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1.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注释】①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它解为“时常”。
“习”,一般解为“温习”;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
比如礼乐射御。
所以这个“习”理解为实习比较好。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
孝弟(tì)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yú)!”【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读音和意义跟“悌”相同,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道:道理,法则,制度。
④仁: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爱人、忠恕、克己复礼、谨言、慎行等。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②(chuá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音sēn),字子舆。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国学经典《论语》学而篇第一大字注音权威版(原文+译文)
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 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注释】 ①道:通“导”,引导之意。此处译为治理。 ②千乘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打仗用 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弱。千乘之 国,即代指大国。 ③敬事:“敬”是指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即今人所说的敬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 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里是说 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即不要误了耕作与收获。
少是仁德的。” 【注释】 ①巧:好。 ②令:善于。 ③色:脸色。 ④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 脸色。 ⑤鲜:少的意思。 ⑥仁:《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 善、相亲。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可译为仁爱。
-3-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zēng zǐ yuē
本,本 立 而 道 生 。孝 悌 也 ⑧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 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
⑨仁:《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
者,其 为 仁 之 本 与!”
善、相亲。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可译为仁爱。仁之本: 即以孝悌作为仁爱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lún yǔ
《论 语》
xué ér piān dì yī
学而 篇 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国学宝典《论语》:学而第一原文翻译
【导语】《论语》是⼀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为主的⾔论汇编,在古书中⼜别以论、语、传、记等字单称,为儒家重要经典之⼀,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学⽽第⼀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令⾊,鲜矣仁!” 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道千乘之国,敬事⽽信,节⽤⽽爱⼈,使民以时。
” ⼦⽈:“弟⼦⼊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则以学⽂。
” ⼦夏⽈:“贤贤易⾊;事⽗母,能竭其⼒;事君,能致其⾝;与朋友交,⾔⽽有信。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君⼦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友不如⼰者,过,则勿惮改。
” 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禽问于⼦贡⽈:“夫⼦⾄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贡⽈:“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 ⼦⽈:“⽗在,观其志;⽗没,观其⾏;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有⼦⽈:“礼之⽤,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由之。
有所不⾏,知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
” 有⼦⽈:“信近于义,⾔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君⼦⾷⽆求饱,居⽆求安,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 ⼦贡⽈:“贫⽽⽆谄,富⽽⽆骄,何如?”⼦⽈:“可也。
未若贫⽽乐,富⽽好礼者也。
”⼦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赐也,始可与⾔《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 ⼦⽈:“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 【翻译】 孔⼦说:“学了⼜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是很令⼈⾼兴的吗?⼈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吗?” 有⼦说:”孝顺⽗母,顺从兄长,⽽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是很少见的。
论语的学而第一全部解释
《论语》之“学而第一”篇,乃孔子及其弟子之初论学也。
今以文言释之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且时常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此章言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及君子之量。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此章言孝悌为仁之本,人当务此以为道之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此章言仁者必诚,巧言令色者非真仁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此章言自省之道,当以忠信为本,学而时习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此章言治国之道,在于敬事、信人、节用、爱民、使民以时。
以上乃“学而第一”之部分解释,全篇皆论学之要道、为人之本,学者当深体而力行之。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
《论语》之《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分段)(全)【原文】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注释】①习:温习。
②说:通“悦”,愉快。
③愠:恼怒。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格高尚的人吗?”【原文】有子曰:“其①为人也孝悌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③本④,本立而道⑤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①其:应该。
②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
③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④本:根本、基础。
⑤道:规范、秩序。
【译文】有子说:“如果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
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规范、秩序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应该是仁的根本啊!”【原文】子曰:“巧言令①色,鲜矣仁!”【注释】①令:美善。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讨好的表情,(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①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注释】①省:反省。
②身:自身。
③忠:尽心竭力。
④信:诚实。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敬②事而信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治理。
②敬:慎重、严肃。
③信:守信。
④以时:根据时节。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事而且(恪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而且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②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③。
