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审定成绩: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校正单位(二级学院):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年月XXXXXXX大学XXXX学院制目 录1.设计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15.0()(0+=s s K s G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选取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2)在斜坡信号t t r 2)(=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2.0≤ss e ; (3)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050)(>''c ωγ。

(4)当 c ωω'<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不应有斜率超过dB 40-/十低频的线段。

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滞后校正,超前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校正实现的电路图及结果(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图);2.设计报告正文2.1摘要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和PD 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

只要正确的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和1/T 选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取a 和T ,就可以是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

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要求,可通过选择已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来保证。

关键词: 稳态误差ss e ,相位裕量γ',超前校正 2.2设计思路1)根据稳态误差ss e 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 ,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r 。

3)根据截止频率wc "的要求,计算超前网络参数a 和T 。

在本步骤中,关键是选择最大超前角频率等于要求的系统截止频率,即wm=wc ",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审定成绩: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学生姓名罗衡班级0903班院别物理与电子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14092500060 指导老师杜健嵘设计时间2011.12目录一、设计题目 (1)二、设计要求 (1)三、设计思路 (1)四、设计方法与步骤 (1)(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 (2)(2)分析校正前系统性能指标 (2)(3)选择校正方案 (4)(4)设置校正装置的参数 (5)(5)分析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 (6)五、验证与对比 (8)六、参考文献 (9)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1.0()(0++=s 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1)相角裕度045≥γ(2)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05.0<ss e (3)系统的剪切频率s /rad 3<c ω二、设计要求(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思路根据题目要求的稳态误差 e ss 的值,确定开环增益 K ,再得到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利用matlab 画出其 bode 图,从图形及结果可以得到校正前系统的相角裕度γ和剪切频率ωc ,判断这两项指标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则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确定并计算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a 和 T 。

即得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然后得到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最后验证已校正系统的γ和ωc 是否都达到要求。

如果有指标仍未达标。

则须另取合适的w c 的四、设计方法与步骤(1)确定系统开环增益单位负反馈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为:)12.0)(11.0()12.0)(11.0()()(11)()s (K s s s s s s s H s G s R E +++++=+= 根据稳态误差的定义,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t t r =)((2s 1)(=s R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K1)()(1)(lim)]([lim )(lim =+=⋅==∞→∞→∞→s H s G s sR s E s t e e s s s ss现要使稳态误差05.0<ss e ,则K>20,取开环增益K=21即可满足系统对稳态误差的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图(一)
从图(一)中可以读出增益裕量Kg=6.44(dB);相位交界频率ωg=22.4(rad/s);相位裕量γ=9.35°;增益交界频率ωc=15.3(rad/s),很明显不满足设计的要求。
二、查看阶跃响应和各项时域指标
在任务界面的菜单栏中点击Analysis,选中并点击Response to Step打开阶跃响应窗口,在显示区域右击,选择并选中Characteristics中的Peak Response,Settling Time,Rise Time便可显示出各项时域指标,如图(二)所示;
二、某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设计滞后校正器 ,使系统满足
1. 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
2. 校正后系统相位裕量的范围为420-450;
3. 校正后系统的增益交界频率大于等于3rad/s。
三、设计步骤
1. 根据技术要求,选择系统参数K0;
2.画出原系统的根轨迹图、开环伯德图、闭环伯德图、阶跃响应,读出闭环极点的位置及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阻尼比;开环截止频率及相位裕量、相位交界频率及增益裕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
图(二)
从图(二)的阶跃响应图中可以读出:超调量 =76.8%;峰值时间 =0.211s;上升时间 =0.0711s;调节时间 =3.07s。
三、使用电脑绘图读出数据以后,对原传递函数作理论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由任务书可知 ,所以 ,在此 取50 ,转折频率分别为 ,
①、原系统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为
图(三)
数据设计完成后,系统就会自动绘制出添加了滞后校正系统的图片,如图(四)所示:
图(四)
由图(四)可以看出,系统的增益裕量Kg=28.8(dB);相位交界频率ωg=20.8(rad/s);相位裕量γ=46°;增益交界频率ωc=15.81(rad/s),虽然已经很接近技术要求,但是仍然不满足设计的要求,需要继续调整零极点位置,使之符合技术要求;各数据对比如表(二):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2)熟悉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3)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分类;2.控制系统分析:涉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复数域分析;3.控制器设计: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4.常用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方式。

