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科创大类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杜颖(科创3110000239)距离浙大紫金港校区并不遥远的良渚镇,是一个拥有诗意名字的普通的小镇。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个发现,让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镇亦从此伴随着拥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良渚文化声名远播。

2011年11月我曾作参加学校的社团志愿者活动在良渚博物馆协助工作数日。良渚博物馆坐落在良渚镇荀山边上,山与馆之间围着水塘,颇有美丽洲的味道。既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与周边环境得体的对话,使之成为一道“自然的”风景。

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 400 余件。

序厅以“文明曙光”四个鎏金大字最为醒目,整个序厅的墙面用块石叠砌成壁,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示意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从序厅右转便进入第一展厅“发现求真”,主要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发现、良渚文化的命名、文物的出台和认识。

第二展厅“良渚古国”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东侧,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生动场面。良说明当时的制陶匠师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已经发明了快轮制陶技术,不仅提高了工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而且在工艺方面也日益精致规整,创造出一系列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制陶业达到了它的繁荣昌盛时期。

该展厅用6组展柜展示着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制作规整的陶器、雕琢精美的玉器及磨制精细的石器。每两组展柜之间都有一组灯箱图片相连,选择的是一些不收藏在良渚馆精美陶器、玉器照片。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种类型的陶器外,还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单把杯、椭圆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划着8个符号的刻文黑陶罐为最,被称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从介绍可知,展品以良渚镇出土的陶器、玉器为主。良渚文化稍晚于龙山文化。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出土陶器多泥质轮制的黑陶。良渚黑陶器陶胎细软,大多轮制,一般器壁都较薄,显得端庄轻盈,器身十分规正,器底盛行圈足。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镂孔豆、高颈贯耳壶等。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器口习见附加上双鼻式器耳。有的在口沿一侧附上宽而上扬的流,而其相对的肩腹部则安设扁弧形宽把。贯式器耳多施于器物的肩或口沿部位,豆的把手往往制作成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喇叭状竹节

形,并有扁长方形或圆形搂孔。造型大多规整,追求对称均衡、整齐稳重的艺术效果。纹饰线条纤细工整,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弦纹、竹节纹和各种形态的镂孔纹等,并出现有彩绘陶,在薄而黑或黄黑色陶器上绘以棕红或黄色纹样。既具实用功能,又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形式美。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一尊陶鼎、袋足陶鬶、鱼鳍形足鼎、豚形陶壶。

陶鼎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七八千年,各地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存有鼎。鼎原是先民日常生活的炊器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国家的重器,并作为等级地位的象征。展厅中一尊良渚文化黑陶鼎据测在4500年前左右。此鼎黝黑发亮,三个外撇丁字形足修长而有力,规整大气,古意盎然,非常讨人喜爱。它高17.2厘米,口直径13厘米,炉内深10.6厘米。侈口,短颈,腹鼓,器壁较薄,内外壁均留有轮制的旋削痕迹,器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我第一眼见到它时,我就对它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真的,古老的器物是会说话的.

袋足陶鬶乃东南沿海地区良渚文化居民常用的一种斟酒器具。器呈橘黄色,小口,口边两侧内凹,前端小口成流,后端较大口径者则为注入口。高26.5厘米,颈细而矮,上腹肥硕圆鼓,下有三袋足,后面一袋足上端安一宽扁的器把,前面二袋足较直,后一足后伸。砚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有较多的肖形酒器,如禽鸟纹宽把黑陶壶、鸭形壶、鸟形漏斗流滤酒器等均是极为精美的肖形酒器。其实,这件袋足陶鬶也是一件惟妙惟肖的象形酒器,细细的脖颈,肥硕的腹部,宽把就像是高高翘起的尾巴,看上去很像鸟兽的样子,酒从兽口流出,犹如取之不竭的酒泉,极富想象力。良渚文化出土的酒器,大多制作精致,并彩绘或刻画繁缛的花纹图像,主要是兽面纹、兽面鸟组合纹和几何纹等。这些几千年前的艺术家刻画线条的技艺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在酒器这一方寸之内,能用极细的线条将鸟和兽的特征刻画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类酒器亦多出在大墓之中,说明高级的酒器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拥有,它们和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美玉礼器具有同样的功能,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物。

良渚文化红陶鱼鳍形足鼎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这件罐形容器的鼎足是从早期的鱼鳍形向中晚期的扁方形、 T字形演变的,腹下三足呈鱼鳍形,上刻数道直条纹。

陶器作为新石器时代造型工艺的主要创作,有泥质陶、夹砂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种类。豚形陶壶,便是新石器时代的经典之作。

这件豚形陶壶1960年出土于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

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画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现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豚形陶壶通长32.4厘米,约为江豚的1/7上下。泥质灰陶,鸟喙形尖嘴,双目前视,头冠后卷,形体肥硕、尾鳍上翘,腹内空。体下粘贴三个小支点以起稳定之用。捏塑,手法率意洗炼,形象生动。

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陶器、幼稚与神秘并存的岩画及材质与雕琢辉映的玉器大致构成了原始艺术画卷的三原色。陶塑作为雕塑艺术的先驱,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前的陶塑,题材多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或人物的塑造,形象单纯,风格质朴,造型简单,充分体现出先民们的自由、随意、率真,不带有任何的拘束性。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000~7000年前左右。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5000年,陶塑造型已成为中国史前各区域文化的普遍现象,良渚豚形陶壶正是这一时期陶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

在展厅的末端还介绍了良渚遗址最早考古发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驱

者何天行两位先生的简要事迹,以及历年来专家学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资料。

第三展厅“良渚文明”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西侧,复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敛葬”大墓,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同时在四周墙面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照片。可以看出,平民大多只以普通日用陶器作陪葬,如墓主人生前烧饭用的鼎、盛物用的罐等,而地位较高者的墓穴中则增添了更多仪式用精美陶器以及玉器等当时的奢华物件。该展厅通过丰富的墓葬资料的对比展示来揭示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诠释上升到文明的高度,使整个展览达到了高潮。

当然,在良渚博物馆只能看窥见良渚文化留存文物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珍品分布于其他各地博物馆,例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陶刀,为长方形(残),上部圆钝,有二个圆孔,下部的刃部薄。两面均刻有纹饰。一面为兽面纹样,一面为一组云雷纹。线条纤细。泥质灰陶。便是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此外,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也收藏着许多良渚文化时期文物。

此次良渚博物馆考察使我受益颇多,古朴优雅的陶器、遥远的良渚文化不仅让我窥见历史文化古代生活的冰山一隅,更激发了我对陶艺更深厚的兴趣。在今后的假期里,我已经计划好了将去参观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良渚文化的陶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