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
海岸带的地质作用
![海岸带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5cef5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f.png)
海岸带的地质作用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特殊地理区域。
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区域之一,常常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首先,地壳运动是影响海岸带地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运动。
这些地质过程会导致地表的隆起或降低,从而影响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
例如,地震可能引起地壳的垂直运动,导致海岸线的上升或下降。
火山爆发则可能在海岸附近喷发岩浆,形成新的地形特征,如火山岛。
此外,地壳运动也会引起地质断层的形成,进一步改变海岸带的地貌。
其次,海蚀作用也是海岸带地质的重要因素。
海蚀作用是指海洋的水动力作用,包括冲刷、侵蚀、剥蚀和溶蚀等过程。
海浪的冲击力和沿岸水流的强度会侵蚀海岸线,尤其是岩石或悬崖等较硬的地质物质。
海蚀作用不断改变海岸线的形状,并形成一些地貌特征,如峡湾、海蚀洞和海蚀堤等。
此外,沉积作用也是海岸带地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积作用指的是河流和海洋通过携带泥沙、碎石等物质,在海岸带沉积形成新的地质物体。
河流带来的泥沙会在河口和海岸线附近沉积,形成河口冲积扇和沙洲等地貌特征。
海浪和潮汐也会搬运和沉积泥沙,形成海滩和沙丘等地貌。
最后,海平面变化也是海岸带地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平面变化指的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冰川消退等原因,海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
海平面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
例如,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海岸线向内陆移动,沿海地区可能会被淹没;海平面下降则会暴露出之前被淹没的地区。
总结起来,海岸带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海蚀作用、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等。
这些地质作用不仅影响着海岸线的形态,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海岸带地质的研究和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宝贵的地理资源。
海岸带管理
![海岸带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99e58a83d049649b665892.png)
绪论1.海岸线:海水向陆达到的极限位置的连线,即海岸线的向陆一侧是永久性陆地。
2.全球海岸线总长约44万km。
我国有大陆岸线1.8万km,岛屿岸线4万km。
3.海岸带:海岸带则是指现代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
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4.海岸带基本特征:①海岸带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带;②海岸带是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带;③海岸带是生态脆弱、灾害较多的地带。
5.21世纪海岸带压力:①人口增长与城市化;②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③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④渔业资源退化。
6.当前人类给海岸带带来的威胁至少表现在:①过度的捕捞使沿岸的生物种类和生产力下降,以致在不少地方不得不颁布“禁渔期”的法律;②围垦使大量海滨湿地减少,既破坏了海鸟的栖息地,某些物种的繁殖场所又减少了对近岸初级产品的供给;③污染日趋严重。
7.海岸带综合管理:它是高层次的管理,通过战略、区划、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等政府职能行为,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便达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海岸带管理核心目的:实现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9.海岸带管理概念的兴起:海岸带管理的概念是由美国于1972年建立的。
当时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岸带管理法》。
第二章海岸带分区1.海岸带分类:①根据海岸动态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②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③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等。
2.潮间带分区:随着潮汐周期的变化和水位的升降,可以将潮间带分为高潮滩(大潮高潮位一小潮高潮位)、中潮滩(小潮高潮位一小潮低潮位)和低潮滩(小潮低潮位一大潮低潮位)三个亚区。
3.海岸带管理范围(我国):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认为海岸带管理的陆域范围应该是开发利用规划和决策的一级行政单位,即沿海县(县级市)、省(市)直属区和独立开发区的行政边界,海域管理范围以领海基线以外12海里为宜。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36e0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1.png)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海洋生态区,其地质环境复杂多样,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特征显著。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包括地层划分、沉积环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方面,对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的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本文将介绍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的地层划分情况,详细阐述不同地层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通过对沉积环境的分析,探讨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在第四纪期间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地质事件,揭示这些事件对海岸带地貌和沉积物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第四纪地质事件对渤海湾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海岸带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渤海湾地质环境的关注和研究,为推动该地区的地质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二、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地质背景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流域的出海口。
其西岸海岸带地质背景复杂,包含了丰富的第四纪地质信息。
这一区域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以及河流、海洋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在地质构造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边缘,受到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和褶皱构造。
这些构造活动不仅控制了海岸带的基本地貌形态,还影响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沉积过程。
在沉积环境方面,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经历了从陆相到海相的多重沉积过程。
在早更新世时期,该区域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形成了广泛的河流冲积平原。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河流的改道,中更新世时期开始出现了海岸带特有的海相沉积,包括海滩、沙坝、潮汐平原等沉积体。
晚更新世以来,受冰期气候的影响,海岸带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过程,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沉积序列。