”【注释】①谨:谨慎。
②亲:亲近。
③文:文献、知识。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以下是整理的《论语全⽂之学⽽篇第⼀》,希望⼤家喜欢!【原⽂】⼦⽈:“学⽽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注释】 “ ⼦:对男⼦的尊称,这⾥特指孔⼦。
⽈(约):说。
时:时常。
习:⽤于实践,实习。
亦:也是。
乎:吗。
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运):怨恨,恼怒。
” 【译⽂】孔⼦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不怨恨,不也是君⼦吗?”【原⽂】有⼦⽈:“其为⼈也孝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悌也者,其为⼈之本与?”【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鲜(显):很少。
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
【译⽂】有⼦说:“孝敬⽗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绝对没有。
做⼈⾸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正确的⼈⽣观。
孝敬⽗母、尊敬师长,就是做⼈的根本吧!”【原⽂】⼦⽈: “巧⾔令⾊,鲜矣仁。
”【注释】巧:好。
令:善于。
⾊:脸⾊。
【译⽂】孔⼦说:“花⾔巧语、满脸堆笑的⼈,很少有仁爱之⼼。
”【原⽂】曾⼦⽈: “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 " 吾(务):我。
⽇:每天。
三:多次。
省(醒):检查,反省。
传:⽼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于实践?”【原⽂】⼦⽈: “导千乘之国,敬事⽽信,节⽤⽽爱⼈,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辆,兵⼠ 100 ⼈。
" 【译⽂】孔⼦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 “弟⼦⼊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
⾏有余⼒,则以学⽂。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
【译⽂】孔⼦说:“年轻⼈应该孝顺⽗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施爱⼼,亲近仁⼈志⼠。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学而第一章的理解
学而第一章的理解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计16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以
及修身做人的基本原则。
以下是对《学而》第一章的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重复和温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学习更加深入和扎实,同时也能够增强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促进彼此的学习进步,同时也能增加人际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是很高尚的人吗?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做人的基本原则。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理解或者误解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应对,不要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愤怒或沮丧,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别人,这是君子应有的修养和品德。
总体来说,《学而》第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以及修身做人的基本原则。
通过不断学习和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德行的人。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1)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1)【题解】《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
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
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
宋?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文】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
《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
曰:即“说”。
②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或演习)。
③亦:语助词。
说:通“悦”,高兴、快乐。
④朋:“同门曰朋。
”即指同学,泛指朋友。
自:从。
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愠(yùn):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
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
此指有德者。
【语译】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或演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解读】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
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
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文是关于《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感谢您的阅读!《学而》专门论述了学的问题。
古人之学与今人之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之学涵盖了全部的人生,是以做人为基、为本、为核心来展开的。
故而把《学而》放在了《论语》开篇的位置,重点强调学的重要。
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解读是否有道理。
钱穆老先生评价《论语》时说,“是孔门师弟子教训皆主为青年发”。
“《论语》即一部青年宝训也。
”足见《论语》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历史低位和价值之高。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经常践习,不是很高兴吗?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译文】有子说:“为人孝悌却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从来没有。
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人道也就有了。
好好的侍奉父母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吧!”【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的人,是很少有仁慈的。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忠实守信了?教给学生的知识我实践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践习了吗?)”【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行政要严肃认真,恭敬而守信用,节约使用财力、爱护人民,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节”。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谨慎忠信,要热爱世上的每一个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这些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说明】强调做人是第一要务,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在其次。
这一点对现今的教育单纯强调知识忽视做人有着很大的启示。
【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为父母做事,能够竭尽全力;为领导做事,能豁出性命;和朋友交往,说了要做到。
(能够做到这些)即使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心得(学而第一)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觉悟万事万物它的本来的含义,悟了之后,要把我们的本性显示出来,开发出来,要学而时习之,靠的是练习,练习把我们私心由浅入深的先一分一分的减少,减少到最后,可以把自已本性完全开发出来。
时就是中间不要间断,时时刻刻都在练习,愈练习心理愈欢喜,愈是喜悦。
自己的私心一天一天的减少,待人接物,办事,工作,逐渐逐渐开始为人家着想,到最后全部为人家着想,到后来有了成就,这时不用宣传,自然的有人自动的来向你学习。
当有人来向你求学,你能够教化别人,这是一大乐事。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段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闷在心里面,有种怨恨,没有发出来。
如果没有人向你求学,你的学问再多修得再好,人家不知道,孔夫子在这里讲不要发牢骚,甚至心里也不要怨恨,这才算得上君子。
因为君子知道:自己有学问,有品德,这个道却推行不出去,行不通,这是天命,不是专门在自己,是在这个时代,你所处的这个环境的人没有那个福学圣人之道,所以不能够感应。
道行得出去,固然是乐。
行不出去,自己也不必怨天尤人,不能教化别人自己在受用,自受用,还是一样的不亦说乎。
通过本章,我们学到: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觉悟,一遍一遍的温习才能增长觉悟。