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对实际系统进行简单的建模与仿真。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和调试,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重点讲解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特点。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4. 自动控制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授自动控制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控制器参数设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使用等,并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

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参与的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经历和感受。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学习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了一些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控制器、如何优化控制效果等,但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如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等。

本文还总结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包括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最后,本文还提出了一些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展望和建议,以帮助其他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自动控制;课程设计;实践项目;经验总结;教训与建议正文:一、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自动控制是一类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控制器来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模型、控制器设计、控制策略等。

其中,系统模型是指描述系统性质的数学模型,控制器设计是指根据系统模型设计出适合的控制器,控制策略是指控制器根据系统的状态和输入输出信号,采取的控制措施。

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包括控制原理、控制律、PID控制等。

其中,控制原理是指控制器输出信号与预期输出信号之间的误差关系,控制律是指控制器的输出信号与预期输出信号之间的数学表达式,PID控制是指根据系统的特性和目标,采用比例、积分和微分等控制方法来实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要求。

二、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经历和感受在进行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我们主要学习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器的设计、控制策略的实现等。

2. 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采用了讲座、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方式进行教学,其中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班级:自动化2010级3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1月一.需求分析1.设计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11.0(s G 0+=s s K)(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2.设计要求及系统功能分析任务一: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闭环系统同时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指标:(1)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0≤ss e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045>γ (3)系统校正后,幅值穿越频率50c2>ω任务二:若采用数字控制器来实现任务一设计的控制器,给出数字控制器的差分方程表示或离散传递函数(Z 变换)表示。

仿真验证采用数字控制器后闭环系统的性能,试通过仿真确定满足任务一指标的最大的采样周期T. (注:T 结果不唯一)。

二.校正前系统性能分析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0()(0+=s s Ks G由设计要求(1)005.0≤ss e ,得K e ss 1=,故有200K ≥从而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ss s G 102000)(20+=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000102000)(20++=Φs s s系统的闭环单位斜坡响应的拉氏变换为)(12000s 102000120001020001)()(R s C '0232200s ss s s s s s s s Φ∙=++∙=++∙=Φ=)(即对)(s Φ的斜坡响应对应于对)('s Φ的阶跃响应。

系统的时域性能(程序参见《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吴怀宇、廖家平主编)Page102)%%系统未校正前闭环单位斜坡响应num=[2000];den=[1,10,2000,0]; t=[0:0.1:20];y=step(num,den,t); plot(t,t,t,y); grid;xlabel('time');ylabel('input and output'); title('校正前系统的斜坡响应');系统的频域性能(程序参见《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吴怀宇、廖家平主编)Page208)%%系统未校正前伯德图 num=[200];den=[0.1 1 0];sys=tf(num,den);w=logspace(-1,4,100) bode(h,w); grid;[Gm,pm,wcp,wcg]=margin(sys); Gmdb=20*log10(Gm); [Gmdb,pm,wcp,wcg]得到系统的稳态裕度:增益裕度gm 、相位裕度pm 、相角穿越频率wcg 、幅值穿越频率wcp由结果知:相位裕度000457580.12<=γ幅值穿越频率s rad s rad 501649.441c <=ω不符合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因此需要进行校正,根据题目要求,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是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可以控制复杂的过程和系统,从而使其稳定运行,并获得最佳的性能。

自动控制的原理在许多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工、航空航天、机械、电力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自动控制原理来设计一个系统,以优化系统性能。