我国海岸带主要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影响_刘锡清
![我国海岸带主要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影响_刘锡清](https://img.taocdn.com/s3/m/679cce65a45177232f60a2c1.png)
ISSN100922722 Marine G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5,21(5)∶23—42文章编号:100922722(2005)0520023220我国海岸带主要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影响刘锡清(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 要: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主要有构造、坡地重力、水动力、地下水、岩土与地层结构、海平面上升、地球化学、风力灾害等地质因素,具有复杂、连锁和差异性空间分布的特征。
根据验潮资料,近百年来我国海平面上升19~20cm,上升率为2~3mm/a。
整体以海平面上升为主,但也有岸段下降,主要是山东半岛,平均速率为-0113cm/a。
预测2050年上升幅度:天津70~100cm;黄河三角洲40~50cm;长江三角洲50~70cm;珠江三角洲40~60cm。
地面沉降大部分是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我国96个地面沉降城市和地区中80%在沿海地区,如天津、上海、苏州、常州、无锡、嘉兴、宁波、湛江、台北等。
累计沉降量为460~2780mm,沉降速率10~56mm/a。
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我国70%砂质海岸和大部分淤泥质海岸发生侵蚀。
这种态势始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明显加强。
海岸侵蚀主要有区域环境变化、河流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以及海岸人工采沙等因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1 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概述我国海岸带地处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内外动力作用都比较强烈,地质灾害频仍,灾害的地质因素复杂多样。
1.1 地质灾害与灾害地质因素联合国减灾组织把“灾害”定义为:“一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的损失,以至家庭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c6267d63186bceb19e8bbad.png)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特征与主要地质环境问题陈梦熊(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100035,北京)摘要:在综合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市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证。
特别由于海平面上升,对今后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海岸带广泛分布的软土层,对地下空间开发造成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海岸带 地质环境 特征一、前言我国海岸线很长,是全球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全国70%以上的大、中城市,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沿海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均较复杂,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不少地方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类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更趋复杂化;对今后沿海自然环境的演变,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阁、水圈组成的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动态体系;各圈层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人类生存的总环境口其中地质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查明城市地质环境,研究各种地质灾害和综合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是为城市规划、城市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二、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我国沿海和海域,地质环境复杂多变。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地质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因此,当前保护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下对我国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1),综述如下:1.平原海岸淤泥质软土发育:滨海平原海相淤泥质软土普遍分布,属软弱地基。
对沿海城市建筑、工业基地、码头海港、铁路公路路基,以及机场等各类建筑物不利,是选线选址阶段就必须查明的主要地质问题。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8912a851e79b8969022635.png)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一)基岩海岸(可分为海蚀地貌类型和海积地貌类型)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特征是: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 m等深线逼近岸边。
因此,有许多基岩海岸及其相邻港湾可选作大、中型港址。
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
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
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
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
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二)平原海岸特点: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海滩沙洲广阔,缺乏天然港湾,岸外无基岸岛屿。
我国有长达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黄海西岸的江苏沿海这两处。
此外,在松辽平原的外围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的一些河口与海湾顶部,也有小面积的分布。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1)三角洲海岸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
我国不少河流的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
如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2)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
(3)砂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
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三)生物海岸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
![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cde7e63968011ca20091d4.png)
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海岸带的海陆相互作用和经济活动强烈,自然环境脆弱,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巨大,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凸显。
在总结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地质地貌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荒漠化、海水入侵等海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及其危害。
