量、教学时间测量、教学 规模测量; • 测量工具:作业、提问、试卷、观察、小组讨论 等;
7-3-2、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
7-1-2、有限效果论
传播效果是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 的综合结果。 一、社会系统的制约作用; 二、使用与满足论; 三、创新推广论; 四、文化规范论;
一、社会系统的制约作用
• 拉扎斯菲尔德:媒体具有三方面社会效果: –提高社会声望和地位:造星运动; –增强社会规范:舆论的力量; –用作社会麻醉剂:媒体既按摩; • 产生重要社会效果的具备条件: –单一观点垄断所有媒体; –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较小的、目标明确的改变; –辅以“面对面”的媒体宣传;
• 有权威、有信誉、有信任感的人说话, 总是容易让人信服; • 信源的公信力! • 接受者要有批判意识;
最小代价律/ 五、最小代价律/媒体选择原理
• 最小代价: –最常用的文字结构用词最少; • 教育媒体制作与选择原则: –方便性、显著性、吸引性、需要性、习惯性;
可能得到的报酬 =预期选择率 需要付出的报酬
二、使用与满足论
• 受众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各种不同的需要,就会产生各 种不同的效果。 –大众媒体缓和社会局势和紧张关系; –媒体提供信源来觉察和认识新问题; –大众媒体提供辅助、补充或替代服务; –大众媒体加速价值观的确定或加强; –大众媒体提供社会成员所需的支持;
三、创新推广论
[美]新事物“五阶段论” • 感知阶段; • 兴趣阶段; • 分析阶段; • 实验阶段; • 采用阶段; 罗杰斯“五阶段论” • 获知; • 说服; • 决定; • 实施; • 确定;
第7章 教育传播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7-1、传播效果理论简述
• 整个的大众传播研究完全建立在大众媒体 具有明显效果的假设上。 —— Denis McQuail 不同时期的发展路线…
7-1-1、早期传播效果理论
• 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传销与洗脑 –疯狂英语; • 贝罗:SMCR模式,是一个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 • 夸大,不合实际;
7-4-3、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 • • • • 明确目标; 系统分析; 科学运用; 量体裁衣; 最大优化; • “同处一个教育环境中 的学生,学习效果却会 有差异” •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原 因分析和改进优化?试 列举你的优化策略?
• 形成性功能 • 总结性功能
7-4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 7-4-1、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 7-4-2、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 7-4-3、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
7-4-1、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 软件 • 硬件 • 无形
7-4-2、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讨论并说明道理: • 为什么同行更能聊得来?为什么同代人更容 易相互理解? • 为什么语言要生动,又要深入浅出? • 为什么广告喜欢狂轰乱炸,无孔不入? • 为什么广告喜欢请名人、学者代言? • 为什么最常用的字笔画最少;
一、共同经验原理

共同 经验

• 媒体提供间接经验;扩大共同经验;
二、抽象层次原理
• 教育传播中的符号信息,都应在学生能 明白的抽象范围内进行;
• 并将抽象与具体结合;
三、重复作用原理
“脑白金”??? “9*9”表 • 同个概念在不同场合出现; • 同个概念用不同方式重复呈现;
四、信息来源原理
接纳新事物的斜“S”曲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1-3 强效果论
强效三因素: • 累积性:问答游戏; • 普遍性:一窝蜂; • 和谐性:众口铄金; —纽曼《重归大众传播的强效力论》
7-2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与表征
特征: • 特定教学目标 • 特定教学对象 • 多种教传媒体 • 特殊效果评价方法 表征: • 阶段性: –达标程度 –教学时间 –教学规模 • 远期效果: –毕业生工作性质 –工作能力 –工作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