二、要和朋友来一起研究讨论,保持不退步,。
同时将自己所学推广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化生命为使命,即使自己所学不能应用出来,也能忍寂寞,并且能坚持来断修行。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有子说:「为人能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样的人很少有;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那样的人不曾有。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注释】①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它解为“时常”。
“习”,一般解为“温习”;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
比如礼乐射御。
所以这个“习”理解为实习比较好。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
孝弟(tì)也者,其为仁④之本与(yú)!”【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啊!”【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
②弟:读音和意义跟“悌”相同,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道:道理,法则,制度。
④仁: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爱人、忠恕、克己复礼、谨言、慎行等。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②(chuá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音sēn),字子舆。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非辨析之,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件愉快的事。
遇到别人不懂时不嫌弃别人才是君子。
”
【评析】这段话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话。
只是大家经常把文中的“朋”当成“朋友”的意思,其实这个“朋”是指同学的意思。
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当成重新见到老同学那么高兴,也就是把以前学习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
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
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对于第三句话,有人解释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对这句话造成不同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
我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别人不懂”,理由是,论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里的“不知”应该和后面的“不知”是同样的意思。
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在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方面,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遇到不懂的同学时,不要嫌弃,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观点。
《论语》学而第一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带拼音和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不患莫己知,求人不倦。
”
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孔子说:“研究并适时复,难道
不喜欢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快乐吗?被人不知道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不嫌弃自己无人知之事,求人不厌烦。
”
这里,孔子强调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首先,他提出了研究的重
要性,并强调每个人应该适时地复所学的知识。
通过不断研究和复,我们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其次,孔子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
他认为有朋友远道而来是一
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从而得到
更多的启发和提升。
朋友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最后,孔子谈到了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能够不被
别人的无知所困扰,保持谦虚和宽容的态度。
同时,君子也应该能
够欣然接受求助和指导,不厌倦地向他人请教。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孔子对研究、人际关系和君子风范
的重视。
他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提醒人们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和分享。
同时,他也强调了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谦虚、宽容和勇于求教。
总结来说,《论语》学而篇第一章中的这句话提醒着我们,在
学习的道路上,应该保持谦逊、不倦,并且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论语》学而篇第一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 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 限的乐趣一一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 个过程充满了快乐。在反复的学习与实践中,不仅能培植人格, 更能增长智慧,这种成长的幸福感是难以言说的。孔子的心态 和气度真是非凡博大啊!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②学:《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模仿之意。 ③习:《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因此,“习”字的 本意是鸟儿多次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④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⑤乐:快乐。 ⑥愠:怒,怨恨,不满。 ⑦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 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解读】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还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 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 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 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论语(学而篇第一)
• ②慎终是看自己的未来,而追远是看自己的过去
• 1.10:
《论语·学而》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 之与?
• 原句译文
• 1.10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 有人和他谈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夫子自 己求得呢,还是人家的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 贡说:“老师以温、良、恭、俭、让得名,所以 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与其说他自己求得这种资格, 不如说是人家主动求他的吧?
《论语·学而》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句译文
1.1孔子说:“学习知识后在生活中经常实践,这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 共事,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这不就是我修为的境界吗?"
有朋自远方来——重视他人的力量、如何面对变化
“君子务本”的核心——搞好家庭关系
• 原生家庭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但会影响我们 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我们能先处理好与家人的 关系,那么“家和万事兴”,这也是君子追求 “仁”时需要经过的修炼。
• 为什么“孝悌”的人很少会“作乱”?
• 很多事情的结果,往往是由我们的微小习惯 日积月累导致的。如果你能和家人、兄弟姐 妹相互友爱,日积月累,性格也差不到哪儿 去。同样地,如果我们现在养成某个好习惯, 哪怕只是很微小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走路 半小时等等,时间长了,你会收获一个惊喜 的成果。
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
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评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评析】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