标签:古雷-南太武海岸带环境地质荒漠化海水入侵1古雷-南太武新区海岸类型及其特征古雷-南太武新区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海岸总体呈NE—SW向展布,岸线总长约475km。
按组成岩性、成因和抗侵蚀能力将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种类型:1.1基岩海岸该类海岸由新鲜基岩和风化壳组成,形成众多的基岩岬角,岩性由侏罗系火山岩、燕山期花岗岩、上三叠纪—侏罗纪动力变质岩、上第三纪火山喷发玄武岩等组成。
分布在漳州港—龙海流会、漳浦六鳌和古雷、云霄列屿等地,岸线蜿蜒曲折,长度约97km。
1.2砂质海岸砂质海岸多位于基岩岬角间开阔的海湾内,具有岸线平直,潮间带平缓开阔的特点,沿岸沙堤、沙坝、沙嘴,海积平原等地貌发育。
该类海岸分布在隆教湾,浮头湾、将军湾、大澳湾等地,港湾的湾口地带亦有分布,组成物质为细砂、粉细砂,岸线长约100km。
1.3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于海湾内部和河口地带,按其物质来源和地理位置可进一步分为港湾型和河口型海岸。
A港湾型海岸:主要分布于厦门湾南岸、漳浦佛昙湾、漳浦旧镇湾、东山湾等地。
该类海岸的特点是:陆域由低丘或台地环绕,湾口常有岛屿屏障,往往是湾中有湾,呈半封闭状态;因此,波浪作用微弱,岸坡低缓,滩涂开阔。
B河口型海岸:主要分布九龙江口、漳江口等较大河流河口两岸,常形成宽阔的河口平原。
其物资来源主要是河流携带的泥沙进入河口,由于河流水动力条件急剧减弱以及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
其地形较平坦,地貌类型单一。
2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分析古雷-南太武新区地处福建南部沿海,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海岸带管理
![海岸带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e6940fc700abb68a982fb69.png)
关于海岸带管理的主体、行政体制问题的资料整理一、海岸带管理模式分类及简介海岸带管理体制是一种以科学、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为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目前没有统一的模式。
一般来讲,海洋经济不发达国家一般采用“行政部门分散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行业部门进行计划管理,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资源开发与规划,使得海岸带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
而一些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则采用“综合管理模式”,即国家成立专门机关,对海岸带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活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此种模式可使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管理政策,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引导沿海地区在海岸带资源开发过程中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好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行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是与海岸带开发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低级管理模式,而“综合管理模式”则是海岸带开发发展到成熟阶段而形成的高级管理模式,由“行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向“综合管理模式”过渡是海岸带开发管理的历史发展趋势。
我国的海岸带管理体制可归类于“行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对海岸带资源的管理基本上根据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开发产业,由国土(土地和矿产)、水产、海事、盐务、海洋、水利、旅游等部门进行分散式管理。
二、我国海岸带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来自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海岸带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地方的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其深层次的矛盾也愈发突出,日益成为海岸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
1、各级政府间综合协调问题。
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机构,由于各自管辖区域范围存在差异、资源察赋差异、利益归属主体差异、公众需求以及所处的地位等差异,其着眼点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加之区域间缺乏联络协调机制和海水的整体性和流动性,进而会影响到邻近地区海域的生态环境。
海积地貌海岸特征
![海积地貌海岸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d39fb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1.png)
海积地貌海岸特征海积地貌是指在海岸带形成的与水流、波浪和潮汐运动有关的地貌现象。
海积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海岸线附近的海流和波浪的作用,将携带的沉积物堆积在海岸带上,逐渐形成新的地貌特征。
海积地貌的特征可以分为沿岸平原、海蚀崖、沙嘴、沙洲等多种类型。
沿岸平原是海积地貌中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它是由于河流带来的泥沙和海浪的作用而形成的。
沿岸平原通常位于海岸线的靠近区域,由于河流冲刷和波浪侵蚀的作用,形成一片低洼的平坦地区。
沿岸平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同时,沿岸平原还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海蚀崖是指由于海浪的冲刷作用,形成的高耸的悬崖。
海蚀崖通常位于海岸线附近,是由于波浪长时间的冲击、侵蚀而形成的。
海蚀崖的特点是峭壁陡峭,高度较大,形状各异。
海蚀崖是海岸带的重要景观,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同时,海蚀崖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发生坍塌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需要加强防灾措施。
沙嘴是指海流和河流的交汇处,由于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地貌特征。
沙嘴通常位于海岸线附近,呈半环形状,向海伸展。
沙嘴的特点是沙质土壤,植被稀疏,常年受到海浪的冲击。
沙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沙嘴也是海岸带的重要景观,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沙洲是指河流在入海口或河流交汇处形成的沉积地貌。
沙洲通常位于海岸线的河口附近,由于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海洋的作用下堆积形成。
沙洲的特点是地势较低,土壤松软,植被繁茂。
沙洲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产地。
同时,沙洲还是重要的观光和旅游胜地,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总结起来,海积地貌的海岸特征主要有沿岸平原、海蚀崖、沙嘴和沙洲。
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与海流、河流、波浪和潮汐运动密切相关。
海积地貌不仅是自然地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们应该加强对海积地貌的研究和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海岸地貌地理报告
![海岸地貌地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313968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a.png)
海岸地貌地理报告1. 概述海岸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陆地与海洋交界处形成的地形特征和地理形态。
它是海洋力量与陆地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地理特征。
本报告将对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波浪侵蚀波浪是海岸地貌发育的重要动力源。
波浪的冲击力和侵蚀作用会导致海岸线不断后退,形成悬崖、海蚀平台等特征。
2.2 潮汐作用潮汐是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所引起的,它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和下降。