首先要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控制系统的第一步是定义系统模型。

一般来说,系统模型有两种: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其中线性模型更为简单,也是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常用模型。

接下来,需要确定控制系统的类型。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其中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它通过检测控制量的反馈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此外,还需要为控制系统设计一个优化的控制器,用于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的控制器:PID控制器和经验模型控制器。

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它可以控制系统的振荡和滞后,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动调整参数。

另一种控制器是经验模型控制器,它主要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并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调节。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就可以搭建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实际的设计过程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最佳的系统性能。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需要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控制,以达到最佳性能。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并有助于优化系统性能。

本文只是简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实际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而定,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摘要本设计通过对开环传递函数的串联滞后校正,改善了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使校正后的剪切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题目所给要求,并通过MATLAB编程给出了校正前和校正后的Bode图,Nyquist曲线,以及各个频域响应曲线。

运用Nyquist 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成功判出校正前和校正后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字:滞后,Bode图,稳定性,校正目录设计题目 (4)一.概述 (4)1.1设计题目 (4)1.2 设计目的 (4)1.3 设计要求 (4)二.串联滞后校正的设计 (4)2.1校正前的性能指标 (4)2.2设计滞后校正 (5)2.3校验 (6)三.判断系统稳定性 (7)3.1利用MATLAB求校正前与校正后的特征根 (7)3.2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 (7)3.绘制根轨迹 (13)3.4绘制Nyquist曲线并判断稳定性 (15)3.5根据Bode图判断系统稳定性 (16)3.6绘制校正前后幅相特性曲线 (16)课程设计体会 (18)参考文献 (18)一、概述:1.1设计条件: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0.11)(0.21)K G S S S S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1)校正后系统的静态误差系数25V K = (2)相位裕度045γ≥, (3)截止频率为2.5rad s 。

2.2设计目的a.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b. 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c.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d.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设计要求(1)、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二、串联滞后校正的设计本设计使用串联滞后校正来改善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引言•简要介绍自动化控制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阐述课程设计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目标•描述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解释该目标的意义和对学习者的影响。

设计思路•分析课程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思路的基本框架。

•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介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实施步骤1.项目准备阶段–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场景。

–调研市场上已有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其特点和优缺点。

2.系统设计阶段–定义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利用系统理论和数学模型设计控制策略。

–根据系统需求和参数设计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

3.系统实施与调试阶段–制作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原型。

–进行系统实施和集成测试。

–进行系统调试和优化。

4.系统性能评估阶段–测试和评估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

5.报告撰写和展示阶段–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整理相关实验数据和图表。

–准备课程设计的展示材料和演示文稿。

–展示和演示课程设计成果,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施结果与分析•分析所设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稳定性。

•对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出改进和优化的方向和建议。

结论•简要总结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成果。

•强调该课程设计对学习者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主要信息。

以上是一篇关于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的相关文章,通过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来呈现内容。

文章采用markdown格式,按照列点的方式生成,遵守了不出现html字符、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的规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姜超0921116016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姜超0921116016

课程设计报告课 程 名 称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院 部 名 称 龙蟠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 级 M0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Ⅰ 学 生 姓 名 姜超 学 号 0921116016 课程设计地点 C214 课程设计学时 一星期 指 导 教 师 陈丽换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3)二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3)2.1课程设计的内容 (4)2.2课程设计的条件 (5)2.3课程设计的要求 (6)三设计方法与步骤 (6)3.1求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7)3.2求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8)3.3用MATLAB求校正前后系统的特征根 (10)3.4用MATLAB作出系统校正前和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18)3.5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根轨迹 (19)3.6绘制系统前校正与校正后的N YQUIST图 (20)3.7绘制系统前校正与校正后的B ODE图 (21)四心得体会 (22)五参考文献 (22)一、设计目的: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2)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二、设计内容与要求:2.1设计内容:1、阅读有关资料。

