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

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得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 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3章的学习中曾经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当时就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

本节课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能更好地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还可以用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学生易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3章对生物膜的成分和功能有所了解,又安排了学生预习这节内容,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不难,但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感觉有难度。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回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结构的漫长探索,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设问1: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祥见附件。

二、设计思想:根据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提出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节课主要从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获取新知的能力等方面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在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这儿对细胞膜的结构作进一步的介绍。

学好这节,可以为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那么这种选择透过性是如何实现的呢?则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

细胞膜的结构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揭示本质。

2、利用模型课件直观教学。

3、讨论法: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人教版必修1 生物: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2

人教版必修1 生物: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1、教学重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教学素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具、PPT课件、(乒乓球、白色塑料泡沫板、细线、针等材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我们从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入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分析、对比、交流、归纳、总结、回答,最后得出该学说的基本内容。

整节课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段论述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材料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还原科学探究历史过程,一步一步认识和揭示生物膜的结构特点,进而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讨论,回答总结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进一步理解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体现出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前人不断创新的结果,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应用的结晶。

我们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而且需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

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局限在传授已有知识,而不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必然割裂了知识与创新的联系。

讲清知识的来源,也是课程教材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重要途径。

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激发对知识学习的动机,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新精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案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
础上提出来的,同时
需要更进一步的实
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 )
年,罗伯特森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C.19施旺和施莱登D.19世纪,欧文顿、原生动物变形虫的运动和摄取食物,主要是依靠细胞膜的()
.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内侧
.细胞膜表面①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②
.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③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细胞质中的氧气进入线粒体内,至少穿过磷脂分子的层数是(
A.3
B.4
C.6
D.1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子必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我们知道脂质里面磷脂最多,以一个磷脂分子为例。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请运用相关的化学学问,说明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空气水A B C D选择D。

因为磷脂分子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疏水性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为什么会排列成连续的两层呢?如何排列?(与细胞的生活环境亲密相关,内有细胞质,外有细胞外液,都是以水为根底的液体环境:D)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成分。

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20世纪40年头,曾有学者推想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

采纳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化,培育学生思维实力和但直到50年头,电子显微镜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视察细胞膜。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楚的暗-亮-暗的三层构造,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大胆地提诞生物膜的模型:全部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造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绘为静态的统一构造。

这模型有两大特点:全部膜构造一样、静态。

20世纪60年头以后,人们对这一模型的异议增加了。

不少科学家对于生物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假如是这样,细胞膜的困难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说明。

播放变形虫的摄食视频。

激励学生从学过的学问中找寻实例(植物细胞的质壁分别和质壁分别的复原、动物细胞的吸水、失水,形态构造发生变更)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讨论,科学家发觉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的外表,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外表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外表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交融。

这两种细胞刚交融时,交融试验探究实力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实力,让学生认同科学理论的可修正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找学生修正细胞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人类对自然界的相识是无止境的,随着试验技术的创新和改良,对膜的讨论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构造的进一步的相识将更好的说明生物膜的各种功能,因此“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也须要接着完善和开展。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评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评估)

导入新课:教师:同学好!这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几种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知道了生物膜的功能有什么特点呢?它是一种全透性的膜?还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呢?学生: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教师:那这种选择透过性膜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教师:很好。

大家都还记得很清楚。

那生物膜为什么具有这种选择透过性呢?生物膜是靠什么机制来对不同的物质进行选择的呢?我们知道,功能跟结构是息息相关的,那么生物膜到底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得它具有这种选择性功能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对生物膜的结构做一个探讨。

讲授新课:教师:一种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知道一种物体的结构,首先要知道其组成成分,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在19世纪,欧文顿就对膜的成分做了探索,现在你们看一下欧文顿通过做实验发现了什么?学生:欧文顿用了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那假如你是欧文顿的话,通过这个实验你会做出什么假说呢?膜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由脂质组成的。

教师:对。

欧文顿当时就提出了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也就是说这是科学家最初认识到膜是由脂质组成的,那这种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的得出的呢?学生: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教师:对,最初认识到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得出的。

教师:那么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学生:有必要。

教师:为什么有必要呢?通过推理分析能不能非常准确的说明问题呢?学生:不能。

教师:对,通过推理分析并不能非常准确的说明问题。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也要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是物质交换的直接参与者,它有选择地允许或阻止一些物质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为什么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细胞膜并建立细胞膜模型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过程中。

由于学生在学习第1节的内容时已经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过程进行了探究,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究过程中可以运用上一节所学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来探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课在呈现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和成分的几个代表性实验时,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现象,推测出细胞膜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始终保持高昂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论,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并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本节课的重点是细胞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人——鼠细胞杂交实验,再演示变形虫运动的画面,表现细胞膜的流动性,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胞膜上分子的相对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通过生物膜模型建立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实验探究教学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隶属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主要介绍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侧重科学史教育,通过对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态度和精神,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了细胞的功能,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对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依据实验或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提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和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四、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五、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观察实验现象或资料——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层层剥去笋衣”,最后引出流动镶嵌模型。

通过建模和实验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教学过程整体设计300年前,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胞,但在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却从未看到过细胞膜。