潮汐的作用会影响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形成河口、海角、浅滩等特征。
2.3 沉积作用海水中悬浮的沉积物在波浪和水流的作用下沉降到海岸区域,形成沙滩、沙丘等特征。
3. 海岸地貌的特征海岸地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3.1 海岸线的多样性由于不同地质、水动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海岸线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
有的海岸线呈直线型,有的则呈弯曲型,形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海湾、海角、半岛等地貌。
3.2 海岸地貌的高度变化海岸地区的高度变化非常明显,有的地方海岸峭壁数十米高,有的地方则是沙滩和沙丘,高度不平均,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效果。
3.3 海岸地貌的多样性海岸地貌丰富多样,有的地方是岩石海岸,有的地方是沙质海岸,还有的地方是淤泥滩涂等。
不同的地貌类型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游览、休闲和科研价值。
4. 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旅游和观光海岸地貌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和观光者。
沙滩、海湾、海角等地貌特征成为了各地旅游的热门景点,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
4.2 渔业和海洋资源利用海岸地貌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鱼类、贝类、藻类等。
海岸地区的渔业和海洋资源利用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4.3 灾害防护和海洋工程海岸地貌是海岸防护和海洋工程的重要依据。
了解海岸地貌的特征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灾害防护和海洋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对海岸带1∶5万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考
![对海岸带1∶5万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4b7255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6.png)
对海岸带1∶5万地质调查工作的思考吴富强;徐小连【摘要】海岸带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对全球变化反映最敏感的地带,为了提高对国民经济建设的服务质量,开展海岸带1∶5万地质调查与研究越来越重要.通过收集大量有关海岸带方面的资料以及珠海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工作,了解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论述海岸带1∶5万地质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及技术方法,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9(043)001【总页数】7页(P129-135)【关键词】海岸带;1∶5万地质调查;新构造运动;海岸线;地质资源【作者】吴富强;徐小连【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湖北煤炭地质局,湖北武汉430070;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湖北煤炭地质局,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80 引言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规划建设,将海岸带地区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依托,这就需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地质调查工作作支撑。
一方面要求提高海岸带地区的地质调查程度;同时也要求挖掘和开发地质信息,力求在传统填图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创新,改进传统地质填图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和图面表达方式,提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地质成果和图件,因此开展了珠三角阳江—珠海地区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工作(王涛等,2016)。
由于海岸带1∶5万填图是全新课题,无统一的规范、标准,目前国内外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通过收集并研究大量有关海岸带方面的资料,并尝试进行多种技术方法试验,对海岸带1∶5万地质调查有一个初步认识。
1 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研究现状1.1 海岸带的定义及划分海岸带笼统指陆地与海洋的交接、过渡地带,其基本特征在于海陆的相互作用。
考虑到自然环境体系的完整性和相关性,其上界应当是海洋地质作用所能波及的地区,一般是最大风暴潮的上界,大约相当于离岸线10 km的陆区;下界应当是陆地地质作用影响所及之处,即风暴浪基面,大约相当于水深10~20 m的海域。
海岸带综合管理重点
![海岸带综合管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ea4d17f78a6529647d5328.png)
1. 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综合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一个组成成分,是海岸带管理的高级层次管理,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区域类型,通过战略、区划、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等政府职能行为,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达到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综合管理是海洋管理范畴的高层次管理形态)2. 为什么海岸带综合管理先在发达国家开始?这是与各沿海国家海岸带和海洋开发不平衡有关。
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比较发达,对海岸带开发利用较早,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部门间的矛盾反映较为突出,因而他们对实现综合管理也更为重视。
(发达国家中私人占有土地,占有海岸带,易出现矛盾;当时各国叫法不一,有的叫“海岸带管理”,有的叫“海岸带综合管理”等。
)3. 海岸带面临的压力A人口增长与城市化B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C淡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D渔业资源退化4. 海岸带类型A 按海岸动力分类:堆积海岸、侵蚀海岸B 地质构造:上升海岸、下降海岸C 海岸组成物质:基岩海岸(侵蚀海岸、断层海岸)、平原海岸(砾石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芦苇及盐生水草海岸)、冰雪海岸、人造海岸5. 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A超前战略: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超前战略可表述为超前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或采用超前办法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
这种战略又可称为“有偿战略”,即通过对海岸带管理的超前投资,降低对环境和资源的损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组织在世界各地推动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基本上都是这种超前的海岸带综合管理。
B反应战略:是针对问题做出反映,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这种战略的好处是可以降低超前投资的风险和负担,问题是可能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不可逆转的生态变化,长期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反应战略在解决自然因素引发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任务方面采用的比较多,也是可取的。
提前投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负担过大,效益难以预测,采用反应战略比较稳妥。
03海岸带及其沉积作用
![03海岸带及其沉积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ffd266a0b1c59eef8c7b4df.png)
沈锡昌 (1992) 海岸动力 学分类表
分 类 内 容
生物海岸
