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之间的关系》参考教(学)案

合集下载

集合间的关系 教案

集合间的关系 教案

集合间的关系教案教案标题:集合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和描述集合间的关系,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

2. 能够使用集合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求解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课件、练习题和答案。

2. 学生准备:学生笔记本、教科书、练习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集合的概念,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集合的定义,并且给出几个示例。

Step 2:交集(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交集的概念,例如:“如果集合A表示所有男生,集合B表示所有高年级学生,那么A和B的交集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给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集合的交集,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3. 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一些关于交集的练习题。

Step 3:并集(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并集的概念,例如:“如果集合A表示所有男生,集合B表示所有女生,那么A和B的并集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给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集合的并集,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3. 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一些关于并集的练习题。

Step 4:补集(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补集的概念,例如:“如果集合A表示所有男生,集合B表示所有高年级学生,那么A的补集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给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集合的补集,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3. 学生进行练习,完成一些关于补集的练习题。

Step 5:应用和总结(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集合关系进行解答和推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路和答案。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集合间的关系在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 人教B版必修1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 人教B版必修1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1.2.1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子集、真子集、空集、两个集合相等等概念,会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

2、能过与不等式类比学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类比思想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集合间的关系,难点是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a与{a}有什么区别?2、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二、新课5<7 例1、A={1,2,3},B={1,2,3,4,5}或7>5 特点:A有的元素,B都有,即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称为: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记作:A⊆B,或B⊇A。

例2、A为高一(2)班女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特点:A有的元素,B都有,即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B,或B⊇A。

用Venn图表示(右上图)。

5=5 例3、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a ≤b 特点:集合C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 中的元素,集合D 中的任何一 且b ≥a 个元素都是集合C 中的元素,即C ⊆D ,或D ⊇C 。

则a=b 所以,C=D 。

定义: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A ⊆B),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B ⊆A),此时 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A=B 定义:若集合A ⊆B ,但在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B ,或B A记作:A 例1中,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例2呢?方程x 2+1=0没有实数根,所以方程x 2+1=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中没有元素。

定义: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Ø,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 集。

高一数学上册《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上册《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集合的定义,培养其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和直观感知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集合运算的规律,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探索集合的其他性质,如幂集、无穷集合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介绍集合论在数学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小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日记: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解决集合问题时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关于集合的拓展知识,如幂集、无穷集合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关注以下几点:
1.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避免过度的作业压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作业指导。
2.互动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练习题设计: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一、引言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在集合中,元素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关系,如相等、包含、交集、并集等。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知识点概述1.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如数字、字母、图形等。

集合用大括号{}表示,元素用逗号隔开。

例如,集合A={1,2,3}表示由元素1、2、3组成的集合。

2. 集合之间的关系在集合中,元素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关系,如相等、包含、交集、并集等。

•相等: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集合相等。

例如,集合A={1,2,3}和集合B={3,2,1}是相等的。

•包含:如果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在另一个集合中出现,则前者包含后者。

例如,集合A={1,2,3}包含集合B={1,2}。

•交集:两个集合中共同存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它们的交集。

例如,集合A={1,2,3}和集合B={2,3,4}的交集为{2,3}。

•并集: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它们的并集。

例如,集合A={1,2,3}和集合B={2,3,4}的并集为{1,2,3,4}。

3. 集合之间的运算在集合中,还可以进行一些运算,如补集、差集、笛卡尔积等。

•补集:一个集合中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它们的补集。

例如,集合A={1,2,3}的补集为{4,5,6}。

•差集:一个集合中除去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所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它们的差集。

例如,集合A={1,2,3}和集合B={2,3,4}的差集为{1}。

•笛卡尔积: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称为它们的笛卡尔积。

例如,集合A={1,2}和集合B={a,b}的笛卡尔积为{(1,a),(1,b),(2,a),(2,b)}。

1.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掌握集合之间的相等、包含、交集、并集等关系。

3.熟练掌握集合之间的运算,如补集、差集、笛卡尔积等。

集合间的关系高中数学教案

集合间的关系高中数学教案

集合间的关系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掌握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和交、并、差等运算。