2、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Nyquist 图。

4、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2.2设计条件: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K G(S)S(S 1)(S 2)=++2.3设计要求:1、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 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磁盘驱动读取系统概述:磁盘驱动读取装置的目标是要将磁头准确定位,以便正确读取磁盘磁道上的信息,由于磁盘旋转速度在1800转/分和7200转/分之间,磁头在磁盘上方不到10nm的地方运动,所以位置精度指标要求非常高。

此系统轨道的位置是通过读取预先录制在上的信息(格式化完成)进行检测的,因此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取为:H(s)=1。

此外我们近似磁头与手臂之间的簧片是完全刚性的,所以影响磁头定位的主要扰动因素是外界的冲击、震动和系统内部参数发生改变等因素,我们要改进控制系统,以减小扰动因素的影响。

在这次设计中我们将用到比例控制,超前校正控制,滞后—超前校正控制等方法。

一、利用实验数据建立对象数学模型(考虑读写头与悬臂刚性连接)实验原理图:相关数据:飞升曲线标幺曲线根据程序:t=t(15:30);y1=y(15:30);y2=y1/0.092008;y3=1-y2;y4=log(y3);plot(t,y4)gridp=polyfit(t,y4,1)并得到:p =-829.6900 1.5860所以:K=-829.69,b=1.586 得到斜率坐标曲线如下图:斜率坐标图计算如下:所以对象传递函数:G(s)=0.92008/(1.156×10-6S3+2.16×10-3S2+S)二、采用比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超调量%<5%,调整时间t s <200ms ,单位扰动的最大响应小于5‰1、控制系统方块图:R(S) C(S2、根据根轨迹程序:a=[0.92008];b=[1.156e-006 0.00216 1 0]; sys=tf(a,b); rlocus(sys); gridrlocfind(sys)>>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7.4426e+002 -8.3668e+000ians =26.5803得到如图根轨迹:Ka 0.92008/(0.00121S+1)1/(0.000958S+1)1/s 1根轨迹图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折中选出比例增益,系统稳定要求闭环系统的极点位于S平面的右半面,通过根轨迹图可知当%=4.88%时,系统Ka=2473、系统的稳定裕度编程:ka=247;sys1=tf([0.92008*ka],[ 0.00121 1])sys2=tf([1],[0.000958 1 0])sys3=series(sys1,sys2);bode(sys3)gridmargin(sys3)[h r wg wc]=margin(sys3)运行结果:Transfer function:227.3-------------0.00121 s + 1Transfer function:1----------------0.000958 s^2 + sh =8.2297 (幅值欲量h)r =63.7349 (相角欲量r)wg =928.8050 (交接频率w g)wc =215.3773 (截止频率w c)BODE图4、单位阶跃给定作用下的响应曲线编程:ka=247;t=0:0.0001:10;sys1=tf([0.92008*ka],[ 0.00121 1])sys2=tf([1],[0.000958 1 0])sys3=series(sys1,sys2);sys4=feedback(sys3,[1])[y,t]=step(sys4,t);plot(t,y)grid得到曲线如图:5、单位扰动作用下的响应曲线编程:ka=247;t=0:0.001:2;sys1=tf( 1,[0.000958 1 0])sys2=tf(0.92008*ka,[0.00121 1])sys3=feedback(sys1,sys2)[y,t]=step(sys3,t);plot(t,y)grid得到曲线如图:5、小结通过多次改变Ka的可得到以下表中的多组数据:Ka 225 235 247 255 265超调量 3.14% 3.95% 4.88% 5.57% 6.4%调节时间(s)0.014 0.013 0.012 0.012 0.0130.0049 0.0048 0.0046 0.0045 0.0044对单位阶跃扰动的响应的最大值由此折中选择Ka=247为合适的。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报告1. 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项目背景、设计目标、系统原理、硬件选型、软件设计、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本次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成为必然趋势。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 设计目标1. 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自动化控制技术;2. 掌握电力系统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方法;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 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4. 系统原理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组成。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和保护,以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和稳定运行。