热力海蚀海岸 冰岸 冰冻海岸 峡湾海岸 岛礁海岸 内动力 海岸 断层海岸 断层海岸 地震海岸 地震海岸 熔岩海岸 火山海岸 火山醉屑海岸
二、海岸带
2、分类 吕炳全(1997)成因分类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呷角-港湾海岸 海岸是各种地质 侵蚀海岸 溶蚀海岸(基岩) 海蚀崖(基岩) 三角洲海岸 营力综合塑造的结 三角倦海岸 沙坝-泻湖海岸 果,但表现出是以某 堆积海岸 淤泥质海岸 风成沙丘海岸 一地质营力为主。 峡湾海岸 冰破一冰蚀海岸 冰碳海岸 海岸分类要有利 冰蚀海岸 断层海岸 于海岸带的开发评价。构造海岸 火山海岸(熔岩、火山、碎屑,火山口) 褶皱海岸 盐丘海岸 珊瑚礁海岸 生物海岸 贝壳堤海岸 红树林海岸 沼泽海岸
二、海岸带
3、海岸水动力及搬运
•控制海岸水动力学特征和海岸发育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波浪; •海洋因风的吹程大,故波浪的波长较大,一般为40~80m,海洋波浪基 准面大致在20~40m。 •波浪运动可以分为垂直海岸(横浪)和平行海岸(纵浪)两种。
二、海岸带
3、海岸水动力及搬运
当正常波浪推向海岸时,因与海底摩擦而发生形变和破碎,这时可将波浪 分成如下几个带。 (1)起浪带——属正常波浪,水质点运动轨迹呈圆形,如不考虑重力作用, 这时波浪对沉积物并不产生位移搬运; (2)破浪带——波浪由形变而发生破碎; (3)碎浪带——破碎的波浪继续向前推进,振荡波逐渐变成平移波; (4)冲洗带——海水成为一般水流冲向滩面。
“海岸带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综述
![“海岸带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5a1ce0903d8ce2f00662336.png)
东 海 陆架 盆 地 为 代 表 , 主要 形 成 于 晚 白垩 世 至 中新
害均 构成 了海 岸带 面 临 的挑 战 。美 国墨西 哥 湾 已完 成 的漏 油造 成 的污 染 , 放射 性 核 素 、 受 金属 和 有 机 物 污染海岸的河水流量特征 , 以及 对 湿 地 、 口 、 岸 河 海 和 近 滨 环境 的 健康 状况 的监 控 ; 兰沿 岸 防护 工 程 、 荷 沿 岸 砂 砾 石 开 采 对 海底 地 形 和 生 态 作 用 的研 究 , 海 平 面 上 升 对 今后 海 岸演 化 的 影 响 ; 国沿 海 海湾 的 韩 沉 积 与 侵 蚀 、 积 物 的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 ag S 沉 Ch n Ki C a g B k L e等 ) 研 究 ; 渤 海 湾 泥 质 海 m, h n — o e 的 环 岸 带 地 层 沉 积 层 序 的 划分 ( 王宏 等 ) 对 海 岸 带 特别 , 问题地 区有关 地 学 信 息方 面 所起 的作 用提 供 了具体 的说 明 。需 要特 别 指 出 的是 , 地学 研 究 对海 岸 带综 “ 合 治理 的部分 贡 献 ” 文 作 者 D vd B P ir 美 国) 一 ai r ( o
次 学 术研 讨 会 的代 表分 别 来 自中国 、 国 、 兰 和韩 美 荷 国 , 国的代 表还 包 括 来 自台湾 的地 质 学家 , 中 以及 国
土 资 源 部 、 国地 质 调 查 局 、 家 海 洋 局 、 中 国 国家 自然 科学基金委 、 中科 院 、 育 部 、 国石 油 天 然 气 等 系 教 中 统 的学 者 和 专家 ( 封底 照 片 ) 大会 还 举行 了美 国 、4 6日, 海 岸带 地 质 与可 持 续 “ 发 展 ” 术研 讨 会在 青 岛 府新 大 厦 隆重 举 行 。 次研 学 本 讨会是青 岛 20 0 2海 洋 科 技 与 经 济 发 展 国 际 论 坛 3 个 专题 会 议 之 一 , 由青 岛 海 洋地 质研 究所 主 办 , 国 中 地 质 调 查 局 海 岸 带 地 质研 究 中 心 、 中韩 海 洋 科 学 共 同研 究 中 心协 办 。大 会 由 中国地 质调 查 局 副 局 长张 洪涛主持 , 国土 资源 部 副 部 长 、 国地质 调 查 局 局长 中
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
![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89870b232af90242a895e59d.png)
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摘要】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
但人口众多,自然地理、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其中,新构造运动是内因,不良气候条件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日趋加剧。
为此,环境地质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环境地质;分布;成因机制0 概述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及气候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其中,新构造运动是内因,不良气候条件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日趋加剧[1]。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国民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各项经济活动中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使得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和剧烈,尤其对地球浅表层附近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
为此,环境地质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 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按地质灾害的破坏形式、动力作用、物质组成和破坏速率划分,我国的地质灾害可分为10类31种,其中具有严重危害的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荒漠化、海水入侵等。
1.1 地震我国地处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的交汇地带,邻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带的交接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多分布在大陆与大洋板块接触处和大陆地壳内部不稳定的断裂破碎地带。
我国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地震带。
它北起贺兰山与六盘山,向南横穿秦岭,经龙门山到川西及滇东,绵延2000余公里,集中了若干7级以上的大地震。
此带以东为东部地震区,以西为西部地震区[2]。
海岸带环境问题
![海岸带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fd40631ee06eff9aef8071d.png)
第九章海岸带环境问题海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环境脆弱。
整个海岸带地区占全球面积的18%。
海岸带地区水体只占8%的海洋表面积,0.5%的海洋水体,却占全球初级生产的1/4,世界90%的渔获量来自于该地区。
另外,还占有80%的全球海洋埋藏有机物,90%的全球沉积矿体和50%以上的碳酸盐沉积。
由于海岸带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海岸带地区人类活动最频繁。
全世界有6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以内60km处,其中超过160万人口的大都市有2/3在海岸带地区,到2020年,海岸带地区的世界人口比例可能提高到3/4。
中国海岸带地区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迅速,汇集全国70%以上的大中城市和55%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
高度的人口密度开发有限的生物和空间资源,人为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生境损失、渔业资源退化、水质恶化、食用鱼贝类污染物含量超标,航道淤积,生物资源的生产力下降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激发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的主要原因,多数是环境问题(56%),比如资源退化、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等,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以环境问题为原因的海岸带项目,占了75%。
(如表9-1)表9-1 中国近海海底灾害地质因素类型9.1 海(咸)水入侵9.1.1海(咸)水入侵主要方式区内海水入侵依据入侵来源,从狭义上可划分为海水入侵和咸水入侵两类。
其中,海水入侵是指在海岸带含水层中过量抽取地下淡水,使得淡水体水头下降到低于附近海水楔形体水头时,咸、淡水界面向陆地推进的现象;咸水入侵是指第四纪形成的埋藏于海相沉积物中的咸卤水(沉积古海水)体由于过量开采其邻近的淡水资源而引起的咸、淡水界面向内陆推进的现象。
咸水入侵包括咸淡水界面上Cl-的弥散和随地下水在压强差作用下的流动,后者的运动幅度远大于前者。
区内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辽西走廊、秦皇岛、山东半岛的沿海低平原和滨海河谷下游平原区,咸水入侵分布在山东莱州湾南岸低平原、下辽河平原和冀东沿海低平原。
海岸带有什么自然地貌特征?