3. 能够运用集合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和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1. 运用集合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确定两个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黑板、粉笔
3. 教学用具:集合示意图、实例题目
4. 课堂练习题目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简单的启发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式。

二、讲解(15分钟)
1. 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 集合的基本运算:交、并、差。

3. 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的判定。

三、实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法则,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集合间的关系。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进行解答,并进行讨论,加深对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进行巩固。

六、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际运用,加深对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教学重难点: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1)0N;(2)2Q;(3)-1.5R2、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宣布课题)二、新课教学(一)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A={1,2,3},B={1,2,3,4}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A⊆B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B AA⊆B(或B⊇A)(二)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A⊆B且B⊆A,则A=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B即A=B⇔⎨练习结论: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三)真子集的概念若集合A⊆B,存在元素x∈B且x∉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A⊆B⎩B⊆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举例(由学生举例,共同辨析)(四)空集的概念(实例引入空集概念)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五)结论:①A⊆A(六)例题(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2)化简集合A={x|x-3>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七)课堂练习(八)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九)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习题1.1第5题2、提高作业:①已知集合A={x|a<x<5},B={x|x≥2},且满足A⊆B,求数a的取值范围.②设集合A﹦{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D﹦{正方形}②A⊆B,且B⊆C,则A⊆C试用V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关系的概念,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如何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难点: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

3.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新课学习:讲解集合之间关系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评价与反馈:
1.通过练习题和讲解,让学生掌握集合之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人教B版必修一教案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人教B版必修一教案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人教B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之间的含义和关系;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3.掌握集合的运算法则;4.能够解决集合的交、并、差、补等问题;5.能够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进行实际问题的模型建立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1.集合的表示方法;2.集合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难点1.集合的交、并、差、补等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引入1.提问:“什么是集合?”2.对学生回答进行适当引导,深化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第二步:集合的表示方法1.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2.给出集合表示方法的例子;3.教师板书集合的表示方法。

第三步:集合的运算1.介绍集合的运算法则;2.给出运算法则的例子;3.教师板书集合的运算法则。

第四步:集合的关系1.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2.给出集合关系的例子;3.教师板书集合之间的关系。

第五步:集合的交、并、差、补等问题1.介绍集合的交、并、差、补等问题;2.给出集合交、并、差、补等问题的例子;3.讲解如何解决集合交、并、差、补等问题。

第六步:模型建立和解决1.给出实际问题;2.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3.讲解如何用集合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步:练习1.给出练习题目;2.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3.讲解练习题目的解答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集合之间的关系和集合的运算法则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这一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反复强化。

因此,我会在下一次课上继续巩固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掌握这一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教案
教案标题: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符号表示
-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 能够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探索集合之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和运算
- 实际问题中集合之间关系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 集合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理解
- 集合运算符号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 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与训练
-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加深对集合之间关系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拓展应用
-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排列组合、概率等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集合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拓展应用的训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案4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案4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案序号】 4 【授课课时】 1课时 【教案总数】4课题: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材章节:§1-3授课教师:王聪【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含义,让学生区别子集、真子集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表达等能力。

【知识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准确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符号表示;2.两个数可以比较大小,两个集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任务一:探究新知以下三组集合中,集合A 的元素与集合B 的元素有怎样的关系?(1)A={x x 是本校一年级(1)班的学生},B={x x 是本校一年级(2)班的学生};(2)A={x x 是矩形},B={x x 是菱形};(3)A={x x 是1号池塘内的鲫鱼},B={x x 是1号池塘内的鱼};(4)A={210x x += },B={280x x += }让学生用维恩图表示这三组集合之间的关系,引入子集的概念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