5. 硬件选型根据设计要求,本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课程设计选用如下硬件设备:1. 发电设备:模拟发电机一台;2. 输电设备:模拟输电线路若干;3. 变电设备:模拟变压器一台;4. 配电设备:模拟配电柜一台;5. 自动化控制设备:工控机一台,PLC一台,继电保护装置一套。

6. 软件设计本设计采用组态软件进行电力系统监控和自动化控制。

组态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故障报警和控制指令输出等功能。

7. 实验结果及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故障报警准确及时,控制指令执行到位。

2. 实验分析:本次设计采用了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2013 年12 月26 日初始条件: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 使系统满足如下性能指标: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相角裕度。

1.1设计原理所谓校正, 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 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 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 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按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 又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PID校正。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串联校正。

一般来说, 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 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形式变化。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 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 适于采用串联校正;在交流载波控制系统中, 如果采用串联校正, 一般应接在解调器和滤波器之后, 否则由于参数变化和载频漂移, 校正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很差。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实现的, 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增大, 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大, 使响应速度加快。

在有些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 它受以下两个因素的限制:1)闭环带宽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 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 需要超前网络提高很大的相角超前量。

这样, 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 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 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 很可能使系统失控。

2) 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 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因为随着截止频率的睁大, 待校正系统相角迅速减小, 使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不大, 很难得到足够的相角超调量。

串联滞后校正是利用滞后网络PI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其具有负相移和负幅值的特斜率的特点, 幅值的压缩使得有可能调大开环增益, 从而提高稳定精度, 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一、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分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几乎涵盖所有应用科学知识与技术的结合,领域范围及牵涉的科学知识与应用工具相当广泛,作为交叉学科,自动控制与其他很多学科有关联,尤其是数学和信息学,在制造,医药,交通,机器人,以及经济学,社会学中的应用也都非常广泛。

自动化控制的应用领域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1、工厂自动化控制,又称为生产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一贯作业的生产方式,从事有效率的产品生产。

2、设计自动化控制,即利用电脑软件技术及应用,将所需设计的资料,转成控制程序或生产流程,而且以简单的图或语言,来表示或执行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的运作。

3、实验室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应用,或可编程控制器等设备,结合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将实验室的控制程序或生产流程,及所需实验结果的资料,转成简单的图或语言,来表示或执行实验室的自动化控制作。

4、检测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检测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程式应用,结合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设备,能自动地检测样品,并将检测的物理量的资料,转成简单的图或语言,来表示检测结果。

5、办公室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软件程式技术及应用,将办公室的文书资料或文书档案,做有效率的管理。

6、家庭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程式应用,结合家庭用设备,提高家庭舒适度与居家安全。

7、服务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程式应用,结合各式各样的自动化设备或传感器,监测、纪录、转接、通知、执行运作等,以供顾客或使用者,能快速处理相关作业或快速处理所遭遇的问题。