![海岸带有什么自然地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ab2af9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e.png)
海岸带有什么自然地貌特征?一、海蚀地貌1. 峭壁峭壁是海岸带最常见的地貌特征之一,它是由水流和浪涛的冲击以及长时间的海蚀作用形成的。
峭壁通常由坚硬的岩石构成,高耸而陡峭,给人以壮观的震撼。
在峭壁的底部,常常可以看到海蚀洞和海蚀拱门等形态。
2. 海蚀平台海蚀平台是由长时间的海蚀作用形成的,它是一种相对平坦的岩石平台,位于岸边或者峭壁下方。
海蚀平台的形成有助于减缓浪涛的猛烈冲击,并为海岸线的后退提供了空间。
3. 海蚀槽海蚀槽是在岩石表面形成的深而狭长的凹痕,它是由海水长时间的冲刷和侵蚀所形成的。
海蚀槽的长度和宽度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延伸到陆地上。
二、沉积地貌4. 沙滩沙滩是一种由悬浮在水中的泥沙通过水流和浪涛运动形成的陆地地貌。
沙滩通常由细腻的石英砂构成,它们可以延伸到海岸线外,形成美丽而宽广的沙滩地形。
5. 海岸脊海岸脊是一种由泥沙沉积形成的狭长地形,通常沿着海岸线延伸。
海岸脊的形成是由于波浪的作用,它们可以为背滩提供保护,并防止沙滩的侵蚀。
6. 沙丘沙丘是由风力和波浪形成的锥形或弧形的沙堆,它们常常在海岸线附近出现。
沙丘有助于保护内陆地区免受风暴潮和海浪的侵蚀,并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地貌7. 潮间带潮间带是海岸带中位于潮水上下限之间的区域,它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重要过渡地带。
潮间带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有许多动植物在这里栖息和生长。
8. 珊瑚礁珊瑚礁是一种石灰岩或珊瑚虫骨架堆积而成的地形,它们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珊瑚礁对于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9. 湿地湿地是海岸带中较为常见的地貌特征之一,包括河口湿地、盐沼、沿海湿地等。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它们提供了栖息地和谋食场所,并支持着众多鸟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系统。
以上所述只是海岸带拥有的一些常见的自然地貌特征,实际上,海岸带的地貌形态十分丰富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每一块海岸线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地理特点,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地质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源。
保护海岛资源建设海洋强国--评《中国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保护海岛资源建设海洋强国--评《中国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4d8c0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4.png)
保护海岛资源建设海洋强国--评《中国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赵娟【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6(033)007【总页数】1页(P118-118)【作者】赵娟【作者单位】海洋出版社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海岛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前沿基地,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经济开发潜力巨大。
此外,海岛在海防及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海岛与其邻近陆地地质特征相似,同时,它又是陆架和洋盆地壳性质与构造的“出露点”,在地学研究上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要在开发海岛的同时,保护好海岛的生态环境和珍贵的地貌景观,并确保海岛工程选址和建成后的安全,以及海岛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开展沿海省市的海岛地质灾害调查,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
在海洋行业公益专项课题“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示范研究(201005010)”的资助下,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市海洋环境预报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大连海事大学9家单位共同承担,开展了我国首次海岛地质灾害调查。
本书系统收集整理海岛已有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依据海岛所处气候带、区域位置、行政归属和海岛类型(基岩岛、冲积岛)等的代表性,在全国沿海近岸海岛中,选取82个海岛,进行海岛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遥感地质灾害解译。
在各承担单位和地方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以及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历经3年按计划执行,完成了原定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许多成果,综合反映在本书中。
获取了丰富的普查海岛的地质灾害现状数据和资料,经过室内资料整理和初步分析,基本摸清了我国海岛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并结合海岛历史调查资料,对海岛不同灾害的控制因素、孕灾条件和成灾潜力进行了分析和初步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与综合治理何起祥1,2)刘守全1) 周永青1)刘健1,2)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青岛,266071内容提要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构成了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也决定了其物质平衡的脆弱性。
