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作者:————————————————————————————————日期: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旅游管理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冷少妃吴国清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要】在新形势下,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作为旅游分析的重要工具——旅游系统的研究却难以满足现今各种旅游现象分析的需要。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功能系统、旅游地理系统以及旅游复杂系统等三种典型系统模型研究的现状,总结归纳三种旅游系统模型存在的不足。其次,以Leiper 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为基础,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构建适合现阶段旅游现象分析的旅游系统模型,并尝试从旅游客流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阐释。最后,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理论群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探讨旅游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以此来预测旅游系统未来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旅游系统模型;演化;自组织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8
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目的,可将旅游系统划分为多种类型。目前,旅游系统主要可以归纳为旅游功能系统、旅游地理系统、旅游复杂系统等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旅游系统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系统的特点,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巨大变化以及旅游研究需求的转变,需要完善现有的旅游系统模型,帮助研究者、决策者以及旅游者等把握旅游现状;同时,进一步通过旅游系统演化的研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一、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建构
(一)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现状
第一,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强调旅游系统的功能,决定旅游系统功能的系统结构和影响旅游系统结构的外部环境。基于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经济学中供求关系,1972年,Gunn最早从结构——功能角度分析旅游系统,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图1);从旅游规划的视角,在一个目的地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认为其分别由供给和需求两部分构成,而旅游者、交通、吸引物、服务及信息促销五项是旅游规划中的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体——旅游功能系统[1]。Mill和Morrison (1985)、吴必虎(1998)、王家骏(1999)、Gunn(2003)等均沿着结构功能分析的方向对Gunn(1972)的模型提出了修正或补充。其中,Mill和Morrison (1985)从营销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与Gunn(1972)的功能系统模型类似的模型(图2),他将Gunn模型中的吸引物和服务归纳成旅游目的地,从而构成了以四个状态量(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和旅行)以及连接这四部分的四个单向流(适应需求、旅游销售、形成需求以及旅游购买)为内核的旅游功能系统[2]。从这两个模型可以看出,人和信息的空间流动是旅游系统有效运行的必然表现,旅游者从市场流向目的地,即Gunn模型的右半部分、Mill和Morrison模型的左半部分;信息则通过营销从目的地流向市场,即Gunn模型见图一、Mill和Morrison模型见图2[3]。
第二,旅游地理系统模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强调从地理学的空间角度建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1979年,Leiper把旅游功能系统投射到地理空间上,模型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并对由旅游通道连接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空间组合进行了重点突出;Leiper模型(图3)亦体现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但他认为客源地的需求具有不稳定性、
季节性和非理性等特点,目的地的供给是割裂的、刚性的,打破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对供给和需求的狭隘认识[6];前者(旅游空间结构)正是后者(旅游供求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7]。
第三,旅游复杂系统模型。旅游复杂系统模型主要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1999年,McKercher在Faulkner和Russel l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复杂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一个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旅游系统模型(图4)。McKercher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以非线性方式运行的、具有混沌特点的复杂系统,主要由旅游者、信息向量、旅游内部影响因素、外部旅游主体、影响信息沟通效率的因素、旅游外部影响因素、目的地或内部旅游群落、系统输出、混沌制造者等9个要素构成;要素间的复杂互动使旅游系统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运行,紊乱和突变都是内在于旅游系统的特点;旅游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即最初发展阶段的一个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出现完全不同结果[7]。
(二)旅游系统模型的不足
首先,旅游功能系统模型。Gunn(1972)模型是基于单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提出,无法用来体现多目的地间的关系;Mill、Morrison(1985)系统模型过于强调市场和营销,但并未注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并且,两个模型没有考虑到旅游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未体现隐形元素及其对系统对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和影响,未考虑供给的有限性问题,认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其次,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在空间维度之外,Leiper的模型并没有超越旅游功能系统模型;[7]没有强调内部各元素的相互关系,反馈结构并不明晰,更接近一种空间的物理流动;[2]无法体现多目的地、多客源地时存在的竞争与协同。
最后,旅游复杂系统模型。Mc Kercher的旅游混沌模型过于繁杂,不清晰,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不明确,逻辑关系混乱;虽然体现了旅游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的非线性,但其中的反馈关系未能清晰的体现;未能很好地解释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
(三)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通过对旅游系统模型的总结、分析与归纳,在现有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以及旅游复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汲取旅游系统模型的基本构架与思想,对旅游系统模型进行重构,力求进一步完善旅游系统的科学体系。
本文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同时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旅游客源地系统、旅游目的地系统以及旅游媒介系统,其中,媒介系统既是旅游者和信息的流动通道,亦是旅游业的区位之所在,旅游业作为媒介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它们两者之间。虽然此系统与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拥有类似的组成要素,但其组成架构却不尽相同。在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旅游系统绝不仅仅是单个旅游目的地与单个旅游客源地的关系,而是具有多个客源地、多个目的地的系统以及多个集散地系统间复杂关系的系统,一个客源地面对的是多个目的地的选择,而一个目的地亦存在多个客源地市场。因此,不仅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存在关系——供需关系,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客源地与客源地之间以及集散地与集散地之间亦存在关系——竞争与协同,其中竞争是促进旅游系统不断演化的内在动力,而协同则是维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存在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一旦外部或内部的某个因子发生改变,旅游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便会在正、负反馈循环的作用下,逐步催化循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