细胞膜是怎样走进科学家视线,引起科学家注意的呢?我们首先看一个动画。

演示课件:如果把城墙比作细胞膜,这个动画可表示为细胞膜的什么特点?(生: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为什么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呢?而当年科学家也正是怀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探索生物膜。

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首先分析什么,以了解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呢?(生:细胞膜的结构)这是根据功能与结构的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时光穿梭机回到100多年前,开始这场生物膜结构的探索之旅吧。

板书: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生物学家首先是从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开始的,先看实验 演示课件:欧文顿实验问题一:同学们看到什么实验现象?你能否对此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呢? 板书:1、生物膜由脂质构成问题二:对细胞膜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问题三: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依赖于技术,因此我们看到,人类要想认识一个真实的生物世界,还依赖于技术,但更依赖于人们有一颗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心。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 三维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3 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4 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本节安排1课时。

5 教学过程6.课堂小结7.练习巩固附板书设计: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模型建构: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阅读教材P65~67时间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19世纪末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欧文顿认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将膜分离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单分子层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流动镶嵌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阅读教材P681.结构模型(1)图中a ⎩⎪⎨⎪⎧ 名称:磷脂双分子层地位: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特点:具有流动性(2)图中b ⎩⎪⎨⎪⎧ 名称:蛋白质分子位置⎩⎪⎨⎪⎧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特点: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3)图中c ⎩⎪⎨⎪⎧ 名称:糖蛋白,又叫糖被位置:细胞膜的外表面作用: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共研探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这种特性呢?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分析: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研究材料1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1)由材料得: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苯(非极性)和Na+(极性)中,苯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为什么?提示: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脂类是非极性的,所以苯优先通过。

【拓展】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相似相溶原理还有一种表述:结构相似者可能互溶。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精品.pdf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精品.pdf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课方案事例名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称科目生物科学教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设计者课时1课时所用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2节内容。

本节内容有两大点:一为历代科学家对细胞膜构造的研究过程,二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高中课标上详细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构造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能试试建构真核细胞模型。

学生一定睁开想象力,经过制作模型等,建立细胞膜的空间立体构造,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重点。

而认识细胞膜的成分构成和构造模型,不单对学生此后学习细胞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坚固的构造认知基础,也是为生物科学界研究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如细胞生长过程中变型和细胞之间联系的方式以及为解决各样膜病变产生的疾病供给了基础的生物学基础,此外,经过本节内容学习,让学生经过剖析科学家成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成立起对生活中未知事物进行踊跃研究的一种态度以及擅长发问擅长发现问题重点和抓住重点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谨慎的价值观。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1/8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格教课方案高中课标上详细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节内容,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构造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能试试建构真核细胞模型。

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构造及成分构成;2、举例说明生物膜拥有的流动性特色3、认识生物膜构造的研究历程4、认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交融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力目标:试试成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经过对资料的选用和对构造的剖析建立提升着手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1、经过认识科学家对生物膜构造的研究历程,培育一种在合理范围内勇敢推断、谨慎推理,再进一步考证和完美的科学研究态度。

2、建立生物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二、流动镶嵌模型地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
10.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地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地___________朝向两侧,
__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 ___ .(这体现了膜地流动性)
11.蛋白质有地_________ ____ 、有地___________________ __ 、
有地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地不对称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________ .(也体现了膜地流动性)
12.在细胞膜地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地 __ 与 __ 结含形成地 __ ,叫做糖被.
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地糖蛋白有_____ ___作用;糖被与_____ 地识别
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13.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_______和_______结合成地______.
●典型例题
14.【A级】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地三层结构
③静止地④流动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B级】变形虫表面地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地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
上述生理过程地完成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 )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地流动性
C.保护性D.主动运输
16.【C级】关于细胞膜流动性地叙述,正确地是( )
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地流动性无关
C.细胞膜地流动性是指蛋白质载体地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
D.细胞膜流动性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有关17.【B级】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地结构特点是()
A. 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层
B. 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 膜物质分子地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D. 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18.【B级】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地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地排斥,这主要是由于
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地结构基础是()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地外表面有糖被
C.细胞膜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一定地选择透过性
问题收集:通过学习你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请写在这里吧!
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地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请赶快动手写下来吧!
课后反思
课外学习资料:
几种主要地生物膜结构模型
迄今为止,已提出地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现仅介绍几种较为重要地模型.随着研究地深入,人们对膜结构地认识将会不断趋向全面与合理.
双分子片层模型:细胞膜是由双层脂分子及内外表面附着地蛋白质所构成地.脂质分子平行排列并垂直于膜平面.双层脂质分子地非极性端相对,极性端向着膜地内外表面,在内外表面各有一层蛋白质.这一模型是对膜结构地一个较粗浅地认识.
单位膜模型:连续地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地主体,磷脂地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地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单位膜模型地主要不足在于:把膜结构描述成静止地、不变地,这显然与膜功能地多样性相矛盾.其次,不同膜地厚度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5—10nm.
流动镶嵌模型:主要特点是:(1)强调了膜结构地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地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地.(2)强调了膜结构地流动性.认为膜地结构成分不是静止地,而是动态地,生物膜是流动地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地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3)膜地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地复杂地相互作用实现地.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