中国海岸类型多样,其稳定性是确保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内陆开发引起的沉积物收支平衡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中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
多学科的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一项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
本文提出了确保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特征海岸带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从沿海低地到陆架坡折带的广大地域,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为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由于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海岸带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
因此,海岸带综合治理(ICZM)已被历史地提上了日程。
海岸带综合治理是以解决海岸带尖锐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主要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技术集成,已经受到沿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
我国政府一贯关注海岸带的综合治理,建国以来多次组织海岸带的综合与专项调查。
但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岸带的综合治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我国整体地质调查水平相比,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海岸带地质特征和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海岸带开发的基本战略,以确保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海岸带的地质特征1.1 中国海岸带的宏观地质背景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仓河口,全长超过18,000 km,大小岛屿6,500座,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32,000 km。
中国海岸带背靠西部大陆,面向全球规模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其形成和演化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和历史结果。
自从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漂移。
在白垩纪以后的65 Ma内,向北总移距达4500 km。
印度板块大约在距今40 Ma的古新世时与西藏陆块碰撞,并向欧亚板块俯冲,特提斯洋因此消亡。
印度板块的持续俯冲导致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西藏高原的急剧隆升。
强烈的造山运动和快速抬升发生在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更新世时益发加快。
在第四纪的200余万年中,由2,000~2,500 m上升到4,000~5,000 m,成为世界屋脊(黄汲清和陈炳蔚,1987)。
从青藏高原东缘到沿海低地,在1,300 km的距离内,地形落差达4,500m之巨。
如此巨大的地形高差和持续不断的差异运动,使中国西部高原和山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陆源碎屑供应地,通过河流水系,源源不断地向东输运。
中国海岸带的另一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边缘海。
中国周边海域处于几大板块的结合部。
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岛弧体系,分开了中国陆缘海域与大洋,二者之间借峡口进行水体的交换。
岛弧系统虽然不能完全阻止中国海与大洋的水体交流,但足以阻止大部分底部沉积载荷的交换,使中国边缘海成为一个独立的沉积作用系统和巨大的陆源碎屑捕集器,其中既有陆源碎屑的聚集,也有内源物质和火山物质的加积。
中国边缘海与大洋的水体交换量与峡口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当冰期到来、海平面大规模下降时,水体交换量锐减,边缘海水体运动及其动能也大幅度减弱,并可能有水体滞流或盐度危机出现。
中国边缘海也是全球性地质事件影响中国大陆的缓冲器。
由于岛弧的阻挡作用,全球性事件向中国大陆传播时,必将受到阻滞,导致其强度减弱和/或时间上的滞后。
事件的同一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海域地质记录的等时性,这就会给资料解释带来许多困难。
中国海岸带从海南岛至辽东湾,横跨22个纬度带,气候具有显著的南北分带性。
大致说来,海南岛属热带,长江以南属亚热带,长江以北属温带,青藏高原及漠河以北属寒温带。
就降水量而言,沿海地区一般均较充沛,但仍有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
沿海地区的植被、土壤、风化作用类型和元素地球化学特点,也随着气候的分带而呈南北变化。
实践证明,气候和植被,同地形一样,也是影响沉积物的性质、输运方式和扩散途径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国海岸带的特征与演变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差异。
总之,中国大陆东西地形差异和南北气候分带,是控制中国海岸带发育的宏观地质背景,也是影响中国海岸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2 晚第四纪中国海岸带经历多次沧桑巨变第四纪以来,地球上经历了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中国海岸带也经历了多次沧桑巨变。
仅在晚第四纪,由于气候的冷暖更迭,引起海平面的频繁升降,中国海岸线经历了大幅度的横向迁移(刘敏厚等,1987;秦蕴珊,1987)。