上述七大类自动化控制的范畴及其相关产品与设备,占社会经济产值相当比重,对国家社会经济影响很大,非常值得深思研究与发展应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内容经典控制理论虽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同类型的传递函数及其特点;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自动控制系统模型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自动控制系统的技能,如调试、优化和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3.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控制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传递函数的推导与性质,以及系统建模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讲解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性能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参数调整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控制器设计5.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搭建、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三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第四周:控制器设计第五周: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含实验报告撰写)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4)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结构图
3.1校正前系统分析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解过程: ,式中 是系统的开环增益。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 ,取 =16 )
校正要求:
1)相角裕度:
2)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
3)截止频率不低于7.5
(3)校正前结构图:
1)单位阶跃响应分析
>>G1=(16*(0.5749*s+1))/(s*(s+1)*(0.0209*s+1));
>>bode(G1)
校正后的bode图
>> [Gm,Pm,Wp,Wc]=margin(G1)
Gm =Inf Pm =74.6524 Wp =Inf Wc =9.1425
可以看出校正后系统的裕度为74.6524,截止频率为9.1425,全部满足要求。
在MATLAB中编写如下程序:
>> G=tf([16],[1,1,0]);
>> feedback(G,1);
>> step(ans,30)
由上图可以看出,系统在阶跃输入下还是可以稳定输出的,但是开始时振荡比较大,超调量也比较大,系统的动态性能不佳。
2)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
在MATLAB中编写如下程序:
校正装置结构图如下:
利用MATLAB绘画校正装置的bode图
程序如下:
>>s=tf('s');G=(0.5749*s+1)/(0.0209*s+1); %系统模型
>>bode(G) %绘制系统的Bode图
校正装置Bode图如下: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 目的要求1. 目的1. 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2. 掌握被控广义对象数学模型试验测试和辨识的方法;3. 掌握闭环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响应质量的分析、计算和校正方法;4. 经过对广义对象特性测试和闭环系统运行调试试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5. 经过MATLAB 、Simulink 仿真计算,提高编程、仿真和计算能力。

2. 要求1. 认真对待课程设计,集中全部精力,抓紧两周时间,圆满完成课程设计任务;2. 认真听老师讲授课程设计,并做好笔记,消化内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一般的设计步骤和方法;3. 学会用MATLAB/Simulink 仿真计算方法,设计自动控制系统;4. 认真做好测试和运行调试试验,仔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5. 按规定认真写好课程设计报告。

二、 设计题目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三、 质量指标要求1. 给定转速:2000转/分2. 稳态误差:理论上0ss e =,实际系统稳态误差,为给定转速值的00053. 动态质量指标:超调量: %5%σ≤调节时间:0.5s t s <四、 完成时间:2周 80学时课程设计报告正文(提纲)第一章 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1.1广义对象组成1.1.1 被控制对象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和被控制量1.1.2 功率放大器电路及工作原理1.1.3 测速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1.2 广义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1.2.1 广义对象时间响应特性的测试1.2.1.1 测试实验原理图1.2.1.2 测试过程与方法1.2.1.3 测试结果曲线1.2.2 数学模型辨识1.2.2.1 辨识方法选择1.2.2.2 辨识结果:开环传递函数第二章转速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计算2.1 未校正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2.2 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3 系统稳态误差计算2.4 系统动态质量指标计算2.4.1 用闭环零、极点分布计算σ%,ts2.4.2 用开环L(w)、γ(ωc)、ωc 表计算σ%,ts 2.5 计算结果说明(应加校正装置)第三章转速控制系统校正3.1 校正方式的比较与选择3.2 用Bode图选择串联校正装置结构和参数第四章用MATLAB/Simulink仿真设计转速控制系统4.1 未加校正装置的转速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计算4.1.1用MATLAB程序4.1.2用simulink仿真4.2 加串联校正装置时转速控制系统设计4.2.1 用simulink仿真图4.3 确定所选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第五章转速控制系统的校正装置实现和系统运行调试5.1用模拟电路实现校正装置(如图5.1所示)5.2数字校正装置第六章结束语6.1 课程设计的收获和体会6.2 建议第一章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1.1广义对象组成1.1.1 被控制对象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和被控制量被控对象:电动机被控量:电动机的转速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即:运动导体切割磁力线,在导体中产生切割电势;或者说匝线链线圈的磁通发生变化,在线全中产生感应电势。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2)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等;(3)熟悉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经典控制方法、现代控制方法等;(4)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包括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能力;(3)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基本概念;2.自动控制基本原理:讲解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等基本原理;3.自动控制基本方法:阐述经典控制方法、现代控制方法等基本方法;4.自动控制系统性能评价:分析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性能指标;5.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介绍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控制器设计、系统调试等;6.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讲解自动控制系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理论;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现代控制理论》等;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控制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当代,自动控制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各个方面。