记作 A ⊆B 或 B ⊇ 。

读作 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注:(1)A A ⊆,即,任何一个集合是它自身的子集;(2)A ∅⊆,即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任务二:巩固新知用子集的定义,独立思考,完成例题和练习例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0 R ;(2)d {a,b,c};(3)N Z ;(4){1,2} {1,2,3};(5)∅{0};(6){05<<}。

x xx x<<} {13分析:根据子集的定义来解题。

解:略。

任务三:问题解决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尺寸都合格时,才被认为合格,若A表示合格产品的集合,B表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尺寸合格的产品的集合,请指出这三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并用维恩图表示。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掌握判断集合间关系的方法,并能准确描述集合间的这些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出发,逐步抽象出集合间关系的数学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子集、真子集、相等三种集合间关系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难点:理解并准确区分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以及在复杂情境下判断集合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生活实例:以班级中的男生集合、女生集合及全班学生集合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集合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集合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集合之间的关系?引出子集、真子集、相等等概念。

●明确目标:告知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并简要介绍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0分钟)●子集定义:详细讲解子集的定义,强调“所有元素都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说明。

●真子集与相等:在子集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真子集的概念(即子集且不等于原集合),以及两个集合相等的条件(即互相为子集)。

●比较区分:通过图表或对比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区分子集、真子集和相等三种关系。

3. 例题解析(15分钟)●典型例题: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别涉及子集、真子集和相等的判断。

教师边讲边练,逐步展示解题过程。

●思路引导: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明确判断集合间关系的依据。

●学生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几个类似的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

4. 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15分钟)●分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或情境,要求将其转化为集合间关系的判断问题。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标题: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术语。

2.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和差集。

3.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集合的概念,提问他们对集合的理解,并解释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术语,如元素、空集等。

知识讲解:2. 介绍集合之间的关系:a. 子集:集合A中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b. 真子集: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c. 并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

d.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同时属于集合A 和集合B的元素。

e.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表示为A-B,包含所有属于集合A但不属于集合B的元素。

示例讲解:3. 通过具体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关系的应用:a. 给出两个集合A={1, 2, 3, 4}和B={3, 4, 5},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和差集。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集合之间关系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练习活动:4.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

a. 给出两个集合A={a, b, c, d}和B={c, d, e, f},让学生求出它们的并集、交集和差集。

b.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如“有40个学生,其中既参加了足球俱乐部又参加了篮球俱乐部的有15个学生,参加了足球俱乐部但没有参加篮球俱乐部的有20个学生,问参加了篮球俱乐部但没有参加足球俱乐部的学生有多少个?”。

总结:5.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集合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拓展活动:6.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关于集合之间关系的知识,如补集、对称差等,并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集合、不相等集合等。

2. 学会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Venn图的绘制与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真子集与非子集的概念,以及集合之间相等与不相等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和Venn图的绘制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

3. 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

2. 教学素材:案例题、练习题。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哪些。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子集、真子集、非子集、相等集合、不相等集合的定义与判断方法。

3. 绘制Venn图讲解Venn图的绘制方法,示例绘制不同集合之间的关系图。

4. 案例分析给出案例题,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和Venn图进行分析。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之间的各种关系,并尝试用Venn图表示出来。

2. 小组竞赛:设置关于集合关系的问题,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数学家的角色,解释集合关系的概念,并通过对话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

4. 案例研究:让学生研究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集合关系问题,如图书馆藏书分类、水果店水果分类等。

七、评价方式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集合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集合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2. 集合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3. 集合之间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4. 集合关系的应用:排列组合、图论等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运算2. 难点:集合关系的应用,理解集合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 利用例题,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集合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非子集、幂集)2. 第3-4课时: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相等关系的区别与联系3. 第5-6课时:讲解集合之间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4. 第7-8课时:集合关系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策略与方法6.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7. 通过数学软件或教具展示集合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8.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集合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9.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0.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集合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1.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集合关系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八、课后作业1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3. 布置相关课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集合关系在现实中的应用。

九、教学拓展14. 介绍集合论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

15. 探讨集合关系在数学推理和证明中的应用。

12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高一数学(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上册)

12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高一数学(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上册)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联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从属关系,探究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会对集合的基本关系有所混淆,要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知个辅导,重点内容,多练,多复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目标要求。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P={2018年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Q={ 2018年亚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成员}问题:集合P与集合 Q之间有关系吗?如有,是怎样的关系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看出,集合Q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P的元素。