例如,末次冰期在距今约20 Ka开始进入最盛期,海平面下降130 m左右,黄渤海陆架全部出露成陆,总面积达457,000 km2;东海地区仅冲绳海槽仍为海水所覆,面积350,000 km2,仅及现代东海总面积的1/2,岸线东移的最大距离达1,000 km以上。
南海在末次冰期最盛期时,面积较现代海面缩小了1/5,岸线外推100~200 km;周边诸峡口,仅巴士海峡和明都洛海峡仍保持开启状态,导致南海水流不畅,呈半封闭状态(汪品先,1995)。
这反映了中国沿海地区对海平面变化的应变能力的脆弱性。
海平面升降势必然引起侵蚀基准面的变化,打破海岸带的物质平衡和沉积/侵蚀体系的相对稳定。
冰期海平面下降时,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原来的滨海地区遭受剥蚀。
间冰期海平面上升时,连接大洋的峡口突然开启,海水快速淹没原来的滨岸陆地,形成海相沉积物突发式地覆盖于陆相沉积物之上的不连续沉积序列。
我国东部的新生代沉积序列,就是由海平面变化驱动的沉积/侵蚀体系更迭的物质表现。
1.3 中国海岸带的主要类型按照板块构造理论,我国的海岸带可以分为板块前缘碰撞海岸带和陆缘海海岸带。
台湾岛东侧的海岸带属于板块前缘碰撞海岸带,发育有陡峭的断层崖,几乎没有陆架,海岸带直接与深海沟相邻。
我国其它海岸属于陆缘海海岸带,有宽广的陆架,除局部断层海岸外,岸坡平缓,大河三角洲发育。
根据第四纪以来内动力作用的特点,我国的陆缘海海岸带又可分为沉降海岸带、稳定-上升海岸带和火山海岸带。
沉降海岸带大都与新生代盆地相伴,其范围超出盆地。
我国主要河流的入海口大多在沉降海岸带的范围内,发育了巨大的三角洲体系。
多年验潮数据显示,沉降海岸带的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12mm/a。
由北向南我国的沉降海岸带为:下辽河平原、渤海湾的西岸、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苏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的北岸及海南岛北部。
稳定-上升海岸带处于构造隆起带,总体上地壳缓慢上升或稳定,局部有断块沉降,沿岸出露中生界或更老的岩石。
由于原始地形和局部的断块沉降,冰后期多发育溺谷型海湾,如韩江口和珠江口。
多年的验潮资料显示,近期海平面基本稳定,局部略有下降。
由北向南我国的稳定-上升海岸带为:辽东半岛、辽东湾西岸、山东半岛掖县以东至半岛南岸,闽浙沿岸、广东沿岸、海南的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岸带。
我国的火山海岸带分布十分局限。
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火山熔岩仅见于台湾绿岛、龟山、大屯、彭佳屿、雷州半岛及海南省北部。
上述分类主要反映内动力作用对海岸带发育的控制。
事实上,海岸带是内外动力在长期演化中共同作用的产物,单纯的内动力作用分类不能概其全貌。
在实际工作中,多根据海岸带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细加划分,通常分为基岩海岸、断层海岸、岬角-海湾海岸、砾质海岸、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沙坝-泻湖海岸、三角洲海岸、河口湾海岸、风成沙丘海岸、珊瑚礁海岸与红树林海岸等;考虑到人类对海岸的改造作用,还可以分出人工海岸。
1.4 中国海岸带的泥沙运动与物质平衡海岸带的稳定性取决于泥沙输入量和散失量的平衡,而河流从陆地上带来的泥沙是海岸带物质的主要来源。
我国入海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4.9%,入海流量占全国河流总流量的69.8%;其中黄河、辽河、滦河、鸭绿江、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和韩江入海总流域面积约占80%,每年入海的径流量为14,900亿立方米,输沙量为17.2亿吨(程天文和赵楚年,1985)。
主要河流注入海域的径流量的分布,以东海的径流量最多,占主要河流入海水量的2/3,入南海的水量次之,入黄海的径流量最小,仅占 1.7%。
各主要河流入海的的径流量,以长江最多,占62.6%;其次为珠江、闽江。
黄河的入海径流仅占2.9%。
河流输入海域的泥沙量以渤海最多,占主要河流输沙量的67.2%; 入东海的次之; 入黄海的最少,仅占0.11%。
黄河入海泥沙量为各河之冠,占64.8%,长江入海的泥沙量约占1/4。
现代黄河三角洲自1855年入渤海以来至80年代中后期平均每年造陆20 km2(庞家珍和司书亨,1981),长江口自清末以来平均每年新淤成陆的面积为9 km2。
自7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工农业用水的增加,流域植被的破坏、河床采沙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主要河流入海水量和输沙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结果是黄海和渤海的沙泥质海岸普遍出现了侵蚀后退的现象。
2.中国海岸带面临的挑战2.1 全球变化与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圈CO2含量的增加,将导致温室效应,使地球表层气温升高,两极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冲击。
这就是近十多年来在地学界热及一时的全球变化。
根据历史记录,工业革命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为260~290ppmV,1960年上升到315ppmV,1990年为350ppmV,增率为1.5ppmV /年。
这一部分增量相当于每年燃烧化石燃料所释放出来的CO2的58%,其余的42%为海水所吸收。
CO2含量增加一倍,地球气温将上升 1.5℃~4.5℃(Schlesinger and Mitchell,1985)。
考虑到其它温室气体,尤其是水蒸汽的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带来的影响,地球气温的增加速度将随着气温的增加而加大,因此气温的实际增加将趋于上限。
预计到2030年或2050年,地球大气中的CO2含量将增加一倍。
而地球平均气温每上升2~3℃,就将引起海平面上升25 cm。
由此推算100年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比较保守的估计是25~165cm(Robin,1986),比较大胆的估计是44~368cm(Hoffman,1986)。
全球的大气降水和植被也将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变化。
如果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增加一倍,全球的降水量将增加11.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