半导体微电子学、光学和光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信息采集,下面是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分析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几乎涵盖所有应用科学知识与技术的结合,领域范围及牵涉的科学知识与应用工具相当广泛,作为交叉学科,自动控制与其他很多学科有关联,尤其是数学和信息学,在制造,医药,交通,机器人,以及经济学,社会学中的应用也都非常广泛。

自动化控制的应用领域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
1、工厂自动化控制,又称为生产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一贯作业的生产方式,从事有效率的产品生产。

2、设计自动化控制,即利用电脑软件技术及应用,将所需设计的资料,转成控制程序或生产流程,而且以简单的图或语言,来表示或执行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的运作。

3、实验室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应用,或可编程控制器等设备,结合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将实验室的控制程序或生产流程,及所需实验结果的资料,转成简单的图或语言,来表示或执行实验室的自动化控制作。

4、检测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检测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程式应用,结合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设备,能自动地检测样品,并将检测的物理量的资料,转成简单的图或语言,来表
示检测结果。

5、办公室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软件程式技术及应用,将办公室的文书资料或文书档案,做有效率的管理。

6、家庭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程式应用,结合家庭用设备,提高家庭舒适度与居家安全。

7、服务自动化控制,即利用自动化的设备与电脑软件技术及程式应用,结合各式各样的自动化设备或传感器,监测、纪录、转接、通知、执行运作等,以供顾客或使用者,能快速处理相关作业或快速处理所遭遇的问题。

上述七大类自动化控制的范畴及其相关产品与设备,占社会经济产值相当比重,对国家社会经济影响很大,非常值得深思研究与发展应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基本内容
经典控制理论虽然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其局限性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第一,经典控制理论建立在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的基础上,而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均属于系统的外部描述(只描述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充分反映系统内部的状态;第二,无论是根轨迹法还是频率法,本质上是频域法(或称复域法),都要通过积分变换(包括拉普拉斯变换、傅立叶变换、Z 变换),因此原则上只适宜于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问题,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是无能为力。

现代控制理论正是为了克服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而在20世
纪50、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时域
法”。

它引入了“状态”的概念,用“状态变量”(系统内部变量)及“状态方程”描述系统,因而更能反映出系统的内在本质与特性。

从数学的观点看,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变量法,简单地说就是将描述系统运动的高阶微分方程,改写成一阶联立微分方程组的形式,或者将系统的运动直接用一阶微分方程组表示。

这个一阶微分方程组就叫做状态方程。

采用状态方程后,最主要的优点是系统的运动方程采用向量、矩阵形式表示,因此形式简单、概念清晰、运算方便,尤其是对于多变量、时变系统更是明显。

特别是在Kalman提出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概念和极大值理论的基础上,现代控制理论被引向更为深入的研究。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

由于篇幅所限,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请参见有关文献,这里从略。

三、自动控制技术发展历程分析
自动控制(automaticcontrol)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40年代到60年代初,该阶段以市场竞争、资源利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批量生产需要等因素为需求动力。

主要技术特点为各种单机自动化加工设备出现,并不断扩大应用和向纵深方向发展。

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期,该阶段以市场竞争加剧,要求产品更新快,
产品质量高,并适应大中批量生产需要和减轻劳动强度为需求动力。

主要特点为主要以自动生产线为标志,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各种组合机床、组合生产线出现,同时软件数控系统出现并用于机床。

70年代中期至今,该阶段以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普遍性问题愈发严重,要求自动化技术向其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其各相关技术高度综合,发挥整体最佳效能为需求动力。

主要特点技术特点是把分散独立的单元自动化技术集成为一个优化的整体。

随着现代应用数学新成果的推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适应
宇航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跨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代控制理论。

主要研究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变参数的最优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

目前,自动控制理论还在继续发展,正向以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理论深入。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高新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的现代社会,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促进各个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类在推进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同时,要实施绿色制造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提倡、引导和推进资源节约的现代生产模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