【设计意图】引出新知。

(二)调动思维,探究新知一般地, 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记作A⊆B(或B⊇A),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例如:集合C={1,3},是集合D={1,3,5}的子集,可记作C⊆D(或D⊇C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内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表示集合C与集合D的关系是C⊆D,由子集的定义可知,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集合A不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 ⊉A,读作“A不包含于B”(或“B不包含A”) .例如:集合A={2,3},集合B={2,4,5},则集合A不是集合B子集,即A⊈B.【设计意图】归纳概念,强调符号书写规范,文氏图帮助学生数形结合思考问题,提升直观想象核心素养探究与发现集合M={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与集合N={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有怎样的关系?发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因此,集合M和集合N都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集合,是相同的集合,它们的元素完全相同.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元素与集合B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当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是集合B的元素, 同时集合B的每一个元素也是集合A的元素时, 即A⊆B且B⊇A时, A=B.如图为用Venn图表示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是A=B。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案

【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
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设计】
(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
(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
(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
(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6
x<.
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
”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
的元素,因此
}6
x<的元素,
}6
x<.
∈”或“∉
(2){∅;
2,3
(4){}
}2
的子集,并且集合
叫做集合
B(或B A),读作“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对于集合A、B、C,如果A
{2}
{1}
{1,2,3,4,5,6}
=9}={3,-3}
x x=={x x= |2}
;⑸a{0}∅;
2
{|x x |10}
x x+=}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2)了解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掌握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符号,并会使用它们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获知两个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然后给出定义.
(3)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理解包含关系及相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类比思想,在探究两个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辨证思想,提髙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在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下,一方面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包含关系.从而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概念. 另一方面注意几
何直观的应用,即Venn图形象直观地表示、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备选训练题
例1能满足关系3, b] G {a, b 、c 、 d 、g}的集合的数目是(A )
【解析】由关系式知集合A 中必须含有元素a, b.且为by c. d 、e}
的子集,所以/中元素就是在曰,方元素基础上,把{g d 、e}的子集中元素加
上即可,故 A = {a, b}, A = {a, b. c}. A = (a. b, d\. A ={a, b. e}, A ={a, b 、c. d\, A - {a. b 、c, e}, A = {a.
b, d. e} . A
={&, b, c, d.
e},共8个,故应选A.
例2 已知力二(0, 1}且〃二{x
1 A -
C A }
T
求B.
【解析】集合力的子集共有4个, 它们分别是: 0, {0},
⑴, {0, 1}.
由题意可知/? = {0, (0}, {1},
{o, 1}}.
例 3 设集合 A = (x - y, x + y 9 xy\, 2? = {x 2 + y 2, x 2 - /2, 0},且 A 二数x 和y 的值及集合乩B.
【解析]VJ = B 9 ows /.oej.
r = o,则 y - / = o,这样集合 B 二{? + r, o,
0},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x + yHO, x - yHO.
xy = 0 sx-y = x 2 -y 2
x + y = x 2 + y 2 由(I)得:或F"或
A = 0 [y = \ [y = 0 由(II)得:;"°或卩=°或 y = 0 [y = -l [y = 0
当 x = 1, y = 0 时,x - y = x + y = 1,故也舍去. • x = 0 x = 0
y = 1 卜=_] :.A = ^ = {0, 1, - 1}・
例 4 设 A = {x i ? - 8x+ 15 = 0}, Z?= (x ax - 1 = 0),若 By A, 数日组成的集合,并写出它的所有非空真子集.
【解析】A = {3, 5}, 7 BeA,所以 (1) 若 B =0,则 a = 0;
(2) 若则日H0,这时有丄=3或丄=5,即日二丄或日二丄.
A ・8个
B. 6个 C ・4个 D. 3个
(I) (II)
•:当 x = 0, y = 0 时,x y = 0,故舍去.
a a 3 5
综上所述,由实数&组成的集合为{0,1,1}.
其所有的非空真子集为:{0}, {丄},{丄},{0丄}.{0丄}.{丄丄}共6个.
5 3 5 3 5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